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易经入门

中国易经协会 是真的吗

  搞周易研究的并没有什么权威的组织,在民政部备案的也就一个学术性的组织,其他的都是以周易之名行牟利之事,大都是醉翁之意,挂羊头卖狗肉而已,很多人在网上看到的以中国、中华、世界、国际等等开头的周易协会组织基本上要么在境外注册,要么根本就没有登记,也根本不是什么正规的社团组织,他们这样的机构基本上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名气,渲染自己的权威性,迷惑公众视听,谋取公众利益而已,更有甚者,还以此作为评奖的资本,为易学界的一小部分伪君子们提供一个谋取功名、提高声价的机会,更多的榨取百姓的利益,所以,凡是看到一些以什么什么协会、研究会、研究院等等看似名头不小的名人、机构、协会组织时,一定要提高警惕,以免上当受骗。   其实,真正搞周易研究的高人们,大可不必靠名声和机构来提高自己的身价,很多高人和大师大多数都隐居在民间,默默的从事着自己热爱的行业,哪有心思搞一些三教九流的伎俩来滥竽充数,蒙骗公众,大凡一些谋财之心过头的人往往经受不住心理和道德的考验,作此龌龊的勾当,不仅慢慢害了自己,也糟蹋的周易神圣的名声,厉害得失,不言自明。   对于真假的问题,我是这样的看法,名字不一定名副其实,但是也不必杞人忧天,过分渲染,一致人心惶惶,毕竟,有的人到了一定程度,对名誉和金钱的追求很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所以,你若要加入什么组织,请先正己,才能正人,周易之道,一阴一阳之间,蕴藏天地人无穷之道理,这些东西还要靠自己体悟,置于加不加入什么组织,并不是很重要,就像人的信仰一样,心中有佛,何在于是否剃度修行呢,做个俗家弟子也未尝不可,你说呢?

用易经风水看中国的十二条龙脉是什么样子

  用易经风水看中国的十二条龙脉是什么样子——所谓中国十二龙,渊于十二地支,有牵强附会,生搬死套之感。

中国讲《易经》最好的学者是哪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张其成教授

中国讲《易经》最好的学者是哪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张其成教授

易经是写的是什么

  孔子对于《易》及其卜筮态度。   其一,孔子起初只把《易》看作卜筮之书,却并不主张卜筮,认为缺乏智谋的人才频繁卜筮。他以前也是这样教授弟子的。易经讲的是什么所以,当看到老师“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贺”时,作为学生的子赣(即子贡)觉得老师前后矛盾,因而才迷惑不解地询问。孔子不仅指出他理解上的错误,而且耐心地开导他,指出《易》一书产生于“纣乃无道,文王作”的年代,是周文王“讳而避咎”之作,反映了文王的仁义思想(“文王仁”)和忧国忧民意识(“其虑”)。孔子是“乐其知(智)”,赏识蕴藏在《易》一书里的文王之智才“好《易》”的。   其二,孔子“晚而好《易》”,并一度热衷于占筮。这从“吾百占而七十当”一语可以看得出。   年轻时不主张占卜的孔子,为什么老了却又热衷于占笟了呢?这大概与孔子50岁后,尤其是在周游列国时所经历的人生坎坷和挫折有关。在到处碰壁、壮志难酬的境况下,孔子一度感到力不从心、吉凶难料,因而不得已利用《易》来占卜,看看运气如何。这其实与他以前所教导学生的“知谋远者,卜筮之繁”也正相吻合。表明即使圣贤,在遭遇坎坷、陷人穷途末路之际,也会一时陷人迷茫而求助于占卜。     其三,一度频繁地占筮使孔子对《易》不时翻阅、详加研究、反复玩味,以至于“韦编三绝”,最终珲解了《易》的本质,从而“不安其用而乐其辞”,即不满足于卜筮而喜欢其文辞了。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孔子形成了对《易》的全新认识。发现《易》有“古之遗言”,即文王遗教。在孔子看来,“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纣乃无道,文王作。讳而辟咎,然后《易》始兴也”。这与《论语•八佾》所记载的孔子关于“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之感叹,正相吻合。正是在“古之遗言”里,孔子发现了《易》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即“故《易》刚者使知瞿,柔者使之刚;愚人为而不忘,x人为而去诈”。这也就是孔子所认可的《周易》之“德义”所在。   其四,孔子发现《易》所蕴含的“德义”后,就把“德义”认作《易》之本质,因而放在首要的位置。易经讲的是什么这从他一再强调“《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徳义耳也”,就可以看出来。尽管如此,孔子也并不否定卜筮,只是把卜筮放在次要的地位,即“我后其祝卜矣”。孔子将《易》的内容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即“赞”、“数”、“德”,并认为:“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X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可见,“德”在三者中域于最高的层次,是《易》的本质之体现。没有达到这个层次均为“史巫之筮”,均未洞悉《易》之思想真髓。   其五,孔子在洞悉《易》的德义本质后,虽然并不否定卜筮,但强调以德行仁义来求福求吉,而把卜筮视为最后的选择:“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   祝巫卜筮其后乎。”这与其以前对于弟子关于“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繁”的教诲,是完全一致的。可见,在这一点上,孔子学《易》之前与学《易》之后的认识,是一以贯之的。在孔子看来,没有德行的人,神灵也不会去帮助他,所以这种人也不必占筮,诚如《论语•子路》所说:“‘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由于孔子晚年特别喜好《易》,以至达到着迷的程度,所以他留下了大量关于《易》的言论,其中的一部分一直保存到现在。它们和其他西汉以前古书中连续记载的有关孔子的文献一样,并非假托,当为《论语》一类的文献。鲜为人知的是,孔子晚年(很可能在68岁返鲁之后),曾对成于他之前的几种《易》文献进行过系统整理和研究,并为之作序。   马王堆......余下全文>>

