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学入门 >风水化解

如何防范化解重大的金融风险?

  据报道,日前中国相关负责人在当地时间24号上午在达沃斯论坛发表演讲,面向全球听众介绍中国的经济政策时表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决定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关于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措施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摘要:企业经营活动的目标是追求财富最大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合理的规避财务风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认真分析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制定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防范措施,做到趋利避害,是企业财务管理者的重要任务。 摘要:企业经营活动的目标是追求财富最大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合理的规避财务风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认真分析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制定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防范措施,做到趋利避害,是企业财务管理者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财务风险 成因 防范措施   一、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   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在成因。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测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分风险。财务管理的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外部环境变化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风险。财务管理系统如果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必然使企业理财陷入困境。   (二)企业财务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成因。企业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的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产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四)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成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导致决策失误频发,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五)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比例过高 在我国,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30%以上。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六)企业赊销比重大,应收账款缺乏控制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滞销现象,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同时,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七)企业存货库存结构不合理,存货周转率不高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一)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措施   1、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必须坚持标本兼治。各企业应遵循经济规律, 树立财务风险意识,正本清源,综合治理,走严格管理,规范经营之路;建立健全适合市场要求的约束机制,减少行政干预等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为企业规避财务风险创造前提条件。   2、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情况,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3、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4、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5、提高财务决策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种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切忌主观臆断。   6、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清内部各种财务关系。首先,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利,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司其职;另外,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方面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清晰明了。   (二)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会计方法   1、改进企业财务报告,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是企业外部相关利益主体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途径。企业向外界披露了不真实的会计信息,虽然暂时可能使得外部相关利益主体做出有利于企业的决定,但企业一旦获得了自身发展不需要的资金或是无法承担还债义务的借款,将很大程度上打乱企业正常的经营秩序,使企业或是盲目进行投资,或是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这些都将加大企业将来的财务风险。相反,如果企业能够对外披露真实的会计信息则可以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财务环境,使企业的财务活动在平稳状态下进行,减少财务风险。   2、严格执行会计法规,强化会计制度约束。这一点主要是针对企业外部市场风险而言的。会计信息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虚假的会计信息使资源配置缺乏效率,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加大市场风险,而企业作为市场中的一个经济主体,其财务风险水平受市场风险的影响,创造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对企业稳定财务运行、降低财务风险十分重要。   3、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是企业决策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会计信息质量对经济决策的影响程度很高,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仅可以使决策者对以往企业经营成果做出错误的评价,而且会导致企业未来的决策偏离经济规律,给企业造成巨大财务风险隐患。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还要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出发,尽量满足企业内部和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   4、完善会计控制制度,强化审计监督。完善会计控制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有效地会计控制可以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财务活动的合法性。   5、稳健主义的应用。稳健主义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而采用的一项修正惯例。它的具体要求是通过选用稳妥的会计处理方法使报表反映的资料不会过分乐观,由此引导报表使用者在利用这些资料进行决策时谨慎从事,防止决策失误。稳健主义是会计信息提供者为了减少会计信息中包含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的一种防护措施,有利于企业规避或转移经营风险,增强企业竞争力。稳健主义对企业来说是重要的,虽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被随意应用,但由于其在防范财务风险方面的作用,因而在会计实务中较为广泛的应用。   总之,每个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要扬长避短,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动态的完善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而有效地防范与化解财务风险,确保企业经营的良性化运作,提高其抗御风险能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银行如何应对风险

