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寒食节的来历是什么?

  "寒食节",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或几天,说法不一。寒食,顾名恩义,就是不生火做饭,吃冷食。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还得从寒食节的来历说起。传说春秋时代,晋国(今山西省)国君晋献公有五个儿子,他们是:申生、重耳、夷吾、奚齐、卓子。申生是晋献公第一夫人生的,被立为太子。晋献公的后夫人俪姬为了让自己生的儿子美开当太子,阴谋害死了太子申生。为了避免后母骊姬的迫害,公子重耳、夷吾分别逃往国外。晋国贤臣介子推(又叫介之推)等不畏艰难困苦,一直跟随重耳过流亡生活。有一年,重耳在断伙绝粮的流亡生活中生了大病,贫病文加,使他十分困苦。为了给重病体弱的重耳增添营养,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成肉汤给重耳吃,使他恢复了健康。晋献公病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而同室操戈,重耳在狄国、齐国、秦国流亡十九年后,在秦国国君穆公的帮助下,兴戎起衅,打败了已当上晋国国君的公子围(重耳的异母兄弟),得立为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重耳当上了国君之后,对跟随他流亡过的人都按功封官行赏。可是,唯独把对他有特殊帮助的介子推忘记了。介子推十分伤心,决心不再见重耳。他背着年迈的母亲,到家乡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隐居去了。介子推的手下人知道了代抱不平,在宫门上贴了一张无名帖,上面写着:"有一条龙,奔西逃东;好几条蛇,帮它成功。龙飞上天,蛇钻进洞;剩下一条,流落山中。"晋文公看了恍然大悟,他回想起在流亡国外期间,介子推对自己忠心耿耿,如今做了国君忘记了对他奖赏,心里大力不安。接着,重耳赶紧派人找介子推。不久,差人禀报:介子推已进绵山隐居了。深感惭愧的晋文公亲自带人去绵山寻找,然而介子推却避而不见。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个大孝子,他根据别人的建议,火烧绵山,留出一条小道,想趁林中起火后,介于推母子定会出山避火的。可是,一连烧了三夭三夜,数十里森林被火烧为焦土,仍未见介子推母子的人影。大火熄灭之后,人们发现他母子双双抱庄一棵大树烧死了。晋文公对此内疚于心,十分惋惜,便下令把介子椎母子葬于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并修建子推祠堂。后人又把界休县改为介休县。介子推死的时候,正值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他是火饶死的,晋国人为了纪念他,就在他逝世那天不举烟火,进冷食,后来,人们又干脆把它定为"寒食节"。到了唐朝时,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寒食禁火习俗逐渐消失。   参考资料:www.xiaoi.com/browseDetail.do?qid=1143282

有寒食节的传说

  清明寒食节传说:介子推割肉奉君 亡命绵山(图)   介之推是春秋时晋国的臣子,出生于今山西省夏县裴介村。他性情耿直,仗义好强,文武兼备,胆识过人,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臣孝子。由于他焚身于介休绵山,因此,在晋中一带,均留下不少使人们常加赞颂的故事。   割肉献君   古时候,山西称为晋国,晋国的皇上有个小老婆,想让她生的儿子接位,便定计要害死正宫娘娘的儿子重耳。重耳得知消息后,在介之推等忠臣的保护下,连夜偷偷地离开京城,避难去了。   他们走了很多国家,有的国家因怕晋国报复,不敢收留。在这种情况下,跟随他的人中有一个动摇了。一天除上,这个人把他们的金银财宝统统偷上逃跑了。   第二天,他们要买吃的没有钱,去讨吃吧,又放不下   架子   ,只好饿着肚子走路。快到黄昏的时候,他们走到一座前不接村、后不接店的山下,实在饿得连一步也不能走了,大家只好采摘一些野菜填饱肚皮。可是重耳平时吃得都是山珍海味,这野菜怎么能咽得下去?   看到这种情况,介之推心想:我们在外头受苦受罪,为的就是保重耳将来回晋国当皇上,他要是饿死了,晋国也就完蛋了!于是他悄悄躲开众人,用刀子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大块,给重耳熬成肉汤。当重耳美美地喝完肉汤后,才听其他人说是介之推割上自己的肉献给他吃的,重耳非常感动,一再向介之推说将来忘不了他,要重重谢他。   子母柏   重耳在外面跑了十九年,最后在秦国的帮助下打回了晋国,当了皇上,当时就叫晋文公。晋文公把跟随他在外边跑了多年、受了很多罪的人都按功劳大小封了官,行了赏,唯独把个介之推忘得一千二净。   介之推再不愿意见到这种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的忘恩负义的人,便和他的老母亲一同进入绵山,他在山上修了草房子,一面砍柴,一面开荒种地,生活过得平平稳稳。   世上的事就是这样,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众人评,人们对晋文公忘记了介之推的事很生气,这个也说,那个也道,越传越远,越说越多,后来便慢慢抚传到晋文公重耳的耳朵里。重耳为了堵大家的嘴、遮大家的眼,便下了一道圣旨,要亲自上绵山去请介之推下山。   晋文公带领随从人员来到绵山,只见山高林多,便派人在山上呼唤,很久都不见介之推出来。有人对重耳说:“介之推是个大孝子,您不如放火烧山,火势一厉害,他必定会背上他妈出山避火。”晋文公一听很有道理,便下令烧山。当时正是春季,风刮得很大,火越烧越旺,一连烧了三天三夜,却始终不见介之

易学是什么?

