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壮族的丧葬风俗有哪些

  广西壮族的丧葬习俗及事礼   1、报丧   壮家有人死后,家人立即燃放大炮竹三响,以示家里有了死人,向村人、亲朋们报丧。同时主家派人到外家及至亲者报丧,请道公来做道场,着手办理丧事。   2、洗礼   死者主家报丧后,族内的男女就自动地到主家里,帮忙各种丧事。孝男孝女及族人,披发带孝,戴竹笠,携竹筒或小水桶,到河(塘、泉)边号哭,掷几枚钱于水中,汲水回来浴尸。孝男孝女及最亲者给死者擦洗完毕,俗曰洗礼。死者是男的给他剃头发,是女的给她梳理头发。男的戴上新帽,女的包好头巾。接着给死者穿新衣服、新鞋,还给死者口里放一枚银元,俗曰含金。男性死者给他手中拿一把扇子,女性死者给她手里握一块手巾。目的是让死者干净体面地去到另一个世界生活。   3、入殓   道公来后,儿女到齐,由道公择定吉时,便举行人殓仪式。其仪式是:由族人在棺材内放一屋草木灰,后铺上一屋白布,将死者尸体抬入棺里,再用一幅白布盖上,作为新被,又用白布缝成蚊帐式罩上,使布角露出棺外。诸事齐备,就将棺盖盖上,用大铁钉钉牢,此时孝男孝女及族人便放声大哭。边哭边歌,以示与死者诀别死者入殓后,棺材放在厅堂中央,用一幅布遮住祖宗神位,以免冲犯祖宗在天之灵,棺材头垂下一张布幔,设一张方桌,桌上设死者灵位,点灯燃香烛,地面铺着席子,孝男孝女日夜坐席守灵。   4、停丧   停丧日期,视其家贫富而定,一般为三五日。(而隆林县金钟山乡有时停一两个月都有、以道公择日而定)孝男穿白衣服,头戴竹纸帽,腰束麻带,脚穿草鞋;孝女亦穿白衣服,腰束白带,头扎孝巾,脚亦穿草鞋,日夜守候在棺边痛哭,以示忠孝。前来吊丧的亲朋,均戴麻巾。男的束于左臂上,女的扎于头上,以示哀悼。道公日夜念经文。给死者超度亡灵。   5、出殡   出殡日子时辰,由道公定,多在白天,且定在下午后。出殡时,先由亲属一人提着装有鞭炮、纸钱的篮子走在前面,一路燃炮撒纸钱。道公一路敲锣打鼓,持利剑在前开路。灵柩紧跟道公之后,披麻带孝的孝男孝女扶着灵柩前面,亲友送葬的队伍在后面。行进途中,灵柩绝对不能着地,直至墓地。到达墓地后,下葬前,道公将一只带去的公鸡捧在手中,转了几转,放进墓坑里,以卜吉凶。道公还把带去的谷粒抛向空中,以表示死者到阴间能丰衣足食。随即将灵柩及陪葬物放下墓坑,先由孝男孝女填入一些泥土,之后他们及送葬队伍就转归路,由一些人在那里埋棺筑坟。在回来的路上,道公不得再敲锣打鼓,孝男孝女及送葬的

成都殡葬服务丧葬文化知识有哪些禁忌

  1.寿衣讲究男三女四,即男性3套,女性4套。   2.治丧一般为期3天,设灵堂以祭奠和追思。   3.逝者临终后,立即为其净身更衣,焚烧落气钱。   4.灵堂搭建完后,为逝者举行竖灵仪式,长子点长明灯,长子上第一柱大香,其余亲属及来宾上小香,大香不可断,为逝者守灵,随时注意更换大香。   遗体火化后,骨灰要用白绸包裹,骨灰盒外面用红绸包裹,红绸打活结,出殡时车辆不走回头路——圆满人生公共殡葬服务平台

