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女人面相 >面相命运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每个乐章的特点是什么?

  冲破命运的枷锁——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作品号:67 创作:1806-1808年   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第五“命运”交响曲》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代表了人类永不向自身妥协的精神!让我们从头来认识这部作品!   《命运》的构思、创作周期是比较漫长的,据文献记载,贝多芬最早是从1803年开始有意写作这部作品的。那么这部作品的主旨是什么?贝多芬创作他的意图又在哪里呢?这里我们不妨来回忆一下,我在这篇文章第一部分中为您曾经讲述过的那篇《Heiligenstadt Testament(海利根施塔特遗嘱)》。没错,那是贝多芬被疾病所困之后,所发出的心灵呼唤!好在,最终他战胜了自己的意志,他没有被不公平的命运所击退,他战胜了自己。尔后,重新回到维也纳继续自己对音乐的追求。在这个绝望、思考、反省、胜利的斗争过程中,贝多芬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喉咙”的口号,他感觉自己不能屈服于命运,而应该勇于发起挑战!   大家也许会误解,当时是不是因为贝多芬的耳疾有所改善,他才重新鼓起了生存下去的勇气?其实并非是这样,从作曲家自己写的许多日记、信件中可以看出,贝多芬的耳聋是逐渐加重的,其间并非单纯的听力减退,而且还会伴随着严重的杂音干扰,让他苦不堪言。所以贝多芬对自己重拾信心完全是其精神上的胜利,来自于对“命运的挑战”。所以在自己对生命有了重新认识之后,作曲家企图用一部大型的交响乐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歌颂这一自我斗争的主题。自此《命运交响曲》的主题渐露雏形。在介绍上一部作品的时候,我就提到过,《命运》的第一乐章是在《第四交响曲》创作以前就已经写好的,后面三个乐章则是在1807-1808年之间完成的。我想没有必要在对这部作品的介绍中,过多强调其他因素了,还是从音乐本身来体会吧。   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

如何写听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有感?

