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纳西族的民族风俗30字

  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忌讳有: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本地人传统节日的风俗

  农历春节:全家团圆的日子   情人节:效仿西方情人过的节日   妇女节:劳动妇女过的节日   植树节:环保,到山上植树的节日   清明节:祭奠家中死去的亲人、扫墓的节日   母亲节:给伟大的母亲过的节日   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古代祭奠诗人屈原的节日   儿童节:10岁以下儿童过的节日   七夕情人节: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古代是为了纪念牛郎与织女的节日   教师节:辛勤的园丁的节日   国庆节:全国上下举国欢庆的节日   中秋节:十五月儿圆,月圆,人也团圆,赏月的节日   重阳节:爬山的节日   圣诞节:效仿西方过的节日   元旦:新的一年的第一天   腊八节:吃腊八饭,腊梅开的节日

侗族传统节日有哪些

  侗族歌节

侗族传统节日有哪些

  侗族歌节

纳西族有没有姓阿的人

  纳西族在古代无姓氏,只有家名,最早的家名是以氏族名或氏族图腾命名的。如拉木(母老虎)、然(豹子)、泡司(狐狸)、依米(母牛)、茨若(山羊崽)、尤米(母绵羊)、牙米(母鸡)、沙(麻)、尼南(乌木树)等家名,就是沿袭了古代母系氏族的名称或氏族图腾的名称。后来,由于氏族作用衰微,家族的作用增强,一些家族便以某个女始祖或男祖先的名字作为家族名。随着纳西族阶级社会的形成,氏族组织消亡,家族组织松散,家庭的作用就逐渐增强。于是,有些家庭渐渐抛弃氏族或家族的名称,随意为自己取一个家名。如有的以居住地为名,有的以职务为名,有的以家庭成员的性格特征为名等等。各种各样的家名称号便相继出现了。   纳西族的家名,类似汉族的姓氏,但又不等于汉姓。汉姓世代沿袭不变,而纳西族的家名是可以改变的。由家名改为姓氏,看来首先是从封建土司开始的。据史籍记载,在明代,丽江纳西族土司,接受了中央皇朝封赐的官衔和姓氏,遂改为木姓。但在人民群众中,丽江的纳西族一律姓和;而永宁、蒗蕖和盐源左所等地的纳西族,则仍然只有家名,并无姓氏。后来,汉族文化在丽江广为传播,大批汉族军民屯户和商人又融合于纳西族中,致使丽江纳西族除和、木两个大姓外,又有一些别的姓氏。     泸沽湖地区的纳西族,随着母系家庭向父系家庭的过渡,家名也开始向姓氏演变。后在汉族的影响下,逐渐改成姓氏。1949年后,泸沽湖中心区的部分纳西族都相继更改家名,出现了郭、杨、曹、朱、张、秦、王、石、付等姓。   纳西族人是从无姓氏发展为由巫师东巴或达巴命名的。后来,喇嘛教传入纳西族地区,喇嘛也获得了替婴儿命名的权力。孩子出世后,达巴或喇嘛依据母亲的年龄、属相、以及孩子出生的年、月、日、时,推算婴儿出于八卦上的哪个方向,就把与孩子方向一致的神佛的名字,挂上一、二个字,给孩子取名,希望得到神佛的保佑。从东巴经的记载上看,丽江地区的纳西族,在古代曾实行过母女联名制和父子联名制,后来受汉族的影响,改变为按照家谱排字辈,由老人为子孙取名字。由父母给孩子取乳名,上学时取个学名,成为正式的名字。但男子在娶妻的早晨或前一天,需请男伴友或长辈另取字号名,作为男子成家立业的标志。此后,同辈间即用字号相称。从他们取的字号名看来,受汉族的影响较大。

