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生肖运势

姓氏“樑"的来历

梁姓源出有三: 1、据史料记载,嬴姓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非子的人,非常善于养马。于是周孝王便让他负责养马,结果养马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周孝王就封秦邑给他,被称为秦嬴。非子的曾孙秦仲,是周宣王大夫,奉命征讨西戎,不幸被西戎所杀。后秦仲的五个儿子率兵继续攻打西戎,他们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终于打败西戎,收复了失地。秦仲的小儿子被封在樑,建立了樑国,称樑康伯。樑康伯以后的君主称樑伯。他十分喜欢建造华丽的宫殿,时常大兴土木,人民不堪其苦,纷纷外逃。后来秦穆公灭了樑国,改称樑地为少樑。亡国后的樑国子孙,大部分逃到了晋国,他们以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是梁氏。 2、春秋时期,晋国有解樑城、高粱、曲樑等地。晋惠公用五个城贿赂秦国,其中就有解樑城。被封在解樑、高粱、曲樑等地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樑"作为自己的姓氏。 3、北魏时,少数民族代兆的拨列兰氏也改姓樑。 二、迁徙分布 根据《梁氏族谱》记载,樑益耳是樑康伯的玄孙,居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是为河东梁氏开基祖。樑鳝是康伯的九世孙,晚年居住在曲阜(今属山东),其子樑聪又迁到郓州(今约山东沂水县附近)。西汉平帝末年,樑益耳的20世孙樑桥徙居安定(大约在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是安定梁氏的开基宗祖;还有一支移居扶风(今陕西兴平县东南)。东汉时,除上述的地区之外,近河南和江南的一些地方已经有梁氏居民。西晋时,有樑芬,其女为晋怀帝后,因晋室离乱,举族跟随晋室渡江,子孙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合浦(今属广西)等地间繁衍。樑芬之孙樑遐,在东晋做官,因为桓玄纂位,被迫跟随随晋安帝逃到福建洛阳县三山里,后来在此定居,就成为了梁氏入闽的始祖。 唐代以前,梁氏的居住地又扩充套件到今天河北、青海、四川、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世居陆浑的樑肃,在安史叛军入洛阳后,"窜身东下,旅于吴越"。 樑遐的21世孙樑颀,在唐代移居泉州惠安县黄淡村;25世孙樑熙嘏,在北宋时迁入广东顺德石蜡,其4世孙梁孟坚又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在此之后,这一支梁氏开始在闽粤发展繁衍。到了清康熙末年,有部分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开基立业。 求采纳

姓氏樑 的来历!

梁氏主要来源有三 1.系出赢姓,春秋时秦国国君秦仲有功于王室,周王封他的小儿子康于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附近)因以为氏。 2.系出姬姓,周平王的儿子姬唐封于南樑,遂以为氏。 3.北魏鲜卑拔列兰氏改姓。 第一个姓樑的人应该是秦仲的儿子樑康。

压岁钱的来历

  传说一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神仙变的.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传说二   另有一说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炮竹驱赶“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下,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小孩的是“压祟钱”,老人的才是“压岁钱”.老人的“压岁钱”是指不再增长岁数,寓意长寿.发展历史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 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

压岁钱的来历

  传说一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神仙变的.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传说二   另有一说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炮竹驱赶“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下,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小孩的是“压祟钱”,老人的才是“压岁钱”.老人的“压岁钱”是指不再增长岁数,寓意长寿.发展历史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 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

讲问十二生肖中东南西北各代表什么生肖

  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所以东边对应青龙,属相是龙;西边是虎;然后朱雀是鸟类,所以是鸡;北边是玄武,一种黑色的龟蛇,所以是蛇——来自我爱铺网的回答,希望可帮到你。

