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女人面相 >面相命运

边城的景物描写突出了什么特点?

  景与人谐,情与境合——谈谈《边城》的景物描写一、景物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出场提供舞台背景。课文开头第一句写到,“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黄昏”、“家中屋后白塔下”,点出了女主人公翠翠身处的特定时空环境。“夕阳”、“桃花色的薄云”勾画出优美、宁静、平和的诗意图画:“看”,为引出下文女主人公的心理波澜做铺垫。值得玩味的是“桃花色的薄云”这一意象的内涵。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桃花”“云”,常常是男女爱恋的象征;此处,“桃花色的薄云”,不就是翠翠怀春情愫的一种隐喻吗?二、景物描写,暗示人物的心理、情绪的波动状态。开头一段中作者铺叙黄昏景象:“叫个不息”的杜鹃声、渡口飘来的“生意人的杂乱的声音”,泥土、草木散发的热气,以及各种甲虫类气味,构成了一幅喧嚣、热闹的场景。作者以之反衬黄昏时翠翠身周的幽静,反衬她心中的“薄薄的悲凉”。作者还巧妙地以动物意象的活动来间接反映人物内心的隐秘。如下列片断:“天夜了,一匹大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很迅速地从翠翠身旁飞过去,翠翠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杜鹃又叫了。”作者写自由飞翔的萤火虫,其实正含蓄地表露了翠翠内心朦胧的对于独立(离开爷爷的“放肆”的“胡思乱想”)、对于更宽广的自由空间乃至对未来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的渴望。课文节选部分反复两次写杜鹃的叫声,委婉地揭示了翠翠这个怀春少女情窦初开时节的那种莫名的孤寂、幽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中,杜鹃是一种悲鸟,是忧愁、哀伤的象征;在西方传统文化视野中,杜鹃又是爱情的象征。“只杜鹃叫个不息”、“杜鹃又叫了”这两句看似闲笔,却疏而不离,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少女春心萌动而又暂无所托属的微妙情绪。再如,“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一句烘托了翠翠等待那人来为她唱歌时的幸福甜蜜的心情。“久之,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这一句则衬托出翠翠等而未得的惆怅、失落之情。三、景物描写,调节小说叙事的节奏。如课文节选部分写晚饭后祖孙两人坐在月光下聊天的场景,在爷爷给翠翠讲故事的中间,作者穿插着描绘了一幅清幽的月色竹林图(“月光如银子……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使叙述节奏更舒缓、平和。银子般的月光、竹篁的黑色,光影交织;繁密如雨的虫声、草莺的鸣啭,以闹衬静:这样优美宁馨的意境,似乎把翠翠听爷爷讲述她的可怜的母亲的故事时心中的“沉重”暂时排解了一些些,为下祖父的继续说故事起到蓄势的作用,同时也交代了时间的推移——半夜了。作者写景笔触纤柔,声形并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宛然如画;更妙的是,作者让人与物(如萤火虫)说话,让物(草莺)来体谅人心,自然与人心融洽无间,简直是诗!这些景象与女主人公的渴望爱与被爱、有所思而不知所以,有所待而又无所依的骚动不安的青春情绪巧妙契合。春天里生机蓬勃的自然万物,恰恰是女主人公情意迷离的象征,如此景与人谐,情与境合,给人以隽永绵长的诗意之美。

由环境描写和外貌描写分析人物命运的变化

  对于人物的理解文学基础;比如我喜欢诸葛亮我知道他的优缺点做事怎样怎样。创新,别具一格,多角度多立场,最后综合评论,如我不喜欢诸葛亮,我知道他这个那个缺点使他没有完成辅助刘备的大业。   写人物,先从背景开始了解他的一切然后再做评论,写时通过他各个时期的典型事件来描述外加一些自己的评论。要丰富深刻,不要有废话   一、赏析人物形象的答题技巧   1、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   (1)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事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2)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①外貌、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省去,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B、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③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④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2、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

