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桃花风水 >姓名测字

道家的护身符怎么带?

  祈福卡所写心愿必须利人利己利益众生的,并且坚信【善因善果,恶因恶果】,只有这样切实去做,才有可以实现心愿的可能。

道家的四象

  四象   四象源于中国古代星相学,指的是东方苍龙(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在道教护卫神中,有一种专门用于镇守道观山门的天神,他们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称为“四象”,亦称“四灵”。如道教胜地青城山天师洞(古常道观),在巍峨的山门前面,左右各建有一座神殿,左殿塑威武的青龙神像,名孟章神君,右殿塑勇猛的白虎神像,名监兵神君。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源于中国古代的星宿信仰,中国古代将天空分成东、北、西、南区域,称东方为苍龙象,北方为玄武(龟蛇)象,西方为白虎象,南方为朱雀象,是为“四象”。这种“四象”是古人把每一个方位的七宿联系起来加以想象而成的四种动物的形象。如东方苍龙,角宿象龙角,氐、房宿象龙身,尾宿象龙尾。南方朱雀则以井宿到轸宿象鸟,柳宿为鸟嘴,星为鸟颈,张为嗪,翼为羽翮。后来古人又将其与阴阳五行五方五色相配,故有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之说。后又将其运用于军窖军列,成为行军打仗的保护神,如《礼记·曲礼上》曰:“行,前朱鸟(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陈皓注曰:“行,军旅之出也。朱雀、玄武、青龙、自虎,四方宿名也。”又曰:“旒(liu,旗子上的飘带)数皆放之,龙旗则九旒,雀则七旒,虎则六旒,龟蛇则四旒也。”即说其表现形式是将“四象”分别画在旌旗上,以此来表明前后左右之军阵,鼓舞士气,达到战无不胜的目的。《十三经注疏·礼记·曲礼上》论及其作用时说:“如鸟之翔,如龟蛇之毒,龙腾虎奋,无能敌此四物。”可见其作用之大。   道教兴起后,沿用古人之说,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纳入神系,作为护卫之神,以壮威仪。《抱朴子·杂应》引《仙经》描绘太上老君形象时说: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十分气派,着实威风。后来,四象逐渐被人格化,并有了其封号,据《北极七元紫延秘诀》记载,青龙号为“孟章神君”,白虎号为“监兵神君”,朱雀号为“陵光神君”,玄武号为“执明神君”。不久,玄武(即真武)的信仰逐渐扩大,从四象中脱颖而出,跃居“大帝”显位,青龙、白虎则被列入门神之列,专门镇守道观的山门。宋朝范致能《岳阳风土记》云:“老子祠有二神像,谓青龙、白虎也。”明姚宗仪《常熟私志·舒寺观篇》云:“致道观山门二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神君。   青 龙   青龙原为古老神话中的东方之神,道教东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为二十八宿的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其形象龙,位于东方,属木,色青,总称青龙,又名苍龙。《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称青龙东斗星君”为:“角宿天门星君,亢宿庭庭星君,氐宿天府星君,房宿天驷星君,心宿天王星君,尾宿天鸡星君,箕宿天律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云:“东方龙角亢之精,吐云郁气,喊雷发声,飞翔八极,周游四冥,来立吾左。此外,道教还将其用于炼丹术语,如《云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称:青龙者,东方甲乙木水银也,澄之不清,搅之不浊,近不可取,远不可舍,潜藏变化无尽,故言龙也。   白 虎   白虎原为古老神话中的西方之神,道教西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为二十八宿的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其形象虎,位于西方,属金,色白,总称白虎。《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称白虎西斗星君为:“奎宿天将星君,娄宿天狱星君,胃宿天仓星君,昂宿天目星君,毕宿天耳星君,觜宿天屏星君,参宿天水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云:“西方自虎上应觜宿,英英素质,肃肃清音,威摄禽兽,啸动山林,来立吾右。”同时,道教亦将其用于炼丹术语,如《云笈七羲》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称:“白虎者,西方庚辛金白金也,得真一之位。《经》云:子若得一万事毕,淑女之异名,五行感化,至精之所致也。其伏不动,故称之为虎也。   朱 雀   朱雀原为古老神话中的南方之神,道教南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为二十八宿的南方七宿(井、贵、柳、星、张、翼、轸),其形象乌,位于南方,属火,色赤,总称朱雀,亦名“朱鸟”。《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称南方朱崔星君为:“井宿天井星君,鬼宿天匮星君,柳宿天厨星君,星宿天库星君,张宿天秤星君,翼宿天都星君,轸宿天街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云:“南方朱崔,从禽之长,丹穴化生,碧雷流响,奇彩五色,神仪六象,来导吾前。”同时,道教也将其用于炼丹术语,如《云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称:朱崔者,南方丙丁火朱砂也,刨液成龙,结气成鸟,其气腾而为天,其质阵而为地,所以为大丹之本也,见火即飞,故得朱崔之称也。   玄 武   玄武原为古老神话中的北方之神,道教北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为二十八宿的北方七宿(斗、女、虚、危、室、壁),其形象龟,亦称龟蛇台体,位于北方,属水,色玄,总称“玄武”。《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称北方玄武星君为:“斗宿天庙星君,牛宿天机星君,女宿天女星君,虚宿天卿星君,危宿天钱星君,室宿天廪星君,壁宿天市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云:“北方玄武,太阴化生,虚危表质,龟蛇台形,盘游九地,统摄万灵,来从吾右。”同时,道教也将其用于炼丹术语,如《云笈七签》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称:“玄武者,北方壬癸水黑汞也,能柔能刚。”《经》云:上菩若水。非铅非锡非众石之类,水乃河东神水,生乎天地之先,至药不可暂舍,能养育万物,故称玄武也。

