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历史上有多少姓杨的名人

  弘农杨氏,杨家第一名门,从西汉丞相杨敞,玄孙杨震官太尉,号称“关西孔子”,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四世三公”。杨震子杨奉后代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显赫。隋朝皇室,越国公素及子玄感等。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杨妃、武则天之母、唐玄宗杨皇后等。 还有杨业和他的儿子们,杨家将的故事人人皆知

由古至今,有关姓杨的优秀人物及其历史

  杨朱:战国时期哲学家,主张"人人不损一毫"   杨章:弘农人,秦朝华阴侯   杨敞:弘农人,西汉丞相   杨震:弘农人,东汉太尉,为官清廉,四世三公。   杨修:汉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杨坚:弘农人,南北朝时北周柱国。西元581年周静帝禅让帝位,建立隋朝。励精图治,改革兵制,于西元589年灭陈,结束了自汉末三国以来400余年的分裂局面。   杨广:隋文帝杨坚的次子。战功显赫,开凿大运河,创立科举制,驾驭辽东,通西域。   杨 炯:弘农华阴人,初唐四杰排名第二,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于显庆四年(659年)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年)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旧唐书》本传谓其有文集30卷,《郡斋读书志》著录《盈川集》20卷,今均不传。明万历中童□搜辑汇编有《盈川集》10卷,附录1卷。崇祯间张燮重辑为13卷。其诗尤以描写军事题材的边塞诗影响最大,有《杨炯集》传世。   杨玉环 (杨贵妃):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又名杨太真,是唐玄宗的贵妃,又称杨贵妃。她体态丰腴,肌肤细嫩埂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美人之一。起初嫁给唐玄宗的儿子李瑁为妃,后因为美貌被唐玄宗召进宫中,封为贵妃,深受宠爱。杨氏一家因此而显贵,堂兄杨国忠操纵朝政,败坏政事。756年,唐玄宗逃到马嵬驿,兵士哗变,杨贵妃被迫自缢而死。   杨行密 (852~905):字化源。五代吴国开国君主。庐州合肥人。少为群盗,占据庐州,唐昭宗拜为淮南节度使,封吴王,悉有淮南江东地,在位十五年。后其子溥称帝,追尊为太祖武皇帝。   杨业 :宋朝麟州人。初事北汉,骁勇善战,赐姓刘,名继业。北汉亡,归宋,刺代州,积功迁云州观察使,后潘美以忠武军节度使北征,业副之,连拔应、寰、朔各州。会契丹国母萧氏率众南下,复陷寰州,业等在朔州,蔚州刺史王侁等逼业赴敌,既战而败,援兵不至,力竭被擒,不食三日死。后杨氏几代杨延昭, 杨文广一直为北宋王朝捍卫疆土,杨家将的忠勇事为后人传诵。   杨延昭:民间俗称“杨六郎”,杨业之子,久经沙场,智勇兼备,防守边关20余年,因操劳过度,57岁时死于军前。   杨秀清 (?~1856):原名嗣龙,清朝广西桂平人。因与洪秀全约为兄弟,故改名秀清。与秀全同起事,屡败清兵,封东王,太平军号令几全出自秀清,权势颇盛,故世并称洪杨,后为韦昌辉所杀。   杨深秀:(1849-1898):清末维新变法人士。字漪村或仪村,山西闻喜人。光绪进士,精通中西数学。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后授山东道监察御史。1898年3月,与宋伯鲁等在北京成立关学会,又列名保国会。6月上疏请定国是,弹劾礼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许应騤阻挠新政事。维新派湖南巡抚陈宝箴被人胁制时,他上疏辩护。戊戌政变中,不避艰危,援引古义,请慈禧撤帘归政,遂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杨漪村侍御奏稿》、《虚声堂诗抄》、《闻喜县新志》。其狱中诗为世人所传诵。   杨利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太空人,大学文化,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大校军衔。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

