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桃花风水 >姓名测字

名人风水先生取名多少钱

  一般几十就搞定了,不过要老人家拿名字去算,他们就不会收你那么多

有哪些古人的字中有伯仲叔季

  一.太多了。   二.先了解一下伯仲叔季的成因,就不难理解了   1、“伯,把也,把持家政也”。——按宗法社会里常以长子继承父位当家,当国者则一样把持国政。如春秋五霸,“霸”亦可作“伯”,即指盟国奉为把持朝政的长兄,“伯”、“霸”通用。同义的“兄”字,从人从口,表示在家里是发号施令者,这与“公”字从口,上面的“八”表出声(甲金文下边不是厶),表示是国家的发号施令者相似。弟弟们对兄长是必须服从的。唐代后汉语借用阿尔泰语系突厥语的“哥”aGa ,我们的“伯”字则传到阿尔泰语为“伯克”baeg,跟古汉语的“伯”一样,成了官长、贵族的称呼。“伯”字甲骨文只作“白”,好几位文字学家解作日光初出,郭沫若则解为象大拇指,认为跟“擘”同根。不管那一说,总之是其字义是最初的,是老大。 “仲,中也,位在中也。”——这个叫法还留在云南白语(汉语最亲的兄弟语)里,读 zv 阳去(第6调),在白语里,“仲子”是二儿子,“仲女”是二女儿。   “叔,少也。”——这个字也跟“俶”字同根。《尔雅"释诂》“俶,始也”,“俶,作也”,就是才起来的,新生的。   “季,癸也。甲乙之次,癸最在下,季亦然也。”——这个字《说文》认为上面的禾是“稚省”,比于幼禾,总之是最幼少的。不管多于或少于四个,“季”都是最末的,如果只有三个,它就是老三。“春夏秋冬”就因各都分“孟、仲、季”三个月(如孟春、仲春、季春),因而称为“四季”。文王之父季历是老三,上有“太伯、仲雍”,所以末子为老三也可称季。晋代著名道家葛洪字稚川,他也是老三,“稚”即是季的代换字。   从史实看,除以“季”为末子外,伯仲以外叫“叔”的为多。周武王分封诸弟皆称叔某,因为他是老二。请看《史记"管蔡世家》: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   以上老三至老八皆为叔某,老十即老小才叫“季载”。老四周公旦用了尊称,但下文就说“封叔旦於鲁而相周为周公”。屈原《天问》也说“到击纣躬,叔旦不嘉”,都用“叔旦”。因为他只是老四而不是老小,所以并不叫“季旦”。古代名字是分时段取的,先取小名,名,最后才取字。如曹操小名阿瞒,名操,字孟德。字以表德,名与字的字义要相应,如操德皆指品行,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取字是冠礼时(正常是在二十岁)之事,其时兄弟排行当可排定了。   此外,纬书所记传说中还有“皇氏五龙”的“伯、仲、叔、季、少”的叫法。《春秋命历序》:“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驾龙,号曰五龙”。只有五兄弟的,也可依此排行,把最幼少的叫“少”,像前面金庸先生的那个例子,叫“史少捷”就比“史孟捷”要妥帖些。   现代取名用“伯仲叔季”就不方便了,因为取名早,不知道哪个才是老小。我当年在浙江乐清调查方言,发音人是有学问的赵一老先生。赵一先生有十一个孩子,他开初就先依“伯仲叔季”取名为“伯子、仲子、叔子、季子”(只论排行,不分男女,叔子就是一位清雅的姑娘,当时也帮着父亲辅助发音)。下面的孩子他并不循环,而称“春子、夏子、秋子、冬子”,老九直叫“玖子”,生了老十,先生想该是末尾了,就取了末子这样意义的字,不想后来又生了最小的十一子,乃取名为“土子”,土者,十一之合文也。如果在古代,应该是这位“土子”兄弟才能叫季子的。   2、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最小。古时常用于表字或对人的敬称。   《仪礼·士冠礼》:“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   郑玄 注:“伯仲叔季,长幼之称。”   汉 班固 《白虎通·姓名》:“以时长幼,号曰伯仲叔季也。伯者,子最长,迫近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幼也。”   3、古代借指事物排列的次序。   唐 李邕 《陇关游奕使任令则碑》:“《礼》《乐》《诗》《书》,伯仲叔季。”参见“伯仲”。   4、泛指各国诸侯。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 穆后 及 大子寿 早夭即世, 单 刘 赞私立少,以间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图之!” 杜预 注:“伯仲叔季,总谓诸侯。”[

