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办公室风水 >风水禁忌

台湾的民风民俗(禁忌)

  人与人往来应酬需要携带一些礼物,台湾民间俗称“带伙手”。在台湾有些东西是不能作为礼物相赠的。   禁用毛巾赠人。从前台湾民间丧家惯例于丧事完毕后送毛巾给吊者,用意在于让吊丧者与死者断绝往来。所以台湾俗语有“送巾,断根”或“送巾,离根”之说,送巾便有永别之意。因此在普通情况,若赠人毛巾,即不禁令人想起不吉利的丧事与断绝、永别之意。   禁以扇子赠人。扇子价廉易碎,用于夏季扇凉,一到秋深天凉,即有“秋扇见掮”,是为太绝情。意味利用完毕后,再无利用价值,即予狠心抛弃。台湾民间有俗语:“送扇,不相见”,基于此种心理,因此扇子亦万不可当礼物赠人。   禁以刀剪赠人。刀剪属会伤人的利器,其含义有若“一刀两断”、“一剪两断”。这在赠予者与受赠者之间,不但不怀好意,而且有威胁之意。所以台湾民间有不得送刀子给人的忌讳。   禁以甜果赠人。甜果即年糕,民间每年过年时,甜果为祭拜必备之物,只有失家守孝不得蒸甜果。若以甜果赠人,会使受赠者联想到家里发生的丧事,自然忌讳的。这一习俗发展到今天,一些不做甜果之家,有时也接受人家的甜果,不过得付象征性的钱,表示是买的,以避受赠之讳。   禁以棕子赠人。丧家在习惯上,既不蒸甜果,也不包棕子。若赠棕子给别人,会被误解为把对方当作丧家,所以也是忌讳的。   禁以鸭子赠人作月内。“月内”指产妇生下婴儿后的一个月内,台湾通常“月内人”吃的是麻油鸡、猪腰仔、猪肝等“热性”食物,而鸭子“性冷”,自不宜月内妇人吃食。且台湾民间有“死鸭硬嘴闭”、“七月半鸭仔,不知死期”等俗语,若以鸭子作为贺喜礼物赠给月内人吃食,自然使人联想到不祥兆头。   禁以雨伞赠人。台语伞与散同音,若把伞拿来赠人,犹表送“散”给对方之意,且台语雨与给同音,“雨伞”与“给散”同音同义,难免会引起对方误解。   人与人往来应酬需要携带一些礼物,台湾民间俗称“带伙手”。在台湾有些东西是不能作为礼物相赠的。   禁用毛巾赠人。从前台湾民间丧家惯例于丧事完毕后送毛巾给吊者,用意在于让吊丧者与死者断绝往来。所以台湾俗语有“送巾,断根”或“送巾,离根”之说,送巾便有永别之意。因此在普通情况,若赠人毛巾,即不禁令人想起不吉利的丧事与断绝、永别之意。   禁以扇子赠人。扇子价廉易碎,用于夏季扇凉,一到秋深天凉,即有“秋扇见掮”,是为太绝情。意味利用完毕后,再无利用价值,即予狠心抛弃。台湾民间有俗语:“送扇,不相见”,基于此种心理,因此扇子亦万不可当礼物赠人。   禁以刀剪赠人。刀剪属会伤人的利器,其含义有若“一刀两断”、“一剪两断”。这在赠予者与受赠者之间,不但不怀好意,而且有威胁之意。所以台湾民间有不得送刀子给人的忌讳。   禁以甜果赠人。甜果即年糕,民间每年过年时,甜果为祭拜必备之物,只有失家守孝不得蒸甜果。若以甜果赠人,会使受赠者联想到家里发生的丧事,自然忌讳的。这一习俗发展到今天,一些不做甜果之家,有时也接受人家的甜果,不过得付象征性的钱,表示是买的,以避受赠之讳。   禁以棕子赠人。丧家在习惯上,既不蒸甜果,也不包棕子。若赠棕子给别人,会被误解为把对方当作丧家,所以也是忌讳的。   禁以鸭子赠人作月内。“月内”指产妇生下婴儿后的一个月内,台湾通常“月内人”吃的是麻油鸡、猪腰仔、猪肝等“热性”食物,而鸭子“性冷”,自不宜月内妇人吃食。且台湾民间有“死鸭硬嘴闭”、“七月半鸭仔,不知死期”等俗语,若以鸭子作为贺喜礼物赠给月内人吃食,自然使人联想到不祥兆头。   禁以雨伞赠人。台语伞与散同音,若把伞拿来赠人,犹表送“散”给对方之意,且台语雨与给同音,“雨伞”与“给散”同音同义,难免会引起对方误解。

去泰国有什么要注意的民俗和禁忌?

