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关于小寒的诗词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   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   未作愁红怨绿看。   窦园醉中前后五绝句(陈与义)   东风吹雨小寒生,杨柳飞花乱晚晴。   客子从今无可恨,窦家园里有莺声。   小寒食舟中作(杜甫)   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   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早发竹下(范成大)   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迭迭山。   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湾。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关于小寒的谚语农谚有哪些 小寒谚语 小寒农谚

  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

傣族饮食民风民俗

  傣族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在临沧、大理和丽江等地也有分布。傣族聚居地盛产水稻,傣族人以大米为主食.最喜欢吃糯米,而且能用糯米加工食品,如把糯米装入香竹中烤制成竹筒饭,用芦叶把糯米、花生包成粽子,用米浆蒸成卷粉。用油炸成糯米油果、糯米卷等。   傣族人口味喜欢酸、辛辣和香味。其烹调方法主要有蒸、烤、煮、腌等。其中烤鱼很有特色,做法是先去除内脏,把葱、蒜、姜、辣椒剁成泥,放在鱼腹内,然后用香茅草包扎好,放在暗火上慢慢烤至焦黄。酥香而嫩。傣族人以酸竹煮鸡、煮鱼等视为待客的最佳菜肴。   傣族的“南米”(即酱)风味独特,在用番茄酱及花生、青菜、鱼、竹笋等为主料制成的各种酱中螃蟹酱最为名贵。“南米""的吃法多种,有的用糯米饭蘸着吃,有的则同时做几种酱,然后备各种青菜或煮熟的南瓜等,不同的菜蘸食不同的酱吃。傣族人爱饮酒和茶,会自己酿酒。吃饭时不喝酒,而是在饭后或空闲时饮用。     七、羌族   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西北山区。羌族居住地山高坡陡.石头多土地薄.气温较低.羌族聚居地主要产玉米、洋芋(马铃薯)、小麦、青稞、荞麦和各种豆类,但产量都不高。蔬菜有白菜、萝卜、青菜等。羌族人平日吃两餐饭,多为“玉米蒸蒸”(玉米粗渣粒,先煮后焖而成),晚饭多为稀饭加馍馍,晚上还喜欢吃“砣砣肉”.喝白酒。“砣砣肉”用猪膘(腊肉)切成拳头大.与豆菜同煮,吃时每人一砣。   羌族的主食还有金裹银、荞面条、面疙瘩、酸汤面、玉米汤圆、炒面、馍馍等。副食品常见的有酸菜、砣砣肉、白豆腐、油炸洋芋片和腊肉等。羌族人吃马肉、狗和野兽肉。北川产的“羌活鱼”.形似四脚蛇,羌民也吃。还喜欢吃猪肚子骨头。猪肚子骨头的制作方法是:宰猪时,将猪骨头剔下剁短,装进猪肚里,放火坑上蕉制,再挂户外晾起来,吃时从中取出些骨头熬汤。   羌族著名的土特产有茂汶和北川的花椒及茶叶。羌族人饮料主要是酒和茶。用青稞、玉米等酿制的醉糟酒,饮用时用长竹管咂吸。城镇羌民清晨也有喝早茶的习惯。

