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中医与五行

  你好;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学说是以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   《吕氏春秋》的五脏与五行的关系为脾、肺、心、肝、肾,仅肾相应.   五行学说是朴素的系统论:   1 整体观念: 由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   2 认识各个组成部分,它们的联系方式和结构关系,才能把握系统的整体.   3 整体系统的存在不能脱离一定的周围环境及 动态平衡.   五行学说的整体观:   五行是宇宙的普遍规律(五运)   《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篇》: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於五, 人亦应之.   《素问 天元纪大论》: 五运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行的属性   1、木的特性:生发、条达.凡具有 (曲直) 生长、升发、条畅、舒达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   属於木.   2、火的特性:(炎上) 炎热、向上.凡具有温热、 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属於火.   3、土的特性:(稼穑) 长养、化育.凡具有生化、养育、受纳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属於土   4、金的特性:(从革) 清肃、敛降.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属於金   5、水的特性:(润下) 滋润、下行.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属水   (二)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   1 归类方法:   1)取象比类:日出东方,与木相似;   南方炎热,与火相似;   中原肥沃,与土相似;   日落於西,与金相似;   北方寒冷,与水相似.   2)推演络绎:肝属木,故胆, 筋,爪, 目均属木.   2 对事物的五行归类: 24页.   五行 五畜 五谷 五臭   木 鸡 麦 矂   火 羊 黍 焦   土 牛 稷 香   金 马 稻 腥   水 猪 豆 腐   (三)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   1、五行的相生(母子关系)   相生:某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叫相生.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六微旨大论: 君火之右, 退行一步, 相火治之;   复行一步, 土气治之; 复行一步,   金气治之; 复行一步, 水气治之;   复行一步, 木气治之; 复行一步,   君火治之.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按此次序永恒运动, 促进了事物的发展.   2、五行的相克(相胜关系)   相克:某事物对另一事物有制约、克服和抑制的作用叫相克.五行相克顺序是木克土、   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木能克土,而土能生金,金又能克木,从而使木不亢不衰,故滋养火,使火正常生化.   《宝命全形论》:   木得金而伐,火 得水而灭;   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   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金胜木,水胜火,木胜土,火胜金, 土胜水-五行相互克制的规律.   木   3、五行的制化   制:制约,克制 化:化生,变化   五行系统在正常状态下,通过相生相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调节作用,叫做制化调节.   这种调节是双向的,保证了人体的协调平衡和自然的生态平衡.   根据五行学说,单从某一行,或仅认识某二行之间的关系是不够的.必须全面研究事物包括的五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它体现了从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其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思想.   中医认为:凡具有相同五行结构的不同事物之间,会发生相通的联系.如《至真要大论》:五味入胃------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 入肾.   既不同行,又不同类的事物,也会发生相生相克的关系.如《藏气法时论》: 病在肝,愈於夏;夏不愈,甚於秋;秋不死,持於冬,起於春.   即:"邪气之客於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其於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   以胜相加:如风淫伤脾,火淫伤肺.   至其所生而愈: 如肝病可愈於夏,因木生火.   至其所不胜而甚: 如肝病可甚於秋,因金克木.   至其於所生而持: 如肝病可稳定於冬, 因水生木.   自得其位而起: 如肝病可渐愈於春, 因木气自旺.   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整体观的重要方面.   五行结构的动态平衡:   《阴阳应象大论》: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六节藏象论》:五运之始,如环无端.   《灵枢 营卫生成篇》: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营气篇》: 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循环运动是自然界的普通法则.   《类经图翼》: 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相反相成.   亢则害, 承乃治.   五行的胜覆调节:   五行系统在反常情况下,通过相克关系而产生的调节作用,使人体恢复平衡,叫胜覆调节.   五行的生克,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出现太过或不及的情况,使正常的生克关系遭到破坏,出现相乘,相侮的反常情况.   (四) 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1 五行相乘:乘,凌也,即欺侮.   某行对所胜行的过度克制.   1)太过:如木气过盛--木乘土.   2)不及:如土气不足--土虚木乘.   相克:生理现象 相乘:病理现象   相乘:即相克太过.产生原因有:   1)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袭者乘其虚而凌其弱.