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易经入门

简介王弼的儒学思想

  一、生平   王弼,字辅嗣,三国时代魏山阳高平人(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生于魏文帝黄初七年(公元226),卒于齐王芳正始十年(公元249),享年二十四岁。   王弼的祖父王凯是王粲的族兄;外祖父刘表,是荆州经学的领袖,长于易学。蔡邕是东汉著名的藏书家,十分赏识王粲的才学,后来将毕生藏书送给了王粲。而王凯的儿子王业,过继到王粲家,这些藏书后来便由王业继承;他就是王弼的父亲。王弼家除了继承这些丰富的藏书外,也承袭了易学的家学传统。王粲的祖父王畅,是易学名家,也是刘表的老师,所以清人焦循认为:“弼之学盖渊源于刘〔表〕,而实根本于〔王〕畅。”   王弼天才早慧,享年才二十四岁,就注解了《周易》及《老子》这两部思想名著,后来都成为魏晋玄学的经典之作。这样重要的思想家,陈寿《三国志》却没有他的传记,只在<钟会传>里说:“弼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注易及老子,为尚书郎,年二十余卒。”短短二十几字,非常粗略。何劭的<王弼传>则比较详细地纪录了王弼的生平、性情、交游,以及他跟当时名士清谈的言论,纪录了王弼这个天才思想家与裴徽、何晏、刘陶、锺会、荀融等清谈名流交光互影的片段。   二、所属流派   王弼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曹魏正始(240-249)年间,何晏、王弼阐发《老子》、《庄子》和《周易》的思想,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因《老子》等三部书后来被称为“三玄”,故这个流派遂被称为玄学。何、王以探究宇宙本源为主要课题,从《老子》的“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出发,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晋书.王戎传从弟衍附传》)意思是说,“无”是超越物质性的世界本源,它不仅创造万事万物,而且是人生的根本。贤者能因之成就高尚的道德,不肖者能因之明哲保身。同时,他们走上综合儒道的道路,宣称名教出于自然(“自然”即“无”),尊卑名分是自然的必然结果。他们一方面著书立说,另一方面举行论辩来阐释玄理。后一种方式即所谓“清谈”。清谈一般分主客双方,谈主阐述自己的见解,谈客提出质疑,经过数番诘辩。这是玄学发展的特殊方式。由于何、王出身高贵,身居显职,而言及玄远、神采飘逸,博得官僚士族的赞誉和竞起仿效。玄学之盛还在于魏晋之际曹氏、司马氏之争愈演愈烈,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为了避祸,名士们谈玄以逃避现实,阮籍“言及玄远,而未曾评论时事、臧否人物”(《晋书.阮籍传》);嵇康虽稳居林下,拒不仕晋,但平时“无喜愠之色”(晋书《嵇康传》),十分谨慎。他们在生活上则放荡不羁,颓废没落,及时行乐。玄学对于打破儒家思想的禁锢有一定作用,玄学的思辩形式也刺激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但玄学亦强烈反映了门阀士族的腐朽性。   三、主要思想简介   王弼的哲学思想核心是“以无为本”,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不同,带有思辨玄学的色彩。他把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发展为有无何以为本的本体论玄学。他认为“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这就是其“贵无论”。   贵无论   王弼的哲学思想归结为一点,就是认为在有形有象的事物背后,有一个无形无象但是更加重要的东西在支配着它们。王弼把这个无形无象的东西称为“无”,是本;那有形有象的称为“有”,是末。二者比较,本比末重要。在中国哲学史上,这样的思想被称为“以无为本”。用于治国,那体现仁义规范的礼仪制度,有形可见,有名可称,因而它们是“有”,是末;那产生仁义礼制的东西,无形可见,无名可称,因而它们是“无”,是本,是比末更重要的东西。这个本,这个无,也就是道。只有掌握好这个无,才能做好那个有。为了做好那个有,就必须掌握好这个无。如果不掌握这个无,只是在有上致力、用功,那个有也是弄不好的。也就是说,要使儒学的仁义礼节发扬光大,就不能只是致力于那些礼仪的外在形式,注意人们的外在表现,而应该致力于那些产生礼仪的东西,注意人们的内心,使人们从心里真正理解仁义礼节的作用和意义,并且心甘情愿地遵守它们。只有这样,仁义的原则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儒学的礼仪制度才能得到真正的遵守。如果只注意外在的形式,只能导致虚伪。   王弼认为,那最根本的道理,和人们有形可见的行为,往往是互相反对的。比如有些人,看来非常遵守礼仪制度,其实破坏礼仪制度的恰恰是他们;有些人看来不遵守礼仪制度,甚至还抨礼仪制度,其实他们才是礼仪制度的真正维护者。儒者们常抨击老子,对老子否定仁义礼节的言论感到愤慨。但在王弼看来,老子不过是强凋要掌握仁义礼节的根本,要掌握住那无形象但又是仁义礼节本源的道。在王弼笔下,老子是儒家仁义暂原则的真正维护者。与“以无为本”相呼应,王弼强调礼仪规范应该合乎人的本,出于自然而然的原则。比如什么是孝,在王弼看来,主要不是按时向父母问寒问暖,在父母死亡时按照礼仪的规定哭泣、跪拜等等,而是自然的亲爱。   另外,在圣人论方面,王弼提出“圣人体无”、“圣人有情而无累”的命题;在思维理论方面,他提出“忘言、忘象以得意、得象”的理解和诠释方法;在本体论方面,他提出“崇本而息末”的体用观;在政治伦理方面,他主张“名教出于自然”。王弼吸取《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以“无”表述万事万物的宗主、本体,崇尚“无为”、“自然”,而又同时肯定孔子为圣人,不废弃“名教”。