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满族的风俗有什么?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17世纪四十年代,满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满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猎、战斗的活动演化而来。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梳辫留于脑后,戴圆顶帽,下穿套裤。妇女则喜欢穿旗袍,梳京头或“盘髻儿”,戴儿环,腰间挂手帕。满族入关后,其服装与汉族服装趋于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     习俗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忌讳: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 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婚俗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础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 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 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放定:即递财礼。分放大定和放小定两种。放小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亲时,得到财物。放大定叫做“过大礼”,俗称“下大菜”,就是选择吉日,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 结婚前一日,送亲的要喝“迎风酒”。新娘则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彩车到新郎家时,洞房门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让喜轿车抬着新娘从火盆上经过,俗称"过火避邪"。为赶走或杀死随轿而来的鬼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也有实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轿底射,以免伤着新娘。接着,新娘被人扶出轿来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拜完北斗后举世闻名行“撇盏”仪式。即头戴红盖头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猪肘一方、酒三 盅、尖刀一把,萨满单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满语念经,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抛向空中,同时端酒盅齐把酒泼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苍保佑新婚夫妇,使他们子孙满堂,白头偕老。举行完以上这些仪式后,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搀进洞房。新娘过门坎时,在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新娘必须从上面跨过去。新房的床铺必须全科人铺设,洞房铺好后要在房内奏乐,称 “响房”。新娘入洞房时,一小女孩手拿两面铜镜,对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挂在新娘的前胸后背。接着,另一小女孩递过两只锡壶,里面盛有米、钱等,新娘或抱在怀里,......余下全文>>

其他民族的风俗有哪些?

  各民族风俗习惯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

维吾尔族的民族风俗

  民族习俗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男女青年要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玛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烤包子、拌面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弗,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葡萄干、哈密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维吾尔族的民族风俗

  民族习俗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男女青年要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玛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烤包子、拌面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弗,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葡萄干、哈密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云南民族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之最: 影响面最大的节日——傣族泼水节 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大理三月街民族节 最惊险的少数民族节日——傈僳族刀杆节(上刀山、下火海) 最隆重的少数民族舞会——景颇族的木脑纵歌 最有名的斗牛节——苗族斗牛会 最有名的火把节——彝族火把节 最有民族特色的礼节——基诺族的成人礼 少数民族婚恋习俗之最 : 最奇特的恋爱场所----姑娘房 最有趣的情书----鲜花 最古老的情书----来苏 最委婉的说亲方式----讨谷种 最优雅的恋爱方式----以琵琶、口弦传情 世界上最古老的婚姻习俗之----摩梭人的阿注 最奇特的婚俗----抢亲 最俭朴的婚礼----劳动 最独特的离婚仪式----设宴请客 少数民族奇风异俗之最 : 最奇特的书信----以物代言 最崇敬火塘的民族----哈尼族 最讲礼貌的民族----怒族 最喜欢拔眉毛的民族----瑶族 最喜欢戴耳环的民族----基诺族 最有情趣的习俗----半夜搬家 喝酒方式最奇特的人----克木人 最奇特的捕鱼工具----景颇族长刀 最高强的狩猎方式----空手捕猎 最善于养鹰捕猎的民族----纳西族

