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苗族有哪些节日?

  素有“百节之乡”之称的贵州凯里苗族,月月有节日,季季有集会。规模较大的有过苗年、吃新节、闹冲节、爬坡节、牯藏节等。在这些节日中,大都开展跳芦笙、跳铜鼓、斗牛、赛马、唱歌、斗雀等集会活动。 过苗年 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别,挂丁片区于农历十月上中旬,寅日杀猪,卯日打粑,杀鸡杀鸭,晚上守午夜,辰日凌晨祭祖,祭耕牛,祭农具,鸣放鞭炮,迎接新年。清晨祭山神,敬水神。午日接亲嫁女。并举知各种集会,如跳芦笙、踩铜鼓、斗牛等活动,一般9天时间。凯棠片区于十二月十六日后卯日晚,第二天接亲嫁女,回门,走亲家。 吃新节 挂丁片区在农历六月头卯或二卯,凯棠片区在六月十六日以后的卯日,地午、翁项、旁海、平乐在七月中旬卯日。一些在七月半。节日期间,举行3至5天集会,内容有游方、跳芦笙、斗牛、赛马等。“吃新节”是苗族春夏之交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由古代的祭祀演变而来,各地过节时间不一,一般在农历的六月初到八月中旬这段时间内。过节这天,被邀请的客人身穿节日盛装,挑上礼品,牵着斗牛前来作客。祭过祖后,宾主频频举杯预祝丰收。第二天开展斗牛、赛马、跳芦笙等活动。夜幕降临,屋内飘出老人们的酒歌声,芦笙场上荡漾着青春的笑语和欢乐的旋律,芦笙声、酒歌声、情歌声、飞歌声弥漫在苗寨的夜空里。 闹冲节 农历二月子、午日于鸭塘境钉耙山脚举行,参加集会人数很多,活动有斗牛、对歌、跳芦笙等。 爬坡节 农历三月子、午日,分别于开怀虎挡坡和格冲别对坡举行。农历六月底,香炉山爬坡节,更为热闹。登高一呼,四而呼应。 游方节 “游方”又称“友方”,是凯里市境内的苗族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娱乐的一种形式。苗族小伙子和姑娘们往往通过这种活动结识朋友、物色对象或倾吐爱情。为了选择一个称心如意的终身伴侣,有的小伙子往往要爬山涉水到十几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村寨去游方。 游方一般是在农闲季节(如:从秋收结束到第二年插秧前等)、传统节日(如:苗年、吃新节、芦笙节、斗牛节、爬坡节、翻鼓节、闹春节、对歌节等)和赶场天进行。在苗寨游方,一般都有固定的“游方场”、“游方坡”或“游方评”。这些场所,或在寨子前后的桥边树下,或在村庄左右的平缓的草坡上。 为了参加游方,姑娘们穿着盛装,头戴银饰,插上几朵鲜花,颈上套着银项圈,手上戴着银手圈。她们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和才艺,表现自己美丽的容貌和身姿,以吸引小伙子的爱慕。 姊妹节 “姊妹节”又称“吃姊妹饭”,是清水江中游沿岸苗族青年特有的社交性节日集会,有的村寨在农历的二月十五日过,有的村寨在农历三月十五过,以台江施洞地区最有特色。过节的时节,家家都要准备不少由红、黄、白、黑、绿五色糯米饭搅拌在一起的“姊妹饭”以饷宾朋。白天,江边、路边、沙滩上、草地上人山人海,入夜,江边的沙滩上、草地上,高亢的飞歌声、浑厚古朴的大歌声和情歌声交织在一起,在宁静的夜里传到很远很远。 牯藏节 系苗族重要的祭祖活动,13年杀牛祭祀一次。每届历时三年。“牯藏节”是最具特色、最能体现苗族民族文化的节日,活动内容既有庄重肃穆的祭祀,也有欢快的娱乐,是一个既娱神又娱人的活动。

苗族风俗有哪些?