他认为圣人“体冲和以通无”,能体验“道”的冲灵境界,并跟一般人同样也有喜怒哀乐之情;然而,由于“体无”,所以能不受外物牵累。圣人是指孔子,孔子“体无”,而言必及有;老子则尚未达到圣人的境界,但是善于“言无”--说明“道”的精义。所以王弼认为读书明理应该“忘”--也就是超越语言文字或物象等具体的形?。“忘”不是弃置不顾,而是不执着、不拘泥,直接去把握事物的根源、本体。换言之,王弼将无、有的关系转化为本与末、形上与形下的“体用关系”。他循着这样的思维理路重新注释《周易》、《老子》等书,而对“自然”与“名教”的争议,提供了调和的基础。所以说王弼是正式奠立“魏晋玄学”思想根基的典范,为中国思想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之一。   四、主要著作   王弼的著作主要有《老子道德经注》2卷,《周易注》1卷,《论语释疑》3卷,《王弼集》5卷,《周易大衍论》1卷,《老子指略例》2卷等。现多散佚。   《周易注》   《周易注》在玄学上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把人的“情”、“性”问题与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密切相联系,使“崇本息末”而后“举末”这一空洞、抽象的玄学原则因为在人的“情”、“性”关节上找到了支点,从而变得更加切实、更为可信。二是把“崇本息末”然后“举末”这一原则所潜在的生动气韵揭示了出来,使以“无”为本的玄学理论所包含的刚健有为的一面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正是基于对“性其情”及刚柔并济、“唯变所适”的特别强调,才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贵无论”玄学的本质。   《周易注》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否定了汉易象数学派的繁琐形式,扭转了汉易以宇宙论为理论根基的质实心灵,挺显了一个形而上的本体世界;二是“攘老庄虚无之论,专于人事”(晃说之语,见《玉海》卷三五《汉易传》),把儒家所重视的“人事”,亦即政治人伦视为末,把道家所重视的“虚无”之道视作本,从而把自然与名教有机地统一起来,完成了会通儒道的理论任务。关于此,笔者另有专文评论。我们要强调是,王弼在《周易注》所进行的工作是一种创造。这一创造是继承与革新的统一,又是理论与方法的统一。这是易学史上的一场革命,是玄理易对象数易的挑战。   《老子指略》   三国时魏人王弼撰。唐朝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已著录此书一卷。《道藏.云发七》亦节录此书,题作“老君指归略例”。此书乃是魏晋玄学名著,以本体论哲学阐述《老子》一书旨要。内称:“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所谓“本”,指世界万物的本体,亦即“道”或“无”。所谓“末”,则指世界万物。万物皆赖本体而存在,乃本体之表象,唯有认识本体,才能不为现象所迷惑。凡治国修身,皆须崇本息末,执一御多;若“舍本而攻末”,则偏其反矣。此书问世,掀起魏晋玄学之风,道家哲学因此而发生重大转折,从汉代黄老学宇宙生成论进至魏晋玄学本体论。   五、名言名句   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   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   六、王弼玄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王弼哲学对哲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言意论的影响上。   言意之辩是中国文论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而且根本上是一个哲学命题。魏晋南北朝之前的言意论有三个代表性观点:儒家经学中心主义的“立言”,道家自然主义的“无言”,《易传》对儒道两家言意观的折衷。《易传》的“言意观”我们前面没有讲述,它正是魏晋玄学开创者之一王弼讨论《易传》“言--象--意”关系时提出自己的言意观的基础。   关于“言意之辨”,在玄学而言,是玄学对于宇宙存在的本源进行理性思辨的方法,作为玄学的方法论,它代表着秦汉以来中国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思辨水平的提高。关于“言意之辨”在魏晋玄学中存在互相对立的见解,这个我们在前面的关于玄学发展演变的阶段中已经进行了梳理。其中,王弼正是继承《周易》之说,力主“言不尽意”,并接过《庄子》“得鱼忘筌”“得意象言”的美学命题,在他的《周易略例.明象》中提出了“得意忘象”之说。王弼是从两个角度来分析“言-象-意”之间的关系的。首先是从“作卦”,即创造的角度论,象生于意,意以象尽,意为象的内涵,象为意的形式或外观;言生于象,象以言著,象为言的对象,言是象的形式。其二是从“解卦”,即接受的角度来看,要寻言以观象,得象忘言;要寻象观意,得意而忘象。也就是说,要得意,需借言与象,但又必须舍言与象,不能拘泥于言与象。   得象忘言,得意忘象,是解读经典的新方法,也是正始玄学的要义。在文学理论上,此时期受言意之辨影响而探讨为文之用心的是西晋陆机的《文赋》,陆机就提出,“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陶渊明是受言意之辨影响的诗人,自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还有《饮酒》诗写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也是与玄学思想相通的。   七、社会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汉王朝的崩溃,农民大起义的兴起,豪强地主的割据,国家的分裂与民族的矛盾,使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之中。