  《第五交响曲》的斗争主题原是启蒙运动时期悲剧的典型。 在古典悲剧和与它紧相联系的格鲁克的音乐剧中, 人同命运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但是严厉残酷的命运形象却常被描写为不可避免的, 而人的胜利往往又是由于外界的力量而突然发生。 贝多芬改革这个传统的主题,加以新的处理,使人的意志付诸行动; 在他的交响曲中,人的胜利是同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 他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 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 但是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使人格外奋不顾身去建立功勋。 英雄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 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从黑暗到光明, 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这就是《第五交响曲》 的戏剧性冲突的整个发展历程。因此, 贝多芬的这部作品实际上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斗争和胜利的交响曲” 。 为了体现这部交响曲内容的重大意义和深度, 贝多芬采用了很多新的手法。 这部作品的四个乐章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中乐章与乐章之间的联系,不仅在于戏剧性发展的进程, 而且还在于一个特定的“主导动机”——作为整部交响曲的“核心” 的动机。 这个动机,贝多芬曾经说过:“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 他的这个说法,不妨这样理解:生活中的矛盾、障碍和苦难, 可以作为命运的象征,但是一个人应该使命运顺从他自己的意志, 他应该成为生活和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天由命。 他曾在书信上明确写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的《 第五交响曲》同样反映他的这个主导思想。这个“命运的动机” 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在各个乐章中反复出现,它的音响有时阴暗凶险, 有时欢愉和神气,有时倔强而紧张,有时则悲戚和低沉, 有如模糊的回忆一般。在第一乐章中,这动机是第一主题的骨架, 又是第二主题低音部的伴奏,同时还是结尾段的基础。一句话, 它的节奏型贯串着整个乐章,支配着整个乐章神速的发展。 第一乐章从这一主题开始,展示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斗争画面: 主题开始时,强调表明紧张的悲剧性因素,它的音响顽强、威严, 甚至凶险;它那鲜明的力度对比、紧张的和声、活跃的进行, 造成了一种惊慌不安的情绪。 这一主题在它最初的呈示中相继掀起两次浪潮, 而且一次比一次紧张,当法国号用大调奏出这个动机的一种变体时, 情绪才有所转换。紧接着出现的第二主题是一支歌唱性的抒情旋律, 这是安谧和温暖的形象。但是这样安宁的场面并不长久, 命运的动机并没有消失,它只是暂时躲在第二主题的低声部。 逐渐地这命运动机又表现得越来越执拗、坚决, 它甚至使第二主题的进程也开始带有激动不安的色彩。 但是当音乐的紧张度达到极限的时刻,突然出现新的转折, 一支洋洋自得的旋律,虽然也贯串着命运的动机, 但它是英雄气概形象第一次短暂的显露,它在大调明朗的气氛中, 以果断、欢愉和热烈的音响结束了这奏鸣曲形式的呈示部。 在非常富于表现力的两小节休止后,乐章的发展部开始了, 音乐立即又回到第一主题那种阴暗和不安的音调中来。 这命运动机开始时夺居了首要地位,它无休止地反复, 调性不安定地转换,力度明显地增涨,说明命运的动机正处于攻势, 非常活跃。但它还是没有能够完全站稳脚跟,随后出现的第二主题, 像号角齐鸣那样鲜明有力,同前者争相抗衡; 原来十分活跃的那些八分音符的节奏进行, 逐渐地给一系列二分音符的和弦刹住了;音响从最强(ff) 变成最轻(pp),这时候调性和音区的频繁变换, 音调的低抑和不稳定,反映出动摇、怀疑和焦急等待的心情, 好像命运的黑暗势力衰退了,陷于一种麻木的状态之中。突然“ 敲门的动机”又勇猛地闯进来了,它以乐队全奏的方式, 减七和弦的和声,一直保持最强的音响(ff) 和动机本身的不断反复,掀起了一次大爆发, 形成了发展部的戏剧性高潮,并直接进入奏鸣曲形式的再现部。 再现部中,重又回到先前的斗争场面——命运主题的急剧发展, 一度为双簧管独奏的一段缓慢而悲戚的曲调(Adagio) 突然打断,随后它立即恢复激动不安的情绪奔腾, 它想主宰一切的意志也增强了。只是当大调的第二主题昂然出现时, 乌云又逐渐消失,欢愉、明朗的英雄性因素又出现了。不过, 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并没有结束, 这种斗争在相当扩展的尾声中反而愈演愈烈, 形成了全乐章的最高潮——有时候凶恶的命运动机占了上风, 有时候英雄性的进行曲式主题发出高傲而威严的音响, 好像要把命运动机赶走。但是,命运的黑暗势力还是相当强大, 这凶兆的主题暂时取胜了,它用敲门动机的强烈音响结束这一乐章。 当然,斗争还没有真正结束,在这场激烈而残酷的斗争中, 英雄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坚定了自己的斗争信念, 可是通向胜利的道路还很长远,还要经历艰巨的斗争

贝多芬 命运交响曲到底有多长啊?我看优酷视频有三十分钟,百度音乐是四分钟,

  百度音乐中的是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的部分,优酷的是完整的。   在卡拉扬1963版的录音中,第一乐章的时间是7分17秒;第二乐章的时间是10分3秒;第三乐章的时间是4分53秒;第四乐章的时间是9分5秒。   在最著名的克莱伯的录音中,第一到第四乐章的时间分别是7分22秒、10分、5分9秒、10分50秒;   不同指挥家的处理会略有不同,但应该相差不大。

贝多芬 命运交响曲到底有多长啊?我看优酷视频有三十分钟,百度音乐是四分钟,

  百度音乐中的是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的部分,优酷的是完整的。   在卡拉扬1963版的录音中,第一乐章的时间是7分17秒;第二乐章的时间是10分3秒;第三乐章的时间是4分53秒;第四乐章的时间是9分5秒。   在最著名的克莱伯的录音中,第一到第四乐章的时间分别是7分22秒、10分、5分9秒、10分50秒;   不同指挥家的处理会略有不同,但应该相差不大。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由多少种乐器合奏的?

  c小调第五交响曲的管弦乐团编制如下: A.木管乐器 短笛 (只在第四乐章使用)) 2 长笛 2 双簧管 2 降B调、C调竖笛 2 低音管 倍低音管(只在第四乐章使用) B.铜管乐器 2 降E调、C调法国号 2 C调小号 3 长号(中音、次中音及低音)(只在第四乐章使用) C.打击乐器 定音鼓 D.弦乐器 第一、第二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提琴[3]

关于贝多芬的九大交响曲的诅咒!世上没有第十交响曲吗?