老子和庄子道家智慧的现实意义

  道家智慧:管理之道、处世之道与养生之道 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一个哲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出生于春秋末期涡河之滨(今安徽涡阳)的老子、出生于战国时期楚国蒙地(今安徽蒙城)的庄子和出生于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他们的思想分别体现在《老子》、《庄子》和《淮南子》中。道家是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以“自然”和“无为”为基本观念、追求人性朴真和精神自由的学派。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它同儒家思想相辅相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及国民性格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对道家文化了解有限,误解较多。譬如历史上便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道家重天道、轻人道,重自然、轻人事。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实际上,道家既重天道,也重人道,既重自然,也重人事;只是他们没有像儒家那样就人道论人道、就人事论人事,而是将人道、人事问题的研究引向了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将大自然作为参照系,从自然与人事、天道与人道的相互观照中去探讨社会人事和人生之道,提出了一套别具特色的治国方略、管理理念、人生智慧和修养方法,对我们很有启迪意义。一、道家的管理之道(一)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之道及其现代启示提倡“无为”是道家思想的一大特色,不少人将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不为”,这是一大误解。道家的“无为”不是指一无所为、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违背自然规律的勉强作为,强调要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去作为。事实上,道家的“无为”是“为”的一种极高明的方式和手段,它在现代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首先,“无为而治”提倡一种“抓大放小”的领导策略。 在任何一个机构中都存在着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领导者的工作是宏观的、全局性的,主要是制定大政方针、谋划发展战略、把握发展方向,而非什么事都管。处理好“为”与“不为”的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是领导者应具的领导艺术。只有善于在小事上“无为”,才能在大事上更好地“有为”。抓好大事则会事半功倍,专管小事则可能事倍功半。这就是道家“无为而治”给我们提供的“抓大放小”的领导策略。其次,“无为而治”提倡一种人性化的管理之道。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这是任何一个时代的管理者、任何一项管理工作都应充分考虑的问题。在人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升的今天,尊重人性更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而在这一方面,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对我们是有启发的。这一理念告诉我们,管理工作不可违背人的自然本性,不能无限制地榨取民力。这一理念要求管理者在把握宏观原则的前提下,放权给部下,充分信任他们,尊重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无为而治”提倡一种自然化的管理之道。将“无为而治”运用于管理工作,就是要求管理者要遵循自然规律,严格按规律办事;要善于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为当为之事,不为不当为之事。 按照老子的思想,管理者可分为四个层次:最高层次的管理者按“道”办事,他虽实施了管理,却使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第二个层次的管理者按“德”办事,他不谋私利,一心为民办事,能给人们带来实惠,人们爱戴他;第三个层次的管理者依“法”行事,人们畏惧他,但并不真心拥护他;第四个层次的管理者按“欲“行事,他什么都不懂,却什么都想管,人们痛恨他。在老子看来,只有第一个层次的管理者才达到了“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才能取得最好的管理效果。这一理念告诉我们,最高水平的管理是顺应物性和尊重人性的管理,最高明的管理者是在悠闲自得之中将管理对象治理得井井有条的管理者。(二)道家“有无相生”的管理之道及其现代启示“有无相生”是老子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从哲学上说,“有无相生”是指任何具体事物即“有”都是从“无”中产生的,又不断地转化为“无”。这一思想包含着深刻的辨证法,对现代管理实践同样具有启示意义。第一,“有无相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革故鼎新”的辨证思维一般人习惯于从肯定性思维出发,肯定“有“的作用;道家则更加重视从否定性思维出发, 强调“无”的作用。立足于“有”的肯定性思维,往往表现为循规蹈矩;立足于“无”的否定性思维,则往往表现为标新立异。道家强调“有无相生”,实际上是主张将肯定性思维与否定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提倡一种革故鼎新”的辨证思维。这种思维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乐于探究新问题、勇于迎接新挑战、善于标新立异、敢于承担风险、有独立见解、不迷信权威等特质,启迪我们在管理工作中要善于将“无”转化成“有”,赋予管理工作以创新精神。其次,“有无相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虚实相资”的管理艺术道家“有无相生”的辨证思维运用于管理实践,要求管理者要善于将“务实”与“务虚”结合起来。苏轼有一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说出了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管理者有时要善于把自己从纷乱的“务实”活动中解脱出来,将自己置于“虚境”之中,才能避免当局者迷,做到旁观者清。对于管理工作来说,只空谈而不务实不行,只务实而不务虚也不行,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无不善于把“务实”与“务虚”结合起来,从超凡脱俗的虚境中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天地来。

