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桃花风水 >姓名测字

少数民族是怎样过年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重大节日来欢庆。 达斡尔族:年年高。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伐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蒙古族:酒肉不尽。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壮族:贺吉祥。居住在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居住在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被大家认为是最勤劳的姑娘。 景颇族:射荷包。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夥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哈尼族:荡秋千。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小夥子们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傣族:掷糠包。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夥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高山族:“围炉”。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满族:挂旗过年。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豔,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夥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夥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 白族:“放高升”。云南白族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 侗族:芦笙会。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彝族:跳虎。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 撒尼族:食汤圆。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馀下全文>>

少数民族有哪些禁忌

  蒙古族 蒙古族厌恶黑色,认为黑色是不祥的颜色。在饮食上,蒙古族忌食虾、蟹、鱼、海味等。 蒙古人忌讳别人(包括客人)骑着马在蒙古包门口下马和骑马闯进羊群,忌讳手持马鞭进入毡房。客人不经允许不可擅自进入包内,在蒙古包内不能随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将腿伸向西北方或炉灶。不能从主人的衣帽、被褥、枕头上跨过,不能在包房内吐痰,出包房不能踩门槛。蒙古族人还忌讳别人用烟袋、刀剪、筷子等指头部。 藏族 藏族人忌食鱼、虾、骡、马、驴、狗肉;一般还比吃海味。他们不吃鸡、鸭、鹅等家禽。因为按藏族传统,食用的是偶蹄动物,视其它动物为恶物,而鸡鸭鹅是五爪,是奇数,因而不食用。 藏族人视佛像、佛供、寺庙中的经书、钟鼓,一般人佩戴的佛珠为圣物,不可触模。他们还忌讳在寺庙附近砍伐树木,高声唱歌,钓鱼、捕鱼。在牧区,进室后男的坐左边,女的坐右边,忌讳混杂而坐。家门口生火、帖红布条、插树枝获门口木杆倒立,表示家里有人生病或妇女生育,忌讳他人进内。 在西藏民间,天葬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丧葬形式。对于天葬,民间有许多禁忌,包括禁忌生人观看。 天葬令旅游者充满肃穆、神秘之感。好奇心和探秘感驱使,想见识一番为人之常情,但旅游者应充分认识到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不要到天葬场观看天葬。 苗族 苗族人民忌讳其它民族称他们为“苗子”,而喜欢他们的自称“蒙”。 黔东南等一带的苗族在立春第一次春雷响后三天之内不能出工。 湘西苗族在阴历每月初一、十五忌讳挑粪。 苗族人不喜欢吃羊肉,忌讳吃狗肉,禁止杀狗、打狗。在苗族吃糍粑,不能拍了灰再吃。和苗族人嬉闹时,不能用绳子或布带捆他们。苗族人在门口悬挂草帽或插青树叶,或者苗族人在举行婚丧祭祀等仪式时,客人不要进屋。路上遇到新婚夫妇,不能从他们中间穿过。 黎族 海南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种传统居住房屋。您如果想去屋内参观或想体验当地民俗而住进船形屋,记住一定要尊重黎族风俗。 在船形屋内有禁忌:不得戴草笠进屋,不得在屋内吹口哨,不得在屋内扛锄头……若是人多生病,家畜不旺,据说是屋场“多阴”“鬼神占地”,便要搬家等等。 傣族 西双版纳是中国小乘佛教集中之地,因此,傣族的风俗禁忌大多与佛教有关,到西双版纳旅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遇上傣族群众在祭祀寨神时,千万别进寨子。不能摸小和尚的头。进寺庙参观一定要脱鞋。 进了傣族群众家,千万不能窥看主人的卧室,也不能从或堂的三角架上跨过。 壮族 壮族家

