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A屈原B介子推C范仲淹

  介子推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之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清明节是为了纪念谁?

  清明节   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Pure Brightness)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余下全文>>

关于寒食节的诗诗句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   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和子由寒食》 苏轼   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忽闻啼贝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途中寒食》 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上冢》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关于寒食节的诗诗句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   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和子由寒食》 苏轼   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忽闻啼贝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途中寒食》 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上冢》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元宵节是纪念谁的?

  元宵节来历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储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当兵是为了杀人证明自己的吗

  只有杀了该杀的敌人才是真正的好兵!!

寒食节是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哪位贤臣

  介之推,他是在晋文公最饥饿的时候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晋文公重耳充饥的随行大臣。后来重耳回国继承国君,大大封赏其他臣子,唯独把介子推给忘记了。介子推随母亲到一处荒山上隐居。晋文公想起介子推,命人四处寻找,最后在荒山上找到了。介子推不肯见他。重耳想放火烧山,逼迫介子推下山,没想到他宁死不下山。晋文公遂下令把防火烧死介子推的日子定位寒食节,以纪念介子推。

青年节是纪念什么

  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1919年5月4日中国学生爱国运动而设立的节日。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羊年纪念币值多少钱?

  您的问题,这样的钱币品种,二零一五年普通羊年纪念币,具体的价值取决于是否真品,补充图片看看就知道!

清明节是为了纪念谁?是不是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和那些去世的人?

  清明在早期原本是指一个节气,而不是一个节日,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图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引自百度百科     大概在唐朝开始,清明因为时间关系与另两个节日寒食节以及上巳节相融合,到宋元时期正是形成了现在一般意义上的清明节。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   踏青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