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蒙古族有什么节日?

  1、那达慕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都来参加比赛和参观。大会第一项一般是摔跤比赛,摔跤手脚登高筒马靴,下身穿宽大的绸缎摔跤裤,上身穿“昭/得/格”(一种皮革制的坎肩),在脖颈上围有五彩缤纷的饰物“江/戈”,仿古代骑士跨着大步,绕场一周。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先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射箭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技艺高超者可百发百中,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那达慕”大会又是农牧物资交易会。除了工业和农副产品外,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干制品、奶酪、奶干、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   2、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3、燃/灯/节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市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娱乐活动蒙古族传统的娱乐活动有赛马、赛骆驼、摔跤、射箭射击、拔河、民间歌手弹唱,马头琴演奏《江格尔》演唱、民间舞蹈。土尔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独舞、男女对舞,还有随歌伴舞,舞姿飘逸豪放,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4、过年   古代蒙古人把农历春节"希/恩/吉/尔",即新年。也有称"白 节"或"白月"的,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关于蒙古族春节的 来历说法不一,一是据五/世/达/赖《黑白算答问》一书所说:"成吉 思汗于公元1227年,取西夏国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的蒙古族节日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此外还有祖鲁节、麦尔节、祭敖包、打鬃节、那达慕、马奶节等。 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各蒙古族居住地区普遍进行的祭祀活动。“敖包”是蒙古语音译,亦作“鄂博”、“脑包”等,汉语的意思为“高堆子”。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处及道路上用石块或泥土堆积起来以作标记的石堆或土堆。正如《清会典》所记:蒙古“游牧交界之所,无山无河为志者,垒石为志,谓之敖包”。后来逐渐被视为神灵的居所,被作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于是,原来的界标、路标就变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护神等神灵的场所。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选址建造。过去内蒙各盟旗、苏木和寺庙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还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还有各自的名称。敖包一般均建于地势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块堆积而成,也有的用柳条围筑,中填沙土。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方形基座。上插若干幡杆或树枝,上挂各色经旗或绸布条。包内有的放置五谷,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敖包的大小、数量不一。一般多为单个体,也有7个或13个并列构成敖包群的,中间的主体敖包比两侧(或周围)的要大些。过去,祭敖包活动多在农历五至七月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季节进行。届时,本苏木、本旗甚至附近旗县的群众都纷纷扶老携幼,携带着哈达、整羊肉、奶酒和奶食品等赶来敖包处。先献上哈达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诵经祈祷,众人跪拜,然后往敖包上添加石块或以柳条进行修补,并悬挂新的经幡、五色绸布条等。最后参加祭祀的人都要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神降福,保佑人畜两旺。祭祀仪式结束后,还常常举行赛马、摔跤、射箭、投布鲁等传统体育活动。

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传统重要节日等资料

  你可以搜索百度百科少数民族,资料很多很完整。   以下供参考!   1、阿昌族:   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人口数为39555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和梁河县,潞西、盈江、腾冲、云龙等县也有少量分布。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分为梁河、陇川、潞西3个方言。由于长期和汉族、傣族杂居,大多数阿昌族人兼通汉语和傣语,习用汉文和傣文。有丰富的口头文学。历史上与景颇族、汉族、傣族、白族等关系密切。     2、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3、   傣泰民族源于中国的云贵高原,曾多次在云贵高原建立政权,后因中原王朝及其他民族的挤压,逐步向中南半岛及南亚次大陆迁徙,分布在泰国、老挝、缅甸、越南、柬埔寨、印度、中国等多个国家,总人口约6600万,中国境内约126万。     傣泰民族在中国史籍中,先后被称为“哀牢”、“掸”、“乌蛮”、“白蛮”、“白衣”、“金齿”、“黑齿”、“白夷”、“僰夷”、“摆夷”等名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暹罗王国的推动下,国际社会开始把分布于各国的傣泰民族统称为“泰族(Thai)”;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将分布在各自境内的傣泰民族分别命名,在泰国、   柬埔寨、越南等国仍被称为“泰族(Thai)”,在老挝被称为“佬族(Lao)”,在缅甸被称为“掸族(Shan)”,在印度被称为“阿萨姆族(Assam)”,在中国被称为“傣族(Dai)”。傣泰民族虽有不同他称,但均自称“Tai”或“Dai”或两者之间的发音。     4、   侗族(dòng zú)(The Kam   People)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交汇处,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三省侗族人口各有几万。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侗族中有一些是北侗族,有100万多名说北侗族话的人生活在中国南部贵州省和湖南省交界处的地方,大部分北侗族人生活在湖南省的新晃县和贵州省的黎平县[1] 。[1-2]     侗族自称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佄”或“更”字),依据联合国倡导的“名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

