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桃花风水 >姓名测字

古人对姓名字号运用有什么讲究?

  过去,孩子入学启蒙时,都会起一个正式名字,即所谓“学名”。名字,在现代人看来是一个词儿,一个意思。但在中国古代,“名”和“字”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名就是名,字就是字。有“名”还得有“字”,是古代有身份者的“标配”。那么,古人是如何起名字的?古人在起名时又是如何选“字”的?   先秦时期孩子3个月时由“父名之”   《左传》记载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   古人怎么想到起名字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的,故《说文解字》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古代一般在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由父亲取名,此即《仪礼·丧服》中所谓“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至于取“字”,则在20岁行成人礼(冠礼)时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后世就不这么讲究了,有时候先起个“小名”或是“奶名”,六七岁入学起蒙时才取正式名字。   取名的关键是选好字,上古时期比较简单,如殷王固定用天干入名。到先秦时期,起名的讲究开始多了起来。取名大师、鲁国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左传·桓公六年》中所记,那时桓公的太子出生,便咨询申繻怎么给太子取名,申繻遂说了这番话。申繻的具体解释是:“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在具体选字时,申繻强调要“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孔子名“丘”,就是其父按“以类命为象”的原则所取的。孔子生下后被发现头顶特别,是凹下去的,即所谓“圩顶”,故取名“丘”。而孔子有了儿子后,恰好鲁昭公赐他一条鲤鱼,他遂给儿子取名“鲤”,这又是依“取于物为假”之原则。   申繻的取名原则反映了先秦时期的起名风俗,其核心是“避讳”。中国封建时代姓名避讳风气大流行,最早正是始于先秦。   汉代取名流行用“单字”   《春秋公羊传·哀公十三年》记载“二名非礼也”   与先秦相比,汉代的取名风尚又有了不小的变化。尊老、称谓、身份、德行一类敬谦美辞成为汉人取字时的首选,在先秦人常用的伯、仲、叔、季四字基础上,又增加了元、长、次、幼、少、公、翁、君、臣、侯、宾、士、民、郎等字。如《盐铁论》执笔人桓宽,字“次公”;汉武帝时位列九卿的朱买臣,字“翁子”。   汉代最鲜明的取名特征是,从皇室到普通老百姓都以单字取名,如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在东西两汉24位有庙号的皇帝中,仅汉昭帝刘弗陵取的是双字名,在登基后出于避讳的考虑,也除去“陵”字改成了单字“弗”。取单字名之风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21位帝王中,仅有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为双字名。南宋及以前的皇帝大多数也是单字名,一直到明清时期单字名才被冷落,在明清两朝28位皇帝中,只有明成祖朱棣是单字名。   王莽篡汉建新后,视单字名为古礼。在王莽“崇古”的影响下,取单字名进一步流行。为何汉代喜欢单字名?《春秋公羊传·哀公十三年》有这样一种说法:“晋魏多帅师侵卫,此晋魏曼多也。曷为谓之晋魏多?讥二名,二名非礼也。”晋大夫魏曼多帅军队进攻卫国,人们不叫他全名,而称“魏多”,是讽刺他取双字名,认为双字名不合礼数。   就“二名非礼”说,明末清初大学问家顾炎武考证,《春秋公羊传》中错误地理解了“二名”的意思,应是一人有两名不合礼数,而非取二字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名青睐“之”字   为《三国志》作注的南朝宋人叫斐松之   北魏着名道士取名寇谦之   魏晋南北朝时期,取二字名风气逐渐抬头,取名出现两大特点,一是助词“之”受宠,名字带“之”成时尚;二是父子、长幼之间用字不再避讳,名字中出现同字现象。比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俩的名字中都有“之”字。   当时,“之”字特别受青睐,地位高者或权力大者,名字里往往都带“之”字,如为《三国志》作注的南朝宋人斐松之、北魏着名道士寇谦之。当时皇族对“之”字也情有独钟,如晋宣帝的弟弟、安平献王叫司马孚之,儿子、汝南王叫司马亮之,后代还有司马景之、司马昙之……   “之”字入名,在魏晋时期还是一种是否入教的标志。如何辨别入教者和非入教者,知道对方与自己同道?区别就在一个“之”字。后来“五斗米道”首领之一的孙恩作乱,许多名中含“之”的人士受到牵连,不少人被杀,便证明了这一推断。当然,唐宋以后人名中再用“之”字则与宗教无关,纯属于一种喜好。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取名字时仅次于“之”字的,还有一个“僧”字。如南朝梁有一名将领叫王僧辩,梁武帝的医师叫姚僧垣……   宋代出现“五行”“八字”配合起名   朱元璋嫡孙惠帝命里缺“火”取名朱允炆   到唐宋时期,予、臣、汝、友一类称谓字以及可、如、斯、也等一类语助字,开始受到青睐。   宋人取名还出现一种复古倾向。汉代的尊老字,如“老、叟、翁”等常入名中,如《东京梦华录》的作者叫孟元老;《鹤山集》的作者叫魏了翁。   在宋代及以后,取名

