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侗族有哪些节日是特有的?

  1,侗年   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这些地方每年过两种年。称侗年为小年。春节为大年。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一月初过侗年。十月将屋前屋后打扫干净,杀猪宰牛,舂糍粑,准备过年。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歌堂、跳芦笙和斗牛活动。有的地方把姓氏节也称为过侗年,各个姓氏节日期不一。但一般为农历的十一月。   2,大雾梁歌节   也称大戊梁歌会。每年立夏前18天,湘黔桂三省(区)边境的侗族,还有苗族瑶族等青年云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大雾梁上,举行一年一度的歌会,参加人数少则数千,多者上万人。这个歌会是由纪念一对饮恨惨死的恋人而兴起的。   3,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4,侗族斗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5,姑娘节   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侗族过啥节日?

  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 吃社饭(二月春社之日)侗族有吃社饭之俗,但不搞什么活动。做社饭的方法是用野菜、野蒿、腊肉、花生、胡萝卜……和多种蔬菜切碎搅合糯米同蒸,加入油盐即成,吃起来别有风味,其功能是防疫去瘟,促进健康。

不同民族节日的不同风俗

不同民族的节日习俗: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 ,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巖、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馀下全文>>

不同民族节日的不同风俗

不同民族的节日习俗: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 ,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巖、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馀下全文>>

白族的风俗故事有哪些

  青姑娘节   传说青姑娘于正月十五跳海,于是每年的这一天便成了“青姑娘节”。届时,全村的姑娘们要聚在一起,选出本村最美丽、最聪明、人品最好、歌嗓最亮的一位扮演青姑娘。有的村庄则用篾扎纸糊再加彩画的偶像来代表青姑娘。太阳落山时,全村女子簇拥着“青姑娘”从河边进入村中,一路手牵着手,踩着节拍边唱边舞,过街串巷,直到村中广场。然后围绕“青姑娘”吟唱整首长诗,诉说其痛苦遭遇以示悼念,直至月落西山方才散去。   蝴蝶泉   关于蝴蝶泉的由来,白族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蝴蝶泉原名无底潭,潭后的云弄峰神摩山中盘踞着一条恶蟒。它可以忽而变作猛虎,忽而变作人形,经常下山吞食人畜、淫乱妇女,百姓苦不堪言。一日, 有位名叫杜朝选的英雄猎人来到这里,得知恶蟒危害村民,便独自潜入山中,发箭射伤恶蟒。恶蟒逃跑后,第二天,杜朝选又再次跟踪追寻,在霞移溪口遇见两个姑娘在洗血衣,得之她们正是被恶蟒化作美少年骗进洞中供其淫乐的姑娘,所洗血衣正是中箭的蟒皮所变。   三月街   大理三月街号称“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这不但有着民间传说的依据,也有着确凿的史料记载:   从民间习俗和神话传说方面来讲,三月街起源于观音讲经庙会。相传大理苍洱大地原先被一个名叫罗刹的恶魔盘踞。他专以吃人眼为生。观音大士来到大理,巧妙施展法术,制服了罗刹。为防止罗刹东山再起,每年三月十五日聚集万人于苍山神祠前(也就是至今不变的街场)讲经说法。观音大士为了不让百姓耽误生计,让百姓可以同时做些买卖,因而也就形成一年一度的盛大集市,以至历来也常将三月街叫作观音市。   火把节   关于火把节的缘由,白族人认为主要是为了纪念柏洁夫人。传说一千三百多年前,南诏王皮罗阁为吞并洱海地区的其他五诏(小王国),设计以祭祖为名火烧松明楼,烧死五诏诏主。其中邓赕诏主夫人柏洁远见卓识,事先已预计不测,事后又忠贞不屈,为刨丈夫尸骨,十指皆刨出鲜血。故火把节时白族青年妇女都要染红指甲以示纪念。有的地区,火把节当天小伙子们还要举行跑马活动,海东一带还举行赛船,都是为了纪念柏洁夫人顽强的抗争精神。   剑川石宝山歌会   关于歌会的由来,流传着不少神奇美丽的传说,相传石宝山形如石钟的巨石原先是一口金钟。每当金钟敲响,山下的沙溪坝子便风调雨顺。后来,有一条九头恶龙口喷烈焰,把金钟化为石钟,并随时兴妖作法,常给坝子带来旱灾虫灾。沙溪有一对名叫阿石波和阿桂妞的情侣得到本主神灵点化,得知用歌声可以破除恶龙妖法,便邀约了十姊十妹天天上山对歌,终于击败了恶龙。阿石波和阿桂妞也在与恶龙搏斗中丧生。为了纪念这对情侣,人们便年年上山对歌,成了代代相传的歌会。   要采纳哦

侗族的宗教习俗,民族节日,饮食习惯都有哪些??