古时候汉民族婚姻有那些风俗

  相亲旧时男女授受不亲,女子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深处深闺,难睹芳容。在经过媒人说合之后,男方一般会提出看一看的想法,这种在媒人的带领下都女方家里初次访问的活动被称之为相亲。古代相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男方父母或者是婶婶,姑姑等出面,择日走访女家。女方家长一般都会叫女儿出来露露面,如倒茶,男方家人顺势看下女方的容貌,身材、体态,举止等。有时相亲时还要看首相,不过不会像算命看首相那么夸张,一般只是根据女子手掌的软硬,粗细来判断女子的福气,手掌柔软,皮肤细,说明是好命。骨骼突出,肌肉僵硬,皮肤粗糙,就说明是恶相,很多地方还很忌讳女子是断掌,认为断掌命硬,注定要克死丈夫,男子断掌则认为是要当大官。另一种是男子由媒婆或者是尊长带到女家进行相亲,一般相亲的日子由男方提出,由媒人决定时间并通知男女双方,双方都应该做好准备,男方要带些礼物,礼不在多,表表心意而已,若能打动对方父母的心当然就更好了。作为主角的男女二人都应尽力收拾打扮得端庄漂亮,以获取对方的青睐。男方在观察女方的同时,也在接受女方的审视。但男女双方并没有长坐倾谈,,女子只是稍微现身一下,便躲入内室,留女方父母及其他亲属与男方交谈。如果女方留下男方款待,一般说明他已得到了女方父母及女方的认可。男方如果感到满意,都会有所表示,一般是送给女子一个小红包,俗称“见面礼”,或者连女方家庭其他成员也得搭上一份。纳彩纳彩,就是男方请媒人向女家说明缔结姻亲的请求,是传统礼俗程序中的一种,称为现在的“提亲”、“说媒”。旧中国时行包办婚姻,青年男女没有自主权,“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就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后世通行的婚聘条件,便是人们常听说的“门当户对”。“门当户对”除了家族社会地位以外,还有经济条件、家族世系、职业等,结婚当事人本身的条件也给予考虑。尽管是婚聘的第一步骤,纳彩也是要携带礼品的。古代用雁,所以这个仪式也称作“奠雁”。纳采用雁,有一定讲究:“雁候阴阳,待时乃举,冬南夏北,贵有其所”。雁是候鸟,冬天飞往南方,夏季则生活在北方,来去有时。纳采用雁,实际就等于告诉女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应该像雁那样适时选择其所在。后市纳彩的礼物大大丰富了,有时多达50多种。如汉代的纳采礼物就有鸳鸯,九子蒲(或墨)、双石、无色丝、长命缕、蒲带、棉絮、卷柏、嘉禾、阿胶、干漆、鱼、鹿等。这些礼物都有先锋赞文,提及这些礼品的象征意义,民俗中将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礼品分为四类:(1)表示吉祥的,如以羊代“祥”,以鹿代“禄”;(2)与夫妻好合的祝吉物,如胶漆的和谐,凤凰的合俪,鸳鸯的和鸣;(3)象征以男性为主的夫妇关系的,如以候雁阴阳喻妻从夫,以蒲苇喻妇女的柔顺,以附生于山顶、屈从成性的卷柏喻妇女的服从;(4)表示一般德性的如舍利兽廉而谦,受福兽体恭心慈,乌鸦反哺、孝顺。问名问名,即请媒人持帖去问女方的姓名及其生辰八字,以便回去占卜吉凶,相当于后世的“请八字”。古人阴阳等信仰观念极重,有五行相克相生之说,又有属相相合相冲之说。一事不合,婚事便没有成功的希望。无论古礼还是后世,择偶考虑的并不仅仅是上述的命相等等,因而问名还包括女子为谁氏所生,是亲生还是收养,是正室还是继室所生。问名也携礼物,古礼也用雁,大概纳彩、问名是一次进行的,后世的纳彩、问名就是如此。有的地方问名之后,男女家双方要交换“草帖子”,也就是各自通告各自的情况。古人对“生辰八字”十分看重,它是决定男女缔结姻亲的主宰。正是因为信奉八字能判断出一个人命运的好坏,所以很多做父母的在女儿出生之后就赶紧请算命先生给找一个好的生辰八字,以免将来长大后合婚时合不成。如此一来,很多妇女出生的年月日都是假的。