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韩国申请端午节成功了吗

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然而,专家称这不是坏事。 “韩国申遗成功对我们的端午文化不会有什么冲击,无形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我个人认为不是一件坏事。”这是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魁立25日上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 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从去年开始已经上演,受到广泛关注。人们所期盼的当然是中国的端午节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着作”,目的是加大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护力度。而如今韩国获胜,多少有一种失望的感觉。两国都希望自己能获取胜,如果从端午节起源来看,我国的端午节最应该被批准。因为端午节起源于中国。 端午节俗称端阳节、端午节、天中节,除我国汉族外,还有满、蒙、藏、苗、彝、畲、锡伯、朝鲜等约28个少数民族都庆祝这个节日。我国的端午节很早就传入了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家,这些国家至今还在欢度端午佳节。实际上,韩国所获胜的江陵端午节本来就源于我国远古的祭龙日,它的远古文化蕴涵是用龙的威慑力驱除所有的灾疫邪祟。从时令上看,“端午”为“阳极之日”,故《风土记》曰:“端者,始也,正也。五日午时为天中节,故作种种物辟邪恶。” 端午节起源于我国是不争的事实,应该说,此前普遍认为亚洲国家是绝对不可能申请成功的(当然这是后话)。因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需要具备惟一性、完整性和真实性这三个特点。其他国家的端午节不满足前两个条件。而如今韩国的江陵端午节被批准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多少有点出乎意料。然而,韩国的申请成功凭借的就是自己的保护与重视程度,从这点来看,我们是不能比的。 韩国申请成功“不是坏事”,原因如专家所说: “江陵端午祭其实与我们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韩国的端午祭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惟一的相同点是时间框架,都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这倒不见得,复旦大学文博系民俗学研究者胡志祥副教授就有不同看法:“ ‘端午节’和‘端午祭’并没有本质区别。文化包括核心部分和影响部分,在传播过程中总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在这期间,往往是核心部分保留了下来。端午节在中国本来就是祭祀活动,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核心部分就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虽然在韩语中,‘祭’和‘节’的意义有所差别,但是在‘申遗’时,无论端午节还是端午祭,都应该用英文的FESTIVAL(节日)表示。” 无论说法如何,端午节起源于我国是不争的事实!祖宗留下的遗产落败了,我们以何颜面笑谈“这不是坏事”?说出口还真有一种心虚的感觉。在去年韩国开始申请江陵端午祭为世界遗产,在前不久韩国某公司将“端午节.cn”这一中文域名抢先注册时,都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不是滋味”,而今韩国申遗成功,也许大多数人也是——“不是滋味”。如果说好处在于它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把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并得到国际认同,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鑑意义。那么,我们的端午节(而不是某国端午节)达到国际认同还有一段漫长沉重的路子要走。我们不由的去思考,我们的落败其实是“情理之外,意料之中”,反省我国情况就会发现,我国节日体系的文化特色显得不足,洋节日侵袭严重,人们多是追捧外来节日文化而对自己民族的却缺少认识,更谈不上喜爱和保护。这次韩国申遗成功的板子刚好打在我们的脸上,犹如韩国的影视剧将我们的专利卖给中国一样——这板子打得好,也打得不是滋味。 笔者觉得,端午节不因外来节日文化而被忽视,也不因感情深浅......馀下全文>>

如何看待韩国申请端午节成功

端午节起源于我国是不争的事实,应该说,此前普遍认为亚洲国家是绝对不可能申请成功的(当然这是后话)。因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需要具备惟一性、完整性和真实性这三个特点。其他国家的端午节不满足前两个条件。而如今韩国的江陵端午节被批准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多少有点出乎意料。然而,韩国的申请成功凭借的就是自己的保护与重视程度,从这点来看,我们是不能比的。

端午节为什么要叫端午节?它还有 哪些其他的名字?端午节究竟从何而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为什么要叫端午节?它还有 哪些其他的名字?端午节究竟从何而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歌星那英是啥时候出生的

  是的。   那 英   出生地点:沈阳 血 型:O型   出生日期:11月27日   星 座:射手座 学 历:大专   体 重:50 kg 身 高:168 cm     音乐专辑     《如今》《那英全经典(演唱会)》《知英情歌》   《我不是天使(珍藏版)》《心酸的浪漫》《征服》

端午节是哪天

  端午节:2016年06月09日,农历五月初五,星期四。   又称端阳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   2016年五一劳动节放假办法:2016年4月30日(星期六)——5月2日(星期一)放假连休,共3天。   2016五一放假为2016年5月1日(星期天)放假 、5月2日(星期一)补休。

端午节是农历几月几日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端午节为何要挂艾草

一、端午节主要有以下习俗: 1、吃粽子 古时为祭祀投江的屈原,荆楚之人农历五月五日会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为恐鱼吃掉,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后来,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风俗。粽子用江米、黄米、小枣做成,俗称“二米粽子”。 2、挂艾草 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簷下挂艾草或菖蒲,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人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人们便会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会挂在门楣,起到驱魔祛鬼的效果。 3、赛龙舟 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王作楫说,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4、吃五毒饼 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5、斗百草 古时人们到端午节,会结伴去郊外采药,采药途中会斗草玩,逐渐形成习俗。参与游戏的两人会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 6、收五毒 端午节时,女孩要在胸前别上“缯子”,据说这种用彩色丝线缝制、样子跟粽子类似的布艺可以驱邪避恶。男孩则在颈上挂一个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7、贴葫芦花 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古时人们会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包括“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8、点雄黄酒 在端午节还有点雄黄酒的习俗,会把酒在男孩的额头上写“王”字,在女孩的头上点五个点,人们认为,这样蚊虫苍蝇会被雄黄酒破解,驱邪避害。 二、端午节中挂艾草是为了驱瘴避邪,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的生日是什么星座?

