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桃花风水 >姓名测字

姓何的来源

  何姓的起源   姓氏:何 祖宗:韩安 分类:其他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居于姬水之滨,故而改为姬姓,其后裔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避难逃亡到江淮一带,当地人因"韩"、"何"音不分,后误写为何,子孙沿用。   2、唐代的"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   3、出自冒姓或赐姓。如汉时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复姓贺拔氏为单姓何氏。五代吐谷浑亦有何氏,吐谷浑亦作吐浑,为鲜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入明,被朝廷赐姓何氏,其后也有以何为姓的。   郡望:   1、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相当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   2、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3、陈 郡:秦时置郡,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   4、郫 县:秦时置郡。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何武。   5、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汝阴(今安徽阜阳)何氏6世孙何比干及平舆(今属河南)汉吏何并。   堂号:   "水部堂":南朝何逊,官尚书水部郎,诗文很有名,著有《何水部集》。   迁徙分布   西汉至两晋时期,何氏分布于今河南、安徽、山东、江西、四川、广东、湖北、江苏、陕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闽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两次入闽;一是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人何嗣韩随陈元光入闽,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时,又有固始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此后,何氏又有多次迁徙。南宋淳佑年间,何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浔江,后隐居清源洞。宋代,何氏还有一支自庐江迁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经江西寻邬、定南、龙南入广东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广东东蕉岭、大埔、梅县,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台湾担任荷兰人的通事,是为何姓最早入台者。清代,福建何氏又有不少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据青山何氏载:     婺源东部的田源何氏,始祖是南唐国师何溥。溥,字令通(公元922—1019),号潜斋,晚号紫霞老人,是唐代益昌县令何易于的第五代孙子,其祖上从庐江迁居河南颍阴县(今属漯河市)。   国师公出仕先任南唐史院编修,后拜国师。国师公因强谏,触犯皇上,贬官为海宁(今休宁)县令。为避新安江水患,令通公率领百姓将县址迁到高处。等到城墙筑好后,令通公见婺源东部的芙蓉峰风景秀丽,即挂印而去,结茅隐居在那儿,享年98岁。著成《铁弹子》、《灵城精义》(明代刘基为此书详细注释,《四库全书》收录)等著作传世。   令通公夫人程氏,卒于金陵。子闰公(公元946—1037),当父亲贬官(公元956年)之后,秉承父命即回河南颍阴。到开宝元年(公元968年),闰公自颍阴往海宁探望父亲,父子欢会于芙蓉峰上。开宝五年(公元972),令通公携闰公之手,东望田源美景,就指导规划,闰公就建房居住下来。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闰公长子何益(字逊之)奉母雷、妻卢氏到婺源,三代聚会,田源之何肇始矣。直系世系如下:令通公生闰公,闰生晦之公显(闰公幼子);显生三公彬;彬生九公义;义生六公乐;乐生十五公叔强;叔强生七公希元;希元生四公士仁;士仁生五公隆;隆生十八公蕙;蕙生 公;......余下全文>>

维吾尔族的来源?

