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十二生肖的历史来源是什么?>

  关于十二生肖的由来,历史上的记载是:我国自帝舜时代就开始使用天干十个符号和地支十二个符号相配合的“干支纪年法”。以动物纪年的方法最初起源于我国古代西、北部从事游牧的少数民族中。   十二生肖最早见于世界上第一部诗歌总供《诗经》。《诗经·小雅·车攻》曰:“吉日庚午,既差我马 ”。又见于《礼记·月令·季冬》:“出土牛,以送寒气”。   十二生肖之说,究竟产生于何时?有史料云:它最晚应形成于汉代。其依据是东汉王充《论衡·物势篇》云:“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又云:“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申,猴也”。共提出十一种生肖名。加上东汉赵晔《吴越春秋》中有“吴在辰,其位龙”。恰好补上了“辰龙”,而成全了十二生肖。可见在东汉十二生肖已经形成。至于十二生肖的使用,至少在南北朝时代就已经出现。

成姓来源是什么?

  简介:一、姓氏源流 成(Chéng)源出有六: 1、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与《辞源》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弟、文王第五子叔武于郕(故城在今山东省宁阳北),建立郕国。其后人以国为氏,后去邑旁为成姓。 ...   关键字:百家姓来源   一、姓氏源流   成(Chéng)源出有六:   1、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与《辞源》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弟、文王第五子叔武于郕(故城在今山东省宁阳北),建立郕国。其后人以国为氏,后去邑旁为成姓。   2、亦出姬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将另一个王族叫季戴的,分封在另一个也称为郕邑的地方,即今河南范县濮城一带。季戴也在郕邑建立了郕国,其后代也以国名郕为姓,后改郕为成,形成了成姓的一支。   3、出自芈姓。据《千家姓查源》所载,春秋时,楚国君主若敖有公子名成虎、其孙号成得臣,以王父之字为姓,其后人遂以成姓。   4、春秋时周有成邑(故城在旧河南府境),鲁有成邑(今山东省宁阳东北九十里),曾有大夫食采于上述两地,子孙或以成为姓。   5、商周时期,宋微子之后有成姓;另外苦成子分出成姓。   6、出自他族。据《北凉录》所载,汉武帝时,古匈奴部落屠格族有成姓;据《宋书·夷蛮传》所载,宋时南蛮有成姓;明云南广通县回蹬关巡检司土巡检名成青可;清时岭夷盐井溪夷人姓成;今蒙、满、朝鲜等民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成叔武。周文王姬昌之子。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纣王以后,大肆分封诸侯,除奖赏土地给有功之臣外,为加强宗法统治权力,还把他的众多兄弟进行分封。其中将叔武封于成阝,遂产生成姓。虽成姓渊源众多,但叔武之后在各支成姓支派中影响最大。他的子孙世代承袭,相继有成肃公、成简公、成桓公等人知名于世,被后人认为是成姓人的主体。故大多成姓尊成叔武为其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成姓来源繁杂,据有关资料所载,其来源约有十支,除前文已述几种外,还有远古部落首领燧人氏时的名臣成博,颛顼时名臣成邑,同时期三苗中的成驹,其后均有可能姓成。春秋战国时,周都(今河南洛阳)附近、秦(今陕西省一带)、晋(今山西省一带)、齐(今山东省一带)、吴(今江苏南部一带)、楚(今湖北省一带)等国有成愆、成回、成差、成虫乔、成连、成太心等人,血统溯源也各自独立,互不统属。所以可以说,成姓枝脉众多,是造成成姓在秦汉以前即分布广泛的主要原因。两汉之际,成姓见诸史册者达数十人,多为仕宦者,其中以开陵侯成娩家族最为显赫,其子孙袭爵,绵延福泽。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姓在今河北怀来、河南濮阳一带形成大的聚落,并最终昌盛为成姓上谷郡望和东郡郡望,其不但族大人众,人丁兴旺,而且名人辈出,代有显达。这一时期的成姓人不但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广大省份,而且已有成姓进入甘肃,或南下江东。如范阳(今北京市)人成景亻隽为报杀父之仇而进入南朝梁,后得到梁皇帝的赏识而入仕,并定居今江苏南京。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成姓在南方已播迁到了今江西、浙江、四川、湖南等地。连祖国南端的广东省已有成姓人家。宋元之际,成姓人可以说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了。明初,山西成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清中叶以后,成姓人不但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而且可以说遍布长城内外了。如今,成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湖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成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成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六。     我网上找的你看看...余下全文>>

