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姓氏孙的由来

  孙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拒《元和姓篡》所载,周文王弟8子康叔为卫国国君,其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时楚国   期思人,字孙叔,在他任楚令尹时,因教化民众,曾在期思开发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拥护,其子孙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称孙氏。     3、出自妫姓。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5世孙无宇次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吴将孙武,其后也。是为山东孙氏。     二、迁徙分布     出自姬姓的孙氏,世居汲郡。出自安乐的孙氏,至孙武时逃至吴国。其后裔一支留居太原,一支徙居清河,一支徙居汝州郏城。在唐代中原孙氏曾两次向福建移民。唐之前,孙氏世居河南陈留,唐僖宗时孙利定居于江西宁都,传至孙承事,迁居福建长汀河田。其后裔孙友松再迁至广东紫金县,其后孙殿朝又迁至翠亨村,孙殿朝既孙中山的高祖。他的孙子孙敬贤有三子:长子达成、次子学成、三子观成。达成娶妻杨夫人,生三子:长子德佑、次子德彰、三子德明。德明就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据有关资料记载,台湾的孙氏皆来自福建泉州,而泉州孙氏系唐末自光州迁入。孙氏不仅在国内分布相当广泛,而且海外不少国家也有不少华人。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平治堂":因为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   "乐安堂":因为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富春堂":大军事家孙武带着自己的13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他为将。他带兵西   破强楚,北威齐、鲁,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乐安堂同宗。     "映雪堂":晋朝时候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于成了大名。   【郡望】   汲 郡:晋置郡。此支孙氏,为孙氏世居之地,为晋名隐士孙登之族所在。   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时置郡。此支孙氏为富春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明的11世孙福。   乐安郡:东汉置郡。此支孙氏为兵家之圣孙武之族所在。   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孙氏为乐安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武次子孙明。     四、家乘谱牒   河北:孙氏家谱四卷、宁晋孙氏族谱四卷、   江苏:孙氏续修宗谱二十卷、孙氏族谱六卷、映雪堂孙氏族谱十卷、孙氏家谱十三卷、   孙氏世谱十卷、孙氏宗谱图咏十卷、富春孙氏   宗谱十二卷、常熟孙氏宗谱不分卷   浙江:孙氏梅东家乘一卷、孙氏世乘三卷、姚江孙氏世乘二卷、孙氏   房谱不分卷、下沈孙氏宗谱一卷、阳川孙氏宗谱十八卷   安徽:宣池富春孙氏宗谱十卷、新安孙氏重续宗谱不分卷、寿州孙氏支谱十卷   广东:孙氏族谱四卷、崖县孙氏族谱三十卷   孙氏宗谱不分卷、孙氏世系不分卷、孙氏宗谱四卷、严庄孙氏宗谱二十四卷、孙氏万   代世系表不分卷、竹圆孙氏宗谱十六卷     五、历史名人   孙 武:春秋末期伟大军事家,齐国人,应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编撰成《孙子兵   法》,成为当时乃至今后的战争具有指导意义的兵学盛典。   孙 膑: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后裔。受庞涓暗害,受膑刑,故称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孙仲谋:既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骁勇无比,后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说。   孙思邈:唐初著名的医学家,著有《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后人尊为药王。     孙阳:春秋时人,是最早在史书......余下全文>>

历姓的由来?

  我姓黎 (我爷爷他们说 老家是山东的) 我家是吉林的 我听家里的老人说 原来清朝(两百多年前) 一个姓什么的忘了 有哥鸡个 好像是在官府里犯事了 后来就跑了哥三个 个改一个姓   分别是 《黎》 《吏》 《历》   我们黎姓这一支 在闯关东的时候走散了 我太爷爷 还把家谱弄丢了   我太爷爷 国 字辈   我爷爷 长 字辈   我爸爸 向 字辈

“童”姓的由来?

