永强阁 >风水学入门 >风水化解

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的对策

  找了一篇完整的论文,内容如下:   金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对外国际关系的核心内容,也是自从上世纪以来继原材料、产品市场竞争之后的第三次竞争焦点,因而,金融体系健全性及金融运行机制的有效性就显得至关重要。但由于金融所特有的货币信用经济属性,决定着其中的不确定性与投机因素比其他任何一种资源配置机制都来得大,即金融风险是伴随金融制度建立与发展过程的客观问题,能否正确认识并予以有效地防范与化解,是确保金融安全的关键,关系到金融制度及金融市场的效率。实际上,由于金融几乎是贯穿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所有方面,所以,以风险控制为基调的金融安全,已成为当今一国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的重要标志。这也正是从亚洲开始并漫及到全球的金融动荡所深刻说明的问题。   一、对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风险的几点认识   1.金融风险已成为影响最大的越来越集中的社会风险。由于金融资本经营的相对集中,以及对实体经济的全面渗透乃至控制,使得金融部门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牵引资源配置的核心,即通过金融资本的流动就可影响甚至决定着人力资本、其他物质资本以及技术要素的流向与相互结合,因而对于现实生产力的形成和整个实体经济效率是至关重要的。但金融资本的集中,也使其人为操纵因素与投机意味愈加浓烈,尤其是以金融资本为直接经营对象的“金融创新”形式的发现与广泛使用,致使金融资本极易脱离实体经济而单独运行。如果失去了产业资本的广泛支撑,金融资本营运的不确定性及其决定的风险也就更大。这说明,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所带有的市场性金融风险随着金融资本的日益集中也变得集中化了。问题的关键是,一旦当这种集中性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不仅会造成金融资本营运的中断,更为严重的是,它将影响甚至极大地破坏着实体经济效率,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秩序。1997年以来由货币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最终导致了某些国家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混乱,就是有力的证明。   2.体制或机制因素越来越加剧了金融风险的积累。除了金融制度与金融市场所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外,随着以自由化、国际化、一体化以及证券化为特征的全球性金融变革趋势向各个国家的漫延,普遍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反应,也使各国的经济体制、法律制度与监管能力在对这种趋势的反应中变得日益突出与重要。但由于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甚至尚未建立的基础上,就片面地以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来带动经济发展,使高度市场化的金融制度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实体经济之间出现了较大的磨擦与冲突,这种体制因素所导致的不协调与不确定性的增大,就使得以信用风险、政策风险、管理风险与犯罪风险为主要内容的一类金融风险,成为金融动荡与金融危机的潜在隐患。   当我们对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予以考察时会发现,随着金融变革的进展,金融法律经历了一个由开始时强调管制到后来强调监管以及再后来的放松监管的过程,但发达国家的“放松监管”强调的是在利率自由化与金融市场国际化过程中的“有效监管”。在新兴市场国家与地区,“放松监管”变成了消极的“不加监管”,明显的表现是,金融立法滞后,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体系支离破碎,透明度不够,监管效率低下。这种状况,必然加剧了金融风险的积累。3.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同政府财政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尽管要求政府减少干预的自由市场经济思想在过去几十年间的影响较大,但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资本规模的日趋扩张,金融部门的“外部性”也越来越明显,一家金融机构的破产会涉及到大量产业企业与家庭的利益损失,因而不管是国有的还是非国有的金融机构,这种“外部性”的扩展已使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准公共部门”,金融产品的经营也就成为一种“准公共产品”的营运。如此情况下,就不能不与政府财政有关。事实上,当今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动荡,没有哪一个不是由政府财政作为最后危机的解决者的,至于解决的效果如何,能否制止危机的进一步漫延,则要视各国财政实力而言。1980年以来,全球已有120个国家发生了严重的金融问题,这些国家为解决这些问题所直接耗费的资金高达2500亿美元。这说明,没有强大坚实的财政基础,就不可能有稳健可靠的金融市场,也就没有切实的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对当前我国金融风险及其防范与化解的分析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加快以及金融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日益开放的国民经济中金融资本的集中趋势明显,也必然伴有不可忽视的金融风险。但从我国能够顶住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这一事实看,我们对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因而,我们既应对主要的金融风险隐患有明确足够的认识,又应在吸收他国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发挥已有的优势,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增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能力。 (一)对我国金融风险隐患中的主要因素分析。1.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比重较高。在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由于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融资格局以银行的直接融资为主,在统一利率政策指导下,对支持企业不断增长的投资需求以及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改革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级政府对银行的日常经营干预较大,不仅信贷资金的经营带有“半财政”性质,而且扭曲了银企关系;在近几年的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债、废债现象严重,这无疑加重了银行的压力。长期积累的结果,便是银行不良贷款比重较大,风险资产占银行总资产的份额超过40%(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应收未收利息数额较大。其中,由于我国财政集中的国民收入在过去的20年间逐年减少,财力较紧,因而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补充较少,使其资本充足率较低,影响了抵抗风险的能力;其他综合性商业银行,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高通胀时代,高息揽储现象严重,相互融资较乱,信贷资金运用的约束性较差;由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组建而成的城市合作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过去的信用社乱集资现象严重,亏损较大,使其营运隐含着较大风险。   2.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日益暴露。我国的非银行机构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等。信托投资公司是由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各家商业银行的总行与分支行建立的规模较为庞大的一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进行清理前的1995年底,全国具有法人资格的信托投资公司共有393家(其中地方性公司为369家),资产运用额仅次于当时的国家银行与城市信用社。这类机构在发展中演化为“金融百货公司”,不但与商业银行一样从事存贷款与投资业务,也大量染指证券经营业务。然而,由于种种因素导致金融信托机构资产质量下降,不良资产增加。据人民银行统计,许多公司的逾期待收贷款占贷款总额的50%以上,一些公司净资产为负数;全国所有信托投资公司的帐面统计资本充足率为6%,有些机构的这一指标为负数。成为当前金融风险主要隐患之一。证券公司作为新兴证券市场上的中介机构,在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之前,设置较为混乱,不但数量众多,与证券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很不适应,造成相互间的恶性竞争和对证券经营市场的垄断局面,影响了市场的效率;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证券业财务会计制度,监管落后,使这些机构经营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大量证券经营机构通过各种渠道从商业银行折借巨额资金,申购新发股票和进行二级市场炒作,不仅使股票一、二级市场不公正交易严重,而且将资本市场风险传导到货币市场,危害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几乎所有证券经营机构在前几年都通过开具大量空头代保管凭证,进行国债卖空,套取社会资金,用于投机交易,由此积欠了目前仍在清理的数额惊人的债务;随着参与证券市场投资人数的增加,各家证券经营机构吸附大量支付保证金,由于没有纳入统一的渠道进行监管,几乎没有一家证券经营机构不挪用这部分资金头寸用于自营业务的,其中隐含的风险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与此同时,随着保险公司数量的增加,在各家公司片面追求保费收入的过程中,不乏随意利用保单圈套社会资金的较混乱现象。而由于法规制度和现实市场环境的限制,迅速聚集的保费资金没有适当正常的投资渠道,这其中的风险积累也值得重视。   3.金融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所隐含的风险。金融资源基本上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的间接融资渠道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渠道配置的。