  Q:泰国有何风俗民情或禁忌?   A:泰国社会文化与中国有些差异,有些当地风俗习惯不可不知,以免触犯当地人,招惹不必要的麻烦更影响游兴:   1.泰国人相信每个人头上都有精灵,被人摸头或以手挥过头顶,将使精灵之光黯淡无神因此切记不可摸泰国人的头。   2.不可用脚指来品,泰国人认为脚是最污脏的地方,因此以脚指物品及水果都是不敬的。   3.泰国为佛教国家,男士必须出家修行,因此在泰国旅游期间,您可常见到泰国和尚,女性不可碰触和尚之身体,否则他多年修行将毁于一旦。   4.泰国交通驾驶靠左边行驶,与中国相反,逛街过马路请先注意右边再看左边。   5.水不可生饮。

中国民风民俗有哪些

  北京人的祭灶   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是很有兴味的。 所谓春节,是指中国阴历正月初一。它预示着新的开始,天地万物复苏,春天降临,一年的农事也将着手进行。所以,向来为中国人所重视。后来,公历推行,国家以公历的一月一日为   “元旦”,阴历的“年喜”,只好在名义上退而求其次,改称“春节”。然而,对春节的庆祝,丝...   广州民俗节日   广州是一个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民族风情的南粤名城。广州近年来在欢度春节、元旦、五一节、国庆节等传统民族节日的基础上,开展了每年一度的非常有广州特色的八大节庆活动:春节期间的迎春花市和元宵节,农历二月的波   罗庙诞会,端午节(期间有盛大的节日庆典——龙舟节),番禺荷花节...   当地特色: 茶馆   “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成都茶馆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你走进哪座茶馆,都会领略到一股浓郁的成都味: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茶具、老   虎灶、紫铜壶,还有那堂倌跑堂...   节日   成都灯会正月十五成都灯会是在元宵赏灯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南宋诗人陆游在《丁酉上元》诗中描述成都灯会盛况是“突兀球场锦绣峰,游人仕女拥千重;鼓吹连天沸午门,灯山万炬动黄昏”。...   居住   西双版纳的傣族,大多在平坝傍水而居,或在河谷依山傍水而居。住房为“干栏式”建筑竹楼。个人成分族称居住的楼房为“很”。 傣族对当地的地名、寨名的命名尤为考究。一般都是根据当地的自然风光、环境特点以及   历史传说来命名,有些地名和寨名又往往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允景洪,傣语意为“黎明之城”。相传,那是...   服饰   傣族的传统服务,男子一般穿无领大襟、对襟小衫,袖窄,下身着长裤,用白布或兰布包头。妇女上装穿浅色紧身紧袖短衫,下装穿花筒裙。逢年过节或遇喜庆日子,傣族妇女都要绸缎、尼龙、灯蕊绒精制有衣裙,盛装打扮。小   卜小(小姑娘)外出时,均喜欢带上一把小花伞。 傣族妇女很讲究发饰。大多挽长发于头顶,也有的束发垂于脑...   饮食   西双版纳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尤其喜欢吃糯米,有不少家庭均以糯米为主食。副食大多爱吃酸味和水产。傣族还喜欢饮酒,甜米酒更是男女老幼都喜爱的饮料。米酒巴一般都是自己酿制礌 傣族还是喜欢吃竹筒板。竹筒饭的做   法是:用一节午竹或甜竹,把一端挖通待装米。做竹筒把的米,大多用陆稻香米或紫米。米洗干净泡水后,既可直...   婚姻   傣族青年男女寻找终身伴侣,完全是自由恋爱。变恋爱的方式既多而又独特。如小卜冒(小伙子)串小卜少(小姑娘),丢包等恋爱方式,充满着诗意。 小卜冒串小卜少。每当月明风清的夜晚,缅桂花发出幽香。这时,“等   待群蜂绕花枝”的恋爱活动就开始了。正录青春妙龄的小卜少,收拾打扮后,带着自己的小纺车,坐在竹楼阳台上...   家庭   傣族的家庭生活,一般是在青年男女结婚有了孩子以后,就从家庭里分出来,另盖房子居住。夫妻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经济是独立的,双方都有自己的财产和收入,都可自由支配,不受对方约束。家庭开支共同协商,子女长大   以后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如饲养养猪、鸡、种植蔬菜,水果的收入,都归自己所有。 傣族的性格温柔,家庭和...   取名   傣族有名无姓,一个人一生中有好几个名字。小孩时有乳名,男童进佛寺当和尚有僧名,还俗后取还俗名,结婚以后有了孩子双称“之父”。 傣族一般以“岩”、“玉”区分男女性别,男性以“岩”字当头,如“岩糯”。女   性以“玉......余下全文>>

