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汉族名称缘何由来?

  汉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世界民族之林中人数最多的民族,那麽,“汉族”这个称谓是从何而来的呢?这就要从“汉”字最原初的意义说起;   “汉”字从早期的金文、小篆一直演变到楷书,左边的形符始终没有变化,显然与水有关。“汉”字的本意就是一条被称作“汉”的河流“汉水”,也称“汉江”。   汉水是长江的一条最长的支流。它发源于陕西省的西南部,流过秦岭与大巴山之间的汉中盆地后进入湖北,在武汉注入长江。两千多年前,汉水的上游地区因为一个叫作刘邦的人物而开始出名。   刘邦当时被封在这里作汉王,他以这个富庶而又易守难攻的偏僻地区为根据地,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当刘邦击败项羽登上皇帝宝座,他便以它的发迹之地来命名这个新建立的王朝。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之后的又一个统一国家,是当时的世界上与罗马帝国并列的强国。正是在这个公元前后延续了四百多年的朝代,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些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传统——孔子的学说开始主导国家的意识形态,礼乐教化成为统治的重要手段,文官制度完成了初期建构。在这片文明富强、幅员辽阔的国土上,大一统的国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终于不可逆转地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正是在这个时期,与汉朝人作战的匈奴人,开始称汉军士兵“汉子”,这种称呼后来为契丹人、蒙古人、以及边疆地区其他一些民族所沿用,往往称中原民族为“汉人”,这就是现代“汉族”称谓的由来。因此可以说, “汉族”这个名称来源于一条河流与一个朝代,也来源于各兄弟民族的交往。   有趣的是,“汉子”这个称谓从原来专指汉军士兵,逐渐演变为对一些有豪勇之气的男子的称呼,这或许是因为汉朝军队的英勇善战吧。于是,“汉”这个字就被附加了“男性”的引伸义,而“汉子”中的优秀者则被称为“好汉”,这在中国民间一直是对于男性的高度评价。   由“汉”字组成的词汇大都与汉水流域、汉朝、或是汉族有关,可以说它们都来源于那条被称作“汉”的河流。唯一的例外是古人将银河星系也称作“汉”,先秦的《诗经》中已经有这样的诗句:“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这意思是说,天上的银河,望去象是水光在流。当我们的祖先诗意地仰望着群星闪烁的星系时,不知他们是否已经意识到:后来以同样的字命名的后代子孙,成为这个星球上人口最为繁茂的民族。     自80年代以来,汉中学者陈显远等提出汉族之名称源于汉中,其说引起社会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所接受,然亦有争议或怀疑者。为此,特辑录以下资料以供研究:     《辞源》载:“汉,民族名。因汉代声威播于国外,外人称中国为汉。”中华书局《文史知识》杂志1984年第8期载著名史学家李一氓文章《试释汉族》认为: “汉”原非族称,刘邦定国名为“汉”,当时比邻国家或民族称其为“汉人”,意为“汉国之人”,并非谓汉族。经过魏晋南北朝与鲜卑族对称,直至清代与满族对称,汉作为族称就肯定下来了。作者强调民族形成与民族融合的联系,辛亥革命民族融合过程最后完成,因此,确切意义上的汉民族成立了。   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中国民族史》一书谈及民国时确定我国民族名称时说:“因汉代年祚之久,兵力之强,与他族接融之繁,故汉之朝代名遂兼用为种族名,于是华夏之名遂再变。自此以后,汉虽灭亡,然汉族之名称历代不改,沿用至今。”“华夏之名称,则原意久已不传,后人推测之辞甚多。夏……,因夏水得名:章太炎云:‘质之史书,夏之为名,实因夏水而得。是水或谓之夏,或谓之汉,或谓之漾,或谓之沔,凡皆小别互名。本出武都,至汉中而始盛。地在雍、梁(汉中)之际,因水以为族名,犹生姬水者之氏姬,生姜......余下全文>>

汉族名称的由来?