姓齐的名人。

  齐盖     齐公,名盖,字副世,汉博陵(今河北蠡县)人,西汉平帝(公元元年—公元五年)封北平大将军、险渎侯,又封关内侯,兼知河北道事,平帝以为社稷之臣,赐字:“汉贤”。公元五年,王莽篡汉,齐公“愤气填胸”“独步戎场”,大战叛将邓郁,效死疆场。其后刘秀恢复汉室,“追谥公号礼也”,(引自《汉齐盖庙碑》)葬于今蠡县南庄村东南,屯里村之西北,钦命建庙崇祀。唐大中二年(848年),修汉贤庙於侧,昌黎韩疑撰碑文铭于石。盖生五子称五房(今五坊),世居蠡县境内,世代繁衍,为蠡邑望族之一,有“蠡县无二齐之说”9(。齐盖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宋末,齐氏后裔齐复初由五坊村迁居大曲堤村定居。人丁兴旺,基业大开。   齐映   瀛州高阳(今属河北省),唐代大臣。22岁高中状元后,历任监察御史、刑部员外郎、判官等职,累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后被贬职,卒年仅48岁。   齐抗   定州义丰(今河北省安国)人,唐代大臣。历仕监察御史、侍御史、户部员外郎、仓部郎中等职,后被唐德宗拜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为官必求至精,无远智大略。   齐廓   字公辟,越州会稽人。举进士第,自梧州推官累迁太常博士、知审刑详议官,知通、泰州。提点荆湖南路刑狱。潭州鞫系囚七人为强盗,当论死。廓讯得其状非强,付州使劾正,乃悉免死。平阳县自马氏时税民丁钱,岁输银二万八千两,民生子,至壮不敢束发,廓奏蠲除之。历三司度支、开封府判官,出为江西、淮南转运使。时初兼按察,同时奉使者,竞为苛刻邀声名,独廓奉法如平时,人以为长厚。入判盐铁勾院,加史馆、知荆南府,徙明、舒、湖三州,积官光禄卿、直秘阁,以疾分司南京,改秘书监,卒。廓宽柔恭谨,人犯之不校。弟唐,为吉州司理参军,博览强记,尝举贤良方正,对策入等。越州蒋堂奏廓及唐父母垂老,穷居乡里,二子委而之官,唐复久不归省,于是罢唐,令归侍养。廓方使湖南,虽置不问,然士论薄之。(摘自《宋史-齐廓传》)   齐唐   会稽郡(今浙江省绍兴)人,宋代官吏、学者。少贫苦学,殿试中头名状元,官至职方员外郎。有《学苑精英》、《少微集》。   齐泰   明初大臣。初名德,赐名泰。明溧水(江苏省溧水)人。洪武十七年举应天乡试第一,次年成进士。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擢兵部左侍郎。太祖临终,召授顾命,辅皇太孙,建文帝立,命与黄子澄同参国政,不久晋兵部尚书,建议削藩。“靖难”兵起,他请削燕王属籍,声罪致讨,力主伐燕。后建文军屡败,齐泰等被罢官,复受帝召还,旋遭贬。迨京师失守,齐泰奔走外郡以图兴复。被执京师,不屈而死,祸及九族。   齐之鸾   (约公元1522年前后在世),字瑞卿,号蓉川,安徽桐城人(今桐城县城太平坊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先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后授刑部给事中。之鸾学识渊博,文彩宏丽,于桐城文学兴起有先导作用。著有《蓉川集》7卷、《奏疏》2卷、《南征纪行》和《入夏录》各若干卷。   齐慎   河南省新野人,清代将领。因镇压白莲教、天理教、张格尔叛乱有功,升至提督。鸦片战争英军攻镇江时,战败,被革职留任。   齐万年   西晋时氐族豪帅,氐羌人民起义领袖。元康六年(296年),关中氐羌人民响应郝度元反晋,推齐万年为帝,拥众数十万屡败晋军。九年,被西晋军队击败并被俘。   齐季若   唐代进士,贞元中陆贽主试,试明水赋、御沟柳诗,与韩愈、欧阳詹、贾稷、陈羽等人同榜。“皆天下伟杰之士,号曰龙虎榜”。   齐天觉宋代学者,字莘夫,青阳人。家贫,好读书,倦则依几而卧,三十年未曾睡觉。经史子集,无不精通。曾任温州天富知监,后迁知襄阳、宣城二县,再改赣州佥判。   齐德之   元代人,医学家。曾任医学博士,充......余下全文>>

