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历史上姓赵的人

  赵姓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也是在全国分布较广的姓氏。赵姓的血缘祖先是少皋金天氏,血缘始祖是伯益。赵姓是中国的一个大姓,排在《百家姓》的第一位。据历史记载,赵姓的血缘祖先是上古时期五帝之一少昊金天氏。传说,少昊的女儿女修因吞玄鸟卵而生皋陶。皋陶的第十四世孙造父生活在周朝,因善于驯马和驾车,深得周穆王的宠爱。后由于他在平定徐偃王叛乱中及时驾车护送周穆王回京城,周穆王就赐给造父赵城(在今山西洪桐)作为封邑,造父的后世子孙以封邑赵城作为姓氏,形成赵姓。由此,中华民族姓氏大家族中最早的一支—赵姓形成。     另有学者认为:赵姓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具体始祖是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周朝末年,造父的第七世孙叔带因受排挤,率领部分宗族投奔晋国,而没有迁往晋国的赵氏宗族仍居住在赵城。从此,赵姓不但在晋国扎下根来,而且逐渐昌盛壮大,“三家分晋”后所建立的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被秦灭亡后,赵姓出现了两大分支—天水赵氏和涿郡赵氏。赵国末代郡王赵嘉被秦始皇迁往西戎,赵姓一部分随之迁往甘肃,居住在天水,形成天水赵氏;赵悼襄王之子赵迁被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其后裔在汉时又自房陵迁居到涿郡蠡(li立)吾(今河北博野),形成赵姓另一支派———涿郡赵氏。此后赵氏又不断向外扩展,甚至到了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     明时《百家姓》的统计中赵姓排在了第15位。到了宋代,赵姓在《百家姓》中居第一位。2006年前,赵姓全国总人口有2000多万人。按人口比例,赵姓为中国的第七大姓。2007年,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公布:全国姓氏人口总数在2000万人以上的姓有10个,依次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赵姓是分布很广、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4.29%,按人口比例,为当今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八大姓。     赵姓名人不胜枚举,春秋时有晋国的赵勇,战国时有名将赵奢、平原群赵胜、秦宰相赵高。西汉有赵婴棋,关内侯赵广汉,成帝皇后赵飞燕,营平候赵充国,年逾七十犹驰马破敌。三国时有名将赵云。唐代,苗族人国珍任工部尚书,也姓赵。宋代赵氏立国历经320年,为帝王者有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等,还有名宰相赵普,西夏国君李元昊出自党项羌族,也被宋太祖赐姓为赵。元代有著名书画家赵孟俯等。明代有吏部尚书