中国有几部易经那一部最好用

  《易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果说广义的《易经》,真的无法谈了。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我们中华民族所有文化,都源于《易经》,到现在怎么还数的清有多少。   狭义的《易经》主要指《周易》,没有哪一部,就一部。《周易》包含《周易经文》和《易传》(也就是十翼)   但是那部书好用是另外的问题,在于你是想学习什么,很多人学习《易经》都是为了预测,于是就开始看《周易》,翻了好几遍,基本是看不懂,即便是懂了一点,也完全不知道如何预测。主要原因是:   1、《周易》的原文晦涩难懂,即便是翻译也会因人而异,不同的人理解也有差异,堪称人人都有一本《周易》   2、大多数出版的《周易》只有经文,不包含《易传》,而关于如何占卦的内容,主要在《易传》,特别是其中的《系辞传》,但是这些内容,大多数时候你都看不到。   3、一心想要学习预测,却从不考虑什么预测方法适合自己。预测方法多的是,古老的奇门,太乙、六壬;常见的八字、六爻、梅花;再有紫薇、星盘、风水;也可以说五花八门,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博通古今,这就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预测术。关于这点,你可以去劝学网,看看其中命理风水的枢机,找找那个适合你,你再选书也不迟   最后还是说说,切莫为了单纯的求财而学习《易经》,起点定的低,将来成就也必然低。单纯为财,恰如用《易经》预测彩票,怎么可能不自己坠入彀中。

易经是变卦是什么啊

  首先你得知道哪一爻是变爻,确定哪爻变之后,阴变阳,阳变阴就得到变卦了。

中国最有名的易经大师是谁

  既然明知尽是徒有虚名的骗子、何来此一问、想从术数中学成为大师的比比皆是、只因世人皆为名利所困~感觉专注研究易理的人更为朴实、因为越研究天地、越发现天地是那么的玄奥~这样的人、一般都是大隐隐于世的、正如当今社会、阴长阳消、君子以远小人、唯有遁时救世是也~

可以当上中国易经协会副会长吗?

  可以的 只要努力就可以的 你看啊   最近的那个谢俊义先生也是最近才当上中国易经协会副会长的,你看现在那么有名了

易经的算法是什么?