绝对的中央集权式的统治被打破了,因而为之服务的经学也逐步为玄学所取代。思想上儒家一统天下的局面结束了,道家黄老思想、原始道教思想以及从天竺、西域传来的佛教思想都来与儒家抢地盘,争高低,为专制主义服务的儒家处于危机之中。因而,这一时期成为思想解放的时期,各家各派相互辩论,论学之风很盛,成为继战国百家争鸣之后中国思想史上第二个繁荣时期。   魏晋玄学的兴起取代了经学的地位,玄学是黄老思想与儒家思想结合的产物,它摆脱了庸俗的“天人感应论”的影响,着重于抽象的思辨,从自然本体论上升到认识本体论高度。王弼的“以无为本”的哲学理论标志着玄学的开始,反映了自然本体论向认识本体论的过渡。   在王弼之前,对自然和社会伦理的探讨占有支配地位。道家老庄思想注重对自然本质的认识,老子特别注重对宇宙的起始和本质的考察,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为宇宙的起始是一种浑沌无形的存在,无形的东西逐步发展为有形的物质,成为天地万物,万物又复归于“道”。庄子从相对主义方面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进一步阐明了人与自然、“心”和“道”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物我合一,同时又主张“不以心捐道”,强调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但这种自由又是通过“心”与“道”的合一获得的。   无论是传统的道家、儒家,还是合道于儒的董仲舒,探讨的都是“现实的存在”,道家是“自然的存在”,儒家是“社会的存在”,董仲舒是“自然社会对应的存在”,都是对现实问题的体验和描述,都未摆脱“自然”的羁绊,都未真正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研究问题。   王弼则开始从认识论的角度研究问题,把自然本体论上升为认识本体论。他的“以无为本”的“无”不同于老子的“无”,老子的“无”表示的是一种客观存在,还是一个具体概念,是“自相”;王弼的“无”则是一个抽象概念,是“共相”,表示万物的本性,而不是宇宙初始的实体。   王弼的“贵无”哲学扫除了自然、社会和纲常名教对人的精神的束缚,提高了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人的精神的价值,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它使中国哲学跨入认识论的阶段,以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促进了哲学的发展,使哲学由实用的政治工具向独立的思想体系过渡,使中国哲学的真理性逐步打破了价值性支配地位,为认识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王弼的“贵无论”并不是单纯的本体论,还是人生观和方法论,这就必然会对儒家的名教思想产生冲击。当时“尚无”之风甚盛,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

有没有王弼版本道德经

  谢邀。   所谓王弼版本道德经,其实就是指的王弼注解版道德经。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 王弼曾任尚书郎。少年有文名,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读《老子》的《老子注》 、《老子指略》及解读《周易》思想的《周易注》、《周易略例》 四部。 其中《老子指略》 、《周易略例》是王弼对《老子》、《周易》所做的总体性分析的文章。由于《道德经》的原文逸散已久,王弼的《道德经注》曾是本书的唯一留传,直到1973年中国政府在马王堆发现《道德经》的原文为止。所以说,道德经是有这本一个版本的。

寻找白话《五灯会元》

  从《五灯会元》到《醒世姻缘传》看“把”字及“把”字句的历史演变规律摘要:“把”字句作为存在于汉语中的特殊句式,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把”字在古代汉语发展历程中发生了大的性质转变,由最初的动词用法过渡到后世作为介词的普遍运用。《五灯会元》是两宋时期口语性较强的作品,这个时期的“把”字句处于转折定型的关键期,表处置的意义虽然未完全稳定,但已表现出逐渐走向稳定的趋势。到了明末清初,小说作品《醒世姻缘传》中涌现出大量的“把”字句,按照结构形式、意义类型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统计。最终归纳出“把”字句历史演变中的一些规律:“把”字虚化程度提高;处置式占有绝对比重;“把”字句结构更加复杂,意义更为完善。 关键词:“把”字句 《五灯会元》《醒世姻缘传》 “把”字句是汉语中极其常用而又复杂的句式,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课题中的重点和难点。王力先生最早发现了汉语的这一特殊句式结构,此后多年来学者们对表处置义的把字句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是,从汉语史的角度看,把字句的来源和“把”字历史演变等问题,仍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早在先秦时《战国策·燕策》中就有“臣左手把其袖”。“把”在这里是动词,表“执持”义。到了南北朝时期《世说新语》中也只出现了三处使用“把”字的迹象:“王先把其手曰”“若遇七贤,必自把臂入林。”“诸人门外迎之,把臂便下。”“把”在此处当“牵着、持着”讲,只用作动词,可见“把”字在早期用法意义单一,使用频率较低。到了唐代,“把”逐渐虚化为介词,表示“用”“拿”义,引介动作所凭借的工具。韦庄的《杂曲歌词·古离别》有“更把马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张祜《公子行》也有“轻将玉杖花片,旋把金鞭钓柳丝”。