就我国目前间接金融配置看,金融机构对非国有经济的支持不够,而非国有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与促进就业的重要支撑,非国有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63%。但直接金融资源配置却并未适应这种国民经济格局的变化,银行信贷政策基本没有考虑个体私营企业的需求,按1997年底的余额计算,全部金融机构对乡镇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总额6.75%,对三资企业的贷款占2.52%,对私营企业及个体经营单位的贷款占0.52%,国有企业贷款占到90%左右,但国有企业仅占全社会总产值的1/3左右,融资与产值贡献率极不协调。这说明,金融机构的绝大部分资金在效率相对低下的环境中运行,如此信贷资金配置,不仅不符合经济增长格局的要求,而且孕育的金融风险也值得关注。   4.股份公司及其证券、期货市场的不规范因素太多,投机成份较大。在健全理想的股票市场上,股票应是能够长期获取股息红利的“投资证券”、能够支配公司财产经营的“支配证券”以及获取价差资本利得的“投机证券”的统一体。但在我国目前的股票市场上,由于占大部分的法人股、国家股不能流通而造成了如下结果:一是尚无法通过股票市场开展并购交易行为,加之董事会基本由国家股东与法人股东把持,从而不但使已上市流通的股票难以起到“支配证券”的作用(通过场内股票买卖不能实现控股目的),而且影响了股市对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的贡献。二是导致分红回报率非常低,甚至根本不予分红派息,这一方面由于目前的股份公司是按面值分红派息的,与利用人为高价筹集的巨额资本金相比,分红率自然低,其中的不合理是显然的,难免不使股份公司异化;另一方面股份公司中法人股份与国家股份的产权仍不清晰,其中蕴含的不平等使二级市场上的交易者对现金红利的要求极低,这使上市流通股票几乎失去了“投资证券”功能。三是目前股权结构所决定的产权关系不清晰及其衍生物(如流通权的不同、配股权转让的差异同表决权、分红派息权相同的矛盾等)的影响,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二级市场的价格均必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大幅度波动也就难免。况且,非流通的国家股、法人股的控股性质,以及他们对股市供求关系的控制,使目前股份公司渐渐偏离了个人股东的广泛支持,不管是机构还是个人均无法将股票作为投资证券、支配证券进行资,而大多利用高股价进行投机,但这种投机又进一步引起了股价上升与大幅度波动。这其中的泡沫与风险将直接威胁到股市与股份制度的正常发展。   (二)对防范与化解我国主要金融风险的建议。   1.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优势。不同于已受到危机冲击的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与地区的是,我国至少在以下五个方面对防范外来金融风险冲击是位居优势的:一是虽然我国利用外资数量巨大,最近五年来吸引与利用外资2000多亿美元,但基本上是长期的直接性投资,这不仅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且没有短期资本投资冲击的问题。   二是1994年开始的外汇体制改革,为防止大量投机资本的入侵奠定了基础;尽管后来同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8条款,实现本国货币经常性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但这是在我国外汇储备已比较充足的基础上所作的改革,因而是有坚实保障条件的。三是我国主要加强同世界与亚洲开发银行的合作,经过努力,从这两个国际金融机构争取了大量贷款,并全部直接投资到产业部门、能源与运输系统的改造、农业发展、环保以及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上;与此同时,在争取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贷款中,我国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政策,并未因此受到人家的牵制,主动性较大。四是我国在积极推进对外开放进程中,始终立足于国情,根据国内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与监管能力,谨慎行事,比如,我国政府已确定只有当中央银行的监管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考虑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可兑换问题,这对我国防范国际金融投机势力的冲击是至关重要的。五是我国经济仍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人民币币值稳定,人民群众信心充足,这是我国抵抗金融风险的最根本力量。 2.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与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对上述各种主要金融风险隐患应予以高度重视,在继续充分发挥我国特有优势的同时,切实采取措施予以防范与化解。   第一,加快企业与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理顺银企关系,活化银行资产。1998年财政部发行了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使其资本充足率达到国际标准,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但最根本的还是应当加快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按《商业银行法》规定,切实落实分业经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强化约束机制等改革措施;在对银行信贷资产按风险标准分类并予以有效管理,加大对不良资产存量进行重组与清理的同时,还应积极推进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理顺银企关系。经过改革至少能够解除目前困扰银企关系的信息约束问题,使银行与产业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上具有竞争意识的企业实体,从资产营运效益出发,银行努力寻找值得贷款的企业,企业也可自由选择能够给予贷款的银行,在这种基于效益基础上的相互寻求对象的过程中使信息畅通,以求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第二,加大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对于问题较多的信托投资公司,在清理的基础上坚决与各级政府部门脱钩,杜绝经营资金的财政化;基于目前国际社会对中国金融机构问题关注较多,国际金融动荡尚未平息,为了避免引起过大的波动及对信心的消极影响,对信托投资公司的清理应慎重,主要应按金融信托的应有原则积极进行改组,尽量实行平衡过渡。对于证券经营机构,应尽快建立健全有关证券业财务会计制度,完善 有关会计帐户体系结构,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对证券投资清算资金的监督作用。   第三,提高银行信贷政策与资本市场政策对非国有经济的支持力度,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一是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应以收益与风险的衡量为主要标准,扩大对发展前景较好的非国有企业的信贷支持,建议随着各家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部”的成立,真正将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支持列入各行的年度贷款计划中,作为中央银行起引导作用的“指导性贷款规模”中也应明确列出对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支持意见。二是向非国有经济开放证券融资市场,特别是对于进入基础产业、高科技、制造业的非国有企业,允许并引导其根据现代股份制企业制度改制上市,进行股权融资,通过资本市场获得持续发展的资本。与此同时,对于符合条件的非国有企业,也应允许按一定程序与要求发行债券融资,经过市场自律组织的审查,也可上市交易,以改善企业资本结构。 第四,在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加强金融管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当今世界已不可避免地朝着全球化方向迈进,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对外开放政策是我国顺应历史潮流的要求,也是确保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20年的对外开放实践,外资流入已不同于当初纯粹工业资本的引进,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地以银行、保险、基金、证券等为内容的金融资本开始流入中国,这无论对保持海外工商资本持续投资我国并保障其稳定性,还是对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都是必要的。但是,金融资本相比工商业资本的流入,附带着更大的风险因素。因此,今后在继续吸引科技含量高的工业资本流入的同时,应当视经济现实需要,加快金融监管标准与体制的建设,在总量控制的原则下,积极稳妥地吸引金融资本的流入,并重点从外汇管理制度与行业、企业准入的程度上予以严格监控。   第五,积极推进财政改革,增强财政实力,为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与风险化解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就当前来说,应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积极推进已经确定的以“费改税”为重点的新一轮财税改革,并加强财政管理,提高效率,将现行税制范围内应收的税收及时足额地收缴国库;通过编制“国有资本预算”,加强对国有资本营运的监控,确保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特别是当涉及到国有资产变现时,能够保证政府财政的应有收入;在节约的原则下,调整财政公共投资方向,重点转向非盈利性公共工程项目投资,等等。以此促进财政机制的完善与财力的充盈,使其成为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坚强后盾。   第六,在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优化股权结构,通过市场逐步明晰产权,借此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与发展奠定可靠合理的制度基础,减少由过份投机行为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第七,健全金融立法,强化金融执法与监管力度。金融经营活动应在严格明确的法律法规制度界定下进行,为此,应当针对我国已开始运行的证券、期货、信托业加快相关法律的立法进度;对于已有法律法规,在健全监管体系的同时,强化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金融犯罪行为,确保健康的金融秩序