姓齐的名人。

  齐盖     齐公,名盖,字副世,汉博陵(今河北蠡县)人,西汉平帝(公元元年—公元五年)封北平大将军、险渎侯,又封关内侯,兼知河北道事,平帝以为社稷之臣,赐字:“汉贤”。公元五年,王莽篡汉,齐公“愤气填胸”“独步戎场”,大战叛将邓郁,效死疆场。其后刘秀恢复汉室,“追谥公号礼也”,(引自《汉齐盖庙碑》)葬于今蠡县南庄村东南,屯里村之西北,钦命建庙崇祀。唐大中二年(848年),修汉贤庙於侧,昌黎韩疑撰碑文铭于石。盖生五子称五房(今五坊),世居蠡县境内,世代繁衍,为蠡邑望族之一,有“蠡县无二齐之说”9(。齐盖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宋末,齐氏后裔齐复初由五坊村迁居大曲堤村定居。人丁兴旺,基业大开。   齐映   瀛州高阳(今属河北省),唐代大臣。22岁高中状元后,历任监察御史、刑部员外郎、判官等职,累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后被贬职,卒年仅48岁。   齐抗   定州义丰(今河北省安国)人,唐代大臣。历仕监察御史、侍御史、户部员外郎、仓部郎中等职,后被唐德宗拜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为官必求至精,无远智大略。   齐廓   字公辟,越州会稽人。举进士第,自梧州推官累迁太常博士、知审刑详议官,知通、泰州。提点荆湖南路刑狱。潭州鞫系囚七人为强盗,当论死。廓讯得其状非强,付州使劾正,乃悉免死。平阳县自马氏时税民丁钱,岁输银二万八千两,民生子,至壮不敢束发,廓奏蠲除之。历三司度支、开封府判官,出为江西、淮南转运使。时初兼按察,同时奉使者,竞为苛刻邀声名,独廓奉法如平时,人以为长厚。入判盐铁勾院,加史馆、知荆南府,徙明、舒、湖三州,积官光禄卿、直秘阁,以疾分司南京,改秘书监,卒。廓宽柔恭谨,人犯之不校。弟唐,为吉州司理参军,博览强记,尝举贤良方正,对策入等。越州蒋堂奏廓及唐父母垂老,穷居乡里,二子委而之官,唐复久不归省,于是罢唐,令归侍养。廓方使湖南,虽置不问,然士论薄之。(摘自《宋史-齐廓传》)   齐唐   会稽郡(今浙江省绍兴)人,宋代官吏、学者。少贫苦学,殿试中头名状元,官至职方员外郎。有《学苑精英》、《少微集》。   齐泰   明初大臣。初名德,赐名泰。明溧水(江苏省溧水)人。洪武十七年举应天乡试第一,次年成进士。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擢兵部左侍郎。太祖临终,召授顾命,辅皇太孙,建文帝立,命与黄子澄同参国政,不久晋兵部尚书,建议削藩。“靖难”兵起,他请削燕王属籍,声罪致讨,力主伐燕。后建文军屡败,齐泰等被罢官,复受帝召还,旋遭贬。迨京师失守,齐泰奔走外郡以图兴复。被执京师,不屈而死,祸及九族。   齐之鸾   (约公元1522年前后在世),字瑞卿,号蓉川,安徽桐城人(今桐城县城太平坊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先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后授刑部给事中。之鸾学识渊博,文彩宏丽,于桐城文学兴起有先导作用。著有《蓉川集》7卷、《奏疏》2卷、《南征纪行》和《入夏录》各若干卷。   齐慎   河南省新野人,清代将领。因镇压白莲教、天理教、张格尔叛乱有功,升至提督。鸦片战争英军攻镇江时,战败,被革职留任。   齐万年   西晋时氐族豪帅,氐羌人民起义领袖。元康六年(296年),关中氐羌人民响应郝度元反晋,推齐万年为帝,拥众数十万屡败晋军。九年,被西晋军队击败并被俘。   齐季若   唐代进士,贞元中陆贽主试,试明水赋、御沟柳诗,与韩愈、欧阳詹、贾稷、陈羽等人同榜。“皆天下伟杰之士,号曰龙虎榜”。   齐天觉宋代学者,字莘夫,青阳人。家贫,好读书,倦则依几而卧,三十年未曾睡觉。经史子集,无不精通。曾任温州天富知监,后迁知襄阳、宣城二县,再改赣州佥判。   齐德之   元代人,医学家。曾任医学博士,充......余下全文>>