  双子座   星座名称:双子座 主宰行星:水星   英文名:Gemini 掌管宫位:第三宫   出生时间:5.21~6.21 吉祥宝石:玛瑙   星座属性:风象星座   吉祥日:星期三   阴阳性:阳性星座 象征:孪生子   三方官:变动星座 性格特征:来无影、去无踪、心神不定、脚步不停

中国的端午节怎么被韩国申请成世界文化遗产了?

  端午节申遗详细》》》》》》》》》》》》   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标志着我国端午节申报的失败。起源于中国并与其古文明同步的建筑风水在国外研究、实践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以“山环水抱、山清水秀”的自然地理布局和“风和水”自然观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建筑风水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完美统一;建筑风水申遗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迫切性,一旦让韩国、日本、美国等国抢先申报,将会使国人的更大心痛,远非端午节可以比拟的。   端午节申遗之争   围绕端午节申遗之争,从去年开始至今,在中国学术界和民间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在11月2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抢先申报胜利而告终。网民、社会各界对此出现截然不同的情绪表达:愤慨、失望、淡然或反省……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为:韩国把传统文化注入了现代元素,实现了传统-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只是中国文明大海中的一滴水,但建筑风水伴随中国文明的发展过程,是我国古都城、城市规划、民居等建筑与文化的体现。建筑风水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所积累的宝贵文化结晶之一。我国古西安、洛阳、南京、北京等都市,无一不是经过建筑风水选址而营造;现存名古村镇,如皖南徽州西递、宏村,浙江金华兰溪的八卦村等,也都是依建筑风水原理选址营造。这些经典建筑风水包蕴着丰富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循环、平衡等文化理念。如果被其它国家优先申遗成功,将会在中国文明史上被楔上一颗钉,会让大多数中国人感到痛苦,当然所谓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者”是个例外。所以,建筑风水的保护与申遗,也是大多数人的共识,如“某部主管教育的一个司长,主张要将风水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2004年4月16 日,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交流会上指出,当前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多样性正面临着“严峻冲击”,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的冲击;建设部等相关部门也称尊重建筑风水的研究等。   建筑风水在国外   在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筑风水的影响也不亚于中国国内。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国家,如朝鲜、日本、老挝、泰国、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到地,都有建筑风水的各种活动,以致演变成为满足当地人精神需求的一种方式。中国风水文化在1000多年前就传到了日本,日本对风水学非常重视,许多专科大学的建筑学教授都在研究星相风水;日本一流建筑师冈本先生的《配合阳宅学的间隔设计》一书,结合了宇宙气场与现代建筑;在日本2000多所高校中有 110多所大学开设了风水课程。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欧美等国学者也对建筑风水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学者都相继对此作了专题研究,一些风水方面的专刊也在国外大行其道。1994年9月,《纽约时报》几乎以一个整版篇幅报导了我国建筑风水在美国当今建筑设计中所占有的分量。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与生态环境学的发展,国际上又从新角度审视建筑风水与家居环境所具的科学性,建筑风水这门古老学科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东南亚,许多中国式寺庙的建造都明显受到风水学的影响;许多宾馆、高层建筑都是按照当地华侨风水师的意见设计的。德国兴起了生物住宅热,房屋采用土木结构;生物住宅的选择标准就是中国古建筑风水。美国人原本不信风水之说,20世纪80年代末,宇宙气场养生学开始在美国流行;一些政要、富翁和明星在买房时都要咨询风水师;目前,美国有17所大学开设了易经、风水等课程;上世纪7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风水学博士学位,被韩国人尹宏基从美国取得。   10多年前北大于希贤教授应邀去英国大使馆讲中国文化,去了才知道使馆召集了驻京的38个国家大使来听讲,“英国大使点题要听的就是中国的风水文化。”   2002年3月8-10日第一届世界经典风水大会在德国科隆召开。一位居住在科隆附近从事风水研究已经18年的德国风水专家表示,他的工作就是“替房子针灸”。韩国于2004年8月正式宣布了迁都计划;多年来,韩国政府一直在为迁都做准备,迄今已经雇请了400名风水师,希望他们为新首都、包括为建筑总统府寻找最理想的地点。与中医药相比,澳洲人似乎更相信八卦风水。在英语里,“阴阳”和“风水”的写法就是汉语拼音原样;“阴阳”一词在欧洲许多大城市的书店里经常出现,通常是被印在名为《Yijing》(易经)一书的封面上。Fengshui(风水)学在欧洲更是风行。葡萄牙的建筑工程师手中握有一本厚厚的英文版中国《风水》书。   西方人崇尚中国文化的历史悠久,从饮食、服装,到中国功夫、中国建筑,如今建筑风水也颇受青睐,但这并非对中国文化盲目崇拜。