  苗族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如:吃鸭节、吃新节、杀鱼节、采茶节等。过节除备酒肉外,还要必备节令食品。如:吃鸭节时,家家都要宰鸭子,并用鸭肉和米一起煮成稀饭食用;在吃新节时,要用新米做饭,新米酿酒,就连菜和鱼,都要刚摘、刚出塘;过杀鱼节时多在江边,由妇女带上饭、腊肉、香肠等酒菜,等在河边,只要捉到鱼,即燃起篝火,架锅煮鱼直到尽兴方归。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个卯日,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年饭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请,互相馈赠。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吃“吃牯脏”,又称“祭鼓节”。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糯米饭是苗族节庆、社交活动中的必备食品,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湖南揣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许多地区的苗族常用糯米面做成汤圆,也作为节日期间的一种食品。无论婚丧嫁娶必须备有酒、酸肉、酸鱼,否则视为失礼。迎接贵客时,苗族人民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婚礼上,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

水族有哪些节日?它有什么特点以及风俗?

水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345993人,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黎平、榕江、从江等县,少数散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 水族的居住地位于云贵高原东南部的苗岭山脉以南,都柳江和龙江上游。森林密布,山水如画,适于农林业的发展,是贵州高原的鱼米花果之乡。水族在民歌中,常以“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来形容自己的家乡。 水族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九阡酒”是水族传统佳酿。 水族有自己的历法,水历与夏历基本一致,但以夏历八月为岁末,九月为岁首。 水族婚俗留有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恋。即使自由恋爱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不合礼俗,要受歧视。青年男女相爱后,先讬人告诉双方家长。若家长表示愿意,男方才请媒人去女方家送礼定亲,并择定吉日,派人抬着猪仔去女家“吃小酒”。正式迎亲时,再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来表现主人的盛情。接亲与送亲,男女双方的家人不参加,除少数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数是盛装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开一条缝的红伞步行在前,接亲的伴郎、伴娘及抬着嫁妆的长队紧随其后。一般是于中午出孃家门,傍晚六七点钟进夫家门,吉时不到不得进门。新郎家的亲人在新娘进门前外出回避,新娘进屋后才能回家。新婚之夜,伴娘与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门去孃家住。婚期之后,新郎再去请新娘回来,开始夫妻生活。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门就长达一两个月时间,谓之“坐家”,实际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残存馀音。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讳打雷变天,因此婚期在秋冬举行。 水族姑娘出嫁后要完成的第一件事是挑水。

水族有哪些节日?它有什么特点以及风俗?

水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345993人,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黎平、榕江、从江等县,少数散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 水族的居住地位于云贵高原东南部的苗岭山脉以南,都柳江和龙江上游。森林密布,山水如画,适于农林业的发展,是贵州高原的鱼米花果之乡。水族在民歌中,常以“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来形容自己的家乡。 水族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九阡酒”是水族传统佳酿。 水族有自己的历法,水历与夏历基本一致,但以夏历八月为岁末,九月为岁首。 水族婚俗留有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恋。即使自由恋爱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不合礼俗,要受歧视。青年男女相爱后,先讬人告诉双方家长。若家长表示愿意,男方才请媒人去女方家送礼定亲,并择定吉日,派人抬着猪仔去女家“吃小酒”。正式迎亲时,再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来表现主人的盛情。接亲与送亲,男女双方的家人不参加,除少数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数是盛装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开一条缝的红伞步行在前,接亲的伴郎、伴娘及抬着嫁妆的长队紧随其后。一般是于中午出孃家门,傍晚六七点钟进夫家门,吉时不到不得进门。新郎家的亲人在新娘进门前外出回避,新娘进屋后才能回家。新婚之夜,伴娘与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门去孃家住。婚期之后,新郎再去请新娘回来,开始夫妻生活。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门就长达一两个月时间,谓之“坐家”,实际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残存馀音。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讳打雷变天,因此婚期在秋冬举行。 水族姑娘出嫁后要完成的第一件事是挑水。

苗族的风土人情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苗族以能歌善舞著称,苗族民歌尤其丰富,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或5月5日花山节(即踩花山),青年男女欢聚一起踩鼓,跳芦笙舞,对歌抒情,寻求配偶,同时举行爬花杆、斗占比赛。苗族擅长渍麻织布、剌绣、蜡染,工艺精湛,深得国内外赞誉。青年男女喜穿“五色斑衣”,集蜡染、剌绣于一身,绚丽多姿。苗族主要从事家业。过去,狩猎是一项主要的副业,常用弓弩、火枪围猎猎物,实行“隔山打鸟,见者有份”的分配方式。一些苗族同胞信仰民间多神教和基督教。   礼仪: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服饰: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

苗族过什么节?