  有第十交响曲。   虽说贝多芬、舒伯特、德沃夏克都死于第十交响曲诅咒,但肖斯塔科维奇却逃过了一劫。   1953年,他写完了《第九交响曲》,战战兢兢地准备搁笔时,斯大林死了,于是他又开始奋笔疾书,又写了四部。   备注: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交响曲是描述大清洗的一部作品。

贝多芬的<英雄>是第几交响曲?

  第三《英雄》交响曲   第五《命运》交响曲   第六《田园》交响曲   第九《合唱》交响曲   带有标题的就这四部交响曲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 音乐上的才能,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 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   贝多芬一生坎坷, 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 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 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 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 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 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生平文件   生平文件   1ww   在欧洲,从中古到近代,一直到古典乐派的大师为止,一部欧洲音乐史,几乎就是一部宗教音乐史。换句话说,从九世纪到伟大的贝多芬开始他的“自由职业者”的艺术生活之间的几百年里,几乎欧洲所有音乐家都是为教会服务的。而贝多芬改变了这一切!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十九世纪以来世界最著名的德国音乐家,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城。他家境贫困,有着一个和莫扎特完全相反的童年。当宫廷乐手的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一个象莫扎特式的神童,但因环境不佳未能如愿。母亲是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在贝多芬少年时便去世了。   贝多芬四岁开始学习音乐,十二岁已能自如地演奏,十七岁赴欧洲音乐之部维也纳进修,1787年拜见了他所仰慕的莫扎特。听完他的演奏,莫扎特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从这时起,十七岁的贝多芬挑起了全家的重担。这岂止是挑起了一副重担,分明是挑起了一座山(有六个兄妹需要他挣钱养家)。1792年奥地利作曲家海顿途经波恩会见了贝多芬,看了他的作品,建议他去维也纳深造。同年,贝多芬第二次到维也纳,师从海顿学作曲。由于性格不和,很快两人便分道扬镳。1795年,贝多芬出版了他的第一号作品。此后五年,他陆续出版了不少作品。《第八钢琴奏鸣曲》(即《悲怆奏鸣曲》1799年出版)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1800年以后,贝多芬的创作开始形成个人风格,即由维也纳初期受海顿、莫扎特的影响,渐渐转向一种富有哲理、戏剧性和英雄特质的音乐思想,从而形成新的创作倾向和创作风格。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即《英雄交响曲》)的创作,这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道路进入了成熟阶段。这部作品完全奠定了他创作的基本逻辑枣“通过斗争,得到胜利”,“通过艰苦,走向欢乐”。《英雄交响曲》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这一时期他还创作了其它一些重要作品,包括《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即《月光》,1801)、《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即《黎明》,1804)、《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即《热情》,1806)、《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1806)、歌剧《菲德里奥》(1805)、《克罗采小提琴奏鸣曲》(1803)等。1808年他完成了简洁凝练、充满斗争精神和胜利信念的《第五交响曲》(即《命运交响曲》)和纯真质朴、歌颂大自然的《第六交响曲》(即《田园交响曲》)。1810年为剧本《埃格蒙特》、1811年为历史剧《雅典的废墟》配乐。1815年以后,贝多芬的创作一度消沉,抒情风格代替了英雄性的风格,1817~1823年间贝多芬完成了宏伟的,充满着哲理和英雄性的不朽之作《第九交响曲》(即《合唱交响曲》)。它标志着贝多芬已度过了创作的危机期,表明他对胜利的信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贝多芬根据自已的经历、体验,认为最优秀的人物定会经受痛苦,并“从痛苦得到欢乐”。他在完全失聪的病痛中所创作的晚期最重要的作品枣《第九交响曲》强烈完美地表达了这种信念。在这部作品中,他唱出了终生向往的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最强音。这一时期的作品,在音乐风格上又有了新的变化,这表明贝多芬是一个永不停息的探索者。正如他所说:“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贝多芬的晚年是他一生中最悲惨、最痛苦的岁月,处境十分艰难。此间,他仍草拟了《第十交响曲》的一些主题。1826年12月,他从外地回到维也纳,路上受了风寒,从此一病不起,使《第十交响曲》成为绝响。   