历史上姓赵的名人和事迹

  赵武灵王:名雍,战国时赵国的第六位国君,改革赵军传统装束,实行“胡服骑射”,提高了赵军战斗力,使赵国成为战国后期一度能与秦国抗衡的军事强国。     平原君赵胜:战国四大公子之一,以“食客数千人”而著称。     赵奢、赵括父子:赵奢善用兵,因功被封马服君。赵括善于纸上谈兵,短于实践,被秦名将白起击败于长平,四十万赵军被活埋。     赵云:常山(今河北正定)人,三国时蜀名将,勇武果敢,刘备曾赞誉他一身是胆。     赵匡胤:河北涿州人,陈桥兵变,建立宋朝,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集权。     赵普:蓟(今北京市西南)人,北宋初期的贤相,为北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美誉。     宋徽宗赵佶:政治上昏庸,丧权辱国,被俘后禁于金国,艺术上却卓尔不群,曾创立宫厅院体画派,其书法被称为“瘦金体”。   赵孟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元代杰出书画家,其笔法圆转遒丽,人称“赵体”。对后世影响甚深,人称一代宗师。     赵之谦: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末三大画家之一,其书、画、篆刻对后世都影响甚深。     赵戴文:山西五台人,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民国时任国民党山西省主席。     赵登禹:山东菏泽人,国民党二十九军师长,长城抗战血战赤峰口,芦沟桥事变后,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壮烈捐躯,是抗战中最早牺牲的中国军队高级将领之一。     赵树理:山西沁水人,当代著名作家,著有《三里湾》、《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其语言朴实生动,多反映当时新农村生活。     赵元任:天津人,当代语言学家,通晓中、英、德、法等多种语言,诸多领域,颇有建树,在学术界享有盛誉,著述颇丰,有《中国语入门》、《现代吴语的研究》、《语言问题》、《赵元任歌曲选》等。     赵尔陆(1905-1967)山西省崞(今原平)县人。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28团特务连党代表,中央苏区红一纵队教导队党代表、第二支队支队长,红四军第29团团长,红四军军需处处长,红一军团供给部部长,前敌指挥部供给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供给部部长,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冀晋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晋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驻张家口第五小组中共代表,晋察冀军区参谋长,华北军区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二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第二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国家经委副主任,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兼国防工业政治部主任。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7年2月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     赵镕(1899-1992)字伯陶,云南省宾川县彩凤村人。1919年在昆明参加“五·四”运动,1923年赴广州投身国民革命军东征北伐。1924年在拱卫军任参谋。1926年入朱德创办的南昌军官教育团任副官、书记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总部军需员,红12军经理部会计科科长,红9军团供给部部长,红四方面军供给学校校长,红32军供给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供给部副部长,冀热察挺进军供给部部长,晋察冀军区供给部副部长、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驻涞源办事处主任,晋察冀军区兵站部政治委员,华北军区后勤运输部政治委员......余下全文>>

历史上姓家的名人

  家[jia]   【姓氏源流】   家姓起源有三:   ①、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据《姓苑》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周孝王之子家父,周幽王时在朝中做官,称周大夫,他看到幽王爱喝酒,沉迷女色,残暴无道,整日游逸淫乐,把国家大事丢在一边,很不满意,就做了一首《节南山》诗(见《诗经·小雅》)讽刺他。家父忠诚正直,后世子孙以他为荣,就取家字为姓,世代相传。   ②、源自以祖字为氏。据《姓苑》和《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鲁庄公之孙名驹,字子家,子孙取祖字为姓,世代姓家。   ③、出自复姓家仆氏。据《中国姓氏大全》载,周代晋国有大夫家仆徒,为家仆复姓之始。后改为单姓家,称家氏。   始祖:家父。   【迁徙分布】   家姓早期主要生活在中原一带,后逐渐向周边地区迁移,汉唐之际在陕西、甘肃等地形成郡姓望族,以京兆郡、南安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在四川眉山等地形成主要聚居区。如今在江苏、上海、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目前家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郡望堂号】   ①、郡望   京兆郡 即首都长安直辖区,相当于今陕西西安至华县一带。   南安郡 东汉中平五年(188)分汉阳郡置,治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东岸)。相当今甘肃陇西东部及定西、武山等地。   ②、堂号   京兆堂、南安堂。   【历史名人】   家 父,西周诗人。家氏,名父,周幽王时(前781-前771)贵族。《诗经·小雅·节南山》末章云:“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可信《节南山》一诗乃家父所作。旧说此诗是刺幽王宠信太师尹氏,尹氏任人唯亲,使朝政昏乱,百姓遭殃。它揭露了权臣炙手可热的气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更对统治阶级奉为最神圣的“天”发出了一连串责难:“昊天不佣,降此鞠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不吊昊天,乱靡有定”,“昊天不平,我王不宁”,反映了西周末年统治思想的动摇,是《小雅》中一首较好的贵族讽刺诗。   家定国 (1031-1094),宋文学家。字退翁,眉山(今属四川)人。皇佑间进士及第,除雅州名山县尉。调永康军司法,徙澧州司理。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知洪雅县。签书蜀州判官事,徙通判泸州,知渠州。以泸州夷人叛命,坐罪罢官。后起知怀安军,移嘉州,未行。绍圣元年,因病卒,年六十四。定国长于诗文,曾与苏轼、苏辙唱和,体格清懿。著有古律诗三十卷、杂文十卷,今已佚。   家勤国,宋学者。愿父。庆历、嘉佑间与从兄安国、定国同从刘巨游,与苏轼、苏辙为同门友。愤怨王安石久废《春秋》学,著《春秋新义》。熙宁、元丰间朝臣纷更;元佑时,司马光当政废除新法,勤国忧郁不安,作《室喻》,苏轼、苏辙读之敬叹。   家 愿,宋臣。字处厚,眉山(今属四川)人。绍圣进士。元符三年(1100)为乐至令,应诏上书,极论时政,其大要开言路以闻直谏,详听言以观事实,从宽厚以尽人才等。崇宁初诏籍元佑、元符上书人,遂入党籍,谪监华州西岳庙。大观四年(1110)解党禁,调知双流县,因事谪英州酒税,移黄州。高宗南渡,擢知阆州,移彭州,卒。   家坤翁 (1213-?),宋臣。号颐山,眉山(今属四川)人。淳佑二年,知诸暨县。历司农丞,除枢密院编修官兼度支郎中。景定三年,以户部郎中,出知抚州。坤翁博雅有家学,尝纂《景定临川志》三十五卷,《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一九存其残卷。   家铉翁 (1213-1294),宋末学者。眉州(治今四川眉山)人,号则堂。以荫入仕。历知常州、浙东提点刑狱、权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等。德佑二年(1276),赐进士出身,拜签书枢密院事。元兵至临安,丞相吴坚等檄告天下守令以城降,他拒不署名檄......余下全文>>