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春 节 旧时称为元旦,俗称过年,时间从初一至十五日。初一零时起各家各户燃放鞭炮,辞旧迎新。天刚破晓,乡间妇女到井(河)边“抢新水”。这一天,一般不走亲访友,不杀生,有的人吃斋。城乡都有贴春联、贴门神的习惯。人们出门相遇,互道“新年好”、“恭喜发财”。从年初一开始,城内就开展舞龙舞狮活动。舞龙的标名“祥龙”;舞狮的叫“瑞狮”。龙狮出发前就给各商号、大店送帖,通知有龙狮队来拜年。龙狮队一到门前,店主先在旁边放一串鞭炮,待大狮靠后,小狮子上前时,便燃放鞭炮向小狮子掷去,俗称“烧狮”。烧完狮后,武术队上前表演武术,接着户主在高楼窗口伸出一条竹杆,挂着一个大“利是”连同一棵生菜,让舞狮的人边舞边爬着自带的大竹篙,或叠成人梯,到顶上由狮子衔取,俗称“抢青”。取下“利是”,又燃放一串鞭炮,以示送行。也有入屋舞狮的,名曰“扫荡”,意为把污晦邪气扫掉。每年舞狮舞龙活动持续到元宵节。乡村中的青年男女多结伴到外游玩,观看舞春牛和其他娱乐活动。年初二,各家各户清早起来杀鸡热粽供神,叫做接财神,乡间称为祭,即“开年”。亲戚朋友互相来往拜年。一般是晚辈携带礼品到长辈家里拜年。出嫁的女子也在这天偕丈夫和孩子一起回娘家贺年,所携带的礼品须有大阉鸡。外家也备粽子、年糕、米花糖、油糍粑等食品回送,名曰“送年茶”。如果女儿未生小孩,娘家须送慈菇,并且祝贺说:“今年添个慈菇蒂”(即生男孩)。如果是新娘回来,还要加上两条甘蔗,意为祝他们夫妇生活从头甜到尾。初七是人日,老人说这是众人的生日。这天早上,各家各户煎年糕、炒粉利、热粽子吃;晚上还杀鸡饮宴。乡间在十二日、十三日这两天,欢聚在庙里观看演春傩和师公戏。十五日元宵节,乡间杀鸡备肉祭祖先,合家饮宴。城里闹花灯。白天有“偷青”之俗,即到别家的菜园里偷摘青菜,特别喜偷葱、蒜或芹菜,认为吃了会聪明伶俐和勤恳。据说如果偷青时被人发现叫骂,那么身上的晦气就转到那骂人的身上了,所以园主就是看见了也不吱声。   土地诞节 二月初二,乡间汉族杀鸡杀鸭去祭田头和到福德祠(即土地庙)拜土地爷。上尧一带汉人在这一天,把土地公神位安立于村前溪水出口处拜祭,以保佑村中财气不外流。城市里一般都在自家门前脚下用红纸写上“门官土地之神位”,作为土地爷来供奉。   清明节 清明前后几天,各家各户做五色糯饭,备上祭品去拜山(即扫墓),以祭祀先人。现在人们还到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扫墓,缅怀革