  童姓是宋元著名姓氏 关于童姓的来源,是记载于唐人所著的《姓纂》一书:“颛 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渤海。” 老童在我国的姓氏源流上也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帝喾时 专司“光融天下”的前后两位祝融氏——重黎和吴回,便都是老童的 儿子。重黎的子孙,是后世的司马氏;吴回的子孙,繁衍更广,后世 的岑、胡、彭、钱、曹、坐、娄、苏、顾、温、董等姓,都是吴回的 后代。由此可见,把源自老童的这一家人形容为“同宗而不同姓的大 家族”,实在是顶恰当不过的。 童姓的先人,早期主要都是活动于山东省的北部地方,然后 逐渐向南播迁,到了宋、元之际,终于成为南方各地的一个著名姓氏。 这一点,从2000年来童姓人士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形,便可获得了解。 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童姓人士,是东汉时期山东诸城地 方(姑幕)善名传遍遐迩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两位名登《后汉书》 的“循吏传”的杰出儿子童恢和童翊。 历史上的童姓饱学高士,真是不胜枚举,譬如,唐代的童翰 卿,是宣宗和懿宗年间工于诗词的著名才子;曾任袁州教授的童宗说, 也是唐朝时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见称的名士,著有一部《柳文音 注》,被当时的学者尊称为“南城先生”。 童姓家谱 童10836【全国】雁门重氏宗谱八卷 (清)童启栢 童世德等纂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木活字本 二册 安徽博 注:该族散居浙江开化,江西德兴、玉山等地。 10837【江苏江都】维扬江都童氏支谱 (民国)童润之二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昌松乡薛河七队(存三卷) 注:谱初修於清光绪十八年童兆旺童年富。 10838【江苏武进】毗陵童氏宗谱十卷 (民国)童近忠等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树滋堂刊本 十册 南开大学 注:童氏家谱首修於宋淳熙间。此为九修。 10839【浙江】馀姚童氏宗谱十卷首二卷瓜爬图二卷 (清)童坤祺 童贻承等续修 清宣统元年(1909)德裕堂刻本 哈尔滨师大 注:书口题《童氏宗谱》宋咸淳元年童荧甫初谱。 10840【浙江】慈溪鸿门童氏厚本堂祭田图霞蔚书屋 塾田图不分卷 清光绪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10841【浙江】慈溪鸿门童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童赓年编纂 民国十八年(1929)厚本堂木刻本 十八册 河北大学 天一阁 注:版心作《慈东童氏宗谱》。 10842【浙江绍兴】舍浦童氏宗谱二十三卷 (清)童宝善 童德爵重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居善堂木刻本 二十二册 北图 河北大学 浙江图 10843【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二卷 (清)童凤铿重修 清光绪三年(187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和平乡 10844【浙江兰溪】重万村童氏宗谱四卷 (清)童华行 童春海重纂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缺卷3) 注:清乾隆十三年初纂。 10845【浙江兰溪】汤溪童氏宗谱五卷 民国元年(1912)木刻本 浙江兰溪溪县下王乡前童村 10846【浙江兰溪】塘边童氏宗谱四卷 (民国)童辉重纂 民国二年(1913)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注:初纂於清嘉庆五年。 10847【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四十四卷 民国五年(1916)修刻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不全) 10848【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六十七卷 (民国)童燮海续修 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女埠乡 10849【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四十卷 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上新方乡上新方 10850【浙江兰溪】凤山童氏宗谱八卷 民国十一年(1922)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金湖乡东莞 10851......余下全文>>

“童”姓的由来?