命运悲惨又辛苦的人物事迹

  白芳礼生于1913年5月,故于2005年9月,享年93岁。祖籍河北沧县,祖辈贫寒,13岁起就给人打短工。他从小没念过书,1944年,因日子过不下去逃难到天津,流浪几年后当上了三轮车夫。靠起早贪黑蹬三轮车糊口度日,经常挨打受骂,让人欺负,再加上苛捐杂税,终日食不饱腹。解放后的白芳礼,靠自己的两条腿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模范,也靠两条腿拉扯大了自己的4个孩子,其中3个上了大学。同时,他还供养着20岁就守寡的姐姐,并支援侄子上了大学。一个不识字的老人,对自己能用三轮车滚出一条汗水之路,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感到无比欣慰。老人的儿子回忆说,父亲虽然没文化,但就喜欢知识,特别喜欢有知识的人,从小就教导他们好好学习,谁要学习不好,他就不高兴。1974年白芳礼从天津市河北运输场退休后,曾在一家油漆厂补差。1982年,老人开始从事个体三轮客运。每日里早出晚归、辛劳奔波,攒下了一些钱。1987年,已经74岁的他决定做一件大事,那就是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这一蹬就是十多年,直到他将近90岁。 1987年,相当于绕地球蹬了几十圈的74岁的白芳礼正准备告别三轮车时,一次回老家的经历使他改变了主意,并重新蹬上三轮,开始了新的生命历程。 “娃儿,大白天的你们不上学,在地里泡啥?”白芳礼在庄稼地里看到一群孩子正在干活,便问。娃儿们告诉这位城里来的老爷爷,他们的大人不让他们上学。这是怎么回事!他找到孩子的家长问这是究竟为啥。家长们说,种田人哪有那么多钱供娃儿们上学。老人一听,心里像灌了铅,他跑到学校问校长,收多少钱让孩子们上得起学?校长苦笑道,一年也就百儿八十的,不过就是真有学生来上学,可也没老师了。老人不解,为嘛没老师?校长说,还不是工资太少,留不住呗。 这一夜,老人辗转难眠:家乡那么贫困,就是因为庄稼人没知识。可现今孩子们仍然上不了学,难道还要让家乡一辈辈穷下去?不成!其他事都可以,孩子不上学这事不行! 在家庭会上,白芳礼老人当着老伴和儿女们宣布:“我要把以前蹬三轮车攒下的5000块钱全部交给老家办教育。这事你们是赞成还是反对都一样,我主意已定,谁也别插杠了!”别人不知道,可老伴和孩子们知道,这5000元钱,是老爷子几十年来存下的“养老钱”呀!急也没用,嚷更不顶事,既然老爷子自己定下的事,就依他去吧。 随后,老人便分两次将5000元捐给了家乡白贾村,建立起一个教育奖励基金会。村里人为了表示谢意,将一块写着“德高望重”的大匾送到了白芳礼家。 那以后,老人又蹬上了三轮车。像往常一样,儿女们在老爷子出门前,都要给他备好一瓶水、一块毛巾,一直目送到街尽头。白芳礼呢,一切还是那么熟悉,但心里却比过去多装了一样东西,就是孩子们上学的事。 尽管一样蹬车挣钱,白芳礼却有自己的“生意经”。今年60岁的张师傅回忆说,16年前白芳礼经常在天津站附近拉活,那时就认识了同行白芳礼,别人拉车是为千方百计挣钱养家,而白芳礼却连续把劳动所得捐献给公益事业; 还特别在他的三轮车上挂起了一幅写着“军烈属半价、老弱病残优待、孤老户义务”字样的小旗,公开宣布对部分乘客实行价格优惠。1994年,时值81岁高龄的白芳礼在一次给某校的贫困生们捐资会上,把整整一个寒冬挣来的3000元钱交给了学校,校领导说代表全校300余名贫困生向他致敬。老人一听这话,思忖起来:现今家里缺钱上学的孩子这么多,光靠我一个人蹬三轮车挣的钱救不了几个娃儿呀!何况自己也老了,这可咋办?老人的心一下沉重了起来。回到车站他那个露天的“家”后,老人硬是琢磨了一宿,第二天天还未亮他就把儿女家的门给敲开了。 儿女们看老人气喘吁吁地挂着一身霜露,不知有啥急事。老爷子要过一碗水,拍拍衣襟上的尘土,说:“我准备把你妈和我留下的那两间老屋给卖了,再贷点钱办个公司。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白芳礼支教公司’。”儿女们你看我,我看你,说:“爸,您老看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吧。”老人乐不可支。“爸,我们嘛也不担心,就是担心您老这么大年岁还……”白芳礼朝儿女们挥挥手,说:“啥事没有,你们开口支持我办支教公司比给我买罐头、麦乳精强百倍。”老人猛地一按车铃,伴着清脆悦耳的“丁零零”声,消失在晨雾之中。不久,由市长亲自给白芳礼老人在紧靠火车站边划定的一块小地盘上,全国惟一的一家“支教公司”———天津白芳礼支教公司宣布正式成立。开业伊始,他对受雇的20来名员工非常简明地说了办公司的宗旨:“我们办公司要规规矩矩挣钱,挣来的钱不姓白,姓教育。所以有一分利就交一分给教育,每月结算,月月上交。” 别看称“白芳礼支教公司”,其实它起初只是火车站边的一个 8平方米的铁皮小售货亭,经营些糕点、烟酒什么的,方便南来北往的旅客。售货亭上面悬挂着一面南开大学献给老人的铜匾,写着“无私资助志在其才”,使这间售货亭显得格外光彩。凭着卖掉老屋的1万元和贷来的钱作本钱,慢慢地雪球越滚越大,公司由开始的一个小亭子发展到后来的十几个摊位,连成了一片。最多一月除去成本、工钱和税,还余1万多元的利润。 不知道的人以为白芳礼老人当了董事长,这下可以坐享清福了。可是他不但照常蹬三轮车,而且加大了对自己的压力。他为自己规定了每月收入1000元的指标,每天要挣30到40元。“我还是像以前一样天天出车,一天总还能挣回个二三十块。别小看这二三十块钱,可以供十来个苦孩子一天的饭钱呢!”这就是一个耄耋老人的精神世界。他尽自己的全部所能,烘托着一片灿烂天空,温暖着无数莘莘学子。 