如土不足,则木乘土.   2)乘袭者亢极,不受其它制约,强袭应制之行如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强力制土,使土气   受损.   2 五行相侮:侮,即欺凌.某行对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反侮)   相乘 相侮   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1)太过:某行过强,反向克制原来克它的行.   如木反侮金.   2)不及:某行过弱,受所胜行的反克.   如土侮木.   《六节藏象论》: 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   薄之也.   《五运行大论》: 气有馀,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   胜,轻而侮之.   以火为例   乘所胜:火气太过,过分克金.   侮所不胜: 火气太过, 反过来侮克己之水.   所不胜乘之: 火气不及,则水来乘火.   己所胜轻而侮之:火气不及, 金要反过来侮火.   所生受病:火气不及,受火所生的土也要发生病变.   凡由太过,不及引起的对"己所胜"的过度克制,称为"胜气".   《至真要大论》: 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即胜气必然招致一种相反的力量,将其压抑下   去,称为"复气".   《   五常政大论》:不恒其德, 则所胜来复,政恒其理,则所胜同化.   德,指五行正常的功能属性. 五行中如出现太过而乘袭己所胜者,胜己者必来报复,使之平复.当太过之气恢复正常,所胜者与被胜者就会协调而同化.   《气交变大论》: 胜负盛衰不能相多也,往来小大不能相过也,用之升降不能相无也,各从   其动而复之耳.   《五常政大论》: 微者复微, 甚者复甚,气之常也.   即报复的轻重,由过度克伐的大小而定.胜气重, 复气也重;胜气轻,复气也轻,这是五行运动的一条法则.气交变大论云: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胜复调节的意义是恢复平衡.   火气太过,过分克金,则金气偏衰不能制木,引起木气偏胜而加剧克土,土气受制则减弱克水之力,於是水便旺盛,将太过的火气克伐下去,使恢复正常.   火气不足,将受到水的过分克制.但火衰不能制金,引起金气偏盛. 金气盛则加强制木,使木衰无以制土,从而引发土气胜以制水.水衰则制火力量减弱,使不足的火气得以恢复.   五行包括两套自行调节机制,一为正常的相生相胜,一为反常的胜之与复.   3 五行母子相及:即连累   母病及子:   如水不足,无力生木,则木 乾枯.结果水竭木枯,母子俱衰.   子病及母:   如火太旺,导致木不足;木 不足则生火无力,火势亦衰 .结果是子耗母太过,母子皆不   足.   1、相生关系传变:   母病及子(水不涵木)   子病犯母(即子盗母气,如心火旺导致肝火旺).   五行生克引起的病变   1、相生关系传变:   1)母病及子(水不涵木).   2)子病犯母(即子盗母气,如心火旺导致肝火旺).   2、乘侮关系传变:   1)相乘传变––相克太过,如木亢乘土.   2)相侮传变––反克为害,如木火刑金.   三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 说明生理功能:   肝:疏通气血,调畅情志(木性生长,升发,喜条达).   心:心阳温煦,血得热则行(火性温热).   脾:运化水谷,化生精微,气血生化之源(土生万物).   肺:肃降(金性清肃收敛).   肾:藏精,主水(水性滋润,下行,闭藏).   五脏   肝 东方 风 木 酸 筋 目   心 南方 热 火 苦 脉 舌   脾 中央 湿 土 甘 肉 口   肺 西方 燥 金 辛 皮毛 鼻   肾 北方 寒 水 咸 骨 耳   2 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1)相生:木生火: 肝藏血以济心.   火生土: 心阳温煦脾土以助运化.   土生金: 脾气散精,上归於肺.   金生水: 肺气清肃下行,通调水   道以助肾水.   水生木:肾藏精以滋养肝血.   2)相克:木克土:肝木条达则疏泄脾的壅滞.   火克金:心火温煦有助肺气宣发.   土克水:脾运水湿可助防肾水泛滥.   金克木:肺气清肃下行可抑肝气过度升发.   水克火:肾水滋润以制约心火.   相生 + 相克 = 制化   (二)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 相生关系的传变:   1)母病及子:   肾病及肝,水不涵木--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形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2)子病及母:   心血不足,累及肝血亏--心肝血虚.   心火旺盛,引动肝火--心肝火旺.   2 相克关系的传变:   1) 相乘:(1)一脏过盛,过分克伐被克之脏.如木旺乘土,即肝气过旺,影响脾的运化.   (2)一脏过弱,不能耐受克制,因而出现克伐太过,如土虚木乘.   2)相侮:   (1)太过:暴怒而致肝火亢盛,对肺反向克制--木火刑金.   (2)不及:脾土虚衰,不能制约肾水,出现全身浮肿--土虚水侮.   母病及子,病情较轻;   子病及母,病情较重.   相乘传变,病情较重;   相侮传变,病情较轻.   (三)用於疾病的诊断   1 指导四诊:   面青,喜酸,脉弦----肝病.   面赤,口苦,脉洪数----心火亢盛.   脾虚病人的面色青, 为木乘土.   心病病人的面色黑, 为水乘火.   2 推断病情   1)主色(五脏本色)胜客色(应时之色),病为逆.   客色胜主色,病为顺.   2) 色脉相符为顺,色脉不相符为逆.   (四)用於疾病的治疗   1 指导脏腑用药   青色,酸味的药入肝,如山茱萸味酸入肝,补肝.   赤色,苦味的药入心,如朱砂色赤入心,镇心安神;黄连味苦入心,泻心火.   黄色,甜味的药入脾,如白术色黄味甘,补脾气.   白色,辛味的药入肺,如石膏色白味辛,清肺热.   黑色,咸味的药入肾,如生地色黑,滋养肾阴.   2 控制疾病传变: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3 确定治则,治法:   1)根据相生规律   (1)确定治则:   补母:如肝阴不足可补肾.   泻子:如肝火盛可泻心火.   (2) 确定治法:   如滋水涵木--滋肾阴以养肝阴.   益火补土--温肾阳以补脾阳.   培土生金--通过健脾来补肺气   金水相生--补肺(或肾)阴以滋肾阴(或肺).   2)根据相克规律   (1)确定治则:   抑强:用於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   木旺乘土:治宜疏肝.   土壅木郁(土气太过侮木):治宜运脾.   扶弱:用於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   土虚木乘(贼):脾胃太虚,引起肝脾不和.   土虚水侮:脾胃太虚,引起肾水反克.   (2)确定治法:   抑木平土:即疏肝健脾,用於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   培土制水:用於脾虚不运,水湿泛滥的水肿胀满.   佐金平木:用於肺虚无力制肝而肝旺者.   泻南补北:即泻心火,补肾水.用於肾阴不足,心火偏旺.   精神疗法:   怒伤肝,悲(肺金)胜怒;   喜伤心,恐(肾水)胜喜;   思伤脾,怒(肝木)胜思;   忧伤肺,喜(心火)胜忧;   恐伤肾,思(脾土)胜恐.   参考资料:[