据说,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临终的一刻,雷雨交加,电光闪闪,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贝多芬的逝世在维也纳引起了巨大震动,出殡时有两万多人为他送葬,3月29日下墓时形成了群众性的浪潮。   贝多芬的一生是不平凡的。早年学习音乐是在父亲的暴行下开始的。酗酒的父亲常常深更半夜喝得酩酊大醉从床上把他拖到琴边练习,善良的母亲却无力阻止丈夫的行为。尽管贝多芬有音乐才华,但从小就养成了孤僻、寡言、怕羞的倔强性格。   在维也纳初期,已经成年的贝多芬在恋爱、婚姻上几遭烦恼。他终生未婚,对爱情和婚姻的追求与向往,既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快慰,也带来了烦恼。此外,贝多芬一生中最悲惨的遭遇是耳聋。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耳聋给他带来了无究无尽的痛苦。他甚至绝望,不得不放弃演出,而长期隐居在维也纳的乡村。但是令人惊讶的是,他最杰出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三十年耳聋状态中创作的。   “发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贝多芬的晚年无法与人交谈,只好把话写在纸上。当他的不朽之作《第九交响曲》首演时,他连观众的欢呼都听不见。尽管这样,他不仅战胜了疾病的挑战,而且在命运的磨难中,愈加坚强。他经常告诉大家:“运气象一个圆球,它并不总是落在最高尚的人的头上。我要死死扼住命运的咽喉。”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有:九部交响曲,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五首钢琴协奏曲,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部歌剧和许多管弦乐序曲,大量的戏剧配乐,室内乐作品,两部大型的弥撒曲,二十一套钢琴变奏曲以及一些歌曲等。   贝多芬的交响曲在他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804年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是他交响曲创作的一个大转折。这首交响曲内容、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作品感情奔放,篇幅长,新颖自由。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第一次表现出无比惊人的创造力,他第一次用全新的风格,全面而广泛地体现出他的英雄性构思枣通过斗争,得到胜利。这部交响曲既标志着古典音乐艺术的一次大变革,又是贝多芬交响曲创作和古典交响曲创作的重要里程碑。1806年完成的《第四交响曲》,则是一部充满幻想、愉快、明朗和活力的作品,用浪漫的手法反映了英雄生活的另一个侧面。罗曼·罗兰认为这部作品“保存了贝多芬一生中那些最明朗的日子的香味”。1808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五交响曲》,这是一部与《第三交响曲》相类似的英雄性史诗性的作品。作品的结构非常简练、集中,动机式的“命运”主题贯穿全曲,整部作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它揭示了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这一真理。同年,贝多芬完成的《第六交响曲》是一部“对农村生活的回忆”的田园诗式的作品,表明了英雄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整部作品色彩清新,音乐语言大胆而多姿,主题素材具有生动鲜明的民间特点。1812年完成的《第七交响曲》是一部充满活力、乐观活泼、“舞蹈性”的交响曲,表明他对命运和生活的乐观主义态度。1812年完成的《第八交响曲》是一部富于诗意的、抒情的室内性交响曲。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这部经过多年酝酿的作品,经过前后六年的创作,于1823年完成。这是一部宏伟的充满哲理和英雄性的史诗般的巨作,它所体现的仍然是他的“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的思想。在交响曲的最后乐章,他创造性地把(康塔塔)大合唱与交响曲结合起来,并用席勒的诗《欢乐颂》作为歌词,用以歌颂全人类所追求的自由和解放、胜利和欢乐、团结和友爱的共同理想。在乐章的规模上,贝多芬将第一乐章中奏鸣曲式主副部主题用几个主题加以展示,把第三乐章谐谑曲第一部分本身扩大为一个完整的奏鸣曲;在终曲乐章庞大的合唱前面加一段长大的器乐前奏,进而表现其音乐构思的博大精深与思想内涵的巨大容量。   有一次,哈佛音乐辞典编者向德国音乐家哈姆请教,假若洪水来临,挪亚方舟之事重演,而挪亚只能带一本琴谱,应带哪本最合适。哈姆立刻回答:“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集。”可见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已成为人类宝贵的音乐财富之一。   贝多芬在西方音乐史上是一位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其创作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他通过精湛的艺术创作,大大加强了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并把以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古典乐派推向了新的高峰,并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道路。   这个有着卓越音乐天赋,挚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坚强性格的音乐家,是人类艺术史上公认的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