几乎在同时,“把”字用于处置式。考察源流,可见最早的“把”字句只存在于韵文语境。唐宋之间《温泉庄卧房寄杨炯》有“惜无载酒人,徒把凉泉掬”。但是诗句的简约性严重制约了“把”字句中的动词形式,导致了十分普遍的动词挂单的现象。后世的“把”字句显然延续了其原始语境特征,因而像“一个个伸出拇指把你夸”之类的语句只有在诗词曲中才有合法性。所以“把”字句是在散文里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动词不再挂单,即其后的一半必须附以补语或助词,这一过程大约完成于宋代。[1]成书于宋代的《五灯会元》是记录宋末之前禅师佛语的重要语录。《五灯会元》的语言面貌大致能体现“把”由动词向介词转折以及“把”字句初步成型的重要过程。下面笔者就以《五灯会元》为例,对“把”的演变转折以及其成型做计量考察。 一、从《五灯会元》看把字句的初步成型 《五灯会元》[2]的“五灯”指五部禅宗灯录:《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这五部灯录先后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至南宋嘉泰二年(1202)的近200年间分别成书。《五灯会元》汇集了佛教产生至唐宋时期禅宗各派名僧的公案、语录和轶事,是研究禅宗的重要文献。由于禅宗崇尚“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所以《五灯会元》的口语化程度较高,基本上能反映两宋时期的语言面貌。就“把”字来说,《五灯会元》中共出现202个,“把”字在这个时期的用法已有所丰富,出现了“把”字的名词用法和量词用法,共13处。除去作为量词的11个和名词的2个,还有189处出现“把”字,笔者从文章材料的实例中寻求“把”字词义用法的历史演变以及“把”字句句法结构的演变规律,现将其统计结果展现如下: 意义演变 语法形式 计数 例子 把(动) 把 64 把住、把定 把+V 把+V 7 把捉、把玩 把+V+O 3 把断妖讹 把+O 把+O 56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把将+O+来 7 把将生死来 把将+来 1 把将来 把将+O+来+V 1 把将一片来看 把(动→介) 把+O+其他成分 把+O+其他成分 2 莫把瞌睡见解便当却去 把+O+来 4 侍者把灯来 把+O+V+O2 6 把火烧天徒自疲 把(介) 把(用)+O+V+O2 5 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 把(致使义) 把+O+V+其他成分 把+O+光杆动词 13 师把西堂鼻孔拽 把+O+V+其他成分 20 机关不是韩光作,莫把胸襟当等闲 从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时代“把”字的词性演变以及“把”字句的使用初步成型,这个时期“把”字自身以及“把”字句的演变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这个时期“把”字仍以动词用法为主。全书共出现202个“把”字,用作动词的有139处,所占比例为69%。作为动词的“把”处于动态演变的过程中,从它被使用的语法结构便可看出,由最开始单纯的动词,逐渐在其后增加宾语,增加第二动词,语用形式的变化推动了“把”字词性词义的发展变革。在“把”字是动词的背景下,它以介词出现在话语中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渡阶段的。“把”字从动词到介词的过渡性体现在人们使用时的语法形式上。“把+宾语+其他成分”“把+宾语+来”以及初现的“把+宾语+动词+宾语”,这些句法形式使用频率占全书的6%,分析对应的例句时,我们把“把”或当做动词,或当做介词,无法给它的词性做一个明确的判断。可以明确判断为介词的例句共有5处,典型的一句是“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把”可以理解为“用、凭借”,“把”作为介引工具类宾语的介词在此期已出现。经过前几阶段的发展“把”字的处置义渐趋成形,全书出现的表示处置意义的“把”字,已达33处,占全书“把”字的17%。其中“把+宾语+光杆动词”这一结构类型的数量已经少于“把+O+V+其他成分”类型数量。说明“把”字句在两宋时期除诗歌以外的文学作品中已有所成熟,处置意义趋于稳定。 二、从《醒世姻缘传》看把字句的完善成熟 “把”字句真正成熟完善的阶段是明末清初时期,其中《醒世姻缘传》[3]颇具代表性。从时间上看,《醒世姻缘转》作于明末清初,清初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时期,该书反映的正是这段时期语言发展变化的状况。从空间上看,小说具有山东一带的方言背景,口语性很强,真实地记录了当地的社会语言,为我们研究当时的语言提供了丰富真实的资料。下文是以《醒世姻缘传》为文本对“把”字句形式意义类型的计量考察。统计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对“把”字的用法及“把”字句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可见“把”字的用法及“把”字句式的变化已呈现丰富多样的特点。首先,除却把字的介词用法,它的名词、量词、动词用法的频率有所减少,与介词“把”相比,在书中所占比例大幅度降低,其中,名词占0.8%,量词6.4%,尤其是“把”字用作动词的比例下降至2.8%。这体现出把字在明末清初的用法结构有了大的变革,首先将“把”字按词性列出一个整体概况,见下表: 性质 结构类型 例子 计数 名词 火把、把戏 18 量词 数词+把+名词 千把银子、一把绿豆 87 (名量词)+把+名词 件把嫁妆、游了把月 18 动词+一把 摸一把、扭了一把 13 一把+动词+补充成分 一把揪翻、一把搂在怀中 18 动词 持、掌握、拿、守 把舵、把门 45 把+与 两个把与晁大舍看了 12 介词 把+O+V+O2 把他一箭射死 1735 “把”字用法的大变革表明了“把”字句在明末清初已步入成熟阶段。