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蒙古族有哪些节日?

  蒙古族的节日很多,有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中元节、那达慕、祭敖包节、祭成吉思汗陵,其中别具民族特色的节日是“鲁班节”“那达慕”大会和“祭祖节”。

草原上有哪些民族?他们的代表性节日有哪些?

  藏族 雪顿节 点灯节 蒙古族 那达慕大会

蒙古族的饮食习俗

  蒙古族每餐离不开红食(肉类)和白食(奶类),我记得以前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我们的奶茶是咸的,不同于珍珠奶茶什么的,奶茶里会放炒米,奶条,奶油,牛肉干,奶皮,很营养的。午饭就是手把肉,用佩刀把熟的肉切钉薄片蘸着作料吃,很鲜再搞点羊肉串什么。节日或来了贵客就烤全羊,喝马奶酒。零食也很多,奶酪奶皮奶酥奶豆腐,离不开奶。差不多就这么多了。 现在一部分蒙古族已经和汉族没太大区别了,生活习惯也在慢慢同化,也有一部分蒙族一直过着自己的生活。

蒙古族的饮食习俗

  蒙古族每餐离不开红食(肉类)和白食(奶类),我记得以前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我们的奶茶是咸的,不同于珍珠奶茶什么的,奶茶里会放炒米,奶条,奶油,牛肉干,奶皮,很营养的。午饭就是手把肉,用佩刀把熟的肉切钉薄片蘸着作料吃,很鲜再搞点羊肉串什么。节日或来了贵客就烤全羊,喝马奶酒。零食也很多,奶酪奶皮奶酥奶豆腐,离不开奶。差不多就这么多了。 现在一部分蒙古族已经和汉族没太大区别了,生活习惯也在慢慢同化,也有一部分蒙族一直过着自己的生活。

蒙古族节日习俗 5分

  蒙古族节日很多。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夏季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时节,草原要举行那达幕大会,具体时间自定,这种节日性活动,规模可大可小,甚至一个家庭就可以举办。届时方圆几十里、上百里内的牧民都会举家骑马赶车前去参加。其他节日还有由生产活动、宗教祭祀仪式演变成的祭敖包、马奶节、剪羊毛节等。   蒙古族年节。 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关于蒙古年节传说不一。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由来。蒙古族年节,虽然与汉族节一致,并吸收了一些汉族习俗,如吃五更饺子,放鞭炮等,但也有很多蒙古族传处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牧区自然没问题,就是农区蒙古族,宰头猪,也要吃一顿“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   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今天的那达慕,每年在夏秋之交举行,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伊克昭盟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把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蒙古族的节日风俗是什么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祭敖包也算是一个。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把活动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等。祭把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遭,求神降福。蒙古族牧民沿袭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为山的高大雄伟,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灵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来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祈祷。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锡林郭勒盟是祭敖包历史遗存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   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蒙古族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乙日太!”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献哈达:哈达是藏语音译。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 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如果是同辈

需要很多的(蒙古族)女孩名字?