傣族饮食民风民俗

  傣族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在临沧、大理和丽江等地也有分布。傣族聚居地盛产水稻,傣族人以大米为主食.最喜欢吃糯米,而且能用糯米加工食品,如把糯米装入香竹中烤制成竹筒饭,用芦叶把糯米、花生包成粽子,用米浆蒸成卷粉。用油炸成糯米油果、糯米卷等。   傣族人口味喜欢酸、辛辣和香味。其烹调方法主要有蒸、烤、煮、腌等。其中烤鱼很有特色,做法是先去除内脏,把葱、蒜、姜、辣椒剁成泥,放在鱼腹内,然后用香茅草包扎好,放在暗火上慢慢烤至焦黄。酥香而嫩。傣族人以酸竹煮鸡、煮鱼等视为待客的最佳菜肴。   傣族的“南米”(即酱)风味独特,在用番茄酱及花生、青菜、鱼、竹笋等为主料制成的各种酱中螃蟹酱最为名贵。“南米""的吃法多种,有的用糯米饭蘸着吃,有的则同时做几种酱,然后备各种青菜或煮熟的南瓜等,不同的菜蘸食不同的酱吃。傣族人爱饮酒和茶,会自己酿酒。吃饭时不喝酒,而是在饭后或空闲时饮用。     七、羌族   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西北山区。羌族居住地山高坡陡.石头多土地薄.气温较低.羌族聚居地主要产玉米、洋芋(马铃薯)、小麦、青稞、荞麦和各种豆类,但产量都不高。蔬菜有白菜、萝卜、青菜等。羌族人平日吃两餐饭,多为“玉米蒸蒸”(玉米粗渣粒,先煮后焖而成),晚饭多为稀饭加馍馍,晚上还喜欢吃“砣砣肉”.喝白酒。“砣砣肉”用猪膘(腊肉)切成拳头大.与豆菜同煮,吃时每人一砣。   羌族的主食还有金裹银、荞面条、面疙瘩、酸汤面、玉米汤圆、炒面、馍馍等。副食品常见的有酸菜、砣砣肉、白豆腐、油炸洋芋片和腊肉等。羌族人吃马肉、狗和野兽肉。北川产的“羌活鱼”.形似四脚蛇,羌民也吃。还喜欢吃猪肚子骨头。猪肚子骨头的制作方法是:宰猪时,将猪骨头剔下剁短,装进猪肚里,放火坑上蕉制,再挂户外晾起来,吃时从中取出些骨头熬汤。   羌族著名的土特产有茂汶和北川的花椒及茶叶。羌族人饮料主要是酒和茶。用青稞、玉米等酿制的醉糟酒,饮用时用长竹管咂吸。城镇羌民清晨也有喝早茶的习惯。

了解汉族的民风民俗

  汉族的民风民俗是:尚农务本,轻商抑末。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生活方式,提倡男耕女织,勤劳致富,轻视商业活动与商人。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很大变化。   崇拜龙凤,多神崇拜。   有十二生肖,以干支纪年、月、日、时辰。   贵黄喜红忌白。以黄代表至高,中央,以红为吉庆,白代表丧事。   斗拱挑檐的木结构建筑,北方为四合院,南方为干栏式。   吃饭用筷子,喜欢吃炒菜,流行合食,喜饮茶,喝酒。   独特的书写工具(笔墨纸砚)和计算工具(算盘)。   中医诊脉,吃中草药,流行按摩,针灸,气功。   体育活动方面有武术(如太极拳)、围棋、中国象棋、踢毽子、赛龙舟和打马球等。   戏曲中流行画(或戴)脸谱,分生、旦、净、丑等行当,往往男扮女或女扮男。   提倡尊祖敬老,重视夫妻白头偕老,祈求多子多福。   上衣右衽。   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关于宗教信仰:汉族历史上受儒家务实思想较重,没有本民族每个成员都必须信仰的民族宗教。道教是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佛教,祆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先后从国外传入。   还有好多好多,一查就能找到好多

