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生肖运势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猜一生肖.上知天文

  “鸡”生肖,因为鸡365天都陪伴着你,它每时每刻都在预报着,白天黑夜的信息。请参考!

街上人马一大群,天文数数字三百万,猜生肖

  我国自帝舜时代就开始使用天干十个符号和地支十二个符号相配合的“干支纪年法”。以动物纪年的方法最初起源于我国古代西、北部从事游牧的少数民族中。《唐书》载:“黠戛斯国以十二物纪年,如岁在寅,则曰虎年。”清代著名考据学家赵翼在《陔馀丛考》中考证云:“益北狄俗初无所谓子、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至汉时呼韩邪(单于)款塞人居五原,与齐民相杂,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     十二生肖最早见于世界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小雅·车攻》曰:“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又见于《礼记·月令·季冬》:“出土牛,以送寒气。”十二生肖之说,究竟产生于何时?有史料云:它最晚应形成于汉代。其依据是东汉王充《论衡·物势篇》云:“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又云:“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申,猴也。”共提出十一种生肖名。加上东汉赵晔《吴越春秋》中有“吴在辰,其位龙。”恰好补上了“辰龙”,而成全了十二生肖。可见在东汉十二生肖已经形成。至于十二生肖的使用,至少在南北朝时代就已经出现。北史《宇文护传》记载了宇文护的母亲写给他的一封信,内容是:“昔在武川镇生汝兄弟,大者属鼠,次者属兔,汝身属蛇。”由此可见当时民间已普遍使用十二生肖记录人的生年了。     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即1975年12月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第11号秦墓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上千支竹简。其中《日出·盗者》清楚地记载着用生肖占卜盗贼相貌特征的文字。这一奇迹的出现,证明了在春秋战国时代就使用十二生肖了。因为第十一号秦墓,据考证葬于始皇帝三十年,即公元前217年。有人说:我们的祖先用生肖纪年,远在秦始皇称帝之前就开始了,而且具体地指出“始于夏,流传于商周。”但如何引证,恐尚待史学和文物学者进一步探究了。     我国古代南北朝不仅使用十二生肖纪年,而且出现了沈炯创作的《十二属诗》: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   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龙阴远青翠,蛇柳近徘徊。   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鸡砧引清怀。   狗其怀屋外,猪蠡窗悠哉。     这首诗在首字按序嵌入了十二生肖名,且突出了每种动物的生性特点,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     明朝大学者胡俨撰写的十二生肖诗,不仅依次嵌入生肖名,而且一名一典,颇有情趣。诗云:     鼷鼠饮河河不干,牛女长年相见难。   赤手南山缚猛虎,月中取兔天漫漫。   骊龙有珠常不睡,画蛇添足适为累。   老马何曾有角生,羝羊触藩徒忿嚏。   莫笑楚人冠沐猴,祝鸡空自老林邱。   舞阳屠狗沛中市,平津放豕海东头。     首句“鼷鼠”即水鼠。二句的“牛女”即民间牛郎织女的传说。五句的“骊龙”是龙的一个种类,其颏下有宝珠一颗,故谓之骊龙。八句的“羝羊”即公羊,“触藩”指羊角触篱笆。十一句的“舞阳”指汉高祖刘邦封名将樊哙为舞阳侯,他曾在江苏沛县以宰狗为生。最后一句是指汉武帝丞相公孙弘,当年曾在东海放过猪。     十二生肖的来历与传说     从文献记载来看,黄帝时代就有十二地支,它跟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等十二星座有关,最早的十二地支、十二星座都代表着每年十二个不同的月令、节令。殷商时期发明了甲、乙、丙、丁等十个计算与记载数目的文字,后来研究命理的人把它称为天干,并使之与地支结合运用,如甲子、乙丑等,用于计年、月、日、时。     相传以十二种动物取代十二地支,来代表十二个月令,是汉朝东方朔的杰作。有明确记载的是东汉王充所写《论衡》中的《言毒篇》,他提到了十二种动物的名称。用十二生肖来计年,也起于东汉。清朝赵翼所著《陔余从考》也指出这一史实。至于为什么要......余下全文>>

黄道十二宫是古中国的天文科学,十二星座却为什么按公历划分日期?