有无相生的有无相生

  有表示多,表示大,无表示少,表示小。西瓜籽小,可以长出大西瓜。大西瓜吃了,只剩下西瓜籽。这就是所谓的: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出处】《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 第四十章》)这也是道的本质决定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道的本质就是自然。老子讲的道、自然,其实就相当于基督教的上帝,更是伊斯兰教的安拉,造就了万物,是自然的化身。但区别在于,道不是人格化的神,不像上帝那样有人的形体、有灵魂、有意志、有性格的最高存在,也不象安拉那样完全神秘化,而是实实在在的宇宙真理。老子认为有与无并不矛盾,是如阴阳、静动一般,既相互对立统一又能相互依存转化。有无同出于道,有与无,兼有宇宙论和本体论的意义。(1)有与无就象东方与与西方那样相反相成,而不是相互否定。(2)由有而见无,由无而见有,有无相互对照。(3)任何事物在变化过程中都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有与无相继替代与变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无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可以转化为无,无可以转化为有。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面之间亦可相互转化,也就是说,归根结底,有无的对立统一关系是道自身的表现,所谓有与无都只是关于道之存在形式的描述而已。

中医现代化的前言

  中医学“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辨证施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迫切需要现代化。本文从谈天说地论起:从东方的“盘古开天地”,到西方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从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古代星宿图,到神州嫦娥飞船载人飞天;从古希腊的“地心说”、“日心说”,到银河系、河外星系。论人:从黄帝、张仲景,到西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从巫师、圣人,到医生、科学家。又从西方的四体液学说,到东方的阴阳五行学说;从物种起源、微生物,到黄帝内经、瘟疫论;从望闻问切尝百草、中药针灸青蒿素,到X光核磁心电图、基因治疗青霉素。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从自身有限的活动和居住的局部环境、和各种生命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向微观和宏观世界的极限延伸,向认识自然及其运动规律和事物本质既真理的极限趋近。本文简要地回顾了人类对宇宙、生命、物种起源的认识、发展、和科学理论、技术的发展过程、以及通过东西方医学发展简史的比较,阐述了中医学发展的曲折性、艰巨性和现代化的必要性;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分子基础是宇宙中物质与能量的运动,既能量在生命中的运动、反应模式和调控;诠释伸展了现代化的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和实施现代化临床实践的方法。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是“阴阳五行”,既在整体观念下体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提高、和现代化是硬道理;中医学必须理直气壮地应用人类一切先进科学理论与技术,使之能:望的更穷高极远,闻的更精密深微,问的更全面彻底,切的更准确迅速,进而为病患及人类“辨证论治”出最佳、高效的防病治病的现代化的方和剂。 人类文明发展是人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历史。在现代,人类对客观世界(自然)的认识,宏观上达到了约130亿年的时间和约130亿光年的空间范围;微观上,达到量子场论水平(10−18 米,例如夸克);人类对生命的认识达到分子水平。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向着认识事物本质的极限趋近。宇宙的演化孕育出生命、进化出智慧。人类认识宇宙、以及人类衍生和居住的地球、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和运行规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它伴随着在自然选择下人类自身的进化--优胜劣汰,进而人类对客观、自然的认识逐步深入。从公元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提出“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到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发表《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的细致天文观测和深入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系统地确定了地心说:地为球形,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它天体绕地球转动。这一学说从表面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的宗教观,因而流传时间达1300余年。直到15世纪,由地心说推算出的天体位置与实际观察不符,人们才开始怀疑其正确性。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Copernicus)的《天体运行论》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这使天文学观测结果可以用理论来加以解释和预测。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后的近三百年,天文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观测,试图证明这一点,可始终没有成功。因为,恒星距地球十分遥远,其位置变化只有12.5度,当时的观测仪器和方法无法分辨测定出这样小的位置变化。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Lippershey)发明了望远镜。翌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里略(Galileo)依据这一消息,亲自动手制成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不断进行改进;他发现了月球表面有山,发现了太阳黑子,发现了茫茫银河由数不清楚的恒星所组成。由于天体的无数性和遥远性,意大利人布鲁诺(Bruno)于1584年发表了《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一文,提出了宇宙的无限性,并否定了“上帝”的存在。