  商业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和其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导致了银行经营风险具有隐蔽性和扩散性的特点,一旦银行经营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不仅可能导致银行破产,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我国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过程已经完成,经营行为市场化成分加重,行政化色彩退却,尤其是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国际金融危机事件频频发生的现状和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均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经营风险问题并且尽快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不明晰、尚未形成先进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以及经济制度转轨的成本转嫁,导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在认识上也存在很大偏差。   为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我们首先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其次,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其它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在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再次,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1)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2)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3)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要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最后,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使用内部评级法和资产组合管理等先进的风险度量和管理重要技术。   对具体风险的管理上,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信用风险的防范   信贷资产在整个资产结构中占比大,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差息可能变小,但仍是收益最高的项目,是银行资金运用的主渠道。防范信用风险要在加强贷前调查和贷前审查等事前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作好:(1)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模型。利用定量方法准确地对风险进行定价,不仅可以提高资产业务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根据资产的不同风险类别制定不同的资产价格,这样不仅可以减低信用风险,而且可以提高银行利润,通过产品差异化扩大市场份额。(2)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流程控制,明确责任和收益的关系,如落实贷后问责制、审贷分离等措施。(3)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尽快建立并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基础数据库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实现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4)通过对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选择适时退出策略,以实现最佳的资产配置效果。(5)利用新兴工具和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信用风险,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主要利用贷款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来达到提前收回债券和转移信用风险的目的,同时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实现风险组合管理。   二、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1、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主要是对资金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改变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实行的“差额”管理方式,对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基层行的各项资金来源全额上存管理行的资金部门,基层行的各项资金运用由管理行进行统一配置。通过资金集中,建立资金统一的管理和操作平台,实现流动性、利率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的适度分离,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资金集中管理后各项资金的配置权集中到上级行,上级行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建立起完备的经济、金融信息网络系统和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强化对各种风险的量化分析,注意期限结构上的配比,防范利率和流动性风险,同时实行谨慎会计原则,不断补充自有资本金,增强抵御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能力。   2、健全独立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各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的控制部门,该部门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合理确定内、外部利率。内部利率是指银行内部资金核算使用的利率。通过确定反映市场变化同时兼顾各部门利益的内部利率,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实现全行战略发展意图。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建立以安全为前提、以效益为中心的外部利率确定体系。   3、创新商业银行驾驭风险的产品。虽然在产品创新方面目前在制度、监管等方面还存在障碍,但是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战略。第一,根据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衍生产品的基础准备。包括收集基础数据、建模和模型验证修订。根据对外币衍生产品市场的认识,研究远期利率合约(FRA)、利率掉期(IRS)、利率期权(Interest Rate Options)等衍生产品,以及基于这些基本衍生产品的结构性产品的投资组合,做商业银行未来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第二,开发和运用主动负债或提高资产流动性的产品,改善资产负债组合,如发行次级债券。尝试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存款与货币市场收益挂钩,如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待政策放松和市场逐步完善后,推出远期利率合约、利率掉期、利率期权、债券指数期权等产品。通过研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资金交易,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消除全行的风险敞口,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   三、对操作风险的防范   2003年2月,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对操作风险监管从如下四个方面提出了10项原则,其中包括:营造适宜的风险管理环境;操作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估、监视和减轻控制;监管者的作用;信息披露的作用。2003年4月,巴塞尔委员会又在新发布的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CP3)中,将操作风险与信用和市场风险一起列入第一支柱,使得操作风险成为资本监管的正式成员。这意味着,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为有效评估和管理操作风险,银行需要建立专门的特殊框架和程序来给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安全和稳健保障。   1、建设内部风险控制文化。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的正常业务活动中,银行只有在建立了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与稳健的营运控制文化,高级管理层以高标准的道德操守严格要求各级管理者时,操作风险管理才会最为有效。营造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   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操作风险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提高行为人的业务素质。在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同时,改变业务硬约束、人员软约束的状况,实行三分离制度:(1)管理与操作的分离,即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不能从事具体业务的操作,要办业务必须经过必需的业务流程;(2)银行与客户分离,银行为方便客户,可以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手续,但客户经理不能代客户办理业务;(3)程序设计与业务操作分离。即程序设计人员不能从事业务操作。业务处理电子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内部监督的时效性、全面性。但计算机的大范围应用尚在起步阶段,熟悉计算机的人不熟悉业务,熟悉业务的人不懂计算机,这在客观上限制了计算机犯罪。但随着员工素质的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增多,由此可能引发的一些行为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银行如何应对风险