  十二星座是西方传来的

黄道十二宫是古中国的天文科学,十二星座却为什么按公历划分日期?

  十二星座是西方传来的

《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文,以化成天下。”

  C     试题分析:“文明以止,人文也”“惟人,方物之灵”“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其中都强调了人的作用,重视人的地位,所以体现出的是人文精神,故此题应选C项   点评: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2)“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4)“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五行的天文来源是不是古人穿凿附会的?

  这段话肯定是穿凿附会,但不会是古人的,它只能是现代骗子们的现世之作。     中国古代没有金木水火土五行星的说法。中国古代对水星没有命名(一说叫辰星),记载也很少,金星在中国古代叫太白、长庚或启明,木星叫岁星、太岁星,火星叫荧惑,土星叫镇星。     而且其中叙述完全没有天文常识。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只能运行在太阳系平面上(也就是黄道),在中国观测,它们可能出现在东方、南方或西方,唯独不可能出现在北方。尤其是水星,由于靠近太阳,它只能在黎明前的十几分钟或日落后的十几分钟内观测到,说它出现在北方(还“北极天空”),纯属白痴的梦呓。

如何观察星象本人很喜欢天文可惜不懂

  论地位和能力都是敦哥!   宗室第一人并非仅仅凭关系   应该说是文武全才!   照楼下的这么说   大将军是混出来的了!!   赵云怎么不去混个大将军当当啊?

狮子座流星雨与哪颗彗星有关?(天文知识)

  A ?

12星座与天文星体有什么联络??

星座(原型) 星座通常是指天上的星群,对于地球来说是固定不动的,将它们连线并以图形方式记忆起来,用以辨别天体的方位。 黄道12星座是88个星座中位于黄道带上的12个星座。在占星学中,星座所代表的义意是宇宙方位的代名词,代表12种基本的模式及表现的形式。而现在一般人所说的太阳星座,则是以太阳为基准,将12星座当作原型的分类,跟天球上的12星座是不同的。彼此是两个层次。 星体(作用力) 占星学中,所谓的星体是指太阳系中离我们比较近的星球,它们离地球比较近、引力大、影响也较直接。例如:月亮的执行和潮汐及女子生理周期有关,大地震大多是木星、冥王星及天王星成90度的夹角,都证明了星体对地球的影响。占星学中,星体是推动的力量、一个人的各种能力及人生舞台上的演员。 宫位(人生) 宫位则是个人出生时以观测者的东方地平线为基点画出的12个区块。在占星学中,宫位所代表的是个人与后天环境的互动、发生动作的场所以及投入的情境。12个宫位代表着不同的人生场景,像自我、家庭、婚姻…等不同的个人与世界的互动情境。 太阳系 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是位于太阳系的一颗美丽行星。太阳系是由太阳及其它环绕太阳的星体所组成,这些星体包括九大行星、60个以上的卫星及无可数计的小行星及慧星。太阳系在太空中就像是个大圆盘一样,行星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行星绕着太阳以相同的方向,不同的速率绕着太阳执行,因此,我们从地球上所看到各行星可会有顺行及逆行的差别。而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是绕着地球在运转,在地球上,我们可以看到月亮有阴晴圆缺的现象。 天球 以地球为球心,向太空无限延伸成一个假想球,称为天球。行星沿着太阳在天球上执行的轨道执行(黄道),经过黄道12星座。我们在天球上建立一套观测系统,以利星体的观测与记录。 黄道 所谓黄道就是指太阳在天球上执行的轨道,地球自转轴倾斜黄道面约23.5度(亦即黄道与赤道交角约 23.5度),因此造成一年当中不同的四时寒暑的变化。在占星学中,所有星体的位置均是以黄道的投影面为基准,因为站在观测者的角度来看,地球是不动的观测点。 把黄道带到地上 任何时候行星的位置及黄道的视座全世界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这个位置反映出普适性的符号语言。 特定的诠释 占星学家「塑造」星图,那是地上的某一地区于某一时刻的天图。肇生占星学是针对出生时刻塑造的,但是可以对任何时刻、地点的任何事造星。 宫位系统 宫位的天文定义 宫位是以观测者为主,观察与天体的相对位置,经由地球公自转角度的修正,所产生的相对方位关系。一个婴儿诞生时地平线及子午线切黄道圆于四个点。决定了星图上四个黄道宇宙符号的角(Angles)~ (1)升位〈ASC,Ascendant,上升星座〉是黄道在东方水平线上升的角度。表示自己与世界的接触,这是实际上存在的个体的身体及特征。 (2)降位〈DES,Descendant,下降星座〉是西方水平线落下的角度。与升位相反,它表示与他人的关连,因此是伴侣与性的结合。 (3)过了上子午线最高的点是中天〈MC,MediumCoeli〉 子午线连线天顶最高点,因此MC代表成就、职业及权力。 (4)MC的相反是天底〈ImumCoeli〉。它位于最低点,表示家及祖先和一个人的根。 每一象限再分为三份就成了星图中表示生命中各个层面的十二宫〈House〉。象限一般在黄道上的大小不等,虽然占星学者对诠译星座的看很接近,但是区分宫位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方式。这意味着完整的星座系统对中间的星宫产生不同的黄道位置。真麻烦!最流行的系统是十七世纪一位义大利僧侣拉西......馀下全文>>