1600年2月,他被天主教会活活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直到1838年,德国天文学家白塞尔(Bessel)才首次用三角方法测出一颗名为天鹅61的恒星的位置变化,从而最终证实了哥白尼的“日心地动”学说。1718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Halley)通过观测和分析,首次指出恒星是动的,其运动是由恒星自身的运动和太阳的空间运动两部分合成的结果。1783年,天文学家郝歇尔(Herschel)通过观测和分析发现,太阳以大约每秒20千米的速度向织牛星方向运动。因此,彻底动摇了日心说中太阳固定不动的观念。1785年,郝歇尔利用他所使用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46厘米望远镜,经过长期的实际观测,并经过精心的分析研究建立了第一个“银河系”模型,这一观念维持了130年之久。1917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Shapley)通过对银河系天体的观测、分析,确认太阳并不位于银河系的中心。银河系外的宇宙空间存在着无数个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暗弱而又模糊的云雾状天体--星云。1923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Hubble)利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2.5米天文望远镜拍摄了仙女星云的照片,利用造父变星的光度变化(量天尺)推算出仙女星云远远超出了银河系范围,河外星系的存在得以确认。从1897年物理学家汤坶逊(Thomson)发现电子,人类至今已发现至少有300余种基本粒子。经过世界上几代物理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人类对微观世界理性认识的最大进步是量子力学的建立。它很好地解释了原子结构、原子光谱的规律性、化学元素的性质、光的吸收及辐射等等现象,特别是当它同狭义相对论结合而建立相对论性量子力学以后,它已经成为微观世界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的一个基本理论。而量子场论的发展,将进一步完善量子力学对基本粒子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描述,将为人类揭示和描述出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相对论和量子场论是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爱因斯坦(Einstein)1905年发表狭义相对论,它研究时间、空间和同时性问题,由此推导出著名的质能关系式E = m·c2。广义相对论研究引力问题,相对论的伟大意义在于它抛弃了“绝对”时间观以及空间充满了以态的思想;向经典牛顿建立的自然哲学以及传统时空观大胆提出了挑战。广义相对论为人类认识宇宙结构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论基础,科学的宇宙研究由此诞生,它把宇宙从形而上学转变为物理学和天文物理学。1919年,世界科学家无限兴奋,因为科学实验证明:星光确实按照爱因斯坦引力理论的预言发生了偏折。20世纪“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提出,是人类向认识宇宙起源和发展的进一步求索。这一被科学界逐渐接受的理论,已有至少5项实验观测依据:①星系退化:天文观察发现,遥远的星系均以很高的速度在彼此退行。②宇宙时标。③宇宙中的氦和氘。④射电星系。⑤微波背景辐射。目前人类能观测到、分析和推算出的宇宙年龄约130亿年;太阳形成于约50亿年前;地球形成于约45亿年前。古代中国的星象宇宙观启蒙于7000年前,把肉眼所能观察到的星空描绘为龙、虎二大区域,后又分成若干区域。《史记》“天宫书”中把星空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区。隋代以后,星象描绘分为三恒、四象二十八宿。经过逐渐积累、分析、发展把肉眼所能观察到的2442颗星体描绘成星宫图,划分为207星宫。中国古人,就是根据这些知识制定出历法、四季、节气,以顺应天时、减灾辟祸,以图安康。只是在现代,神舟和嫦娥飞船载人飞天才使中国古人迈向宇宙的梦想变成现实。 伴随着宇宙、太阳、地球、月球的发生发展,地球上衍生并提供了与生命息息相关的丰富多彩的物质基础:光、电、水、气,它们为生命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人类对生命起源的科学探索只是在近代才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1924年,研究生命起源的先驱苏联生物学家奥巴林(Opadn)在他的《生命起源》论著中把生命起源分为三个阶段:有机物产生、氨基酸、高分子聚合物形成具有新陈代谢机能的蛋白质产生;进一步完善而出现原始生命-具有相当结构、功能复杂的生命单位;并向两个方向进化发展,分别形成植物界和动物界的源头。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米勒(Miller)首创用原始大气模拟实验合成了11种氨基酸;随后其他科学家的模拟实验,至70年代,组成蛋白质20种氨基酸和嘌呤、核糖和脱氧核糖已能通过人工模拟自然条件的方法合成。原始海洋形成的团聚体和高温陆相起源的微球体,这两种学说均被认为是生命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原始细胞模型。1977年,科学家在考察海底火山时发现了形形色色的生命形态。1996年,美国科学家在海底水深2623米处的火山口发现了生命第三分支的原始生物--杨氏产甲烷球菌,认为这种生物可能是原始生命的最早形式。伴随着地球的形成,历经各期地质变化,有机物衍生出生命;生命经过约35亿年的自然选择、进化、发展,逐渐进化出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又进一步分化出组织、器官,形成了现今丰富多彩的生命形式;它继续发展、向未来走去。 从18世纪初,林耐(Linne)提出“人猿同类”,到1809年拉马克(Lamarck)发表《动物哲学》提出“由猿变人”的思想;1895年,达尔文(Darwin)发表《物种起源论》,确定了进化论,首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人猿同祖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历史过程。1863年,郝胥黎(Huxley)发表《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通过比较解剖学的研究,进一步证明和明确提出人猿同祖。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认为生物的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作用能导致生物的适应性改变--优胜劣汰。物种起源于突变及物竞天择,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客观物质世界经过长期演化的结果。进化论科学地论证了人与猿的同祖关系,科学地解释了物种和人类的起源问题。进化论也在不断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中医现代化的前言