开放经济下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经济全球化就是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它首先表现在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到目前为止,各国的经济都已有了不同程度的市场转向,但都未臻完善,未臻成熟。然而要强调的是,在一体化的趋势下却是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体制,即一体两制——一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一体两制”的状况就已经表明矛盾与冲突不可避免。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迫使人们在国际贸易上要越来越多地接受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与游戏规则,使履行维持法治、促进公平的职责,并依据公开、公正的原则逐步提高对经济管理的法制化与透明度,逐步减少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提升市场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要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稳定经济体系,保护民族工业,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则又不能任由市场无节制地发展,相反,应予以严格的监管,提高宏观调控的力度与效率。   所以不能化解!

怎样防控金融风险

  相对于一般时期的金融风险防控,新常态时期的金融风险更加复杂,既存在正常时期的金融风险,也更容易存在泡沫化、过度扩张的宏观风险,以及应对泡沫破灭、产能过剩带来的宏观冲击风险。   基本认识和防控思路   1.金融风险的三类不确定。“金融风险”这个词已被广泛使用,但其内涵却不尽相同。所谓的“金融风险”,往往存在三个不同层面的涵义。一是指人类面向未来时所产生的不确定性。未来的担忧即是不确定性,是人类产生焦虑的根源并欲极力避免的。在最广的含义上看,金融风险往往指向这种不确定性。二是人类知道其概率分布的一种特殊的不确定性。学术上谈及的金融风险,指的就是这种特殊的不确定性。人类对这类事件的发生已有较充分认识,但对于具体事件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存在不确定性。这种金融风险可以被识别、量化评估和市场化处理。三是指金融损失。金融风险事件已经发生,损失是确定的,但损失的最终分担却是不确定的。在宏观上谈及金融风险时,较多地涉及这类金融风险。资产方的损失已经成为“过去”事实,但市场的承担机制并不明朗,导致负债方的损失分配存在不确定性,属于体制机制上设计不合理引发的风险。   从宏观角度看,金融风险主要涉及两类可能影响风险损失分担经济合理性的机制。一是自我承担机制。微观主体最终仅以资本和留存收益来承担可能的损失,一旦损失超过微观主体的留存收益和资本,则损失就会溢出,产生收益和损失承担主体不对应的情况。当资产和负债是以资产池、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信托计划等形式存在时,还会涉及边界是否清晰等问题。二是政府安全网机制。政府出于金融安全、社会稳定等目的,承担了额外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存在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等非显性制度安排,使得金融收益和损失的承担主体不对等。   总之,承担资产方的风险是获取金融收益的主要途径,是金融领域的企业家精神主要体现。金融风险防范的核心在于设立收益和损失一致的体制机制,减少分配机制不明确带来的不确定和行为扭曲。   2.在风险处置中“转危为机”。金融风险只是人类面向未来时的一种不确定性,是问题的表征,但不是问题本身。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需要标本兼治。金融的风险点和风险传染是标,制度变革是本。信任是切断风险传染并化危为机的关键。信任来源于政府能直面风险,及时释放和处置风险,合理承担风险损失,在处置风险的同时推动制度完善。   及时释放局部风险,是发挥金融体

怎样防控金融风险

  相对于一般时期的金融风险防控,新常态时期的金融风险更加复杂,既存在正常时期的金融风险,也更容易存在泡沫化、过度扩张的宏观风险,以及应对泡沫破灭、产能过剩带来的宏观冲击风险。   基本认识和防控思路   1.金融风险的三类不确定。“金融风险”这个词已被广泛使用,但其内涵却不尽相同。所谓的“金融风险”,往往存在三个不同层面的涵义。一是指人类面向未来时所产生的不确定性。未来的担忧即是不确定性,是人类产生焦虑的根源并欲极力避免的。在最广的含义上看,金融风险往往指向这种不确定性。二是人类知道其概率分布的一种特殊的不确定性。学术上谈及的金融风险,指的就是这种特殊的不确定性。人类对这类事件的发生已有较充分认识,但对于具体事件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存在不确定性。这种金融风险可以被识别、量化评估和市场化处理。三是指金融损失。金融风险事件已经发生,损失是确定的,但损失的最终分担却是不确定的。在宏观上谈及金融风险时,较多地涉及这类金融风险。资产方的损失已经成为“过去”事实,但市场的承担机制并不明朗,导致负债方的损失分配存在不确定性,属于体制机制上设计不合理引发的风险。   从宏观角度看,金融风险主要涉及两类可能影响风险损失分担经济合理性的机制。一是自我承担机制。微观主体最终仅以资本和留存收益来承担可能的损失,一旦损失超过微观主体的留存收益和资本,则损失就会溢出,产生收益和损失承担主体不对应的情况。当资产和负债是以资产池、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信托计划等形式存在时,还会涉及边界是否清晰等问题。二是政府安全网机制。政府出于金融安全、社会稳定等目的,承担了额外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存在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等非显性制度安排,使得金融收益和损失的承担主体不对等。   总之,承担资产方的风险是获取金融收益的主要途径,是金融领域的企业家精神主要体现。金融风险防范的核心在于设立收益和损失一致的体制机制,减少分配机制不明确带来的不确定和行为扭曲。   2.在风险处置中“转危为机”。金融风险只是人类面向未来时的一种不确定性,是问题的表征,但不是问题本身。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需要标本兼治。金融的风险点和风险传染是标,制度变革是本。信任是切断风险传染并化危为机的关键。信任来源于政府能直面风险,及时释放和处置风险,合理承担风险损失,在处置风险的同时推动制度完善。   及时释放局部风险,是发挥金融体