人的命运为什么和天文星象有联系

  作者:王艳红 文章来源:雾色清晨 点击数:444 更新时间:2006-7-11   觉来一日杂千日,问甚归程第几程   诞生、扩张、毁灭,然后从火焰中重生,开始无尽轮回里新的一环。科学家正尝试用这种模式解释一个关于宇宙的根本问题:物质——包括我们自身——为什么竟然能够存在。   在很久很久以前(到底是多久,不同的科学家有不同的说法,现在一个比较流行的数字是137亿年),什么也没有。没有物质,没有空间,甚至没有时间。从四大皆空的“无”之中,一个体积无限小的点爆炸了。这是宇宙的诞生,我们所知的一切事物的起点,一份最大的免费午餐。   宇宙诞生之后急速膨胀,直到今天还在继续,而且看来还要膨胀很久。刚刚诞生的宇宙是极其炽热和致密的,膨胀使它冷却下来,产生粒子和最初的元素。物质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团块,并逐渐演化成星系、恒星和行星,在某些天体上出现了生命,甚至有些生物开始思考起宇宙起源和终结。   这样一幅“宇宙大爆炸”的图景,如今已经为许多人所熟悉。它是大多数科学家谈论宇宙所用的标准模式,不时地出现在新闻、小说、电影甚至电脑***里,甚至得到了罗马教廷的正式认可,虽然科学界发展这个理论的目的并不是要解决信仰问题。   大爆炸之前   尽管科学家一再强调大爆炸之后才有了时间,爱寻根究底的人还是不免要问,大爆炸之前到底是什么?科学家说,这像问 “北极以北是什么”一样没有意义。这个聪明而油滑的回答通常不能使人满意,但可以有效地堵住发问者的嘴,让他们狐疑地走开(其实,对于“无中生有”和“时间起点”,许多科学家一样觉得不太自在)。   于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Paul J. Steinhardt和英国剑桥大学的Neil Turok给出了另一个答案:大爆炸之前是另一次大爆炸。我们所处的只是宇宙的某一世,能察知的这一百多亿年,只是无穷时间里无数次创生与毁灭中短短的一瞬。   这个有趣的说法听起来似乎不太新鲜,尽管它是用最新的物理学和数学工具建立的。印度教神话和古希腊哲学思想中都有类似的成分,例如斯多葛学派认为世界诞生于火,也将毁灭于火,往复循环。Steinhardt和Turok借用了这个学说的形式,根据希腊语的“大火灾”,为他们的新模型起了一个名字:火劫(ekpyrotic)。   据说火劫模型可以兼容现有大爆炸理论的成功之处,并且解决后者无法应付的一些问题。在2006年5月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上的最新一篇论文中,两位研究者试图用它来解释宇宙中神秘的斥力——宇宙常数之谜。   真空的斥力   大爆炸和膨胀中的宇宙,今天看来似乎是很容易接受的概念,但几十年前还不是这样。那时许多科学家都更加喜欢一个平稳、静止、大体上恒定不变(除了混乱程度越来越高,就像没人收拾的房间)的宇宙,包括试图用广义相对论方程来描述宇宙的爱因斯坦。   1917年的爱因斯坦懊丧地发现,根据自己的理论,在一个只有引力起作用的模型中,宇宙不是静止的,要么膨胀要么收缩。其中原因很可以理解:物质会在万有引力作用下聚集和收缩,除非曾受某种爆发的驱动而相互远离,总之它们不会维持原状。   