古人住四合院有什么讲究吗

  四合院属于风水中最好的建筑,是合“四灵兽”风水法则,也合“天圆地方”的天、地、人合一的道家思想。

以古人因学习而改变命运的例子

  匡衡凿壁偷光大家都听过吧   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白天还要干活,根本读不起书,也没有钱买蜡烛,只有晚上偷偷凿开墙壁的光,让富户的光照进来,才能借着微弱的光看书,后来一直勤奋好学,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一代经学家,官至宰相,如果他当时不读书 不坚持读书,估计可能只是个庄稼人,这就是学习改变命运

以古人因学习而改变命运的例子

  匡衡凿壁偷光大家都听过吧   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白天还要干活,根本读不起书,也没有钱买蜡烛,只有晚上偷偷凿开墙壁的光,让富户的光照进来,才能借着微弱的光看书,后来一直勤奋好学,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一代经学家,官至宰相,如果他当时不读书 不坚持读书,估计可能只是个庄稼人,这就是学习改变命运

关于我国古人赠书、藏书。

  从具体内容方面来说,任何一则书写完整的赠言,通常均应包括赠言主体内容、受赠者姓名、赠言缘由、书赠者姓名、书赠时间等等。   受赠者姓名与赠言缘由叫作赠言的上款,书赠者姓名、书赠时间则被称作赠言的下款。二者在书写赠言时可略去其中之一,亦可同时被省略不写。   不论赠言在书写时具体内容是多是少,它都可被分为横式与竖式等两种格式。   (1)横式   横式的赠言,即将赠言横写。在具体书写时,通常应在左上方顶格写上受赠者的姓名与赠言缘由,在下一行正中央书写赠言主体,而将书赠者姓名与书赠时间另起一行写在前者的右下方。   在日常交往中,横式的赠言最为常用。   (2)竖式   格式的赠言,即将赠言竖写。其具体方法是:先于右上方顶格自上而下书写受赠者姓名、赠言缘由,再自上而下、自右而左地书写赠言主体,最后再将书赠者姓名、书赠时间另起一行自上而下地写于前者的左下方。   在民间交往中,尤其是在与长者与海外华人打交道时,此种格式较为适用。在采用诗词式、对偶式赠言时,也以采用竖式为佳。   至于藏书,古人一般都在扉页上印藏书章.章上可以是其书斋的名字,或**居士等雅号.