中国民风民俗有哪些

  北京人的祭灶   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是很有兴味的。 所谓春节,是指中国阴历正月初一。它预示着新的开始,天地万物复苏,春天降临,一年的农事也将着手进行。所以,向来为中国人所重视。后来,公历推行,国家以公历的一月一日为   “元旦”,阴历的“年喜”,只好在名义上退而求其次,改称“春节”。然而,对春节的庆祝,丝...   广州民俗节日   广州是一个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民族风情的南粤名城。广州近年来在欢度春节、元旦、五一节、国庆节等传统民族节日的基础上,开展了每年一度的非常有广州特色的八大节庆活动:春节期间的迎春花市和元宵节,农历二月的波   罗庙诞会,端午节(期间有盛大的节日庆典——龙舟节),番禺荷花节...   当地特色: 茶馆   “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成都茶馆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你走进哪座茶馆,都会领略到一股浓郁的成都味: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茶具、老   虎灶、紫铜壶,还有那堂倌跑堂...   节日   成都灯会正月十五成都灯会是在元宵赏灯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南宋诗人陆游在《丁酉上元》诗中描述成都灯会盛况是“突兀球场锦绣峰,游人仕女拥千重;鼓吹连天沸午门,灯山万炬动黄昏”。...   居住   西双版纳的傣族,大多在平坝傍水而居,或在河谷依山傍水而居。住房为“干栏式”建筑竹楼。个人成分族称居住的楼房为“很”。 傣族对当地的地名、寨名的命名尤为考究。一般都是根据当地的自然风光、环境特点以及   历史传说来命名,有些地名和寨名又往往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允景洪,傣语意为“黎明之城”。相传,那是...   服饰   傣族的传统服务,男子一般穿无领大襟、对襟小衫,袖窄,下身着长裤,用白布或兰布包头。妇女上装穿浅色紧身紧袖短衫,下装穿花筒裙。逢年过节或遇喜庆日子,傣族妇女都要绸缎、尼龙、灯蕊绒精制有衣裙,盛装打扮。小   卜小(小姑娘)外出时,均喜欢带上一把小花伞。 傣族妇女很讲究发饰。大多挽长发于头顶,也有的束发垂于脑...   饮食   西双版纳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尤其喜欢吃糯米,有不少家庭均以糯米为主食。副食大多爱吃酸味和水产。傣族还喜欢饮酒,甜米酒更是男女老幼都喜爱的饮料。米酒巴一般都是自己酿制礌 傣族还是喜欢吃竹筒板。竹筒饭的做   法是:用一节午竹或甜竹,把一端挖通待装米。做竹筒把的米,大多用陆稻香米或紫米。米洗干净泡水后,既可直...   婚姻   傣族青年男女寻找终身伴侣,完全是自由恋爱。变恋爱的方式既多而又独特。如小卜冒(小伙子)串小卜少(小姑娘),丢包等恋爱方式,充满着诗意。 小卜冒串小卜少。每当月明风清的夜晚,缅桂花发出幽香。这时,“等   待群蜂绕花枝”的恋爱活动就开始了。正录青春妙龄的小卜少,收拾打扮后,带着自己的小纺车,坐在竹楼阳台上...   家庭   傣族的家庭生活,一般是在青年男女结婚有了孩子以后,就从家庭里分出来,另盖房子居住。夫妻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经济是独立的,双方都有自己的财产和收入,都可自由支配,不受对方约束。家庭开支共同协商,子女长大   以后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如饲养养猪、鸡、种植蔬菜,水果的收入,都归自己所有。 傣族的性格温柔,家庭和...   取名   傣族有名无姓,一个人一生中有好几个名字。小孩时有乳名,男童进佛寺当和尚有僧名,还俗后取还俗名,结婚以后有了孩子双称“之父”。 傣族一般以“岩”、“玉”区分男女性别,男性以“岩”字当头,如“岩糯”。女   性以“玉......余下全文>>

