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桃花风水 >姓名测字

道德经中老子是对天道的理解还是对人道的理解

  《道德经》就是用《易经》中阴阳的法理,来讲解人世万物的。古人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阴阳生化而成,所以有句话很有名:”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经》是用阴阳爻来展现阴阳的核心变化规律,《道德经》是把万事万物中所隐含的这种规律讲述来,告诉人们怎样符合这种”阴阳之道“。   所以《道德经》中有句话: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人对于名利情的牵挂太深,就不容易割舍,而阴阳之道,要清心寡欲,去掉私念的,天下之人,熙熙攘攘,为名利情而奔忙不已,要践行,《道德经》,易乎?!   这里朋友把人道和天道分开了,是不了解传统文化的缘故。古人认为,天,地,人是相贯通的,所谓”天人合一“是也!《道德经》中也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道德经》是统言宇宙和生命的经书,是具有非常深刻的内涵的,其中把天地人三才的道理都囊括在内了。而当我们思维层次比较浅的时候,就只能看到浅显的内涵,而思想深刻的人,就会看到更深的内涵。

老子·道德经前十章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 。   2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4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5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1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2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3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4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5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   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2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4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5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4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5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   1 不尚贤,使民不争。   2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3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4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5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6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1 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2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3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4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5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6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   1 道冲而用之,久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2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3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3。   译文   1 道,空虚无形,其大能却无穷无尽,渊远深奥啊,像是万物的祖宗。   2 放弃自以为是的锐气,摆脱纷纭万象的迷惑,和于你生命的光中,认同你尘土的本相,你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无的存在。   3 我不知道有谁产生他,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   第五章   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3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1 天地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其看来,万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圣人也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他眼里,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   2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冶炼的风箱吗?虚静而不穷尽,越动而风越多。   3 话多有失,辞不达意,还是适可而止为妙。   第六章   1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2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3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   1 幽悠无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远的母体。   2 这个母体的门户,便是天地的根源。   3 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绵不绝,用之不尽。   第七章   1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2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3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1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因为它不自贪自益其生,所以能长生。   2 同理,圣人把自己置于最后,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长存。   3 这不正是由于他无私,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吗?   第八章   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2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3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4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1 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2 它处身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   3 居身,安于卑下;存心,宁静深沉;交往,有诚有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天下归顺;做事,大有能力;行动,合乎时宜。   4 唯有不争不竞,方能无过无失。   第九章   1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2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3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4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5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译文   1 抓在手里冒尖儿流,自满自溢,不如罢了吧。   2 千锤百炼的锋芒,也长不了的。   3 金玉满堂,你能守多久呢?   4 富贵而骄,是自取灾祸啊!   5 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隐去,这正是上天之道。   第十章   1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2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3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4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5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6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7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1 谁能使灵魂与真道合一,毫无离隙呢?   2 谁能使血气变得柔顺,像婴儿一样呢?   3 谁能洗净内心的杂念,透亮如明镜呢?   4 爱民掌权,谁能舍己顺道、无为而治呢?   5 运用心智,谁能因应天意、如雌随雄呢?   6 明白通达,谁能超越人智、摆脱知识呢?   7 那创造并养育这个世界的,他创造养育并不强行占有,他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其能,他是万物之主而不任意宰制。这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

作文:《老子》的思想在生活中的体现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作文:《老子》的思想在生活中的体现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老子是什么生肖

  根本不是字谜,跑男里不是有吗,是在写着带“老子”的诗的柱子“上面”有张提示卡,这就是老子之上。

老子名字是两个字,儿子又是三个字,孙子该用几个字起名才对

  名字字数的多少,是不重要的。若注重姓名学文化的,请结合孙子其人的生辰八字,考虑五行补缺,到底用两个字还是三个字。八字五行很偏,可以采用三个字不,五行很全用两个字更方便。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道德经》是人类最高的思想成就吗

  《道德经》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流,   《道德经》是中华本土文化的智慧顶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百家争鸣、盛世汉唐;四大发明、百世流芳;沙漠险境,留下丝绸之路;大海扬波,郑和七下西洋……

易经和道德经,哪本境界高?

