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壮族和回族分别有什么传统节日

  1月——春节   壮年 即壮族新年。时间比汉族早一个月。过去,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合家祭祖,联寨拜社,喜迎新年。过去还有以八月酉日为迎新岁节日。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藤州俗不知岁,唯用八月酉日(即十月前后)为腊,长幼相贺以为年。”壮族以八月收割稻谷为新年节庆,因有别于汉族春节而说成是“俗不知岁”。   现在壮族过春节的节期虽然是受汉族春节的影响,但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则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宋代以前,壮族各地的节日是按农业生产的周期而定,自明代以后大部分地区逐渐采用农历节期。壮族的迎新岁活动,与汉族大致相同,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到了十五日各家吃了专供祖神的“母粽”(特大粽子)后即告“散年”,意为新年节期聚庆终止。亦有部分地区的新年节庆延至正月末,采白头翁或艾草合糯米制糍粑(俗称“艾粑”)小祭为岁庆终期,有的延至二月初二社祭方告结束。故通常又将整个正月作为庆新春节期,称为“过正月”、“吃正月”。壮语Cieng(“正月”之简称)为春节的代称。   春节大年初一,是壮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黎明时分,,各人盛妆打扮,喜气盈盈。新媳妇和姑娘们争相奔向溪河泉边,挑“新水”,喝“令俐水”。家族内和邻里之间相互串门,给前辈拜道贺,大人要给前来拜年的小孩送利市钱。拜年之后,各家持供品到村边的庙堂祭神,祈祷新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村寨间有的举行赛铜鼓,有的几个村的男女青年相约到河滩或平坝对歌传情。这一天,除了接待外村来客之外,家族内不互助请吃。当天有的地方忌吃粽粑,认为开粽粑会引起田埂开裂漏水。并最忌争吵,人人都求和气、吉利。   (1)汲新水:又称挑伶俐水、挑新水、挑乖水。流传于桂西一带。大年初一凌晨,各家各户的新媳妇或大姑娘,担起水桶,手持三柱香火,唱着歌,到河边或泉边,将香插上,用红纸包好的钱币作利市往水里投放,挑回新年的头一担新水。刘锡藩《岭表纪蛮·节令》载:“元旦,提瓮汲新水,沿路唱‘牛羊鸡豕、六畜魂来’一语。这“新水”,有的地方叫“伶俐水”或“灵巧水”。传说大年初一的水最清纯、最吉利,喝了它,姑娘会聪明伶俐,嗓子也清甜;小孩会健康成长;老人会祛病长寿;有的地方传说聪明的守河姑娘逢大年初一在河水里投放智慧,谁要是先得新水,谁就会变得越聪明伶俐。   (2)迎春牛对歌:“迎春牛”为流传于广西靖西县一带的古俗。始于元明之际。春牛即土牛,古时用泥土塑制,现为纸扎的春牛。迎春牛表示劝农和开春伊始。这一天,青年男女对唱山歌,问答一年的节气和农事,向春牛投掷棉子,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他们藉此交朋结友,依歌择配。   (3)抢头鸭:广西凌云县泗城一带壮族春节习俗。年初一晚十二点一过,当在人争先宰杀鸡鸭,重煮粽粑,并按规矩放于祭祀祖先神案上:全鸡全鸭置台中央,粽子剥开置两侧,其外两侧各置放一把夹有猪头肉或猪尾并贴有红纸之大蒜苗。先祭祖宗,后逐一祭灶王、门神、猪圈、牛栏等。祭祀完毕即燃放鞭炮。先放鞭炮者即为抢得“头鸭”,认为抢得“头鸭”,便会交好运。   (4)抬纸狗拜年: 大年初一,青年小伙子抬着用纸糊的狗,走村串寨拜年。各户烧炮竹迎新。这是壮族古代崇拜狗的遗俗。   (5)打春堂:平果一带的壮族民间春节流行的一种娱乐活动。“打春堂”即用捣米之杵敲击木槽。现在有一些地方改为以扁担敲击板凳形式,故又称“打扁担”,或根据其声响而直称“打虏烈”。小规模特郎一般在村内或院子、厅堂里举行,二三对男女老少持杵或扁担,排于春堂或长板凳两侧,以类似捣米的动作,有节奏地互相敲击,间或敲打春堂或板凳,发出“同打、同打、同同打嘟打”的声响......余下全文>>