姓戴的名人

  历史名人戴 德、戴圣: 戴德系戴公(子撝)的二十二世孙。戴圣是戴德之弟戴仁之子。戴德、戴圣二人为西汉时梁(今河南省商丘)人,又据《成安县志》为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东南)人。家族显赫。戴德、戴圣是今文礼学“大戴学”和“小戴学”的开创者。由于二人在礼学上的重大贡献,也被后人尊称为儒宗。戴德、戴圣同学《礼》于后苍,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分别编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金坛、句容戴氏为戴圣之后。戴德,字延君,曾任信都王(刘嚣)太傅,宣帝时,立为博士,称“大戴”,也叫“太傅《礼》”。戴圣,字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时,立为博士,参加石渠阁议,世称“小戴”。戴 逵(?—396): 东晋学者、画家、雕塑家。字安道。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人。他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有《释疑论》。他曾为会稽山灵宝寺作木雕无量佛及胁侍菩萨,又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所画人物、山水也别具一格。戴叔伦(732—789): 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戴叔伦集》,其中羼入宋元及明初人诗颇多。戴嵩: 唐代画家,擅画田家、川原之景,写山泽水牛尤为著名,与韩滉画马齐名,世称“韩马戴牛”。戴复古(1167—?): 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他长期浪游江湖,卒年八十余。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的影响,语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责当时统治者苟且偷安,表达收复中原的愿望。也能词,风格雄放。有《石屏诗集》、《石屏词》。戴表元(1244—1310):元代文学家。字帅初,一字曾伯,号剡源。奉化(今属浙江)人。其文章高雅,时称“东南文章,首推表元”,有《郯源戴先生文集》。戴良(1317—1383): 元代诗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浦江(今属浙江诸暨)人。曾任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儒学提举。后至吴中,依张士诚。又复泛海至登莱,拟归元军。元亡,隐居四明山。洪武十五年,明太祖召至京师,欲与之官,托病固辞,致因忤逆太祖意入狱。待罪之日,作书告别亲旧,仍以忠孝大节为语。次年,卒于狱中。或说系自裁而逝。其诗文内容多颂扬与怀念元朝统治。也保存了一些著名中医的传记资料。有《九灵山房集》。戴 进(1388—1462): 明初画家。字文进。钱塘(今杭州)人,善画山水,境界深远妙处,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运笔顿挫有力,设色纯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体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称。戴本孝(1621—1691): 清初画家。字务旃,号鹰阿山樵。休宁今属安徽人。父戴重,明亡绝食死。本孝以布衣终老。能诗,工山水,多作卷册小景,擅用干笔焦墨,丘壑不繁,意境恬淡,近元人画趣。戴名世(1653—1713): 清代史学家。字田有,号忧庵,人称潜虚先生。安徽桐城人。曾任翰林院编修。他刊行《南山集》,其中有许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触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杀,为清朝四大文字狱之一。戴震(1724—1777): 清代学者,思想家。字东原。安徽休宁人。他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对经学、语言学有重大贡献,为一代考据大师。后人编有《戴氏遗书》。戴第元(......余下全文>>

