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女人面相 >面相命运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纯音乐在qq音乐上叫什么

  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7号(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运交响曲(Fate Symphony),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此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已写过“海利根遗书”,他的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原因离他而去,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使贝多芬处于亡的边缘。但是,贝多芬并没有因此而选择亡。他在一封信里写道:“假使我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世界,这是不可想象的。”贝多芬在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展开了一次旺盛的创作高潮: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尚未写完,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已开始动笔。1807年《命运》完成并出版之前,活泼浪漫的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已在一年前上演,同场首演的还有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和为钢琴、合唱与乐队写的幻想曲。在此期间,完成的著名作品还有: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华尔斯坦)、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俄罗斯弦乐四重奏三部,贝多芬自己钟爱的唯一一部歌剧《菲黛里奥》和三种《莱奥诺拉序曲》,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也是世界小提琴经典作品),C大调弥撒曲。等等。所有这些作品都堪称是皇皇巨著,每一部后来都成为垂世之作。这是贝多芬留给全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

贝多芬 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1770-1827)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音乐家庭。贝多芬4岁就随父亲学习小提琴和钢琴,父亲曾梦想把他培养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但因环境不佳,未能实现。 贝多芬幼年的教师聂耶菲为他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基础。在老师的帮助下,1787年贝多芬到维也纳向莫扎特学习作曲。贝多芬还向许多音乐名家学习,艺术上进步很快。1795年,他曾获得卓越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的声誉。 贝多芬的作品著名的有《c小调奏鸣曲》(“悲怆”)、《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歌剧《费德里奥》、《第九交响曲》(“合唱”)等。 贝多芬的创作继承和发展了德国音乐的优良传统,他用毕生的精力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十九世纪以后的欧洲音乐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品赏析: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原名《第五交响曲》,它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命运交响曲》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整部作品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全曲共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明亮的快板、奏鸣曲式。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命运敲门式的动机。 这一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它贯穿着第一乐章,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第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 它抒发着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命运动机再次闯入,引出了展开部,威风凛凛的命运再次占了上风。展开部中,转调非常频繁,这更增加了原有的不稳定性,使音乐显得更加丰富。 再现部与呈示部相同。但在这一乐章的庞大结尾处,两个主题再次汇合,音乐的气势不可阻挡,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第二乐章 稍快的行板、双重主题变奏曲式.第一主题抒情、安详、沉思,是由中提琴、大提琴拉出。富有弹

贝多芬的<英雄>是第几交响曲?