白芳礼老人每月都会把自己省下来的钱拿到附近的学校给困难的学生当生活费,而已是风烛残年的他,却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老人蹬三轮车的时候,从头到脚穿的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看起来像个乞丐。“我从来没买过衣服,你看,我身上这些衬衣、外裤,都是平时捡的。还有鞋,两只不一样的呀,瞧,里面的里子不一样吧!还有袜子,都是捡的。今儿捡一只,明儿再捡一只,多了就可以配套。我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穿着的东西没有一件是花钱买的。”除了不买衣帽鞋袜外,连吃的东西他都尽可能地节省。他的饮食极其简单,经常是两个冷馒头加一瓶凉水,就一点点咸菜。很多时候由于拉活需要,白芳礼老人走到哪就睡在哪,一张报纸往地上一铺,一块方砖往后脑一放,一只帽子往脸上一掩,便是他睡觉前的全部准备“程序”。 为了能多挣一点钱,老人已经好多年不住在家里,特别是老伴去世后他就以车站边的售货亭为家,所谓“床”,只不过是两摞砖上面搁的一块木板和一件旧大衣。冬天,寒风习习,夏天,骄阳似火,在一层薄薄铁皮的售货亭里,老人度过了一个个酷暑严冬。后来市政府号召要整治车站街道环境,小卖铺、小亭子都得拆掉。老人带头响应政府的号召,拆了他的这些小亭子。没有“屋”了,他为了仍能够拉活,就用块摊开的塑料编织袋布和四根小木杆撑起了一个只有半人高的小棚。暴雨之后,经常能看到老人在太阳下晒被雨水浸湿的被褥。 白芳礼老人就是这样,节衣缩食把自己蹬三轮车的所得全部捐给了教育事业。下边是老人捐献的不完全记录: 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5000元,1989年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800元,1990年为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会捐款2000元,1991年为天津市、河北区、津南区教师奖励基金、北门东中学和黄纬路小学等,共捐款8100元。1992年为“希望工程”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1993年,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 捐款1000元。1994年为天津市河北区少年宫捐款1000元。 “白芳礼支教公司”成立后,老人每月都向天津的几所大学、中学、小学送去数额可观的赞助费,这些所谓的赞助费实际上就是他的“支教公司”全部税后利润。南开大学学工部老师刘唯真回忆,白芳礼老人从1996年开始,每个月都要向学校捐款 1000元,总额近3.4万元,200多名南开大学的贫困学生得到了资助;此外,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也都收到了白大爷捐出的不同数额的支教捐款。 曾经有人计算过,这些年来,白芳礼捐款金额高达35万元。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 白芳礼从没想过要得到回报。捐助的款项,也大多是通过学校和单位送到受助学生手里的,老人从没有打听过学生的姓名。有人试图在老人那里找到曾经被资助的学生名单,但只发现一张他与几个孩子的合影———这是唯一的一张照片。当问老人对受他资助的孩子有什么要求时,老人的回答很朴实:“我要求他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多为国家做贡献。” 2001年,白芳礼捐出了最后一笔钱。年近90岁的他已无力再蹬三轮车,也无力再经营他的支教公司了,就在车站给人看车,还把一角两角的零钱装在一个饭盒里,存够500元后又捐了出去。捐出这笔钱以后,老人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女儿白金凤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父亲说打退堂鼓的话。 重病在身的白芳礼老人卧床不起,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躺在病床上的他最惦记的还是那些贫困学生,最想做的事还是支教。在2004年新年钟声敲响以前,老人对来看他的人们说下了这样的话:“我现在一个月只有600块钱的收入,能力有限,明年如果我的收入能再多一点,我一定会资助更多因为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 为了让贫困的孩子们能安心上学,白芳礼老人几乎是在用超过极限的生命努力支撑着。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个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他为学生们送去的每一分钱,都是用自己的双腿一脚高一脚低那么踩出来的,是他每日不分早晚,栉风沐雨,用淌下的一滴滴汗水积攒出来的,来之不易,来之艰辛!照常理,像他这样的古稀老人不仅无须再为别人做什么,倒是完全应该接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可他没有,不仅丝毫没有,而是把自己仅有的能为别人闪耀的一截残烛全部点燃,并且燃烧得如此明亮,如此辉煌!