  童姓是宋元著名姓氏 关于童姓的来源,是记载于唐人所著的《姓纂》一书:“颛 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渤海。” 老童在我国的姓氏源流上也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帝喾时 专司“光融天下”的前后两位祝融氏——重黎和吴回,便都是老童的 儿子。重黎的子孙,是后世的司马氏;吴回的子孙,繁衍更广,后世 的岑、胡、彭、钱、曹、坐、娄、苏、顾、温、董等姓,都是吴回的 后代。由此可见,把源自老童的这一家人形容为“同宗而不同姓的大 家族”,实在是顶恰当不过的。 童姓的先人,早期主要都是活动于山东省的北部地方,然后 逐渐向南播迁,到了宋、元之际,终于成为南方各地的一个著名姓氏。 这一点,从2000年来童姓人士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形,便可获得了解。 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童姓人士,是东汉时期山东诸城地 方(姑幕)善名传遍遐迩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两位名登《后汉书》 的“循吏传”的杰出儿子童恢和童翊。 历史上的童姓饱学高士,真是不胜枚举,譬如,唐代的童翰 卿,是宣宗和懿宗年间工于诗词的著名才子;曾任袁州教授的童宗说, 也是唐朝时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见称的名士,著有一部《柳文音 注》,被当时的学者尊称为“南城先生”。 童姓家谱 童10836【全国】雁门重氏宗谱八卷 (清)童启栢 童世德等纂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木活字本 二册 安徽博 注:该族散居浙江开化,江西德兴、玉山等地。 10837【江苏江都】维扬江都童氏支谱 (民国)童润之二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昌松乡薛河七队(存三卷) 注:谱初修於清光绪十八年童兆旺童年富。 10838【江苏武进】毗陵童氏宗谱十卷 (民国)童近忠等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树滋堂刊本 十册 南开大学 注:童氏家谱首修於宋淳熙间。此为九修。 10839【浙江】馀姚童氏宗谱十卷首二卷瓜爬图二卷 (清)童坤祺 童贻承等续修 清宣统元年(1909)德裕堂刻本 哈尔滨师大 注:书口题《童氏宗谱》宋咸淳元年童荧甫初谱。 10840【浙江】慈溪鸿门童氏厚本堂祭田图霞蔚书屋 塾田图不分卷 清光绪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10841【浙江】慈溪鸿门童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童赓年编纂 民国十八年(1929)厚本堂木刻本 十八册 河北大学 天一阁 注:版心作《慈东童氏宗谱》。 10842【浙江绍兴】舍浦童氏宗谱二十三卷 (清)童宝善 童德爵重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居善堂木刻本 二十二册 北图 河北大学 浙江图 10843【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二卷 (清)童凤铿重修 清光绪三年(187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和平乡 10844【浙江兰溪】重万村童氏宗谱四卷 (清)童华行 童春海重纂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缺卷3) 注:清乾隆十三年初纂。 10845【浙江兰溪】汤溪童氏宗谱五卷 民国元年(1912)木刻本 浙江兰溪溪县下王乡前童村 10846【浙江兰溪】塘边童氏宗谱四卷 (民国)童辉重纂 民国二年(1913)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注:初纂於清嘉庆五年。 10847【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四十四卷 民国五年(1916)修刻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不全) 10848【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六十七卷 (民国)童燮海续修 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女埠乡 10849【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四十卷 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上新方乡上新方 10850【浙江兰溪】凤山童氏宗谱八卷 民国十一年(1922)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金湖乡东莞 10851......余下全文>>

姓杨的传说由来

  杨姓来源有五:   1、杨侯苗裔说。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杨出自姬姓,晋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范村东古城一带),称杨侯,其子孙以国为姓。   2、女吉姓杨国说。此说不见于传世文献,而见诸出土文物(据李学勤《中华姓氏谱》),女吉姓杨据说要早于姬姓杨。   3、羊舌后嗣说。姬姓杨国灭于晋,杨地成为晋大夫羊舌氏的食邑,这样杨也成为羊舌氏的姓;另说羊舌氏为杨侯伯侨之子,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4、杨孙孑遗说。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有大夫名杨孙,因失职而奔于宋,其后裔孙姓杨。   5、出自赐姓或他族他姓改杨姓而来。如三国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部分人姓杨;鲜卑莫胡卢氏被北魏孝文帝改杨姓,福建宁化有林姓迁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另据《北史》记载,杨义臣本姓尉迟氏

杜姓的由来?