  第三《英雄》交响曲   第五《命运》交响曲   第六《田园》交响曲   第九《合唱》交响曲   带有标题的就这四部交响曲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 音乐上的才能,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 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   贝多芬一生坎坷, 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 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 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 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 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 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生平文件   生平文件   1ww   在欧洲,从中古到近代,一直到古典乐派的大师为止,一部欧洲音乐史,几乎就是一部宗教音乐史。换句话说,从九世纪到伟大的贝多芬开始他的“自由职业者”的艺术生活之间的几百年里,几乎欧洲所有音乐家都是为教会服务的。而贝多芬改变了这一切!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十九世纪以来世界最著名的德国音乐家,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城。他家境贫困,有着一个和莫扎特完全相反的童年。当宫廷乐手的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一个象莫扎特式的神童,但因环境不佳未能如愿。母亲是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在贝多芬少年时便去世了。   贝多芬四岁开始学习音乐,十二岁已能自如地演奏,十七岁赴欧洲音乐之部维也纳进修,1787年拜见了他所仰慕的莫扎特。听完他的演奏,莫扎特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从这时起,十七岁的贝多芬挑起了全家的重担。这岂止是挑起了一副重担,分明是挑起了一座山(有六个兄妹需要他挣钱养家)。1792年奥地利作曲家海顿途经波恩会见了贝多芬,看了他的作品,建议他去维也纳深造。同年,贝多芬第二次到维也纳,师从海顿学作曲。由于性格不和,很快两人便分道扬镳。1795年,贝多芬出版了他的第一号作品。此后五年,他陆续出版了不少作品。《第八钢琴奏鸣曲》(即《悲怆奏鸣曲》1799年出版)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1800年以后,贝多芬的创作开始形成个人风格,即由维也纳初期受海顿、莫扎特的影响,渐渐转向一种富有哲理、戏剧性和英雄特质的音乐思想,从而形成新的创作倾向和创作风格。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即《英雄交响曲》)的创作,这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道路进入了成熟阶段。这部作品完全奠定了他创作的基本逻辑枣“通过斗争,得到胜利”,“通过艰苦,走向欢乐”。《英雄交响曲》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这一时期他还创作了其它一些重要作品,包括《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即《月光》,1801)、《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即《黎明》,1804)、《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即《热情》,1806)、《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1806)、歌剧《菲德里奥》(1805)、《克罗采小提琴奏鸣曲》(1803)等。1808年他完成了简洁凝练、充满斗争精神和胜利信念的《第五交响曲》(即《命运交响曲》)和纯真质朴、歌颂大自然的《第六交响曲》(即《田园交响曲》)。1810年为剧本《埃格蒙特》、1811年为历史剧《雅典的废墟》配乐。1815年以后,贝多芬的创作一度消沉,抒情风格代替了英雄性的风格,1817~1823年间贝多芬完成了宏伟的,充满着哲理和英雄性的不朽之作《第九交响曲》(即《合唱交响曲》)。它标志着贝多芬已度过了创作的危机期,表明他对胜利的信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贝多芬根据自已的经历、体验,认为最优秀的人物定会经受痛苦,并“从痛苦得到欢乐”。他在完全失聪的病痛中所创作的晚期最重要的作品枣《第九交响曲》强烈完美地表达了这种信念。在这部作品中,他唱出了终生向往的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最强音。这一时期的作品,在音乐风格上又有了新的变化,这表明贝多芬是一个永不停息的探索者。正如他所说:“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贝多芬的晚年是他一生中最悲惨、最痛苦的岁月,处境十分艰难。此间,他仍草拟了《第十交响曲》的一些主题。1826年12月,他从外地回到维也纳,路上受了风寒,从此一病不起,使《第十交响曲》成为绝响。   据说,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临终的一刻,雷雨交加,电光闪闪,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贝多芬的逝世在维也纳引起了巨大震动,出殡时有两万多人为他送葬,3月29日下墓时形成了群众性的浪潮。   贝多芬的一生是不平凡的。早年学习音乐是在父亲的暴行下开始的。酗酒的父亲常常深更半夜喝得酩酊大醉从床上把他拖到琴边练习,善良的母亲却无力阻止丈夫的行为。尽管贝多芬有音乐才华,但从小就养成了孤僻、寡言、怕羞的倔强性格。   在维也纳初期,已经成年的贝多芬在恋爱、婚姻上几遭烦恼。他终生未婚,对爱情和婚姻的追求与向往,既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快慰,也带来了烦恼。此外,贝多芬一生中最悲惨的遭遇是耳聋。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耳聋给他带来了无究无尽的痛苦。他甚至绝望,不得不放弃演出,而长期隐居在维也纳的乡村。但是令人惊讶的是,他最杰出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三十年耳聋状态中创作的。   “发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贝多芬的晚年无法与人交谈,只好把话写在纸上。当他的不朽之作《第九交响曲》首演时,他连观众的欢呼都听不见。尽管这样,他不仅战胜了疾病的挑战,而且在命运的磨难中,愈加坚强。他经常告诉大家:“运气象一个圆球,它并不总是落在最高尚的人的头上。我要死死扼住命运的咽喉。”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有:九部交响曲,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五首钢琴协奏曲,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部歌剧和许多管弦乐序曲,大量的戏剧配乐,室内乐作品,两部大型的弥撒曲,二十一套钢琴变奏曲以及一些歌曲等。   贝多芬的交响曲在他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804年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是他交响曲创作的一个大转折。这首交响曲内容、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作品感情奔放,篇幅长,新颖自由。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第一次表现出无比惊人的创造力,他第一次用全新的风格,全面而广泛地体现出他的英雄性构思枣通过斗争,得到胜利。这部交响曲既标志着古典音乐艺术的一次大变革,又是贝多芬交响曲创作和古典交响曲创作的重要里程碑。1806年完成的《第四交响曲》,则是一部充满幻想、愉快、明朗和活力的作品,用浪漫的手法反映了英雄生活的另一个侧面。罗曼·罗兰认为这部作品“保存了贝多芬一生中那些最明朗的日子的香味”。1808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五交响曲》,这是一部与《第三交响曲》相类似的英雄性史诗性的作品。作品的结构非常简练、集中,动机式的“命运”主题贯穿全曲,整部作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它揭示了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这一真理。同年,贝多芬完成的《第六交响曲》是一部“对农村生活的回忆”的田园诗式的作品,表明了英雄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整部作品色彩清新,音乐语言大胆而多姿,主题素材具有生动鲜明的民间特点。1812年完成的《第七交响曲》是一部充满活力、乐观活泼、“舞蹈性”的交响曲,表明他对命运和生活的乐观主义态度。1812年完成的《第八交响曲》是一部富于诗意的、抒情的室内性交响曲。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这部经过多年酝酿的作品,经过前后六年的创作,于1823年完成。这是一部宏伟的充满哲理和英雄性的史诗般的巨作,它所体现的仍然是他的“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的思想。在交响曲的最后乐章,他创造性地把(康塔塔)大合唱与交响曲结合起来,并用席勒的诗《欢乐颂》作为歌词,用以歌颂全人类所追求的自由和解放、胜利和欢乐、团结和友爱的共同理想。在乐章的规模上,贝多芬将第一乐章中奏鸣曲式主副部主题用几个主题加以展示,把第三乐章谐谑曲第一部分本身扩大为一个完整的奏鸣曲;在终曲乐章庞大的合唱前面加一段长大的器乐前奏,进而表现其音乐构思的博大精深与思想内涵的巨大容量。   有一次,哈佛音乐辞典编者向德国音乐家哈姆请教,假若洪水来临,挪亚方舟之事重演,而挪亚只能带一本琴谱,应带哪本最合适。哈姆立刻回答:“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集。”可见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已成为人类宝贵的音乐财富之一。   贝多芬在西方音乐史上是一位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其创作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他通过精湛的艺术创作,大大加强了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并把以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古典乐派推向了新的高峰,并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道路。   这个有着卓越音乐天赋,挚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坚强性格的音乐家,是人类艺术史上公认的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