老子和庄子道家智慧的现实意义

  道家智慧:管理之道、处世之道与养生之道 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一个哲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出生于春秋末期涡河之滨(今安徽涡阳)的老子、出生于战国时期楚国蒙地(今安徽蒙城)的庄子和出生于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他们的思想分别体现在《老子》、《庄子》和《淮南子》中。道家是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以“自然”和“无为”为基本观念、追求人性朴真和精神自由的学派。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它同儒家思想相辅相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及国民性格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对道家文化了解有限,误解较多。譬如历史上便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道家重天道、轻人道,重自然、轻人事。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实际上,道家既重天道,也重人道,既重自然,也重人事;只是他们没有像儒家那样就人道论人道、就人事论人事,而是将人道、人事问题的研究引向了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将大自然作为参照系,从自然与人事、天道与人道的相互观照中去探讨社会人事和人生之道,提出了一套别具特色的治国方略、管理理念、人生智慧和修养方法,对我们很有启迪意义。一、道家的管理之道(一)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之道及其现代启示提倡“无为”是道家思想的一大特色,不少人将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不为”,这是一大误解。道家的“无为”不是指一无所为、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违背自然规律的勉强作为,强调要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去作为。事实上,道家的“无为”是“为”的一种极高明的方式和手段,它在现代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首先,“无为而治”提倡一种“抓大放小”的领导策略。 在任何一个机构中都存在着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领导者的工作是宏观的、全局性的,主要是制定大政方针、谋划发展战略、把握发展方向,而非什么事都管。处理好“为”与“不为”的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是领导者应具的领导艺术。只有善于在小事上“无为”,才能在大事上更好地“有为”。抓好大事则会事半功倍,专管小事则可能事倍功半。这就是道家“无为而治”给我们提供的“抓大放小”的领导策略。其次,“无为而治”提倡一种人性化的管理之道。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这是任何一个时代的管理者、任何一项管理工作都应充分考虑的问题。在人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升的今天,尊重人性更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而在这一方面,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对我们是有启发的。这一理念告诉我们,管理工作不可违背人的自然本性,不能无限制地榨取民力。这一理念要求管理者在把握宏观原则的前提下,放权给部下,充分信任他们,尊重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无为而治”提倡一种自然化的管理之道。将“无为而治”运用于管理工作,就是要求管理者要遵循自然规律,严格按规律办事;要善于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为当为之事,不为不当为之事。 按照老子的思想,管理者可分为四个层次:最高层次的管理者按“道”办事,他虽实施了管理,却使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第二个层次的管理者按“德”办事,他不谋私利,一心为民办事,能给人们带来实惠,人们爱戴他;第三个层次的管理者依“法”行事,人们畏惧他,但并不真心拥护他;第四个层次的管理者按“欲“行事,他什么都不懂,却什么都想管,人们痛恨他。在老子看来,只有第一个层次的管理者才达到了“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才能取得最好的管理效果。这一理念告诉我们,最高水平的管理是顺应物性和尊重人性的管理,最高明的管理者是在悠闲自得之中将管理对象治理得井井有条的管理者。(二)道家“有无相生”的管理之道及其现代启示“有无相生”是老子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从哲学上说,“有无相生”是指任何具体事物即“有”都是从“无”中产生的,又不断地转化为“无”。这一思想包含着深刻的辨证法,对现代管理实践同样具有启示意义。第一,“有无相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革故鼎新”的辨证思维一般人习惯于从肯定性思维出发,肯定“有“的作用;道家则更加重视从否定性思维出发, 强调“无”的作用。立足于“有”的肯定性思维,往往表现为循规蹈矩;立足于“无”的否定性思维,则往往表现为标新立异。道家强调“有无相生”,实际上是主张将肯定性思维与否定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提倡一种革故鼎新”的辨证思维。这种思维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乐于探究新问题、勇于迎接新挑战、善于标新立异、敢于承担风险、有独立见解、不迷信权威等特质,启迪我们在管理工作中要善于将“无”转化成“有”,赋予管理工作以创新精神。其次,“有无相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虚实相资”的管理艺术道家“有无相生”的辨证思维运用于管理实践,要求管理者要善于将“务实”与“务虚”结合起来。苏轼有一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说出了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管理者有时要善于把自己从纷乱的“务实”活动中解脱出来,将自己置于“虚境”之中,才能避免当局者迷,做到旁观者清。对于管理工作来说,只空谈而不务实不行,只务实而不务虚也不行,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无不善于把“务实”与“务虚”结合起来,从超凡脱俗的虚境中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天地来。