请问满族旗人丧葬时候儿子带的孝帽子是什么样子的,因为家里老人走了

  满族丧葬习俗   满族丧葬习俗 满族丧葬中,有所谓“烧饭”之礼俗。辽金时女真人就有将“其祭祀饮食之物尽焚之”的烧饭之俗。沈阳满族沿袭此俗,富贵人家还有将生前所御狗、马焚烧的。以后,努尔哈赤、皇太极等统治者一再告诫要节省食物器用,除烧饭外,也不再焚烧狗马,只将生前所用狗、马率至坟前火堆旁,用鞭棍催打狗马从火堆上奔跳过去就可以了。   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的丧葬,仍有殉葬之恶俗。此俗亦系沿袭自辽金女真奴隶主贵族“生焚所宠奴婢、所乘鞍马以殉”(《三朝北盟会编》卷三)的故俗。努尔哈赤死,有大妃乌喇纳喇氏、庶妃代音察、阿迹根三人从殉,虽然其中不无政治斗争的需要,却反映着殉葬的陋俗;皇太极死,亦有二个亲信侍卫从死。此恶俗,在满族入关后逐渐消失,沈阳满族以后也不再保留此俗。   入葬后,丧家门外不设殃榜(一般汉族在门外设殃榜。所谓殃榜,是由阴阳算命先生开列的含殓日、生辰日、回煞日、避忌日),三日领魂不返家,寄送土地庙。服丧期间,丧家男女以白布袍带为丧服。葬前,带垂至前胸;葬后,男挽于腰间,女戴“包头”。百日内,起居不释白,男截发,冠不缀缨;女剪发,头不戴簪花。   清帝王因政务繁忙,受汉族影响,皇太极之丧规定“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释服”。老皇帝死,新皇继位,虽在丧期,临朝大典时仍要求官员“冠宜缀缨”。   一般满族人家,百日内起居不释白。至百日,备香楮祭品到坟前敬奠,脱去孝服,称之“释服”。三年内,男不穿红衣,女不戴簪花,保留着满族的古制。   满族有清明上坟插“佛托”之俗。此“佛托”大多为柳枝插上苞米核子,上贴五彩纸,插在坟上,意为“坟花”,寄托哀思。   进入二十世纪,丧葬旧制有所改革,一个时期曾袭用汉俗,但丧服之制仍保留下来。解放后,又能了进一步的改变,现在丧葬旧制已不见了,代之以火葬和追悼仪式。   未出嫁且未梳头的女儿、孙女,用长孝带围一宽箍,结于头后,下垂脊背。至于孝服的吐边、收边,与旗籍大致相同。   旗人丧服和汉人丧服 丧礼在北京有种种的分别,丧服也因之有了不同。满蒙丧服最轻(内务府三旗尤轻),汉军较重,汉人最重。以前是一望便知是某族人的,近年旗人羼合汉礼,才渐渐不易区别。   满蒙的丧服   旗族人因大小有个一官半职,虽只是一名"马甲",只有二两银子钱粮,也不免有些官派,丧服便也官样起来。满蒙旗族男子丧服,穿"四开启孝袍子"(启念作"器儿",即会典所谓袍几裾),小领钮扣和大褂一样,除左右开启外,前后还有两开启和袍褂的袍子一样。父母以至祖、曾等直系尊亲穿"大庄粗布"孝袍,衣边外吐,谓之"吐边孝"。不钉钮扣,只钉布条,系粗布孝带。头戴青布小帽,只安青线帽顶,不用白帽结,足穿青布靴(后改青布鞋),鞋上也不蒙白布。孝服至轻,除孝袍吐边外,几乎看不出是亲丧来。本族人丁,孝袍用"绒花粗布"缝制,唯胞侄为胞叔服孝也应穿大庄粗布孝袍,一切全和儿子为父母穿孝一样,分别只在领子。子用白领,侄用青布领。凡穿绒花粗布孝袍的,可以不系布条而钉纽袢。外甥为舅父母、姨父母,亲家儿对亲翁母,婿对岳父母皆应穿漂白洋布孝袍,是为孝服中最轻的。但如甥舅和翁婿本人家中已无尊长老亲,也可穿绒花粗布孝袍。以前穿漂白洋布孝袍的,纽袢全用广扣铜钮扣。婿为岳父母服丧并穿石青马褂(绸布均可),腰系凉带,带活计(即"跟头褡裢"、"表绢"、"扇套"等物)。   甥婿所穿洋布孝袍,皆用蓝绸卷头、挽袖,甥婿的区分,只在马褂的有无。以前办丧事并没有递送纸花的办法,一律全送孝带。至亲送绒花粗布孝带,远亲或朋情友好送漂白洋布孝带,所以早年到人家吊祭,该穿孝袍的全散腰不系带,只等在灵前行过礼后丧家必用铜茶盘,双手送过孝带来,并说"您给免免罪",谓之"递孝"。朋情不穿孝袍的也递孝带,至亲过"探丧"的,在人死未大殓以前来探丧时,即送过孝带。丧家富足还有对至近戚友送孝布的办法。朋友穿孝没有一定规矩,只看感情。其中义子为义父母穿绒花粗布孝袍的占多数。   满蒙旗族妇女的孝服,近年尤其不可多见,孝袍和男子没有大的分别,只孝袍不留开启,孝带系在腰中,并由肩上背过背后(以死者的性别分男左女右)。旗族妇女因都梳"两把头",所以有"拆头撂辫"和"不拆头撂辫"的分别,又有"拆头撂单辫"和"拆头撂双辫"的不同。妇女最重的孝服是为自己的丈夫穿孝。夫死,妻应摘去两把头,拆开头□和燕尾,另扎一个大把,用青线扎把,将大把分为两绺,编成两个小辫,辫梢散开不系辫绳。头把上安白骨扁方(内务府人用铜扁方),长只三四寸,用发绕住将辫撂在脑后,然后用大庄粗布包头带子将头上缠好,结于头后用针卡住,所余带子头即垂在身后,太长的可以拴在腰带上,这叫作"拆头撂双辫"。儿媳为翁姑服丧也同样拆头撂辫,只撂一个辫,可以用青头绳系辫梢,翁死撂左辫,姑死撂右辫,这叫作"拆头撂单辫"。扁方可用银或白铜质而较长一点的(扁方以骨质为孝重,银、铜以短为孝重)。侄媳及近族女性用长两把头扁方,并可戴耳挖首饰。耳环也有区别:妻光耳,媳系青线,侄媳可以戴白银圈。   所有拆头撂辫的,在接三之日,娘家人必要在此伺候,等送三走后,即由娘家人代将撂辫梳上,至接三次日,再将辫子撂下,只妻子不再撂下双辫,只撂左边单辫。其余诸人也照旧撂下,只等出殡下葬之日在茔地梳上,便永远不再撂下,专候百日脱孝(侄媳六十日或五七、三七不等)。极远族媳辈孝妆不拆头撂辫,仍梳两把头,将左或右一把拆开(系指头发两把头)以死者男左女右为分,梳一小辫。