汉族的民风民俗

  汉族俗好客,特别是远客。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悦)乎?”表达了这种好客的心理。汉族喜欢交往,“礼尚往来”。   汉族古俗,注意抑送揖让之礼。凡迎宾,对与主人身份平等的宾客,主人要迎于大门之外,见面拱手相礼,称为“揖”。凡入门,主客之间必三揖而后入。主人先入。入门之后,上台阶进堂屋。汉族堂屋多坐北朝南,上台阶是向北走,客就西阶,主就东阶,后世所谓“东道主”,即此而言。升阶必三让。进堂屋后,主人设席,请客人入座,客人要听从主人的安排,所谓“客随主便”。   主人一般要请客人坐上座,席位南向北向,以西座为上;席位东向西向,以南座为上。客人坐定,然后主人才座,主人开始问话,客人这才说明来意。事毕告辞,主人起身相送,亲切道别。   汉族很注意做客时衣服容貌整洁和坐立行走姿势端正自然,忌讳蹶足,忌讳掀开下裳,忌讳两腿分开箕踞而坐。客人入座以后不要变脸色,不要侧耳探听,不要东张西望,不要懒洋洋的样子,答话不能粗声粗气。走路不要大摇大摆,站立不要跛足欹肩。这些礼节的客观效果,是要求主人和客人谨小慎微,举止端庄,尊敬对方,互相谦让,以诚心待人,保持和谐气氛。?   汉族古俗除作“揖”之外,隆重的大礼有膜拜(举两手伏地而拜)、稽首(下首至地稽留乃起)、顿首(下手,置首于地即起)等。现在通行握手礼,或躬身点头为礼。?   现在,汉族仍保持好客的传统,百姓人家有客人光临,主人殷勤延座沏茶,或送上冷饮,端上瓜子糖果;至亲远客,则置酒菜盛情款待。?   汉族还注意赴宴作客的规矩。入席前后,主客兴辞,互相谦让。坐下之后,主人劝客人吃,然后客人才开始吃。席间不可只顾自己大吃大喝,不要大口喝汤,咕嘟作响,不要吃得啧啧有声,不要专挑食物,据而取之,不要搅和菜汤,不要把咬过的菜放回盘碗里,不要当众剔牙齿,等等。?   汉族有敬老的习惯。少者对长者要恭敬,处处有礼。席桌上好菜要先敬给长者,路上与负重的长者同行,少者要主动帮长者负重,要尊重长者的意见。?   订亲:媒人提亲后,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夹,没有相冲,便互相交换两家的庚谱,作订亲的凭据。   过大礼: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男方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撤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利是。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   嫁妆:在女方收到大礼后,女方的妆套要在婚礼的前一天之前送到男方家。嫁妆是女方家身份与财富的象征。   祭祖:出 迎娶新娘之前,男方要先祭拜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迎亲:近年来,迎亲(接新娘) 成为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带出来交给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   燃炮:迎亲礼车在行列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吃桌: 在出发前,新娘要与父母兄弟姊妹一起吃饭,离别在即,新娘通常面С钊荩?蠹宜狄恍┘?榈幕啊!   等待新郎:在女方家门口,应有一男童手持茶盘等候新郎礼车的到来,新郎下车后,应赏男童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拜别:离开新娘家前,新娘应叩拜父母道e,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鞠躬行礼即可。   礼车:在新娘礼车刚开动时,女方家长应在车后撒一碗清水,一碗白米,清水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干涉,白米是祝愿女儿有吃有穿,事事有成。   掷扇:礼车起动后,新娘应⑸茸 G到窗外,表示不将坏脾气带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 牵新娘:新娘到男方家时由礼 走出r,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将新娘牵出礼车,并扶新娘进入大厅。   忌踩门槛:门槛代表着门面,新人一定要从门槛上跨过去。   祭祖:新人合祭祖先,新郎再带新娘入新房。   喜宴:时下流行中西结合式的婚礼,新人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换下新娘礼服,穿上晚礼服向各桌敬酒。   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应站在门口送客,手中应端着盛香烟,喜糖的茶盘。   进洞房:将竹筛和铜镜放在新床上,为求日后生男。吃由花生,黑枣,莲子,桂圆做成的甜汤,象征早生贵子。婚礼当天白天,新娘不能躺下,否则可能一年到头都病倒在床上。

春节的民风民俗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由于历法不同,各代岁首之日不尽一致: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又恢复到正月初一,并延续至今。   “春节”,各代所指也有区别。汉代指立春这一天,南北朝指整个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活动内容最丰富、礼仪最隆重、场景最壮观、食品最精致的一个传统节日,全国56个民族中的53个(除去藏、白、傣族)都要举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庆贺,故又称“元日大庆宴”。   春节的起源   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他们用朱砂涂脸,身披鸟羽,唱跳吃喝,热闹非凡。至于   互相拜年宴请,则起自汉初,对此《通典》有所记载。   历代春节食俗   ※东汉时期,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据崔提《四民月令》称:“正月之朔,是为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南朝时期,春节阖家互相拜贺、饮宴,并开展娱乐活动。据粱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钦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还有画鸡、燃爆竹、悬索、乞如愿等游戏。   ※唐宋元明清时期春节食俗中的礼仪成分逐渐加重。据南宋吴自收《梦梁录》记载:“土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梵天庐丛录》记载:“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亲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清波杂志》载:“宋元佑年间,新年贺年,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亲朋拜年,主家必须设宴款待,酒肉异常丰盛。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诣亲属贺,设酒食相款,日岁假,凡五日而毕。”至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云:“士民之家,添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楮帛毕,味爽阖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参药庙,谒影堂,具柬贺节。路遇亲友,则降舆长揖,而祝之日新禧