什么是道家开光以及禁忌注意事项

  “开光”又叫点眼和入神,它的意义主要是使神塑像具有真神真仙一样的法力,只有这样才会使善信人众的虔诚愿望得以实现,正所谓,敬神如神在。这也是使神灵和人相互沟通的最直接的方法和途径。在道教,“开光”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开光其实 并非对于法器而言,法器不存在开光,开光是指对于神像而言才能叫做开光。     神塑像开光到底有什么重要性呢?     第一,供奉已经如法开光的神塑像,和供奉真神的功德是相同的。未经开光的神塑像没有神的灵性,供奉它,就好像供奉一件艺术品一样不会有什么大的感应。     第二,神塑像经如法开光之后,神灵的法身会常驻在神胎当中,这样祈福消灾才会灵验无比。     要请回家的神塑像经如法开光后,可以预防其它低级的灵体会因为长期的香火供奉而附着在神胎内。因为那些低级灵体不是得道真仙,可以附着在没经开光的神塑像里,因受供养者长期的香火供奉,在一段时间会对供养者有所帮助。但它慈心不足,嗔恚有余,稍有不如意,就会报复供养者,后患无穷。所以,在请到神像后一定要经过正式的如法开光才可供奉。     “如法开光”,如法,要有以下几个条件:     (一)、人员如法。开光的人必须要有道法开光的资格,在道教教义中只有高功道士、法师才有资格请神开光,其他人是没有资格请神的(包括巫术人士和易学人员),就如不是警察,那是没有资格执法一样。     (二)、装脏如法。神塑像开光之前一定要给神塑像装脏,装脏的物品和灵符的正确性非常重要,它是整个开光内容最重要的部分,所以这一项必须谨慎从事。     (三)、点眼如法。在装脏之后,就是给神塑像点眼,按照要求每点一处都有相应的咒语和符,不可错乱,否则无用。     (四)、入神如法。以上仪式进行完毕,要给神塑像供香三只,这是为了使神仙法身进入到神胎当中,这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最后,要掷神杯,看看神仙的法身是不是完全进入到神胎里去。     “开光”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人”通过特殊方式调动神灵的信息(分身化气)灌注到神塑像中,并非是“人”的能量在神塑像里起决定性作用。     从某种角度说,开过光的神塑像是“神明”的一个分身,是连接人界与天界的信息中转站,它的作用与具体某个人的法力大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说不太恰当的比喻:神塑像就好比是一台电脑的硬件,而“开光”是输入了程序软件,有了程序软件,这台电脑才可以运行,从而发挥出比人脑更厉害的某些应用功能)。     经过以上仪式,道法开光就算圆满完成,供奉者可以摆放到已经准备好的神台里供奉香花水果。重要提示一句,除了神塑像要开光,其它物件如:瑞兽、护身符、风水用品等也要正式开光,与神塑像开光方式有少许不同,开光后它们才会达到理想的应有功效。     二、道教神塑像开光的讲究     “开光”,大家都以为是佛教用语,其实最早是道教的法事,后来民间及其他教派也都引入,开光本意是宗教的一个开启仪式,让后人传为将佛菩萨神的灵光引入佛像之内。开光仪式规模可大可小,程序可简可繁。具体作法要依照仪轨文献的规定进行,有一套适当的姿势和动作,还要使用一定的宗教法器。     现代很多人较为迷信,以为某位高僧或高功道士开的会更灵。真正开光让神塑像具有法力,其实是高僧或高功道士们的内在功力起了作用,通过修行力量接通了神明、佛菩萨与神塑像的能力,而不是花些钱到宫观寺庙找个师傅随便念念经咒就可以的。     道教的开光仪式与佛教有些不同,在神像背后开一方穴达到胸前,然后择吉日良辰“装脏”。目前很多道观“装脏”的内容与佛教大同小异,如:经典,它代表神灵和智慧;铜镜,象征神明能洞照人世善恶;历书、五谷,象征神明能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沉香、朱砂、雄黄,表示可以避......余下全文>>