  中医学“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辨证施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迫切需要现代化。本文从谈天说地论起:从东方的“盘古开天地”,到西方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从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古代星宿图,到神州嫦娥飞船载人飞天;从古希腊的“地心说”、“日心说”,到银河系、河外星系。论人:从黄帝、张仲景,到西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从巫师、圣人,到医生、科学家。又从西方的四体液学说,到东方的阴阳五行学说;从物种起源、微生物,到黄帝内经、瘟疫论;从望闻问切尝百草、中药针灸青蒿素,到X光核磁心电图、基因治疗青霉素。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从自身有限的活动和居住的局部环境、和各种生命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向微观和宏观世界的极限延伸,向认识自然及其运动规律和事物本质既真理的极限趋近。本文简要地回顾了人类对宇宙、生命、物种起源的认识、发展、和科学理论、技术的发展过程、以及通过东西方医学发展简史的比较,阐述了中医学发展的曲折性、艰巨性和现代化的必要性;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分子基础是宇宙中物质与能量的运动,既能量在生命中的运动、反应模式和调控;诠释伸展了现代化的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和实施现代化临床实践的方法。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是“阴阳五行”,既在整体观念下体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提高、和现代化是硬道理;中医学必须理直气壮地应用人类一切先进科学理论与技术,使之能:望的更穷高极远,闻的更精密深微,问的更全面彻底,切的更准确迅速,进而为病患及人类“辨证论治”出最佳、高效的防病治病的现代化的方和剂。 人类文明发展是人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历史。在现代,人类对客观世界(自然)的认识,宏观上达到了约130亿年的时间和约130亿光年的空间范围;微观上,达到量子场论水平(10−18 米,例如夸克);人类对生命的认识达到分子水平。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向着认识事物本质的极限趋近。宇宙的演化孕育出生命、进化出智慧。人类认识宇宙、以及人类衍生和居住的地球、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和运行规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它伴随着在自然选择下人类自身的进化--优胜劣汰,进而人类对客观、自然的认识逐步深入。从公元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提出“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到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发表《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的细致天文观测和深入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系统地确定了地心说:地为球形,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它天体绕地球转动。这一学说从表面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的宗教观,因而流传时间达1300余年。直到15世纪,由地心说推算出的天体位置与实际观察不符,人们才开始怀疑其正确性。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Copernicus)的《天体运行论》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这使天文学观测结果可以用理论来加以解释和预测。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后的近三百年,天文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观测,试图证明这一点,可始终没有成功。因为,恒星距地球十分遥远,其位置变化只有12.5度,当时的观测仪器和方法无法分辨测定出这样小的位置变化。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Lippershey)发明了望远镜。翌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里略(Galileo)依据这一消息,亲自动手制成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不断进行改进;他发现了月球表面有山,发现了太阳黑子,发现了茫茫银河由数不清楚的恒星所组成。由于天体的无数性和遥远性,意大利人布鲁诺(Bruno)于1584年发表了《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一文,提出了宇宙的无限性,并否定了“上帝”的存在。1600年2月,他被天主教会活活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直到1838年,德国天文学家白塞尔(Bessel)才首次用三角方法测出一颗名为天鹅61的恒星的位置变化,从而最终证实了哥白尼的“日心地动”学说。1718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Halley)通过观测和分析,首次指出恒星是动的,其运动是由恒星自身的运动和太阳的空间运动两部分合成的结果。1783年,天文学家郝歇尔(Herschel)通过观测和分析发现,太阳以大约每秒20千米的速度向织牛星方向运动。因此,彻底动摇了日心说中太阳固定不动的观念。1785年,郝歇尔利用他所使用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46厘米望远镜,经过长期的实际观测,并经过精心的分析研究建立了第一个“银河系”模型,这一观念维持了130年之久。