  都是经典,谈不上谁高谁低,不过易经早于道德经,而且道德经的创作受到过易经影响

道德经英文介绍

  《道德经》全文和译文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 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 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 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 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 不尚贤(不刻意招贤), 使民不争(使民众不去争名); 不贵难得之货(不稀罕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盗)。 不见可欲(不见引发欲望的根源), 使心不乱(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 虚其心、实其腹(普及虚心、养身的道理), 弱其智、强其骨(宣传弱智、强骨的好处),【注:弱者道之用】 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知无欲的益处),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无用武之地)。 为无为(以无为的境界处理政务), 则无不治(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 道冲(道似一个器皿), 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 渊兮(它浩瀚无边啊), 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 挫其锐(压制锋芒), 解其纷(解脱纷扰); 和其光(和顺光辉), 同其尘(混同尘垢)。 湛兮(高深莫测啊), 似若存(好像无处不在)。 吾不知谁之子(我虽然不知它的来源), 象帝之先(但它却先于上帝)。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万物为刍狗(任凭万物像草狗那样自生自灭); 圣人不仁(圣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为刍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 其犹橐龠乎(犹如风箱一样), 虚而不淈(虚空但无穷尽), 动之愈出(越动付出愈多)。 多言数穷(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第六章 谷神不死(掌握采集大道能量的方法就可以长寿), 是谓玄牝(就好比掌握了复制生命的方法)。 玄牝之门(复制生命的不二法门), 是谓天地根(是与天地同寿的根本)。 绵绵若存(绵绵不断的生命形式就是这样存在的), 用之不勤(大道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 以其不自生(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 故能长生(所以能长生)。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因为谦让反而获得人民的拥戴), 外其身而身存(置之身外反而让人民依赖他的存在), 非以其无私邪(难道不是这种无私的精神)? 故能成其私(反而成全了圣人的理想吗)。 第八章 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样)。 水善(水善的表现形式是): 利万物而不争(滋养万物而不争功), 处众人之所恶(甘居众人之所唾弃), 故几于道(所以水最接近于大道)。 居善地(起居善于选择吉地), 心善渊(心态善于融入平静), 与善仁(交流善于把握仁爱), 言善信(言语善于表达诚信), 正善治(政见善于治理国家), 事善能(处事善于发挥能量), 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夫唯不争(惟有像水这样不争), 故无尤(所以才能万事无忧)。 第九章 持而盈之(财物执持盈满), 不如其已(不如适可而止); 揣而锐之(铁器磨得锐利), 不可长保(不可长期保存); 金玉满堂(金玉堆满堂屋), 莫之能守(不知谁人能守); 富贵而娇(富贵而生骄横), 自贻其咎(那是自找麻烦)。 功成身退(功成名就身退), 天之道(才是自然之道)。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精神与形体统一), 能无离乎(能永远不分离吗)? 专气致柔(结聚精气以致柔和), 能婴儿乎(能像初生的婴儿吗)? 涤除玄监(洗涤心灵之镜), 能无疵乎(能没有瑕疵吗)? 爱民治国(爱护百姓治理国家), 能无为乎(能顺应自然吗)? 天门开阖(感官自然开启), 能无雌乎(能不被引诱吗)? 明白四达(理事明白通达), 能无知乎(能没有成见吗)? 生之畜之(创造并养育万物的大道), 生而不有(创造万物而不占为己有), 为而不恃(无所不能而不自恃有功), 长而不宰(左右万物而不任意宰割), 是谓玄德(这就是恩泽天下的玄德)。 第十一章 卅辐共一毂(卅根辐条围成一个轱辘), 当其无有车之用(因为中间有空车才能行进)。 然埴以为器(燃烧粘土使其成为器皿), 当其无有器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器皿才能容纳)。 凿户牖以为室(开凿门窗建造居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居室才有光明)。 故有之以为利(有形的东西之所以被人们利用), 无之以为用(是因为看不见的无形在起作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贪图美色令人看不清丑恶); 五音令人耳聋(喜闻顺音令人听不到忠言); 五味令人口爽(美味佳肴令人品不了疾苦);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驰骋田猎令人心狂意躁);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难得之货令人图谋不轨)。 