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传统重要节日等资料

  你可以搜索百度百科少数民族,资料很多很完整。   以下供参考!   1、阿昌族:   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人口数为39555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和梁河县,潞西、盈江、腾冲、云龙等县也有少量分布。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分为梁河、陇川、潞西3个方言。由于长期和汉族、傣族杂居,大多数阿昌族人兼通汉语和傣语,习用汉文和傣文。有丰富的口头文学。历史上与景颇族、汉族、傣族、白族等关系密切。     2、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3、   傣泰民族源于中国的云贵高原,曾多次在云贵高原建立政权,后因中原王朝及其他民族的挤压,逐步向中南半岛及南亚次大陆迁徙,分布在泰国、老挝、缅甸、越南、柬埔寨、印度、中国等多个国家,总人口约6600万,中国境内约126万。     傣泰民族在中国史籍中,先后被称为“哀牢”、“掸”、“乌蛮”、“白蛮”、“白衣”、“金齿”、“黑齿”、“白夷”、“僰夷”、“摆夷”等名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暹罗王国的推动下,国际社会开始把分布于各国的傣泰民族统称为“泰族(Thai)”;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将分布在各自境内的傣泰民族分别命名,在泰国、   柬埔寨、越南等国仍被称为“泰族(Thai)”,在老挝被称为“佬族(Lao)”,在缅甸被称为“掸族(Shan)”,在印度被称为“阿萨姆族(Assam)”,在中国被称为“傣族(Dai)”。傣泰民族虽有不同他称,但均自称“Tai”或“Dai”或两者之间的发音。     4、   侗族(dòng zú)(The Kam   People)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交汇处,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三省侗族人口各有几万。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侗族中有一些是北侗族,有100万多名说北侗族话的人生活在中国南部贵州省和湖南省交界处的地方,大部分北侗族人生活在湖南省的新晃县和贵州省的黎平县[1] 。[1-2]     侗族自称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佄”或“更”字),依据联合国倡导的“名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

