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什么是寒食节,寒食节为啥不能扫墓

  确实有这种说法,但是这天扫墓的人还是有不少的,有些东西也不是非要相信不可的 据说,扫墓时间最好选在阳气比较旺的时候,即上午9时后到下午时前最好,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清明拜山活动,因为此时阳气已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若是时运低或身体...

“寒食节”是怎样来的?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山西介休绵山,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每年举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仪式活动。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不利于健

梦见自己上坟

梦见自己上坟:预示着你财运上有所得,财务运势不错,都是之前努力所获的回馈,一番努力一番收获,善用这一阵子的财务运势,努力赚钱,努力存。可不要让自己的辛苦钱从左手进右手出才好。毕竟钱还是辛辛苦苦赚回来的。

待考者梦见自己上坟:预示着你的考试成绩较差。

单身贵族梦见自己上坟:预示着你的恋情太性急会失败,自然发展才能成功。

做生意的人梦见自己上坟:预示着你可聚钱财,是吉兆。

梦见自己上坟的梦境

梦见给父亲上坟,这是关心父亲的表现,说明自己很有孝心。

已婚者梦见给去世的人烧香上坟,主旅行障碍多,最好取消。

老人梦见给去世的人烧香上坟,则近期运程逐渐转好,应把握好时机。

梦见别人上坟烧纸,预示着在共事的人面前,容易显得过于强势,总是想要操控一切而让人受不了,有的时候退让一步,就不致发生冲突。

梦见自己上坟是的案例解析

网友梦境:我梦见自己给去世的亲人上坟是什么意思?

解梦解析:预示着家里的亲友会有喜讯传来,是祥兆。

梦见自己上坟

梦见自己上坟:预示着你财运上有所得,财务运势不错,都是之前努力所获的回馈,一番努力一番收获,善用这一阵子的财务运势,努力赚钱,努力存。可不要让自己的辛苦钱从左手进右手出才好。毕竟钱还是辛辛苦苦赚回来的。

待考者梦见自己上坟:预示着你的考试成绩较差。

单身贵族梦见自己上坟:预示着你的恋情太性急会失败,自然发展才能成功。

做生意的人梦见自己上坟:预示着你可聚钱财,是吉兆。

梦见自己上坟的梦境

梦见给父亲上坟,这是关心父亲的表现,说明自己很有孝心。

已婚者梦见给去世的人烧香上坟,主旅行障碍多,最好取消。

老人梦见给去世的人烧香上坟,则近期运程逐渐转好,应把握好时机。

梦见别人上坟烧纸,预示着在共事的人面前,容易显得过于强势,总是想要操控一切而让人受不了,有的时候退让一步,就不致发生冲突。

梦见自己上坟是的案例解析

网友梦境:我梦见自己给去世的亲人上坟是什么意思?

解梦解析:预示着家里的亲友会有喜讯传来,是祥兆。

那寒食节和寒衣节是不是同一天??

  不是的,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寒衣节是十月初一,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

关于寒食节的诗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____韩翃《寒食 / 寒食日即事》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____孟云卿《寒食》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____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____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____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____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____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清愁诗酒少,寒食雨风多。____张镃《寒食》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____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____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____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____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____王元鼎《醉太平·寒食》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____赵鼎《寒食》   留恋海棠颜色、过清明。____张辑《南歌子·柳户朝云湿》   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____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____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____沈佺期《寒食》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____沈佺期《寒食》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____韩偓《夜深 / 寒食夜》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____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____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____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____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____杨万里《寒食上冢》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____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____孟云卿《寒食》   红深绿暗径相交,抱暖含芳披紫袍。____温庭筠《寒食日作》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____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岭南能有几多花,寒食临之扫春迹。____郑刚中《寒食》   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____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流水翻催泪,寒灰更伴人。____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落花夜雨辞寒食。尘香明日城南陌。____吴文英《菩萨蛮·落花夜雨辞寒食》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____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送别》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____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寒食不多时,牡丹初卖。____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____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____王建《寒食》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____周邦彦《兰陵王·柳》   近寒食人家,相思未忘苹藻香。____史达祖《寿楼春·寻春服感念》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____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____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____云表《寒食诗》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____王安石《壬辰寒食》   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____李甲《帝台春·芳草碧色》   鹭窥芦箔水,鸟啄纸钱风。____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余下全文>>

寒食节可以扫墓吗

  寒食节可以。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   1、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2、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3、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江苏镇江有寒食节食具京扛侪“京扛侪”。《国民生活历》说:“京口(镇江)以其为寒具。脐为六角形,谓京扛侪。”   4、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5、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6、寒食秋千: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清明节又叫寒食节吗?

  又叫寒食节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余下全文>>

寒食节农历哪一天

  寒食hán shí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中、后这三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三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其它的说法寒食节,是山西民间春季一个重要节日。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现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谁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于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

上坟不烧香可以么?

  烧香就是一种形式,关键是要你收摄心神,一心一意,所以上坟不见得要烧香,只要心里虔诚就好。在心里虔诚的向先人或佛菩萨致敬,也称之为“心香”,也就是无形的香,这是烧香的最高阶段。





寒食节可以上坟吗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