  苗族传统节庆   一、按功能含义分为:   ⒈农事活动节庆;⒉物质交流节庆;⒊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⒋祭祀性节庆;⒌纪念性、庆贺性节庆。   二、按时序分:   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尾巴年(烧龙灯)。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亦称龙头节,苗人祭土地神,接龙、安龙(苗语染戎)。   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汉籍称为三月三街节)。   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汉籍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   3月(龙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苗族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芈姓),亦称屈原节、歌师节。   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汉籍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新节(大麦熟)。   5月(马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苗语称七姊妹,即北斗七星)。   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   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   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   9月(狗月或戌 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   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

白族民族风俗,苗族民族风俗,回族民族风俗。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白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活动比较自由,他们通常利用劳动、赶集、节日活动及赶庙会的机会谈情说爱,通过山歌试探对方,抒发感情,寻觅自己的意中人。   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麦、燕麦等为主食。副食种类很多,肉类有自家养的家畜、家禽和鱼类,蔬菜有豆类、菜类、瓜类,此外还采集野菜和从事渔猎等以补充。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过去,由于山区缺少食盐,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终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调味,日久形成习惯。   回族穆斯林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中东国家有哪些风俗?

  阿联酋虽然是穆斯林国家,信仰伊斯兰教,但国家实行对外全方位开放,政策较开明,对外国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超级市场可以买到猪肉及其制品,基本可满足居住在阿联酋各国人士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   1、当地每年一次的斋月期间,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许在公共场所和大街上喝水。吸烟。   吃东西,当地 绝大多数的餐錧和饮品店在这个时期关门停业。   2、斋月期间:女士们要尽量注意穿长袖衣服和长裤,不要太暴露无遗。   3、除在寓所或饭店的客房内可以喝酒外,其它任何公共场所均不许喝酒。   4、在与当地人交住中,与先生谈话不能为主动问及其夫人的情况,与妇女交住只能简单问候   几句,不能 单独或长时间地与她们谈话,更不能因好奇盯住她们的服饰看,也不许给她们   拍照。   5、阿联酋国内节假日较多,还有长达一个月的斋月,虽然斋月期间上午半天工作,但实际上   办不了事, 因此,国内来阿访问或做生意,办展览要注意避开当地的节假日。具体的节   假日如下(以一九九三年公历排列为例):   1月1日:元旦 放假一天   1月30日:登霄节(穆罕默德巡/升天) 放假一天   2月22日至3月23日:斋月 半天工作   3月24日:开斋节 放假三至四天   5月31日:宰性节 放假五天   6月21日:回历新年 放假一天   8月6日:阿布扎比酋长(现阿国总统)登基庆典 放假一天   9月10日:先知诞辰 放假一天   12月2日:阿联酋国庆节 放假一天   每个星期五为当地休息日

苗族.基诺族.景颇族.僳僳族有哪些风俗?

  苗族尝新节、姊妹节挺热闹的

满族的风俗有什么?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17世纪四十年代,满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满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猎、战斗的活动演化而来。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梳辫留于脑后,戴圆顶帽,下穿套裤。妇女则喜欢穿旗袍,梳京头或“盘髻儿”,戴儿环,腰间挂手帕。满族入关后,其服装与汉族服装趋于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     习俗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忌讳: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 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婚俗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础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 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 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放定:即递财礼。分放大定和放小定两种。放小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亲时,得到财物。放大定叫做“过大礼”,俗称“下大菜”,就是选择吉日,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 结婚前一日,送亲的要喝“迎风酒”。新娘则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彩车到新郎家时,洞房门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让喜轿车抬着新娘从火盆上经过,俗称"过火避邪"。为赶走或杀死随轿而来的鬼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也有实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轿底射,以免伤着新娘。接着,新娘被人扶出轿来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拜完北斗后举世闻名行“撇盏”仪式。即头戴红盖头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猪肘一方、酒三 盅、尖刀一把,萨满单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满语念经,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抛向空中,同时端酒盅齐把酒泼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苍保佑新婚夫妇,使他们子孙满堂,白头偕老。举行完以上这些仪式后,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搀进洞房。新娘过门坎时,在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新娘必须从上面跨过去。新房的床铺必须全科人铺设,洞房铺好后要在房内奏乐,称 “响房”。新娘入洞房时,一小女孩手拿两面铜镜,对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挂在新娘的前胸后背。接着,另一小女孩递过两只锡壶,里面盛有米、钱等,新娘或抱在怀里,......余下全文>>





苗族的风俗节日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