头上用绒花粗布作包头,白头首饰。亲家媳妇和甥妇用漂白洋布盘俩双十字,交叉在两把头上,脑门不围箍,戴点翠首饰,也可以用青布将黄首饰包扎代用。内侄媳妇不拆头也不撂辫,但用绒花粗布包头,作交叉十字,并将脑门箍着,以示和撂辫及洋布的区别。凡拆头撂辫的,都应有跪灵陪孝的义务,甚至出殡后各回自宅也按着定制穿孝。   旗籍的丧礼由清中叶以后事事讲排场,礼节仪式虽极其隆重,哀痛的表示较比汉人却薄得多了。孝子除孝服外,内衣是不注意更换的。孝期是为母亲服三年丧,为父亲服二十七个月丧。只在百日之内穿孝袍,过百日即换青衣,以至除服,并没有穿白一年、穿灰青各一年的丧制。尤其出阁的闺女,孝服更轻,和甥妇差不多,外孙也不跪灵,这个原因是根据清代帝室对于外戚"尊而不亲"的缘故。   汉军八旗编入的成份很复杂,大部是明代居住满洲的汉人及入关后编入的河北、山东各地的汉人。此外还有清真教入汉军旗的(如黄、马、金、邓等八家回民),俄国阿拉巴金人、朝鲜人、安南人、金川人等都包括在汉军旗内。因此,汉军旗人的丧礼在清初时各自不同。沿至清末除回八家尚守天方教礼,俄罗斯牛录下旗民还守东正教礼外,其余的和满蒙旗已大致一样了。   沈阳满族之家,有祭祀或喜庆事,要杀牲吃福肉,要请亲朋作客,让于南炕上坐。家人要将福肉敬献尊长客人。肉是白煮,不准加盐,特别嫩美,客人用刀片吃,佐以咸、酸菜、酱。客人进门向神主叩头,转身入座吃福肉,吃完就走不准道谢和擦嘴,否则是对主人不尊重。农村有年节杀牲祭祀请亲朋宾客吃福肉之习。供方子肉为四时吉庆;供鱼为吉庆有余;供粉花是保佑后辈发家;供大葱要剪去葱根,扎成一把,标志着本家后辈聪明伶俐,光宗耀祖。   满族的丧葬风俗是怎样的   一、满族的丧葬风俗概况: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报庙、烧饭。这是满族旧时的丧葬习俗,过去,满族宗教有家庙,庙内藏有家谱书,人死后,不放在炕上,而是立即在炕下架三块木版,将尸体头朝西放在上面,然后是报丧,同时佳人在家谱上死的名字旁画一道黑杠,就算市“报庙”了。送丧后,再坟前摆供桌、烧纸、烧酒,然后,将馒头、肉菜一起烧掉,为止“烧饭”。“烧饭”有周年之俗,葬后七天,四十九天,百天,周年各烧一次,连续烧三年。   二、满族的丧葬治丧流程:   ① 备材:   在老人50岁以上时,子女为老人上山砍木头,一般是果松(红松),请木匠做两口鞑子荷包(棺材)准备着,俗称“旗材”。城市里一般都不备材,人死后,直接到棺材铺购买。   ② 丧仪:   早期满人讲究丧礼。当家中死者弥留之际,便更易新衣,俗称“穿寿衣”。灵床放在南炕前,头西脚东。断气之际,全家老小不许哭喊,静静地等候老人安静离开人世。人死后,白布(纸)蒙脸,用白线绑住双脚,这叫绊脚丝(入殓时打开),还让死者两手攥两个硬币,表示死后有钱花。还要把一只公鸡用手捏死,放在死者头前,叫做“倒头鸡”。这时大家开始哭啼,哭得有声有韵,哭的内容都是死者生前的优点好处,这叫“哭九场”。满族长辈人去世,儿女穿白色孝衫。孝衫一般过七天后才脱下,等到百日后再穿孝衫上坟烧纸,然后脱孝。   ③ 挂布幡:   老人一咽气,首先在院子西南处坚起一个七米长短的木杆子,木杆顶端悬挂大红布幡,俗称“魂幡”。布幡一经悬挂出去,亲朋故里纷纷而来。在灵前叩头之后,男左女右,分列两旁,直到夜间。直近亲友还要轮流在灵前“守夜”。“守夜”的人不能睡觉,天冷时拢火堆取暖。丧家要准备酒和食品,供“守夜”的人饮用。   ④ 入殓:   择吉日吉时举行入棺仪式。棺材放在南窗下,棺内糊纸,然后把筛过的土铺在底层,土上再铺一层黄纸,放上七个铜大钱,这叫“垫背钱”。尸体从屋里抬出时,不准天日照死人,不准从房门抬出死人,因为房门是活人走的,忌讳死人经过。所以入殓处,用遮盖物支上棚。尸体由窗户抬出,长子抬头,其它儿子抱脚,装入棺材叫入殓。   ⑤ 停灵:   停灵要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而定。人死停灵一七、三七、五七、七七不等。生活富裕的家庭,长辈人死可停灵七七四十九天,生活困难的家庭人死后随时出殡。近些年一般都停灵三天,分大三、小三。小三指晚上死时就算一天,大三指晚上死不算一天,而且入殓和出殡同时进行。停灵时,“孝子”不能离开灵棚,朝夕守灵。   除合亩制地区不许为老人备棺材外,其他黎区有为老人备棺习惯。   ⑥ 出殡与下葬:   满人出殡必择单日,说双日出殡意味死双人,不吉。那天一早,要派人到祖坟地“打井子”,先由外姓人把锹土取出放在一边,准备下葬时使用,然后大家一齐往下挖,挖到二尺八寸深,就不往下挖了。灵柩发引叫“出殡”。出殡伊始,首先要把布幡从木杆上取下来,孝子或孝孙举起布幡走在灵柩前面,作为引路。起灵后,摔丧盆子,吹喇叭,红布幡在前头引路,各种纸扎物(纸人纸马等)跟在后面,一边走一边撒纸钱。到达墓地,先在地上横放两根短圆木,将灵枢落在短圆木上。之后,大家开始抢撕那块布幡,由于人多,以礼都应得上一块,因此撕得很碎。生前养的猎狗和弓箭,也要在火中焚化,将骨灰埋在灵前脚底下。   三、满族的丧葬习俗:   满族先人早期认为人死有灵魂,灵魂是不死的,进而又认为灵魂就是鬼魂,具有一种超人的力量,能保护或危害活人。因此,其丧葬习俗已由抛尸于野、“不封不树”,进而有了墓葬、土葬以保存尸体。肃慎、挹娄人时,无停尸之仪,无哭丧之礼,无服丧之制,“贵壮贱老”。到了勿吉时,已发展为“其父母春夏死,立埋之”,并且已于“冢上作屋,不令雨湿”,开始重视亲情了。这时的满族先人还实行火葬、天葬、水葬。