姓何的来源

  何姓的起源   姓氏:何 祖宗:韩安 分类:其他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居于姬水之滨,故而改为姬姓,其后裔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避难逃亡到江淮一带,当地人因"韩"、"何"音不分,后误写为何,子孙沿用。   2、唐代的"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   3、出自冒姓或赐姓。如汉时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复姓贺拔氏为单姓何氏。五代吐谷浑亦有何氏,吐谷浑亦作吐浑,为鲜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入明,被朝廷赐姓何氏,其后也有以何为姓的。   郡望:   1、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相当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   2、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3、陈 郡:秦时置郡,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   4、郫 县:秦时置郡。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何武。   5、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汝阴(今安徽阜阳)何氏6世孙何比干及平舆(今属河南)汉吏何并。   堂号:   "水部堂":南朝何逊,官尚书水部郎,诗文很有名,著有《何水部集》。   迁徙分布   西汉至两晋时期,何氏分布于今河南、安徽、山东、江西、四川、广东、湖北、江苏、陕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闽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两次入闽;一是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人何嗣韩随陈元光入闽,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时,又有固始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此后,何氏又有多次迁徙。南宋淳佑年间,何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浔江,后隐居清源洞。宋代,何氏还有一支自庐江迁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经江西寻邬、定南、龙南入广东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广东东蕉岭、大埔、梅县,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台湾担任荷兰人的通事,是为何姓最早入台者。清代,福建何氏又有不少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据青山何氏载:     婺源东部的田源何氏,始祖是南唐国师何溥。溥,字令通(公元922—1019),号潜斋,晚号紫霞老人,是唐代益昌县令何易于的第五代孙子,其祖上从庐江迁居河南颍阴县(今属漯河市)。   国师公出仕先任南唐史院编修,后拜国师。国师公因强谏,触犯皇上,贬官为海宁(今休宁)县令。为避新安江水患,令通公率领百姓将县址迁到高处。等到城墙筑好后,令通公见婺源东部的芙蓉峰风景秀丽,即挂印而去,结茅隐居在那儿,享年98岁。著成《铁弹子》、《灵城精义》(明代刘基为此书详细注释,《四库全书》收录)等著作传世。   令通公夫人程氏,卒于金陵。子闰公(公元946—1037),当父亲贬官(公元956年)之后,秉承父命即回河南颍阴。到开宝元年(公元968年),闰公自颍阴往海宁探望父亲,父子欢会于芙蓉峰上。开宝五年(公元972),令通公携闰公之手,东望田源美景,就指导规划,闰公就建房居住下来。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闰公长子何益(字逊之)奉母雷、妻卢氏到婺源,三代聚会,田源之何肇始矣。直系世系如下:令通公生闰公,闰生晦之公显(闰公幼子);显生三公彬;彬生九公义;义生六公乐;乐生十五公叔强;叔强生七公希元;希元生四公士仁;士仁生五公隆;隆生十八公蕙;蕙生 公;......余下全文>>

