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玛雅历法的演算法

卓尔金历是从4 Ajaw开始算起。如要计算卓尔金历日期的数字部份,我们必须将所求日期之所经天数加上4, 然后将总天数除以13。这表示有整整106395个13天周期,而卓尔金历日期的数字部份为5。因为一共有20个日名,所以我们必须将长计历经过的总天数除以20,才能计算当天的日期。这表示从Ajaw开始,往后算16个日名,我们可以得到K'ib'。因此卓尔金历的日期为5 K'ib'。 9 ×144000 =1296000 12 ×7200 =86400 2 ×360 =720 0 ×20 =0 16 ×1 =16   总天数 =1383136金 长计历的日期数列是以最高的时间单位(B'ak'tun)开始表示起,接着才列出较小的时间单位,一直到日数(k'in),然后才是历法回圈的日期。一个历法回圈之中的典型日期为9.12.2.0.165Kib'14Yaxk'in,我们可以经由下列的运算来验证该日期是否正确。或许找出自从13.0.0.0.04Ajaw8Kumk'u的所经天数会容易许多,并借此表示5Kib'14Yaxk'in该日期是如何推汇出来的。

玛雅历法是什么样的历法?

玛雅人有一套复杂的历法——以太阳历、太阴历、和卓尔金历为基础。 [编辑本段]详细历法 太阳历 玛雅人精确计算出太阳年的长度为365.2420日,现代人测算为365.2422日,误差仅为0.0002日,就是说5000年的误差才仅仅一天。 太阴历 即金星历。玛雅人费了384年的观察期,算出584日的金星历年,现代人测算为583.92日,误差每天不到12秒,每月只有6分钟。 卓尔金历 这是一套令我们毛骨悚然的历法。太阳历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太阴历是金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但在太阳系中却没有发现适用卓尔金历的行星。三种历日表达方法,像三个紧密咬合的齿轮,构成了错综复杂的机制。 哈布历 由每月二十天的十八个月,加上年末五日称为Wayeb'(或在16世纪的正字法中为 Uayeb)的“无名日”所组成。人类学教授Victoria Bricker在其着作中(1982)估计,哈布历的首度使用约在西元前550年左右某个冬至开始的时候。哈布历是农民历的基础,每个月的月名是以季节及农作事件作为命名的依据。如第十三个月(Mak)指的是雨季结束、第十四个月(K'ank'in)意为秋天成熟的作物。 [编辑本段]历法表示 玛雅人认为一个月(兀纳)等于20天(金),一年(佟)等于18个月(兀纳),再加上每年之中有5未列在内的忌日:一年实际的天数为365天。这正好与现代人对地球自转时程的认识相吻合 20金(天)=1乌纳(月) /20天 18乌纳=1盾(年)/360天 20盾=1卡盾/7200天 20卡盾=1伯克盾/144000天 20伯克盾=1匹克盾/2880000天 20匹克盾=1卡拉盾/57600000天 20卡拉盾=1金奇盾/1152000000天 20金奇盾=1阿讬盾/23040000000天 玛雅人的数字是20进位的,每月也只有20天。他们通用的历法有两种,一叫“圣年历”,作宗教崇拜用,把一年分为13个月,每月20天,全年共260日。第二种是“太阳历”,又称“民历”,每年有18个月,每月20天,另加5天是禁忌日,即全年共365天,每4年加闰1天。在平时,玛雅人是把两种历法同时使用的。他们的纪年,由“5日”的名号,与1到13的数字相配合,便能组成52年回圈一次的周期(颇像中国的天干地支纪年)。这套历法,玛雅人早在纪元前已熟练运用,其精确程度远远超过同时代古希腊或古罗马人所用的历法。 麻烦采纳,谢谢!

节气属于什么历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厂的。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其实,它是根据阳历划定的。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并有两句口诀: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来八、廿三。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 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指卯,半夜衡指卯,白天魁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节气属于什么历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厂的。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其实,它是根据阳历划定的。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并有两句口诀: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来八、廿三。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 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指卯,半夜衡指卯,白天魁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古代历法怎么算得,什么丁亥日,辛亥日,怎么算?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龚、纪时等。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对应该尾数的天干,再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除不尽的余数在地支中查出对应该余数的地支,这样就得到了公元纪年的干支纪年。如2003年,其尾数为3,对应的天干为“癸”;以12除2003得166,余数为11,对应的地支为未。于是2003年的干支纪年为“癸未”年。

在古老的历法中,子时分为夜子时和早子时吗?