本文着重对处置式“把”字句进行探讨,结合《醒世姻缘传》中的实例,对此期“把”字句的语法结构及其他特点进行分析。首先要说明的是,在《醒世姻缘传》中,绝大多数“把”字句都有附加成分,主要动词为光杆动词的“把”字句仅占1%。唐宋时期的把字句,有许多都是主要动词前后没有附加成分,就只有一个双音节光杆动词,而且这些双音节动词也非动补型双音节动词。这表明了随着“把”字句不断发展,主要动词部分日趋复杂,动词很少单独使用,动词前后总要有其他成分,至少要带上动态助词或者重叠动词等。这个时期的“把”字句,主要动词部分已经被普遍认作一个复杂的动词结构。这类成熟的“把”字句共计1569个,占全书的95%,由于它们与现代汉语中的“把”字句用法差别不大,在此就不一一列出。本文最关心的是《醒世姻缘传》中与现代汉语语法结构规范相异的“把”字句,或者可以说现代汉语中已消失的具有近代汉语特点的“把”字句使用习惯。下面本文主要从句法结构的复杂性和语义关系的多样性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把字句句法结构复杂性的探究 把字句结构 例句 计数 把+O+V(光杆动词) 那刘夫人狠命把他救治 5 把+NP,+句子 把狄希陈的胳膊,寄姐一只手扯着。 15 把+NP+插入成分+VP 又将那只死狐翻来覆去看了一会儿。 19 把+冗长复杂的宾语+V 人把那见神见鬼,他自己下床来掇银子,搬皮箱,晁夫人祷告许心愿的事,大家都众口一词,学与知道。 17 把+非谓语结构 晁凤把那晁源从那侍郎行后,怎么发疟疾,发的怎样见鬼,奶奶差晁书香岸寺请僧保安,撞见梁生、胡旦在寺出家。 9 把+O+“象”+O2 那些衙门里的把他倒也不象个犯人。 2 把+V 不把放在心上 3 否定副词“不”置于“把”后,动词前 你家又把我不当个客待 13 把+O+V+O2 1618 从表中可以看到,明末清初时期,虽然历史遗留的“把”字句复杂结构层出涌现,但是“把+O+V+O2”结构占主要地位,使用频率相当高。也正是由于“把”字句被使用的场合过于宽泛,所以在接下来的历史时期,“把”字句经历了一个规范化的限制过程。上表中这些庞杂的“把”字句结构形式在现代汉语中逐渐消失。在由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发展过程中,汉语别的介词被广泛使用,来分担“把”的职能并不断丰富,形成了现代汉语的介词体系,从而使“把”字句在现代汉语里从结构到语义都呈现出一种较简约的面貌。明末清初使用的如“把+ NP”居主语前,否定副词在“把+NP”后,“把”的宾语过长、过于复杂等把字句的结构问题得到清理整顿,真正将“把”字句规范成为稳定的表示处置意义的句式。 (二)把字句的宾语和动词的语义关系多样性探究 研究“把”字句,除了结构类型以外,语义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考察方面。尤其在明末清初,“把”字句宾语同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表现得更多样化。对《醒世姻缘传》全书的考察,统计结果列入下表: “把”字句宾语同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 “把”字含义 计数 例句 处置关系 致使 1569 我把金银珠子撒了。 工具关系 用、凭借、根据 22 把灰擦黑了脸。 方位关系 “在” 22 晁大舍把一本报后边空纸内故意写了个厂卫的假本。 施动关系 让、使 88 不幸把个丫头死了。 上表所列的例句在句式结构方面均是“把+O+V+其他成分”类型,但是“把”字句宾语同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却表现出多样性。处置关系类“把”字句在此不多做赘述。这里所说的工具关系类“把”字句是指由“把”介引实施动作的工具而成的。“把”字介引动作所凭借的工具、依据等,可以译作“拿、用”等,动词之后一般都带有宾语。方位关系类“把”字句式指句中把表示方位,相当于介词“在”。施动关系类“把”字句的宾语从语意上看不是位于中心的受事,而是动作行为发出者,表示某人某事促使“把”字宾语发出某种动作或处于某种状态。《醒世姻缘传》中,除了致使类“把”字句以外,最常见的就是施动关系类“把”字句。由此可见“把”字句在明末清初时期已经成熟。 三、小结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文学作品详细考察,我们基本对“把”字使用的历史演变规律有了了解。总结如下:第一,“把”字虚化程度提高。唐以前,“把”字用作动词,使用频率极小。唐以来开始虚化为介词,而且虚化是相当快的。在《五灯会元》中,“把”作为动词占不到35%,这个时期的“把”字句呈现初步成型状态,但表处置的意义还未完全稳定。而到《醒世姻缘传》,“把”字作为介词已得到广泛使用,而“把”作为动词只是偶尔为之了。第二,处置式占有绝对比重。由动词虚化而来的“把”字主要表示处置、致使意义。《醒世姻缘传》中处置式占95%,全书“把”字句形成了向处置式倾斜的格局。现代汉语基本维持了《醒世姻缘传》的格局。第三,“把”字句结构更加复杂,意义更为完善。从《五灯会元》到《醒世姻缘传》,研究的文本跨越百年历史,与之相应的语言文字也跨越了几个时代。关于“把”字句,就结构看,动词使用范围更广泛,动词前后的修饰成分也更多样,句子框架相当完备,句式的变化也越来越呈现丰富多样的特点。就语义关系来看,“把”字句的宾语和动词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致使、工具、方位、施动关系都表现出“把”字句表义类型的多样性,很多都已经延续渗透到现代汉语方言中。 “把”字句作为汉语最为特殊的句式之一,具有深刻历史渊源和独特研究价值,本文将中国历史不同的三个时期的文本材料加以比较分析,探究“把”字句的源流演变规律,希望能为以后的语法研究者提供相关材料,为后人的研究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1][宋]释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06:1-334.[2]西周生.醒世姻缘传[M].华夏出版社,2008年,04:1-536.