佤族比较重要的节日有哪些?详细一点

  拉木鼓   “拉木鼓”是佤族极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   所谓“拉木鼓”,就是从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树木,拉入寨中,制作新鼓,更换旧鼓的活动。多于农历十一月(佤历一月)进行。届时,首先由村寨头人会议确定拉木鼓的时间及主祭人(出牛,承担活动费用的人),准备好要剽杀的水牛数头、取肝看卦黄牛一头,及水酒食物等。拉木鼓的当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壮年上山砍伐已事先选好的树木,准备制鼓的材料。第二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有的女性不能参加)均身着节日盛装,前来拉鼓,大家边歌边舞,用绳索将木鼓拖拉向寨子。但木鼓当天不能进寨,要停放在寨外,需杀鸡祭 祀之后,另择吉日进寨。   新鼓进寨之日,举寨欢腾。邻寨的人们也敲锣打鼓,前来祝贺,大家载歌载舞,剽牛、杀猪、饮酒娱乐。   新木鼓的制作大约需要20余天。抠凿完成之日,要立即敲响,向全寨报喜,并举行新木鼓安放仪式。晚上,全寨人齐聚木鼓房周围,再次欢歌共舞,庆祝新木鼓的顺利制成。至此,整个“拉木鼓”祭祀活动方告结束。   据说,佤族拉木鼓是为了祭祀“莫伟”神的。佤族人认为,“莫伟”是人类祖先的化身,他平时住在天宫,不问人间之事。只有听到木鼓之声,他才会下凡为人类解危救难或共享欢乐。   谈情说爱“串姑娘”   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过自由恋爱缔结的。结婚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多男大女小。但青年男女从十五六岁便可开始参加谈情说爱的社交娱乐活动。这种恋爱活动,俗称“串姑娘”。   “串姑娘”是以群体方式进行的。在正式确定恋爱关系之前,单独活动的较少。在此活动中,男子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串姑娘主要在晚间进行。没有特定的场所,多在姑娘家中进行。每当夜幕降临,青年男女们便会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小伙子们弹着三弦、吹着笛子,到等候他们的姑娘家里去。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互赠烟草、槟榔,男女相互梳头,嘻笑打闹,送秋波,诉衷肠。经过若干次串姑娘,小伙子看中某位姑娘后,就会送些手镯、项链、梳子、头巾等礼物给她。如果几天或一段时间内不见姑娘退还礼物,便可以认定她已对自己情有独钟,愿意作为自己的恋人了。而姑娘则来者不拒,不管谁送的礼物都会一一收下。因为他们认为,送礼物的小伙子越多,说明自己的相貌、人品等条件越好,越感到光彩。姑娘的父母也会为串女儿的人多而高兴和自豪。但对不想继续发展关系的小伙子,礼物会很快退还给他的。也有的是在串姑娘的过程中,小伙子若看中了某位姑娘,便会趁机抢去她的首饰、头巾等物,表示向她求婚。此时,姑娘不管愿意与否,都会大嚷大叫,佯装反抗。如果两三天内不去索取的话,就表示接受了小伙子的求爱。   确定了恋人关系的青年男女,便会脱离群体,开始单独交往。进而正式托媒求婚,订婚、结婚,喜结连理了。   新米节   佤族是一个农业民族,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围绕农业生产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动,有的还渐渐形成定制,发展成为节日。“新米节”便是其中之一。   “新米节”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的日子。由于气候的差异,各地谷物成熟的时间不同,因而各地区、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户过节的时间也不一样,但过去一般多在农历七八月份(佤历九十月间)进行。日期的确定,一是根据各自粮食的成熟情况选罚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属相之日为最佳。意在请先祖的灵魂回来,与家人一起同尝新米,共享欢乐。并请他们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家庭幸福,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为了让各地佤族同胞能够共同欢度“新米节”,1991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联合决定,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定为......余下全文>>

3月有什么重要的日子和3月的节日(要完整的)

  3月的节日:   3月1日国际海豹日   3月3日全国爱耳日   3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   3月11日国际尊严尊敬日   3月12日中国植树节   3月14日国际警察日   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3月17日中国国医节   3月18日全国科技人才活动日   3月21日世界林业节(世界森林日)   3月21日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   3月21日世界儿歌日   3月21日世界睡眠日3月22日世界水日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   3月24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3月29日中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纪念日

外国重要的节日有哪些?