但大多还是土葬。靺鞨时,“死者穿地埋之,以身衬土,无棺敛之具,杀所乘马于尸前设祭”,杀马为祭,对死者是最厚重的祭祀。渤海时仍主要是土葬,少有火葬,并承袭了“冢上作屋”的封土为冢的旧俗。与勿吉人“交木作小椁”不同的是大多采用封土石室墓,还有石棺墓。这时的葬法也较复杂了,不仅有单人葬、二人合葬、多人合葬;有一次葬、二次葬;有仰身直肢葬,也有屈肢葬。头足方向也不一,但以头南足北、仰身直肢合葬、二次葬居多。金代女真人葬俗突出的特点是火葬,在墓穴内将尸体火化,把骨灰装入木棺,再将木棺、骨灰、陪葬品一同加以焚烧,之后封土成坟。这种葬法多为单人葬或夫妻合葬。   满族丧葬风俗继承了女真人的主要丧葬仪式。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葬仪上又产生了许多新的礼仪。   ① 停尸:   停尸。人死后的第一个仪式,是把尸体放置在规定的地方。人气绝后,要为其穿“寿衣”,用棉不用皮,亦不用缎,即忌“断子”之音意。因满族以西为贵、为尊,将尸体停放于西屋地中央,头西脚东仰卧。灵床以三块板架成,顺炕沿而放。老年人与炕平,中年次之,小孩最低。死者以白布蒙脸,红绳拴脚,明镜压胸,身盖印有梵文的陀罗经被以防“炸尸”。灵床前放几碗米饭,用筷子插在中间一碗上,称为“倒头饭”。足下点灯一盏,曰“长明灯”,照幽冥之路。   ② 哭丧:   死者亲人,“子居尸左,女居尸右”,铺草坐地。哭丧时,要在灵床前烧化纸钱,曰“烧倒头纸”。   ③ 报丧:   死者尸体安放后即派晚辈人通知亲友,谓之“报丧”,报丧时要叩头。亲友往吊,谓之“探丧”。今多只派人送信,而不叩头,或打电话通知。满族报丧还悬挂红幡,这是旧俗,早已不用。今多是穿白孝服,戴白孝帽,结白孝带。过去挂红幡时,夫妻先死者的红幡在墓地去掉黑头、黑穗后收藏待后死者时再用。这时的红幡在墓地上众人抢回给小孩做兜肚,保小孩平安。   ④ 入殓:   即装尸入棺。满族的棺叫“旗材”,外绘彩画,内底铺谷草、栗树枝。清中期以后,满族亦学汉俗,尸体含口,即口中含乾隆钱,贵族含珠玉等。含殓之后,由长子用筷子夹着湿棉团擦拭死者眼等,为“开光”。入殓前夕有“守夜”之俗,终夜不睡。   ⑤ 祭奠:   请死者之灵享用祭品,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家祭开始是烧倒头纸、点长明灯。支灵棚,搭灵床,棺殓。搭席棚宴宾客,安桌椅待亲友。一日三祭,早晚供饭,午供果。   ⑥ 送浆水饭:   停尸三日每晚要到土地庙为死者送浆水饭,因死者之灵魂暂住在土地庙里。   ⑦ 辞灵:   出殡前的头天晚上要“辞灵”,即死者亲人、朋友、子女给死者叩头行礼送别。   ⑧ 出殡:   这要选吉时起柩,棺从窗出,不走门。在入关后,亦从汉俗走门,只把窗打开。而今时已不讲究这些旧俗了,只在口头上还有忌讳。送殡前要掺钉,即用3根长铁钉将棺盖钉牢,左l右2,孝子媳妇们要跪喊:“爹(或妈),往左(或往右)躲钉子!”由灵堂起棺后,第一个仪式是孝子摔丧盆,摔毕发引。舁棺,亲王、郡王、贝勒用80杠夫,其他贵族用60人杠;平民百姓仅用32人杠,最少者24人杠。送殡队伍,长孝子在棺前,其他孝子、孝孙随后,一同哭着前进。孝眷们在棺后哭送。队伍前是撒纸钱人、执孝幡的举纸人(称之为金童、玉女)。死者男性,扎纸马,女性扎纸牛,而今则扎家电用器、轿车等。   送葬队伍经过街邻院门时,邻人要在院门撒上草木灰一道,以挡住鬼灵。如遇河,要将棺柩暂放于事先备好的二支短圆木上,抬杠人换鞋靴或脱光脚抬杠蹚过河。而孝子孝眷则需跪地,喊说:“爹(妈)过河了!”   到了墓地,仍将棺放于备好的2根短圆木上,将挖好的坟坑清理一下,坑底前后各一道小土楞子,过去用铜钱今用硬币,一角扔一枚,再掐几小块饽饽屑扔坟坑里,这时才下棺,看好向,头上脚下,落葬,长孝子抓第一把土撤棺上,然后大家动手将棺埋起。烧纸匠活(幡、人、牛马等),孝子妇哭祭一番。丧家宴宾客。   丧者落葬以后,三天要“圆坟”,即三天后亲友去修坟。丧家还要为死者“烧七”,即七天后烧第一个“七”,去坟地为死?者火化纸钱,连烧七个“七”。到一年要烧周年,连烧三个周年。今往往只烧第三个周年。丧葬仪礼全部结束。   在服丧期间,死者的家族、亲属为表示哀悼死者而要穿丧服。男子腰系白布带,妇女戴包头,孝子也戴包头,白布宽30多厘米,折一端缝联而成。一个老人去世,腰带及包头带都是一长一短,二老双亡则一样长短。孙子辈带子头上加一红布条,重孙辈加两条红布条。今则将红布条改成小块红布,称为“花孝”。妇女服丧期间,鞋面上蒙浅灰色布面。丧服要穿百日,百日不剃发。   满族服丧诸俗,以“百日不剃发”最为重要,视为“祖制”,违者要受到最严厉的制裁。摘冠缨、截发、去饰、百日不剃发等,成为国俗,臣民必须遵从。   满族葬俗,在清前及清初,传承金代风俗,多实行火葬或风葬,这与其八旗的军旅生活分不开。入关后由于受汉族文化影响等原因,视火葬为不孝。仅“横”死(不正常死亡者)者火葬。此外,皆实行土葬。   戴白纱布。出殡时,灵架盖单上放白布或白头巾,以示死者的性别。男性,放白布,女性,放白头布。抬灵架出门时,先出脚后出头,然后改变方向至墓地。   下葬时,送葬者每人抓一把土,信中到一起放在死者的胸前,以示与遗体告别,诵《古兰经》,然后埋葬。此后,还要举行40天祭和周年大祭,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塔塔尔族把这种活动称作“乃孜尔”(条礼)。服孝期间不做饭,由邻居送给他们吃。