  侗族(侗语作 Gaeml)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的侗族居住。侗族人口总数为296万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侗族人口为287万人,十年人口减少近10万人。   侗族信仰多神。山神、土地神、水神、井神、树神、石神、火神、雷神均是崇拜的主要对象。侗族相信万物有灵,认为人死以后,灵魂就离开躯体回到祖先住的地方,因此虔诚地崇拜祖先。南部地区崇拜众多的女性神,称之为“萨”,意为祖母。女性神中有镇守桥头的女神,有传播天花的女神,坐守山坳的女神等等。在众多的女神中有一位至高无上的尊神“萨岁”,她神通广大,主宰人间的一切。黎平、榕江、从江、龙胜、三江、通道等地的侗寨都建有“萨”的神坛,神坛有专人看护管理,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烧香敬茶,每年的新春是寨人祭“萨”的日子,届时举行盛大的祭典。平时寨中男女歌队出行,戏班演出,举行芦笙赛会或进行斗牛活动等,都要事先到“萨”坛前祭祀,以祈求平安顺利。传说这位“萨”是古代侗族的一位女英雄。   侗族有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节目。一年中的各种节会活动不下百处(次),仅黔东南侗族地区一年之中就有各种节会活动84次。有全民族普遍过的节日,也有一村一寨、一族一姓的节日。春节、活路节、尝新节、三月三、林王节、牛神节、芦笙节、花炮节、大雾梁歌节、四十八寨歌节、斗牛节等节会最为隆重。节日的内容广泛,涉及时令、生产、祭祖、信仰、姓氏、英雄、爱情、娱乐、体育等。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汉族传统节日。   侗族饮食习俗很有特色。侗族以大米为主食,也食用小米、玉米、小麦、高粱、薯类,但一般为调剂口味而搭配。肉食以家养的禽畜为主,有猪、牛、羊、鸡、鸭、鹅等,尤喜食鱼类。蔬菜品种较多,以青菜、白菜、萝卜、茄子、豇豆、黄瓜、南瓜、冬瓜、白瓜、辣椒最为普遍。妇女们经常上山采集野生竹笋、菌子、蕨菜等佐餐。男人们农闲时猎取野猪、竹鼠、山鸡、鸟雀等食用。酒在侗族饮食中有极重要的位置。酒多以糯米酿成,家家都会自酿自烤。侗家好客,以酒为礼,以酒为乐,平时则以酒消除疲劳。糯米、油茶、腌酸和鱼是侗族人民最喜爱的传统食品,这类食品与民族习俗息息相关,被公认为是侗家风味。大部分地区日进三餐,很多地方早餐吃油茶,而把午餐称为早饭。进餐时一般都摆低桌短凳,使用碗筷,合家围桌而食。有“牛瘪”、烧鱼、血浆鸭、红肉等特殊食品。以“油茶”、“酸宴”和“合拢饭”款待宾客。

不同民族的节日和风俗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 ,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

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节日风俗,如蒙古族的献哈达,藏族的雪顿节,西南地区彝族、白族的火把节也有着独具 5分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因为傣文历法,新的一年是从六月开始计算的。   可是泼水节由来的传说却有两种。: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头,其他六位姑娘轮流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乡亲们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便有了逢年泼水的习俗。现在,泼水的习俗实际上已成为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而位于丽江华坪地区的傣家泼水节的故事却独具特色。这里的傣族人是中国乃至亚洲纬度最北的傣族部落。他们的故事是这样的: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流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一头扑到江中,变成一条巨功,顺江而去。有的人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傣族人民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之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搬家有什么风俗