对道家文化感兴趣

  道家经典之道藏,《道藏》是道家经书的总集,《道藏》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组织结构将许多道家书籍编排起来的道家丛书,《道藏》的组织结构主要分为四辅、三洞、十二类,非常完整的记录了道家书籍经典,也较好的保存了大量的道家文化。   《道德经》也叫《老子》,是道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采用哲理诗的形式写成,整个哲学思想围绕着道展开,道是天地的源头,道就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道是不可见的,也是无法直接感知的,《道德经》比较辩证的讲述了事物之间的关系,不管是善恶、美丑、高下、长短、前后、有无等都是对立的统一,《道德经》中还有对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阐释,言简意赅的表达出了老子对于世间万物的理解。   《周易集说》包括了《周易上下经说》、《象辞说》、《说卦说》、《序卦说》、《杂卦说》《彖传说》、《爻传说》、《文言传说》、《系辞传说》等篇章,《周易集说》不仅对《易》的内容详细的解释,还有作者对《易》的详细的解答,《周易集说》从卦象来讲义理,较为详细的将《易》的内容讲述出来。如果要学习《易》的话,可以选择阅读《周易集说》。

佛教道家的驱鬼的方法和咒语

嗡嘛呢呗美吽, 读音是,weng ma 偿ni bei mei hong ,

老子是儒家的还是道家的?

老子是圣人,圣人的境界是不分别什么这个那个家的。

道家老子是哪里人?

老子其实 也是山东人 祖上迁到了河南

道家放生小鲤鱼什么意思?

  放生的意义   女听众:我之前许愿初一十五放生,现在觉得有很多老板都知道我们初一十五是来买鱼放生的,能不能改成平时随缘放生,也可以的吧?   台长答:完全可以的,初一十五放生,老板去抓鱼,抓得越多罪孽越重;你们放得越多,消自己的业障越多。其实放生是培养人的一种慈悲心,鱼放下去也活不了多长时间的,并不是说你真正救了一条鱼,而是你救了你的心灵。所以,千万把这个事情提高到一个高度来看,而不是单单的放生这么简单。肯拿出钱来放生,说明这个人已经财布施了,对自己自身的利益看得不重,而对众生的利益看得很重,是这个概念;然后你自己法布施,放生让很多人知道,很多人都去放了,那也是一种帮助别人,让人家知道放生是一件好事。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就是拼命地做功德呀,放生对你多好啊,能够延寿,并不是说鱼能够活得长,而是鱼会有一种感恩心。放生之后,天地都会有感应,因为这个人是救生命的人。因为我们救人很难,我们救不了几个人的,但是我们要救鱼,同样是小生命,那我们就比较容易做到了(明白了。





道家取名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