壮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壮族的传统节日是歌圩节(三月三)、陇端节、中元节。

瑶族和壮族谁的历史最久

壮族的先民属古代百越族群,与百越中的西瓯、骆越一脉相承,历史上从先秦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乌浒,宋以后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人等一路沿续着民族血统。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壮族有各种不同的自称,如布越、布依、布土、布侬、布偏等,建国后经民族识别,统一称为僮族。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和壮族人民的意愿,僮族改称壮族。 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风淳朴而彪悍,人口多居住在山区,因此有“无山不有瑶”之说。瑶族自称“勉”、“金门”、“布努”、“炳多优”、“黑尤蒙”、“拉珈”等。 瑶族的分支众多,语言差异大,有勉语、布努语、拉珈语等多种。1982年,中央民族大学的专家,以26个拉丁字母形式,创造了瑶文,用拉丁字母来拼写勉语。瑶族,现今通用汉语。很多人能同时操壮语、苗语等语言。历史上,瑶族和苗族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同源于秦汉时的“武陵蛮”部落。瑶族人的长寿、美容与医术均有极高造诣水准,已是世界公认的事实。  瑶医在治疗癌症、妇科病、风溼病、红斑狼疮、跌打骨折及毒蛇咬伤等病的效果,历来得到广大患者的公认。瑶族多信奉道教和巫教,少数山区的极少部分瑶民还擅长茅山巫术。

瑶族和壮族谁的历史最久

壮族的先民属古代百越族群,与百越中的西瓯、骆越一脉相承,历史上从先秦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乌浒,宋以后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人等一路沿续着民族血统。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壮族有各种不同的自称,如布越、布依、布土、布侬、布偏等,建国后经民族识别,统一称为僮族。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和壮族人民的意愿,僮族改称壮族。 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风淳朴而彪悍,人口多居住在山区,因此有“无山不有瑶”之说。瑶族自称“勉”、“金门”、“布努”、“炳多优”、“黑尤蒙”、“拉珈”等。 瑶族的分支众多,语言差异大,有勉语、布努语、拉珈语等多种。1982年,中央民族大学的专家,以26个拉丁字母形式,创造了瑶文,用拉丁字母来拼写勉语。瑶族,现今通用汉语。很多人能同时操壮语、苗语等语言。历史上,瑶族和苗族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同源于秦汉时的“武陵蛮”部落。瑶族人的长寿、美容与医术均有极高造诣水准,已是世界公认的事实。  瑶医在治疗癌症、妇科病、风溼病、红斑狼疮、跌打骨折及毒蛇咬伤等病的效果,历来得到广大患者的公认。瑶族多信奉道教和巫教,少数山区的极少部分瑶民还擅长茅山巫术。

广西壮族 壮族都有什么风俗习惯?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

桂林壮族服饰有什么特色?