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

  坝地区,雨量充沛,四季常春,盛产稻谷、甘蔗、樟脑、咖啡等农作物,经济作物,出产柚木、紫檀、铁力木等珍贵木材,还有野象,犀牛、金丝猴、孔雀等珍禽异兽,被称为“孔雀之乡”。   傣族男子上身穿短衫,下着长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有纹身的习惯。妇女穿窄袖短衣和筒裙。住房是干栏式建筑,西双版纳、德宏瑞丽一带的竹楼别具风格。傣族信奉佛教,过去西双版纳未成年的男子几乎都要过一段僧侣生活,识字念经,才能还俗回家。傣族人民能歌善舞,尤其是孔雀舞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深受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   黎族   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区。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钱铃双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黎族妇女精于纺织。宋末元初,著名纺织家黄道婆高超的纺织技术,就是在黎族地区居住了40多年学到的。黎族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甘薯等,还盛产橡胶。   黎族妇女在脑后梳髻,上插用箭猪毛或金属、牛骨制成发簪,披绣花头巾,上衣对襟开胸无扣,下穿无褶织绣花纹的统裙。盛装时戴项圈、手镯、脚环、耳环等。男人上穿无领对襟衣服,下穿前后两幅布的吊幨。部分地区的黎族人保留着纹面、纹身风俗。黎族人喜欢吃水饭。肉食用火烧或生腌,腌肉掺加米粉、野菜等,酸渍后长期保存。   蒙古族   “蒙古”最初只是众多的蒙古地区部落中的一个,后来演变成民族的名称。他们的生活方式独具特色。他们冬季穿皮衣,外罩丝绸或布面,夏季穿布袍,袍身肥大不开叉,俗称蒙古袍。他们居住的是圆形的蒙古包。蒙古族人民喜欢吃牛羊肉和奶食品、喝红茶。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以及新疆、青海、甘肃、河北和东北三省等地区。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自称“维吾尔”,有“联合”、“协助”的意思。他们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多聚居于天山以南的各绿洲,也有少数分布在湖南省桃源、常德等县。   维吾尔族很早就从游牧畜牧业转向定居农业了。南疆干旱而温暖,北疆寒冷、雨雪充足。在盆地边缘和戈壁上开发绿洲,是维吾尔族农业的一大特色。维吾尔人一般穿棉布衣,男子穿的对襟长袍称“袷袢”,妇女在宽袖衣裙上套黑色对襟背心。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俗称“尕巴”。未婚少女梳十几条发辫,以长发为美。饮食方面以面为主,喜欢喝奶茶,吃用玉米面或白面烤制的馕。抓饭是节日和待客不可缺少的食品,用羊肉、羊油、胡萝卜、葡萄干、洋葱、大米制成,用手抓食,别有风味。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两个自治县,少数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等地。   哈萨克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他们的服装多用皮毛制成,长袖肥身,便于骑乘。男子在冬天穿皮大氅,腰系皮带,右侧佩挂小刀。妇女穿连衣裙,天冷时外罩对襟棉大衣。姑娘们的花帽上常用猫头鹰羽翎做帽缨,十分美丽。妇女们所戴的白布披巾绣有各种图案。哈萨克人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食。哈萨克牧民按季节转换牧场,春、夏、秋住圆形毡房,俗称“宇”,冬季住平顶土房。   哈萨克人热情好客,进餐时,主人献上羊头,客人要将羊头右面颊上的肉***下来放在盘中,再***一只羊耳给座上的年幼的人,这是表示接受的礼节。   藏族   藏族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他们大多居住在高原地区,从事高原畜牧业。   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传佛教。过去,喇嘛教的上层人物与各地豪强结合,在西藏、青海等地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统治。15世纪以后,尊崇达赖和班禅两位活佛。以前,藏族地区实行封建农奴制,占人口95%的农奴被剥夺......余下全文>>

传统民俗特色有哪些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古老,堪称与中国历史同步,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从西周后期开始,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时,每时分为孟仲季三个月,共十二个月,是岁时风俗的雏形期。而到了秦汉时期,节日基本定型,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我国大部分传统节日此时已经形成,与之相关的习俗也已经产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风俗中加入了更多人文因素,节日活动从最早的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到了隋唐宋元时期,节日风俗基本定型。纵观我国传统节日的发展线索,不难看出节日的日期一旦固定下来,千古不变,尽管伴随着王朝的更迭、时代的转换,但是节日的时间始终不变。由于起源久远,很多节日起源的具体时间和原因都很难说清楚,这也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一大特点。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传统岁时节日在民众的时间分类中,被区分为人、鬼、神三类。人节有春节、端午、中秋,重在人伦活动。鬼节有清明节、中元节、十月一,为追怀亡灵。神节有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重在祭祀天神。我国的传统节日根据节日的类型又可分为农事节日、祭祀节日、庆贺节日、娱乐节日等。  我国传统节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还体现在节日的时间上,每月的朔望日多为节日,像正月初一为春节,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十月十五日下元节等。月日数字重复的日子常被确定为节日,如正月初一的春节,二月二的春龙节,三月三的上巳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六月六的姑姑节,七月七日的七夕,九月九日的重阳节等。  传统节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体体现在: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祭祖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缅怀先辈,激励后人;端午节源于屈原投江的传说,有浓重的爱国主义色彩;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有“庆丰收”、“人团圆”之意,并以赏月吃月饼的形式,把中华传统民族的真善美发挥到了极致;元宵节和重阳节则充分体现了保持家庭和睦、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3、重伦理观念礼节仪式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民族成员如果有对伦理性礼节的共同人文精神,有对民族、社会、家庭的责任感,有自我约束品格和遵纪守法的习惯,就能够保证行为选择的正确性和进步性,也就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增强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与民族整体的向心力。”  我国是