贝多芬的<英雄>是第几交响曲?

  第三《英雄》交响曲   第五《命运》交响曲   第六《田园》交响曲   第九《合唱》交响曲   带有标题的就这四部交响曲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 音乐上的才能,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 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   贝多芬一生坎坷, 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 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 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 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 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 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生平文件   生平文件   1ww   在欧洲,从中古到近代,一直到古典乐派的大师为止,一部欧洲音乐史,几乎就是一部宗教音乐史。换句话说,从九世纪到伟大的贝多芬开始他的“自由职业者”的艺术生活之间的几百年里,几乎欧洲所有音乐家都是为教会服务的。而贝多芬改变了这一切!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十九世纪以来世界最著名的德国音乐家,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城。他家境贫困,有着一个和莫扎特完全相反的童年。当宫廷乐手的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一个象莫扎特式的神童,但因环境不佳未能如愿。母亲是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在贝多芬少年时便去世了。   贝多芬四岁开始学习音乐,十二岁已能自如地演奏,十七岁赴欧洲音乐之部维也纳进修,1787年拜见了他所仰慕的莫扎特。听完他的演奏,莫扎特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从这时起,十七岁的贝多芬挑起了全家的重担。这岂止是挑起了一副重担,分明是挑起了一座山(有六个兄妹需要他挣钱养家)。1792年奥地利作曲家海顿途经波恩会见了贝多芬,看了他的作品,建议他去维也纳深造。同年,贝多芬第二次到维也纳,师从海顿学作曲。由于性格不和,很快两人便分道扬镳。1795年,贝多芬出版了他的第一号作品。此后五年,他陆续出版了不少作品。《第八钢琴奏鸣曲》(即《悲怆奏鸣曲》1799年出版)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1800年以后,贝多芬的创作开始形成个人风格,即由维也纳初期受海顿、莫扎特的影响,渐渐转向一种富有哲理、戏剧性和英雄特质的音乐思想,从而形成新的创作倾向和创作风格。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即《英雄交响曲》)的创作,这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道路进入了成熟阶段。这部作品完全奠定了他创作的基本逻辑枣“通过斗争,得到胜利”,“通过艰苦,走向欢乐”。《英雄交响曲》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这一时期他还创作了其它一些重要作品,包括《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即《月光》,1801)、《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即《黎明》,1804)、《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即《热情》,1806)、《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1806)、歌剧《菲德里奥》(1805)、《克罗采小提琴奏鸣曲》(1803)等。1808年他完成了简洁凝练、充满斗争精神和胜利信念的《第五交响曲》(即《命运交响曲》)和纯真质朴、歌颂大自然的《第六交响曲》(即《田园交响曲》)。1810年为剧本《埃格蒙特》、1811年为历史剧《雅典的废墟》配乐。1815年以后,贝多芬的创作一度消沉,抒情风格代替了英雄性的风格,1817~1823年间贝多芬完成了宏伟的,充满着哲理和英雄性的不朽之作《第九交响曲》(即《合唱交响曲》)。它标志着贝多芬已度过了创作的危机期,表明他对胜利的信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贝多芬根据自已的经历、体验,认为最优秀的人物定会经受痛苦,并“从痛苦得到欢乐”。他在完全失聪的病痛中所创作的晚期最重要的作品枣《第九交响曲》强烈完美地表达了这种信念。在这部作品中,他唱出了终生向往的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最强音。这一时期的作品,在音乐风格上又有了新的变化,这表明贝多芬是一个永不停息的探索者。正如他所说:“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贝多芬的晚年是他一生中最悲惨、最痛苦的岁月,处境十分艰难。此间,他仍草拟了《第十交响曲》的一些主题。1826年12月,他从外地回到维也纳,路上受了风寒,从此一病不起,使《第十交响曲》成为绝响。   据说,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临终的一刻,雷雨交加,电光闪闪,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贝多芬的逝世在维也纳引起了巨大震动,出殡时有两万多人为他送葬,3月29日下墓时形成了群众性的浪潮。   