寻找白话《五灯会元》

  从《五灯会元》到《醒世姻缘传》看“把”字及“把”字句的历史演变规律摘要:“把”字句作为存在于汉语中的特殊句式,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把”字在古代汉语发展历程中发生了大的性质转变,由最初的动词用法过渡到后世作为介词的普遍运用。《五灯会元》是两宋时期口语性较强的作品,这个时期的“把”字句处于转折定型的关键期,表处置的意义虽然未完全稳定,但已表现出逐渐走向稳定的趋势。到了明末清初,小说作品《醒世姻缘传》中涌现出大量的“把”字句,按照结构形式、意义类型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统计。最终归纳出“把”字句历史演变中的一些规律:“把”字虚化程度提高;处置式占有绝对比重;“把”字句结构更加复杂,意义更为完善。 关键词:“把”字句 《五灯会元》《醒世姻缘传》 “把”字句是汉语中极其常用而又复杂的句式,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课题中的重点和难点。王力先生最早发现了汉语的这一特殊句式结构,此后多年来学者们对表处置义的把字句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是,从汉语史的角度看,把字句的来源和“把”字历史演变等问题,仍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早在先秦时《战国策·燕策》中就有“臣左手把其袖”。“把”在这里是动词,表“执持”义。到了南北朝时期《世说新语》中也只出现了三处使用“把”字的迹象:“王先把其手曰”“若遇七贤,必自把臂入林。”“诸人门外迎之,把臂便下。”“把”在此处当“牵着、持着”讲,只用作动词,可见“把”字在早期用法意义单一,使用频率较低。到了唐代,“把”逐渐虚化为介词,表示“用”“拿”义,引介动作所凭借的工具。韦庄的《杂曲歌词·古离别》有“更把马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张祜《公子行》也有“轻将玉杖花片,旋把金鞭钓柳丝”。几乎在同时,“把”字用于处置式。考察源流,可见最早的“把”字句只存在于韵文语境。唐宋之间《温泉庄卧房寄杨炯》有“惜无载酒人,徒把凉泉掬”。但是诗句的简约性严重制约了“把”字句中的动词形式,导致了十分普遍的动词挂单的现象。后世的“把”字句显然延续了其原始语境特征,因而像“一个个伸出拇指把你夸”之类的语句只有在诗词曲中才有合法性。所以“把”字句是在散文里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动词不再挂单,即其后的一半必须附以补语或助词,这一过程大约完成于宋代。[1]成书于宋代的《五灯会元》是记录宋末之前禅师佛语的重要语录。《五灯会元》的语言面貌大致能体现“把”由动词向介词转折以及“把”字句初步成型的重要过程。下面笔者就以《五灯会元》为例,对“把”的演变转折以及其成型做计量考察。 一、从《五灯会元》看把字句的初步成型 《五灯会元》[2]的“五灯”指五部禅宗灯录:《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这五部灯录先后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至南宋嘉泰二年(1202)的近200年间分别成书。《五灯会元》汇集了佛教产生至唐宋时期禅宗各派名僧的公案、语录和轶事,是研究禅宗的重要文献。由于禅宗崇尚“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所以《五灯会元》的口语化程度较高,基本上能反映两宋时期的语言面貌。就“把”字来说,《五灯会元》中共出现202个,“把”字在这个时期的用法已有所丰富,出现了“把”字的名词用法和量词用法,共13处。除去作为量词的11个和名词的2个,还有189处出现“把”字,笔者从文章材料的实例中寻求“把”字词义用法的历史演变以及“把”字句句法结构的演变规律,现将其统计结果展现如下: 意义演变 语法形式 计数 例子 把(动) 把 64 把住、把定 把+V 把+V 7 把捉、把玩 把+V+O 3 把断妖讹 把+O 把+O 56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把将+O+来 7 把将生死来 把将+来 1 把将来 把将+O+来+V 1 把将一片来看 把(动→介) 把+O+其他成分 把+O+其他成分 2 莫把瞌睡见解便当却去 把+O+来 4 侍者把灯来 把+O+V+O2 6 把火烧天徒自疲 把(介) 把(用)+O+V+O2 5 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 把(致使义) 把+O+V+其他成分 把+O+光杆动词 13 师把西堂鼻孔拽 把+O+V+其他成分 20 机关不是韩光作,莫把胸襟当等闲 从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时代“把”字的词性演变以及“把”字句的使用初步成型,这个时期“把”字自身以及“把”字句的演变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这个时期“把”字仍以动词用法为主。全书共出现202个“把”字,用作动词的有139处,所占比例为69%。作为动词的“把”处于动态演变的过程中,从它被使用的语法结构便可看出,由最开始单纯的动词,逐渐在其后增加宾语,增加第二动词,语用形式的变化推动了“把”字词性词义的发展变革。在“把”字是动词的背景下,它以介词出现在话语中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渡阶段的。“把”字从动词到介词的过渡性体现在人们使用时的语法形式上。“把+宾语+其他成分”“把+宾语+来”以及初现的“把+宾语+动词+宾语”,这些句法形式使用频率占全书的6%,分析对应的例句时,我们把“把”或当做动词,或当做介词,无法给它的词性做一个明确的判断。可以明确判断为介词的例句共有5处,典型的一句是“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把”可以理解为“用、凭借”,“把”作为介引工具类宾语的介词在此期已出现。经过前几阶段的发展“把”字的处置义渐趋成形,全书出现的表示处置意义的“把”字,已达33处,占全书“把”字的17%。其中“把+宾语+光杆动词”这一结构类型的数量已经少于“把+O+V+其他成分”类型数量。说明“把”字句在两宋时期除诗歌以外的文学作品中已有所成熟,处置意义趋于稳定。 二、从《醒世姻缘传》看把字句的完善成熟 “把”字句真正成熟完善的阶段是明末清初时期,其中《醒世姻缘传》[3]颇具代表性。从时间上看,《醒世姻缘转》作于明末清初,清初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时期,该书反映的正是这段时期语言发展变化的状况。从空间上看,小说具有山东一带的方言背景,口语性很强,真实地记录了当地的社会语言,为我们研究当时的语言提供了丰富真实的资料。下文是以《醒世姻缘传》为文本对“把”字句形式意义类型的计量考察。