中国的民俗活动有哪些

  www.china.com.cn/ch-jieri/     这个是中国传统节日的网站     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民国以后,由于   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   定的少数。直至文革,政府更削减了宣传除春节以外的传统节日,   即使对于春节,也被宣传成“过革命化的春节”。改革开放以后,   民间开始庆祝一些传统节日,报刊上也相应作了些介绍宣传。目前,   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   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   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   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   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   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   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   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   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   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   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   “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   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   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   月十五。     二。立春祭农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   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   在晋时,再改到立春。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   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   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   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

纳西族建筑民俗

  一、纳西族民居建筑的发展流变     纳西族的居住建筑因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可分为巢居、洞穴、窝棚(风篱)泥式建筑、井干式木楞房、土木结构瓦房、砖瓦钢混结构的七个发展阶段。从内容上分可分为以丽江古城为代表的古镇民居、以坝区为代表的农村民居、以山区为代表的木楞房民居,以永宁纳日人为代表的母房民居。大多以木楞房、草房为主,普遍地兴建楼房是建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     东巴经书中有巢居、洞穴居、窝棚居的记录,这与人类建筑起源是一致的。至今纳西族一些偏远地方仍保留有古老的居住形式,如在四川左所纳日人中就有风篱式的建筑:在四周垒以土块,辅以木架,上覆木板或草,中设火塘。(见图)从古老的纳西象形文字看,“房”、“屋”的书写形状中就可以看出,纳西族进入有文字社会阶段后,已经告别了原初的原始居所,已经构建了不同的民居,如上盖木板片的“板房”(g'33dMi31)及盖草的“草房”(z'33dMi31)。这些房因盖物不同而得名,但其房屋构建结构可能同为木楞房。纳西族人称木楞房为“si55li31dMi31”,意为梨木房。这种井干式建筑是纳西族传统的建筑,在清代光绪《丽江府志稿》卷一中就有记载:“麽些蛮所居,用圆木纵横相架,层而高之,至十尺许,即加椽桁,覆之以板,石压其上,房内四面皆施床榻,中轩火炉,高与床齐,用铁锢。刳木甑,炊灶其上”。     这种木楞房高约3—4米,一般为平房,四周由木椽垒架而成,在每根椽子之间两端皆有缝合切口;地基要求高出水平面1—2尺;上盖以栎木片或麻杆为主,并压上石块。以三间为主,厨房较之圈房、住房更宽大5—10平方米,一般分为两间,中房占三分之二,为做饭、休息睡觉的重要场所。火塘靠正后墙角边,高约2—3尺,面积为2米见方。中置火塘,四时不熄,喻其家道长年不衰,蒸蒸日上。四周为座位,兼职床榻,正上方俗称“格固鲁”(意为正上座),一般为家中主人或尊客所坐。其上墙上高有神位,为烧香敬祖之处。偏间为储藏粮食之所。屋内有母柱,为一家神圣之处,上挂有素兜篓,系家神“素”的所居之处。婚丧嫁娶都要祭素神。   木楞房是纳西族地区山村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主体建筑,主要是因为投资少,可以就地取材,尤其是生态植被较好的时期。大多数村民一般一家有一栋三间的木楞房,而且都是人畜杂居。现在基本上每一家都有一栋楼房,尚存的木楞房也不再住人,主要是关牲畜或放杂物。至今纳西族山区仍保留着不少木楞房的建筑。     汉式建筑在明清两代兴起,明时丽江古城就已经初具规模,“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木府大型建筑群已经成为当地建筑杰出代表。古城为中心的周边地区也逐渐向土木结构的瓦房过渡。到清末时,三坊一照壁、一进两院、两坊拐角、四合院等汉式建筑样式已经在乡村较为普及了。同时,各种寺宇,道观、神祠也遍布城镇乡村,同样成为纳西族建筑一大观。但直至本世纪50年代初,纳西族的社会是多种形态并存,甚至在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不同的社会形态。纳西族地区的建筑仍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二、丽江纳西族民居     丽江纳西族民居建筑基本以土木结构的楼房为主,一般是高约6——7.5米的两层土木结构平房、楼房。布局形式有三坊一照壁、一进两院、两坊拐角、四合院,其中以三坊一照壁为主。经济困难的人家,也有修建“两坊房”和“一坊房”的,待经济好转之后,再逐步扩充。三坊一照壁,即主房一坊,左右厢房二坊、加上主房对面的照壁,合围成一个三合院。一般来说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楼上贮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还兼供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余下全文>>

2016年中元节将至 中元节有哪些民俗与禁忌

  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实,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解馋哦。   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放天灯   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河北人的信仰\禁忌\婚嫁\寿诞\丧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俗特征.