  杜姓的得姓历史,从史籍文献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  据传,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还有学者认为,杜氏子孙是上古杜康之后。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  另外,后魏时代北人独孤浑氏有的也改为杜氏。二、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杜氏播迁繁衍于今山西、山东、湖北、四川、河北等省。  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杜氏在今河南境内分布较为普遍,如南阳、内黄、卫辉、登封、偃师、许昌、林县、邓州、林宝、洛阳、新野等地均有其族人;陕西西安的杜氏比较兴旺。此外,今四川、德阳、彭山、绵阳、成都,山西、永济、太原,安徽庐江霍山,浙江杭州,湖北襄阳,江苏高邮,江苏句容,江苏淮安,河北临漳、正定,山东潍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点。  杜氏在宋元期间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至台湾的,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而尧祖居江苏金湖.三、郡望堂号【堂号】  杜氏的堂号主要有"诗圣堂"或"少陵堂"。由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自号"少陵野老",而历史上称他为"诗中之圣"。  另外还有"京兆堂"、“宝田堂”,"宝莲堂"等。【郡望】  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阳郡、濮阳郡等。其中,京兆郡最为著名。  京兆郡是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设置的,执掌相当于郡太守,是三辅之一。相当于今天的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襄阳郡分南郡、南阳两郡,相当于今天的湖北襄阳、南漳、宜城、远安、当阳等地。  濮阳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渭县、濮阳、范县,山东郭城等地。西晋末年改为郡。

广西冯姓的由来

  答案都在这里啊:     宗亲制度之姓氏制度与华夏的血脉繁衍   Shi>>     华夏的一些入门常识(一)   走入-《百家姓》     现在看我们汉家族人,有"百姓"之说,"百"是指"多"的意思,起初并没有统计有多少姓。而到后来,在《百家姓》蒙学读本中,收录了几百个汉姓,《百家姓》是由宋代江南的一个学者编撰的。     《百家姓》全文: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昝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曲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却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 盖益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 长孙慕容   鲜于闾丘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粱 晋楚闫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后有琴 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终     华夏的一些入门常识(四)   华夏历史上对外族的称呼   我们华夏对外族的称呼,很有趣,一般是按照他们的"生活习惯","行为体制特征"之类来取,因为我们汉字是"象形"起家,所以,每一个字,都是有含义,或象画一样的描述一种情形。   我们历史上描述的最早的一个外族名称,从北边窜过来的"荤粥",> 中记述到(黄帝)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荤粥"的含义,还不是很明确。   周代前后,我们面对的外夷是”蛮夷狄戎”。(见宋老师的讲座中有对此描述)。这个时期,因为我们的汉字处于"象形阶段",我们创造的"字"......余下全文>>

