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惊蛰古诗,关于惊蛰的古诗有哪些

  关于惊蛰的古代诗词   拟古·其三   魏晋·陶渊明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义雀行和朱评事   唐·贾岛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   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   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   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   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   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     惊蛰(jīng zhé),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   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仲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yú),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互相吻合。

惊蛰的含义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订,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这个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俗话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必须继续搞好清沟沥水工作。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渐渐开始萌动,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节气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当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等季节性疾病的流行。   惊蛰的民间习俗   每年惊蛰这天,在广东和香港,民间习俗有祭白虎及打小人的仪式。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余下全文>>

惊蛰这个节气是在什么季节

  春季,在雨水节气后面,再往下是春分

惊蛰这个节气是在什么季节

  春季,在雨水节气后面,再往下是春分

与"寒露"有关的古诗词

  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  戴察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  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  莫厌窥临倦,将晞聚更难。   鲁中送鲁使君归郑州  韩翃     城中金络骑,出饯沈东阳。  九月寒露白,六关秋草黄。     齐讴听处妙,鲁酒把来香。  醉后著鞭去,梅山道路长。   池上 白居易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孩子惊蛰那天出生的,起个名字

  使其结构富于为变化,

爱我中华 的古诗词(108字)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晏殊和尚的诗句“: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欢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成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唐·李梦阳: 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   明·于谦: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   宋·陆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三国志: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   唐·李白: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病起书怀》宋.陆游   寸寸山河寸寸金,瓜离分裂力谁任。   ——《赠梁任父母同年》清.黄遵宪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三国.魏.曹植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国殇》战国.楚.屈原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唐.王昌龄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唐.杜牧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塞上曲二首》唐.戴叔伦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扬子江》宋.文天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满江红》南宋.岳飞   -----------全诗------------   1.《满江红》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病起书怀》宋.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3.《赠梁州张都督》唐. 崔颢   闻君为汉将,虏骑罢南侵。   出塞清沙漠,还家拜羽林。   风霜臣节苦,岁月主恩深。   为语西河使,知余报国心。   4.《扬子江》宋.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5.《塞上曲二首》唐. 戴叔伦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古诗词里的男孩

  1.飞轩 指廊宇。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文选?刘琨》:“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   2.得韬 拥有用兵的谋略。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李德裕《 李文饶集》“不劳孙子法,自得太公韬”。   3.澄泓 水清而深。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茧纶牵拨剌,犀焰照澄泓。”   4.存志 保全志向。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滍水》:“学道遭难逢危,终无悔心,可以牢神存志。   5.澹雅 淡泊高雅。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图画》:“夫画者澹雅之事。”   6.德辉 仁德的光辉。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礼记?乐记》“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   7.方旭 早晨太阳刚出来的样子。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太玄?从》“方出旭旭”。   8.博文 通晓古代文献。适用于男孩取名字。这个名字取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9.彬蔚 富有文采。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陆机《文赋》“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10.彬彬 文质兼备。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品言 志楷 伟康 品声 宝影 志勇 容伊 本康 美君 明驿 一赫 绪新 慧峰 坤铎 思君 春刚

关于节气的古诗词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   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   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关于梦遇故人的古诗词

  1、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2、   夜梦故人诗   何逊(南北朝)   客心惊夜魂。言与故人同。开帘觉水动。映竹见床空。浦口望斜月。洲外闻长风。九秋时未晚。千里路难穷。已如臃肿木。复似飘飖蓬。相思不可寄。直在寸心中。   3、   《甲子岁十月二十四日夜半梦遇故人於山水间饮》   陆游   拂衣金马门,税驾石帆村。   唤起华山梦,招回湘水魂。   心亲频握手,目击欲忘言。   最喜藤阴下,翛然共一樽。   4、   纳兰性德   【青衫湿遍·悼亡】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5、   《七律·无题》鲁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似水照缁衣。   6、   白居易 【梦微之】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草树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7、   梦李白二首   【唐】杜甫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皎龙得。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希望满意~





惊蛰的古诗词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