易姓的名人

  易氏历史上多出忠义之士,如同燕太子丹在易县易水边送荆轲一般,忠于国家,忠于君主。古语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然,除了武将也有很多居于庙堂之上的大臣,史书上有名有姓的就达数十位,实乃名门望族。 征南将军洸公传易洸,字文行,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癸丑六四日生。其先为山左人。袭父爵,仕西汉武帝,官拜征南将军(诸征将军之名最早出现于汉代,四征将军(征东、征西、征南、征北)是中国古代的高级将军官名。四征将军之间无高低之分,四镇也同样。虽然四征大于四镇,但事实上职权相同,只是镇*将军干得好了,会晋升为征*将军作为奖励。汉朝英雄辈出,征南将军在三国都有设置,有名的有赵云、曹仁。洸公袭父爵,公立功德晋爵,理所当然。(“汉置四征将军,谓征东、征西、征南、征北也。其后又置四镇将军,有功进号,则自镇为征。”),一般而言不会出现征、镇将军同时存在的情况(不排除特例,如钟会、邓艾),以屯兵所在州的刺史为“储帅”。如果征、镇同时出现,则多是出于相同制衡的目的。东汉末年丞相曹操因战乱经常征伐四方,乃常置四征将军,秩二千石,并且从多位将领的升迁记录,也可看到四征、四镇大于四方。此外,魏国四军区分划也十分明确,征南统荆、豫,屯新野(如征南将军曹仁屯新野)。魏文帝时将官职制定九品,四征将军为第二品,地位次于三公,晋朝时加大并开府则位同诸公,乃成为常设的高级将军官名。南北朝时亦为次于大将军的高级将军。),奉命领兵征南,由金陵而来宜春。时,宜春刚废侯国复县治,辖今萍乡、新余两市,地域辽阔,境内荒僻,界邻蛮楚,草窃奸宄,不时潜发,受害匪浅。查郡邑武事志,当建武间,袁境安堵,不闻寇警,实赖公捍御克奠金汤耳。惜书缺,有关他所表现无可考信,而其防患固围,俾宜人寝处不惊,公之功德直与秀水袁山流歭无穷,其食报岂有涘哉。始,其子携而来南,犹家于豫章之西山,公莅宜时,眷属未随任,及公卒,葬于宜西之将军坟山(今萍乡芦溪高岗塘),其子孙因乔迁宜西邓峰之麓,乃吾袁郡易氏之始也。后裔散处于郡邑间,振振称盛焉,论者咸称先德积累甚厚云。” 《晋书》中有:魏元帝曹奂景元4年,公元263年秋八月,大军从洛阳出发,大赏将士,列阵誓师。将军邓敦提出蜀不可伐,文帝将他斩首示众。九月,又使天水太守王颀攻姜维营,陇西太守牵弘在前面截击,金城太守杨欣进军甘松。钟会所率军队分为二队,一队由李辅率领,经过斜谷,将蜀将王含包围于乐城,又使部将易恺在汉城进攻蒋斌。钟会率一队直指阳安,护军胡烈攻陷关城。姜维闻讯后率军退回,王颀追击姜维,在强川打败蜀军。姜维与张翼、廖化合并共守剑阁,钟会进攻剑阁。显然易恺是魏伐蜀,钟会指挥攻打姜维的武将。其它史籍说易恺是雍州刺史。考魏晋政权,由军力建立,一般为军政合一,刺史常为将军,都督刺史都开幕府,三国重置雍州,治所在长安,辖今陕西等地。 《资治通鉴第一百卷》前凉王张祚淫虐无道,上上下下对他都非常怨恨愤怒。张祚憎恨河州刺史张瓘的强大,便派张掖太守索孚代替张瓘镇守河州,派张瓘去讨伐反叛的胡人,又派手下的将领易揣、张玲率领步兵骑兵一万三千人去袭击张瓘。张掖人王鸾懂得阴阳占卜之术,对张祚说:“这支部队一定是有出无还,凉国将要危险了。”同时还历数了张祚三方面的不义之举。张祚听后勃然大怒。便以王鸾宣扬妖言为罪名,将他斩首示众。王鸾临刑前说:“我死了以后,军队败于外,国王死于内,必定如此!”张祚把他整个家族的人全都杀死。张瓘听说这一消息后,杀掉了索孚,起兵攻打张祚。他将讨伐檄文传递到各州郡,宣称废除张祚,让他以侯爵的身份回家,重新立凉宁侯张曜灵为王。易揣、张玲的军队刚刚渡......余下全文>>