天秤座图片

  天秤座很多

当今我国面临什么系统性金融风险

  首先,从你的提问可以看出你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理解存在偏差。   系统性金融风险指的是所有导致金融风险的因素的总和。也就是说,所有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的因素之和就是系统性金融风险   系统性风险是金融危机的来源,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实证结果表明,尽管我国目前的总体系统性风险处于相对安全区间,但受房地产信贷、政府债务风险较高及汇率波动、宏观环境稳定性下降等因素影响,我国整体系统性金融风险自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快速上升,潜在威胁不容忽视。我国应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加强逆周期调控,弱化金融机构的顺周期行为,建立风险预警,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成因:   我国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从根本上植根于传统计划经济金融体制向市场经济金融体制转变这一制度背景。   我国的经济转轨是采用渐进的增量改革的制度变迁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很大比重,为了保证渐进式制度变迁的顺利推进,国家必须对国有企业实行制度与战略上的倾斜,以保证公有经济部门的快速发展。能否寻求到这笔投资的来源就成为渐进式改革成功的关键。   那么,我国渐进式改革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形成,其内在的必然逻辑在哪里?   首先是公有经济部门的投资资金需求的增长与金融剩余的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1978~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1991~2002年、2003年迄今五个经济周期。经济周期充分表明了,经济增长速度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几次经济过热时期,固定资产年增长率超过30%,最高达到61.8%。这么高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意味着公有经济存在着巨额的投资资金需求。   在公有经济部门投资资金需求增长的同时,居民部门的金融剩余在不断增加。改革开放的27年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5.81%迅猛地提高到2005年的77.36%,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增长了近700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7.44%,差不多是GDP年均增长速度的2倍。对这笔金融剩余的动员,就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   其次是金融剩余动员的制度安排。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公有部门的资本形成依赖于国家的税收体制,当时的国家金融部门实质上只是政府的会计部门。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公有经济部门的这种资本形成机制日趋解体。以“拨改贷”为特征的企业融资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企业的融资途径由财政主导型向银行主导型转变。国有金融机构成为国家动员和聚集居民部门金融剩余的主要渠道。于是,“政府主导的金融控制成为我国金融制度的核心特征”。   第三,政府主导的金融制度安排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因素不断累积。国家通过其主导的高度集中的间接融资体系(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和直接融资体系(主要是国内的股票市场),吸收了绝大部分的社会金融剩余,然后通过倾斜性的信贷政策与资本市场准入政策,将稀缺的金融资源分配给低效率的公有经济部门,这种转轨的思路和具体的制度实践导致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因素不断累积,突出地表现在国有企业的经营风险与银行体系的经营风险呈现双向累积的态势。   一方面是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增加。从统计数字看, 转轨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负债率基本都在60%以上,负债已由个别行业扩延到各个行业,由少数企业扩展到大多数企业,由短期负债扩展到长期负债,由过去的小额零星负债扩展到大额负债,由单纯的技改贷款扩延到固定资金、流动资金贷款。   另一方面是国有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持续上升。国有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从1995年的22%上升到1999年的41%。近几年,由于政府的干预及银行的努力,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神奇地从2000年的34%下降到2005年的8.6%,连续5年实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占比“双下降”。表面上看,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正处于下降趋势之中。但是,有专家估计,经过两年的宏观调控,可能是我国不良资产形成的第三个高峰。在随后的2~3年,新增信贷将产生5%的不良率。   化解风险应从制度入手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我国中长期内的主要任务。鉴于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产生于制度缺陷,所以,化解风险应从解决形成金融风险的制度因素方面入手。   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及时发现问题金融机构。如果说金融危机犹如火灾,金融风险犹如火灾隐患,那么金融预警系统就是消防设备。在体系构建方法上,可以从微观、宏观及中间三个层次上来建立一个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按照风险程度的不同划分为不同档次,如很高风险、高风险、中等风险和低风险。并可依据国际标准和我国实际情况,设定各档次的风险概率值,比如95%、75%、50%和15%。然后以各项指标数据乘以风险概率值,概算出从风险可能转化为危机的量化值。当然,这只是针对可以量化的风险,对于实际上难以量化的风险(如制度性风险以及政府干预导致的风险),只能进行专项披露和评估。   加强监管主体的协调沟通能力,完善“四位一体”综合监管系统。当前,我国在强化法定金融监管机构职能的同时,建立以“一行三会”为监管主体、机构内控为基础、行业自律为纽带、社会监督为补充的“四位一体”的综合金融监管。但是,“四大巨头”都是部级机构,彼此互不隶属。如何整合有限的金融监管资源,最大限度防范和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央行最后贷款人的作用,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构筑最后一道防线。第二,建立固定的金融协调委员会,增强协调磋商能力。从国内现实情况出发,政府可以考虑参照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模式,建立固定的金融协调委员会,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人行的领导轮流成为该委员会主席,每位主席任期1~2年,不得连任。第三,建立金融监管信息共享机制。目前,我国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最大的问题是,监管部门各自建立一套信息体系,没有建立网络化的监管信息系统,没有可供监管人员随时调阅和分析监管数据的监管信息处理平台,难以做到信息共享。为了提高监管效率,要尽快建立反应灵敏、反馈及时、渠道畅通的监管信息系统,实现金融监管信息共享。   大力推进风险补偿制度,完善金融市场退出机制。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是建立金融稳定长效机制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国际经验表明,存款保险制度、证券投资者补偿制度和寿险投保者补偿制度,在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中国金融业发展趋势看,建立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有利于防止金融机构挤兑风险的传递和蔓延,从而在正常金融机构和有问题的金融机构之间建立起一道“防火墙”。(1)存款保险制度。目前,我国实行的是隐性存款保险机制,在对为数不多的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中,人民银行对个人债务都实行保护制度,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国家信用作后盾。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是造成我国银行业,尤其是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量居高不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鉴于我国已逐渐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我国应建立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外资银行在内的强制性的存款保险制度。(2)证券投资者风险补偿制度。证券投资者风险补偿制度是世界各国普遍建立的一种中小投资者保护制度,国际证监会组织将“保护投资者”列为对证券市场三大监管目标之一。我国证券投资者风险补偿基金的建立,主要是针对某些券商挪用客户保证金、造成大量资金黑洞所引发的赔付问题,以提高投资者信心,保持证券市场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3)投保者风险补偿机制。由于利差损失和投资失误等因素,人寿保险公司同样存在破产倒闭的风险,寿险公司的倒闭会给投保人带来巨大损失,无疑会影响金融系统稳定。目前,中国寿险公司(法人机构)越来越多,应当考虑择机建立投保者风险补偿制度,以形成规范的保险机构市场退出机制。   一方面,国有企业必须强化自我约束机制:一是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要逐渐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来。二是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三是增加资本投入,降低负债率,优化资本结构。国有企业除了要求财政在力所能及的限度内投入资本金外,必须依靠直接融资方式面向资本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等方式解决。   另一方面,加快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步伐。股份制商业银行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制度模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种制度模式能超越它。目前,我国有三家国有银行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但这并不证明这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就已成为了真正的商业银行,最多说明它们在制度创新,股份制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在《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中指出,银行坏账80%来自“非金融”领域。国外专家对亚洲金融危机的研究表明,那些受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往往是金融管制程度最高的国家。根据这些经验教训,我国政府管理金融理念,应由管制转为开放,由封闭转向透明,为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现阶段,要合理划分政府职能在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合理划分政府与金融市场的职能,解决那些政府以行政权力干预金融市场事务而不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习惯问题,这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二是合理划分政府与金融企业的职能,解决那些政府“不该管”的问题,这是理顺政府职能关系的核心。