  《新唐书·历表》中明确指出:“古历分日,起于子半”,以子时的中点,即零时十二点,为一日之始。

十二星座日期查询

  星座是按阳历计算的.   摩羯座 12月22日------1月19日   白羊座 3月21日-------4月19日   金牛座 4月20日-------5月20日   双子座 5月21日-------6月21日   巨蟹座 6月22日-------7月22日   狮子座 7月23日-------8月22日   处女座 8月23日-------9月22日 龚   天秤座 9月23日------10月23日   天蝎座 10月24日-----11月21日   射手座 11月22日-----12月21日   摩羯座 12月22日------1月19日   水瓶座 1月20日-------2月18日   双鱼座 2月19日-------3月20日

玛雅第五预言说2012年是世界末日,而推背图推出的中国存在的时间远远超过2012年,到底孰为真?

  一切源于内心,对自己有信念!天道五十缺一,事情总是有变数的

星座查询农历还是阳历

  西方传过来的,当然是阳历啦。如果对星座感兴趣,你可以下载个人生日历,上面自带的星座查询,还有每天的星座运程可以免费看。

干支历的历法规则

  干支历是一种以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是中国所特有的阳历 。年月日时是历法的基本要素。 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它以立春为一年之始,年长为一回归年,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出十二个月,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没有闰月。干支历与地球环绕太阳的周期运动有关,其年月日全由太阳视运动决定,与太阴月相无关 ,它比农历更稳定而准确地反映出一年四季的气候和物候变化。干支历示例:(公历1949年10月1日下午2点,农历八月初十日)己丑年,癸酉月,甲子日,辛未时。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古称十日,十二支古称十二辰。干支这个名称,在东汉以前是没有的。关于干支的起源,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史书《世本》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容成作历,大挠作甲子”。隋朝《五行大义》也记载有“(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大桡”,史籍记载是黄帝的史官,《吕氏春秋·尊师》:“ 黄帝师大挠 。”近代学者对干支的起源做过一些研究和论证,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 十天干以甲开始的单数序列为阳干,双数序列为阴干。十二地支又以子开始的单数序列为阳支,双数序列为阴支。十干和十二支按照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的规律依次相配,组成记录干支历的60个基本单位:干支表01.甲子 02.乙丑 03.丙寅 04.丁卯 05.戊辰 06.己巳 07.庚午 08.辛未 09.壬申 10.癸酉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最完整的干支表要算《甲骨文合集》第37986片甲骨(见图)。这版甲骨是商代末期纣王帝辛及其父亲帝乙在位期间的刻辞,此为一牛胛骨。 在发现的商代甲骨文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内容都是与占卜相关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甲骨卜辞”。 节气反映了地球在绕太阳运行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属于阳历范畴。从地球上看,太阳在天球上沿着轨道(黄道)作周年视运动,我国古代人们发现了太阳年位置的变化与农业气候有着密切关系,于是,在历法中,利用天文现象,反映气候的变化,便于农事的安排,编制了二十四节气。把太阳运行的黄道(360°)分成二十四等分点,以春分点0点为起点,太阳每运行15°称一节气,位于等分点的瞬间就是交节气时刻,每个节气都设有专用名,它们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农作物生长等意义。 二十四节气是在四时八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殷、周之交已分四时,春秋时代已有分至启闭八节。到战国晚期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天文位置已确定)。 到西汉时,《淮南子》所载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已经与后世完全相同,历二千多年而没有改变: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为方便记忆,有《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先有岁星纪年法,后有太岁纪年法,它们可以说是干支纪年法的前身。由于木星绕天一周,实际不是恰好为12年,而是11.86年。所以杷它当做12年一周天,顺次计箅,结果和实际的天象不合,每隔83年就会有一次误差。西汉末刘饮提倡超辰法,就是以144年间岁星运行的次数为145次。东汉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按超辰法应该超辰而不超辰,从这年以后,纪年法完全和岁星的运行没有什么关系,只按六十干支的次序来纪年。 