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上元,除夕,清明节分别是几月初几

  上元节就是元宵节,正月十五。   除夕是腊月三十。   清明是按照公历算的,一般在4月5日。

什么是清明节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烧纸钱的讲究?

  1.买烧纸时,不要买那种成摞的印刷品,一张就好几亿,那钱不实,太毛了。   2.要买黄草纸,铺开后拿一张一百元的真钱在纸上压,要感觉这一百元是个戳子,由右至左,由上至下,一排一排的盖上去,直到把整张纸铺满。这样的烧纸在下面才是硬通货。钱才实成,揣在兜里才有面子。   3.叠好烧纸,一刀烧纸分成七八份,分别以对角线折两次,不然一摞纸想要它燃烧起来是很费事的。叠起来烧会很方便。   4.准备去烧纸前,你最好预备好火机(最好是防风的,七月十五阴气重,风大)和一根小棍。这样方便你在烧纸的时候拔起压在一起的烧纸,让空气流通,方便燃烧。   5.要烧纸前,在要烧的地面画个圈,注意,不要把自己圈到里面,西北角要留个缺口,方便下面的亲人进来拿钱。   6.烧纸时要表情严肃,不要嘻笑打闹,既然来都来了,你就恭敬点。   7.给亲人烧纸前先点燃两张扔到圈外,答对一下没有亲人送钱的孤魂野鬼。   8.烧纸时要念念有词,如:XXX,给您送钱花来了。今天孙男弟女都来看您来了云云。   9.一定要坚持看着把纸燃尽才可以走,这样既可以防止火灾,又能防止风把纸吹出来,被其他路过的拾去,惹老人不高兴。     当然了,祭拜中烧香也是很讲究的,香也是很重要的,烧香是一种通道:就是人们在顶拜之前跟谁(也就是拜谁)先接通的一根如电话线一样的一种形式。     香点着之后的烟是向上去的,就是与你要拜的魂接通,这样你就可以与你所要拜的魂或佛沟通。所以,请一款好香作用是非常之大的,有心的话,     建议你可以到无相铜炉上请几盒祈福香,更能传达你的诚孝之心,让先人倍感欣慰,从而保佑家宅平安。

清明节烧纸钱的讲究?

  1.买烧纸时,不要买那种成摞的印刷品,一张就好几亿,那钱不实,太毛了。   2.要买黄草纸,铺开后拿一张一百元的真钱在纸上压,要感觉这一百元是个戳子,由右至左,由上至下,一排一排的盖上去,直到把整张纸铺满。这样的烧纸在下面才是硬通货。钱才实成,揣在兜里才有面子。   3.叠好烧纸,一刀烧纸分成七八份,分别以对角线折两次,不然一摞纸想要它燃烧起来是很费事的。叠起来烧会很方便。   4.准备去烧纸前,你最好预备好火机(最好是防风的,七月十五阴气重,风大)和一根小棍。这样方便你在烧纸的时候拔起压在一起的烧纸,让空气流通,方便燃烧。   5.要烧纸前,在要烧的地面画个圈,注意,不要把自己圈到里面,西北角要留个缺口,方便下面的亲人进来拿钱。   6.烧纸时要表情严肃,不要嘻笑打闹,既然来都来了,你就恭敬点。   7.给亲人烧纸前先点燃两张扔到圈外,答对一下没有亲人送钱的孤魂野鬼。   8.烧纸时要念念有词,如:XXX,给您送钱花来了。今天孙男弟女都来看您来了云云。   9.一定要坚持看着把纸燃尽才可以走,这样既可以防止火灾,又能防止风把纸吹出来,被其他路过的拾去,惹老人不高兴。     当然了,祭拜中烧香也是很讲究的,香也是很重要的,烧香是一种通道:就是人们在顶拜之前跟谁(也就是拜谁)先接通的一根如电话线一样的一种形式。     香点着之后的烟是向上去的,就是与你要拜的魂接通,这样你就可以与你所要拜的魂或佛沟通。所以,请一款好香作用是非常之大的,有心的话,     建议你可以到无相铜炉上请几盒祈福香,更能传达你的诚孝之心,让先人倍感欣慰,从而保佑家宅平安。

清明节为什么要叫做清明节?

  清明节简介: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余下全文>>

清明节是为了纪念谁?

  清明节   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Pure Brightness)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余下全文>>

清明节假期结婚好不好

  清明节假期结婚肯定是不太好的,因为大家都要忙着,去上坟之类的,所以你在这期间结婚,我觉得不会有太多人去参加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礌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余下全文>>