统计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对“把”字的用法及“把”字句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可见“把”字的用法及“把”字句式的变化已呈现丰富多样的特点。首先,除却把字的介词用法,它的名词、量词、动词用法的频率有所减少,与介词“把”相比,在书中所占比例大幅度降低,其中,名词占0.8%,量词6.4%,尤其是“把”字用作动词的比例下降至2.8%。这体现出把字在明末清初的用法结构有了大的变革,首先将“把”字按词性列出一个整体概况,见下表: 性质 结构类型 例子 计数 名词 火把、把戏 18 量词 数词+把+名词 千把银子、一把绿豆 87 (名量词)+把+名词 件把嫁妆、游了把月 18 动词+一把 摸一把、扭了一把 13 一把+动词+补充成分 一把揪翻、一把搂在怀中 18 动词 持、掌握、拿、守 把舵、把门 45 把+与 两个把与晁大舍看了 12 介词 把+O+V+O2 把他一箭射死 1735 “把”字用法的大变革表明了“把”字句在明末清初已步入成熟阶段。本文着重对处置式“把”字句进行探讨,结合《醒世姻缘传》中的实例,对此期“把”字句的语法结构及其他特点进行分析。首先要说明的是,在《醒世姻缘传》中,绝大多数“把”字句都有附加成分,主要动词为光杆动词的“把”字句仅占1%。唐宋时期的把字句,有许多都是主要动词前后没有附加成分,就只有一个双音节光杆动词,而且这些双音节动词也非动补型双音节动词。这表明了随着“把”字句不断发展,主要动词部分日趋复杂,动词很少单独使用,动词前后总要有其他成分,至少要带上动态助词或者重叠动词等。这个时期的“把”字句,主要动词部分已经被普遍认作一个复杂的动词结构。这类成熟的“把”字句共计1569个,占全书的95%,由于它们与现代汉语中的“把”字句用法差别不大,在此就不一一列出。本文最关心的是《醒世姻缘传》中与现代汉语语法结构规范相异的“把”字句,或者可以说现代汉语中已消失的具有近代汉语特点的“把”字句使用习惯。下面本文主要从句法结构的复杂性和语义关系的多样性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把字句句法结构复杂性的探究 把字句结构 例句 计数 把+O+V(光杆动词) 那刘夫人狠命把他救治 5 把+NP,+句子 把狄希陈的胳膊,寄姐一只手扯着。 15 把+NP+插入成分+VP 又将那只死狐翻来覆去看了一会儿。 19 把+冗长复杂的宾语+V 人把那见神见鬼,他自己下床来掇银子,搬皮箱,晁夫人祷告许心愿的事,大家都众口一词,学与知道。 17 把+非谓语结构 晁凤把那晁源从那侍郎行后,怎么发疟疾,发的怎样见鬼,奶奶差晁书香岸寺请僧保安,撞见梁生、胡旦在寺出家。 9 把+O+“象”+O2 那些衙门里的把他倒也不象个犯人。 2 把+V 不把放在心上 3 否定副词“不”置于“把”后,动词前 你家又把我不当个客待 13 把+O+V+O2 1618 从表中可以看到,明末清初时期,虽然历史遗留的“把”字句复杂结构层出涌现,但是“把+O+V+O2”结构占主要地位,使用频率相当高。也正是由于“把”字句被使用的场合过于宽泛,所以在接下来的历史时期,“把”字句经历了一个规范化的限制过程。上表中这些庞杂的“把”字句结构形式在现代汉语中逐渐消失。在由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发展过程中,汉语别的介词被广泛使用,来分担“把”的职能并不断丰富,形成了现代汉语的介词体系,从而使“把”字句在现代汉语里从结构到语义都呈现出一种较简约的面貌。明末清初使用的如“把+ NP”居主语前,否定副词在“把+NP”后,“把”的宾语过长、过于复杂等把字句的结构问题得到清理整顿,真正将“把”字句规范成为稳定的表示处置意义的句式。 (二)把字句的宾语和动词的语义关系多样性探究 研究“把”字句,除了结构类型以外,语义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考察方面。尤其在明末清初,“把”字句宾语同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表现得更多样化。对《醒世姻缘传》全书的考察,统计结果列入下表: “把”字句宾语同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 “把”字含义 计数 例句 处置关系 致使 1569 我把金银珠子撒了。 工具关系 用、凭借、根据 22 把灰擦黑了脸。 方位关系 “在” 22 晁大舍把一本报后边空纸内故意写了个厂卫的假本。 施动关系 让、使 88 不幸把个丫头死了。 上表所列的例句在句式结构方面均是“把+O+V+其他成分”类型,但是“把”字句宾语同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却表现出多样性。处置关系类“把”字句在此不多做赘述。这里所说的工具关系类“把”字句是指由“把”介引实施动作的工具而成的。“把”字介引动作所凭借的工具、依据等,可以译作“拿、用”等,动词之后一般都带有宾语。方位关系类“把”字句式指句中把表示方位,相当于介词“在”。施动关系类“把”字句的宾语从语意上看不是位于中心的受事,而是动作行为发出者,表示某人某事促使“把”字宾语发出某种动作或处于某种状态。《醒世姻缘传》中,除了致使类“把”字句以外,最常见的就是施动关系类“把”字句。由此可见“把”字句在明末清初时期已经成熟。 三、小结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文学作品详细考察,我们基本对“把”字使用的历史演变规律有了了解。总结如下:第一,“把”字虚化程度提高。唐以前,“把”字用作动词,使用频率极小。唐以来开始虚化为介词,而且虚化是相当快的。在《五灯会元》中,“把”作为动词占不到35%,这个时期的“把”字句呈现初步成型状态,但表处置的意义还未完全稳定。而到《醒世姻缘传》,“把”字作为介词已得到广泛使用,而“把”作为动词只是偶尔为之了。第二,处置式占有绝对比重。由动词虚化而来的“把”字主要表示处置、致使意义。《醒世姻缘传》中处置式占95%,全书“把”字句形成了向处置式倾斜的格局。现代汉语基本维持了《醒世姻缘传》的格局。第三,“把”字句结构更加复杂,意义更为完善。从《五灯会元》到《醒世姻缘传》,研究的文本跨越百年历史,与之相应的语言文字也跨越了几个时代。关于“把”字句,就结构看,动词使用范围更广泛,动词前后的修饰成分也更多样,句子框架相当完备,句式的变化也越来越呈现丰富多样的特点。就语义关系来看,“把”字句的宾语和动词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致使、工具、方位、施动关系都表现出“把”字句表义类型的多样性,很多都已经延续渗透到现代汉语方言中。 “把”字句作为汉语最为特殊的句式之一,具有深刻历史渊源和独特研究价值,本文将中国历史不同的三个时期的文本材料加以比较分析,探究“把”字句的源流演变规律,希望能为以后的语法研究者提供相关材料,为后人的研究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1][宋]释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06:1-334.[2]西周生.醒世姻缘传[M].华夏出版社,2008年,04:1-536.