姓何的来源

  何姓的起源   姓氏:何 祖宗:韩安 分类:其他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居于姬水之滨,故而改为姬姓,其后裔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避难逃亡到江淮一带,当地人因"韩"、"何"音不分,后误写为何,子孙沿用。   2、唐代的"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   3、出自冒姓或赐姓。如汉时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复姓贺拔氏为单姓何氏。五代吐谷浑亦有何氏,吐谷浑亦作吐浑,为鲜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入明,被朝廷赐姓何氏,其后也有以何为姓的。   郡望:   1、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相当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   2、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3、陈 郡:秦时置郡,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   4、郫 县:秦时置郡。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何武。   5、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汝阴(今安徽阜阳)何氏6世孙何比干及平舆(今属河南)汉吏何并。   堂号:   "水部堂":南朝何逊,官尚书水部郎,诗文很有名,著有《何水部集》。   迁徙分布   西汉至两晋时期,何氏分布于今河南、安徽、山东、江西、四川、广东、湖北、江苏、陕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闽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两次入闽;一是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人何嗣韩随陈元光入闽,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时,又有固始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此后,何氏又有多次迁徙。南宋淳佑年间,何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浔江,后隐居清源洞。宋代,何氏还有一支自庐江迁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经江西寻邬、定南、龙南入广东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广东东蕉岭、大埔、梅县,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台湾担任荷兰人的通事,是为何姓最早入台者。清代,福建何氏又有不少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据青山何氏载:     婺源东部的田源何氏,始祖是南唐国师何溥。溥,字令通(公元922—1019),号潜斋,晚号紫霞老人,是唐代益昌县令何易于的第五代孙子,其祖上从庐江迁居河南颍阴县(今属漯河市)。   国师公出仕先任南唐史院编修,后拜国师。国师公因强谏,触犯皇上,贬官为海宁(今休宁)县令。为避新安江水患,令通公率领百姓将县址迁到高处。等到城墙筑好后,令通公见婺源东部的芙蓉峰风景秀丽,即挂印而去,结茅隐居在那儿,享年98岁。著成《铁弹子》、《灵城精义》(明代刘基为此书详细注释,《四库全书》收录)等著作传世。   令通公夫人程氏,卒于金陵。子闰公(公元946—1037),当父亲贬官(公元956年)之后,秉承父命即回河南颍阴。到开宝元年(公元968年),闰公自颍阴往海宁探望父亲,父子欢会于芙蓉峰上。开宝五年(公元972),令通公携闰公之手,东望田源美景,就指导规划,闰公就建房居住下来。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闰公长子何益(字逊之)奉母雷、妻卢氏到婺源,三代聚会,田源之何肇始矣。直系世系如下:令通公生闰公,闰生晦之公显(闰公幼子);显生三公彬;彬生九公义;义生六公乐;乐生十五公叔强;叔强生七公希元;希元生四公士仁;士仁生五公隆;隆生十八公蕙;蕙生 公;......余下全文>>

齐这个姓氏的来源?

  齐(Qí 齐)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姜太公之后.以国名为氏.   据和所载.炎帝之裔.太公望子牙被封于营丘.建立齐国(故城在今山东省临淄).子孙以国为氏.Tong志.氏族略>载:[太公望封于齐.子孙以国为氏."   齐姓始祖为姜太公子牙.是炎帝之后.发源于山东省营丘(今临淄).姜太公封齐的故事.流传很广.主要是说炎帝的后裔四岳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国(在今河南省南阳).商朝末年吕国出了一位很有才干的人.姓姜名尚.字子牙.以国名为姓.称为吕尚.当时商朝几代君主不昏即暴.所以.吕尚虽有满腹经纶.毫无用武之地.吕尚年过七十.仍在寻找显示才华的良机.这时.西方周围的西伯姬昌广招贤士.吕尚听说到消息.立即赶去.但他没有马上去拜见西伯昌.却于渭水支流兹泉河边用直钩下钓.而且口中念念有词:[短竿直线守潘溪.这个机关谁人知?只钓当朝君与臣.何尝意在水中鱼."见者无不惊讶可笑.有一天.西伯昌外出打猎.进行占卜.说此行将得一位辅国贤才.西伯昌听说吕尚直钩垂钓之事以后.料定他决非等闲之辈.必有天才.于是躬身前往.来到渭水之滨.上前同他攀谈.西伯昌听了吕尚很有见地的谈吐.即恭清吕尚同坐一车.亲自执鞭驾驶.回到宫中.封为国师.号称[太公望".太公望为西伯昌出了许多好主意.使周的实力和声望大大提高.西伯昌死后.周武王尊吕尚为[师尚父".对他更是言听计从.在吕尚的辅佐下.周武王终于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称为霸主.公元前567年.齐灵公灭蔡国.齐国疆域扩展到山东东部.西到黄河.东到大海.南到泰山.北到无棣水.尽属齐国.春秋末年.齐国国势衰危.君权逐渐为大臣田氏所取代.姜姓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称为齐氏.     2.出自姬姓.为春秋时卫国大夫齐子之后.以祖字为氏.   据和所载.春秋时卫大夫齐子之后.其名不可考.齐子为其字.其子孙以祖父之字命姓.成为齐姓一支.     3.出自是姓.为唐代宣城郡司马齐光之后.改为齐姓.   据所载.唐代宣城郡司马齐光.原姓是.其后代改姓齐氏.     4.出自他族改姓而来:   ① 据所载(下同).武都氐人有齐姓.   ② 清满洲八旗姓喜塔喇氏.齐佳氏等均有改为齐姓者.   ③ 清云南丽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总有齐姓.为纳西族.   ④ 今满.赫