请问满族旗人丧葬时候儿子带的孝帽子是什么样子的,因为家里老人走了

  满族丧葬习俗   满族丧葬习俗 满族丧葬中,有所谓“烧饭”之礼俗。辽金时女真人就有将“其祭祀饮食之物尽焚之”的烧饭之俗。沈阳满族沿袭此俗,富贵人家还有将生前所御狗、马焚烧的。以后,努尔哈赤、皇太极等统治者一再告诫要节省食物器用,除烧饭外,也不再焚烧狗马,只将生前所用狗、马率至坟前火堆旁,用鞭棍催打狗马从火堆上奔跳过去就可以了。   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的丧葬,仍有殉葬之恶俗。此俗亦系沿袭自辽金女真奴隶主贵族“生焚所宠奴婢、所乘鞍马以殉”(《三朝北盟会编》卷三)的故俗。努尔哈赤死,有大妃乌喇纳喇氏、庶妃代音察、阿迹根三人从殉,虽然其中不无政治斗争的需要,却反映着殉葬的陋俗;皇太极死,亦有二个亲信侍卫从死。此恶俗,在满族入关后逐渐消失,沈阳满族以后也不再保留此俗。   入葬后,丧家门外不设殃榜(一般汉族在门外设殃榜。所谓殃榜,是由阴阳算命先生开列的含殓日、生辰日、回煞日、避忌日),三日领魂不返家,寄送土地庙。服丧期间,丧家男女以白布袍带为丧服。葬前,带垂至前胸;葬后,男挽于腰间,女戴“包头”。百日内,起居不释白,男截发,冠不缀缨;女剪发,头不戴簪花。   清帝王因政务繁忙,受汉族影响,皇太极之丧规定“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释服”。老皇帝死,新皇继位,虽在丧期,临朝大典时仍要求官员“冠宜缀缨”。   一般满族人家,百日内起居不释白。至百日,备香楮祭品到坟前敬奠,脱去孝服,称之“释服”。三年内,男不穿红衣,女不戴簪花,保留着满族的古制。   满族有清明上坟插“佛托”之俗。此“佛托”大多为柳枝插上苞米核子,上贴五彩纸,插在坟上,意为“坟花”,寄托哀思。   进入二十世纪,丧葬旧制有所改革,一个时期曾袭用汉俗,但丧服之制仍保留下来。解放后,又能了进一步的改变,现在丧葬旧制已不见了,代之以火葬和追悼仪式。   未出嫁且未梳头的女儿、孙女,用长孝带围一宽箍,结于头后,下垂脊背。至于孝服的吐边、收边,与旗籍大致相同。   旗人丧服和汉人丧服 丧礼在北京有种种的分别,丧服也因之有了不同。满蒙丧服最轻(内务府三旗尤轻),汉军较重,汉人最重。以前是一望便知是某族人的,近年旗人羼合汉礼,才渐渐不易区别。   满蒙的丧服   旗族人因大小有个一官半职,虽只是一名"马甲",只有二两银子钱粮,也不免有些官派,丧服便也官样起来。满蒙旗族男子丧服,穿"四开启孝袍子"(启念作"器儿",即会典所谓袍几裾),小领钮扣和大褂一样,除左右开启外,前后还有两开启和袍褂的袍子一样。父母以至祖、曾等直系尊亲穿"大庄粗布"孝袍,衣边外吐,谓之"吐边孝"。不钉钮扣,只钉布条,系粗布孝带。头戴青布小帽,只安青线帽顶,不用白帽结,足穿青布靴(后改青布鞋),鞋上也不蒙白布。孝服至轻,除孝袍吐边外,几乎看不出是亲丧来。本族人丁,孝袍用"绒花粗布"缝制,唯胞侄为胞叔服孝也应穿大庄粗布孝袍,一切全和儿子为父母穿孝一样,分别只在领子。子用白领,侄用青布领。凡穿绒花粗布孝袍的,可以不系布条而钉纽袢。外甥为舅父母、姨父母,亲家儿对亲翁母,婿对岳父母皆应穿漂白洋布孝袍,是为孝服中最轻的。但如甥舅和翁婿本人家中已无尊长老亲,也可穿绒花粗布孝袍。以前穿漂白洋布孝袍的,纽袢全用广扣铜钮扣。婿为岳父母服丧并穿石青马褂(绸布均可),腰系凉带,带活计(即"跟头褡裢"、"表绢"、"扇套"等物)。   甥婿所穿洋布孝袍,皆用蓝绸卷头、挽袖,甥婿的区分,只在马褂的有无。以前办丧事并没有递送纸花的办法,一律全送孝带。至亲送绒花粗布孝带,远亲或朋情友好送漂白洋布孝带,所以早年到人家吊祭,该穿孝袍的全散腰不系带,只等在灵前行过礼后丧家必用铜茶盘,双手送过孝带来,并说"您给免免罪",谓之"递孝"。朋情不穿孝袍的也递孝带,至亲过"探丧"的,在人死未大殓以前来探丧时,即送过孝带。丧家富足还有对至近戚友送孝布的办法。朋友穿孝没有一定规矩,只看感情。其中义子为义父母穿绒花粗布孝袍的占多数。   满蒙旗族妇女的孝服,近年尤其不可多见,孝袍和男子没有大的分别,只孝袍不留开启,孝带系在腰中,并由肩上背过背后(以死者的性别分男左女右)。旗族妇女因都梳"两把头",所以有"拆头撂辫"和"不拆头撂辫"的分别,又有"拆头撂单辫"和"拆头撂双辫"的不同。妇女最重的孝服是为自己的丈夫穿孝。夫死,妻应摘去两把头,拆开头□和燕尾,另扎一个大把,用青线扎把,将大把分为两绺,编成两个小辫,辫梢散开不系辫绳。头把上安白骨扁方(内务府人用铜扁方),长只三四寸,用发绕住将辫撂在脑后,然后用大庄粗布包头带子将头上缠好,结于头后用针卡住,所余带子头即垂在身后,太长的可以拴在腰带上,这叫作"拆头撂双辫"。儿媳为翁姑服丧也同样拆头撂辫,只撂一个辫,可以用青头绳系辫梢,翁死撂左辫,姑死撂右辫,这叫作"拆头撂单辫"。扁方可用银或白铜质而较长一点的(扁方以骨质为孝重,银、铜以短为孝重)。侄媳及近族女性用长两把头扁方,并可戴耳挖首饰。耳环也有区别:妻光耳,媳系青线,侄媳可以戴白银圈。   所有拆头撂辫的,在接三之日,娘家人必要在此伺候,等送三走后,即由娘家人代将撂辫梳上,至接三次日,再将辫子撂下,只妻子不再撂下双辫,只撂左边单辫。其余诸人也照旧撂下,只等出殡下葬之日在茔地梳上,便永远不再撂下,专候百日脱孝(侄媳六十日或五七、三七不等)。极远族媳辈孝妆不拆头撂辫,仍梳两把头,将左或右一把拆开(系指头发两把头)以死者男左女右为分,梳一小辫。