  维吾尔族的历史     一.名称的演变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是今天汉文对“UYGHUR”一词的音译。     在我国历史上,历代汉文献对维吾尔族的称谓,在书写上,不同时期有所不同。     公元4世纪 《魏书高车传》中出现的“袁纥”一词,是至今所看到的对“维吾尔”的首次汉译写法,同时期还有写作“乌护”或“乌纥”的。     到6-7世纪的隋、唐之际,汉文献多把“维吾尔”写作“韦纥”。对此,《新唐书回纥传》说:“袁纥者,亦曰乌护、曰乌纥,至隋曰韦纥”。唐朝中、后期,又写作“回纥”,据说是韦纥联合铁勒诸部中的仆固、同罗、拔野古等脱离突厥统治后给自己新组成的联合体所定的汉文名称。     788年(唐朝德宗贞元四年)时,回纥统治者取汉文“捷鸷犹鹘然”之意,提出把“回纥”二字改写为“回鹘”,经唐王朝同意后正式 启用,从此一直到13世纪70年代(元朝初年),汉文史籍又写作“回鹘”。     元、明时期,汉文史籍一般写作“畏兀儿”,有时也写作“畏吾儿”。     17世纪中期清朝统治全国后,因为内地人把伊斯兰教称为“回教”,而维吾尔族这时已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因此汉文史籍中多把维吾尔族称为“回”、“回子”或“回民”。不过,为了与同期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相区别,有的文献中便根据维吾尔族宗教人士头上戴有用白布绕成的帽子这一特点,称为“缠回”。     同时,又因为维吾尔族在清朝统治新疆前已经在天山南北生活,因此个别汉文献中也把维吾尔族写作“土回”,而把后来到新疆生活的内地回族称为“汉回” 或“客回”。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新疆省政府根据各族人士的意见,多次讨论,决定废除以前对维吾尔族的各种汉文写法,统一用“维吾尔”这一名称。关于“维吾尔”一名最初的由来和含义,中外史籍记载并不完全一致,但今天大多数专家学者、包括著名的维吾尔族专家学者,都认为“维吾尔”一词的含义应该是“联合”、“同盟”、“团结”,这比较符合维吾尔族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历史沿革     远在公元前的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在东从大兴安岭、西到阿勒泰山的大漠南北广大地区,生活着众多的以游牧为主的人群。他们那时大部分还处在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阶段。对此,汉文史籍当时统称为“狄”或“北狄”有时也统称为“胡”。     到公元前后的秦、汉时期,这些众多的氏族部落除部分为兴起的匈奴统治外,大部分仍生活在天山以北、阿勒泰山东西,到贝加尔湖周围的广大地区,这一时期的汉文史籍多称他们为“丁零”。     在其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文史籍又多把他们称为“铁勒”、“敕勒”等。     其实,“丁零”也好,“铁勒”、“敕勒”也好,都是“狄”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音译而已。还因为这些氏族部落的人多乘一种高大的两轮车,因此一些汉文史籍又形象地称他们为“高车”。     这些众多的氏族部落中,许多就是后来形成回纥、回鹘、畏兀儿乃至维吾尔族的重要最初来源。     新疆和平解放后,在农村实行了减租反霸运动,随后又进行了土地改革。到1953年底,在全区基本消灭了农村的封建剥削,广大维吾尔族农民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都获得了空前的改善。在这同时,城市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也顺利地进行,废除了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为了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从1953年起,新疆先后建立了九个民族乡、七个民族区、六个民族自治县和五个民族自治州。在此基础上,1955年10月1日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余下全文>>

及姓来源

  及姓 及[及,读音作jí(ㄐㄧ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时期箴氏诸侯国滑方及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商朝时期,有子姓箴氏诸侯国滑方(今河南滑县)。   周成王元~三年之间(约公元前1063~前1061年),纣王的独生子武庚举兵反周,箴氏滑国参与其中。周公旦率军东征,苦战三年,平息叛乱,灭了箴姓滑方,以其故地封予姬姓亲族。此后,姬姓滑国将其都邑由滑西迁于费邑(今山东费县)。   滑国被灭后,箴氏族人四处分散,其中有逃迁至汲水一带者(今河南汲县),改称为汲氏,后有省去“氵”偏旁称及氏者。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及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续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春秋时期,及邑为姬姓滑国的一个地名,到晋襄公元年(公元前627年),滑国为秦国所灭,晋国则乘乱于同年取其故地为自己的滑邑,及邑则成为了晋国的边境小镇,被封赐予晋大夫,其后裔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及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汲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上古周朝时,有位王族叫康叔,受封于卫邑,后建立了卫国。   后来卫国君主卫宣公,将他的儿子安排在“汲”那个地方居住(今河南卫辉),称公子汲。公子汲的后代以居地为姓氏,世代姓汲,其中有因避战国末期的战乱,而省去“氵”偏旁简改为及氏者。   二.郡望:   清河郡: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202年)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   任丘县: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巡海使中郎将任丘在此地筑城以防海口,遂以其名为地名,始有任丘之称。北齐天保年範(公元550~559年)开始置县。隋朝初期并入高阳郡,在隋朝至唐朝初期曾两度置废,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复置任丘县,以后历代沿用。1945年4月30日任丘解放,1958年任丘、文安、大城三县合并,1961年恢复原县制。1986年3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目前已成为中国黄河以北规模最大的县级市。   三.历史名人:   及 宦:(生卒年待考),粤人(今福建福