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姓由 5分

  由姓来源主要有两支,其中较早的一支出自春秋时期晋国,相传是晋国外迁到秦国任宰相的由余的后代,姓氏即来源于他的名字。另一支出抚同时的楚国,由两位名人的名字而来:其一是出身于公族的王孙由于,另一位是楚国大夫养由基,他们的后代都有人以由为姓。   由姓在历史上形成了长沙等郡望。历史名人有:汉代长沙太守由章、平原相由广国,明代隆庆进士由礼门、沁州知州由九峰等。当代分布较广泛,并在满、蒙古等民族中有一定数量人口。

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姓由 5分

  由姓来源主要有两支,其中较早的一支出自春秋时期晋国,相传是晋国外迁到秦国任宰相的由余的后代,姓氏即来源于他的名字。另一支出抚同时的楚国,由两位名人的名字而来:其一是出身于公族的王孙由于,另一位是楚国大夫养由基,他们的后代都有人以由为姓。   由姓在历史上形成了长沙等郡望。历史名人有:汉代长沙太守由章、平原相由广国,明代隆庆进士由礼门、沁州知州由九峰等。当代分布较广泛,并在满、蒙古等民族中有一定数量人口。

历史上有哪些唐姓名人?

  唐姓是我国第二十六大姓,历史上唐姓名人辈出,创建了不凡的业绩。如战国时魏国名臣唐雎,曾说服了秦国不加兵于魏,为魏国争得了一定的政治环境。汉朝唐蒙,曾说服夜郎国归汉。唐颂,以仁政攻克了民心,政绩不凡。唐休璟,唐代宰相,曾大败吐蕃官兵。唐俭,唐代著名将领。唐慎微,宋代医学家。唐寅(字伯虎),是明代闻名民间的画家、文学家,被誉为“江南第一才   子”。唐顺之,明代抗倭名将,且工散文。唐英,“唐窑”的督造者,出产的瓷器世界闻名。唐甄,清代思想家。唐才常,清末维新派中坚人物。唐昧储?-前301),战国时楚将。昧一作蔑。楚怀王二十八年(前301),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攻楚方城,他率楚军夹沘水列阵,相持六月,后在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大败,被杀,楚失去宛、叶以北地。见《吕氏春秋·处方》、《史记·楚世家》等。 唐棣(1296-1364),元代画家。字子华,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秀才出身,任吴江(今属江苏)令;一说为休宁(今属安徽)令,官至部郎。工画山水,曾经赵孟頫指教,其师法郭熙。擅于布置厂殿景物,得清森华润之致。并为元宫嘉熙殿作壁画。现存世作品有《霜浦归渔》、《秋山行旅》、《村人聚饮》等图。 唐赛儿,明初山东农民起义首领。蒲台(治今山东滨县南)人。林三妻。永乐十八年(1420)率众起义,以益都卸石棚寨为根据地,攻占莒、即墨,围安丘。明成祖派总兵官柳升帅都指挥刘忠前往镇压。忠战死。义军后被卫青击败,不知所终。 唐甄(1630-1704),清思想家。字铸万,号圃亭,初名大陶,四川达州(四川达县)人。顺治举人。《清史稿》载其知山西长子县,“下车即导民树桑,……民利赖焉”。未几夺归。炊烟屡绝,食树叶,“衣败絮”,仍“著述不辍”。学宗王阳明理学,但反对“空谈心性,不讲事功”。指出“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忠孝仁义诸道德皆可致人于死地。主张发展生产,富国利民。有《潜书》等。 唐景崧(1841-1903),清臣。字维卿,广西灌阳人。同治进士。光绪八年(1882)自请赴越,会同刘永福黑旗军援越抗法。后又组成景字军,屡挫法军。渐迁台湾巡抚。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反对割让台湾,被台民众推为“台湾民主国”总统。台湾陷落,他乘船逃回大陆,后病死。著有《请缨日记》。 唐才常(1867-1900),清末维新派。字黻承,后改佛尘。湖南浏阳人。贡生。1897年和谭嗣同办时务学堂,编辑《湘学报》,次年创办《湘报》。1898年和谭嗣同创办南学会,宣传变法。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1899年与康有为、梁启超决定回国起兵“勤王”,回到上海,成立自立会,组织自立军,在汉口租界设秘密机关,联络两湖及皖、赣会党和新军组织自立七军,自任督办。8月事泄,21日被捕,22日壮烈牺牲。 其他唐姓名人有战国时楚国占星家唐昧、辞赋家唐勒,梁国相术家唐举;南朝宋时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清杂技家唐再丰,才女唐英等。近当代唐姓名人有红军将领唐澍,军事家唐亮,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国民党将领唐生智,滇军军阀唐继尧,抗日将领唐淮源,化学家唐敖庆、唐有祺,计算机专家唐稚松,心理学家唐钺,历史学家唐长儒,文字学家唐兰,教育家唐文治,散文家唐弢,油画家唐一禾,话剧演员唐槐秋等。

“叶”姓的来源和历史!

