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我国传统节日及日期

  第年第一个节气:打春   一月一日: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三月八日:妇女节     三月十二:植树节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四月五日:清明节     五月一日:劳动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六月一日:儿童节     七月一日:中国共产党建党日     七月七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   农历七月十三:敬老节     八月一日:中国建军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九月十日:教师节     十月一日:国庆节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除夕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各有什么风俗

  春节的由来: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冬至节的由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余下全文>>

纳西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纳西族的传统节日不是火神节。火神节是汉族民俗。  纳西族的传统节日如下:  1、祭天,是纳西族东巴教最大的仪式之一,也是纳西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在正月间举行。  2、新年,农历正月的过年在纳西语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库市”,意为“新年”。过节期间,纳西民间要举行一系列传统的辞旧迎新活动。  3、棒棒会,农历正月十五,是纳西族传统节日,民间称之为“棒棒会”。纳西族节日“棒棒会”标志着春节节庆的结束,春耕生产的开始。  4、三朵节,“三朵”是纳西全民族信仰的民族保护神,又称为“阿普三朵”,意为“祖先(或爷爷)三朵”。相传他属羊,是个战神。每年农历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四乡民众到三朵阁来烧香拜神;纳西人凡出远门都要到三朵阁祭拜,求三朵神保佑。出征的战士更是要祭拜三朵神;各地纳西人在每年大年初一祭祀三朵神。从1987年起,每年农历2月8日的“三朵节”成为法定的纳西族民族节日。  5、火把节,农历6月24至26日,是纳西族传统的火把节。最初起源于借助火抵制各种天灾。纳西语称此节为“川美生恩”。  6、七月骡马会,是丽江纳西族的节庆活动,在农历七月中下旬举,为期一至二周,以骡马、牛等大牲畜为主,因此又叫“七月骡马会”。  7、“烧包”节,农历七月初一至初十四,古城人过“烧包”节(即中元节),纳西语称这节日为“三美波计”  8、纳西族还有诸多节庆习俗,诸如香格里拉三坝乡的“白水台会”;永宁纳人(摩梭)的祭干木女神山等。  简介火神节:  农历正月初七日为火神节。火神是汉族传说中的司火之神,名祝融、回禄,又称火德星君。鲁西、鲁南菏泽、济宁等地一带有在火神节送火神的习俗。是日,家家都绑扎柴把,柴把内夹带鞭炮,上插火神牌位。入夜,后生辈齐集村头,高举柴把排成长列,点燃后奔跑着朝西南方向把"火神"送到原野或山上。火光辉映,鞭炮声声,远远望去宛若游龙,景像颇为壮观。据说送火神可保全年不发生火灾。

纳西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纳西族的传统节日不是火神节。火神节是汉族民俗。  纳西族的传统节日如下:  1、祭天,是纳西族东巴教最大的仪式之一,也是纳西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在正月间举行。  2、新年,农历正月的过年在纳西语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库市”,意为“新年”。过节期间,纳西民间要举行一系列传统的辞旧迎新活动。  3、棒棒会,农历正月十五,是纳西族传统节日,民间称之为“棒棒会”。纳西族节日“棒棒会”标志着春节节庆的结束,春耕生产的开始。  4、三朵节,“三朵”是纳西全民族信仰的民族保护神,又称为“阿普三朵”,意为“祖先(或爷爷)三朵”。相传他属羊,是个战神。每年农历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四乡民众到三朵阁来烧香拜神;纳西人凡出远门都要到三朵阁祭拜,求三朵神保佑。出征的战士更是要祭拜三朵神;各地纳西人在每年大年初一祭祀三朵神。从1987年起,每年农历2月8日的“三朵节”成为法定的纳西族民族节日。  5、火把节,农历6月24至26日,是纳西族传统的火把节。最初起源于借助火抵制各种天灾。纳西语称此节为“川美生恩”。  6、七月骡马会,是丽江纳西族的节庆活动,在农历七月中下旬举,为期一至二周,以骡马、牛等大牲畜为主,因此又叫“七月骡马会”。  7、“烧包”节,农历七月初一至初十四,古城人过“烧包”节(即中元节),纳西语称这节日为“三美波计”  8、纳西族还有诸多节庆习俗,诸如香格里拉三坝乡的“白水台会”;永宁纳人(摩梭)的祭干木女神山等。  简介火神节:  农历正月初七日为火神节。火神是汉族传说中的司火之神,名祝融、回禄,又称火德星君。鲁西、鲁南菏泽、济宁等地一带有在火神节送火神的习俗。是日,家家都绑扎柴把,柴把内夹带鞭炮,上插火神牌位。入夜,后生辈齐集村头,高举柴把排成长列,点燃后奔跑着朝西南方向把"火神"送到原野或山上。火光辉映,鞭炮声声,远远望去宛若游龙,景像颇为壮观。据说送火神可保全年不发生火灾。