  商业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和其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导致了银行经营风险具有隐蔽性和扩散性的特点,一旦银行经营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不仅可能导致银行破产,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我国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过程已经完成,经营行为市场化成分加重,行政化色彩退却,尤其是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国际金融危机事件频频发生的现状和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均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经营风险问题并且尽快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不明晰、尚未形成先进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以及经济制度转轨的成本转嫁,导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在认识上也存在很大偏差。   为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我们首先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其次,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其它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在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再次,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1)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2)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3)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要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最后,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使用内部评级法和资产组合管理等先进的风险度量和管理重要技术。   对具体风险的管理上,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信用风险的防范   信贷资产在整个资产结构中占比大,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差息可能变小,但仍是收益最高的项目,是银行资金运用的主渠道。防范信用风险要在加强贷前调查和贷前审查等事前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作好:(1)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模型。利用定量方法准确地对风险进行定价,不仅可以提高资产业务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根据资产的不同风险类别制定不同的资产价格,这样不仅可以减低信用风险,而且可以提高银行利润,通过产品差异化扩大市场份额。(2)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流程控制,明确责任和收益的关系,如落实贷后问责制、审贷分离等措施。(3)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尽快建立并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基础数据库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实现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4)通过对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选择适时退出策略,以实现最佳的资产配置效果。(5)利用新兴工具和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信用风险,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主要利用贷款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来达到提前收回债券和转移信用风险的目的,同时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实现风险组合管理。   二、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1、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主要是对资金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改变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实行的“差额”管理方式,对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基层行的各项资金来源全额上存管理行的资金部门,基层行的各项资金运用由管理行进行统一配置。通过资金集中,建立资金统一的管理和操作平台,实现流动性、利率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的适度分离,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资金集中管理后各项资金的配置权集中到上级行,上级行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建立起完备的经济、金融信息网络系统和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强化对各种风险的量化分析,注意期限结构上的配比,防范利率和流动性风险,同时实行谨慎会计原则,不断补充自有资本金,增强抵御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能力。   2、健全独立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各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的控制部门,该部门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合理确定内、外部利率。内部利率是指银行内部资金核算使用的利率。通过确定反映市场变化同时兼顾各部门利益的内部利率,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实现全行战略发展意图。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建立以安全为前提、以效益为中心的外部利率确定体系。   3、创新商业银行驾驭风险的产品。虽然在产品创新方面目前在制度、监管等方面还存在障碍,但是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战略。第一,根据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衍生产品的基础准备。包括收集基础数据、建模和模型验证修订。根据对外币衍生产品市场的认识,研究远期利率合约(FRA)、利率掉期(IRS)、利率期权(Interest Rate Options)等衍生产品,以及基于这些基本衍生产品的结构性产品的投资组合,做商业银行未来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第二,开发和运用主动负债或提高资产流动性的产品,改善资产负债组合,如发行次级债券。尝试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存款与货币市场收益挂钩,如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待政策放松和市场逐步完善后,推出远期利率合约、利率掉期、利率期权、债券指数期权等产品。通过研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资金交易,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消除全行的风险敞口,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   三、对操作风险的防范   2003年2月,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对操作风险监管从如下四个方面提出了10项原则,其中包括:营造适宜的风险管理环境;操作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估、监视和减轻控制;监管者的作用;信息披露的作用。2003年4月,巴塞尔委员会又在新发布的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CP3)中,将操作风险与信用和市场风险一起列入第一支柱,使得操作风险成为资本监管的正式成员。这意味着,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为有效评估和管理操作风险,银行需要建立专门的特殊框架和程序来给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安全和稳健保障。   1、建设内部风险控制文化。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的正常业务活动中,银行只有在建立了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与稳健的营运控制文化,高级管理层以高标准的道德操守严格要求各级管理者时,操作风险管理才会最为有效。营造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   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操作风险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提高行为人的业务素质。在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同时,改变业务硬约束、人员软约束的状况,实行三分离制度:(1)管理与操作的分离,即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不能从事具体业务的操作,要办业务必须经过必需的业务流程;(2)银行与客户分离,银行为方便客户,可以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手续,但客户经理不能代客户办理业务;(3)程序设计与业务操作分离。即程序设计人员不能从事业务操作。业务处理电子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内部监督的时效性、全面性。但计算机的大范围应用尚在起步阶段,熟悉计算机的人不熟悉业务,熟悉业务的人不懂计算机,这在客观上限制了计算机犯罪。但随着员工素质的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增多,由此可能引发的一些行为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贵阳有毒蛇,毒虫,毒蚊子吗,多吗,什么时候和什么地点有,怎么防范?