清明节的特征有哪些

  【挂纸】“挂纸”时,先要将生长在祖先坟墓上的野草,用锄头或镰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否则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无主的孤坟,而受到破坏。墓纸分为白色、红色、黄色的古仔纸以及五色纸(红黄蓝白黑)两类,现在则多用五色纸,其用意是盖厝瓦或表示子孙已祭拜过。   【培墓】民间清明节扫墓可分成两种仪式,即“挂纸”及“培墓”。“培墓”也就是“扫墓”,又叫墓祭、祭扫或上坟,就是修墓与祭拜。一般俗信,祖先的坟墓和后代子孙的兴衰有很大的关连。因此,富有的人家年年“培墓”,而一般的人家除了吉凶葬的前三年要“培墓”外,其他则视情况而定。“培墓”的时间多利用清明节前夕,将坟上的杂草清除,并加以培土整修,如果墓碑上的字体模糊不清,则必须用银朱重新加以描写,使其焕然一新。   祖坟整修完毕后,开始祭拜。祭拜时,在墓前供奉牲礼(三牲或五牲) 、刈金、寿金、烛等、或十二道菜蔬(如韭菜、鱿鱼、春干、甜菜、甜芋、肉脯、蒿菜,莲子、枣子、竹笋、猪肠、鸡冠)(这十二道菜碗都代表着语寓都有很深的含意)和粿类(红龟粿、鼠曲粿或草仔粿)及刈金、银纸、往生钱、烛等;若是新坟,则必须供奉五牲(如猪头、鸡、鸭蛋、面粿、红龟粿),祭品摆好后,点香向后土(坟墓的守护神)祭拜,妇人要在新坟前哭号,礼拜完毕,先烧刈金、寿金给后土,再烧银纸等给祖灵,纸钱烧完后,在纸灰上洒酒(称为奠酒),最后鸣炮礼成。   在收供品离开前,要将鸡蛋、鸭蛋在墓碑上打碎,将蛋壳丢在坟上,象征“脱壳”或“蝉蜕”,表示新陈代谢。从前,还有将红龟粿、面粿分给当地的小孩子吃的习俗,称为“揖墓粿”(又称乞墓粿、印墓粿),象征“祖德流芳”。台湾民间习俗若是家有长子如娶媳妇、添丁生子或置产等,一定要培墓,往昔在培墓时都要点“姓氏灯”,在祭拜之前于墓前燃烛祭祀后,不要熄火,将它小心的放在灯罩内,沿途不可使其熄灭,一到家里,立刻把灯放在祖先的灵桌前,相传这种小灯,具有“添丁发财”的含义,如果在回家途中一路不熄,则表示子孙繁茂的吉祥征兆。现在一般的扫墓方式已经较以前简化,大都以鲜花水果为祭品,,上香鞠躬,礼节简单隆重。   【踏青(起源于唐代)】踏青也叫行青、探春、寻春、郊游。清明节正当早春三月,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为了不辜负这良辰美景,于是大家带着野餐,车水马龙,拥向郊外,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清明节日,妇女穿新鞋(踏青鞋),出行到郊外,称为“踏青”,因为古时的妇女平日不可随便出游,趁此机会到郊外领略一下大自然的景色。   【荡秋千(秋千)】秋千以前叫做“秋千”,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为了取得食物,常要攀藤上树,这就是秋千的雏形。秋千最初叫做千秋,是春秋时期北方的山戎所创,据说是齐桓公北征山戎时,把秋千带入中原。开始时只有一条绳子,用手抓住绳子荡来荡去,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到了汉武帝时,因千秋在汉语包含有人虽死去但永垂不朽的意思,为了避讳,所以把千秋改为秋千;到唐代,荡秋千已经十分普遍,并且成为寒食节及清明节的一项重要的活动,甚至被唐玄宗称为“半仙之戏”。正因为在清明时节到处有人在玩秋千,所以便有人将它称之为“秋千节”。   【斗鸡】斗鸡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到唐朝时,十分盛行,不仅在民间设有斗鸡场,让群鸡相户攻斗,就连皇上也喜欢玩斗鸡。据说唐明皇十分喜爱斗鸡,曾经不惜重金,在宫廷中设置一个豪华的鸡坊,还派人专门养鸡,作为斗鸡之用,可见唐代宫廷中斗鸡风气之盛。至宋朝之后,斗鸡的风俗才逐渐式微。   【插柳】俗谚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余下全文>>

清明节食谱大全,清明节吃什么,清明节菜谱

  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欢喜团   四川成都一带有以炒米作团,用线穿之,或大或小,各色点染,名曰“欢喜团”。旧时,在成都北门外至“欢喜庵”一路摆卖。清人《绵城竹枝词》有诗云:“"欢喜庵"前欢喜团,春郊买食百忧宽。村醪戏比金生丽,偏有多人醉脚盆。”   枣糕   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清明螺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 了。   此外,我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   润饼菜   每到清明时节,泉州人有吃“润饼菜”的食俗。据说,这是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   “润饼菜”的正名应该是春饼。清明吃润饼,不仅是泉州独有的,厦门人也喜好之。相传开这种吃法之先河的,是明朝总督云贵湖广军务的同安人蔡复一。当时同安属泉州府辖,因此这种吃法便流传开来,在闽南成了家常名品。不过,闽南各地的春饼形式相同,内容却有很大不同。   泉州的“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食时铺开饼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芜荽等混锅菜肴,制食皆简单,吃起来甜润可口。晋江的“润饼菜”却复杂许多,那包“润饼菜”的主料肯定是要多种多样,摆了满满一桌的。有这么一些主料菜肴:豌豆、豆芽、豆干、鱼丸片、虾仁、肉丁、海蛎煎、萝卜菜。还有一些配料:油酥海苔、油煎蛋丝、花生敷、芜荽、蒜丝。吃的时候必须两张“润饼皮”才能保证其不被丰富的内容所撑破。这种脆嫩甘美、醇香可口的美味。不过,据我所知,晋江的“润饼菜”并不是最复杂的;论复杂,应该是厦门为最。晋江用的主料厦门都有,此外还要加上笋、鱼、油酥扁鱼干、油炒韭,再蘸上芥辣、辣酱、甜酱,这才叫地道的厦门“薄饼”。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然而吃“润饼菜”的习俗依旧,这该是一种传承吧。   乌稔饭   关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因为闽东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特别是枯荣县民间,每年都须用“乌稔饭”祭祀......余下全文>>





清明节是几月初几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