彝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又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每年夏历的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贵州彝族地区也有于六月初六举行。有关这个古老的节日的来源,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传说。其中较普遍的一种传说是:唐代南诏王皮罗阁欲吞并其他五诏,以夏历六月二十四祭祖为名,召各诏诏主前来祭祖,预先建松明楼阴谋杀害他们。嶝赕诏主妻慈善(白节、柏节)夫人劝其夫勿去,不听,不得已以金镯戴其夫臂上。届时诸诏主果真被皮逻阁以火焚楼烧死。待五诏主夫人前来收尸时,惟慈善夫人因镯独辨其夫尸骨归而葬之,后皮逻阁强娶慈善为妻,她守城抵抗,因食尽自杀。有说在六月二十四日,慈善夫人烧起松枝火把照着亡夫的灵魂回家;也有说慈善夫人与皮逻阁大战,她号召人民把无数火把捆在羊角上,驱使羊群乱窜,满山火把,吓得南诏将士魂不附体,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自后人们为纪念这个悲壮的历史事件,每年六月二十四日就燃起松枝火把。但在四川凉山地区,又有传说古时天上有个大力士斯热阿比,他听说人间有个大力士阿提拉八,就到人间与阿提拉八比赛摔跤,结果斯热阿比失败。回奏天神后,天神就遣害虫到人间糟踏庄稼,阿提拉八在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号召人们燃起松枝火把驱虫,结果战胜了天神。这些传说和神话,反映了彝族先民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反抗精神。   由于彝族分布较广,因此火把节的仪式和内容各地不尽一致。四川凉山,届时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晚间多以村寨为单位,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以祛灾祈福。然后,相聚一块烧起篝火,老年人教育大家放牧时,要防止牲畜践踏庄稼,话毕开怀饮酒,欢喜若狂,青年男女翩翩起舞,尽情欢唱,以预祝人畜平安,庄稼丰收。云南巍山彝族,届时每户人家都要在门口竖起一个小火把,村村寨寨还要在广场上竖起一个大火把,到夜晚火把熊熊燃烧,互相饮宴、赛马,并用松脂撒火把上,发出耀眼火花,电含有消灾祝福之意。路南圭山和弥勒西山,节日那天彝族男女都穿盛装;尽情跳舞唱歌,还燃火把举行摔跤、斗牛等游乐,云南武定和禄劝等地,人们在这天要举行赛马、打秋千、射箭等活动,并插火把于田埂之上,青年男女歌舞达旦。贵州彝族群众,节日晚上,家家点燃火把,一些人手持火把在村寨周围游行,并到田边、地头进行象征性的驱虫活动。   除共同性的火把节外,各地还有一些地区性的传统节日,如川、滇大小凉山及滇东北、贵州某些彝族地区的年节,云南大理地区彝族的“拜本主会”,路南圭山和弥勒西山的“密枝节”,等等。   相传历史上彝族一年为十个月,因此彝族传统过年日期与汉族的不同,后因受汉族的影响,大部分彝族地区都在夏历正月过春节,只在川、滇大小凉山及滇东北、贵州某些彝族地区,还一直保留着传统的年节。在凉山称“彝族年”,滇东北、贵州称“冬月年”。1950年前,凉山彝族年没有固定的日子,各地亦不统一。一般是以村寨为单位,在秋收后某一个月的下半月,由巫师毕摩选择吉日举行。如去年获得好收成,则这天便作为吉日继续沿用,否则,再由毕摩另行选定。过年时,凉山一般人户都要打牲畜献祭灵牌,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盛装宴饮欢度。但曲诺、阿加等级的人户,届时必须向主子送半边猪头,以表示人身隶属关系,即使主子住处很远,也不能豁免。在滇东北和贵州某些地区,彝族于夏历六月,还有过“小年”的习惯。   云南路南圭山和弥勒西山等地彝族的“密枝节”,于每年夏历十二月初十举行。“密枝”系当地各村寨一片茂盛的树林,为人们崇拜的神树,同时各村寨男子杀绵羊前往林中祭祀,由巫师诵经祈祷庄稼丰收,人们还上山赶雀,青年男女并举行各种文娱活动。此外,在云南楚雄小黑箐梁子彝......余下全文>>

汉族的传统节日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有什么区别?