梦见旅游被少数民族扣留

  梦见游泳池,有大财

梦见旅游被少数民族扣留

  梦见游泳池,有大财

关于少数民族的资料 5分

  少数民族指的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在我国指汉族以外的民族,如蒙古、回、藏、维吾尔、哈萨克、苗、彝、壮、布依、朝鲜、满等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1 汉族 12,2593,3000    少数民族   2 壮族 1617,8811   3 满族 1068,2263   4 回族 981,6802   5 苗族 894,0116   6 维吾尔族 839,9393   7 土家族 802,8133   8 彝族 776,2286   9 蒙古族 581,3947   10 藏族 541,6021   11 布依族 297,1460   12 侗族296,0293   13 瑶族 263,7421   14 朝鲜族 192,3842   15 白族 185,8063   16 哈尼族 143,9673   17 哈萨克族 125,0458   18 黎族 124,7814   19 傣族 115,8989   20 畲族 70,9592   21 傈僳族 63,4912   22 仡佬族 57,9357   23 东乡族 51,3805   24 拉祜族 45,3705    少数民族   25 水族 40,6902   26 佤族 39,6610   27 纳西族 30,8839   28 羌族 30,6072   29 土族 24,1198   30 仫佬族 20,7352   31 锡伯族 18,8824   32 柯尔克孜族 16,0823   33 达斡尔族 13,2394   34 景颇族 13,2143   35 毛南族 10,7166   36 撒拉族 10,4503   37 布朗族 9,1882   38 塔吉克族 4,1028   39 阿昌族 3,3936   40 普米族 3,3600   41 鄂温克族 3,0505   42 怒族 2,8759   43 京族 2,2517   44 基诺族 2,0899   45 德昂族 1,7935   46 保安族 1,6505   47 俄罗斯族 1,5609   48 裕固族 1抚3719    中国各民族分布   49 乌孜别克族 1,2370   50 门巴族 8923   51 鄂伦春族 8196   52 独龙族 7426   53 塔塔尔族4890   54 赫哲族 4640   55 高山族 4461 (16个族群)   56 珞巴族 2965   57 未识别民族 74万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1917.htm

少数民族节日风俗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 ,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余下全文>>

哪些少数民族名字好听

  保安族,真的有的,是我国少数名族之一,一听名字就很霸气是吧?!!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节日

  中国各少数民族的特色节日: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余下全文>>

少数民族的饮食有哪些

  *   馕   馕在新疆的历史悠久,外皮为金黄色,古代称为“胡饼”、“炉饼”。馕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多为发酵的面,但不放碱而放少许盐。馕大都呈圆形,最大的馕叫“艾曼克”馕,中间薄,边沿略厚,中央戳有许多花纹,直径足有40-50厘米。   *   大盘鸡   新疆大盘鸡又名为沙湾大盘鸡,是新疆名菜,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主要用料为鸡块和土豆块,配皮带面烹饪而成。 色彩鲜艳、爽滑麻辣的鸡肉和软糯甜润的土豆,辣中有香、粗中带细,是餐桌上的佳品。   *   竹筒饭   竹筒饭,用山兰稻(一种旱稻)“香米”配肉类为原料,放进新鲜的粉竹或山竹锯成的竹筒中,加适量的水,再用香蕉叶将竹筒口堵严,炭火中绿竹烤焦即可。   *   撒撇   取精黄牛肉为主料,切碎捣为肉泥,配黄牛肚、连贴(牛脾脏),佐以煮沸过滤的牛苦肠水,调配多种佐料,然后加米线搅拌食之。食牛撒撇口感清爽,还可清热解毒。   *   冷面   冷面是朝鲜族世代相传的特色食品,被看作是上等的佳肴之一,荞麦是冷面的重要组成成分。冷面口感清凉爽滑、筋道,因其甜、酸、辛、辣、香五味俱全而成为人们喜爱的美食。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称谓

  1、北狄   北狄的称谓最早是起始于周代的,周朝人自称华夏,以中原为天下之中心,北狄是古代华夏部落对北方非华夏各个部族的统称。北狄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仰韶文化的一个演化的分支。   2、西戎   西戎是古代华夏部落对西方与华夏部落敌对的诸部落统称,即以戎作为对西方所有非华夏部落的泛称 。西戎也可以指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西戎部落建立的国家。最后西戎不断被华夏文明所同化,逐渐演变成汉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南蛮   中国古代把南方的少数民族成为蛮,先秦 的时候“蛮方”指狁,又称鬼方,都在西北。“淮夷蛮貊”指东方部落﹐“百蛮”指北方部落﹐“蛮荆”则是指南方部落。   





少数民族起名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