  六月六敬谷神 在邯郸西部,武安、涉县一带流传着农历六月六敬谷神的习俗。太行山山区种谷较多,且种植时间较早,如果遇到老天关照,春季雨水好,往往到了农历六月初谷就出了穗。所以当地的农民每到六月六望到自己地里一片片金黄的谷苗,心里就乐开了怀。农历六月六这天,当地家家蒸馍,蒸豆包,而最时兴吃的好饭是裹卷。敬谷神是为了感激上苍赐给人们粮食,同时也是因传说中人们担心五 谷神收回人们享用的粮食。到了农历六月六,当时的农民要带上香和自家蒸的馍,去自家种的田地祈祷,祈求五谷神不收回人间的粮食,祈求五谷神赐给自家好收成。   五月十三送羊 邯郸漳河两岸有一个习俗,农历五月十三这一天,外公和舅舅要给小外甥送羊,古时送的是活羊,现在则送白面蒸的面羊。此习俗与神话传说中沉香劈开二郎神用来压住三圣母的华山有关,沉香劈山救出母亲,要去砍二郎神的头,但三圣母顾念兄妹情,不让沉香去,沉香给二郎神送去2只羊剥皮吃肉,杨二郎知道此事后,就送2只活羊给沉香,此时正是农历五月十三日。此风俗后来就在漳河两岸兴起,送羊还有送阳寿的意思,所以此风俗就一直流传到现在。   冀南扇鼓舞 在邯郸、邢台以及石家庄所辖的一些县市,每逢举行民间庙会,有以扇鼓舞做为敬神舞蹈的习俗。扇鼓舞又叫打扇鼓,使用扇鼓、马鞭这2种道具,扇鼓由鼓面和鼓把组成,鼓面是一个圆铁环,其上张覆羊皮,鼓把是一铁棍,下端有铁环,环上挂小铜铃,其形颇像团扇,故称扇鼓。打扇鼓时,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握鞭,随舞步节奏边移进边晃动扇鼓,使把上装饰的铜铃发出响声,同时按音响节奏以鞭击鼓,作出各种舞蹈动作。打扇鼓载歌载舞,参演人数一般不少于8人,演出者不受性别和年龄的限制,但冀南地区每逢庙会,打扇鼓者多为中老年妇女,她们抛开平日繁多的家务和顾忌一舞开怀,因而打扇鼓又被说成是冀南农 妇的狂欢节。每逢庙会举行,各种扇鼓的剧目就铺开来演。剧目一般是情节完整、故事性较强的历史传说形成的戏曲故事,上演较多的剧目有《接总兵》、《接天兵天将》、《接九家仙姑》等,均是颇受农民群众喜爱的剧目。   丛中花会 丛中是古城邯郸的一个镇,这里有一个民间花会表演的固定模式。据传,丛中花会始于明朝太祖年间,距今至少已有600年的历史。丛中花会有固定的时间,古时多在农历二月十四至十六这三天,六年一小闹,十二年一大闹。丛中花会有20种表演形式,24个班,分为造型艺术5个班,武术4个班,表演艺术9个班,小杂耍6个班。丛中花会以沿街表演为主要形式。全花会分4个组合,各组合互相配合,或分或合均有一条线联系,使整个表演始终浑然一体。花会的传统节目均以表现普通百姓的爱憎为主,兼以娱乐,经几百年来的磨炼已臻化境,演技日趋成熟,现已形成颇具规模的民间艺术类型。每到花会时日,附近百姓总是云集于此,尽情的娱乐。   元霄节荡秋千 邯郸西部一带城乡百姓有过元霄佳节荡秋千的习俗。时节自正月初十搭秋千架开始,荡秋千的高潮却是在正月十四、十五两日。每逢元霄佳节前后,邯郸西部一带的百姓便家家产户搭起秋千架,老老少少的人们与青壮年人一同荡秋千。至此时,每个村镇还将自行或与相邻村镇举行荡秋千比赛,这个习俗倒颇有些象朝鲜民族的习俗。荡秋千有单人荡、双人荡、坐荡、立荡等几种形式。平常的荡法比较简便,但此地还有比较特殊的秋千,一是荡木驴,一是过梁悠,一是板不煞。过梁悠和板不煞比较复杂,可荡出花样,秋千的架法也与平常不同。由于荡秋千既可锻炼身体,又能增添娱乐气氛,所以,邯郸一带的荡秋千活动持续传到如今,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二月二乞巧节 每逢农历二月初二,磁州附近山村有姑娘们过乞巧节的习俗。这一天,姑娘们可自由结伴,穿上好衣裳,带好小米、白面、油、盐及锅、碗、盆、勺等工具,一起上山野餐,这就是磁州古时流传下来的"姑娘二月二吃乞巧饭"习俗。