袁氏名人有哪些

  袁崇焕:明蓟辽督师,袁崇焕杀毛文龙,杀毛文龙是与满清议和的条件之一,将之比作秦桧杀岳飞,实乃姓“袁”的耻辱!!!1630年(崇祯三年),被崇祯帝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磔”死。当时北京百姓恨之入骨。 北京满学学会会长阎崇年则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是为了统一事权,是为了抗金大业,除掉了骄横不法,抗拒议和、跋扈一方的毛文龙,对明朝是有利的,袁崇焕杀毛文龙体现了“大智、大勇”   袁盎:汉楚人,太常。   袁安:东汉司徒、思想家。   袁绍:东汉,诸侯;邺侯。   袁术:东汉割据军阀。   袁枢:南宋史学家。   袁嵩:东晋史学家、文人。   袁枚:清代诗人、文学家。素有”南袁北纪”,南有袁枚北有纪晓岚。字子才,号简斋,乾隆年间中进士,曾做过江宁、沭阳等地的知县,自父亲去世以后,再没有做过官。他的诗文不拘形式,自成一派。著有《小苍山房集》、《随园诗话》等。   袁天罡:唐代著名预言家、道士。   袁世凯:清代,中国北洋军阀首领、中华民国第一位总统、坐过八十三天中华帝国皇帝。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主帅,   袁宗道:字伯修,号玉蟠,又号石浦。明代文学家,明湖广公安人。   袁中道: 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头居士’,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   袁嘉谷:清代文人,状元出身。   袁翔甫:清代诗人,从事主持过早期上海的新闻工作。   当代名人   袁义达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创始功,中国姓氏遗传研究会副主任、研究员。 袁隆平(Yuan Longping,1930.9— ) 籍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生于北京。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 袁伟民 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中国足球协会荣誉主席,生于1939年7月,江苏 苏州人。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南京体育学院。 袁腾飞: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精华学校教师,被学生誉为“史上最牛历史老师”。袁腾飞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人教版)编写者之一;曾参与北京市高考历史命题工作。于2009年7月13日-8月11日应邀登上央视《百家讲坛》节目讲授《两宋风云》。 袁天骄;银川著名银川美女 袁莉:笔名袁立,内地最受欢迎的女演员。1973年7月12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92年,在报考上海戏剧学院失败之后,袁莉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在校期间就接拍了《女人花》、《英雄无悔》、《绝对情感》等影视剧,开始崭露头角。1998年赵宝刚导演的电视连续剧《永不瞑目》让袁立和陆毅两位新人一炮而红,随后的《铁齿铜牙纪晓岚》更令袁立扮演的“杜小月”红遍大江南北。 袁惟仁;台湾著名音乐制作人,代表作包括《旋木》、《征服》、《梦醒了》等脍炙人口的歌曲;曾作为歌手与莫凡一同组成‘凡人二重唱’。 袁龙:陕西省西安市有名的计算机精英。完成各方面技术能力。百折不挠,退守自如!

与竹子有关的名人

  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对竹吟咏;“何可一日无此君”?   宋代诗人苏东坡也是爱竹成癖,曾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的诗句而成为千古美谈   清代的郑板桥以咏竹画竹著称于世,他爱竹更是到了“无竹不可居”的地步。   胸有成竹的典故也与苏轼有关,晁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还有娥皇女英,湘妃竹的故事。《博物志》载:“舜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以涕挥竹,竹尽斑”

属兔的从古至今的名人

汉宣帝刘询(公元前90年生,辛卯兔) 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年生,乙卯兔) 魏文帝曹丕(187年生,丁卯兔) 晋惠帝司马衷(259年生,己卯兔) 南朝齐高帝萧道成(427年生,丁卯兔) 五代十国前蜀皇帝王建(847年生,丁卯兔) 五代后汉高祖刘知元(895年生,乙卯兔) 五代十国后蜀皇帝孟昶(919年生,己卯兔) 辽朝天祚帝耶律廷禧(1075年生,乙卯兔) 金朝太宗完颜晟(1075年生,乙卯兔) 南宋光宗(1147年生,丁卯兔) 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生,丁卯兔) 明世宗,即嘉靖皇帝(1507年生,丁卯兔) 清高宗弘历,即乾隆皇帝(1711年生,辛卯兔) 贤相良将 三国东吴大都督周瑜(公元175年) 晋代大将军陶侃(公元259年) 晋代大将军刘琨(公元271年) 东晋名将谢玄(公元343年) 唐代开国名将李靖(公元571年) 唐代贤相锹仁杰(公元607年) 唐代贤相,燕国公张说(公元667年) 唐代号叶理财家,宰相杨炎(公元727年) 唐代名相李德裕(公元787年) 文人学者 汉代著名经学家马融(公元79年) 汉代著名以学家郑玄(公元127年) 汉末文学家杨修(公元175年) 三国时著名文学家、音乐家嵇康(公元223年) 南朝宋代文学家刘义庆(公元403年) 唐代著名诗人岑参(公元715年) 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公元751年) 唐代传奇作家白行简(公元775年) 北宋文学家苏辙9公元1039年) 宋代著名书法家、画家米芾(公元1051年) 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害敬(公元1231年) 清代著名学者戴震(公元1723年) 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公元1735后) 现代著名文学家、学者胡适(公元1891年)

属龙的名人,历史上属龙的名人有哪些

  吴昌硕 拿破仑四世,康斯坦丁一世 海伦·凯勒 李叔同 巴金,杜聿明,蒋纬国,雷锋等等。





伯仲叔季取名的名人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