头上用绒花粗布作包头,白头首饰。亲家媳妇和甥妇用漂白洋布盘俩双十字,交叉在两把头上,脑门不围箍,戴点翠首饰,也可以用青布将黄首饰包扎代用。内侄媳妇不拆头也不撂辫,但用绒花粗布包头,作交叉十字,并将脑门箍着,以示和撂辫及洋布的区别。凡拆头撂辫的,都应有跪灵陪孝的义务,甚至出殡后各回自宅也按着定制穿孝。   旗籍的丧礼由清中叶以后事事讲排场,礼节仪式虽极其隆重,哀痛的表示较比汉人却薄得多了。孝子除孝服外,内衣是不注意更换的。孝期是为母亲服三年丧,为父亲服二十七个月丧。只在百日之内穿孝袍,过百日即换青衣,以至除服,并没有穿白一年、穿灰青各一年的丧制。尤其出阁的闺女,孝服更轻,和甥妇差不多,外孙也不跪灵,这个原因是根据清代帝室对于外戚"尊而不亲"的缘故。   汉军八旗编入的成份很复杂,大部是明代居住满洲的汉人及入关后编入的河北、山东各地的汉人。此外还有清真教入汉军旗的(如黄、马、金、邓等八家回民),俄国阿拉巴金人、朝鲜人、安南人、金川人等都包括在汉军旗内。因此,汉军旗人的丧礼在清初时各自不同。沿至清末除回八家尚守天方教礼,俄罗斯牛录下旗民还守东正教礼外,其余的和满蒙旗已大致一样了。   沈阳满族之家,有祭祀或喜庆事,要杀牲吃福肉,要请亲朋作客,让于南炕上坐。家人要将福肉敬献尊长客人。肉是白煮,不准加盐,特别嫩美,客人用刀片吃,佐以咸、酸菜、酱。客人进门向神主叩头,转身入座吃福肉,吃完就走不准道谢和擦嘴,否则是对主人不尊重。农村有年节杀牲祭祀请亲朋宾客吃福肉之习。供方子肉为四时吉庆;供鱼为吉庆有余;供粉花是保佑后辈发家;供大葱要剪去葱根,扎成一把,标志着本家后辈聪明伶俐,光宗耀祖。   满族的丧葬风俗是怎样的   一、满族的丧葬风俗概况: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报庙、烧饭。这是满族旧时的丧葬习俗,过去,满族宗教有家庙,庙内藏有家谱书,人死后,不放在炕上,而是立即在炕下架三块木版,将尸体头朝西放在上面,然后是报丧,同时佳人在家谱上死的名字旁画一道黑杠,就算市“报庙”了。送丧后,再坟前摆供桌、烧纸、烧酒,然后,将馒头、肉菜一起烧掉,为止“烧饭”。“烧饭”有周年之俗,葬后七天,四十九天,百天,周年各烧一次,连续烧三年。   二、满族的丧葬治丧流程:   ① 备材:   在老人50岁以上时,子女为老人上山砍木头,一般是果松(红松),请木匠做两口鞑子荷包(棺材)准备着,俗称“旗材”。城市里一般都不备材,人死后,直接到棺材铺购买。   ② 丧仪:   早期满人讲究丧礼。当家中死者弥留之际,便更易新衣,俗称“穿寿衣”。灵床放在南炕前,头西脚东。断气之际,全家老小不许哭喊,静静地等候老人安静离开人世。人死后,白布(纸)蒙脸,用白线绑住双脚,这叫绊脚丝(入殓时打开),还让死者两手攥两个硬币,表示死后有钱花。还要把一只公鸡用手捏死,放在死者头前,叫做“倒头鸡”。这时大家开始哭啼,哭得有声有韵,哭的内容都是死者生前的优点好处,这叫“哭九场”。满族长辈人去世,儿女穿白色孝衫。孝衫一般过七天后才脱下,等到百日后再穿孝衫上坟烧纸,然后脱孝。   ③ 挂布幡:   老人一咽气,首先在院子西南处坚起一个七米长短的木杆子,木杆顶端悬挂大红布幡,俗称“魂幡”。布幡一经悬挂出去,亲朋故里纷纷而来。在灵前叩头之后,男左女右,分列两旁,直到夜间。直近亲友还要轮流在灵前“守夜”。“守夜”的人不能睡觉,天冷时拢火堆取暖。丧家要准备酒和食品,供“守夜”的人饮用。   ④ 入殓:   择吉日吉时举行入棺仪式。棺材放在南窗下,棺内糊纸,然后把筛过的土铺在底层,土上再铺一层黄纸,放上七个铜大钱,这叫“垫背钱”。尸体从屋里抬出时,不准天日照死人,不准从房门抬出死人,因为房门是活人走的,忌讳死人经过。所以入殓处,用遮盖物支上棚。尸体由窗户抬出,长子抬头,其它儿子抱脚,装入棺材叫入殓。   ⑤ 停灵:   停灵要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而定。人死停灵一七、三七、五七、七七不等。生活富裕的家庭,长辈人死可停灵七七四十九天,生活困难的家庭人死后随时出殡。近些年一般都停灵三天,分大三、小三。小三指晚上死时就算一天,大三指晚上死不算一天,而且入殓和出殡同时进行。停灵时,“孝子”不能离开灵棚,朝夕守灵。   除合亩制地区不许为老人备棺材外,其他黎区有为老人备棺习惯。   ⑥ 出殡与下葬:   满人出殡必择单日,说双日出殡意味死双人,不吉。那天一早,要派人到祖坟地“打井子”,先由外姓人把锹土取出放在一边,准备下葬时使用,然后大家一齐往下挖,挖到二尺八寸深,就不往下挖了。灵柩发引叫“出殡”。出殡伊始,首先要把布幡从木杆上取下来,孝子或孝孙举起布幡走在灵柩前面,作为引路。起灵后,摔丧盆子,吹喇叭,红布幡在前头引路,各种纸扎物(纸人纸马等)跟在后面,一边走一边撒纸钱。到达墓地,先在地上横放两根短圆木,将灵枢落在短圆木上。之后,大家开始抢撕那块布幡,由于人多,以礼都应得上一块,因此撕得很碎。生前养的猎狗和弓箭,也要在火中焚化,将骨灰埋在灵前脚底下。   三、满族的丧葬习俗:   满族先人早期认为人死有灵魂,灵魂是不死的,进而又认为灵魂就是鬼魂,具有一种超人的力量,能保护或危害活人。因此,其丧葬习俗已由抛尸于野、“不封不树”,进而有了墓葬、土葬以保存尸体。肃慎、挹娄人时,无停尸之仪,无哭丧之礼,无服丧之制,“贵壮贱老”。到了勿吉时,已发展为“其父母春夏死,立埋之”,并且已于“冢上作屋,不令雨湿”,开始重视亲情了。这时的满族先人还实行火葬、天葬、水葬。