姑娘们上山后,找一野餐的合适地点,然后垒灶、安锅、煮饭,焖小米饭、包水饺、熬米粥均可。饭煮好后,姑娘们还需到山坡的灌木丛里摘回一种野生植物的红色圪针尖儿,然后就或五、六人或十几人合围坐在野餐锅边,进行乞巧仪式。乞巧 仪式很有韵味,合伙而来的姑娘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进行,大家用布遮好某一个姑娘的眼睛,让她把七个圪针尖儿丢在饭锅里,再让她用筷子在锅中搅三搅,然手用筷子夹起饭吃,只能吃七口,每人均如此进行,每人夹饭吃前都要补足七个圪针尖儿,以示公平。在这种仪式中,凡是能够吃到圪针尖儿的姑娘,就成为巧姐或巧妹,会备受村里人的赞赏,上门求亲的人就多。当乞巧仪式结束后,姑娘们才开始正式的野蚕和一天的娱乐。   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累,在河北大地上出现了丰富多彩的民俗艺术形式。   其中有富有民间特色的各种画派,比如:武强年画、布糊画、土坷垃画、兰印花布、内画、辛集农风画等   还有丰富的制陶艺术,例如:古陶、黑陶、磁州瓷、定州瓷、德州瓷等。   文房四宝类有:易水古砚、衡水毛笔等。   手工艺类有:草编、泥人、面人锦人、涿州地毯、花灯风筝、曲阳石雕、蔚县剪纸、秦皇岛贝雕等。   艺术类剧种有:评剧、秧歌、豫剧、渔家乐、河北梆子、唐山皮影、保定老调、武安洛子、石家庄丝弦、东路二人台等。   石家庄一带的庙会历史悠久,最早产生于祭祀活动。据考证,早在汉代,封龙山就有祭山活动,这是封龙山庙会的渊源。随着宗教文化的发展,寺庙祠坛大兴。诸如关帝庙、药王庙、观音庙、奶奶庙、圣母庙、三官庙、真武庙、吕祖庙、城隆庙、五道庙、土地庙、山神庙等,逐渐遍布各地,祭神敬仙活动也随之频繁和普及,庙会随之盛行。栾城西宫大庙会就是祭祀南海观音的活动,井陉雪花山庙会起源于祭神。也有的庙会,是群众为了悼念他们崇敬的人而设立的。如灵寿城关农历二月初一的“成官”庙,是为了纪念灵寿知县成肇麟而设的。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德法联军追击西逃的慈禧和光绪,路经灵寿时,胁迫成知县提供粮草、车马、妇女。成知县断然拒绝,被法军系于马后,绕城飞跑。成知县不甘受辱,又难逃魔掌,便于深夜投井自尽。灵寿百姓便将他的殉难日定为庙会日。   旧时,庙会的内容较为复杂,既有大型的祭把仪式,也有群众自发的求神拜仙活动,如拴婴许愿、问医求药、求雨乞福、驱魔修德等等。一些祭祀活动,有隆重的仪式,伴以唱大戏。庙会上,武术、杂耍等各种民间艺术也尽展风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庙会和集市相融合,便出现了集祭祀、娱乐、贸易于一体的空前繁荣景象。现在,各地庙会的宗教祭祀内容己淡化,庙会逐渐演变为物资交流大会,商   品交易、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和旅游成了各地庙会的主题。   雪花山庙会起源于祭神。早在明嘉靖年间,雪花山建有碧霞元君庙,为祭祀碧霞元君遂起庙会,时间为农历四月十六至十八三天,由井陉旧城所在各村组织,周围四五十个村庄参加。其庙会有很严格的仪式,从准备起会,到正式过会,都有一套程序。   “传锣会查”:会前会首派人到各村敲锣通知,共三次。三月初一首次传锣,锣声一个点,意为开始起会,各村准备;三月十五,二次传锣,锣声两点,示意庙会期近;四月初一,三次传锣,三个点,锣声急促,示意会期在即,各村做好一切准备,要按时赴会。“传锣人”身着黄色对襟梅花麾,脚穿软底抓地虎靴,头戴红绿鸡毛缨荷叶顶子。第三次传锣时,传锣人将一张“四月十八,圣母大会,朝山进   香,风调雨顺”的会帖分送各村。   