  ◆相关网站     ·百度贴吧·叶吧:post.baidu.com/f?kw=%D2%B6   ·叶姓QQ群:285226637、19392185   ·更多内容请参见:bbs.lnd.com.cn/...page=4     ◆叶姓排行     目前,叶姓在中华百家大姓中排名第49位,尤以福建、台湾、广东、江苏、江西等地人数最多,分布最密集。海外则依然以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最多,叶姓华人,已经遍布全球很多地方。     ◆姓氏源流     叶(Yè 叶)姓源出有四:   1、出自芈姓,颛顼后裔叶公之后,以封邑为氏。据《风俗通义》及《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资料所载,颛顼后人沈诸梁,又称叶公,叶公即成语“叶公好龙”中的叶公,原名沈诸梁,字子高,系春秋时期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之子,才能出众,楚惠王时期被任命为楚国北边要邑叶邑的行政长官,因楚县尹通称为“公”,故称“叶公”。叶公在叶邑兴修水利,使当地的生存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邑人“莫不欣戴”。他平定白公之乱,身兼要职而不恋权位,激流勇退并归隐终老于叶邑。其后裔以邑为氏,叶邑成为叶氏祖地,叶公成为叶氏始祖。   2、出自叶调国。叶调为古国名,故地在今天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者苏门答腊岛,东汉永建六年曾经遣使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叶调国来中国的移民多以叶为姓,传名竹帛。   3、出自中国古姓。中国古姓中的“叶阳氏”、“叶大夫氏”今天已经见不到。按照两字姓、三字姓转为单字姓的规律,叶阳氏、叶大夫氏后来也改为叶氏。   4、出自其他源流和少数民族有叶姓:   ① 据《姓氏考略》所载,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日南郡(今越南境内)蛮有以叶为姓者。如春秋时吴国人叶雄即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后裔。   ② 满族纳喇氏、叶赫勒氏、德昂族亥氏,台湾土著、彝、蒙、土家、锡伯、保安、回、苗等民族均有叶姓。   得姓始祖:叶子高。上古时代,颛顼的后裔陆终有六子,其中幼子名季连。季连的后裔曾做过周文王的老师,被周成王追封在荆山(今湖北省西部)一带,立国为荆,定都丹阳,后迁都于郢,改国号为楚。春秋时,楚庄王曾孙戌,在楚平王时任沈县(今安徽省临泉县)尹,其后人便以沈为氏。戌后任楚国左司马,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人的敬重。楚昭王十八年(公元前498年),在与吴军打仗时英勇战死,楚昭王遂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为尹。沈诸梁承其父志曾平定白公胜的叛乱以复惠王,为楚国立下大功,被封到南阳,赐爵为公,世人尊为叶公。于是其后人便以邑为氏,沈诸梁则被尊为叶姓始祖,因其字号子高,后人也习惯称其为叶子高。     ◆迁徙分布     1、叶公去世后,经历战国时代,秦国灭楚之际,其后裔为避免灭族之祸,其中一支或者数支改沈为叶,尊沈诸梁为始祖,辗转迁居于河北河间、陕西雍州、江苏下邳。这就是叶县虽然是叶姓的祖地,而叶姓族人并不多,河南一带的叶姓,多为后来南迁重返故乡留下来的原因。   2、西晋末年,由于各少数民族问鼎中原,流徙到陕西、河北的叶姓后裔一部分向南迁徙,一部分重返中原,此时形成了以“南阳叶氏”为代表的望族概念。   3、唐宋......余下全文>>

关于黄姓的历史和现状?