  秦作为统一的大帝国虽很短暂,但秦的影响非常大。至两汉时期,北方和西北各族还称汉朝人为“秦人”,而汉朝人自称“中国人”。当时边疆各民族也往往称汉朝郡县之民为“汉人”,但它还不是一个民族概念,它的意思是“汉朝的人”。不过汉时已出现“胡汉”、“越汉”、“夷汉”等合称,大概已初具族称含义。及至魏晋,中央政权统治下的汉族人自称“中国人”、“晋人”,但边疆各族却仍称之为“汉人”。显然,这时“汉人”称呼,已具有比较明确的民族含义了。不过也就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汉人”作为民族的概念,为汉族和非汉族所接受。同时,作为以前中央政权统治下的汉族自称的“中国人”,这时已为居于汉地的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所共享。这是东汉以来边疆各族内迁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的结果。以“五胡”为代表的内迁各族纷纷建立政权,据有以两京为中心的黄河流域,接受先进的汉文化,自称“中国皇帝”範与晋室争正统。这样,具有文化优越感而基于地域概念的“中国”、“中国人”就不再适应于居于内地的汉族所专有了。“中国”或“中国人”为入居内地的各族所共享后,作为统治民族的非汉族为了将汉族区别开来,即用“汉”或“汉人”来专称汉族。这样,“汉”或“汉人”就成为一个正式的民族概念。唐时少数民族出现了“蕃”的称谓,与汉族合称“蕃汉”。五代继唐,依旧有“蕃汉”之称,宋时亦沿用。至元代,由于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原先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已被完全汉化,被称为汉人了。   参考资料:《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618-619页。

汉族有什么 身体特征?

  八大特点:   1, 头发:直而质地较粗,横切面呈圆形。   2, 发色:黑。   3, 肤色:黄或黄褐。   4, 眼形:杏仁眼,两眼分开较远,即常说的“凤眼”。眼脸较厚,具有蒙古褶(单眼皮)。   5, 眼色:黑褐色。   6, 鼻形:鼻根较低扁。   7, 脸形:颧骨较突,面形扁平。   8, 体毛:体毛和胡须较少。   四次特点:   1, 体形:肩宽,躯干长,四肢较短。   2, 体高:平均在1。67米以上。   3, 牙齿:常有箕形门齿。   4, 蒙古斑:即所谓的“胎记”,在婴儿期至5岁时常出现。   从这12点特征来看,现代中国人的体质特点。不仅可以追溯到殷商之际,而且可以至新石器时代,甚至一直到北京人的远古时期。

汉族有什么 身体特征?

  八大特点:   1, 头发:直而质地较粗,横切面呈圆形。   2, 发色:黑。   3, 肤色:黄或黄褐。   4, 眼形:杏仁眼,两眼分开较远,即常说的“凤眼”。眼脸较厚,具有蒙古褶(单眼皮)。   5, 眼色:黑褐色。   6, 鼻形:鼻根较低扁。   7, 脸形:颧骨较突,面形扁平。   8, 体毛:体毛和胡须较少。   四次特点:   1, 体形:肩宽,躯干长,四肢较短。   2, 体高:平均在1。67米以上。   3, 牙齿:常有箕形门齿。   4, 蒙古斑:即所谓的“胎记”,在婴儿期至5岁时常出现。   从这12点特征来看,现代中国人的体质特点。不仅可以追溯到殷商之际,而且可以至新石器时代,甚至一直到北京人的远古时期。

汉族有什么衣服?

  你说的传统服装吧,主要是男士的衣服特点比较明显就说一处,特点就是能盖的上腿,因为我们以前腿有点短没有欧洲人腿长。这样可以弥补腿短的缺点。

我国北方汉族的饮食有什么习惯?

  北方人的饮食习惯一:口味浓   北方人的口味比较浓烈,不像我们南方人喜欢清淡,北方人吃什么东西都喜欢味道浓一点,烈一点,而且每一餐的食物都很多,一大盆的,吃了这顿饱到下顿。   北方人的饮食习惯二:喜吃面   南方人喜欢吃面、馒头等粗粮,因为他们认为吃米饭会吃不饱,而且奢侈,他们的饮食还很粗糙和简朴,只要吃得饱就行了,不像南方人要吃得精美。   北方人的饮食习惯三:喜欢大鱼大肉   北方人喜欢大鱼大肉,还喜欢干辣和酸辣,喜欢大碗大口吃,这是因为北方人比较豪爽,在餐桌上,他们不拘小节,大块吃肉。   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四:喜欢吃米粥   北方人喜欢吃米粥、面汤、烧饼或煎饼等,南方人吃的汤水他们都不喜欢吃,他们只要简单易做,而且能吃得饱肚子的就行了,不像南方人要吃得细腻,易消化。