但大多还是土葬。靺鞨时,“死者穿地埋之,以身衬土,无棺敛之具,杀所乘马于尸前设祭”,杀马为祭,对死者是最厚重的祭祀。渤海时仍主要是土葬,少有火葬,并承袭了“冢上作屋”的封土为冢的旧俗。与勿吉人“交木作小椁”不同的是大多采用封土石室墓,还有石棺墓。这时的葬法也较复杂了,不仅有单人葬、二人合葬、多人合葬;有一次葬、二次葬;有仰身直肢葬,也有屈肢葬。头足方向也不一,但以头南足北、仰身直肢合葬、二次葬居多。金代女真人葬俗突出的特点是火葬,在墓穴内将尸体火化,把骨灰装入木棺,再将木棺、骨灰、陪葬品一同加以焚烧,之后封土成坟。这种葬法多为单人葬或夫妻合葬。   满族丧葬风俗继承了女真人的主要丧葬仪式。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葬仪上又产生了许多新的礼仪。   ① 停尸:   停尸。人死后的第一个仪式,是把尸体放置在规定的地方。人气绝后,要为其穿“寿衣”,用棉不用皮,亦不用缎,即忌“断子”之音意。因满族以西为贵、为尊,将尸体停放于西屋地中央,头西脚东仰卧。灵床以三块板架成,顺炕沿而放。老年人与炕平,中年次之,小孩最低。死者以白布蒙脸,红绳拴脚,明镜压胸,身盖印有梵文的陀罗经被以防“炸尸”。灵床前放几碗米饭,用筷子插在中间一碗上,称为“倒头饭”。足下点灯一盏,曰“长明灯”,照幽冥之路。   ② 哭丧:   死者亲人,“子居尸左,女居尸右”,铺草坐地。哭丧时,要在灵床前烧化纸钱,曰“烧倒头纸”。   ③ 报丧:   死者尸体安放后即派晚辈人通知亲友,谓之“报丧”,报丧时要叩头。亲友往吊,谓之“探丧”。今多只派人送信,而不叩头,或打电话通知。满族报丧还悬挂红幡,这是旧俗,早已不用。今多是穿白孝服,戴白孝帽,结白孝带。过去挂红幡时,夫妻先死者的红幡在墓地去掉黑头、黑穗后收藏待后死者时再用。这时的红幡在墓地上众人抢回给小孩做兜肚,保小孩平安。   ④ 入殓:   即装尸入棺。满族的棺叫“旗材”,外绘彩画,内底铺谷草、栗树枝。清中期以后,满族亦学汉俗,尸体含口,即口中含乾隆钱,贵族含珠玉等。含殓之后,由长子用筷子夹着湿棉团擦拭死者眼等,为“开光”。入殓前夕有“守夜”之俗,终夜不睡。   ⑤ 祭奠:   请死者之灵享用祭品,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家祭开始是烧倒头纸、点长明灯。支灵棚,搭灵床,棺殓。搭席棚宴宾客,安桌椅待亲友。一日三祭,早晚供饭,午供果。   ⑥ 送浆水饭:   停尸三日每晚要到土地庙为死者送浆水饭,因死者之灵魂暂住在土地庙里。   ⑦ 辞灵:   出殡前的头天晚上要“辞灵”,即死者亲人、朋友、子女给死者叩头行礼送别。   ⑧ 出殡:   这要选吉时起柩,棺从窗出,不走门。在入关后,亦从汉俗走门,只把窗打开。而今时已不讲究这些旧俗了,只在口头上还有忌讳。送殡前要掺钉,即用3根长铁钉将棺盖钉牢,左l右2,孝子媳妇们要跪喊:“爹(或妈),往左(或往右)躲钉子!”由灵堂起棺后,第一个仪式是孝子摔丧盆,摔毕发引。舁棺,亲王、郡王、贝勒用80杠夫,其他贵族用60人杠;平民百姓仅用32人杠,最少者24人杠。送殡队伍,长孝子在棺前,其他孝子、孝孙随后,一同哭着前进。孝眷们在棺后哭送。队伍前是撒纸钱人、执孝幡的举纸人(称之为金童、玉女)。死者男性,扎纸马,女性扎纸牛,而今则扎家电用器、轿车等。   送葬队伍经过街邻院门时,邻人要在院门撒上草木灰一道,以挡住鬼灵。如遇河,要将棺柩暂放于事先备好的二支短圆木上,抬杠人换鞋靴或脱光脚抬杠蹚过河。而孝子孝眷则需跪地,喊说:“爹(妈)过河了!”   到了墓地,仍将棺放于备好的2根短圆木上,将挖好的坟坑清理一下,坑底前后各一道小土楞子,过去用铜钱今用硬币,一角扔一枚,再掐几小块饽饽屑扔坟坑里,这时才下棺,看好向,头上脚下,落葬,长孝子抓第一把土撤棺上,然后大家动手将棺埋起。烧纸匠活(幡、人、牛马等),孝子妇哭祭一番。丧家宴宾客。   丧者落葬以后,三天要“圆坟”,即三天后亲友去修坟。丧家还要为死者“烧七”,即七天后烧第一个“七”,去坟地为死?者火化纸钱,连烧七个“七”。到一年要烧周年,连烧三个周年。今往往只烧第三个周年。丧葬仪礼全部结束。   在服丧期间,死者的家族、亲属为表示哀悼死者而要穿丧服。男子腰系白布带,妇女戴包头,孝子也戴包头,白布宽30多厘米,折一端缝联而成。一个老人去世,腰带及包头带都是一长一短,二老双亡则一样长短。孙子辈带子头上加一红布条,重孙辈加两条红布条。今则将红布条改成小块红布,称为“花孝”。妇女服丧期间,鞋面上蒙浅灰色布面。丧服要穿百日,百日不剃发。   满族服丧诸俗,以“百日不剃发”最为重要,视为“祖制”,违者要受到最严厉的制裁。摘冠缨、截发、去饰、百日不剃发等,成为国俗,臣民必须遵从。   满族葬俗,在清前及清初,传承金代风俗,多实行火葬或风葬,这与其八旗的军旅生活分不开。入关后由于受汉族文化影响等原因,视火葬为不孝。仅“横”死(不正常死亡者)者火葬。此外,皆实行土葬。   戴白纱布。出殡时,灵架盖单上放白布或白头巾,以示死者的性别。男性,放白布,女性,放白头布。抬灵架出门时,先出脚后出头,然后改变方向至墓地。   下葬时,送葬者每人抓一把土,信中到一起放在死者的胸前,以示与遗体告别,诵《古兰经》,然后埋葬。此后,还要举行40天祭和周年大祭,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塔塔尔族把这种活动称作“乃孜尔”(条礼)。服孝期间不做饭,由邻居送给他们吃。