宇宙居然不是静止的,这使爱因斯坦深感困扰。静止宇宙观念在那时候大概近乎“不证自明的公理”吧,曾经为物理学带来革命的伟人竟没有信心推翻它,而是强行造出了一个“宇宙常数”来解决问题。他提出,宇宙常数代表一种未知来源的斥力,起着与引力对抗的作用,使宇宙维持静止。   苏联数学家弗里德曼很快指出,爱因斯坦在计算中犯了错误,就算引入宇宙常数也不能保证得到一个静态宇宙。而且爱因斯坦的静态宇宙非常靠不住,随时可能失去平衡,就像一根尖头朝下竖立着的针。与之相比,方程的另一个解——膨胀的宇宙更加切合实际。这在1929年被美国天文学家哈勃的观测(以及此后一直到今天的更多观测)所证实。爱因斯坦接受了弗里德曼的意见,放弃了宇宙常数,多年以后他把引入宇宙常数称为“我一生中的最大错误”。   但世事总有出人意料之处。从1998年起,陆续有证据表明宇宙的膨胀速度正在加快。如果膨胀的动力仅仅来源于创生大爆炸的推动,这速度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到现在还会加快。这意味着,必须存在一种未知来源的斥力,它能够对抗万有引力,使空间膨胀、星系相互远离。——瞧这模样是不是很眼熟?在它的主人去世将近五十年后,宇宙常数从爱因斯坦的字纸篓里杀回来了,这也算是一种奇特的轮回。   不合理的存在   宇宙常数所代表的斥力(你可能经常在报纸上看到它的另一种表述:暗能量。这种神秘无形的东西在宇宙中占主导地位,我们所谓的“物质”只是配角)从何而来?一种说法是源自真空的能量——零点能。根据量子理论,真空并不是完全的虚无,它也拥有能量,正是这种“真空零点能”提供了宇宙常数的斥力。   但实际观测到的宇宙常数是一个接近于零的很小的正数,而理论计算出的宇宙常数很大,比观测值大10120倍还要多。也就是说,理论上宇宙中应当存在极强的排斥力,它会把一切撕得粉碎,使粒子根本无法结合在一起形成原子,更不要说恒星、行星和生命。宇宙常数理论值与观测值的巨大差异,是困扰物理学家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的存在,似乎是非常不合理的。   有人试图用“人择原理”来解决,说我们所处的是宇宙中斥力较小的一个局部,或者许多平行宇宙中斥力较小的那一个,只有宇宙常数这么小的地方才能够生成星球,养出我们这群思考“宇宙常数为什么这么小”的家伙。这个解答可以说巧妙,也可以说什么也没说。   又有人提出,宇宙常数会随着宇宙年龄增长而不断变小,例如美国科学家L. F. Abbott在1985年给出了宇宙常数跳跃着逐级减小的“搓衣板”模型。这个模型的麻烦在于,照它的预测,宇宙常数从理论值缩小到观测值所需要的时间远远超过我们这个宇宙的年龄。宇宙扩张那么长时间的话,里面的物质会变得非常稀,简直就是一个空宇宙,这显然不是宇宙目前的样子。   去哪里找足够长的时间,又使宇宙保持充足的物质密度?照Steinhardt和Turok的意见,答案是:前世。   艰难的重生   在现代宇宙学里,一个不断毁灭又重生的宇宙也不是新鲜想法。前面提到的弗里德曼发现,如果宇宙里的物质足够多、产生的引力足够强,将可以阻止宇宙继续膨胀,并使之逆转。这时的宇宙就会进入一场大收缩或称“大坍塌”,重新变小,最后小到没有。