1917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Shapley)通过对银河系天体的观测、分析,确认太阳并不位于银河系的中心。银河系外的宇宙空间存在着无数个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暗弱而又模糊的云雾状天体--星云。1923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Hubble)利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2.5米天文望远镜拍摄了仙女星云的照片,利用造父变星的光度变化(量天尺)推算出仙女星云远远超出了银河系范围,河外星系的存在得以确认。从1897年物理学家汤坶逊(Thomson)发现电子,人类至今已发现至少有300余种基本粒子。经过世界上几代物理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人类对微观世界理性认识的最大进步是量子力学的建立。它很好地解释了原子结构、原子光谱的规律性、化学元素的性质、光的吸收及辐射等等现象,特别是当它同狭义相对论结合而建立相对论性量子力学以后,它已经成为微观世界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的一个基本理论。而量子场论的发展,将进一步完善量子力学对基本粒子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描述,将为人类揭示和描述出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相对论和量子场论是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爱因斯坦(Einstein)1905年发表狭义相对论,它研究时间、空间和同时性问题,由此推导出著名的质能关系式E = m·c2。广义相对论研究引力问题,相对论的伟大意义在于它抛弃了“绝对”时间观以及空间充满了以态的思想;向经典牛顿建立的自然哲学以及传统时空观大胆提出了挑战。广义相对论为人类认识宇宙结构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论基础,科学的宇宙研究由此诞生,它把宇宙从形而上学转变为物理学和天文物理学。1919年,世界科学家无限兴奋,因为科学实验证明:星光确实按照爱因斯坦引力理论的预言发生了偏折。20世纪“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提出,是人类向认识宇宙起源和发展的进一步求索。这一被科学界逐渐接受的理论,已有至少5项实验观测依据:①星系退化:天文观察发现,遥远的星系均以很高的速度在彼此退行。②宇宙时标。③宇宙中的氦和氘。④射电星系。⑤微波背景辐射。目前人类能观测到、分析和推算出的宇宙年龄约130亿年;太阳形成于约50亿年前;地球形成于约45亿年前。古代中国的星象宇宙观启蒙于7000年前,把肉眼所能观察到的星空描绘为龙、虎二大区域,后又分成若干区域。《史记》“天宫书”中把星空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区。隋代以后,星象描绘分为三恒、四象二十八宿。经过逐渐积累、分析、发展把肉眼所能观察到的2442颗星体描绘成星宫图,划分为207星宫。中国古人,就是根据这些知识制定出历法、四季、节气,以顺应天时、减灾辟祸,以图安康。只是在现代,神舟和嫦娥飞船载人飞天才使中国古人迈向宇宙的梦想变成现实。 伴随着宇宙、太阳、地球、月球的发生发展,地球上衍生并提供了与生命息息相关的丰富多彩的物质基础:光、电、水、气,它们为生命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人类对生命起源的科学探索只是在近代才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1924年,研究生命起源的先驱苏联生物学家奥巴林(Opadn)在他的《生命起源》论著中把生命起源分为三个阶段:有机物产生、氨基酸、高分子聚合物形成具有新陈代谢机能的蛋白质产生;进一步完善而出现原始生命-具有相当结构、功能复杂的生命单位;并向两个方向进化发展,分别形成植物界和动物界的源头。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米勒(Miller)首创用原始大气模拟实验合成了11种氨基酸;随后其他科学家的模拟实验,至70年代,组成蛋白质20种氨基酸和嘌呤、核糖和脱氧核糖已能通过人工模拟自然条件的方法合成。原始海洋形成的团聚体和高温陆相起源的微球体,这两种学说均被认为是生命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原始细胞模型。1977年,科学家在考察海底火山时发现了形形色色的生命形态。1996年,美国科学家在海底水深2623米处的火山口发现了生命第三分支的原始生物--杨氏产甲烷球菌,认为这种生物可能是原始生命的最早形式。伴随着地球的形成,历经各期地质变化,有机物衍生出生命;生命经过约35亿年的自然选择、进化、发展,逐渐进化出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又进一步分化出组织、器官,形成了现今丰富多彩的生命形式;它继续发展、向未来走去。 从18世纪初,林耐(Linne)提出“人猿同类”,到1809年拉马克(Lamarck)发表《动物哲学》提出“由猿变人”的思想;1895年,达尔文(Darwin)发表《物种起源论》,确定了进化论,首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人猿同祖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历史过程。1863年,郝胥黎(Huxley)发表《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通过比较解剖学的研究,进一步证明和明确提出人猿同祖。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认为生物的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作用能导致生物的适应性改变--优胜劣汰。物种起源于突变及物竞天择,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客观物质世界经过长期演化的结果。进化论科学地论证了人与猿的同祖关系,科学地解释了物种和人类的起源问题。进化论也在不断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中医的五行是?能治啥病