敖姓的由来

  一、姓氏源流   敖(áo)姓源出有三:   1、源于上古,以祖字为氏。古帝颛顼的老师太敖的后代。太敖,一做大敖。太敖的子孙以祖上的名字命名他们的姓氏,于是形成了敖姓,为敖氏。   2、出自上古,以国名为氏(疑与上“1”的别说)。传说黄帝有裔孙封于敖(今河南省荥阳东北,其地有敖山),为古大敖国。大敖国的后人以国名为氏,称敖姓。   3、出自芈姓,以无谥号的“敖”称为氏。春秋时期的楚国国君,凡是被废弑而没有得到谥号的,都被称为敖,这类国君的后代,也被称为敖氏。   得姓始祖:太敖。远古时,黄帝有个孙子叫颛顼,是个著名的部落首领。颛顼有位老师叫太敖。太敖受到颛顼的尊重,有很高的声望,家族也昌盛,太敖的子孙以祖上的名字命名他们的姓氏,于是形成了敖姓,为敖氏。故敖氏后人奉太敖为敖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敖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相传帝颛顼的老师叫大敖,他的子孙以此为荣,就以他的名为姓,称为敖氏。古有地名为敖(今河南省荥阳县),当地的部分居民以敖地名为姓。古代若敖,堵敖氏的后代中就有取他们的名为姓氏的。敖氏的望族居住在谯郡(今天的安徽省毫县)。   三、历史名人   敖 山:字静之。明朝时期莘县人。成化进士,由翰林院编修升任山西提学副使。后因疾病辞官还乡。工诗文,诗才雄爽,文章豪放,与当时的王越齐名,人称江北二杰。晚年的时候专心研究数学。著有《石绫传》、《灿然稿》、《先天手册》。   敖 英:明代正德进士,字子发,清江人。官至江西右部正使。工于诗。他的诗路独辟蹊径,很有特点,流传于世的有《绿学亭杂言》。   敖家熊:字孟姜。浙江平湖人。早年在嘉兴创办稼公社及竹木小学堂。并组织祖宗教。清光绪二十九年入上海爱国学社学习。曾编写《新山歌》一书,宣传革命。次年加入光复会,并且出资与魏兰等人组织温台处会馆,这是革命党人的一个秘密联系机关。光绪三十三年与秋瑾共谋在大通师范学堂起义,事情泄露后逃跑。光绪三十四年在嘉兴被仇敌杀害。   敖陶孙:字器之,号臞庵,宋朝时期福清人。从小聪明好学,志向远大。当时奸臣韩佗胄当权,大儒朱熹遭贬,而陶孙很尊敬朱熹的学问,于是去探望了他,并且赠诗表明自己的心意。赵汝愚死在被贬的地方,他又写诗哭赵。韩佗胄知道以后大怒,要逮捕他。陶孙改名换姓逃掉了。后来陶孙中了进士,做了温州通判,著有《寀庵集》。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谯国郡:东汉建安年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地区。治所在谯县。   2、堂号   寀庵堂:宋代有敖陶孙的,从小不受约束,胸怀大志。当时的奸臣韩佗胄当权,大儒朱熹遭贬。陶孙正游学太学,他首先做诗为朱熹送行。赵汝愚死在被贬的地方,他又写诗哭赵。韩佗胄听到这些以后很生气,于是下令逮捕敖陶孙,陶孙改名换姓逃掉了。后来陶孙中了进士,做了温州通判,著有《寀庵集》。   ============================================================   【敖姓宗祠通用对联】   〖敖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雄才命世;   侠气干霄。   ——佚名撰敖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清江人敖英,字子发,正德年间进士,由南京刑部历陕西、河南提学副使,官至江西右布政使。善写诗,意境幽远,尽辟蹊径,著有《慎言集训》、《东谷赘言》、《绿雪亭杂言》等。下联典指南宋福清人敖陶孙,字器之,号号臞(Qú 音渠)庵。宁宗时,权相韩侂(Tuō 音托)胄执政,与宗室大臣赵汝愚争权,赵汝愚被罢官,死在外地;韩侂胄又指理学为伪学,罢免、驱逐理学家,朱熹被贬外任。敖陶孙当时在太学,写诗送朱熹,又写诗哭赵汝愚,因此触怒了韩侂胄而遭追捕,他改变姓名逃跑才免了祸。后来登庆元年间进士,官至温陵通判。著有《臞庵集》等。   仙丹炼井;   侠气干霄。   ——佚名撰敖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敖仙修道于江西上高县高山上,上有真人炼丹井和冲真观。下联典指宋·敖陶孙以诗哭赵汝愚被追捕,变姓名亡命而得免。

索姓的由来?

  索姓起源有二:   1、出自子姓   商殷的七公族之一,汤王后代。据《元和姓纂》载,商朝的王公贵族有七支,形成七姓公族。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把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封在鲁(今山东境内),建立鲁国,并且把殷商七族中的六族迁徙到鲁国,这六姓分别为徐姓、条姓、萧姓、索姓、长勺姓和尾勺姓。周武王灭纣索氏出了不少力,后来定居在鲁国成为名门望族。   2、出自他族   南北朝及唐时胡人入居中原,有改姓索者;清朝满族有改姓索者;今满、藏等民族均有索姓。