贝多芬的一生是不平凡的。早年学习音乐是在父亲的暴行下开始的。酗酒的父亲常常深更半夜喝得酩酊大醉从床上把他拖到琴边练习,善良的母亲却无力阻止丈夫的行为。尽管贝多芬有音乐才华,但从小就养成了孤僻、寡言、怕羞的倔强性格。   在维也纳初期,已经成年的贝多芬在恋爱、婚姻上几遭烦恼。他终生未婚,对爱情和婚姻的追求与向往,既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快慰,也带来了烦恼。此外,贝多芬一生中最悲惨的遭遇是耳聋。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耳聋给他带来了无究无尽的痛苦。他甚至绝望,不得不放弃演出,而长期隐居在维也纳的乡村。但是令人惊讶的是,他最杰出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三十年耳聋状态中创作的。   “发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贝多芬的晚年无法与人交谈,只好把话写在纸上。当他的不朽之作《第九交响曲》首演时,他连观众的欢呼都听不见。尽管这样,他不仅战胜了疾病的挑战,而且在命运的磨难中,愈加坚强。他经常告诉大家:“运气象一个圆球,它并不总是落在最高尚的人的头上。我要死死扼住命运的咽喉。”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有:九部交响曲,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五首钢琴协奏曲,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部歌剧和许多管弦乐序曲,大量的戏剧配乐,室内乐作品,两部大型的弥撒曲,二十一套钢琴变奏曲以及一些歌曲等。   贝多芬的交响曲在他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804年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是他交响曲创作的一个大转折。这首交响曲内容、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作品感情奔放,篇幅长,新颖自由。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第一次表现出无比惊人的创造力,他第一次用全新的风格,全面而广泛地体现出他的英雄性构思枣通过斗争,得到胜利。这部交响曲既标志着古典音乐艺术的一次大变革,又是贝多芬交响曲创作和古典交响曲创作的重要里程碑。1806年完成的《第四交响曲》,则是一部充满幻想、愉快、明朗和活力的作品,用浪漫的手法反映了英雄生活的另一个侧面。罗曼·罗兰认为这部作品“保存了贝多芬一生中那些最明朗的日子的香味”。1808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五交响曲》,这是一部与《第三交响曲》相类似的英雄性史诗性的作品。作品的结构非常简练、集中,动机式的“命运”主题贯穿全曲,整部作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它揭示了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这一真理。同年,贝多芬完成的《第六交响曲》是一部“对农村生活的回忆”的田园诗式的作品,表明了英雄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整部作品色彩清新,音乐语言大胆而多姿,主题素材具有生动鲜明的民间特点。1812年完成的《第七交响曲》是一部充满活力、乐观活泼、“舞蹈性”的交响曲,表明他对命运和生活的乐观主义态度。1812年完成的《第八交响曲》是一部富于诗意的、抒情的室内性交响曲。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这部经过多年酝酿的作品,经过前后六年的创作,于1823年完成。这是一部宏伟的充满哲理和英雄性的史诗般的巨作,它所体现的仍然是他的“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的思想。在交响曲的最后乐章,他创造性地把(康塔塔)大合唱与交响曲结合起来,并用席勒的诗《欢乐颂》作为歌词,用以歌颂全人类所追求的自由和解放、胜利和欢乐、团结和友爱的共同理想。在乐章的规模上,贝多芬将第一乐章中奏鸣曲式主副部主题用几个主题加以展示,把第三乐章谐谑曲第一部分本身扩大为一个完整的奏鸣曲;在终曲乐章庞大的合唱前面加一段长大的器乐前奏,进而表现其音乐构思的博大精深与思想内涵的巨大容量。   有一次,哈佛音乐辞典编者向德国音乐家哈姆请教,假若洪水来临,挪亚方舟之事重演,而挪亚只能带一本琴谱,应带哪本最合适。哈姆立刻回答:“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集。”可见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已成为人类宝贵的音乐财富之一。   贝多芬在西方音乐史上是一位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其创作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他通过精湛的艺术创作,大大加强了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并把以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古典乐派推向了新的高峰,并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道路。   这个有着卓越音乐天赋,挚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坚强性格的音乐家,是人类艺术史上公认的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