干支历的纪年以二十四节气的立春为年分界线,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进行标注。从甲子到癸亥,循环更替,以至无穷。纪年的该组干支可称为年柱。民国以前,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干支历岁首,叫春节(立春节);由于是春天的开始,我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把立春作为节日来过,是一个重大节日。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可以看出立春在很早之前是相当受重视的。 春秋时代开始以十二支纪月,叫做月建。十二辰(即十二支)的意义在《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律书》、《汉书·律历志》和《释名》都载其语源的说明,可以说是大同小异,都表示万物从发生,经过繁茂、成熟、衰减,乃至胚胎新萌芽的状态。《说文解字》的解说虽有牵强附会之嫌,但大体上文字的构造和其意义是一脉相承的。其名称可以说是考虑阴阳的消长和五行的推栘而组成的。 以上古籍记载把十二辰都描述为物候的周年变化 ,这充分说明干支纪月的阳历性质。干支历以二十四节气来划分出一年中的12个月份,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单数序列的节气又简称为“节”,双数序列的节气又简称为“气”或“中”,就是说二十四节气由12“节”加12“气”组成)。又以交立春节气当日作为一年的第一个月份即寅月(有的书籍又同时标注为1月或正月,用以辅助理解,其余类推)的起始,于是每一个“节”加一个“气”就为一个月,每个“节”可代表上半月(约15天),每个“气”可代表下半月,这样每个月就包含了两个节气。不需设置闰月。二十四节气、干支历月、公历和太阳位置对照见右图。干支历月、一年四季和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关系见下表: 序号123456789101112干支历月份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季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节)(气) 立春雨水 惊蛰春分 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 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 白露秋分 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 大雪冬至 小寒大寒 干支纪月除十二支固定外,十干是依次排列的。 于是,从甲子到癸亥,60组各不相同的干支循环更替,每5年一个周期。纪月的该组干支可称为月柱。人们根据干支年、月柱的出现规律作出了能快速获知干支纪月的推导口诀:(知道了年干,就可算出当年的月干)五虎遁年起月诀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岁首寻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若言戊癸何方求,甲寅之上好追求。 一般所谓月建是指十二支而言,如建子、建丑、建寅等等。有人认为月建是指(农历)月的大小而言,所以有大建和小建的谬称。 从而又把“正月建寅”等,错误地解读为农历正月等同于“寅”或干支历的寅月。事实上,月建是等分的。按一年365.25日算,共历30.4375日,而1个朔望月只有29.530589日。这一辰就差了几乎1天。这十二辰合起来差了将近11天。 那相差出来的天数又怎么办?这就是阴阳历需要设置闰月的原因了。《史记·历书》又有“夏正”、"殷正”、"周正"之分,这就是战国、秦、汉时代盛行的三正论。(建正意为阴阳历以哪个月建作为其一年中的第一月份的起始位置。)但有人认为三正交替不是历史事实。 干支历的纪日用60组各不相同的干支进行标注。从甲子到癸亥,不断循环记录。纪日的该组干支可称为日柱。干支纪日在每一天的划分标准为晚上的零时,即子正。子正在《淮南子》中叫晨明,《集解》中叫夜半。 此外,晚上23至24点又称为晚子时,24点至1点称为早子时。(另有部分八字命理派别以子初划分日干支,即晚上23点起为新的一天。)由于干支纪日以每一天来计算,对历法没有太多要求,且它的作用能很好的配合记事,所以它能直接附加在阴阳历上。干支纪日法是中国历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它以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所以历算家都以甲子为不变的尺度,考古家也借甲子以定古代月日的真正间隔,否则经过多次的改历,古代岁月将无法整理。干支纪日法不独为历家推算的工具。 《史记·历书》已以十二支纪时。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辰,每辰分为八刻,一昼夜为九十六刻。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小时,因而一辰等于二小时。每辰两小时,遂有初正之分,每时等于四刻,每刻等于十五分钟。 子时: 23点至1点;丑时: 1点至3点;寅时: 3点至5点;卯时: 5点至7点;辰时: 7点至9点;巳时: 9点至11点;午时: 11点至13点;未时: 13点至15点;申时: 15点至17点;酉时: 17点至19点;戌时: 19点至21点;亥时: 21点至23点。在古代由于历书中都不标记干支纪时,于是人们根据干支日、时柱的出现规律作出了能快速获知干支纪时的推导口诀:(十二个时支为已知不变,就推排时干)五鼠遁日起时诀: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是。戊癸何方觅,壬子是真途。





玛雅历法查询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