  一般大山里才有,你不惹它就是了,没什么好怕地

国有银行应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表率吗?

  我国放宽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限制的重大改革措施已经落地,同时还要加快保险行业开放进程,拓宽中外金融市场合作领域。面对这些新的挑战,国有银行应当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切实担当起维护金融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重大使命。   

银行贷款风险有哪些

  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漏缺严重。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   二、没有严格执行贷款审贷分离制度。主要表现为:审贷分离机构设置迟缓;审贷分离机构流于形式,如信贷人员常常在贷款审批前已填好贷款合同、借据等法律文件和放款凭证,出现合同签订日期和贷款借据日期早于贷款审批日期,贷款金额和期限与审批金额和期限不同等现象。   三、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主要表现为: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二是贷中审查报送不严;三是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或有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   四、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贷款失去法律保护。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⑴保证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   ⑵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   ⑶按照《担保法》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抵押登记,造成抵押行为无效;   ⑷变更主合同主要条款、延长主债务履行期限或者加重主债务人债务数额,未征得保证人书面同意,致使保证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   ⑸不能充分运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的规定,维护银行的依法收贷权。   五、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信贷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忽视对管理者的管理。   主要表现在:   ⑴一些基层行长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一些基层行长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   ⑵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之;   ⑶行长经营目标考核办法不科学,助长了行长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采取违规的做法。   六、违规账外经营严重。违规账外经营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 题。其违规经营主要采取私设账外账、乱用科目、调整账表和绕规模贷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产公司或其他高风险收益领域。由于账外经营是在隐蔽情况下进行的,这部分资产没有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甚至参与了违法犯罪活动,因而这部分信贷资产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   造成违规账外经营的主要原因包括:   ⑴前几年规章制度不健全,下放基层行权力过大,加之地方经济发展过热,资金需求与规模控制矛盾突出,导致了一些基层行经营行为出现严重偏差,违规经营逐步扩大;   ⑵个别行领导受个人或小团体利益驱动,无视国家金融法规,置国家三令五申于不顾,存在侥幸心理,隐瞒不报,结果漏洞越来越大;   ⑶部分行经营管理混乱,内部控制不严,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怎样防控金融风险