首饰的来历

  首先,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同大自然进行抗争的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避免猛兽的伤害,常常把兽皮、犄角等东西佩挂在自己头上、胳膊上、手腕上或脚上,一方面是为了把自己扮成猎物的同类以迷惑对方,另一方面这些兽皮哉特角本身就是一种防御     或攻击的武器。至于那些挂在脖子上、腰上或手腕上的小砾石、小动物骨头或兽齿,除了人类最早的无意识的装饰行为外,其真正的作用恐怕还是为了计数或记事的需要。?     其次,是一种力量的象征。在装备十分简陋的原始社会,人类要向大自然索取食物,战胜凶猛的野兽,无疑是需要勇气的和力量的。在原始人看来,猛兽之所以充满着力量,其锋利的爪牙、坚硬的骨骼以及美丽的皮毛必定是起了重要的作用的。于是,人类在捕获这些猛兽之后,吃掉能吃的,就将其骨头、牙齿等穿成串戴在身体上,以为这样就吸取了猛兽的力量,就能凭借它战胜猛兽的野兽。看来,从这些原始的首饰之中,原始人得到了某种精神的慰籍与力量。?     另一方面,一个人佩戴这样和“首饰”越多,他也就越有可能佩戴更多更贵重的首饰。事实上,这些勇敢者往往喜欢用一些鲜艳夺目、便于识别的的体装饰在身上,如美丽的羽毛、猛兽的牙齿、难得的贝壳乃至贵重的“美石”(玉石)等作为象征的标志,以显示、炫耀自己的力量和权威。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中说:“这些东西最初只是作为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而佩带的,只是到了后来。也正是由于它们是勇敢、灵巧和有力标记,所以开始引起审美的感觉,归入装饰品的范围。”?     其三,是一种图腾崇拜。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这些本来都是普通的自然现象。但在原始人看来,这些东西都具有某种神奇的力量。原始人与大自然朝夕相处,与太阳、月亮、星星、河水以及飞走兽相依为伴,他们非常崇拜这些自然界赐予他们生存的物质。久而久之,这物质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成为一种具有神奇力量的图腾。他们右者把它视为自己的祖先或者保护神;或者把看作是本氏族、本部落的血缘亲属而加以膜拜。?     一开始,人类为了使这些图腾能够保护自己,就将自己同化于这些图腾。慢慢地,人们把这些图腾融入了他们的首饰中,把他们的首饰做成这些图腾的形象或形状,如像太阳,满月一样的圆形手镯、戒指;像鸟形状的冠、发束等等。?     其四,作为一种护身符。恩格斯指出:“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构造,并且受梦中景像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中的活动。”原始人相信万物都有灵魂,而且灵魂有善恶之分,给人类带来幸福和欢乐的是善灵,相反带来灾难和疾病的是恶灵。原始人为了使那些恶灵不能近身,同时能够得到善灵的保护,便用绳子把贝壳、小砾石、羽毛、兽齿、树叶和果实等东西戴在身上,他们相信,这些东西具有一种人眼看不,见的超自然的力量,有了它人就能得到保佑,邪恶就会被驱走。这些起减保护和驱邪作用的东西后来就以某种装饰品的形状在人体上,成了一种专门的首饰。而且,这种习俗与意义也被保留下来,首饰也被人类赋予了更多美好的寄托与神秘的色彩。?   参考资料:www.coolgem.com/knowledge/show.asp?id=549

姓黄的来历

  1、来源于少昊氏,在远古蒙昧洪荒时代的中国东部地区,有许多以鸟为图腾的原始人群,生活在这一广大地区, 2、黄姓的血缘祖先,是夏朝东夷族首领伯益。 3、黄姓源自远古嬴姓 4、黄姓源自陆终 5、黄姓源自湖南陆公 6、黄渊 7、黄姓源自黄国以国为姓 8、别姓改黄姓 9、少数民族中的黄姓:——“黄洞蛮”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黄姓之源 希望能让你满意。

中国复姓的来源,请着重讲解下“宇文”一姓的来历~

  复姓的来历有几种情况:有的由封邑而来。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又如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干,其后人遂以“段干”为姓;此外,还有梁丘、上官、羊舌、钟离等复姓,都属这种情况。有的因居地而来。如东郭氏,周朝时齐国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国都临淄东郭的,后人遂以“东郭”为姓;又如闾丘氏,齐国有位名婴的大夫居住在闾丘,时称闾丘婴,后人遂以“闾丘”为姓。   还有南门、西门、南宫、濮阳等复姓,也是因居地而得。还有的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来。如司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亓官、巫马、乐正、左丘等复姓由官名而来;公羊、子阳等复姓由王父之字而来;公孙、仲孙等复姓由爵系而来;叔孙等复姓由族系而来。认真揣摩这些复姓,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比如,司马迁因为“李陵案”而受宫刑,他的2个儿子司马临与司马观怕被株连,就改名换姓,隐居乡里。兄弟俩各取“司马”中的一个字,哥哥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改姓“冯”;弟弟在“司”字左边加一竖,改姓“同”。又如欧阳这个复姓,有的简化为姓欧,有的简化为姓阳。钟离简化为钟,公孙简化为孙,等等,这可能是一种复姓单音化的趋势吧。   我国现存的复姓有81个: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南宫、万俟、闻人、夏侯、诸葛、尉迟、公羊、赫连、澹台、皇甫、宗政、濮阳、公冶、太叔、申屠、公孙、慕容、仲孙、钟离、长孙、宇文、司徒、鲜于、司空、闾丘、子车、亓官、司寇、巫马、公西、颛孙、壤驷、公良、漆雕、乐正、宰   父、谷梁、拓跋、夹谷、轩辕、令狐、段干、百里、呼延、东郭、南门、羊舌、微生、公户、公玉、公仪、梁丘、公仲、公上、公门、公山、公坚、左丘、公伯、西门、公祖、第五、公乘、贯丘、公皙、南荣、东里、东宫、仲长、子书、子桑、即墨、达奚、褚师。   复姓宇文(Yǔ wén)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宇文姓起源于辽东,为南单于之后。魏晋时,北方鲜卑族有宇文氏部落,自称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从祖先偿乌菟起世袭为鲜卑东部大人(十二部落首领)。后来有普回袭任大人,他在打猎时拾到一颗玉玺,上刻“皇帝玺”三字,自以为是天授神权,于是号称宇文氏(当地人呼天为“宇”,呼君为“文”,意即“天子”)。东晋时,宇文氏进据中原,号称宇文国,以宇文为姓,称宇文氏。   得姓始祖:魏晋时北方鲜卑族有宇文氏部落,自称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传至普回大人时,他在出猎时拾得一枚玉玺,上刻“皇帝玺”三字,自以为是天授神权,其族人呼天为“宇”,称君为“文”,于是号称宇文氏,意为“天子”。东晋时,字文氏进据中原,逐渐成为汉族人的姓氏。故宇文氏后人奉普回为宇文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缺)宇文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从《周书·文帝纪》和《通志·氏族略》两书上考究,可知“宇文”两个字,都是从当时鲜卑语翻译过来的,“宇”是天的意思,“文”是君的意思。南北朝时的中原地区,兵荒马乱,许多外族都想来中原打天下,而原居辽东的宇文氏的始祖,由于无意间获得一块玉玺于河,认为寓意要他们当皇帝,所以,不但把国号改为宇文,甚至连其酋长一家人,也都改姓了宇文。也许真的是“天意”,鲜卑族的这一支族人以宇文为氏之后,果然打出了天下,当上了皇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北周王朝。宇文氏的得姓,大约大1500以前。发祥地点应该是现在绥远的武川一带。宇文复姓在历史上称帝者共6人,创立北周王朝,立国25年。望族居赵郡(今河北省赵县);后来居太原郡(今山西省太原县)。...余下全文>>