纳吉在问名和纳吉之间,有一个内容并不算简单的“地下工作”,即合婚,这也可以看做是纳吉的一部分。我国传统的婚姻不仅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依据,也把“天神之光”作为依据,问名之后的工作,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考察双方缔结婚姻的可能性。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是合婚,后世俗称“批八字”。婚姻能否成立,这是最为要紧的一关。关于八字合与不合,民间流行有许多俗谣,相合的如“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黑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久长……”“蛇盘兔,必定富”;不合的有“金鸡怕玉犬,猴猪不到头”,如此等等。可见,“批八字”的社会危害是非常大的。如果把各地的此类俗语收集到一起,就会发现其矛盾百出。纳吉之后,婚姻之事于是定,双方交换的帖子类似于后世的结婚证书。此后,男女双方都受到社会伦理的约束,婚姻的终止再不是随便的事,而要经过双方的协商或外人的调解。同时,男方逢年过节都要给女方送礼,有些地方称之为“缀节”,并且还要供给女方四季衣物。正是因为纳吉的这种特殊意义,人们才对其象征性代表——帖子,格外重视,好多地方称其为“龙凤帖”。纳征纳征,是男方迎娶女方必经的程序,亦即后世的的过礼、送嫁妆、下彩礼。纳征,北方叫“过大礼”,也称“完聘”、“大聘”。男家去女家送聘礼必须选择偶数的吉日,由媒人和男方父母与亲戚(主要是男方的姑母)等,携带聘礼去相亲。所带聘礼包括金花(簪)两对、金环(金镯)一对、金戒指(一只金的,一只铜的)一对、豚肉、喜酒、羊、糕仔、红绸二尺四寸、乌沙绸七尺、蜡烛四对、爆竹、礼香两把、耳饰两对,姜花、礼饼等。完聘的聘礼,都陈列在由两人扛抬的大食盒上,然后按顺序吹鼓手走前,媒人押后,沿街吹吹打打,送到女家。接过聘礼的女家,取出其中的一部分,另外再加上十二种礼物送还男家作为答礼。然后再由女家向男家奉茶,最后男家才接受女家的酒筵款待。接受此种丰盛的酒筵款待的男家要给每桌酒席奉送银钱谢礼。这时男女双方都要宴请亲友,表示两家已结成秦晋之好。定盟定盟之礼又叫文定,又叫小聘,也就是现在的订婚礼。送定,择吉日,由男家备送聘礼到女家。聘礼为:红绸(用金字甲庚别在红绸或安金字于帖内)、金花、金戒指、金耳环、羊、猪、礼烛、礼香、礼炮、礼饼、连招花盆(取义连生贵子吉兆),石榴花(取义多子)等。媒妁及男家父母或其亲戚陪同前往。女家接受聘礼的大部分,备十二品件回赠,礼饼则分赠亲戚朋友,作为订婚通知,此叫“分饼”。受赠亲朋,日后须赠结婚礼物。择期传统观念中,婚嫁迎娶的日子是很重要的,必须慎重对待,以求趋吉避凶。在人们眼里,挑选一个良辰吉日结婚,新人就可以一生幸福,吉祥如意,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日子结婚自古以来都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过去,择定婚期是十分复杂的,需要将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让算命先生推算黄道吉日,拟定婚期,不能有任何冲犯和刑克。此外,还有一些禁忌婚期的说法也影响着一些人。无春之年,又称寡年,盲年,“寡”字会令人想到“寡妇”,这显然是“不吉利”的。那么一年之内有两个立春日是否就大吉大利了呢?也不尽然。有些地方,“双春双喜”的说法,意思是在双春之年大办喜事“双春冲双喜”。闰月,是指该年在农历年中一年有十三个月。由于“闰”有“滋润”、“丰收”之意,象征夫妻爱情滋润,恩爱和睦。如果双春兼闰月,自然是喜上加喜了。总之,不管什么样的说法,以及怎样一种讲究,归根结底都反映了人们避凶求吉的美好心愿核对不可知事物的极力回避。婚期确定后,双方父母就可以发出请柬,邀请亲朋好友参加婚礼,亲友接到请柬,一般来讲即便去不了,也要送礼。