有双鱼座的图片不?

  ≈ 双鱼座基本资料 ≈ 双鱼座 2月20日~3月20日 主宰行星:海王星 属性:水相星座 生辰星位或太阳在双鱼座 双鱼座的人温情,灵活而且神秘。这是一种“心理”型的敏感而脆弱的性格。粗暴的言行会使他的精神受到强烈的刺激,他希望自己的周围充满和谐友爱的气氛。他的一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的支持和帮助。和蔼可亲的秉性会得到所有人的好感,但过分的真诚和善良有时会使他陷入“奴隶”的地位。实际上,他经常处在需要献身或作出牺牲的情况下。很容易受别人的蛊惑和影响。 他的身体很容易疲劳。噪声、熙熙攘攘的人群、匆忙以及紧迫的生活节奏,都会使他精疲力竭。如果在他的生辰天宫图中没有更富激励性的火星或天王星方位的影响,那么,他的漫不经心会变成惰性。 双鱼座的人喜欢幻想,并力图用幻想来逃避生活中的困难和烦恼。 他的身上总保持着一种天真、忠厚的气质。一般地说,如果他的生辰天宫图中没有土星过多的不利因素影响,且又遇到木星或金星处在理想方位的情况时,他会经常受到幸运的照应:意想不到的事情、突如其来的机遇、喜幸的性格将会有利于他。他也有可能中彩或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一位非常富有的和慷慨的知已。于是,这位双鱼座的人就会进入另一种新的意境中,过着充满幻想或神秘色彩的美好生活。另一种趋向是他对生财之道表现得完全一无所知,或许有时会沾染上不诚实的毛病。这主要取决于木星和海王星在他的生辰天宫图中所处的位置如何。 双鱼座的人的财产观念相当淡漠。他很能适应环境,并认为利用别人的财产和把自己的财产拱手送给有求于自己的人一样,是理所当然的事。何况海王星又在这一座人的天宫图中有决定性的影响。 双鱼座的人有可能终生都充满着幻想,他最好选择需要幻想或想象的职业,音乐、艺术创作、电影、电视、戏剧、尤其是舞蹈。海洋环境或与水有关的职业对他也是十分有利的。 双鱼座的人的经济条件常常处于不稳定状态,有时生活很宽裕有时候经济拮据,这处不稳定常常给他带来烦恼。每当这个时候,他总想用回避和逃脱来自慰。 男性:他的性格、情感和爱情生活 神秘,有些不可思议,人们无法知道他在想什么或希望什么。象在生辰天宫图中受海王星影响较强的人一样,这一星座的人有点乌托邦的思想倾向。生活上也经常得过且过。在困难或矛盾面前他不喜欢让步,总渴望有奇迹般的解决办法,而当需要他做出决择时,他又常常束手无策。 在爱情方面,如果对方不主动向他倾述衷情的话,他从不考虑去付之行动。他需要一个能指导他言行的精明强干的生活伴侣。由于在恋爱问题上缺乏主动性,任人选择和追求,容易促成并不随他心愿的结合。 他不能忍受孤独,本能地受到团体的吸引和影响。周围的一切都会在他的思想中打上烙印,有时是很深的。他的思想有时会飞到虚无缥缈的世界中,有时也会陶醉在音乐、绘画、诗歌和幻想的美好意境中。 他很有可能成为男性中品德高尚的楷模,也可能成为不专一的、迷恋桃色的或不可思议的人。这将取决于他所接触的环境及所受的教育和影响。 双鱼座的男性一般都缺乏实际感,比较爱挥霍。对处于困境中的朋友有强烈的同情心,会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真诚相助。 生辰星位在室女座的女性是个严谨而能干的好主妇,她能扶佐他的事业,照管好他的财产,主动地承担家庭的责任。 他与温情的巨蟹座女性或乐于欢娱的天蝎座的女性也会相处融洽。 女性:她的性格、情感和爱情生活 性情温柔,易于相处,她的身上有一种令人难以抵御的奇异的魅力。这是一个浪漫而富于幻想的人,对生活充满热望,但缺乏应变的能力,因此,她十分需要有人保护。她喜欢别人把一切都替她安排就序。这一星座的女性多半象天真可爱的孩子,希望自己是丈夫的掌上明珠。 在激动人心的大事面前,或令人沮丧的情况下,她的情绪变化并不很激烈,相反,会趋于平稳和冷静。她的性格比较脆弱,有些反复无常。别人很容易用感情融化她,使其听凭别人的支配。她需要学会说“不”字,这是她最好的自卫方法,然而,这对她又是何其难也! 她的一生是充满想象和富有强烈精神追求色彩的一生。内心中经常映现出五彩缤纷的幻想。她钟情的人也许与她想象中的偶像截然不同,但她还是会热情、真诚地投入他的怀抱。她忠于爱情、并愿意为爱情而献身。她的爱情生活充满神秘色彩,或者全然听天由命,或者追求柏拉图式的意境。 双鱼座女性的兴趣面比较集中。物质或钱对她吸引力不大,甚至对其缺乏必要的概念。有管理家政和经济方面,她需要有人协助。 生辰星位在室女座的男性真诚而审慎,能够理解她、支持她、尊重她。 