  易学源于易经之学,简称易学,它起始于占卜但高于占卜,易经中记录了很多上古的古代历史事件,因此易经本于实践。   研究《周易》的学问,探求宇宙万物变易规律的学术。有关易的早期经典有:《连山》、《归藏》、《乾坤》、《周易》等。因《连山》、《归藏》等古易已佚,故以研究《周易》为对象。《周易》是一部通过卦爻、象数、占筮的模型或形式,模拟、预测宇宙万物起源、结构、变化规律的典籍,包含较深刻的理论思想,具有很大的抽象性、灵活性与适用性,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故被成为占筮之学、天人之学、自然哲学。易学不仅研究《周易》卦爻、象数、占筮等形式,而且研究《周易》蕴藏的深刻义理及思维方式;不仅研究《周易》本身的内容,而且研究“易”在中华文化文明史上的巨大作用,研究“易”在社会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门类学科中的影响、渗透和运用。历代对《易》的解说、研究和阐发,构成“易学”。易学源远流长。上古时人们为了了解宇宙自然,采用鬼卜、占筮等方法想鬼神卜问,在因无知而求有知的过程中不断向卜筮输入有知因素,经漫长岁月的积累,《连山》、《归藏》、《周易》分别在夏、商、周三代集结成书(成书时间有另说),为易学形成奠定基础。战国时期一些系统阐释《周易》经文的文字陆续被收集起来,汇成《易传》,逐步成为一门学问,标志易学诞生,气候两千多年来,研究不绝。经历古易、汉易、魏晋易、唐易、宋易、清易、现代易等不同阶段。出现具有个人风格的易说,如京氏易、王弼易、程颐易、朱熹易、船山易。形成不同流派,如象数学派、义理学派。历代许多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及科学家依据《周易》经传所提供的思想资料,建立自己的学派体系和学科体系,故又有儒家易、道家易、医家易、术家易之分。由此,易学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易学的范围和包含量也不断扩大,“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易者又援以为易,故易说至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从而形成一门具有东方独特思维方式、集中国几千年文明智慧于一体、以探索天道人理变易规律为目的的系统学术。易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作用。各代、各派易学是所处历史环境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与时代特征,是华夏文化及其理论思维的体现。   很多很多很多....

易学是什么?

  易学源于易经之学,简称易学,它起始于占卜但高于占卜,易经中记录了很多上古的古代历史事件,因此易经本于实践。   研究《周易》的学问,探求宇宙万物变易规律的学术。有关易的早期经典有:《连山》、《归藏》、《乾坤》、《周易》等。因《连山》、《归藏》等古易已佚,故以研究《周易》为对象。《周易》是一部通过卦爻、象数、占筮的模型或形式,模拟、预测宇宙万物起源、结构、变化规律的典籍,包含较深刻的理论思想,具有很大的抽象性、灵活性与适用性,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故被成为占筮之学、天人之学、自然哲学。易学不仅研究《周易》卦爻、象数、占筮等形式,而且研究《周易》蕴藏的深刻义理及思维方式;不仅研究《周易》本身的内容,而且研究“易”在中华文化文明史上的巨大作用,研究“易”在社会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门类学科中的影响、渗透和运用。历代对《易》的解说、研究和阐发,构成“易学”。易学源远流长。上古时人们为了了解宇宙自然,采用鬼卜、占筮等方法想鬼神卜问,在因无知而求有知的过程中不断向卜筮输入有知因素,经漫长岁月的积累,《连山》、《归藏》、《周易》分别在夏、商、周三代集结成书(成书时间有另说),为易学形成奠定基础。战国时期一些系统阐释《周易》经文的文字陆续被收集起来,汇成《易传》,逐步成为一门学问,标志易学诞生,气候两千多年来,研究不绝。经历古易、汉易、魏晋易、唐易、宋易、清易、现代易等不同阶段。出现具有个人风格的易说,如京氏易、王弼易、程颐易、朱熹易、船山易。形成不同流派,如象数学派、义理学派。历代许多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及科学家依据《周易》经传所提供的思想资料,建立自己的学派体系和学科体系,故又有儒家易、道家易、医家易、术家易之分。由此,易学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易学的范围和包含量也不断扩大,“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易者又援以为易,故易说至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从而形成一门具有东方独特思维方式、集中国几千年文明智慧于一体、以探索天道人理变易规律为目的的系统学术。易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作用。各代、各派易学是所处历史环境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与时代特征,是华夏文化及其理论思维的体现。   很多很多很多....