历史上姓家的名人

  家[jia]   【姓氏源流】   家姓起源有三:   ①、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据《姓苑》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周孝王之子家父,周幽王时在朝中做官,称周大夫,他看到幽王爱喝酒,沉迷女色,残暴无道,整日游逸淫乐,把国家大事丢在一边,很不满意,就做了一首《节南山》诗(见《诗经·小雅》)讽刺他。家父忠诚正直,后世子孙以他为荣,就取家字为姓,世代相传。   ②、源自以祖字为氏。据《姓苑》和《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鲁庄公之孙名驹,字子家,子孙取祖字为姓,世代姓家。   ③、出自复姓家仆氏。据《中国姓氏大全》载,周代晋国有大夫家仆徒,为家仆复姓之始。后改为单姓家,称家氏。   始祖:家父。   【迁徙分布】   家姓早期主要生活在中原一带,后逐渐向周边地区迁移,汉唐之际在陕西、甘肃等地形成郡姓望族,以京兆郡、南安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在四川眉山等地形成主要聚居区。如今在江苏、上海、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目前家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郡望堂号】   ①、郡望   京兆郡 即首都长安直辖区,相当于今陕西西安至华县一带。   南安郡 东汉中平五年(188)分汉阳郡置,治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东岸)。相当今甘肃陇西东部及定西、武山等地。   ②、堂号   京兆堂、南安堂。   【历史名人】   家 父,西周诗人。家氏,名父,周幽王时(前781-前771)贵族。《诗经·小雅·节南山》末章云:“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可信《节南山》一诗乃家父所作。旧说此诗是刺幽王宠信太师尹氏,尹氏任人唯亲,使朝政昏乱,百姓遭殃。它揭露了权臣炙手可热的气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更对统治阶级奉为最神圣的“天”发出了一连串责难:“昊天不佣,降此鞠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不吊昊天,乱靡有定”,“昊天不平,我王不宁”,反映了西周末年统治思想的动摇,是《小雅》中一首较好的贵族讽刺诗。   家定国 (1031-1094),宋文学家。字退翁,眉山(今属四川)人。皇佑间进士及第,除雅州名山县尉。调永康军司法,徙澧州司理。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知洪雅县。签书蜀州判官事,徙通判泸州,知渠州。以泸州夷人叛命,坐罪罢官。后起知怀安军,移嘉州,未行。绍圣元年,因病卒,年六十四。定国长于诗文,曾与苏轼、苏辙唱和,体格清懿。著有古律诗三十卷、杂文十卷,今已佚。   家勤国,宋学者。愿父。庆历、嘉佑间与从兄安国、定国同从刘巨游,与苏轼、苏辙为同门友。愤怨王安石久废《春秋》学,著《春秋新义》。熙宁、元丰间朝臣纷更;元佑时,司马光当政废除新法,勤国忧郁不安,作《室喻》,苏轼、苏辙读之敬叹。   家 愿,宋臣。字处厚,眉山(今属四川)人。绍圣进士。元符三年(1100)为乐至令,应诏上书,极论时政,其大要开言路以闻直谏,详听言以观事实,从宽厚以尽人才等。崇宁初诏籍元佑、元符上书人,遂入党籍,谪监华州西岳庙。大观四年(1110)解党禁,调知双流县,因事谪英州酒税,移黄州。高宗南渡,擢知阆州,移彭州,卒。   家坤翁 (1213-?),宋臣。号颐山,眉山(今属四川)人。淳佑二年,知诸暨县。历司农丞,除枢密院编修官兼度支郎中。景定三年,以户部郎中,出知抚州。坤翁博雅有家学,尝纂《景定临川志》三十五卷,《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一九存其残卷。   家铉翁 (1213-1294),宋末学者。眉州(治今四川眉山)人,号则堂。以荫入仕。历知常州、浙东提点刑狱、权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等。德佑二年(1276),赐进士出身,拜签书枢密院事。元兵至临安,丞相吴坚等檄告天下守令以城降,他拒不署名檄......余下全文>>