命运悲惨又辛苦的人物事迹

  白芳礼生于1913年5月,故于2005年9月,享年93岁。祖籍河北沧县,祖辈贫寒,13岁起就给人打短工。他从小没念过书,1944年,因日子过不下去逃难到天津,流浪几年后当上了三轮车夫。靠起早贪黑蹬三轮车糊口度日,经常挨打受骂,让人欺负,再加上苛捐杂税,终日食不饱腹。解放后的白芳礼,靠自己的两条腿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模范,也靠两条腿拉扯大了自己的4个孩子,其中3个上了大学。同时,他还供养着20岁就守寡的姐姐,并支援侄子上了大学。一个不识字的老人,对自己能用三轮车滚出一条汗水之路,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感到无比欣慰。老人的儿子回忆说,父亲虽然没文化,但就喜欢知识,特别喜欢有知识的人,从小就教导他们好好学习,谁要学习不好,他就不高兴。1974年白芳礼从天津市河北运输场退休后,曾在一家油漆厂补差。1982年,老人开始从事个体三轮客运。每日里早出晚归、辛劳奔波,攒下了一些钱。1987年,已经74岁的他决定做一件大事,那就是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这一蹬就是十多年,直到他将近90岁。 1987年,相当于绕地球蹬了几十圈的74岁的白芳礼正准备告别三轮车时,一次回老家的经历使他改变了主意,并重新蹬上三轮,开始了新的生命历程。 “娃儿,大白天的你们不上学,在地里泡啥?”白芳礼在庄稼地里看到一群孩子正在干活,便问。娃儿们告诉这位城里来的老爷爷,他们的大人不让他们上学。这是怎么回事!他找到孩子的家长问这是究竟为啥。家长们说,种田人哪有那么多钱供娃儿们上学。老人一听,心里像灌了铅,他跑到学校问校长,收多少钱让孩子们上得起学?校长苦笑道,一年也就百儿八十的,不过就是真有学生来上学,可也没老师了。老人不解,为嘛没老师?校长说,还不是工资太少,留不住呗。 这一夜,老人辗转难眠:家乡那么贫困,就是因为庄稼人没知识。可现今孩子们仍然上不了学,难道还要让家乡一辈辈穷下去?不成!其他事都可以,孩子不上学这事不行! 在家庭会上,白芳礼老人当着老伴和儿女们宣布:“我要把以前蹬三轮车攒下的5000块钱全部交给老家办教育。这事你们是赞成还是反对都一样,我主意已定,谁也别插杠了!”别人不知道,可老伴和孩子们知道,这5000元钱,是老爷子几十年来存下的“养老钱”呀!急也没用,嚷更不顶事,既然老爷子自己定下的事,就依他去吧。 随后,老人便分两次将5000元捐给了家乡白贾村,建立起一个教育奖励基金会。村里人为了表示谢意,将一块写着“德高望重”的大匾送到了白芳礼家。 那以后,老人又蹬上了三轮车。像往常一样,儿女们在老爷子出门前,都要给他备好一瓶水、一块毛巾,一直目送到街尽头。白芳礼呢,一切还是那么熟悉,但心里却比过去多装了一样东西,就是孩子们上学的事。 尽管一样蹬车挣钱,白芳礼却有自己的“生意经”。今年60岁的张师傅回忆说,16年前白芳礼经常在天津站附近拉活,那时就认识了同行白芳礼,别人拉车是为千方百计挣钱养家,而白芳礼却连续把劳动所得捐献给公益事业; 还特别在他的三轮车上挂起了一幅写着“军烈属半价、老弱病残优待、孤老户义务”字样的小旗,公开宣布对部分乘客实行价格优惠。1994年,时值81岁高龄的白芳礼在一次给某校的贫困生们捐资会上,把整整一个寒冬挣来的3000元钱交给了学校,校领导说代表全校300余名贫困生向他致敬。老人一听这话,思忖起来:现今家里缺钱上学的孩子这么多,光靠我一个人蹬三轮车挣的钱救不了几个娃儿呀!何况自己也老了,这可咋办?老人的心一下沉重了起来。回到车站他那个露天的“家”后,老人硬是琢磨了一宿,第二天天还未亮他就把儿女家的门给敲开了。 儿女们看老人气喘吁吁地挂着一身霜露,不知有啥急事。