·贝多芬写《命运交响曲》时,他所处的背景,心情,身体,感情方面~!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贝多芬全部资料   一、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的心中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1798年,柏纳多特将军(1763-1844)出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常到他的家里,并和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提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正当他准备献给拿破仑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   贝多芬从学生李斯(1784-1838)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吼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撕个粉碎,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的平息,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1804年12月,这部交响曲在维也纳罗布科维兹亲王的宫廷里首次演出。1805年4月在维也纳剧院的第一次公开演出,是由贝多芬亲自指挥的,节目单上写着:“一部新的大交响曲,升D大调,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作,献给罗布科维兹亲王殿下。”奇怪的是,贝多芬不说是降E大调,而说是升D大调。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二、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作品67号)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

命运交响曲

  我想但凡学生,对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都不会陌生。哪怕你是一个乐盲,在你已经走过的那些岁月里,你都会听别人说起过这个闻名遐迩的曲子,甚至不夸张地说,你也一定曾经亲自聆听过,只不过你不曾知道它的名字,或者因为是支离地听过,并不曾完完整整地领会它。我也是音乐门前的过客,除了会三两支笛子曲以外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我心头弥留下的却不只是一瞥惊鸿的瞬息印象而已。我至今不敢说我懂得这首曲子的深刻内涵,但所幸人的灵感是最宝贵的财富,因而,我可以为所欲为地享受每一次听音乐过程中心头的感喟。   众所周知,《命运交响曲》亦叫《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于1805至1808年间所作。大家对于这首曲子的评价可以说是到了令人“高山仰止”的地步,而且在评价这首曲子时一般都会引贝多芬自己说过的一句话:“我想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使我屈服。”于是也不难看出,《命运交响曲》是对命运的叫板,是一个身残志坚的作曲家不屈于命运的折磨的最好印证。作曲家的灵魂是歌曲的灵魂,一个铁骨铮铮的好男儿会作出软若无骨的曲子么?似乎不能,所以,贝多芬的天性为《命运交响曲》作了最好的诠释。在他的辉照下,其余附和般的评价倒显得可有可无了。   贝多芬,全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生于1770年12月16日,卒于1827年3月26日,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曾经师从海顿,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贝多芬的一生是辉煌灿烂的一生,也是孤独痛苦的一生。他的命途乖舛。孩提时代,在许多人还依偎在父母怀里撒娇耍赖的时候,他嗜酒的父亲为了把他培养成一个像莫扎特一样的摇钱树,使用暴力逼着他练习各种各样的乐器(说到这一点,倒有点像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对于一般人而言,压力越大,反抗的情绪也就越严重,幸好,贝多芬对音乐有其独特的天赋,所以最终能够玉琢器成。但不久厄运便降落到他身上,等他稍微长大一些,他最亲爱的母亲离他而去,贝多芬悲痛欲绝,痛苦中唯有写信向朋友哭诉。但悲伤不止于此,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不幸之中总埋藏着更多惨烈。当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初尝成功与鲜花的美好滋味时,痛苦又一次找上了他——他慢慢地竟失聪了。对于一个作曲家来说,失聪是一件多么可怖的事情!就好像一个手工艺人没了双手一般,这对贝多芬的打击不可谓不重。但贝多芬拒绝了常人的软弱,他以坚强的毅力和对音乐的灵敏与天赋,在失聪后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甚至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出名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包括《命运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那是一个史诗般的“恢弘巨制”。