汉族的服装是什么样子的?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 【汉服的风格与特色】 汉族服饰的风格是怎样的呢?如果我们把汉族同欧洲民族相比的话,我们会发觉二者在许多方面都呈现明显的不同。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1)历史性 剃发易服的暴力强制已经消失,汉服趋向于复兴。 (2)传承性 传承性即汉服历史具有传承性。在这漫长的时间中,汉服历史的发展一直遵循着代代相传,世世相袭的特点,这体现了汉服历史发展的传承性。 (3)多样性与同一性 多样性与同一性是指汉服款式的多样性与汉服型制(或样式)的同一性。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事物,汉服从来就不是一种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丰富多彩的款式体现了作为一种悠久的民族服饰应有的多样性。虽然汉服历来款式丰富,但汉服的基本形制(或样式)“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的特点却是千古未便的,这就是汉服的同一性。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是汉服的一大特色。 (4)完备性 完备性是指汉服自身内部体系的完备性。经过千年的发展,汉服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服饰了,它不但内部种类丰富,工艺考究,而且汉服的配饰也非常繁多而丰富。 (5)相融性 相融性是指汉服与传统文化的相融性,汉服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被视为正宗传统文化的象征了,而且汉服本身就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汉服与传统文化是和谐的一家。 【历史发展】 汉服即汉族服饰的简称:主要是指清代以前,在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汉族服饰。 汉服作为一种独立服饰体系,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貌,即已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色,并且明显区别于我国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服装,更与现代服饰在制式风格上有着质的不同。 汉族服饰博大精深。因为其历史悠久,应用地域广泛,并在不断的创新与融合中发展演变,使得对中国服饰研究较少的人难以把握,而作为一个大的服饰体系,不能仅以表象和简单的制式来界定汉服,而应以其主导风格为界定标准。 所以汉服的界定标准可以用以下文字进行表述:“上溯炎黄,下至宋明,以汉族(先秦时则为华夏族)人民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明显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   希望采纳

汉族死人为什么会高兴?,而且还请人来跳舞?

  这是汉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因为在汉族文化中,古人说,人过70古来稀。因为古代时由于生活条件,人类进化,科技发展等等原因,人们的寿命都是比较短的。另外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认为人都是在六道(指六道轮回)中不断的轮回的。死也只是到了另外的世界,还会重新轮回做人的。所以古人就认为在人世活着还是到了阴间都是活着的,没有什么关系,说不定在下一世会更好呢? 基于以上的认识,就形成了老人过了70岁过世的,都当成喜事(庆祝老人到阴间享福,升天,或者是重新投胎到大富大贵的人家去了)来操办。故我们有办‘红,白’喜事之说。就是只要是老人年龄在70以上的去世了,就把丧事当成喜事来办,所以就有了请戏班子唱戏的,吹喇叭的,跳舞的等等做法。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汉族葬礼的介绍