  壮族的服饰特色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广西、石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连山、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曲靖地区,及贵州从江和湖南江华等地。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服饰,因受地理气候环境操济文化等因素的决定性影响,造就了其特定的基木式样,即男女服饰多为短衣、短裤、短裙、绑腿和长衫、长裤等几种形制。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的壮族服饰,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的领襟开口方式,裙型(筒裙、褶裙),色彩,服饰品,发式等可变元素,形成了既具有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服饰共性,又有民族特性的壮族服饰。   壮族的男女服装款式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据清代顾炎武《长下郡国利病书》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馒。”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或右衽圆领上衣,着宽大裤,束腰带,有的缠绑腿,扎青、黑、蓝或白头巾。妇女服饰各地都有不同的特色,较男子的复杂、生动,更能     体现壮族服饰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壮族妇女服饰通常是一身蓝黑,穿宽脚裤、筒裙或蜡     染褶裙,腰间系精致的围腰或短围裙,包黑色或花头巾,穿绣花鞋,显得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女上衣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图1戴银饰的广南壮族妇女边),有无领和有领之别。其长短也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如隆林、平果、武鸣、岂宁以及其他一些地区。而凌石、乐业、龙州等县,女上衣为长及膝前。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等银制饰品。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   二 壮族服饰色彩分析壮族服饰色彩以青、黑色为主基调,妇女服色在此基础上配以少量五彩色,是壮族人民典型的服饰用色和配色方式。根据壮族服色用色的特点,将其服饰色彩分成两个不同的色组,来阐述不同色组及其配合的语义和功能。   (一)驱邪祈佑   壮族服色尚青黑,源于壮族先民图腾崇拜的驱邪祈佑。壮族自占有蛇图腾、鸟图腾和蛙图腾崇拜。《说文·虫部》字条下注:“南蛮,蛇种。”壮族人民自称蛇的后裔,奉蛇为图腾,可见其对蛇的敬畏和崇拜。壮族先民尊鸟为祖、为神。文山地区壮族传说乌鸦是一小姑,崇为小姑女神,其《巫经》之为“乌鸦小姑”,显示其鸟图腾崇拜的痕迹。在壮族史引人注目的还是蛙图腾,广西东兰、凤山壮族至今仍有“蛙婆节”的节日,在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蛙仪式。此外,现在石南壮族仍跳铜鼓舞,鼓上雕蛙,亦为蛙图腾祭仪的遗存。   青蛇、乌鸦、青蛙铃为青黑色,为壮族图腾物的色彩。色彩木寓于图腾实物,人们在使用图腾物以求图腾护佑时,同时也就使用了色彩。作为图腾实物无法分割的无形组合部分的色彩,被赋子图腾的驭邪祈佑功能,这也是图腾崇拜观念扩展、演化的必然选择。图腾实物的色彩如同图腾实物木身拥有神圣功效,壮族先民对此深信不疑。因此,对他们而言,青黑色因其所承载的图腾观念,进而具有美的价值。   壮族先民有文身的习俗,这也与图腾崇拜密切相关。汉刘安《淮南子·泰族训》.己载,越人(含壮、傣族先民)“路事寡水事众”,故以青黛文身避害。高诱注曰:“文身,刻幽其体内,点其中,为蛟龙之状,蛟龙不伤也。”“文身”是壮族先民身体装饰的一种方式,在以渔猎为生的原始社会,具有保护人类祖先避免外界物伤害的驭邪功能,同时也是图腾观念     的艺术化表现。纹身是壮族先民在被动的生存环境     下,所采取的一种极端行为,以伤害自身身体为代价。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以采集漪猎为生的生产方式,逐渐被建房定居、驯养家禽的农耕文......余下全文>>

壮族的民族乐器是什么??

  壮族神笛。壮族豆笛。壮族格荣神笛。

壮族中元节的来历

  壮族中元节的来历:   在广西桂林的壮族,与柳州贺州河池地区的壮族人一般统称为“北壮”,他们的中元节一般提前一天,也就是在农历七月十四过,又叫“七月半”。这源于一个阳朔壮族人民的传说,相传以前广西老百姓也在农历七月十五过节。到宋朝壮族英雄侬智高因不满朝廷苛捐杂税和强力欺压而率领族人起义,桂林阳朔的壮族首领莫一大王也揭竿而起配合侬智高起义,相传莫一大王法力高强,德高仁重,当地壮族人纷纷投奔聚集,宋朝当局害怕至极,派重兵来阳朔镇压莫一大王起义军,莫一大王为了补充兵员,便施法在后山的竹林里,给每一株竹子的每一节里都孕育一个士兵,需要做法81天,到期便有千军万马奔腾人间,为了保密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当做法中期的一天,莫一大王的妻子因为到后山砍柴,不小心砍到一株竹子,发现里面居然有一个个尚未睁开眼的小人,大惊失色之下把这个情况告诉了邻居,随后逐渐传到了官兵耳里,于是宋兵提前到农历7月14这天大举进攻莫一大王,莫一大王因准备不够而兵败被俘就义,起义失败,莫一大王被壮族人葬在阳朔县高田镇沙子溪村旁的白虎山下,为了纪念莫一大王,壮族人把中元节定在了7月14这一天,每年清明时节漫山红彤彤的杜娟花似乎在诉说着壮族人民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   中元节依旧。不过,人们已不信鬼神,仅以祭祀礼仪,表示对逝者的缅怀,求的大多是亲人团聚,共同祈盼的是家庭的和睦,民族的团圆。壮族人民在中元节这一天,晚餐家家都要吃螺蛳酿和煮鸭子,晚上户户都在野外给先人烧香烧纸钱,撇除迷信观点,倒也煞是壮观!