满族节日民风民俗

  满族人民的节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其中有的具有历史记念意义。如最具民族传统的颁金节,中秋节,二月二龙抬头等。满族人是特别注重礼节的民族。   颁金节   满稜节日最具民族传统的是颁金节,即农历十月十日。因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颁诏废除女真旧名,定满族为族名。因此这一天就成了满族命名纪念日。   春节   旧历正月初一日,为一年之首,停止劳作,合家同庆。家家门上贴对联,按旗属分别挂红、黄、蓝、白不同颜色的彩笺。至夜,祭祀神佛、祖先。多面手合家吃水饺。初一早起在人孩子换上机关报衣放鞭炮,相互拜年祝福。   端午节   每年旧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当日凌晨,家家早起至郊外踏青,采艾蒿、折柳枝。插于门首。食糯米糕。戴香袋、荷包。孩子颈腕拴五色丝绳,穿绣五毒的鞋地、背心。   中秋节   又称八月十五日,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一天,又叫团圆节。入夜后,家家在庭院中没供桌,供瓜果、月饼,至月到中天,家人团坐拜月赏月。   腊八   腊八为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要熬煮腊八粥。主要以黄米、江米、绿豆、红枣等八种粮食干果熬煮而成。   其它节日 其它节日还有二月二龙抬头、清明节、中元节等。   风俗 满族人的后月的是扁平的,这是满族人的爱好。尤其是东北一省的满族人,他们从扁平脑、袋为美。小孩生下来以后,妈妈们就用小米、高梁米等做成小枕头,让孩子仰睡。其实,我们汉族也有这一习惯。

汉族民俗故事

  汉族民俗故事   送 灶   “一炷清香一碗泉,灶君司命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蒙正文章不值钱。”这是北宋著名贤相吕蒙正及仕(未做官)之前,家贫如洗,腊月二十三日送灶时,他竟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送灶,只好以一炷香、一碗水和一首小诗打发灶君上天复命。   传说灶君和灶妈夫妻两个姓张,是玉皇御外甥,由王皇派遣他们到人间掌管一家的祸福财气。因为他们被供奉在锅灶附近,所以,人们称呼他们为“灶妈爷”或称“灶神爷”,成了“一家之主”。   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相传所有被玉皇派驻人间的神都要回天廷复命,汇报人间各家一年来的是非功过。然后玉皇根据诸神的禀告,安排各家来年的善恶吉凶。朝中有人好做官,因为有娘舅这层关系灶妈爷就显得更神气了。这时,人们非常警惕,对灶妈爷也非常敬畏。尤其是过去身受四权(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压迫的妇女们最怕灶妈爷在玉皇面前说自己的坏话:或好吃懒做,或油嘴滑舌,或抛米撒面,或打公骂婆……所以每到这天, 人们(尤其是妇女们)就千方百计地巴结和讨好灶妈爷。“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就一古脑地捧献给灶妈爷!“吃了人家的嘴软”,挡不住美味佳肴诱惑的灶妈爷也只好“上天言好事”了,对谁家媳妇的“勺长勺短”或“毛手毛脚”他们向玉皇一概不报。有的地方在这无,还用吃甜糕、汤圆等带粘性的食物,企图粘住灶妈爷的嘴巴,免得他们在玉皇面前说三道四,等到来年“回宫降吉祥”呀!   心诚则灵。当年吕蒙正虽有如此之举,可是灶妈爷不但不怪罪他,反而在玉皇面前为他说了许多好话,玉皇大喜,即命灶妈爷回去暗中保佑吕蒙正,使他“芝麻开花节节高”,仕途坦荡,官运亨通,终于做上了当朝一品宰相。   虽至九宫,事归台阁。解放前在三边地区此俗盛行。先说群众是怎样把灶妈爷“请”到家中来的?当地大多群众都在靠近锅灶墙壁上专门挖个“口形的小崖窑,也有少数有钱人则做个很精致的木刻神龛小阁楼,统称灶舍,人们把带彩的灶妈爷画像张贴在那里边。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大,不论穷家还是富家又都要把这张陈旧的灶妈爷画像揭下来就地焚掉。这时,能说会道者一边烧香叩头,一边口上念道:“灶君灶妈本姓张,我的家庭你知详;今日上无言好事,来年回宫降吉祥……”笨嘴拙舌者则一切从简,灶妈爷赶路匆忙管不了那么多的繁文缛节了!   “

中国有哪些民俗节日

  中国民俗节日是比较多的,比较著名的全国性的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等,还有一些不太出名的,像二月二龙抬头、七夕、鬼节、腊八、腊月二十三小年等等。





小寒民俗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