历史上姓史的名人有哪些

  根据2005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主持完成、袁义达钟蔚伦主编的《当代百家姓》里所发布的百家姓最新顺序,史姓排名85位。百家姓排名63位! 史佚的远古祖先是高辛帝元妃姜嫄生后稷为周始祖,历至文王,文王生皇子伯邑考、伯邑考生佚。西周初年佚任太史令一职,辅佐武王克商,与周、召、太公共辅成王。一生为人严正, 《桐叶封臣》里“天子无戏言”的千古名言就出自他口。后人把他作为史官的楷模,并将他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史佚子孙以官职“太史令”的史字为氏,称史氏。   史佚-西周太史令佚(辛甲三子)。因官而得姓。   史鱼-春秋时卫国史官。   史大奈史恭-汉宣帝舅公,凉洲刺史,抚养、辅佐宣帝有功,赠杜陵侯。史崇高祖。   史崇-史姓家谱始祖。东汉溧阳侯。   史万岁-杜陵人(今陕西西安)。隋朝名将。长于骑射,好读兵书。   史大奈-突厥王族,阿史那氏。唐朝开国功臣。   史务兹-唐朝武后之宰相。溧阳侯21世孙。   史思明 ,[1] 宁夷州(今 辽宁)突厥人, 安史之乱的主要发动者之一 。居营州柳城,初名崒干, 其貌不扬,懂六蕃语。姿癯露,鸢肩伛背,廒目侧鼻,寡须发,躁健谲狡史 。突厥族,宁夷州人,唐玄宗李隆基赐名思明。著名唐朝叛将,“安史之乱”祸首之一。   史朝义:(公元?~762年待考),突厥族,史思明的长子;楼烦人(今山西)。著名唐朝“安史之乱”叛将。   史浩-南宋朝宰相。为岳飞平反昭雪。溧阳侯35世孙。   史浩   史弥远-南宋朝宰相。史浩四子。溧阳侯36世孙。   史嵩之-南宋朝将军宰相。史浩侄子。溧阳侯37世孙。   史嵩之   史天泽-元朝忽必烈的丞相。镇阳王。   史天泽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统帅。字宪之,又字道邻,汉族,祥符人(今河南开封),祖籍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东汉溧阳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孙,其师为左光斗。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明朝廷谥之忠靖。清高宗追谥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史夔-清朝瞻事府大堂,康熙老师。康熙字典修纂官。溧阳侯51世孙。   史贻直-清朝文源阁大学士,宰相,军机大臣。溧阳侯52世孙。   史籀:(生卒年待考),周朝初期著名史官史佚后裔。著名周宣王时太史、书法家。   史墨:(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晋国大夫。   史晨:(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