  西方传统节日简介     Easter(复活节)   复活节是春季的节日。在信基督教的国家里,复活节是为纪念基督耶稣的复活而举行的宗教节日。但是复活节有许多习俗和传说的由来都是非宗教的,它们与基督教没有任何关系。与节日密切联系的一些传统有象复活节的野兔,它是作为繁殖生长的象征;还有复活节的彩蛋。最先是被绘以鲜亮的颜色来代表春天的阳光。这些彩蛋还可以用来玩滚彩蛋游戏比赛,或作为小礼物送人。     Thanksgiving(感恩节)   第一个美国人庆贺的感恩节在1621年,为了纪念普利茅斯殖民地的人民在经过一个歉收荒芜的冬季后迎来丰收。在那一年,州长William Bradford宣布那天作为感恩节。殖民者把它当成传统的英国丰收节日来庆贺,在当天,他们还邀请当地的印地安的万泊诺亚格人。感恩的节日延续了整个秋季的收获季节,但其他的十三个殖民地没有庆贺这个节日,直到1777年10月。乔治-华盛顿在1789年宣布把它定为节日,他也是第一位宣布感恩节的总统。   Valentine's Day(情 人 节)   情人节的历史充满了神秘,但是我们知道,很久以来,2月就是一个浪漫的月份了。情人节既留有基督教的痕迹,又有古罗马的传统。情人节又称圣瓦伦丁节。关于情人节有好多传说。其中之一是,3世纪的时候,古罗马的皇帝Claudius二世认为独身的男子比有妻子、家庭的男子更善于打仗,于是他宣布婚姻是非法的,这也断绝了士兵的来源。牧师Valentine意识到这条法令的谬误,就公开反对,并且秘密为青年人主持婚礼。Claudius二世知道后就把Valentine处死了。   Fathers' Day(父 亲 节)   二十世纪初,苏娜·路易丝·史墨·多德想要向他的父亲威廉·史墨表达敬意,于是产生了父亲节。她父亲在他妻子难产而死以后,就一直鳏居。史墨先生在东华盛顿州的农庄中独力抚养大六个孩子。当多德女士长大成人后,她觉得要向父亲致敬。于是,在1909年她提议在六月里一天向父亲表达敬意。(她父亲在六月生日)。第一个父亲节在1910年6月19日在华盛顿,史布肯庆祝了。1924年,卡文·柯立芝总统表示支持,并将此确立为国家的节日。然而,直到1966年,林顿·约翰逊总统才正式宣布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为父亲节,在全国正式地庆祝。     Mothers’ Day(母亲节)   最早的母亲节庆祝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春天庆典,纪念众神之母尤希。在17世纪,英国在四旬斋的第四个星期天庆祝一个称为“母亲周日”的节日。在美国,母亲节最早在1872年,由朱丽娅·沃得·郝提出,作为一个关注和平的节日。到1911年,几乎所有的州都庆祝母亲节。 虽然世界各国的母亲节在不同的时间,很多国家,如丹麦,芬兰,意大利,土耳其,澳大利亚和比利时都在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庆祝母亲节。     (注:《圣经·新约》中一个魔鬼试探耶稣的故事。说的是魔鬼把耶稣困在旷野里,40天没有给耶稣吃东西,耶稣虽然饥饿,却没有接受魔鬼的诱惑。后来,为了纪念耶稣在这40天中的荒野禁食,信徒们就把每年复活节前的40天时间作为自己斋戒及忏悔的日子,叫做大斋节或者四旬斋(Lent)。据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木神节、酒神节都是它的前身。这40天中,人们不能食肉,娱乐,生活肃穆沉闷,所以在斋期开始前的一周或半周内,人们会专门举行宴会、舞会、纵情欢乐。后来,这样的一个日子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宗教习俗节日,拉丁语中叫做“Carnevale”,意思就是:“......余下全文>>

傣族的生活习惯以及重要的节日

  在汉代,傣族先民称为“滇越”,清代多称 “摆夷”,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 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傣语属于汉藏 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文都从印度字 母脱化而来。长期以来,聪明智慧的傣家 人用这些文字,记载着傣族深渊的文化和 历史。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 之分,不同的装饰代表着其支系的服饰文 化。 关门节、开门节 傣族的关门节在七月中旬,正值农忙季节 。举行关门节就是禁止人们外出,禁止青 年谈情说爱,以便集中精力搞生产。这期 间,信奉佛教的也要进行宗教活动——赕 佛,老年人更为频繁。 到十月中间,持续了三个月的关门节结束 ,开门节也随之到来。这时,农忙已经过 去,人们可以外出,青年人也可谈恋爱或 成亲。 泼水节 傣族的泼水节就是傣历新年,一般在公历 四月中旬,历时三、四天。原俗在节日清 晨男女老少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后男 女青年泼水为戏,认为可消除疾病。而现 在每当节日来临,不分老少都互相泼水祝 福,此外还举行赛龙舟、放高升等活动, 并与赶摆结合,使泼水节更添新彩。

回族最重要的节日是什么?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伊斯兰教历计算的。伊斯兰教历,以月亮盈亏为准,全年为12个月,平年354天,闰年355天,30年中共有1个闰年,不置闰月,与公历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历多出1年。故回族上述三大节日一般每三年提前一个月。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国庆节-那达慕],蒙古农历7月11日。那达慕,蒙语意为“游戏”或者“娱乐”,原指蒙古民族历史悠久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   白月节,蒙古农历1月1日,相当于是蒙古族的春节。   四季节,蒙古农历3月21日,用九十九碗白马奶祭天。   特斯玛节,蒙古农历11月3日,加工皮条。   火节,蒙古农历12月24日,用羊胸祭火。   黑苏力德节,12年轮回一次。





蒙古族的重要节日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