  临 终过去民间习俗认为,凡享有50岁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寿终,称之为“喜丧”,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白喜事”。到了近现代,七八十岁才算寿终,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今天的人们认为80岁以上才算是寿终正寝。对于这种正常的死亡,家人早有准备,儿女子孙都要在死者临终前日夜守候,称为“送终”。当地有“人死时,子女谁守在身边送了终,谁才是真儿女”的说法,显然是“百善孝为先”的孝悌文化的俗化。 寿衣,当地俗称“装老衣”。旧时,人到了六七十岁时,就要自己缝制寿衣。自己没有能力缝制的,子女为其缝制或预先购置。人在临终时候,亲属为其剃头、洗脚、穿戴“装老衣”(寿衣)等,俗称“装裹”、“装穿”。有的地方则在咽气后进行装裹。装穿时,还要呼唤着“爹(妈),给你穿衣裳,穿上衣裳再上路”。未咽气穿上寿衣时,不穿鞋,只待咽气后,才将鞋穿上。所谓,一穿鞋就“走了”。“装老衣”包括内衣(?子)、单衣、夹衣、棉衣,据说穿得越厚越好。当地讲究。一忌穿戴有皮毛的衣服、鞋帽等。传说怕下到阴间脚底长毛变为墓虎重返阳间伤人,“着毛变畜,错胎转生”。二忌穿白色的衣服,白色如同一块冰,背在背上是不吉的。三忌穿黑色的衣服,怕后代绝子绝孙,即“黑门”。四忌穿缎,因“缎”与“断”谐音,害怕断了根,绝了后。寿衣的颜色基本为紫、蓝色。没有扣,都用带系,表示后继有人。男性头上要戴一顶兰色的帽子,帽顶上要用红布做成桃疙瘩,用来驱除煞气,这样,对子孙有吉祥之意。鞋必须是布底,底上贴莲花,表示脚登莲花,修成正果。民俗有“脚登莲,上西天”等说法。无论在哪个季节去世,寿衣都是冬装。穿“装老衣”时,不许亲人哭泣。同时,要马上把窗子打开,让煞气往出走。所谓“煞气”,迷信指人死后的灵魂,当地人称为“殃”。据传,人死后,其“殃气”要从室内的某一孔道出去,有从窗户出去的,有从门出去的,有从门头窗出去的,还有从烟道出去的。如殃气出不去,则对家人不利。死者咽气后,没有合眼的,要将其眼睛合上,称为“揞眼”,没有闭嘴的,要将其嘴合住,称为“合口”。给死者装裹好后,还要将一枚硬币塞入死者口中,俗称“口含钱”。这一习俗在上古时即有,只是那时所含的是玉而不是钱,故称之为“琀”。最后,要在死者上衣袍袖口内装好“打狗饼子”,然后用麻纰把袖口和裤腿扎住。“打狗饼子”是用白面做成并在锅内烤熟的小饼。装“打狗饼子”是有讲究的,其数量是与死者岁数相等的小面饼,另外再加两个稍大些的饼,称做“天一个,地一个”。如死者终年72岁,就需要74个。“打狗饼”的作用是亡者喂给阴间的狗的。据传,亡者的灵魂下阴间冥府报到的路非常曲折,还要经过二座桥(金桥、银桥),途中有很多的拦路狗和屈死鬼要钱,于是,亡者便边走边扔小饼,一直到阎王殿为止。最后,孝子们要立即戴孝。直系儿子儿媳、孙子孙媳均为重孝,即用白色粗麻布制作的不缉边的孝衣(即五服中的第一服“斩縗”),上衣叫“孝衫”,下衣叫“孝裤儿”。儿子、儿媳还要将麻纰辫成麻辫拴在腰间。孝衣、孝裤早在死者弥留之际就已做好。同时,还要将白布包缝在鞋面上,称为“鞔鞋(hái),此即为孝鞋。穿戴好孝衣后,就要为死者安床、点下炕纸了。 人死气绝后,不能老让亡者躺在原来的炕上,否则叫“背炕板子”,对生者不利。必须要从自家的门上卸下一块门扇或者是寿材的上盖放在炕上,把死者移在门板或材盖上,叫“停尸”。停尸是有方位的,多取东西方位,但死者的头部的位置不得对准梁下,并要仰卧。死者停好后,在脸上苫一张白麻纸,叫“苫面纸”,古代称“面衣”。据说,给死人蒙苫面纸的遗俗来自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大败越王......余下全文>>

汉族葬礼的打墓子

  旧时,当地通行土葬之俗,称为“入土为安”。人死后,就要挖墓穴,俗称“打墓子”。墓子建在祖坟内,由南到北最顶端的坟墓即称祖坟,亦称老坟,是为家族立祖的坟墓。其下是其子孙的坟茔,每代一排,按大小自东而西排列。儿子的坟墓必须建在父亲的坟墓前面,有几个儿子就要留有几个儿子的空位,如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打墓可由孝子打,也可雇人或请人帮忙打。打墓前,要请阴阳先生,看哪天破土为宜,怎样破土等。破土由孝子承担。破土前要给祖坟的每个坟茔烧纸。烧纸后,长子长孙要按照阴阳的吩咐,在已定墓穴处开挖第一锹土,并将其放到阴阳指定的位置,下面垫以红纸,将第一锹土放在上面,等下葬后,把这锹土倒回到新起的坟丘上。孝子破了土后,其他人就可以开挖了。如果是孝子或本家亲属,打墓时必须戴全孝,如是外人,则要戴臂孝,并要在衣服上挂一红布条避邪。墓穴的深度为2.2~2.5米左右,前面要掏挖一小穴,用以放置衣饭罐。墓穴要求底部必须平整,下面要铺以黄沙,称为“铺金”。铺上黄沙后,要将踩在上面的脚印除去,以免鬼魂跟随。如果在冬季打墓,则需用柴草、麦?点燃后慢慢地熏,将封冻的土地消开才能挖得动。如是与早亡的配偶合(gé)葬,则按男东女西的规则在旁边另挖一穴,并将配偶的墓穴挖开一部分,露出棺盖,以备合葬时同盖“红盖裼”。如果建新坟,则要请阴阳看风水。阴阳根据当地山脉河流的走向,按照勘舆学说,确定新坟的方位,称作“扲坟”。扲新坟后,要在上面立祖(一般三~五服内长者为立祖对象)。立祖可将死者的父母或祖上的坟迁来。打墓的习俗同上。





汉族由来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