巨蟹座的男性在性格上与她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彼此心照不宣、自然、和谐。 天蝎座的男性对她会产生好感,并会用富有激情的爱打动她的心,而她也喜欢他的男性气质和力量。 孩子:他的教育和他的职业可能性 双鱼座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这一座的孩子适应能力相当强,他的成长和发展几乎完全取决于他周围人的影响。 他顺从,爱幻想,渴望从别人那里得到有益的建议和决定,而后一丝不苟地遵循之。但这并不影响他生活在自己的志趣境界里。他聪慧、灵活,观察和模仿能力极强,常常会提出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不要以为他不言不语的时候,就是可以放心不管的时候,恰恰相反,要以理解和宽容的心,密切注意他,但要适度,因为他非常容易效仿烈士的举动。 他的思想中经常有些模糊不清的概念,最好教他一些逻辑思维的方法,和培养他专心致志的精神和能力,这样可避免他以后误入空想和对事业无所追求的趋向。富于想象和逃避现实的愿望,在这一座的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要提防他结交坏朋友而吸毒或出走。如果能博得他的好感和信赖,他会出色地做好人们对他期望的一切,要充分发挥他的善良的本性。 他的最好出路是音乐、舞蹈、舞台艺术创作、绘画等所有需要想象力、预知力和艺术鉴赏力的职业。慈善事业、兽医、海军、旅馆业或边缘科学的研究工作对其也很适合。 双鱼座不同10°内出生的人的基本性格 双鱼座第一个10° 0°~9°(即出生日期为2月20日~29日) 这是一个神经极度敏感的人,有异常敏锐的思维或带神秘色彩的嗅觉。这会使他的精神趋于疑虑或不断地幻想。需要有太阳、出生时的星座带给他更大的毅力和能量,才能使这一10°的人焕发出信心和现实感,并消除他们在生活和责任面前容易逃避的倾向。这一10°的人很容易接受别人的影响,经常在各种可能性之间徘徊不定。 他的动力:情爱。 双鱼座第二个10° 10°~19°(即出生日期为3月1日~10日) 内心美好的愿望使得他为人处世真诚、善良,很少为自己着想。他是沟通挚爱和友谊的真正使者。但是他的性格也存在着脆弱的一面:过分的自我牺牲精神或任凭别人得寸进尺。他的精神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受到的鼓舞。他的情绪缺乏连贯性,容易趋向飘乎不定。 他的动力:献身精神。 双鱼座的第三个10° 20°~29°(即出生日期为3月11日~20日) 这一10°对那些不能克制自己内向性格的人来说,是不太有利的,因为他们有可能被带到一个不利的环境中去寻求绝对意识和真理。从而会导致他们内心世界的不稳定:既想生活在实实在在的世界里,又向往虚无缥缈的幻境。这两种无法调和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纠缠着他。容易激动,对声色之乐的吸引甚为敏感,尤其当海王星、火星与木星、金星或月亮呈不好的方位时更趋明显,这可能给爱情生活带来痛苦或烦恼。 他的动力:变化。 不同生辰星位双鱼座的人的性格特点 太阳在双鱼座和生辰星位在白羊座 幻想和行动是谐调地结合起来,还是背道而驰,关键在于天宫图中其他部分的影响力如何。这一座的人一般活动没有一定的规律,总是在追求新事物或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冲动和思想上的犹疑会增加他的献身精神,但有时也会在爱情问题上促成极为复杂的局面。 生辰星位在天秤座,月亮在双鱼座或者太阳在白羊座的人会把真诚的爱献给他。 太阳在双鱼座和生辰星位在金牛座 有一颗无比善良的心,天真烂漫,和蔼可亲。他希望使所有的人都高兴和满意。艺术感非常突出,有很高鉴赏力。渴望爱情,容易激动和成为感情的俘虏。 生辰星位在天蝎座,月亮在双鱼座或太阳在金牛座的人会是他倾心相与伴侣。 太阳在双鱼座和生辰星位在双子座 极度的敏感和朝气蓬勃有时会导致他精神烦躁不安。他喜欢自行其事,对人有吸引力并富幽默感。他的想法变化无穷,行动趋于优柔寡断。好的客观环境对他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他极易受周围人思想和行动的影响。这一星位会增加人的神秘感或寄生性;能强化人的灵感,也能使人碌碌无为。 生辰星位在人马座,月亮在双鱼座或太阳在双子座的人会喜欢他。