·贝多芬写《命运交响曲》时,他所处的背景,心情,身体,感情方面~!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贝多芬全部资料   一、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的心中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1798年,柏纳多特将军(1763-1844)出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常到他的家里,并和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提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正当他准备献给拿破仑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   贝多芬从学生李斯(1784-1838)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吼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撕个粉碎,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的平息,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1804年12月,这部交响曲在维也纳罗布科维兹亲王的宫廷里首次演出。1805年4月在维也纳剧院的第一次公开演出,是由贝多芬亲自指挥的,节目单上写着:“一部新的大交响曲,升D大调,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作,献给罗布科维兹亲王殿下。”奇怪的是,贝多芬不说是降E大调,而说是升D大调。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二、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作品67号)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背景?

  贝多芬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完成于1824年2月,最初没有标题,后人加了一个很拗口的标题“最后有席勒的欢乐颂合唱曲的交响曲”,英国人习惯于称它为“合唱交响曲”。应该说,这是第一次把人声引入交响曲的创作,当时引起了音乐界的轩然大波。   贝多芬一向喜爱席勒的作品,尤其是《欢乐颂》。传说19岁时,贝多芬就起意用音乐来表现这首颂歌。从1809年开始,贝多芬不断地思考这部交响曲的构架,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不断反映出对第四乐章合唱主题的构想。但是直到1822年,才开始正式写作,并在两年后完工。   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这部人类音乐史上的巨著首演了。贝多芬由于已经全聋无法担纲指挥,只得坐在乐队中。由于此前他全聋时指挥演出出现过差错,他只敢背对观众坐着。这部伟大的作品首演异常成功,可是此时的贝多芬,已经无法听到观众的热烈掌声和欢呼了。直到一位乐手让他转过身来,他才了解到自己的成功,并且激动得热泪盈眶。   可是,又有谁记得,当这部交响曲的首演取得了艺术上的巨大成功后,扣除演出费用,作曲家只拿到了可怜的420古尔登的酬金,还不包括需要支付的杂七杂八的零星用度。当朋友们把帐单递给贝多芬时,作曲家跨掉了……   当时的贝多芬,正处在精神和物质生活极其困难的时期。19世纪20年代初的欧洲,正是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后,四大强国在维也纳会议上决定恢复封建君主制,并且迅速成立神圣同盟,四处镇压欧洲***的时期。而贝多芬自己,贫病交加,还要费心费力去关心他那个不成器的侄子。就在这种状况下,贝多芬仍然创作出了这部人类欢乐的最强音!   不管如何,贝多芬给我们留下了如此宝贵的遗产,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的珍惜。对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演绎,版本众多,公认最出色的,是德国指挥大师威廉·福特文格勒(Wilihelm Furtwangler)1951年7月在拜洛伊特音乐节上的现场录音。貌似这个瓦格纳专场音乐节上演出其他作品,老福也是头一份。贝多芬的欢乐颂唤醒了大战后待整的残破心灵,也让后人燃起重生的希望。   正好请回了EMI的世纪伟大录音系列中的这一张,废话少说,开始吧。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有些庄严的快板。开始的低音弦若隐若现,《音乐圣经》上称为“如阿拉伯神话的恶魔在一股烟柱里消失了一样”。这个令人窒息的背景,是不是指代着当时欧洲神圣同盟的历史倒退?很快新主题出现了,背后的定音鼓似曾相识。贝多

求首貌似是贝多芬的钢琴曲 不知道名字 节奏很快 不是命运交响曲 我记得高潮段是 哒当!! 当当当当当当当

  献给爱丽丝 热情奏鸣曲 月光奏鸣曲 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有几个乐章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