  黄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黄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二、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今河北境),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均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又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及以北河南、安徽等地。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因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使黄姓在南方的分布更广泛。与此同时,黄姓已同胡、林、陈、郑、丘、何、曾等八族迁入闽(福建),成为后来入闽的"八大姓氏"之一。经过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不断迁徙和繁衍,黄姓形成了今河南、湖北、四川、江苏、福建、广西等地望族。宋代有黄潜善,其九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以梅州居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北宋末,金兵功入开封,河南固始人黄建联南徙杭州,后成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饶平、陆丰等地。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至海外。黄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     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蛋等少数民族。唐代以前黄氏已在岭南、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扎根。其中,为蛋民者,居于广州沙南;迁到广西黄洞者,叫黄洞蛮,大多为壮族;融入瑶族者,分布相当广泛,居于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的许多县、乡,以广西居多。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宽和堂":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黄姓堂号还有"思敬"、"逸敦"、"敦睦"、"炽昌"等。"炽昌堂"以黄峭山公外八句诗末"炽昌"二字为名。     【郡望】     江夏郡:汉高祖置郡。此支黄氏,为东汉大臣黄香之族所在。   会稽郡:秦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黄昌之后。   零陵郡:西汉时置郡。此支黄氏为三国黄盖之族所在。   巴东郡:东汉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蜀将黄权之后。   西 郡:在今甘肃永昌一带,为酒泉黄衍之后。     四、历史名人     黄宗......余下全文>>

吴姓历史

一、寻根溯祖 1、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扎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扎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二、迁徙分布 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还繁衍于江浙、安徽、山东、河南境内的一些地方。隋唐时期,吴氏已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唐高宗时有吴姓将佐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闢漳州,唐僖宗时,有吴姓将佐随王审知入闽,皆在福建安家落户。宋明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孙吴宣是后蜀驸马,家族显赫一时。吴宣的5世孙吴吉甫是吴氏入粤始祖。 吴氏迁居台湾始于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湾)。明朝末年以后,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谋生创业。发展至今,其中最为显赫的一支是吴伯雄家族。吴伯雄现任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长等要职,其家族号称吴氏"全台第一家"。 吴氏迁居香港,大约始于元代。 吴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吴氏在东渡日本的同时,还有大批人南迁,进入今越南地区。其中季扎的50世孙吴权于939年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任总统吴庭豔即吴权之后。现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吴姓为第六大姓。东汉时有吴风进入朝鲜,发展至今,吴姓称为朝鲜143个姓氏中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后,吴姓还有人移民南洋,迁至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国、缅甸等国,近代,又有人旅居欧美。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延陵堂":季扎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着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郡望】 延陵县:西晋时分曲阿县置县。 濮阳郡:晋代时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改为郡。此支吴氏,其开基始祖为广平侯吴汉的裔孙吴遵。 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吴氏是季扎的后裔,为东汉吴恢之族所在。 长沙郡:秦时置郡。此支吴氏系季扎之后,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王吴芮。...馀下全文>>