历史上姓苏的名人有哪些

  苏轼、苏辙、苏洵

历史上的齐姓名人

  齐明 东周   齐恭 晋   齐天觉 宋代齐召南 清   齐季若 唐   齐唐 宋   齐泰 明   齐已 唐末

历史上姓肖的名人?

  凡 “肖”氏 都将族谱直接 写在 “萧”氏的族谱上 。 本为一家 。“萧”与“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时两姓就已并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萧”姓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汉代以后却难寻踪迹,这从各时代的姓谱中可以得到证明。(可以说,现在全中国内所有姓“肖”者中有99.999999均系原来姓“萧”者。)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萧”姓的趋势。   工具书注释中的问题,是“萧”、“肖”二姓使用混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在注“萧”时有“姓”这一义项,而注“肖”时并无“姓”的义项。这是沿袭了一些老工具书的注法。《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在“肖(xiāo)”的字头下,均注作“姓,’萧’俗作’肖’”。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当作“萧”姓之“萧”的俗体字了。《汉语大字典》注“肖”时说,“姓,也作’萧’”,1962年版的《新华字典》注“肖(xiāo)”时说,“姓,同’萧’”。这都是把“肖”、“萧”看作异体的关系了。无论是把“肖”看作俗体,还是把“肖”、“萧”看作异体,实际上都是把“萧”和“肖”当成一个姓,注音均为阴平的xiāo。《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独树一帜,它把“肖”注成只读xiào的单音字,字头下的第二个义项就是“姓”。这样处理,“肖”与“萧”就完全脱钩,“肖”已成为独 立于“萧”姓之处的另一个姓,如果这样,它的读音将变成了去声的xiào,从而成了另外的姓氏了。从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语言文字的规定看,“萧”与“肖”既非异体关系,又非繁简关系。而民间认为“’肖’也作’萧’”、“’肖’同’萧’”等说法,是不是不可取呢?“’萧’俗作’肖’”的说法如何呢?因为“肖”实质上不是“萧”的简化字,二者又非异体关系,所以一些工具书的编者就把“肖”看作“萧”的俗体字——即引为通用 。实际上“某俗作某”是一种很模糊的说法。     但未受到建国后的一场文字改革冲击的全球其他地方,如香港,台 湾,东南亚等,所有的萧家人都是姓“萧”的,没有一个人写姓“肖”。   一个人的名字是自已的,但是一个人的姓氏却是祖宗传下来的,中国人最讲究传统了。古人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毕竟,“肖”姓毕竟是不规范的姓,不是所有萧家人的姓啊,萧何祖宗泉下有知,也不会瞑目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后,全国已有越来越多的姓“肖”者改回姓“萧”。也算是氏族上的统一。     由于时间已过数十年了,有些年轻的姓“肖”者可能并不知自已原系萧家人(从身份证看,其爷其父等,均也已写姓“肖”),以轻易否认自已是萧姓人,其实, 这些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证:   1,如宗祠,不管建国后萧姓如何被改,但建在各地萧姓聚集地的萧家宗祠上的“萧”字是不会改的。   2,问长辈,特别是一些上了60岁以上年纪的长辈,他们在小时候,在年轻时一定用过姓萧。   3,祖坟,祖上的坟墓上刻的字一定是萧字。等等。   但不管考证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现在的全中国,写姓肖者中,有99.99999999都是原来的姓萧者,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在此,建议所有“肖”姓家人都尽可能的改正错误,改回祖宗留下的姓“萧”。   大陆同族人改姓背判祖宗之事,也引起了全世界萧氏宗亲......余下全文>>

历史上姓窦的名人?