  维吾尔族有两大节日,分别是肉孜节(也叫开斋节)和古尔邦节,过得很大的,和汉族人的春节一样大。维吾尔族人也有春节,不过相对来说是个小节日,没有汉族人的春节那么大。其他还有几个小节日汉族人没有的。汉族人一般过的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维族人都没有的。不过国定假日维族人一样有。   总结起来,维族人古尔邦节、肉孜锭等传统节日区别于汉族的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壮族的传统节日有什么

壮族的传统节日是歌圩节(三月三)、陇端节、中元节。

土家族有那些传统节日

  一、过年   过年,过年是土家族最大的节日,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到正月十四、十五结束。过大年的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   『土人度岁,逢月在以二十九为岁,月小则以二十八日』,『相传土司出兵,正值除日,全民间先期度岁,后遂以为常。』过年的方式很特别:『是日土民供已故土司某神位于堂上,陈以酒醴鱼肉,而置亡祖先木主于门后。祭时将牛马鸡太藏诸洞中,老幼男女各屏息以待,谓某神在堂,不敢惊也。』土家人杀年猪后,把猪放在门角后,用蓑衣盖上,一人持刀守候。若有人从门前经过,即拿刀追赶。赶上了就拉到家里吃一顿肉。过年时,肉不细节,吃大块肉,菜不分炒,吃『合菜』,吃大碗酒,年饭用大蒸笼蒸好,吃数日,团年时,关上门,抓紧吃喝,不许说话。大年三十要吃团圆饭,并彻夜守岁。正月初一还要四处拜年。   正月间最热闹的是跳摆手舞。『每岁正月初三至初五六,夜鸣锣击鼓,男女聚齐,摇摆呐喊,名曰摆手』。摆手时间:『或正月、或三月、或五月不等』。但大多在正月进行。由于地区家支姓氏不同,有跳三夜、五夜、七夜,也有跳十几夜的,有的白天黑夜都跳。每个自然村有一个专供跳摆手舞的摆手堂,摆手堂里设有土王庙,庙前是空旷的坪场,坪场中栽有杉树,树上挂有彩灯。摆手人围着古杉树转圈跳舞,其基本动作是单摆、双摆、回旋摆三种,其特点是手脚顺摆,摆左手出左脚,摆右手出右脚,俗称『同边手』。摆手幅度不大,腰膝微曲,摆手的人『男女相携,蹁跹进退』踩着鼓点跳舞。锣鼓挂在中央的古树上,由一人敲打。摆手舞分为大小两种,大摆手以地区为单位进行,时间长,规模大,内容多,套数全;小摆手则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时间、规模均不如大摆手。大摆手不单是进行摆手活动,还有文武大表演和物资大交流,活动多种多样,其内容之丰富、规模之宏大在其他民族中是少见的。   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过,第一天称大年,第二天称小年。除夕夜,农村人家,户户都要在火垄里架起大火,烤的人面红耳赤。火垄里燃烧的大树兜子叫『火主』,是事先在前几个月都准备好了的。城镇人家则多烧白炭。『红火』预示兴旺。这个风俗大约是远古时的火崇拜的遗风。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   一年之中最鲜亮最激动人心的活动,是从子时交庚时的『除夕』紧接新正开门的『出天行』祈福开始的。接财神、迎喜神、祭祖先、逐疠疫都在这一时刻进行。顿时,鞭炮声起,山鸣谷应。节日期间,土家人要吃象征吉祥如意,富富有余(鱼)的『红曲鱼』和大锅烩菜(或称合菜)。正月初举行古老的『摆手舞』会。『摆手舞』又称『舍日巴』,土家族男女青年身着绚丽多彩的『西兰卡普』(锦被),打着绣龙凤的吉祥彩旗,抬上木鼓、在二胡、唢呐、牛角等乐器的伴秦下起舞,常伴有诗歌,舞姿古朴,曲雅,优美,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七十多个动作,形象鲜明,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参加者达万人之多,场面盛大。此外,耍龙灯,耍狮子,灯会,戏剧,武术等活动为欢乐的土家人带来无限情趣。   长阳土家人特别重亲缘,重友谊,春节时期正是联络感情的大好时期。拜年首先是男女依次拜长辈,长辈对晚辈特别是幼辈分别给『打发』,俗称『压岁钱』,故俗谚有『大人爱种田,伢们爱过年』之说。趁时,人们走亲访友,相互拜贺,俗话又有『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之说。   在众节日中,以『过赶年』最具特色。土家族过春节,一般比汉族提前一、两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称为"赶年"。"赶年"的时间,因姓氏宗支而异。以酉阳县为例;老寨乡彭姓,腊月二十九过"赶年";后溪乡彭姓,腊月二十......余下全文>>

大理传统节日

  大理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白族的节日和盛会多集中在每年的3-4月之间,如三月街、绕三灵是传统节日。其他的还有:朝鸡节,每年农历一月初一至十五在宾川鸡足山举行;耍海会,八月初八在大理才村举行;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末的在石宝山石钟寺举行三天;火把节,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葛根会,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内举行。蝴蝶会,农历四月十五日举行;鸡足山朝山会,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有那些吗?

  正月初一,十五。三月三、四月八,五月端午,六月六,七月十三,八月十五,九月九,十月初一,腊月初八、三十。





什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