说它“恢弘”,说它“巨制”,不是说它的篇幅有多大,而是它的影响力、它个中所蕴含的内涵与哲思甚深。什么叫叹为观止?这便是。《命运交响曲》,那是一个强者面临苦难所应承受的精神总汇,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最好概括。   《命运交响曲》充满了生命搏动的气息。在《命运交响曲》的开头,是这样一段乐章:“︴ 03 33 ︴1— ︴ 02 22 ︴7— ︴……”这给人的错觉就仿佛是命运的敲门声——咚咚咚,咚咚咚。然后生命的序幕拉开,宣读圣旨一般把上帝的安排竹筒倒豆腐似地倒了出来。好比门拉开,看见了拜谒者,但拜谒者正是典型的“不速之客”,喧宾夺主地叨叨不休。人是天地间最不会屈服的生物,作为生命的强者犹如是,于是,人与命运展开了殊死搏斗,第一乐章的快节奏,第二乐章的慢节奏,以及第三、第四乐章融合奔放、快速、抒情诸般情调的旋律,正是人与命运抗争的最好表现。人不管面对什么事,往往有喜有忧,有坚决有犹豫,这是人之常情。而《生命交响曲》里,音乐的高低起伏,舒缓紧急好比是人的心历路程,音符流淌间是最真实的生命再现。   无疑,人在命运面前是微不足道的,两相比较,就好比是蚂蚁与大象。但再小的蚂蚁也有自己的尊严,再大的大象也不能击垮蚂蚁的信念。正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所说,人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决不能被打败。这就是强者的风范,是重压下的风度。重压下的风度,指的便是面对困难,面对严酷的悲剧命运,面对难以逆转的社会现实,自始至终都不失去人的尊严,不失去勇气、决心和信念,以坚强刚毅、勇敢正直的态度对面一切尖锐的外部冲突和内心冲突,积极乐观。它是一种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是一种悲剧人生的艺术表达,是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更是一种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的优雅。   在《命运交响曲》里,作曲家很好地再现了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人性,增益其所不能”的思想。如果说命运真是上帝,是俄林波斯圣山居住的神,那么曲子里幻化而成的英雄就是不屈的普罗米修斯,是传说中日复一日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援引中国的一个典故,则是“刑天舞干戚”。“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存。”只要人自己不向命运低头,命运是如何也战胜不了人的。俗话说,有志之人,主宰命运;无志之人,命运主宰(他)。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好比你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在《命运交响曲》的奏鸣曲部分,作曲家旋律的回喝,再现部对程式部有变化的重复,就好像再现着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而程式部主副部之间用圆号所作的衔接、再现部之前用单簧管演奏的引子,富丽堂皇,具有高贵典雅的气息,便好似强者的骨气与风度。前后间的对照,是强者抗拒命运的又一种象征。我总觉得生命是一座坟墓,要想重生,必须有凤凰涅磐的勇气,有苍鹰啄羽的胆量。罗曼·罗兰不是曾经说过,生活这面犁,一方面割破你的心,一方面掘出新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像惠特曼笔下描绘的那样——“即使在命运的迎头痛击下,我头破血流,但我仍在前进。”   我们不能屈服于命运,不能做命运的奴隶。人生于世,就好比草长一秋,风吹雨打、磕磕绊绊是在所难免的。要学会坚强,学会在苦难中成长。我们不能因为悲苦而一味沉沦,不能因为灾难而一味感伤,人是小草,风再大,我们依然昂首挺立在风中,没有什么能压倒我们,包括命运。哲人说过,坚强是一个英雄最本色的后盾。当我面对自己生活中所遭受的坎坎坷坷时,我也一直是这么执著的。我相信,这个世上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如果困难来临就向命运俯首屈膝,从而失却一个人做人的尊严,那实在太不值得。我们可以无所畏惧地挑战一切,号称权威的命运也不在话下,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念——而这些,在《命运交响曲》里被诠释得很好。   《命运交响曲》,是一首集生命哲思和古典意蕴于一体的曲子,它捕捉到了人真正称之为人的灵魂性因素。也难怪贝多芬被世人誉为“音乐诗人”,单就一首《命运交响曲》,他就无愧于这个称号。人说,一首好的曲子,好比是一部好的小说,须内容充分,意义深远。而《命运交响曲》足足具备了这一切。有时候想想,与音乐相比,其实文学真的很笨,因为“文学只有言语,只有阅读,音乐无需说话,只要聆听。若用音乐传递感情,不需纸笔,却能以文学难以想象的速度飞越千山万水,飞进千家万户。生活也由此而变得更加精彩。”似乎,音乐的力量便在于可以不借助语言文字去传达一种人生哲学。   历史总是这样,让痛苦和磨难去造就英雄、造就伟人。《命运交响曲》,恰恰是一部英雄对抗命运的传奇之作,它严谨而富有渲染力的音调与旋律,让人感觉如梦如幻,却又真实得不容置喙,让人于无形中体会到一种力量,一种足能与魏晋风流相媲美的重压下的风度!