历史上有姓茹的人物吧

  有   茹法珍   茹法珍,南齐时东昏侯的宠臣,与梅虫儿一起,误国弄事,最后被萧衍斩首。   茹法亮   茹法亮(435—498),南朝齐权臣。吴兴武康人。宋大明中初为小吏。孝武末年,出家为道人。明帝初为兖州典签,累官至齐高帝冠军府行参军。元徽初,除殿中将军,为晋王熙郢州典签。齐高帝建元初,除奉朝请,补东宫通事舍人。永明元年(484),除龙骧将军。永明二年,封望蔡县男,食邑三百户,转给事中,羽林监。七年除临淮太守,转竟陵王司徒中兵参军,巴东王子响于荆州杀僚佐,上使法亮宣旨,慰劳安扶。高宗即位,建武旧人鲜有存者,法亮以主署文事,故不见疑,位任如故。永泰元年,王敬则事平,法亮复受敕宣慰,出为大司农,卒官。   茹皓   茹皓,北魏文帝的著名冠军将军,他不但武艺高强,还知书识礼,聪敏而待人谦和,十分受朝廷的器重,既参与国家大政,又能折节下人,受当时人称赞。   茹瞻   茹瞻,字孝博,北齐时东安人。南州举秀才,历官侍郎。清朗刚直而见称。据说,当他举秀才之时,皇帝就亲口说过:“今日之选,不可无茹生”的话,可见茹瞻的才华,卒于侍御史。   茹让之   茹让之,南北朝时北魏人,曾任兖州阳平太守。   茹汝升   茹汝升,唐朝水利家。   茹孝标   茹孝标,宋朝官员,宋代天圣进士。负气节,好学不倦,以都员外郎出知江州,有治声。   茹洪   茹洪,明朝大画家和大书法家。他因为楷书写得好,名气传到京城,王公贵族都收藏他的墨宝,他于是进京,写字作画。他善于画山石竹木,并且因为受古车的薰陶,作画气韵高古,名重一时。   茹瑺   茹瑺,明代兵部尚书。建文帝时奉诏至龙潭见燕王朱棣议和。后明成祖即位,封为忠诚伯。   茹连   茹连,明朝官员,曾任长沙知府、刑部员外郎。   茹太素   茹太素,明朝官员,曾任户部尚书。   茹棻   茹棻,清代乾隆状元。官至兵部尚书,有诗集。   茹敦和   茹敦和,清朝进士、学者。

蒋姓家族的历史有那些?

  关于蒋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姬姓,以国名命姓。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叫伯龄,被封在蒋,建立蒋国,是周朝的一个小国。后来蒋国被楚国所灭,伯龄的后代子孙就以原国名命姓,称蒋姓。《元和姓纂》中记载:"周公第三子伯龄封蒋,子孙氏焉,国在汝南期思县。"期思县因期思公复遂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淮滨县城东南13公里得期思集,北邻死河,系春秋时楚灭蒋后所置,属于汝南郡,魏、晋时改属弋阳郡。因此,蒋姓祖根在今河南淮滨。     聚集地(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蒋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境内发展繁衍。自楚灭蒋后,蒋氏除部分仍留居河南外,大部分外迁。其中,有一支首先于汉时已迁居陕西省境内,又一支于东汉迁往山东东莱郡。另一支于南朝宋时迁往义阳羡县(今属江苏)。西汉哀帝时,又杜陵人(今陕西长安县东南)蒋翊被封为兖州(今属山东)刺史,其子孙东汉初渡江散居江南各地,其中一支徙居阳羡(今江苏宜兴),一支徙居毗陵(今江苏常州)之滆湖,一支迁至今浙江奉化之三岭。个儿子避难四方,待帝省悟后,9子皆随地封侯,即:公华侯颖,会稽(今属浙江)侯郑,临江(今四川忠县)侯川、临湖侯曜、临苏侯浙、浦亭侯巡、九江(今属江西)侯稔、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侯默、函亭(今属江苏)侯澄。可见,自蒋横以后,其子孙便多散居我国南方的浙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地。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有河南蒋姓将佐随从,后在福建安家落户。宋代,蒋氏已有移居今广东者,如南宋理宗时进士蒋科为电白人(今广东高州县东北)。元末,永嘉人(今浙江温州)蒋允文避乱移居闽中。元、明时期,福建、广东的蒋氏已发展成为大族。   蒋姓是台湾的第六十六大著名大姓,其地位的显赫,自不待访问说。蒋氏家族的源头,史书上记载为:“系承伯龄,望出蒋乡”。蒋氏迁台,始于明末永历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当时,有位叫做蒋毅庵的人,跟随郑成功父子在台湾高举义旗,反清复明,并且当了郑氏军队的副总。蒋毅庵死后,就葬于彰化市的八卦山麓。同时期,还有一位姓蒋郑氏部属,入垦港东中里西势庄。这两位追随郑成功来台的蒋姓人士,已被公认为蒋氏移台的始祖。另据史籍记载,台湾的蒋氏,主要来自福建的泉州。从《福建通史》可知,泉州的蒋氏的始祖,是南宋的大学者蒋邕,他是仙游人,在南宋绍兴年间,到泉州教书,后来就定居下来,成为蒋氏在闽南的开山祖。由此推断,台湾蒋氏的祖先,应该也是来自中原的蒋邕。   蒋姓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





姓杨的历史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