栗姓的由来

  一.姓氏渊源   ①风俗通:古栗陆氏之后。望出长女。   ②路史:战国时有燕国战将栗腹。   ③中国姓氏集:清时有栗耀,浑源人,字仲然,道光时进士,累官湖北按察史。   ④风俗通义:古栗陆氏之后,汉有栗融,字客卿。按,清有嘉庆举人栗应宏。   按《风俗通义》:古栗陆氏之后   远古时代,经盘古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 、女娲 氏以至神农氏,天下为12氏: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 、赫胥氏、尊庐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在炎黄古史传说体系中,排列在前的是伏羲(太皞系)、然后依次是神农(炎帝系)、轩辕(黄帝系)等等,至于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等,则是从伏羲氏到神农氏之间过渡的氏族人物,属于太皞系。容成氏和仓颉氏较晚)   据《易·系辞·疏》《礼记正义·序》《帝王世纪》和《汉书·古今人表》等多种史料记载:“太昊庖羲氏没,女娲氏立为女皇,亦风姓,承庖牺制度, 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 中央氏, 栗陆氏, 骊连氏, 赫胥氏, 尊芦氏, 混沌氏,昊英氏, 有巢氏, 朱襄氏, 葛天氏, 阴康氏, 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牺之号”。) 可见栗姓出自华夏最古老姓氏之一的栗陆氏,伏羲后人。   此外,有宋姓人躲避官府追杀改为栗姓。   考证:栗姓的原姓为李 安使之乱爆发后,长安城中的李隆基西去蜀地,在那时有一个李姓王孙与皇族走散,隐与渭河以北的一座山谷中!而后为敝人耳目,把李通为栗姓!此外,满族中有栗姓。   二.迁徙分布   栗姓也是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北京、天津、安徽等地。如果是河南的有很大的可能是来源于大槐树迁民的后人。   比如:临漳县栗岗村:   明洪武十八年,漳河发大水,将原岗村冲毁,后以栗姓为主的村民南迁,另建新村,取村名栗家岗村,后简化为栗岗村。栗岗村现有耕地1314亩,农业人口1152人。   栗辛庄:   据查,明初,栗姓人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故名栗新庄,后演变为栗辛庄。栗辛庄耕地面积1230亩,农业人口1103人。   泰安市泰山区栗林庄:因村近栗姓坟地,初名“栗家林”,后演化为“栗林庄”。   山东苍山县芦柞乡小卞庄有200多家姓栗的,离老家---长城镇栗堡不远,才10里路 听说是道光年间遭难了 被抄家了 灭门之灾 很多逃跑了 跑的全国各地都有 附近乡镇也有不少栗姓同宗 比如长城镇前王庄, 三合乡栗皇路,江苏邳县(邳州市)栗家。   总的来说,栗姓人少而且分散在大江南北,从东北到中原 从华北到南方湘粤台湾等省均有栗姓后人。   (1)根据《春秋左传》,《国语》,《史记三家注》等古籍记载,周朝时晋齐往来密切.主要是亲缘往来和屏周的战争往来,由此带动经济文化往来,这在当时是重要的治政往来需要万方数据和治政往来的基础.齐姜女占据特殊重要地位是肯定的.   (2)晋靖侯的后代,受封在栗(今河北架城县地)的后世孙架枝的孙子架书,曾率下路军随同晋主帅谷G克,于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90年)援救鲁国同齐军作战.奉之战后,从弈中邱舆击马隆. 古代进军,下路军为左路军团,是支援保障军团.前面解说到,晋军进入今天的博山秋谷地,根据地形看,必用下军,即左路支援保障军团驻守齐鲁主要通道,古莱芜谷.即今天博山到莱芜的主要通道,博山城区一带及神头南出青石关到莱芜的交通要道,有架叔的亲族领兵驻守.而且沿秋谷到今天淄川城子驻兵扎守,同齐国谈判.这样,沿线应该留下架氏后代(贵族将兵亲族).根据实地察勘,沿线确有数量可观的栗氏族群村落分布.特别是古关卡的隘口咽喉......余下全文>>





孙姓的由来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