老爷子要过一碗水,拍拍衣襟上的尘土,说:“我准备把你妈和我留下的那两间老屋给卖了,再贷点钱办个公司。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白芳礼支教公司’。”儿女们你看我,我看你,说:“爸,您老看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吧。”老人乐不可支。“爸,我们嘛也不担心,就是担心您老这么大年岁还……”白芳礼朝儿女们挥挥手,说:“啥事没有,你们开口支持我办支教公司比给我买罐头、麦乳精强百倍。”老人猛地一按车铃,伴着清脆悦耳的“丁零零”声,消失在晨雾之中。不久,由市长亲自给白芳礼老人在紧靠火车站边划定的一块小地盘上,全国惟一的一家“支教公司”———天津白芳礼支教公司宣布正式成立。开业伊始,他对受雇的20来名员工非常简明地说了办公司的宗旨:“我们办公司要规规矩矩挣钱,挣来的钱不姓白,姓教育。所以有一分利就交一分给教育,每月结算,月月上交。” 别看称“白芳礼支教公司”,其实它起初只是火车站边的一个 8平方米的铁皮小售货亭,经营些糕点、烟酒什么的,方便南来北往的旅客。售货亭上面悬挂着一面南开大学献给老人的铜匾,写着“无私资助志在其才”,使这间售货亭显得格外光彩。凭着卖掉老屋的1万元和贷来的钱作本钱,慢慢地雪球越滚越大,公司由开始的一个小亭子发展到后来的十几个摊位,连成了一片。最多一月除去成本、工钱和税,还余1万多元的利润。 不知道的人以为白芳礼老人当了董事长,这下可以坐享清福了。可是他不但照常蹬三轮车,而且加大了对自己的压力。他为自己规定了每月收入1000元的指标,每天要挣30到40元。“我还是像以前一样天天出车,一天总还能挣回个二三十块。别小看这二三十块钱,可以供十来个苦孩子一天的饭钱呢!”这就是一个耄耋老人的精神世界。他尽自己的全部所能,烘托着一片灿烂天空,温暖着无数莘莘学子。 白芳礼老人每月都会把自己省下来的钱拿到附近的学校给困难的学生当生活费,而已是风烛残年的他,却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老人蹬三轮车的时候,从头到脚穿的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看起来像个乞丐。“我从来没买过衣服,你看,我身上这些衬衣、外裤,都是平时捡的。还有鞋,两只不一样的呀,瞧,里面的里子不一样吧!还有袜子,都是捡的。今儿捡一只,明儿再捡一只,多了就可以配套。我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穿着的东西没有一件是花钱买的。”除了不买衣帽鞋袜外,连吃的东西他都尽可能地节省。他的饮食极其简单,经常是两个冷馒头加一瓶凉水,就一点点咸菜。很多时候由于拉活需要,白芳礼老人走到哪就睡在哪,一张报纸往地上一铺,一块方砖往后脑一放,一只帽子往脸上一掩,便是他睡觉前的全部准备“程序”。 为了能多挣一点钱,老人已经好多年不住在家里,特别是老伴去世后他就以车站边的售货亭为家,所谓“床”,只不过是两摞砖上面搁的一块木板和一件旧大衣。冬天,寒风习习,夏天,骄阳似火,在一层薄薄铁皮的售货亭里,老人度过了一个个酷暑严冬。后来市政府号召要整治车站街道环境,小卖铺、小亭子都得拆掉。老人带头响应政府的号召,拆了他的这些小亭子。没有“屋”了,他为了仍能够拉活,就用块摊开的塑料编织袋布和四根小木杆撑起了一个只有半人高的小棚。暴雨之后,经常能看到老人在太阳下晒被雨水浸湿的被褥。 白芳礼老人就是这样,节衣缩食把自己蹬三轮车的所得全部捐给了教育事业。