如果膨胀和坍塌都是允许的,只需要再往前一小步就可以得出轮回的设想。   昼夜交替,寒来暑往,一代过去一代又来,传说中的凤凰会从火中重生,为什么宇宙不可以这样,在大坍塌之后再来一场大爆炸,重新开始?从感情上说,如果宇宙无法永世长存,那么比起一个会永远膨胀下去、越来越寒冷荒凉的宇宙,或者一个将在大坍塌中灭亡、不再复生的宇宙,或者随便什么其它死了就一了百了的宇宙,轮回的想法似乎要让人好受得多。   但科学家是一群爱自找苦吃的家伙,并不会因为某个理论让人好受就装作看不见那些威胁其合理性问题。先是有人提出,宇宙的熵——也就是一切事物的混乱度——会不可逆转地增加,这会妨碍宇宙以相同的尺度进行循环。另外,已经坍塌的宇宙为什么会重新发生大爆炸?虽然大爆炸看来无疑曾经发生过一次,但人们并不确信它发生的原因,更想不出再次发生的理由和方式。   按传统说法,大爆炸的起点是“无”,一个温度和密度无穷大、体积无穷小的点。对这些“无穷”,不仅日常经验完全不能对付,物理学也失效了。科学家已在理论中将时间倒推到非常接近大爆炸的时候,计算最初三分钟里的粒子合成过程,甚至最初若干亿分之一秒里宇宙的膨胀速度。但对于这个起点——在学术上叫做“奇点”,完全没有办法。我们可以假设在此刻包括物理定律在内的一切都重新洗牌,新的大爆炸将创造出完全不同的世界,但既然没法具体探讨从灭亡到新生的临界点,这都不过是瞎想罢了。   印度教主神湿婆的舞王化身那吒罗阇。湿婆在尘世的火葬场上跳着永恒的宇宙之舞,他一手持创世之鼓,一手持毁灭之焰,三只眼分别观察过去、现在和未来。宇宙就在湿婆的舞蹈中周而复始地走向毁灭和新生。   碰撞的膜   Steinhardt和Turok试图用弦论和“膜”的概念来绕过这个无法翻越的奇点。弦论是一种非常玄妙的新理论,它认为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单位是一小段“能量弦线”,而且时空的维度不止4个,而有9个或更多,宇宙位于漂浮在高维空间里的一张4维时空“膜”之上。   听起来非常晕,是吧?这很正常。我们生活的空间是3维的,有3个相互垂直的方向——看一下墙角就能对此有直观认识。再加上时间,得到一个“4维时空”。就像生活在平面上的一只完全扁平的虫子不能想象“高度”的概念,我们也无法在头脑中形象地描绘高维空间。别太为难自己,把一切都降到3维里来想象吧。一条很薄很大(为了严格一点,不妨想象它无限大,完全没有厚度)的被单挂在晾衣绳上,被风吹得轻轻抖动着,我们的宇宙就在这么一张膜上。   膜有质量,因此运动的膜有着很大的动能。如果我们的宇宙所在的膜与另一个4维时空膜在第5维上相撞(请想象两条被单靠到一起),动能就转变成热能。Steinhardt和Turok在2002年提出他们的循环宇宙模型时说,大爆炸的原初“火球”可能就是这么来的。   两个膜相撞之后,开始相互远离。在这期间宇宙加快扩张和冷却,最终越来越空旷、稀薄和暗淡,这一过程大约会经历上万亿年(所以说,我们的宇宙还年轻得很呢)。但膜与膜之间那更高维度的“真空”中存在某种力量,像弹簧一样,在拉伸到极限之后开始收缩,使两个膜再度靠近,相撞,如此反复。   在生活在其中一张膜上的我们看来,这就是大坍塌和新一次大爆炸,无尽重复的轮回。灭于火也生于火,轮回即是宇宙的“火劫”。坍塌的终点即爆炸的起点不是一个什么都无穷的奇点,而是一个密度和温度非常之高、但终究有个限度的东西。