搬家有什么风俗

  (一)「六组物品」先入宅 迁移(搬家)前要先准备下列六类日常生活之必须品:   1.米:用「米桶」装八分满的米.米桶裏放一个红包,内藏纸币,茶叶及九个铜钱(或硬币).   2.水:用「水桶」装七分满的水(水要从「旧居」处取).   3.碗筷:为家中每人准备一套新碗筷,双数为吉.   4.畚箕,扫帚一对,上面绑红布.   5.为家中每人准备一套新的内衣裤,枕头及床单.   6.旧有火炉,锅子及风扇.   搬家时将上述六类日常用品於择定的吉时先搬进新居的厨房,然后其他物品才可搬进新宅.如恐迁移后水土不服,另可携带一块旧居的泥土及姜入新宅.而要远行(出国)之人带点米及泥土随行,对克制水土不服听说颇为灵验的. 乔迁离开旧宅之前,互在房间留下一个「旧的钱包」,内放五枚硬币,在厨房留下「两个鸡蛋」及「一封红包袋(利是)」(「红包袋」(利是)内放「柏叶」及双数币值的「纸币」一张).「最后一件物品」或「最后一个人」要离开旧宅时,记得在旧宅之门前先洒一些米,然后才锁门离去.     (二)祭拜新宅「地基主」搬入新宅后,当天下午黄昏时分,依习俗通常要祭拜「地基主」(第琪子).听说「地基主」为「土神」或「宅神」,每栋房子都有,祭拜「地基主」能保家宅平安.或说:「地基主」为宅地的先住者,俗称「开基祖」.因后来宅第被别人侵占或沦落别人居住,俗信应祀拜之,始免於祸害.传说中的「地基主」,身材不高,祭拜时要在厨房门口或新宅之「后门」处,且摆放供品的桌子不宜太高.     祭拜「地基主」的供品如下:   1.家常饭菜(俗称「便菜饭」):一碗饭,一肉,一菜及一汤.   2.酒三杯.   3.红烛一对.   4.三柱香.   5.寿金,刈金及土地公金等「纸钱」.   待「三柱香」已燃烧三分之一以上时,即可在新宅大门口旁,焚烧「纸钱」(寿金,刈金,土地公金).烧完纸钱,收拾供品,祭拜「地基主」的仪式即算完成.   四,迁移(搬家)民俗喜忌   人们於「婚丧喜庆」时为祈求吉祥徵兆,自古以来民间即流传著一些喜忌的习俗.迁移(搬家)时,亦有一些   应注意的民俗喜忌:   1.搬家当天尽量说些吉祥话.   2.搬家当天家人不可哭哭啼啼的,不可乱发脾气,不可打骂小孩子.   3.搬家时不可和别人打招呼.   4.搬家当天不可午睡,也不可在新宅午睡,否则日后易生病.   5.搬家当天晚上,就寝前,应先躺下五分钟左右,随即起床再工作一下,表示「睡了还要再起床」(平常小孩睡新床亦然,先躺一下,就要其起床,不可直接入睡,表示「躺下还要再起来」),否则日后易生病.   6.搬家当天,宜在新宅煮一些开水及将电风扇在家中四方吹拨,以求「风生水起」.   7.当天晚上宜煮些甜汤圆,甜品,全家共食,表示一家团圆,甜甜蜜蜜之意.   8.搬家时要严防动到「胎神」.家中妇女有身孕时,尽量不要搬家.   万一非搬不可时,要让有身孕的妇女先行离开旧宅现场,且在旧宅每搬动一物,先用「新扫帚」扫一扫,如此可避免动到「胎神」.(「通书」均有记载每日「胎神」所占的位置,可参阅「胎神逐日所占游方定局」) 四,结语为应忙碌,异动,日趋频繁的现代工商社会,人们迁移(搬家)之需,整理「迁移(搬家)入宅择吉」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准备迁移者有所帮助,都能避凶趋吉,阖家平安.

满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 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开山节:满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历9月中旬(具体时间不定)为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在过去东北满族村落中每年开山节都要面对长白山,进行祝福祷告,感谢山神给予采药人的丰富恩赐,再这一时期采到的人参则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中。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正黄、镶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八旗人,注意这里是按大小排序的。春节时,每个旗的人都分别在门上挂上自己的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纳西族有什么禁忌?

  纳西族的禁忌有:   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   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   不能登踏三脚架   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   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   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   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   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   忌食狗肉。   除夕晚忌不洗脚,而吃团年饭的碗筷忌洗刷。   正月初一晨忌陌生人进家门。   除夕晚忌留出嫁女在娘家。   正月初一晨忌妇女早起床,忌跨竖在门口的陆色白石,忌跨火塘的座锅石,忌水泼火塘中的火。   客人进屋忌讳主人吐唾沫。   忌客人座火塘左边的座位。   忌戴头笠进屋,忌扛着锄头进厨房。   晚上点火回家,忌火把点进屋内。   晚上回家先入火塘屋, 忌先入卧室   死者入棺或火葬时,属相克者忌在现场.   披麻戴孝的人,忌进别人家的门。

丽江纳西族文化演讲稿怎么结尾

  丽江古城的民居建筑是纳西族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的集中体现。它在纳西族原始的井干式本楞房形式基础上吸收、融汇了汉、白、藏等民族建筑的一些优点而形成,在布局形式、建筑艺术等方面部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格。   丽江古城中大片保持明清建筑特色的民居建筑   丽江纳西族民居,多外为土木结构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的瓦屋楼房,既讲究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外拙内秀,玲珑精巧,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民居博物馆”。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年人居住;东西厢房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城依水存,水随城至”,是古城建筑的一大特色。布局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两坊拐角、四合院、多进套院、多院组合等类型。





纳西族传统节日的风俗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