是以圣人之治(因此圣人治理国家), 为腹不为目(重视内在的充实而放弃表面的愉悦), 故去彼取此(所以知道如何舍得)。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什么叫宠辱若惊)? 辱为下(把荣辱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得之若惊(得到了无比惊喜), 失之若惊(失去了无比惊恐)。 是谓宠辱若惊(这就叫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什么叫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我所以有强烈患得患失的心态), 为吾有身(因为我有自我的观念), 及吾无身(如果我抛开自我), 吾有何患(我还有什么理由患得患失)。 故贵以身为天下(所以重视自身为天下的人), 则可寄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于他); 爱以身为天下者(爱惜自身为天下的人), 乃可以托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看不到图象), 名曰夷(称着夷); 听之不闻(听不到声音 ), 名曰希(称着希); 抟之不得(触不到形体), 名曰微(称着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此无色、无声、无形之物无法用语言描述), 故混而为一(只能称它为阴阳未判之混元一气)。 其上不谬(它的上面不见光明), 其下不昧(它的下面不见黑暗), 绳绳不可名(实在是无法给它下定义), 复归于无物(还是把它复归于无物吧)。 是谓无状之状(这应该是无状态之状态), 无物之象(无物象之物象), 是谓恍惚(这就是似无似有的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往前追溯不知何时开始), 随之不见其后(往后跟随不知何时结束)。 执古之道(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 以御今之有(以驾御今天的生命之有), 以知古始(以感知上古的来龙去脉), 是谓道纪(这就是自然之道的纲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古时善于修道的人), 微妙玄通(见解微妙而深远通达), 深不可识(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 夫唯不可识(夫惟恐言不达意), 故强为之容(故努力为之形容): 豫兮若冬涉川(开始学道者谨慎的象严冬过河), 犹兮若畏四邻(尤其惧怕邻里的干扰), 俨兮其若客(严肃的好象虔诚的客人)。 涣兮若冰之将释(继而他的性格会变的洒脱无羁涣然冰释), 敦兮其若朴(品质会变的敦厚诚恳朴实无华), 旷兮其若谷(心胸会变的旷达开朗虚怀若谷), 浑兮其若浊(意识会经历浑浊及混乱的考验)。 孰能浊以止(如何将这种混乱的杂念止住呢)? 静之徐清(把心静下来漫漫就清澈了)。 孰能安以久(什么方法能保持安静状态长久)? 动之徐生(感悟静极生动带来的生机)。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这种方法修道的人不会骄傲自满), 夫唯不盈(正因为他不会骄傲自满), 故能敝而新成(所以才能敝弃陈旧获得更新)。 第十六章 至虚极(修道进入虚无至极的意境), 守静笃(安守宁静气定神闲)。 万物旁作(万物在时空的隧道中行进), 吾以观其复(我可以反复观察他们的循环)。 夫物芸芸(天地万物芸芸众生), 各复归其根(各自都要归于它们的因果)。 归根曰静(看到因果可以说是静的作用), 静曰复命(只有静才能了解生命的真谛)。 复命曰常(生命的真谛就是变化的规律), 知常曰明(了解变化规律才算通晓明白)。 不知常(如果不知道变化规律), 忘作凶(妄作非为自然带来凶险)。 知常容(知道变化规律才能包容一切), 容乃公(包容一切才能公正豁达), 公乃全(公正豁达才能完整周全), 全乃天(完整周全才能符合自然), 天乃道(符合自然就是遵循大道), 道乃久(遵循大道才能长治久安), 没身不殆(终身都不会感觉到不妥)。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 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的,人民近而赞美他)。 其次,畏之(再次的,人民畏惧他)。 其下,侮之(更次的,人民轻蔑他)。 信不足焉(信用不足的君主),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任他的臣民)。 犹兮其贵言(谨慎做到不随意发号施令), 功成事遂(帮助人民实现心愿), 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第十八章 大道废(大道废除), 有仁义(自然出现仁义); 智慧出(智慧频出), 有大伪(自然混杂大伪); 六亲不和(六亲不和) , 有孝慈(自然彰显孝慈); 国家昏乱(国家昏乱), 有忠臣(自然产生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崇高的圣贤志士不用奸诈治国), 民利百倍(人民自然可以获得百倍的利益); 绝仁弃义(崇高的仁爱之士不搞义气用事), 民复孝慈(人民自然能恢复忠孝仁慈之心); 绝巧弃利(崇高的能工巧匠不去争夺名利), 盗贼无有(盗贼自然不会刻意打他的主意)。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仅此三者作为法则是远远不够的), 故另有所属(所以另外还须心有所属): 见素抱朴(保持纯朴的心态), 少私寡欲(减少自私的欲望)。 绝学无忧(这就是崇高而快乐无忧的学问)。





老子道德经起名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