  (一)「六组物品」先入宅 迁移(搬家)前要先准备下列六类日常生活之必须品:   1.米:用「米桶」装八分满的米.米桶裏放一个红包,内藏纸币,茶叶及九个铜钱(或硬币).   2.水:用「水桶」装七分满的水(水要从「旧居」处取).   3.碗筷:为家中每人准备一套新碗筷,双数为吉.   4.畚箕,扫帚一对,上面绑红布.   5.为家中每人准备一套新的内衣裤,枕头及床单.   6.旧有火炉,锅子及风扇.   搬家时将上述六类日常用品於择定的吉时先搬进新居的厨房,然后其他物品才可搬进新宅.如恐迁移后水土不服,另可携带一块旧居的泥土及姜入新宅.而要远行(出国)之人带点米及泥土随行,对克制水土不服听说颇为灵验的. 乔迁离开旧宅之前,互在房间留下一个「旧的钱包」,内放五枚硬币,在厨房留下「两个鸡蛋」及「一封红包袋(利是)」(「红包袋」(利是)内放「柏叶」及双数币值的「纸币」一张).「最后一件物品」或「最后一个人」要离开旧宅时,记得在旧宅之门前先洒一些米,然后才锁门离去.     (二)祭拜新宅「地基主」搬入新宅后,当天下午黄昏时分,依习俗通常要祭拜「地基主」(第琪子).听说「地基主」为「土神」或「宅神」,每栋房子都有,祭拜「地基主」能保家宅平安.或说:「地基主」为宅地的先住者,俗称「开基祖」.因后来宅第被别人侵占或沦落别人居住,俗信应祀拜之,始免於祸害.传说中的「地基主」,身材不高,祭拜时要在厨房门口或新宅之「后门」处,且摆放供品的桌子不宜太高.     祭拜「地基主」的供品如下:   1.家常饭菜(俗称「便菜饭」):一碗饭,一肉,一菜及一汤.   2.酒三杯.   3.红烛一对.   4.三柱香.   5.寿金,刈金及土地公金等「纸钱」.   待「三柱香」已燃烧三分之一以上时,即可在新宅大门口旁,焚烧「纸钱」(寿金,刈金,土地公金).烧完纸钱,收拾供品,祭拜「地基主」的仪式即算完成.   四,迁移(搬家)民俗喜忌   人们於「婚丧喜庆」时为祈求吉祥徵兆,自古以来民间即流传著一些喜忌的习俗.迁移(搬家)时,亦有一些   应注意的民俗喜忌:   1.搬家当天尽量说些吉祥话.   2.搬家当天家人不可哭哭啼啼的,不可乱发脾气,不可打骂小孩子.   3.搬家时不可和别人打招呼.   4.搬家当天不可午睡,也不可在新宅午睡,否则日后易生病.   5.搬家当天晚上,就寝前,应先躺下五分钟左右,随即起床再工作一下,表示「睡了还要再起床」(平常小孩睡新床亦然,先躺一下,就要其起床,不可直接入睡,表示「躺下还要再起来」),否则日后易生病.   6.搬家当天,宜在新宅煮一些开水及将电风扇在家中四方吹拨,以求「风生水起」.   7.当天晚上宜煮些甜汤圆,甜品,全家共食,表示一家团圆,甜甜蜜蜜之意.   8.搬家时要严防动到「胎神」.家中妇女有身孕时,尽量不要搬家.   万一非搬不可时,要让有身孕的妇女先行离开旧宅现场,且在旧宅每搬动一物,先用「新扫帚」扫一扫,如此可避免动到「胎神」.(「通书」均有记载每日「胎神」所占的位置,可参阅「胎神逐日所占游方定局」) 四,结语为应忙碌,异动,日趋频繁的现代工商社会,人们迁移(搬家)之需,整理「迁移(搬家)入宅择吉」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准备迁移者有所帮助,都能避凶趋吉,阖家平安.

侗族的特点

  侗族(一)   族名     公元6-9世纪在今侗族居住地的专管少数民族的州对所辖地区称“峒”或“溪洞”。这是管理少数民族的行政单位,并加以编号。现在该地区的一些村寨仍叫“洞”。此名慢慢变成对他们的称呼,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侗族”。     人口分布     截止1990年侗族人口总数为251.401万人。     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地区。     历史由来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百越”中的一支)。古代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广西梧州一带,后来一部份向东移动到贵州、湖南一带;另一部份移至广西定居下来。12-13世纪,江南一些汉族人因乱战而迁到侗族地区;14世纪,从江西迁移来大批的汉族农民;14世纪末,又在侗族地区屯军,军人多为江西籍的汉族人。以上这些移民和屯军,以后有大部份融合到侗族中。     语言文字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两方言区,但差异不大。现在多数人能说汉语,有的地方完全说汉语。侗族原来没有自己的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但没推行起来,现在基本通用汉语   侗族(二)   宗教文化     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别崇拜女性祖先“萨母”,各寨都建有“萨母祠”或神坛供奉她。有的地方受汉族影响,还信汉族的一些神。相信灵魂不死。佛教也有流传,有庵堂寺庙,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主教也曾传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侗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称。侗族大歌、哆耶舞、芦笛舞、侗戏、斗牛会是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习俗及社会     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前有行歌坐月,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男女青年交往自由,女青年以来的访的男青年多为荣。男青年去时,每人都手提一个灯笼,晚上谁家的灯笼挂的多,说明谁家的女儿出众,其父母也很得意。过节时,男女青年唱对歌表示爱情。     男人穿对襟或右衽无劣谔衣,包大头巾;妇女穿大襟无领上衣,穿百摺裙,束腰带和绑腿,包头帕,留长辫。     矗大米为主食,山区多吃糯米。好饮酒,嗜好酸辣味。打油茶、鱼生、腌鱼为自食和待客的上等佳肴。     多数地区的侗族过春节,也有的地区在十月或十一月择日“过侗年”。四月八日或六月六日为祭牛节,节日让牛休息,供以鲜草、糯米饭等食品。吃新节多在七月,届时以新米和鱼祭祖,预祝丰收。     老人去





侗族的节日风俗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