关于贝多芬创作命运交响曲的耳聋小故事。

  中文名: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外文名: Ludwig van Beethoven国籍: 德国出生地: 波恩出生日期: 公元1770年12月17日逝世日期: 公元1827年3月26日职业: 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主要成就: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品: c小调第五交响曲、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爱格蒙特序曲血型: O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在德国逢恩,祖籍弗兰德。自幼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十七岁那年,波恩宫廷大学旁听哲学,也就是在这时与莫扎特有了短暂接触。1792年,定居维也纳,经过海顿的指引,艺术上进步飞快,三年后出版第一部作品。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歌剧《费黛里奥》,戏剧《哀格蒙特》《雅典的废墟》;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黎明》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作曲家。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和米开朗基罗、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都经历了各种苦难坎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根据他们的人生写成了《名人传》。当贝多芬19岁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给贝多芬带来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贝多芬(15张)从1796至1800年,整整4年,贝多芬的耳鸣日夜作响,这是耳聋的前兆。贝多芬28岁时听力开始减弱,中年耳朵失聪。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有《月光奏鸣曲》、《C小调第5交响曲》等。他的九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1805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黛里奥》也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举行了首演。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的《英雄交响曲》充满了激情。他的《第九交响曲》取材于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了。贝多芬一生坎坷。因为听力的问题,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是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听后感