及姓来源

  及姓 及[及,读音作jí(ㄐㄧ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时期箴氏诸侯国滑方及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商朝时期,有子姓箴氏诸侯国滑方(今河南滑县)。   周成王元~三年之间(约公元前1063~前1061年),纣王的独生子武庚举兵反周,箴氏滑国参与其中。周公旦率军东征,苦战三年,平息叛乱,灭了箴姓滑方,以其故地封予姬姓亲族。此后,姬姓滑国将其都邑由滑西迁于费邑(今山东费县)。   滑国被灭后,箴氏族人四处分散,其中有逃迁至汲水一带者(今河南汲县),改称为汲氏,后有省去“氵”偏旁称及氏者。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及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续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春秋时期,及邑为姬姓滑国的一个地名,到晋襄公元年(公元前627年),滑国为秦国所灭,晋国则乘乱于同年取其故地为自己的滑邑,及邑则成为了晋国的边境小镇,被封赐予晋大夫,其后裔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及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汲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上古周朝时,有位王族叫康叔,受封于卫邑,后建立了卫国。   后来卫国君主卫宣公,将他的儿子安排在“汲”那个地方居住(今河南卫辉),称公子汲。公子汲的后代以居地为姓氏,世代姓汲,其中有因避战国末期的战乱,而省去“氵”偏旁简改为及氏者。   二.郡望:   清河郡: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202年)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   任丘县: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巡海使中郎将任丘在此地筑城以防海口,遂以其名为地名,始有任丘之称。北齐天保年範(公元550~559年)开始置县。隋朝初期并入高阳郡,在隋朝至唐朝初期曾两度置废,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复置任丘县,以后历代沿用。1945年4月30日任丘解放,1958年任丘、文安、大城三县合并,1961年恢复原县制。1986年3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目前已成为中国黄河以北规模最大的县级市。   三.历史名人:   及 宦:(生卒年待考),粤人(今福建福

池姓的来源

  池姓起源参考之一   池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汉语中,城是指城墙,而池是护城河的意思,所以城池都是一个城邑的防卫系统,后来就用来泛指城邑。古代居住在护城河边的人,有的以“池”作为姓氏,称为池氏,是今天池姓的起源。池姓的起源还有另一种说法。战国时期,秦国有个公子名叫池,人称公子池,在朝廷里面任大司马的官。他家族昌盛,他的后代中有的以他名字为姓,世代相传,形成另一支池姓。     www.hackchi.com/chi/originup.htm     据目前最新信息,池氏得姓来源有三种:一是池姓出自赢秦司马公子池,其裔孙以祖父池字为姓,其后有池子华,官授秦丞相,食禄汝南,封西平郡(今河南开封市辖范围)公。望出西平、西河二郡,配行属火,池氏属徵音,堂号有安乐堂、西平堂等;二是出自殷姓讳民,因扶助周穆王有功,王封民食采于渑池(今河南三门峡市辖范围),遂以地为姓,其后转居西河,繁衍昌盛;三是改为池姓,一如蒙、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中有池姓氏族;二如明洪武十一年闽省尤溪陈代澄因避乱,随母改池姓;三如晋公以婿池质于郑,而池之为姓:周程休父之后,改程为池,因上嘉其功,以城池赐姓。     现在中华最常见百家姓中,池姓排名211位,是一个大分散、小聚居、人口不多、分布极广泛的族姓。池姓氏族主要分布在闽、浙、粤、赣、皖、鲁、冀、滇、陕、豫,及湖北、台湾等省以及朝鲜、东南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一)西平池氏探源     考我平阳池氏源出赢秦司马公子池,原居咸阳京都,后裔子孙以祖父字为池姓,渊源始此。其后有池子华官授秦丞相,食禄汝南,封西平郡(今河南东部陈留地方,现为开封市辖范围)公。秦末天下大乱,池氏自京迁西平,得建宗焉,此乃西平郡池氏之所肇基也。     (二)赢姓溯源     池氏追根溯源实系赢姓。据《史记·五帝本纪》称:皋陶和伯益父子俩同时辅助舜帝。皋陶为少皞的曾孙、女修之孙、大业之子。他曾任舜帝大理之职,制定了五刑之法律,使天下无冤狱,为社会安定作出了贡献。舜帝封他于皋,叫皋陶。他还发明了耒耜,为黄河流域(中下游)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皋陶长子名伯益,为秦赵之祖,继承了少皞氏的赢。《史记·秦本纪》说:“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据考证:柏翳即伯益,伯益辅助大禹治水,建立了不朽功勋,舜帝赐他为赢姓,命他为赢姓部落的首领。赢姓并非自伯益时才开始有,故而说少皞氏应是赢姓的始祖。少皞的后裔伯益,因对社会发展立了大功,禹准备让伯益当他的继承人。《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云:禹之子“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伯益没有当上首领,于是禅让制被世袭制所代替,中国历史由此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伯益后裔有蜚廉者善走,有飞行之誉。蜚廉有子二人:长子恶来,十分勇敢,力大如牛,为纣王贴身护卫统领。周武王伐纣时,未能走脱,尽职而殉身。恶来其后有非子,善养马,得幸于周孝王,王封非子于秦地,即陇西秦亭(今甘肃张家川之东,即祁连山下清水、后车河畔边)。这次西迁陇西秦亭,为其后裔奠定秦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次子名季胜,其后为赵。前之宗谱与《辞源》及《史记·五帝本纪》中认为少皞是黄帝之子青阳(即玄嚣),这是一种误记。《史记·索隐》已经补正注明:“青阳非少昊(皞)。”《路史·发挥》指出:“玄嚣、青阳、少昊,三人也。”可见《史记》将三人认为是一......余下全文>>