姓刘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1、刘备   刘备(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   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陈寿评刘备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自己也曾说过,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一说太宗),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2、刘邦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 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历任沛县泗水亭长、沛公、汉王。秦时因释放刑徒而亡匿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集合县中约3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后,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3、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大儒、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姓刘的男明星有哪些

  251.李薇薇 252.刘亮鹭 253.刘美君 254.刘恺威 255.刘力扬   256.刘露 257.刘蓝溪 258.刘俐婷 259.刘明峰 260.刘巧巧   261.刘沁 262.刘欣 263.刘星 264.刘旭 265.刘小天   266.刘小钰 267.刘小慧 268.刘日曦 269.刘若英 270.刘邵希   271.刘钖明 272.刘盛通 273.刘思伟 274.刘思军 275.刘烨   276.刘翔 277.刘天兰 278.刘铁营 279.刘钰佳 280.刘锡铭   281.刘锡明 282.刘钇彤 283.刘文正 284.刘文娟 285.刘铮   286.刘维 287.刘维维 288.刘伟仁 289.刘罡 290.刘晓   291.刘晓婧 292.刘晓枫 293.刘雁 294.刘洋 295.刘雅丽   296.刘雅咏 297.栗雅馨 298.刘雪芳 299.刘悦 300.刘勇男     301.刘依纯 302.刘亦菲 303.刘允乐 304.刘雨鑫 305.刘韵   306.刘玉翠 307.刘以达 308.刘艺涵 309.刘育绫 310.刘元   311.刘一 312.刘一祯 313.刘一喆 314.刘劭希 315.刘芮伊   316.刘鹏 317.刘婷 318.刘牧 319.刘媛媛 320.刘婕   321.刘中意 322.刘忠源 323.刘仲仪 324.荔枝王 325.刘倞   326.刘畊宏 327.刘冰 328.刘冰歌 329.刘秉义 330.刘彩玉   331.刘苍苔 332.刘承俊 333.刘冲 334.刘畅 335.刘臣   336.刘春美 337.刘纯如 338.刘德华 339.乱弹 340.乱弹阿翔   341.刘栋升 342.刘烽 343.刘飞 344.刘菲 345.刘芳   346.刘刚 347.刘福助 348.刘冠霖 349.刘虹桦 350.刘虹翎     351.刘虹嬅 352.刘鸿 353.刘和刚 354.刘浩龙 355.刘海波   356.刘汉乐 357.刘汉强 358.刘航 359.刘慧顺 360.刘华   361.刘欢 362.刘嘉玲 363.刘嘉亮 364.刘枷彤 365.刘佳   366.刘佳轩 367.刘佳芳 368.刘佳慧 369.刘家昌 370.刘界辉   371.栗锦 372.刘克 373.刘可 374.刘克清 375.刘尊   376.刘紫玲 377.刘子菲 378.刘子华 379.刘宗立 380.刘祖德