下边是老人捐献的不完全记录: 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5000元,1989年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800元,1990年为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会捐款2000元,1991年为天津市、河北区、津南区教师奖励基金、北门东中学和黄纬路小学等,共捐款8100元。1992年为“希望工程”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1993年,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 捐款1000元。1994年为天津市河北区少年宫捐款1000元。 “白芳礼支教公司”成立后,老人每月都向天津的几所大学、中学、小学送去数额可观的赞助费,这些所谓的赞助费实际上就是他的“支教公司”全部税后利润。南开大学学工部老师刘唯真回忆,白芳礼老人从1996年开始,每个月都要向学校捐款 1000元,总额近3.4万元,200多名南开大学的贫困学生得到了资助;此外,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也都收到了白大爷捐出的不同数额的支教捐款。 曾经有人计算过,这些年来,白芳礼捐款金额高达35万元。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 白芳礼从没想过要得到回报。捐助的款项,也大多是通过学校和单位送到受助学生手里的,老人从没有打听过学生的姓名。有人试图在老人那里找到曾经被资助的学生名单,但只发现一张他与几个孩子的合影———这是唯一的一张照片。当问老人对受他资助的孩子有什么要求时,老人的回答很朴实:“我要求他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多为国家做贡献。” 2001年,白芳礼捐出了最后一笔钱。年近90岁的他已无力再蹬三轮车,也无力再经营他的支教公司了,就在车站给人看车,还把一角两角的零钱装在一个饭盒里,存够500元后又捐了出去。捐出这笔钱以后,老人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女儿白金凤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父亲说打退堂鼓的话。 重病在身的白芳礼老人卧床不起,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躺在病床上的他最惦记的还是那些贫困学生,最想做的事还是支教。在2004年新年钟声敲响以前,老人对来看他的人们说下了这样的话:“我现在一个月只有600块钱的收入,能力有限,明年如果我的收入能再多一点,我一定会资助更多因为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 为了让贫困的孩子们能安心上学,白芳礼老人几乎是在用超过极限的生命努力支撑着。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个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他为学生们送去的每一分钱,都是用自己的双腿一脚高一脚低那么踩出来的,是他每日不分早晚,栉风沐雨,用淌下的一滴滴汗水积攒出来的,来之不易,来之艰辛!照常理,像他这样的古稀老人不仅无须再为别人做什么,倒是完全应该接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可他没有,不仅丝毫没有,而是把自己仅有的能为别人闪耀的一截残烛全部点燃,并且燃烧得如此明亮,如此辉煌!