梁宏达《老梁趣谈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有什么来历?为什么没有猫

  十二生肖里本来就没有猫啊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扫墓的来历

  历史渊源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与此观念相适应的有关祭祀活动曾多得不胜枚举。随着历史的推移,这类活动现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时节的扫墓,传承至今依旧不衰,因而被专家视为生命力量最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一般观点多认为清明扫墓的习俗是承袭寒食节的传统,"唐朝以前扫墓,都在寒食节期间。将清明与寒食节相混淆,大约起自唐朝;将寒食扫墓混淆为清明扫墓,大约也只是从唐朝才开始"(陈久金、卢莲蓉《中国节庆及其起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   那么寒食扫墓的习俗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这又是一个宋代以来就争论不休的问题。   宋人欧阳修谓:"五代礼坏,寒食野祭而焚纸钱。"(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换句话讲就是寒食扫墓的习俗是从五代才开始的,而且这是礼制废弛的结果。   其后有人指出,寒食扫墓的习俗至少在中唐时弗经流行,根据是宪宗元和七年(812)诏:"常参官寒食拜墓,在畿内者听假日往还,他州府奏取进止。"再往后,又有人注意到《旧唐书·玄宗本纪》里"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的记载,便以寒食扫墓始于盛唐玄宗时作为定论,如《湖广志书》称:"墓祭,士庶不令庙祭,宜许上墓,自唐明皇始。"这一结论影响很大,不少介绍清明扫墓的著述都予沿袭。   有人从《唐会要》卷二十三《寒食拜埽》里查出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宜许上墓"诏令的原文:"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仍编入礼典,永为常式。"由此可见,这道诏令只是运用法令的形式,对已在民间流行的寒食上墓风俗给予认可,而非该习俗的起源。   民间传说中寒食扫墓的源头,则有两说。一说三国时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后朝廷却没有为之盖庙,于是百姓在寒食期间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后朝廷自省措置不当,正式附祭诸葛亮于先祖(刘备)庙,但寒食野祭的风俗却已经形成,并演变为各人祭扫先人的坟墓;另一说则称寒食扫墓的习俗与寒食节同时形成于春秋时期,都因纪念隐士介子推而起。   还有人认为,寒食扫墓来源上古先民在春分时祭祀高禖的习俗。高禖即高母,在人们只认其母,不认其父的原始社会,高母就是祖先。祀高禖就是祀祖先。而寒食节的原本节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时间上与古时祀高禖的时节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为祀祖节。后世寒食节缩减成最后三天或两天,或者直接与清明节结合在一起,所以寒食扫墓也就成为清明扫墓了。   更有人作"釜底抽薪"之论:不仅寒食扫墓不自唐玄宗始,连清明扫墓亦非从寒食节俗转化而来。据《唐会要》卷二十一《缘陵礼物》载,永徽二年(651),有关部门向高宗奏呈:先帝(即唐太宗)在世时,逢"朔、望、冬至、夏至伏、腊、清明、社(日)"向献陵(即唐高祖墓)"上食",先帝的丧期已结束,陛下也宜循行故例。高宗"从之"。可见李唐皇家清明墓祭的制度自唐太宗时就已确立。再往前溯,又可发现这一礼制实际上在汉代就已形成,唐章怀太子在为《后汉书》作注时,便引用了应劭的《汉官仪》:"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其亲。"应劭所谓"二十四气",自当包括清明在内。因为早在《淮南子》及纬书《易通卦验》、《孝经援神契》这些汉代的著录中,二十四气就已经跟现今的二十四气完全一致了。   那么,汉代的清明墓祭又是因袭什......余下全文>>





老樑讲十二生肖来历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