王姓的来源

  王姓的由来     1、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使王上大怒,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王家”,就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改姓王氏。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为姓是从契开始的。传说契的母亲叫简狄,是有 氏的女儿。有一次,简狄与族中的姐妹一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见天边飞来一只大鸟。那鸟在河边下了一个蛋,正好离简狄很近。简狄自从吃了那个鸟蛋以后,便怀了孕,经过十月怀胎,竟生下了一个男孩子,这个男孩子就是契。这虽然是被记入《史记?殷本纪》中,但我们也只能把它当作一个神话传说。这种传说不仅我们今天不把它看作是历史事实,即使是古代的人也怀疑它的真空性。例如,传说中说简狄是帝喾的妃子,对此,三国时谯周就说,帝喾生尧,而契在尧时出生,在舜时才长大成人被提拔,所以,简狄一定不是帝喾的妃子,契也不是帝喾的儿子。在我们今天看来,疑点岂只这些,吃鸟蛋怀孕这件事本身就令人难以置信。不过,我们从这个传说中可以发现这样两个基本事实:第一,契出生的年代是远古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第二,在契出生的时候,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不再被视为天经地义的正常现象了,人们开始要求既知其母又知其父了。所以才有了吃鸟蛋而怀孕的故事,以此来为不知其父制造一个体面的理由。这说明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   契在尧的时候出生,在舜的时候成长,并表现出过人的才干。大禹治水成功,舜对他进行表彰的时候,大禹就说这里有稷、契、 陶等人的功劳。于是,舜还专门下了命令,任契为司徒,让他用父、母、兄、弟、儿子等伦理观念教化百姓,把他封在商地,赐姓为子。   契在自己的封地传了一代又一代,到了他第13代孙汤的时候,经过了8次迁都,最后终于在毫定下了统治中心,成为与夏朝抗衡的一个强大的部落集团。那时候,夏朝已经走到了它的穷途末路,与夏朝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商王国正处在蒸蒸日上的发展时期。商王国的首领汤很会治国,他有一句名言:"人通过水可以知道自己的形象,君通过民可以知道国家治理与否"。汤还是一个仁义的君主,人们纷纷前来投奔他。在这股离夏奔汤的人群中,有一个叫伊尹的能人,成了汤治理国家的良辅。最后,汤向夏王朝发动了进攻,一举打败了夏桀,推翻了夏朝,在西毫定都,建立了商朝。   这些以子为姓的契的子孙们,既有汤、盘庚、武丁这样的杰出人物,也有太甲、太庚、小甲等平庸之辈,而商王朝也时盛时衰地延续了500多年的时间,最后终于亡在第31位君主帝辛手中。   提起帝辛,一般人会有一种陌生的感觉,但要说纣王,则人人都会知道。他是历史上有名的骄奢淫逸的暴君,百姓都盼着上天早点惩罚纣王,早点降下受天命的人来代替他。   然而,以子为姓的殷商宗室并不是人人都像纣王那样,他们之中不乏明智之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王子比干。比干是纣王的爷爷帝太丁的儿子,是商纣王的叔叔,当时他正担任少师的职务。纣王如此昏庸,人们纷纷离去,就连纣王的兄弟微子也走了,另一个兄弟箕子也装起疯来,以示不与纣王合作。而比干却下了决心劝谏纣王改弦更张。他见到纣王,对他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纣王不听,比干就不走,一连在宫中劝了3天。最后把纣王说得不耐烦了,他......余下全文>>

李字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李字一般作为姓氏,有关李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 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   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李白   李耳(老子)、李斯 、李世民、李清照 、李贽、李大钊、李悝、李牧、李冰、李广、李固、李冲、李春、李延寿、李靖、李隆基、李光弼、李朔、李商隐、李后主、李仿、李沆、李纲、李庭芝、李时珍、李自成李光地、李秀成、李贺 、李煜李岩、李小龙 李连杰、李鸿章、李四光

欧阳姓氏的来源?/?