  交响曲中带给人一种波涛起伏的感觉,温柔,渐渐的渐渐的变成强势。浑厚的声音让人感觉身临其境,钢琴声音绵绵缠缠的,好像母亲那温暖的怀抱,也像处于婴儿摇篮那摇晃感觉中的享受。这种美妙的声音中透露着一种带着不甘的感觉,我想贝多芬一定是借琴声表达自己对世人命运的看法。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是什么?

  一提到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人们就会想到一个声音,这就是著名的“命运的叩门”。著名的“命运的叩门”,是对解释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最简短而又最形象化的注释。“命运的叩门”这句话被重复了不知多少次,几乎要被某些音乐“行家”指斥为对贝多芬音乐的庸俗化、简单化的形容。可是我们这里还是要再重复一遍这句话,因为这句话的确是理解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最中肯的断语,它出自贝多芬本人之口。据贝多芬的学生,贝多芬传记作者辛德勒的记述,他曾向贝多芬请教关于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主导动机的寓意,贝多芬回答说:“这是命运的叩门,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后来人们就称第五交响曲为“命运交响曲”。   我们不必为这句话是否真的出自贝多芬本人而繁琐考证。也不必围绕主题音型是否象征某种具象化的音响而争论不休。还是应该多了解一点贝多芬创作这部交响乐的生活背景和精神状态。再从贝多芬的音乐里去感悟贝多芬用他那崇高的启蒙精神点燃的生命之火。   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已写过“海利根遗书”,他的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原因离他而去,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使贝多芬处于死亡的边缘。但是,贝多芬与命运展开了顽强的抗争。他在一封信里写道:“假使我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世界,这是不可想象的。”贝多芬在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展开了一次旺盛的创作高潮:第三交响曲(英雄)尚未写完,第五交响曲(命运)已开始动笔。1807年《命运》完成并出版之前,活泼浪漫的第四交响曲已在一年前上演,同场首演的还有第六交响曲《田园》,第四钢琴协奏曲和为钢琴、合唱与乐队写的幻想曲。在此期间,完成的著名作品还有:钢琴奏鸣曲《华尔斯坦》、《热情》,俄罗斯弦乐四重奏三部,贝多芬自己钟爱的唯一一部歌剧《菲黛里奥》和三种《莱奥诺拉序曲》,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这也是世界小提琴经典作品),C大调弥撒曲。等等。所有这些作品都堪称是煌煌巨著,每一部后来都成为垂世之作。这是贝多芬留给世界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1808年12月22日晚上,在维也纳剧院举行了一场可以载人史册的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上,连续首演了贝多芬的四部新作品,它们是《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四钢琴协奏曲》和《钢琴、合唱幻想曲》,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和担任钢琴独奏。刚刚摆脱精神折磨的贝多芬表现出惊人的人格

作者为什么说在世界名著的音乐家中,大概没有一个比贝多芬的命运更坏的了?

  一名跑步运动员失去了双腿,一名飞行员失去了光明,以及一位音乐家失去了听觉,有比这更糟的情况吗?有。贝多芬没有爱情,他幻想与贵族女子结婚,结果无果;他收养的侄儿没有给他晚年带来欣慰,反而是无尽的烦恼;他清贫孤独,生活窘迫无人问津。其他音乐家至少在爱情,金钱,事业,生活上总有一样比贝多芬强,而作为一名天才,上帝剥夺了他绽放光芒的机会,还屡屡打击他,试问贝多芬的命运比哪位音乐家的强?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音乐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