如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2017年)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遵循金融发展规律,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创新和完善金融调控,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进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加快转变金融发展方式,健全金融法治,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上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声、王岐山、张高丽出席会议。 【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业保持快速发展,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服务普惠性增强,金融改革有序推进,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双向开放取得新进展,金融监管得到改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能力增强。 【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好四项重要原则】 习近平指出,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好以下重要原则:第一,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第二,优化结构,完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体系。要坚持质量优先,引导金融业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促进融资便利化、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障风险可控。第三,强化监管,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要以强化金融监管为重点,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完善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功能监管,更加重视行为监管。第四,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完善市场约束机制,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健全市场规则,强化纪律性。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 习近平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质量优先、效率至上的理念,更加注重供给侧的存量重组、增量优化、动能转换。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要改善间接融资结构,推动国有大银行战略转型,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要促进保险业发挥长期稳健风险管理和保障的功能。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精准扶贫,鼓励发展绿色金融。要促进金融机构降低经营成本,清理规范中间业务环节,避免变相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坚决整治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 习近平指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学防范,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着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要推动经济去杠杆,坚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总量的关系。要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抓好处置“僵尸企业”工作。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要坚决整治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严格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规范金融综合经营和产融结合,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强化金融机构防范风险主体责任。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法治体系。 【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 习近平强调,要坚定深化金融改革。要优化金融机构体系,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完善外汇市场体制机制。要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结构,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风险内控机制建设,加强外部市场约束。要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地方政府要在坚持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权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统一规则,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金融管理部门要努力培育恪尽职守、敢于监管、精于监管、严格问责的监管精神,形成有风险没有及时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风险没有及时提示和处置就是渎职的严肃监管氛围。要健全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和互联互通,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和监管信息共享。 【扩大金融对外开放】 习近平指出,要扩大金融对外开放。要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要积极稳妥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合理安排开放顺序,加快建立完善有利于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有利于增强金融有序竞争、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的机制。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金融创新,搞好相关制度设计。 【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 习近平强调,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金融改革发展正确方向,确保国家金融安全。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建好金融系统领导班子,强化对关键岗位、重要人员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要扎扎实实抓好企业党的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性教育,加强纪律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大力培养、选拔、使用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金融人才,特别是要注意培养金融高端人才,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金融人才队伍。 李克强在讲话中指出,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金融是国之重器,是国民经济的血脉。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目的,把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作为核心目标,把深化金融改革作为根本动力,促进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要创新金融调控思路和方式,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和流动性基本稳定,不断改善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要积极发展普惠金融,大力支持小微企业、“三农”和精准脱贫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加强对创新驱动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双创”支撑就业等的金融支持。做好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建设的金融服务。要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积极有序发展股权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要拓展保险市场的风险保障功能。要优化金融资源空间配置和金融机构布局,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着力强实抑虚。要筑牢市场准入、早期干预和处置退出三道防线,把好风险防控的一道关,健全金融风险责任担当机制,保障金融市场稳健运行,积极稳妥推进去杠杆,深化国企改革,把降低国企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有效处置金融风险点,防范道德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增强金融监管协调的权威性、有效性,强化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及时有效识别和化解风险。要坚持中央统一规则,压实地方监管责任,加强金融监管问责。要坚持自主、有序、平等、安全的方针,稳步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要加强对金融改革发展稳定的法治、信用、人才保障,创造优良金融生态环境,以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总结讲话中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金融系统要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做好金融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实际,确定工作重点,明确责任主体,强化制度建设,提高队伍素质,促进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金融领域切实得到落实。 北京市、福建省、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工商银行主要负责同志作大会发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出席会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金融系统有关单位,中央军委机关有关部门、武警部队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资料来源于网络)

银行处理不良资产处置有哪些问题及风险防范

  银行核销方式 所谓银行核销呆坏账方式,是指对那些确因客观条件造成的而企业无法偿还的债务,实行合理的债务核销冲减制度。具体办法是冲减银行的坏账准备金,即银行在自身风险防范能力许可的范围内,承担这部分贷款损失。   我国国有银行利用呆坏账准备金对国企债务进行冲销,1996年的冲销额度为200亿,1997年为300亿,1998年为400亿,冲销重点主要是国有企业集团。根据有关报道,2004年央企共申报核销损失3178亿元人民币,加上财政部已核准的近1000亿元损失,共计4000多亿元人民币。而在过去几年中,四大国有银行已经剥离了近1.4万亿元。毫无疑问,这些损失最终都是由广大民众来承付。   作为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一种方式,银行核销呆坏账方式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解放”了企业,但却直接影响了银行账面盈利情况。大量坏账的存在给银行造成较高的准备金成本,银行盈利的很大部分被用于提取贷款准备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相应降低,进而减少了流动性供给的来源。   企业兼并收购重组方式 优质企业对劣质企业进行收购兼并等形式的资产重组也可以化解部分不良资产。在处置过程中,通过对企业进行重整实行债务重组,通过多种渠道将企业债务转化为投资、改善企业财务状况,通过优势企业兼并或由新的投资者收购,从而达到转化不良资产的目的。   在现实中,企业重组大多是由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撮合,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指定买卖双方,并倾向于把亏损严重、改造前景不好的企业推向市场,但又不愿“低价甩卖”,使得产权交易市场冷清。这样的“拉郎配”极有可能使效益好的企业背上包袱,为不良资产的处置增加新的障碍。