古人关于大雪节气的诗句有哪些

  好像没有这个节气的诗,大雪的诗是有的:     《放旅雁 元和十年冬作。》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九江十年冬大雪,江水生冰树枝折。   百鸟无食东西飞,中有旅雁声最饥。   雪中啄草冰上宿,翅冷腾空飞动迟。江童持网捕将去,手携入市生卖之。   我本北人今谴谪,人鸟虽殊同是客。   见此客鸟伤客人,赎汝放汝飞入云。   雁雁汝飞向何处?第一莫飞西北去。   淮西有贼讨未平,百万甲兵九屯聚。   官军贼军相守老,食尽兵穷将及汝。   健儿饥饿射汝吃,拔汝翅翎为箭羽。   《偈颂六十八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法薰   大雪满长安,春来特地寒。   新年头佛法,一点不相瞒。

古人为什么要把巳时给了蛇

  巳,火也,其禽蛇也。——《论衡》   《唐韵》详里切《集韵》《韵会》象齿切《正韵》详子切,

梦见死去的古人

  吉凶指数:98   梦见死人,不用害怕,不一定是坏事。   梦见死人还有一种含义,就是这个梦的确是一种警示。   梦见古代人死人,教训人的欲望蛮强烈的!这两天的你容易成为道德教化家哦,就算你并不希望留下这样的印象。其实只不过是因为对某些事情的不满,你希望有个发泄的机会而已罢了,真是逮着谁谁倒霉哦!感情方面却会有内向的表现呢,什么都不表态也是急死人哦!

冯妇的古人名字与性别

  名字是一个人的呼号,是区别此人与彼人的重要标志。现在,人们起名时非常注意它所包含的意义,而我国古人起名字,并不注意这些,为了方便呼叫,古人曾以天干作名字,诸如太甲、武丁、盘庚、高辛之类即是,更有图简便者,竟将数目字当作名字。到了后来,根据男女的不同特征,男人的名字多取义于勇猛威武,而女子的名字则多用花草芬芳。这样,从名字中我们就可以判定一个人的性别。以上所言只是一般情况,在古人中,有时却不容易从名字上区别出男女来。比如冯妇、徐夫人、丁夫人、阎艳等他们都是男人。在古代,男性起个十足女人名字的,实在不乏其人。例如,鲁隐公的名字叫息姑,《史记》中恶来的儿子名叫女防,《后汉书》有一男人取名鲁女生。还有,后魏昭成帝之子取名阏婆,唐朝的李君羡其小名叫五娘,五代时后唐有个刺史李存儒,他的原名叫杨婆儿,后来唐庄宗赐他姓李,取名存儒,才从名字上恢复了男性。历史上也有不少从名字上看似男性,而实际却是女性的人。《汉书·外戚传》中提到薄姬少时曾与赵子儿相爱,原来薄姬是男子,赵子儿是女的。汉武帝的卫夫人原名子夫,她二姐名少儿,汉代受霍光太太之命去毒死许皇后的女医,姓淳于,名衍,字少夫。《后汉书》中鲍宣之妻姓桓,字少君。三国时吴王孙权小女名小虎。孝武帝路太后名惠男,陈武帝的章皇后名耍儿,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还有更奇怪者,南齐时,宫女韩兰英在宫中教授宫娥习文艺,到了晚年,宫中的人都称她为“韩公”。由于以上所提及的男为女名和女为男名,我们发现,从名字上很难正确地区分性别。所以在读史时,我们应该认真区别,以免引起误会,闹出笑话。

古人死后为什么要用玉棺

  国古人以玉殓葬,以玉盛葬,源于一个古老的信仰,就是玉为阳精之纯,与天地同寿,可以作为人类与天地神祇沟通的媒介和信物,即“礼神之玉”,也就是《周礼·大宗伯》所谓分别用以礼天地大神和东、南、西、北四方位神的“六器”,即璧、琮、圭、璋、璜、琥;同时,他们认为玉棺还有防腐作用,如《汉书》称“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因此,古人相信以瑱、覆面、含、握、玉衣及璧、琮殓葬,用玉棺盛葬,除了可以保证死者的尸身不坏并保持生前的尊贵与荣耀外,还可确保灵魂永存,与天地同在。说到底都是为求得永生。





古人取名的讲究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