  五行:木、火、土、金、水。可以根据其相应的归属脏俯而辩病,如:木(肝病),火(心病),土(脾病),金(肺病),水(肾病)

中医如何解释黑眼圈?

  排出其他原因、如劳累、失眠外伤等。眼圈属脾、脾五行属土,黑色为水之气、肾所主。眼圈黑为脾虚、肾水上泛所致、即土不制水。治疗当健脾为主。     求采纳

中医推拿的注意事项及禁忌

  1.辩证施补,按摩补益方法甚多,其目的不外乎在于调整阴阳,调和气血及调补脏腑的功能。在使用按摩补益时,要辨证施补,分清阴虚还是阳虚,气在还是血虚,要辨清病在哪个脏腑。肾虚者则采用益肾固本的方法,脾胃虚弱则采用健脾和胃之法。   此外,不同的季节也要有所侧重。春天的按摩补益.则要采用疏肝利胆,养血柔肝之法;而秋天的按摩补益,则要用补益肺气,滋阴润燥之法。在辨证施补时,要把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有选择性的进行。   2.集中注意力,调匀呼吸 集中注意力,调匀呼吸是按摩补益施术者和使用按摩方法实施自我补益者必须注意做到的。在自我按摩补益时,只有在注意力集中、呼吸均匀的情况下才能细心体会到机体在实行了自我按摩后的反应、变化,从而及时调整按摩手法、力度、频率等等,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在给他人使用按摩的方法进行补益时,施术者更要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和了解被按摩者的感受及机体的反应、以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手法。不可边按摩边聊天说笑.也不可按按停停,或随意中断治疗.去干别的事,而要精力集中,连续完成预定的全部程序,以确保按摩补益的效果。   3.循序渐进,坚持不懈 在养生保健方面,无论是运动养生,还是饮食养生都有个持之以恒的问题。按摩补益亦是如此,也需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如果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或一曝十寒,是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的。例如摩腹,如果从来没有做过按摩的人,一开始要认真地摩一二百遍还是很累的。因此,开始时用力可小一些,摩的次数少一些,以后再逐渐增加。另外,按摩一段时间后,补益的效果可能不明显,或开始效果明显,以后并不十分明显,因此有的人就丧失信心,这是不可取的。其实按摩补益与饮食补益等其他补益方法一样,有的能立竿见影,有的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按摩补益健身,则更需长期坚持,持之以恒,有的甚至要终生坚持,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4.时间适当,早晚尤佳 按摩补益,具有简便、有效的特点,如能选择适当的时间,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按摩补益,无论是自我按摩,还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按摩,一般均宜安排在早晚进行,效果尤佳。一是一般白天要工作,时间较紧,而早晚,尤其是晚上时间相对宽裕,有利于集中精力静下心来实施按摩。二是因为历代养生家认为,早晨是阳气生发之时,此时实施自我按摩可以外引阳气,振奋精神。晚上按摩则有利于消除疲劳,促进睡眠,提高睡眠的质量。   5.因人而异,适度进行 在实施按摩补益时,要按照轻、缓为补的总原则,并要根据自身或被按摩者的体质等情况,确定按摩的手法、力度和持续时间。如对年老体弱、久病体质较差者,按摩时手法要轻,同时用增加按摩次数和延长按摩时间的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身材高大、肥胖者,手法则要重,用适当加重手法的办法,以防力度过小收不到效果。   6.使用介质,防止损伤 按摩补益时,对一般人而言,由于手法较轻,不会引起局部皮肤损伤。