  【姓氏源流】   欧阳(ōu yáng 欧阳)姓源流主要出自夏禹: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长于姬水,所以以水名为姓。黄帝有4位妃子,生了25个儿子。元妃西陵氏,也就是发明养蚕的嫘祖,有个儿子叫昌意。昌意的儿子是颛顼。夏禹是颛顼的孙子。当时,洪水滔天,帝尧让颛顼的儿子鲧去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治水,结果失败,被尧处死。舜向尧推荐鲧的儿子禹去治水,这时禹20岁。禹带领治水大军,利用疏导的方法,将洪水引进河道。大禹忠于王事,历经艰辛,辛辛苦苦32年,终于治好了洪冰。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成为历史佳话。   尧死后,舜继承了帝位。舜年老后,让禹接了班。禹即位后,建都于安邑(今河南省安阳市),死后葬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   据一些家谱记载,欧阳姓的人尊奉夏禹为祖先,说他的儿子夏启建立了夏朝,数传至少康时,封支庶子孙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建立越国。从此,这支夏禹的后代便在当地发展繁衍,并且经历夏商周几个朝代,一直王位相传。直到春秋时期,越王的王位传至允常时,有子名勾践,史称越王勾践,曾吞并邻近的吴国,参与中原地区的争霸,是历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后来,从他25传至越王无疆,越国中衰,被楚国灭掉。亡国后的越国贵族中有人隐居不仕,有人则获得楚国的封赏,其中无疆之子蹄,便被分封到原越国境内的欧余山南(今浙江省湖州境内),为欧余亭侯。由于古人习惯称山南为阳,他及子孙也被称为欧阳。久而久之,他们便以欧阳为姓。   【得姓始祖】   无疆。欧阳氏是春秋时代著名的越王勾践的后裔。欧阳氏与欧(区)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欧阳氏的得姓,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根据《路氏》上的记载说,越王无疆的次子,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边,后代中有欧氏,欧阳氏。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欧阳姓出自姒姓,夏帝少康的庶子,受封于会稽,传至越王无疆时,为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蹄,改封乌程欧余山南方,为欧阳亭侯,子孙就以欧阳为氏。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族居于渤海郡,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沧县。由此可见,欧阳氏和欧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换言之,欧阳氏和欧的得姓历史,大致2000年。故欧阳氏后人尊无疆为欧阳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欧阳姓姓在大陆和台湾

伤口上蛆虫的来源是哪里?

  您本身都解答了,为什么还要问问题啊?   如果尸体无感染虫源,只会腐烂发臭,而不会生出蛆虫来,生蛆虫一定是被感染过苍蝇等源头的虫卵。   蛆虫是苍蝇的幼虫,也就是说没有蛆虫就没有苍蝇,反之亦然!   看来你对自然科学并不是很了解,呵呵,有时间聊聊?我正好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23610196   需要您知道的是:   所有的生物都是有源头的。这个世界并非像上面的chen345所说的可以无中生有。那样的话我会考虑去种植一些钻石黄金啥的。   一般来说能在伤口附近生长的小虫子普遍为蛆虫,但值得注意的是究竟是那一种苍蝇的后代。蝇类共有64个科3万4千余种,并具有一次交配可终身产卵的生理特点,一只雌蝇一生可产卵5-6次,每次产卵数约100-150粒,最多可达300粒左右。一年内可繁殖10-12代。   临床医学上,活蝇蛆可接种于伤口之中,起杀菌清创,促进愈合之作用。   用碘酒或酒精配比清水冲洗伤口即可,若果无法彻底冲洗则用放大镜及镊子人工清理。此后注意防止苍蝇产卵即可。

莫的姓氏来源8

  莫姓,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高阳氏,出自上古颛顼帝所建的鄚阳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颛顼是昌意之子,黄帝之孙,是炎黄部落联盟的重要首领之一。     莫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2013百家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99位,人口约二百三十三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8%左右,人口第一大省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来宾市,其次为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市,广东省东莞市、再者为湖南省、贵州省、浙江省、山西省、河北省、山东省





白羊座来源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