  相对于一般时期的金融风险防控,新常态时期的金融风险更加复杂,既存在正常时期的金融风险,也更容易存在泡沫化、过度扩张的宏观风险,以及应对泡沫破灭、产能过剩带来的宏观冲击风险。   基本认识和防控思路   1.金融风险的三类不确定。“金融风险”这个词已被广泛使用,但其内涵却不尽相同。所谓的“金融风险”,往往存在三个不同层面的涵义。一是指人类面向未来时所产生的不确定性。未来的担忧即是不确定性,是人类产生焦虑的根源并欲极力避免的。在最广的含义上看,金融风险往往指向这种不确定性。二是人类知道其概率分布的一种特殊的不确定性。学术上谈及的金融风险,指的就是这种特殊的不确定性。人类对这类事件的发生已有较充分认识,但对于具体事件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存在不确定性。这种金融风险可以被识别、量化评估和市场化处理。三是指金融损失。金融风险事件已经发生,损失是确定的,但损失的最终分担却是不确定的。在宏观上谈及金融风险时,较多地涉及这类金融风险。资产方的损失已经成为“过去”事实,但市场的承担机制并不明朗,导致负债方的损失分配存在不确定性,属于体制机制上设计不合理引发的风险。   从宏观角度看,金融风险主要涉及两类可能影响风险损失分担经济合理性的机制。一是自我承担机制。微观主体最终仅以资本和留存收益来承担可能的损失,一旦损失超过微观主体的留存收益和资本,则损失就会溢出,产生收益和损失承担主体不对应的情况。当资产和负债是以资产池、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信托计划等形式存在时,还会涉及边界是否清晰等问题。二是政府安全网机制。政府出于金融安全、社会稳定等目的,承担了额外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存在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等非显性制度安排,使得金融收益和损失的承担主体不对等。   总之,承担资产方的风险是获取金融收益的主要途径,是金融领域的企业家精神主要体现。金融风险防范的核心在于设立收益和损失一致的体制机制,减少分配机制不明确带来的不确定和行为扭曲。   2.在风险处置中“转危为机”。金融风险只是人类面向未来时的一种不确定性,是问题的表征,但不是问题本身。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需要标本兼治。金融的风险点和风险传染是标,制度变革是本。信任是切断风险传染并化危为机的关键。信任来源于政府能直面风险,及时释放和处置风险,合理承担风险损失,在处置风险的同时推动制度完善。   及时释放局部风险,是发挥金融体

党中央提出的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中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主要是指化解什么风险?

  金融风险补充补充补充补充补充

如何规避资金风险及防范措施

  一、事前控制-做好市场调查和客户信用管理,严格把好合同签订关,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   1、做好详实、缜密的市场调查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能否对市场做出正确分析,对于制定经营策略的成败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当前竞争空前激烈的形势下,只有做好市场调查,才能随着不断变化的市场情况,准确制定出企业的经营策略。   今年以来,在得知煤炭市场紧俏的信息后,供货商对我们在计划上给予控制,价格上给予抬高。在众多客户中,由于煤炭市场供求关系的转变,煤炭价格势必上扬,这无疑是公司经营中的良好机遇,但如何抓住机遇见实效,我们采取了价格招标的办法,通过与江浙、皖南一带有实力的客户联系,在仅有的计划安排上,谁给的价位高,谁优先发运,为了规避资金风险,严格按照购销合同的约定,必须款到发货,这样不仅没有资金风险,而且,为公司创造了最佳效益。   2、建立客户档案,加强客户信用管理。   ⑴建立客户档案,开展信用评价,选择优质客户。   公司在与客户签订合同之前,都深入细致地做好客户的资信调查,收集客户的企业性质、法定代表人、注册资金、财务状况、经营规模、信誉等资料,建立客户档案,为信用评价提供相对完整和科学的依据。如果对合作伙伴资信情况考察不细,可能导致上当受骗。一些不法商人,他们或者两三个人合伙,或者借用他人的名义申办公司。在申办时,往往伪造资本证明资料,骗得注册,或者借用他人资金注册后又予抽逃,属于典型的“空壳”公司。由于一些企业对合作公司的资信情况缺乏细致、深入的调查了解,投入资金或者供给货物后,便被不法商人占有、转移或者挥霍,无法收回。就是起诉到法院,由于股东虚假注册、抽逃资本和非法占有公司资产的证据难于收集,也无法追究股东的责任。   几年来与公司合作的地方企业有几十家,有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小型国企,也有私营企业。通过几年的实际运作,公司根据客户的品质、能力、资本、抵押、条件和连续性等标准,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进行客户信用评定,根据客户信用评定结果,选择优质的客户开展煤炭贸易业务,逐渐终止与那些注册资金低、经营规模小、付款能力差的企业的业务。   ⑵制定信用额度,控制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的规模。   公司根据客户近期的货款支付情况,给予客户相应的信用额度,即公司对某一客户规定最大赊销限额和期限的长短,并实行信用额度动态管理和预警机制管理。财务部门根据对方的还款情况,及时向经营业务部门和分





企业防范与化解风险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