三十六个民族有哪些

  是否输入失误?   中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名称如下:   1.壮族2.藏族3.裕固族4.彝族5.瑶族6.锡伯族7.乌孜别克族8.维吾尔族9.佤族10.土家族11.土族12.塔塔尔族13.塔吉克族14.水族15.畲族16.撒拉族17.羌族18.普米族19.怒族20.纳西族21.仫佬族22.苗族23.蒙古族24.门巴族25.毛南族26.满族27.珞巴族28.僳僳族29.黎族30.拉祜族31.柯尔克孜族32.景颇族33.京族34.基诺族35.回族36.赫哲族37.哈萨克族38.哈尼族39.仡佬族40.高山族41.鄂温克族42.俄罗斯族43.鄂伦春族44.独龙族45.东乡族46.侗族47.德昂族48.傣族49.达斡尔族50.朝鲜族51.布依族52.布朗族53.保安族54.白族55.阿昌族56.汉族

各个民族的节日风俗

  点击以下链结你可以很容易的找到你想要的东西(点击链结打开网页后你想知道哪个民族的风俗与文化就点哪个民族的图片就可以了)   http://www.gov.cn/test/2006-04/17/content_255861.htm

中东国家有哪些风俗?

  阿联酋虽然是穆斯林国家,信仰伊斯兰教,但国家实行对外全方位开放,政策较开明,对外国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超级市场可以买到猪肉及其制品,基本可满足居住在阿联酋各国人士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   1、当地每年一次的斋月期间,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许在公共场所和大街上喝水。吸烟。   吃东西,当地 绝大多数的餐錧和饮品店在这个时期关门停业。   2、斋月期间:女士们要尽量注意穿长袖衣服和长裤,不要太暴露无遗。   3、除在寓所或饭店的客房内可以喝酒外,其它任何公共场所均不许喝酒。   4、在与当地人交住中,与先生谈话不能为主动问及其夫人的情况,与妇女交住只能简单问候   几句,不能 单独或长时间地与她们谈话,更不能因好奇盯住她们的服饰看,也不许给她们   拍照。   5、阿联酋国内节假日较多,还有长达一个月的斋月,虽然斋月期间上午半天工作,但实际上   办不了事, 因此,国内来阿访问或做生意,办展览要注意避开当地的节假日。具体的节   假日如下(以一九九三年公历排列为例):   1月1日:元旦 放假一天   1月30日:登霄节(穆罕默德巡/升天) 放假一天   2月22日至3月23日:斋月 半天工作   3月24日:开斋节 放假三至四天   5月31日:宰性节 放假五天   6月21日:回历新年 放假一天   8月6日:阿布扎比酋长(现阿国总统)登基庆典 放假一天   9月10日:先知诞辰 放假一天   12月2日:阿联酋国庆节 放假一天   每个星期五为当地休息日

泼水节是哪天?有哪些民族过?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泼水节也是傣历新年,傣语称"尚健" 、"尚罕",是送旧迎新的日子。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     每逢泼水节,儿童们纷纷砍竹作水枪,家家户户的门框、窗户上都贴上各式各样的剪纸,城镇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牌坊,顶端站立着象徵幸福吉祥的金孔雀。傣族男女老少则穿上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地上山去采摘野花做花房。中午,妇女则各挑一担清水泼到佛像身上,为佛洗尘。接着青年男女提着木桶、脸盆,互相追逐,你 我泼,水花飞溅。被人泼得越多,说明受到的祝福也就越多,被泼的人也就越高兴。节日里,傣族人民还要放孔明灯,举行龙舟比赛。当龙舟在江上前进时,船上就会不断传来"洪一窝 洪一窝"的锣声和"水、水、水 "的欢呼声,汇成一曲动人弗弦的交响乐。   回答者:醉听茶吟 - 经理 四级 3-13 20:17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谢谢你的支持!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4 个人评价   好   100% (4) 不好   0% (0)





满族的民族风俗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