哈哈大笑是描写人物神态表情的成语吗?

哈哈大笑读音】hā hā dà xiào 【释义】开怀大笑起来的样子,形容非常开心,心情好。 【反义词】闷闷不乐 怏怏不乐 【近义词】捧腹大笑 开怀大笑哈哈大笑是描写人物神态表情的成语

与丑小鸭有相同命运的名著人物?

  孙悟空啊

《智取生辰纲》中描写环境的句子有哪些,作用是什么?

  句子是: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   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   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看看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   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品质;交代活动发生的背景,表现环境特   点;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深化主题。

下雨天,我没带雨具别人借给我雨伞仿写环境描写片段

  雨淅沥沥的下着,冷风呼呼的吹着,我站在路中央,不时抬头望几眼天上下的雨,又随意的敲打几下手机屏幕,看起来恰意极了。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从左侧传来,:怎么,没带伞?‘’带着淡淡的温暖的语气,我转头看去,是新来的部门同事某某,只见他拿着两把伞,呼吸不稳,好像是小跑过来的。‘’这把伞借给你吧,记得明天要还啊。他浅浅的说了句,就小跑过了路对面。

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而性格又决定命运,而现在中国的环境就造中国人的命运。

  性格即命运”,这是舶来品。人的性格如何,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但命运并不全然与性格相关。环境、条件、际遇有时比性格更能影响和决定人的命运。但一个人的性格对于人际环境、事业成败确实拥有不可小觑的强大影响力。   性格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的特色,是个体生命区别于其他生命的一种标志。所以真正的人生是一种性格人生。世界上没有元性格的人,也没有性格相同的人,只有性格相近的人。就像树上的叶子,看似相同,其实不同。而性格的构成是人的气质、习惯行为方式、语言态度方式、脾气秉性等特点的综合外在表现,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可能太绝对了,但只有在一个人身上相对稳定的那些东西才被称为性格。这“性”字有本性、习性的含义;而这“格”字既有品格也有定格的含义。因而,性格既反映人的本质的一个方面,又不与人的品质完全一致。比如有的人性格上看似温柔,但骨子里却很阴毒苛刻;有的人性格上看似暴戾,但心地却非常善良。性格是一种外在的表面的东西,性格的好坏本身,只是性格而已,并不能以此来判定一个人的品质优劣。   因为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外在性的特征,所以对人的影响有时比品质的真实更大。人们在评价一个人时首先不是品质问题,而是看着你的感觉舒不舒服。更有许多交际是一次性的、短时期的,而人的品质的表露需要时间.所以,语言方式、态度、处事方式、个人习惯、喜恶等感情的表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即使在长期的人际生活中,性格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性格的魅力。人的性格的人际魅力不在于相同,而在于不同。最有魅力的性格绝不是那种伪装、粉饰、压抑后的“标准”性格。一种真实的不掩饰的只属于你的,而不似他人的性格往往更能获得人际的引力。但这种人虽适合做朋友、当英雄,却很难成为领袖。   性格的亲和力。“世俗标准”的性格尽管不具有个人魅力,但对大众具有亲和力。虽然这种人可能没人会成为他的朋友,他也永远不会是英雄,但却适合做领导。因为他会让人们觉得很舒服,至于他心里怎么想,人们倒不过多计较苛求。   性格的破坏力。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不合时宜地显示自己,或者挖苦、打击、讽刺他人,无论对人际、对群体都有极大的破坏力,这种人只能是“孤家寡人”。这种人既不可做朋友,也不能当领导,也不会成为好下属。   好在性格远非本质,性格也是会改变的。但应该改变的只是那令人不舒服的部分,而没有必要连同那份真实也抛掉,那就

■■我面相变化很大,是面相决定命运,还是环境决定

  观相可知命运,修为可改变命运,命运变了可反过来改变面相,这是可以相互影响的。所以说人要多行善积德,这样可改变命运。





边城环境描写与人物命运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