四月初一,四路会首聚会商议各项安排,抓阄排定抬杠次序,中午“传锣人”在东聚门城楼、会源门览秀楼、北关阁、东巷子阁高呼三声“会转查了”,锣声不断,以示“会查”结束。   “请驾”:四月十五,庙会前一天,香头带领八名轿夫鼓乐喧天,到雪花山顶庙里顶礼膜拜,“请神接驾”。   所谓“驾”,是一顶八抬殿式敞轿,斗拱飞檐,雕刻精细,金(铜)顶黄帏,玲珑华丽,周嵌水银玻璃,檐角悬宝葫芦,丝穗飘拂,锋铃叮挡。驾中供奉圣母走像(专供抬的像),驾前全副执事,有龙虎八旗、肃静牌、退避牌、吊封、万民伞(伞周围缀满历年施主姓氏的小绸条)。三声铁炮响过,起驾锣响,再配上轻、重乐队,各种打击乐器和吹奏拉弹乐器齐全,一时鼓乐齐鸣,驾起缓进,淌过绵河,经蔡庄,把“神”驾供于西关。“演驾”:其意是为神演出,亦即敬神,是正式过会。   “演驾”进行三天,十六、十七先后在周围村庄沿村演出,十八是正会,在城街演出。“演驾”队伍的顺序排列是:最前面为颠扛,颠杠后为各种演唱及舞蹈节目,然后是社火,社火后是神驾前的执事、乐队,最后是神驾。十八日演驾上午九点钟从西门开始,向东经城街、东关、北关、河东、南关,最后到雪花山。   “演驾”开始,九声铁炮响过,“马子”赤膊上阵“开路”。最初为挥鞭开路,30年代改为舞流星开路。开路之后,即是颠杠。36抬杠箱,或48抬杠箱,排列成队。颠杠人或着肉色纺绸排扣上衣,灯笼裤,或着武生装束,或着奇装异服做丑角打扮。颠杠表演从上午九时一般要进行到下午二、三时左右,场面宏大,表演精彩。   跟着颠杠表演的是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秧歌、丝弦等剧种的折子戏,拉花、说唱、哑剧等各种形式的节目。再接着是约有20多队的武术社火队表演。演出没有固定场所,边演出边行进,至雪花山脚,已近黄昏。点燃灯笼火把开始朝顶。在圣象前焚香后,抬杠、节目、社火大表演,随后是跑阵,阵式有梅花阵、八封阵、阴阳阵、五虎阵……,变幻无穷,意谓“神灵捍卫,佑我黎民”。跑阵时,《龟驮碑》特许进殿,在“圣母”像前的大筐箩里蹲着团团拜舞,演员尽量摸取筐箩里的“油钱”(制钱、铜元),装归己有。龟亦为长寿圣物,装取油钱算是“神”的特赐。演驾结束,住持道人接“驾”,将圣母走像安置庙中。整个过程,鼓乐鞭炮声声,香烟缭绕,直至次日晨,庙会方告结束。   庙会期间,在城隆庙演四天大戏;清代、民初可以“拉官戏”。在本县境内演出的戏班若被会首和官府看准议定,便派人至演出地点,登台将鼓板反转,意即“拉了官戏”,四月十五起到城隆庙演出四天,不给演出费,但供应好茶,演员住所舒适,且“犒台”丰盛。每日三开箱必有两搞台,大商号犒赏馒头、猪肉,动翱数十斤,或有点心。有时是“双犒台”(赏双份)。   不拉官戏,就得“写戏”(预约演出),经费只能靠布施。正丰煤矿是大“施主”,其次是各大商号,再其次是矿上的煤司、师爷、管帐先生及衙门里的“头面人物”。不搞按户摊派。   庙会期间雪花山顶最少有一台戏,有时唱对台,若没有某村或某大户许愿献戏,就靠善男信女们的油钱了。一应开销,庙会后黄榜公布,谁也不敢吃黑钱,怕“神”给报应。   节目沿街演出,也可获得犒赏。若抬杠穿堂(即在旧衙大堂前广场穿过),衙门里的“达官贵人”也得自掏腰包,几任知县都出过赏钱。会首、管事的准备庙会,都是白尽义务,支派人去联络会事,登门化缘也是义务性质,那个村也有很多热心人。演员们自带干粮,在演出间隙蹲在摊旁啃吃。只是给扭拉花的小演员们买些糖果梨糕,这就是酬劳了。   庙会又是井陉最大的物资交流大会。商品以农具为多,庙会的牲口市成交常达二三百头。日用杂货、儿童玩具、妇女用品、粗布花布也极丰富。风味小吃、炒面茶汤也抢时上市。糖人、面人、团扇、汗伞,吸引了许多儿童妇女。





香港的民俗禁忌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