建筑风水虽然充满迷信色彩,但它具有我国古代哲学、美学、地质、地理生态、景观诸多方面丰富的内涵,并包含人如何顺应自然的论述,这正是其流传国外的真正原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是对待建筑风水应有的根本态度。   中西方建筑风水盛行的内在原因   2004年住宅领域最热的概念是什么?是中式住宅,在十几年的西式风格之后中式建筑突然崛起,仅在北京就至少有10个以上的新楼盘完全以纯中式建筑设计来吸引消费者。在这些中式住宅中又分为传统和新中式两种,它们都强调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与此同时,虽然西式建筑依旧大行其道,但已不是古典式建筑,而是比较现代和极其有特色的类型,传统罗马式建筑被当成污染城市风景垃圾一样受人唾弃。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说:“风水是建筑和城市的传统评价标准,打破传统风水观念许多年后,人们忽然发现城市和建筑反而变得更加糟糕了,人们需要寻找新的信仰和规则。”“风水和科学两回事,它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着中国人协调人与环境的理想,是中国人几千年经验积累下来的感性认识。今天风水又热起来只能说明我们发现缺少共同信仰和自信,并希望在风水传统中找回点什么,尽管它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西方工业的高度发展,“征服自然”的无节制欲望膨胀,人类与自然相互对立,从而演变成20世纪下半叶以来谈虎色变的一系列环境危机和社会危机。在反省过程中,学者们感到了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重要性。开始有学者瞩目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合一”的整体论哲学思想,并因此“发现”了风水思想价值,遂掀起了风水研究热,希望在既有环境规划和设计思想中,引入风水理论和方法,给后工业化社会以新活力,在这方面美国人走在领先的位置。   早在20世纪50年代,以史密森夫妇为首的青年建筑师就认为只考虑人的接触是不够的,必须是“人+自然+人对自然的观念”。196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麦克哈格教授出版了《结合自然的设计》一书,书中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风景是由生态决定的,自然万物均处于相互关联之中,主张从整体有机角度去考虑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建立在生态学理论基础上的观点,成为生态建筑学产生的基石,对整个建筑与城市规划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建筑生态学把人、建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看作是人工生态系统,建筑只是系统中为满足人某种需要而属于人的部分,它必须跟人一起成为生态系统中一环,依生态规律行事,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建筑风水讲究选择优良建筑环境,适应自然,使人和建筑、环境密切融合。从这种意义上,建筑生态学与中国风水思想具有一致的步调。   1984年,托德夫妇《生态学设计基础》一书出版。作者引述1982年《纽约太阳村会议》上孙保罗报告说:风水世界观源于对天地仰观俯察,它是一种大自然和谐、协调的方法,使居住者及其子孙能在其聚居处拥有平实的生活。托德夫妇在书中详细指出了风水与现代太阳能建筑、覆土建筑及地下建筑等生态学建筑形式的种种相同性,然后结论说风水确实含有深邃的智慧,使之完全成了对大自然谦卑、恭顺行为的指南。   总之,建筑风水重新兴起是人们对全球环境危机和社会危机反省的必然结果,其结果是必然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这与中国建筑风水“天地人合一”整体论思想相一致,在新条件下重新焕发出生机。所以对建筑风水认识,既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又要剔除封建迷信的污垢,采用“扬弃”的方法,使其合理的内在成分古为今用,造福人类。   为什么有人否定建筑风水申遗?   否定建筑风水申遗,以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等为代表,其主要观点为“我认为,风水问题没什么更深的内容,它就像圆梦、算卦一样,是很低俗的迷信,没什么可以再多批判的了(来源:《科学与无神论》杂志社)。”   其观点正确吗?显然是站不脚的。建筑风水中确实含有许多迷信的成分,如占卜、算命等,但决不是建筑风水的主流观点,其主流观点是“山环水抱、山清水秀” 人与自然和谐的统一。以建筑风水中次要的部分或非合理性来否定建筑风水的全部,显然是犯了以偏概全的认识错误。西方建筑界在学习中国建筑风水正是抓住了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所以表现出极大的研究热潮。如果否定者只看到了建筑风水的迷信次要成分,而看不到或认不清其主流合理成分,那是水平与认识问题,而不能说明建筑风水本身的问题。认识建筑风水应该从科学观、历史观、真理观和辨证法全面认识,而不是片面的理解,这在我的相关文章“建筑风水与现代科学”、“从历史观真理观辩证法认识建筑风水”等有详细的阐述。   总之,“山环水抱、山清水秀”的自然地理布局和以“风和水”自然观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建筑风水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完美统一,具有与现代科学的一致性,建筑风水文化可以为构建全球和谐社会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所以建筑风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迫切性,一旦让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抢先申报,将会使国人的更大心痛,远非端午节可以比拟的。





韩国端午节是啥时候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