  《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郑玄〈易赞〉及〈易论〉云:「夏曰连山,殷曰归藏。」 连山易 跟 归藏易 目前都失传了只有周易流传至今。一般认为连山始於艮,如山势绵延不绝,归藏源於坤,顺藏纳万物。周易出於乾,天行周衍。   三易的占法   北宋邵雍在《皇极经世》认为:「连山蓍用九十七策,以八为揲,正卦一0一六,互卦一0一六,变卦三二五0一二,以数断不以辞断。其吉凶一定不可易」   归藏在《汉书•艺文志》中没有着录,《隋书•经籍志》亦曰:「《归藏》汉初已亡,晋《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但明朝杨慎认为汉代时《归藏》未失,「《连山》藏於兰台,《归藏》藏於太卜,见桓谭《新论》,则后汉时《连山》《归藏》犹存,未可以《艺文志》不列其目而疑之。」清人朱彝尊云:「《归藏》隋时尚存,至宋犹有《初经》、《齐母》、《本蓍》三篇,其见於传注所引者。」   宋代家铉翁称:「归藏之书作於黄帝。而六十甲子与先天六十四卦并行者,乃中天归藏易也。」。   不过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了《归藏》,称为王家台秦简归藏。按廖名春的〈王家台秦简《归藏》管窥〉中言:「秦简《易占》不仅是《归藏》,更准确一点,应当是《归藏》易中的《郑母经》」   其他多半应属伪托   周易的占法比较复杂主要分成几个系统,主要跟取卦法跟释卦法有关。取卦就是如何算出这个卦,释卦就是如何从卦来推断解释问题的答案   最传统取卦法的出自〈易传‧系辞传下〉:「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具体方法见下:   一、将藏在竹椟或木椟中的五十茎蓍草取出,以两手执之,熏于香炉,命蓍,然后随取一茎放回椟中,留下四十九茎,也叫四十九策,用来揲蓍。此即「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二、信手将四十九策分为二分,不需计数。分开后,就放在左右两边,以象两仪。此即「分而为二以象两。」   三、两仪在左边的象天,在右边的象地,即在左边的策数中分出一策象人,挂在右手的小指间,以象天地人三才。此即「挂一以象三。」   四、取左边的蓍草,执於左手,以右手四四揲之。就是以四策为一计数单位,揲之就是数之,一数就是四策,以象一年的春夏秋冬。数到最后,视所余的策数,或一,或二,或三,或四,都算是奇数,即将此奇数之策扐在左手的第三第四指之间。此即「归奇於扐以象闰。」已经四四数过之策则放回左边。   五、次取右边之策执於右手,而以左手四四揲之。这也是「揲之以四,以象四时。」数到最后,视所余之策,或一,或二,或三,或四,都算是奇数,而将此奇数之策扐在左手的第二第三指之间。此即「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已经四四数过之策则放回右边。揲蓍到此,是为第一变。检视扐在左手三四指间的左余之策,以及扐在左手二三指间的右余之策,如左余一策,则右余必三策,左二则右亦二,左三则右必一,左四则右亦四。合计左右所余之策,以及挂在右手小指间的一策,即是一挂二扐的策数,不是五策,就是九策。即将这五策或九策另置一处,第一变即告完成。   六、再将左右两边已经数过的蓍草合起来,检视其数,或是四十四策,或是四十策,再度分二、挂一、揲四、归扐,如第一变之仪。最后检视左右所余之策,左一则右必二,左二则右必一,左三则右必四,左四则右必三。合计左右所余之策,以及挂在右手小指间的一策,即是一挂二扐的策数,不是四策,就是八策。即将这四策或八策另置一处,是为第二变。   七、又将左右过揲之蓍合起来,检视其数,或四十策,或三十六策,或三十二策,如第二变那样分二、挂一、揲四、归扐。最后检视左右所余之策,与第二变同,则将所余之策与挂一之策合之,另置一处,是为第三变。   八、三变而成一爻,计算三变所得挂扐与过揲之策,便知所得何爻。如三变合计得挂扐十三策,以减四十九策,则知三变合得过揲的策数是三十六策,以四除之,因为揲蓍时是以四四数之,此处故以四除,则三十六得九,是为老阳,其画为「O 」,名之为重。如三变合得挂扐二十五策,则知三变合得过揲二十四策,四除,得六,是为老阴,其画为「X 」,名之为交。如三变合得挂扐二十一策,则知三变合得过揲二十八策,除以四,得七,是为少阳,其画为「-」,名之为单。如三变合得挂扐十七策,则知三变合得过揲三十二策,以四除之,得八,是为少阴,其画为「- -」,名之为拆。   如是三变而成初爻,即将初爻画在画卦的版上。以下不再命蓍,即用四十九蓍,分二、挂一、揲四、归扐,再经三变而成二爻。以后每三变都是如此。一卦六爻,十八变而成一卦。画卦时,由下往上画。前九变而成三爻,出现一个三画卦於内,即是初二三爻,称为内卦。后九变又出现一个三画卦於外,即是四五上爻,称为外卦。得内卦是小成,得外卦是大成。六十四卦皆是如此。   大衍之数,有体有用。体是五十茎蓍草去一不用,此一即是太极。韩康伯引王弼之说:「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用是以四十九蓍分二挂一揲四归扐,以象两仪三才四时闰月等,由此而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老阳每爻三十六策,老阴每爻二十四策,老阴老阳各一百九十二爻,总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以当万物之数。大衍的衍字,郑康成当演字讲,就是推演其数之义。演数必须五十茎蓍草,故取五十以为大衍之数。观变玩占,了解五十之数体用兼备的意义,即可入道。自汉以来,历代诸儒对於五十之数的解说,各有其异见,学者可以流览参考,不必深入研究。   (转载自读易简说 [





中国易经是什么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