如何防范企业纳税风险

  一、纳税风险的表现   企业纳税风险主要包括财务、法律两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企业财务方面受到损失,但也存在因违法受到处罚及丧失企业信誉风险。具体表现为:   一是企业盲目纳税。企业由于财务人员的工作疏忽或缺乏必要的税务知识忘缴或少缴了税,或由于对税收优惠政策的无知无故多缴纳了税款;   二是企业纳税筹划方案的失败,筹划结果小于预期值,筹划成本大于筹划带来的收益,其结果大致分为以下两类:一、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而少纳税,这可能造成的后果有罚款,多交滞纳金,降低纳税企业的信誉等不良后果,不仅企业会受到税务行政处罚,甚至相关财务人员也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二、税法使用不当,盲目交税,多纳税款,增加不必要的税务成本,而导致企业利润的流失。   二、纳税风险的特征   (一)客观存在性。税收的特点是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这些特点决定了企业的纳税风险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企业必须依据税法规定纳税。只要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不论亏损或盈利都会涉及税收,我们无法回避纳税风险的客观存在,不同行业、经营规模、资金状况的企业表现出不同类型的纳税风险。   (二)可控性。纳税风险虽具有客观存在性,但风险是可控的,风险是对未来不确定性事件的一种反应,是可以通过对现实经营状况的观察、参照经验而加以控制的,运用科学有效的控制措施,掌握风险的规律,形成一套合理的降低纳税风险的内部管理体系,可以提高企业应对纳税风险的能力。   (三)主观判断性。纳税风险是主客观原因相互作用下引起的,一方面,企业纳税风险的产生与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密切相关,业务素质高、抗风险意识强的企业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可以建立合理的纳税风险防范体系,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正确识别、预防纳税风险;另一方面,纳税风险也与税务机关的行政执法水平密切相关,税务部门有时会对企业依法纳税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误认为属于违法行为,这也会造成企业的纳税风险。   三、企业纳税风险形成的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纳税风险分布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它的形成是企业内外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对纳税风险首先要正确识别风险形成的因素,纳税风险的来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内部原因   1.企业管理者理念缺失。   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理念做为企业发展的标杆,会影响企业的纳税行为,错误的纳税理念会造成企业纳税风险的形成。一是部分企业管理人员认为通过社会关系、打法律擦边球就可以少缴税款,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怀着侥幸心理偷税漏税,滥用职权指使会计人员做出与税法相悖的行为,长此以往必然会增加企业的纳税风险。二是有企业管理者在税收问题上进入“税是财务上的事”的误区,由于欠缺应对纳税风险意识,单纯的认为没有收到税务部门的处罚便不具备纳税风险,轻视纳税管理问题,以不懂税法为理由而推脱应承担的纳税义务,将纳税问题全权交由财务人员负责,在决策、开展业务、签订合同时通常不考虑纳税因素,财务部门缴纳税款时更是无人监管,造成企业纳税风险的形成。这些问题在日后都会成为影响企业的纳税风险的因素。   2.企业财务人员纳税意识缺失。   税收问题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切身利益,任何企业运营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缴纳的税款作为企业一项重大成本支出,一定程度上会削减企业的利润,一些企业会计人员缺少正确的纳税意识,为获取管理人员的重视,减少纳税成本,虽然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缴税的义务,但为了企业经营利润的不流失不惜隐匿实际销售收入,违法不申报。   3.企业涉税人员素质低,责任心不足   企业生产经营与风险控制的有序进行,不仅需要员工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工作能力,还需要高素质与良好的品行。目前,部分企业涉税人的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都有待提高,企业员工素质较低,责任心不足,在处理涉税业务时出现的差错率就会增加,不可避免的出现非故意性的违规事件;企业管理层缺少职业谨慎性与专业判断力,一味追求近期利益,只知以权谋私,认为与税务人员搞好关系便能避免纳税风险;企业财务人员身兼数职,缺少责任心而不合规定的处理发票、会计核算处理马虎不得当、纳税申报不及时、税额计算中有所遗漏也不予检查,虽然很多都不是故意进行的违法行为,但也会给企业带来不可避免的纳税风险。   4.企业不当税收筹划。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纳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在不违法的情况下进行税收筹划减免税负是毋庸置疑的。税收筹划作为企业内部减少纳税成本的生产经营行为,筹划方案的确定与与实施都由纳税人主观选择,但方案是否合法有效、取决于税务机关对筹划方案的认定,如果方案并不能符合法定规定,则会被税务机关认定为避税,不仅没有利益流入还会带来罚款等纳税风险。   5.企业与税务部门沟通不畅。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与税务部门的沟通能力极为重要,一些企业财务人员因为性格等原因缺少良好的沟通能力,对税务人员的疑问回答含糊或对自己的账务处理难以解释清楚,导致企业与税务机关的核查不能相互配合;还有些纳税人往往以税务人员的意见为主,没有平等自己与税务征管人员之间的地位,出现意见,为了息事宁人常常放弃自己的正确主张。   (二)企业外部原因   1.税收法规原因。   目前我国税法体系还不完善,为了致力于让征纳双方有法可依,财政部、国税总局与各级税务机关颁布的税收法规、规范性文件数量众多。每年对税收政策的解释也随着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衍生、不断变化,税收政策具有不稳定性,对于税收政策的不断调整,也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经济的发展,达到调节经济、宏观调控的目的,但企业管理层及财务人员有时不能及时动态关注到税收政策的调整,而将过往的合法纳税变为不合法,就会出现核算失误,造成多缴税或少缴税的风险,会增加企业的纳税风险。   2.征纳双方对税收政策理解执行不同。   在部分实际涉税业务中,现行的一系例的税收法律政策规定模糊,繁杂的税收法律法规使纳税人理解上产生偏差,甚至税务人员也难免出现差错,征管人员与纳税人员对税收政策理解与执行不同,客观上就会对处于被动地位的纳税人增加风险。   四、企业纳税风险的控制   纳税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企业都无法完全消除纳税风险,但是,风险是可以通过合理手段加以防范与控制的,企业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风险,也应积极应对与防范,从根本上遏制风险的萌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树立正确纳税理念   企业管理层应树立纳税风险管理理念,将纳税风险的管理作为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的管理决策中,规范企业生产经营,对出现的违规涉税行为及时进行遏制与纠正;其次,企业管理者应意识到,纳税风险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应高度重视企业内部自上而下的紧密配合,企业应将纳税风险控制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将预防风险的意识贯穿各个部门,在合同签订、业务处理、税务处理等方面加强监管;企业管理层在树立纳税管理意识的同时,也要主动关心税收法律的更新,通过合理途径表达对税收法律的诉求减少企业纳税风险。   (二)提升财务人员业务素质   企业的涉税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与专业素质,依法正确进行登记、设置账薄、如实申报、按时缴税等义务。财务人员在会计核算中,运用专业知识和会计政策,在众多可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中,通过比较分析,制定最适用于本企业的,确定纳税计算的基础,熟练掌握会计准则,确认成本、费用、损失等税法差异及差异额,做好合理的纳税调整以此计算纳税金额;关注税收政策,充分了解、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做出符合国家政策与实现企业利益的合理纳税方案。   (三)健全企业纳税风险管理体系   健全企业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任务。就目前而言,企业纳税风险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特殊性与多变性,其应对措施应随之而改变。这就要求企业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基础上,而应该将纳税风险问题安排在日常经营管理中,系统的规划出一套健全的、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   (四)加强对外沟通能力   良好的社会关系是规避风险的有力保障,首先,要加强与税务机关的交流。企业的税收公共关系是指企业为了塑造自身良好的组织形象,影响税务机关及社会对企业纳税行为的反应而开展的活动。建立良好的征纳双方关系,构建畅通的沟通渠道,与税务机关沟通配合,支持税务机关的工作。比如在接受税务检查时,作为财务人员,要秉持合理合法的原则,通过沟通向税务机关阐明税收处理思路与方法,寻求税务人员的理解与支持。   (五)规范税务机关执法行为   税务机关严格遵守税收法律,通过岗位责任制的建设,防止执法权力的滥用,完善纳税服务体系,提高纳税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健全征管执法责任制与考核体系,增强税收征管人员的管理水平与队伍素质,一方面抓好税收工作的薄弱环节,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征收管理质量,另一方面,要坚持走培养人才道路,通过教育、培训学习等途径提高干部的业务能力与水平,加强税务执法人员队伍建设,秉公执法、清正廉洁,依法接受纳税企业的监督,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六)加强税法普法宣传工作   全方位开展税法宣传,扩大纳税信息的输出渠道,整合税收信息,通过税务信息公开网站,及时更新网站内容,通过宣传,让纳税人充分了解纳税人的义务与权力,使企业纳税人加强对自身权益的保护,准确进行会计核算与纳税申报,降低企业因政策理解偏差而带来的纳税风险。   (七)建设服务性税务机关   优质的纳税服务态度可以满足纳税人得到尊重的期望,构建以纳税人为核心,文明、便捷、公平的服务体系,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社会,充分利用当代技术手段,建立更新税务网站,提供相关的税收政策在线咨询与解答、专设纳税咨询电话、纳税服务大厅增加专门咨询窗口,为纳税人提供便捷、友好的纳税服务,提升纳税人员的满意度。通过税务工作者文明礼貌的待人方式,良好的工作态度与精神风貌,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纳税人,建立新型征纳关系,提高纳税遵从度,引导企业健康发展,从而构建良好的纳税环境。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图片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