粟姓的来源,和粟祖宗来源

栗 ①风俗通:古栗陆氏之后。望出长女。 ②路史:战国时有燕国战将栗腹。 ③中国姓氏集:清时有栗耀,浑源人,字仲然,道光时进士,累官湖北按察史。 ④风俗通义:古栗陆氏之后,汉有栗融,字客卿。按,清有嘉庆举人栗应巨集。 栗姓 LI 按《风俗通义》:古栗陆氏之后 (远古时代,经盘古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 、女娲 氏以至神农氏,天下为12氏: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 、赫胥氏、尊庐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在炎黄古史传说体系中,排列在前的是伏羲(太皞系)、然后依次是神农(炎帝系)、轩辕(黄帝系)等等,至于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等,则是从伏羲氏到神农氏之间过渡的氏族人物,属于太皞系。容成氏和仓颉氏较晚), 据《易·系辞·疏》《礼记正义·序》《帝王世纪》和《汉书·古今人表》等多种史料记载:“太昊庖羲氏没,女娲氏立为女皇,亦风姓,承庖牺制度, 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 中央氏, 栗陆氏, 骊连氏, 赫胥氏, 尊芦氏, 混沌氏,昊英氏, 有巢氏, 朱襄氏, 葛天氏, 阴康氏, 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牺之号”。) 可见栗姓出自华夏最古老姓氏之一的栗陆氏,伏羲后人。 汉有栗融,字客卿。 清有嘉庆举人栗应巨集。 路史:战国时有燕国战将栗腹。 中国姓氏集:清时有栗耀,浑源人,字仲然,道光时进士,累官湖北按察史。 此外,有宋姓人躲避官府追杀改为栗姓。 此外,满族中有栗姓。 栗姓也是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北京、天津、安徽等地。如果是河南的有很大的可能是来源于大槐树迁民的后人。 比如:临漳县栗岗村: 明洪武十八年,漳河发大水,将原岗村冲毁,后以栗姓为主的村民南迁,另建新村,取村名栗家岗村,后简化为栗岗村。栗岗村现有耕地1314亩,农业人口1152人。 栗辛庄: 据查,明初,栗姓人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故名栗新庄,后演变为栗辛庄。栗辛庄耕地面积1230亩,农业人口1103人。 泰安市泰山区栗林庄:因村近栗姓坟地,初名“栗家林”,后演化为“栗林庄”。 总的来说,栗姓人少而且分散在大江南北,从东北到中原 从华北到南方湘粤台湾等省均有栗姓后人。

百家姓姚姓的来源是什么以及历史上的名人有哪些

  一、出自姚姓。 源于舜帝姚重华,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姚氏正宗。   二、源于“癸”(舜之妻名),女+癸=姚。   三、春秋早期有姚国,虞舜后代,子孙以国为氏,称为姚氏。   四、源于羌族,出自后汉西羌烧当羌部首领姚弋仲。   五、源于其他少数民族改姓,如蒙古族、满族、德昂族、苗族、水族、羌族、拉祜族、彝族、土家族、壮族、白族、俄罗斯族等。   历史名人:     姚平,河东人,西汉著名学者、经学家,官至谏议上大夫,冀州刺史。   姚昙度,南齐人,画有逸才,巧变锋出,魑魅鬼神,皆为妙绝。   姚察(533—606),字伯审,吴兴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南朝历史学家。   姚最,吴兴(今浙江省)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绘画批评家。   姚思廉(557—637),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京兆万年人,唐朝初期史学家。   姚合(约779~约855),唐代著名诗人。陕州(今河南陕县)人。   姚铉,字宝臣,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人,北宋进士,三次任殿中丞职。   姚云文,宋末元初知名文学家,字圣瑞,号江村,江西高安人。   姚燧,元文学家。字端甫,号牧庵,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姚绶(1422—1495),字公绶,号谷庵,明代官员、书画家。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省桐城市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姚莹(1785年~1853年1月24日),字石甫,号明叔,安徽桐城人。晚清史学家、文学家。