  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   名禹钧,号燕山。后周渔阳人。在五代后晋时,明瞒暗骗,势压贫贱,不讲天理良心,30无子。传说一夜其父送梦,对燕山说:“你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日后无子,兼且无寿。速要改恶从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挽回天意,改过呈祥”。燕山醒来将父梦中的话牢记在心,从前之恶,不再敢为,而且广行方便,家中又设立义馆,请明师教训,帮助家贫子弟读书。他创办过40多所义学,官作谏议大夫,由他推荐提拔成名的青年不计其数。一夜又梦见父亲说:“你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5子,齐登科甲,寿添89岁”。此后修身积德,更加殷勤。后来,果然连生仪、严、侃、偶、傅五子,由于他教子有方,5子勤奋学习,先后登科。     很多,自看词条。

历史上姓官的名人有哪些

  官谦:明代长汀人,永乐年间任汝州知州,以恭谨慈爱著称。当时,州内百姓有许多流亡在外的,他到任后,安抚百姓,借贷粮种,减免劳役,又拿出自己的俸禄修葺庙学。任职期满离去后,吏民都很想念他。   官廉(1443~1484),字汝清,明莱州平度人。   官廉12岁时以优异成绩进学并成为廪生,19岁中天顺壬午科(1462年)乡试第六名举人,21岁成进士。初任工部主事,曾奉朝命到浙江督办营建宫殿所需的木材,因处置得当而“公私称平”。后改任户部主事,专管监督北京粮仓,革除了不少积弊。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直隶静海县贵戚侵夺民田百余顷,官廉奉命前往按治。他不避权贵,依法将田地判归百姓,以廉直而闻名。不久,又受命到直隶河间府赈济水灾饥民,他“多方筹划,晨夜罔倦”,拯救了数万灾民的生命,回京时,沿途百姓多泣涕相送。   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直隶景州、阜平一带发生了皇庄侵夺民田百万亩的严重事件。明廷命已升任户部员外的官廉前往查处。管理皇庄的太监暗中派人告诉官廉,“如将田判给皇庄,必可高升。”官廉却愤激地说:“以数万百姓的生命换取一己之荣华富贵,誓所不为!”他坚持把田判归百姓,并上章建议朝廷改革皇庄收租太高之弊。同事者都怕侵害了皇室利益会遭不测之祸,官廉却慨然宣称:“我是户部官员,此案一切后果,全部由我承担!”由于当时皇庄侵民已成严重问题,明廷终于批准了官廉的建议,致使京畿百姓甚受其益。   官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赉金兴学   勘田辨诬   ——佚名撰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长汀人官谦,永乐年间任汝州知州,以恭谨慈爱著称。当时,州内百姓有许多流亡在外的,他到任后,安抚百姓,借贷粮种,减免劳役,又拿出自己的俸禄修葺庙学。任职期满离去后,吏民都很想念他。赉(Lài 音赖),谓赏赐,赠送。下联典指明代平度人官廉,字汝清,由进士历官户部郎中,性情刚介。景州等处有万顷民田,与东宫的庄田相接,被内侍(宦官)抚占,官廉受命去勘测、界定。内侍对他说:“如果把田划归我,我可以让你当讲官。”官廉答道:“用万人的命去换个官,我不干!”最后,把内侍占领的田地都归还给了农民   官宗礼少将   官宗礼(1911-1970),河南省新县人。1928年底参加农民自卫军。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





历史上姓赵的名人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