中国的“寒食节”是哪一天?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现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这首歌是什么

  郭德纲 - 大实话   郭德纲、于谦   说天亲,天也不算亲,天有日月和星辰。   日月穿梭催人老,带走世上多少的人。   说地亲,地也不算亲,地长万物似黄金。   争名夺利有多少载,看罢新坟看旧坟。   说爹妈亲,不算个亲,二老不能永生存。   满堂的儿女留也留不住,一捧黄土雨泪纷纷。   说亲戚亲,不算个亲,你有我富才算亲。   有朝一日那日子过穷了,富者不登穷家的门。   说朋友亲,不算个亲,朋友本是陌路的人。   人心不足这蛇吞象,朋友翻脸就是仇人。   说弟兄亲,不算个亲,一奶同胞各自起歹心。   兄如豺狼弟似猛虎,分家时候个人顾各人。   说媳妇亲,不算个亲,背着丈夫外边找情人。   她跟那个小白脸子俩人闷得儿蜜,全忘了于谦的那么点子恩。   说小蜜亲,不算个亲,你拿出金银财宝她献了身。   有朝马死黄金尽,她归置东西进了那于谦的门。   要说亲,观众们亲,观众演员心连着心。   曾记得早年间有那么句古话,没有君子不养艺人。   昨日里趟风冒雪来到塞北,今日里下江南桃杏争春。   我劝诸位,酒色财气君莫占,吃喝嫖赌也莫沾身,   没事儿时扶老携幼那相声大会进,听两段相声就散散心。   抱拳拱手尊列位,愿诸位招财进宝,日进斗金

寒食节是农历几月几日?

  "寒食节",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或几天,说法不一。寒食,顾名恩义,就是不生火做饭,吃冷食。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还得从寒食节的来历说起。传说春秋时代,晋国(今山西省)国君晋献公有五个儿子,他们是:申生、重耳、夷吾、奚齐、卓子。申生是晋献公第一夫人生的,被立为太子。晋献公的后夫人俪姬为了让自己生的儿子美开当太子,阴谋害死了太子申生。为了避免后母骊姬的迫害,公子重耳、夷吾分别逃往国外。晋国贤臣介子推(又叫介之推)等不畏艰难困苦,一直跟随重耳过流亡生活。有一年,重耳在断伙绝粮的流亡生活中生了大病,贫病文加,使他十分困苦。为了给重病体弱的重耳增添营养,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成肉汤给重耳吃,使他恢复了健康。晋献公病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而同室操戈,重耳在狄国、齐国、秦国流亡十九年后,在秦国国君穆公的帮助下,兴戎起衅,打败了已当上晋国国君的公子围(重耳的异母兄弟),得立为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重耳当上了国君之后,对跟随他流亡过的人都按功封官行赏。可是,唯独把对他有特殊帮助的介子推忘记了。介子推十分伤心,决心不再见重耳。他背着年迈的母亲,到家乡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隐居去了。介子推的手下人知道了代抱不平,在宫门上贴了一张无名帖,上面写着:"有一条龙,奔西逃东;好几条蛇,帮它成功。龙飞上天,蛇钻进洞;剩下一条,流落山中。"晋文公看了恍然大悟,他回想起在流亡国外期间,介子推对自己忠心耿耿,如今做了国君忘记了对他奖赏,心里大力不安。接着,重耳赶紧派人找介子推。不久,差人禀报:介子推已进绵山隐居了。深感惭愧的晋文公亲自带人去绵山寻找,然而介子推却避而不见。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个大孝子,他根据别人的建议,火烧绵山,留出一条小道,想趁林中起火后,介于推母子定会出山避火的。可是,一连烧了三夭三夜,数十里森林被火烧为焦土,仍未见介子推母子的人影。大火熄灭之后,人们发现他母子双双抱庄一棵大树烧死了。晋文公对此内疚于心,十分惋惜,便下令把介子椎母子葬于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并修建子推祠堂。后人又把界休县改为介休县。介子推死的时候,正值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他是火饶死的,晋国人为了纪念他,就在他逝世那天不举烟火,进冷食,后来,人们又干脆把它定为"寒食节"。到了唐朝时,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寒食禁火习俗逐渐消失。

是什么??

  *   szh887   *   |   *   手机版   *   |   *   我的生词本   佛手柑 [ fó shǒu gān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 fó shǒu gān ]   *   果树名。为枸橼之变种。系常绿小乔木,高丈余。叶呈长圆形,花白色。果实色黄而香,下端有裂纹,状如半握之手,中医以之入药。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顶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急!!谁知道关于端午节和寒食节的来历及一些习俗?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将绵山改为介山,并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之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间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   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是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   这事传出来,人人尊敬和怀念介之推。以后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     关于由来的其它说法   寒食节,是山西民间春季一个重要节日。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现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谁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于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余下全文>>





寒食节是什么时候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