楚的来源

楚国最先发源地在南阳淅川的地方,楚三户就是在淅川三户城。现在还有遗址。 楚族的复杂经历;楚族的祖先原来是帝颛顼高阳氏的后代,又曾经当过“火正”的官,帝喾给了他一个雅号称“祝融”。颛顼、祝融,都曾活跃于中原地区,即今河南省北部的黄河两岸。楚族祖先还有一个旁支叫“昆吾”,原居许国之地,即今河南许昌市。颛顼、祝融、昆吾这些楚族的祖先,都在今河南北部和中部地区,楚部落原先也必然在那一带活动。 夏、商之际,战事频繁。商汤在今河南东部的商丘崛起,他武功很盛,先伐昆吾,再伐夏桀(商朝是中国比较有血性的时期,经常开疆扩土,比较崇武。商纣也不是小说说的那样坏。也是一个开疆扩土比较多的一个君主,封神演义是把纣王完全黑掉了,)。至此中原动乱,楚人又迁徙南下,移居于今河南省西南部的丹江和淅水会合处称为“丹阳”的地区(今河南南阳淅川,也是楚人的第一个详细居住地名)。 到商朝末年,楚族首领中有一个叫鬻熊的人【鬻熊(鬻音玉),姓芈(音米),名熊,又称为熊蚤,芈蚤。故楚人和熊姓以鬻熊为始祖】,沿着丹江溯水而上,来到周国。鬻熊九十岁拜见文王,文王把他当作老师。到了武王,成王都把他当作老师。(是不是被逼无奈就不得而知了) 在商周大战时,周武王联合西土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族和方国,并亲率“戒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庸列于八国之首,应为西土大国。 庸国(正史有这样的国家)因率群蛮伐纣有大功被封子国。疆域也拓展为佔有今陕西的山阳、镇安、柞水、安康、汉阳、紫阳、岚皋、平利、镇坪,四川的巫溪、巫山、奉节,湖北的竹山、竹溪、房县、神农架、兴山、姊归、巴东等县,即整个秦巴山区的大部为庸之辖属。 周和庸国一直对楚人虎视眈眈,特别是庸国对楚人很大的威胁。楚族统治集团内部意见是不统一的,有的亲商的还有的主张独立,因而在武王去世、商纣之子武庚联合管蔡和东夷发动叛乱之时,楚族也在丹阳地区兴风作浪。楚国的叛乱同样遭到周公东征军的攻伐。周初许多铜器铭文中,都有关于“伐楚”的记载。由于周军攻势猛烈,楚族无法抵挡,只得沿着丹江、汉水而下,逃入今湖北西部的荆山之中。其时鬻熊的儿子熊丽担任楚族首领,他带领人民在荆山地区披荆斩棘,进行开发, 周公平定四方叛乱,分封诸侯镇守边疆时。他经过反复思考,决定代表成王把鬻熊的曾孙、熊丽的孙子熊绎封到荆山西南今湖北秭归县的长江边上。周公在分封熊绎时特意表明:熊绎的曾祖父鬻熊曾归顺于周,为文王的兴周灭商事业贡献过不少计谋。这次封熊绎为诸侯,是为了表彰和奖励鬻熊的功绩。周公之意是暗示熊绎应继承先辈的良好品德,驻守南疆,为周朝的巩固和强大贡献力量。周公定熊绎封国的爵级为“子”,分以方五十里的土地,在那里建立楚国,因此其国君称“楚子”。为纪念楚国原来的居住地俗名丹阳,熊绎把南迁的封国之地仍称“丹阳”。 不过,熊绎对周王室的依顺,是暂时的权宜之计。熊绎后期,就把都城从秭归县东迁了二三百里到今枝江市。原来熊绎初封之地在悬崖峭壁上,形势固然险要,但对生产的发展和国际的交往不利。熊绎把都城迁到今枝江市后,仍按旧的习俗称所处之地为“丹阳”。这里是一片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且很早以来就有三苗蛮族在这一带活动。楚人迁来后,由于经济发展的先进,自然就成了那里土著蛮族的首领,周围的蛮族都顺服于楚,楚国很快发展壮大起来。 熊绎及其后代是江汉流域最早的开发者,他们的创业历史是艰苦卓绝的。《左传》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绎闢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I,以事天子。”荆山,在今湖北省西部,汉江两岸。(左传》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馀下全文>>





姓刘的来源是什么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