壮族的建筑民居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苗、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居室格局,各处自有特点。龙胜县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主妇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这种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塔吉克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塔吉克族的节日盘点   1.迄脱乞迪尔节   “迄脱乞迪尔”是塔吉克语音译,意为“清除烟尘”,是塔吉克人传统的民族节日。节期在每年(公历)3月,具体日期由该族宗教人士选定。节前家家户户都把家什搬到屋外,用面粉调浆在四壁上刷成美丽的花纹,以示吉祥、清洁。节日当天早晨,先由一小孩牵头牦牛进屋,给它喂些馕,在它身上撒些面粉,以此象征在新的一年里人畜两旺。在此之后,人才能进屋并将家什搬进屋。最后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到各家祝福,人们互相拜访,互道祝福。女人们一般在自家门口迎客,并向客人左肩洒面粉以示吉祥。青年们唱歌跳舞,举行赛马、摔跤等各种体育活动。   2.灯节   塔吉克语音意合译。意为“点灯节”。塔吉克族传统节日。流行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地区。伊斯兰教历八月举行,历时两天。节前每家用干草作灯蕊。制成蜡烛。节日晚上全家团聚,在房中堆积沙土。家人按辈份依次将蜡烛插入沙土中,尔后在蜡烛前祈祷。节后每家门口点、点燃一灯,象征光明和幸福。次日晚,去家庭草地扫墓。由家长为亡故亲属各插三支蜡烛,然后共进晚餐,节日结束。   塔吉克族信仰伊斯兰教,许村官的互动交流平台多民族节日皆与宗教有关,传统的“巴罗提”节即是其中之一。   巴罗提节(灯节)是塔吉克民族的节日,每年斋月前的一个月举行,共过两天。节日从第一天的晚上拉开帷幕。由于节日之夜家家都点一种特制灯烛,故称之为灯节。   节日前夕,每家都要自做多支小灯烛和一支特大的灯烛。它是用一种高原上特有的“卡乌日”草草杆做芯,外面裹上棉花,扎成火把状,蘸上酥油或羊油制成。节日之夜,全家人围坐在炕上,炕中央摆放着一个沙盘,供插酥油灯之用。   全家坐齐后,家长开始叫每个成员的名字,叫一个答应一个,并在应者面前插一支酥油灯,表示兴旺和吉祥。接着,每个人要伸出双手在酥油灯前烤一下,然后祈祷,愿安拉保佑一年平安。仪式结束后,全家人在灯火前共进丰盛的晚餐。餐毕后,户户都要把棉花缠在“卡乌日”草上,扎成火把,并涂上酥油,绑在木杆上插到屋顶点着,使家家的屋顶上火光熊熊,耀人眼目。这种灯称之为“天灯”,据说可以招来吉祥,带来幸福。“天灯”点燃之后,全家人要肃立在屋前,仰望着“天灯”默默地祈祷,以求平安。与此同时,在自己的房门前还要点火堆驱鬼,孩子们围绕火堆高兴地观看和跳跃。这一夜家家户户火光通明,人们彻夜不眠,通宵达旦地娱乐,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   第二天,开始祭祖活动。人们来到墓地,先给每座坟墓点燃三到五支酥油灯,摆上油馕和熟羊肉等祭品,还要用麸皮、面粉、酥油等搅拌成“依德”,并把招魂灯插在盘子里,一家老小跪在坟前向亡灵祈祷,祈求祖先显灵保佑全家平安,消除灾难。仪式结束后,各家在墓地互相交换祭祀的食品,友好地围坐在一起进食,并互相祝贺节日。   3.肖公巴哈尔节   肖公巴哈尔节(春节)是塔吉克人最古老的传统节日,它的产生和形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节日当天的清晨,每家先让一名男孩牵头毛驴或一条牛进屋绕行一周,主人给驴喂块馕,在它背上撒些面,把驴牵出去。然后将挪在室外的所有物品搬回家中。接着,人们在众人推举的“肖公”率领一群人去各家拜年的首领)带领下,去各家拜年。各家还用面粉做成面牛、面羊和面犁等,喂给牲畜吃。直系亲属纷纷欢聚一堂。各村还举行赛马、刁羊、歌舞等活动。节期一般为两天。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4.肉孜节   塔吉克人也过肉孜节,但对这一节日却并不十分重视。塔吉克人也作肉孜节乃玛兹,也相互拜节,但却不封斋。在节日来临前,人们打扫室内外卫生,炸馓子,做点心,准备节日食品。一般在礼拜后,人们去墓地悼念亡故的亲人。节日期间人们准备了十分丰盛的食品,男女老幼身着节日......余下全文>>





壮族传统节日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