  蒙古族女性的名字,则或者钟情于日月星辰,或者自比于花草树木,或者偏爱于珠宝玉石,如娜仁(太阳)、萨仁(月亮)、敖登(星星)、敖登格日乐(星光);如其其格(花儿)、其木格(花蕊)、塔娜(珍珠)、哈斯(玉石)。   乌云——智慧   其其格——花朵   高娃——美丽   赛罕——美好   阿木尔——太平、安逸   蒙根其其格——银花   哈斯其其格——玉花   奥敦格日乐——星光   托娅——光辉   诺敏——碧玉   吉雅——因缘   阿茹娜——纯洁   格根塔娜——明珠   乌仁图娅——曙光   乌兰——红色   格根——明朗   斯琴高娃——聪明美丽   乌兰图娅——红霞   索布德——珍珠   乌日娜——巧女   通拉嘎——明净   苏日娜——好学   嘎尔迪--凤凰   哈日伊罕--黑妞   胡日乌斯--雨水   阿如温查斯--瑞雪   阿日善--圣水   塔拉--平原   波日特--绿洲   哈达--山峰   那日苏--松   麦拉斯--柏   阿嘎如--刺柏   三丹--檀香   阿尔其--香柏   查日斯--柞   森敦--文冠果   其其格--花卉   阿拉坦那木其--金叶   蒙根木其日--银苞   乌尤--绿松石   曹布德--珍珠   旭仁和勒和--珊瑚串   珠兰其其格--灯芭   哈斯其其格--玉珏   翁根其其格--丽英   阿纳日--石榴   满达日娃--牡丹   吉布楚和--灵雀   乌仁哈沁--鸳鸯   宝勒根苏勒--锦貂尾   陶格森欧德--孔雀翎   陶如格--彩缎   欧格登--锦绒   娜仁托雅--彩霞   萨仁格日乐--如月   乌伦珠日格--彩云   曹布丹高娃--丽珠   旭日高娃--美珊   哈斯高娃--琼玉   奥敦高娃--熠星   索隆高娃--彩虹   塔娜-珍珠   俄日敦塔娜-宝珠   奥云塔娜-珍珠般美丽聪智   胡塔嘎-吉祥   乌力吉胡塔嘎-多祥   莫格德-花朵   瑙日布-瑰宝   琴德木尼-如意之宝   巴达玛-莲花   乌德巴勒-牡丹   保罗尔-水晶石   乌勒吉玛-祥妮   乌兰托雅-曙光   好如娃-世界   塔板唐格斯-五洋   道伦梯布-七洲   阿斯亚-亚细亚   多日纳-东方   乌吉斯古楞-瑰景   萨日古勒-敞亮   其勒格日-绿洲   阿古达木-宽阔   特日格勒-望日   伊勒其-热力   奥日格乐-顶峰   萨其荣贵-闪灼炫赫   其格勒-深渊   伊日古-幽雅   其勒莫格-明朗   奥扬嘎-风韵   乌斯哈拉-清秀   南迪-希珍   乌尼日-芬芳   沁达木尼!--是种宝石名!

蒙古族的主要节日

  蒙古族民间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等。     “白节” 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丁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和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要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烤全羊过去多用来进行祭典或祭敖包时才用,现在已成为盛大节庆或迎接贵宾用的一种特殊菜肴。     那达慕大会 每年夏秋季牧闲时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有娱乐或游戏之意。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以及物资交流等。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田径、球类比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放映电影、交流生产经验等,成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盛会。

蒙古族的生活习俗

  习俗   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时,一般在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送给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则以一块带肉的脊椎骨加半节肋骨和一段肥肠送给客人。   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食俗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把羊肉。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崩”的习俗。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烙饼,并擅长用面粉加馅制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新苏饼等。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   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   典型食品: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新苏饼;烘干大米饭。...余下全文>>

蒙古族穿什么衣服,衣食住行?

  蒙古族的传统的民族服装是蒙古袍,镶边,右衽,用蓝、绿、黄等色绸子做腰带。男式身量肥大,下面开启较小,或不开启;女式一般不开启,多用蓝、绿、黑等色面料制成。喇嘛穿红、黄色的袍子。男子喜戴宽边礼帽,妇女喜戴金银饰品,男女都爱穿皮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蒙古族的衣著随时兴而择,依时令而易,但每逢节日及重要场合,他们仍穿最喜爱的民族服装--蒙古袍。     牧区蒙古族的主食是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奶制品主要有酸奶、乳酪、奶干、奶皮子、酥油等。牛羊肉一般用清水煮食,夏天的肉如果吃不完,就割成肉条,挂在阴凉通风处晾成肉干。面食有烤饼、油炸食品和面条等。农区和城镇蒙古族居民由于同其他民族杂居,饮食受其影响而大同小异,逢年过节喜欢吃饺子。蒙古族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茶分清茶、奶茶,以奶茶为主。蒙古族男子有饮酒的习惯,牧区则主要喝奶酒和马奶酒。     牧区的蒙古族仍延旧习,冬日山涧阳坡以避风雪,称为"冬窝子";夏转山阴或草原临高处,称为"夏窝子"。为搬迁方便,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和哈萨克族的毡房略有不同,用来支撑包顶的木棍两端都是直的,顶矮而圆,包顶与围墙的接合部棱角分明。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牧业生产的不断发展,蒙古族牧民的居住条件逐步向定居、半定居变化,边远的牧区也亮起了电灯,牧民可以坐在家里收看电视。





蒙古族的代表性的节日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