外公去世可以请丧葬假吗

  这位知友,原国家劳动总局、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职工请婚丧假和路程假问题的通知》之法律规定:职工本人结婚或职工的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和子女)死亡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本单位行政领导批准,酌情给予一至三天的婚丧假。外公去世不在职工丧葬假的范围,但可以请事假!

丧葬风水,人去世了,为什么要做七,里面的学

  民间风俗,人去世了做七,这是缘于佛教的理论。《地藏经》讲,人去世后,其魂神在七七四十九日内必定于六道中转世投胎。因此,在这七七之中,要多为去世之人做善事,这样,去世的亲人可以乘此功德,往生善道或极乐世界。是这个意思。后来此说流传于民间,形成做七的习俗。

丧葬用品店店面要多大

  想节约成本,店面不用多大,够放样品就行,库房尽量离店面别很远

我和前夫离婚没离家他有病是我照顾死后丧葬后事都是我办的我有继承权吗?

  法定是没有,但是你的付出相应是有回报的

周公解梦梦到自在路上打公车时打到一部丧葬车

  梦见挤公交车意味着对高深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今天的你更愿意在学业上挑战自己。已经工作的你会偏重于从书本上找到解决的途径,在校读书的你则会对难题感兴趣,战胜它们往往能让你有大大的成就感呢!恋情方面,你和恋人会在事业上讨论得较多,对未来的规划也成为你们聊天较重要的部分。梦见挤公交车的吉凶可得平安荣华之幸运,及能受父祖余德或财力所荫益,达到成功与大发展,但其过程伏有许多艰难,最怕人格与地格若凶数,终归失败,若无凶数,则可免忧。【大吉】梦见挤公交车的宜忌〖宜〗:宜国产电视剧,宜吃豆制品,宜交换名片,宜暗爽,宜腹泻,宜食言;〖忌〗:忌打喷嚏,忌卧室内唱歌,忌三明治,忌向狮子座女孩表白,忌洗车,忌装作认错人。

吃死人肉的丧葬仪式

  w 近日,一项在乌克兰Buran-KayaIII考古点的发掘发现,距今3.2万年的欧洲古人类残骸显示出有身体切割痕迹。研究者表示同一时期的欧洲早期人类有可能是熟练的食人族。巴黎自然历史国立博物馆的古动物学家和考古学家,文章合著者轩索斯·皮恩表示:“通过和屠夫的生猛处理相比较,我们可以证明这种处理不是为了摄取额外营养的目的,所以它不是一种与饮食相关的同类相食行为。在尸首旁发现有贝壳制的巨大尸首配饰,表明食人更像是一个丧葬仪式:食人肉的仪式,或者是对于一个次要人物的丧葬处理方式。”





丧葬禁忌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