宇宙曾经是很小的,但并不是小到什么都没有。   由于膜存在小小的抖动,并不完全平整,所以两张膜上各个部分相撞的时间略有差异,使宇宙是大致平坦、但小地方有差异的。这个特点非常重要,否则我们就不会在这里:如果宇宙大尺度上不平坦,将是非常奇怪的样子;但如果完全均匀,又将只是一锅质量上乘绝无瑕疵的粒子汤,不会有星系形成。为了解释宇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科学家正努力对大爆炸理论修修补补。而据说用膜的碰撞来描述,就好解释得多。   无数的万亿年   这样一个循环的图景,给宇宙常数的缩小提供了足够的时间。Steinhardt和Turok的最新论文把他们的循环宇宙与Abbott的搓衣板结合在一起。宇宙常数会那样衰减,所需要的时间很长很长,但是没有关系,宇宙的一生以万亿年计,并且可以轮回无穷多次。大爆炸以来的137亿年相对于万亿年来说只是一瞬,而万亿年相对于宇宙常数变到这么小所需的时间也只是一瞬。   膜反复地相撞,宇宙不断重生。每次重生时,其它的东西都从头开始,但新的宇宙会保留一点前世的记忆:宇宙常数在新一次大爆炸时不会重置。每次大爆炸时都会重新产生物质和能量,所以宇宙不会因为扩张得太久而变空。于是,在合适的宇宙中有了合适的常数,我们的存在似乎是合理的。   这样“玄而又玄”的理论,怎么证明它是否有道理?Steinhardt和Turok说,他们的理论是可以检验的。例如,传统理论认为大爆炸时的“原初引力波”留下的痕迹依然存在,循环宇宙模型对此有不同的预测。探测引力波可以比较哪一个理论更接近事实,欧洲航天局计划于2007年发射的“普朗克”探测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另外根据预测,宇宙常数的衰减过程会产生一些奇怪的粒子比如“轴子”,寻找这些粒子也是一种检验办法。   两位科学家承认,相比起经过了几十年发展的大爆炸宇宙学,他们的轮回宇宙太新、太不完善,还需要很多研究。他们的许多同行对这个模型不以为然,包括霍金。事实有可能证明这个理论是错的,不过研究者本人不在乎这一点。用Steinhardt的话说,要是一个理论物理学家没有一半以上的假设是错的,“说明他不够有想象力”。   即使这理论是对的,人类也不可能生存到新一次大爆炸来临的时候,没办法把什么信息传递给宇宙的下一世。虽然轮回看起来让人好受些,但其实它与我们这些微末的个体距离太过遥远,无助于消解身前身后事的悲伤。然而在另一面,造化搭好舞台让这脆弱的心灵登场,等待的时间从137亿年延伸了到无数的万亿年,又是一种常识难以测度的神奇。宇宙运转,并无善意或恶意,笑或哭,只是一念间的事。   天文学家对一个原始星系的艺术想象图(Copyright: European Space Agency and Wolfram Freudling)。这是大爆炸之后几亿年、宇宙早晨的情景。第一代恒星正通过超新星爆发的形式壮烈地死去,将铁等重元素洒向宇宙空间。很久以后这些元素形成了行星和生命,转绕着后世的恒星运转。星星的生死轮回,在可能存在的更大循环中,只是一刹那。





天文望眼打一生肖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