但对于皮肤干燥的人、老年人和皮肤娇嫩的婴幼儿,则要使用麻油、按摩膏等介质,以防损伤局部皮肤。   7.避风保暖 无论是自我按摩,还是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按摩,都要注意选择温暖无风的舒适环境。   若在冬天按摩,更要注意施术时先将双手搓热再进行;夏天按摩,不可将电扇、空调的风直对被按摩者。 按摩补益适用绝大多数人,但对于某些特定的患者和部位,是不能进行按摩的。   1.凡皮肤病的病变部位及水火烫伤等所致的皮肤损伤部位,严禁按摩。   2.凡患有血液病及有出血倾向者,严禁按摩,以防引起出血。   3.凡久病及严重的心、肺、脑病患者,胃、肠穿孔患者,癌症患者,高龄、体质极度虚弱者不能按摩,以防发生危险。   4.凡在极度疲劳或醉酒的情况下及精神病患者不能配合者,也不能按摩。   5.患感染性疾病,如骨髓炎、骨关节结核、严重的骨质疏松症及急、慢性传染病患者的传染期,不能按摩,以防感染扩散,破坏骨质或感染传染病。   6.由结核菌、化脓菌所引起的运动器官病症不宜进行推拿;   7.妇女在怀孕期和月经期,腹部和腰骶部不宜使用推拿手法;   8.患者饥饿时及剧烈运动后,推拿时需防止晕倒。   

怀孕多久后中医能把脉出

  多久都不能把脉出来,以前有个大V跟著名中医打赌直播把脉怀孕,只把脉,隔着看不到,没人敢应战,中医是望闻问切,等肚子大了,可以看出来,或者问问自己情况,呵呵。

为什么不能相信中医?

如果你学过医你就知道了,西医什么都讲证据如白细胞、激素它们都通过实验证明存在,也证实了如何运转。而中医如什么心气啊解剖后找不到,如肺热啊你如何去证实?所以找不到证据。是中国人设想来的。我还是相信证据。

能开办中医诊所或中医保健养生馆吗

  不能不能不能。你自己是没法开的。以下是相关规定。希望你帮到你。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对申请开办个体诊所的人员有规定。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三条规定:   在城市设置诊所的个人,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经医师执业技术考核合格,取得《医师执业证书》;   (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或者医师职称后,从事五年以上同一专业的临床工作;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医师执业技术标准另行制定。   在乡镇和村设置诊所的个人的条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执业医师法规定,从医五年并取得主治医师职称可以申请个体行医.   不过,大部分地区的实际情况是只要取得执业医师资格5年就可开门诊.   还有就是没有医师资格,可以自己做法人,找有医师资格做负责人.   同时附:私人诊所设置申请者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非在职医务人员,有执业医师资格,经注册后在医疗机构中执业满5年;   (二)设置二级西医或三级中医诊疗科目诊所的,申请人应具有副主任医师或以上职称;   (三)男性年龄在65周岁以下,女性年龄在60周岁以下,且身体健康;   (四)离退休的卫生技术人员须经原工作单位同意;   (五)注册资金:私人西医诊所不少于30万元,私人中医诊所不少于15万元;   (六)具有常住户口。   (七)诊所场地必须长期固定(非申请人所有,需有5年以上租赁协议)并且符合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要求,以1名医生,1名护士计,使用面积不小于40平方米,聘用卫技人员每增加1名,面积增加10平方米。   (八)符合xxx市区域卫生规划和当地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中医相生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