同人卦的白话解释

  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白话】《同人卦》象征与人和睦相处:和别人亲密地走在宽广的原野上,亨通,有利于渡过大河急流,有利于君子坚守正道。《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白话】《象辞》说:《同人卦》的卦象是离(为)下乾(天)上,为天下有火之表象。天在高处,火势熊熊而上,天与火亲和相处,君子要明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明辨事物,求同存异,团结众人以治理天下。综述:卦画组合离下干上,传统称作天火同人。《序卦传》说:“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同”是会同、和同;突破闭塞的世界,需要人和人之间的和谐。意思是事物不可能老是阻隔不通,阻塞到一定程度,定会突破阻隔,走向和同,所以在否卦之后接着是同人卦。与人能同心同德,万物就会来归附,所以在同人之后接着是大有卦。上卦“干”是天,下卦“离”是火。火向上燃烧,光明,与天的性质相同,形成“同人”的形象。君子应当效法这一精神,以同类聚集成族的大同精神,去辨别万物的差异;亦即在事物的处理上,重视大同,不可计较小异。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在旷野中集合群众,象征在广阔的范围,公平无私的与人和同,这是圣人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上所有的人和同,当然一切亨通。又,外卦“干”刚健,不懈的前进,所以用有利于涉大川比拟;内卦“离”是明;意味着内心光明,外向刚健的性格。加以“六二”中正,与“九五”的适应性,这些都是纯洁正直的德行。所以,占断是人人调和,意志沟通,能够冒险犯难,符合君子的原则,无往不利。

王源 易烊千玺 王俊凯的所有资料

  姓名:王俊凯   别名:小凯,凯爷,凯宝,大哥   星座:处女座   体重:51kg【成长ing】   特长:篮球,吉他   喜欢的颜色:蓝   喜欢的歌手:周杰伦   队内职务:队长,门面,主唱担当   籍贯:重庆   个人粉丝名:小螃蟹   生日:1999.09.21   姓名:王源   英文名:Roy   昵称:源源、源少、一哥、奶源、大源、源子、王源儿   粉丝名:小汤圆   生日:2000.11.08   星座:天蝎座   身高:167cm(成长ing)   籍贯:重庆   喜欢的明星:周杰伦,林俊杰,邓紫棋   平时休息时喜欢做什么:打篮球、骑自行车、打游戏、睡觉   队内职务:主唱,主持,可爱担当   喜欢的颜色:绿   特长:钢琴,篮球   姓名:易烊千玺   英文名:Jackson   昵称:千总、小千千,玺宝,千玺,学霸千,千千   粉丝名:千纸鹤   生日:2000.11.28   星座:射手座   身高:163cm(成长ing)   体重:50kg【成长ing】   特长:拉丁舞、民族舞、街舞、现代舞、模特、魔术、书法、画画、葫芦丝、跆拳道、变脸、打鼓、吉他   优点:笑容甜、成绩好、舞蹈好、有教养、礼貌谦虚、人很乖、才艺多。   籍贯:湖南   偶像:权志龙、邓紫棋   喜欢的颜色:红   所在地:北京   队内音乐作品:《魔法城堡》、《heart》、《爱出发》、《梦想起航》、《梦想摩天楼》   职务:舞蹈担当

井卦的白话解析

  井:■①邑不■井,无亡无得,往来井,井■②,至亦未汲井,累其刑垪③,凶。【白话】筮得井卦,改变城市而不改变水井,既不丢失什么也不获得什么,人们往来于井中取水,井水干涸了,即使去井里也取不了水,用瓶子去打水,危险。【注释】①■:读为改。②■:读为汔。汔,水涸。③垪:读为瓶。【讲解】井卦下体筭卦为木,上体赣卦为水,筭木器(水桶水瓶)提取赣水而上行,便形成了井卦的卦象。井卦的中四爻互体为夺卦与罗卦。罗卦上下两阳爻刚坚于外,中间一阴爻空虚于内,有水瓶的形象。夺卦为暗泽,象水井的出口。水井是供人饮水用的,源源不断地流出来,水井就象领导人用政治教化群众一样,惠泽无穷无尽。初六:井泥不食,旧井①无禽。【白话】筮得井卦,占得初六爻,泥巴水喝不得,陈旧的陷阱捕不到野兽。【注释】①旧井:旧陷阱。【讲解】干宝说:“在《井》之下体,本土爻,故曰‘泥’也,井而为泥,则不可食,故曰‘不食’。此托纣之秽政不可以养民也。旧井,谓殷之未丧师也。亦皆清洁,无水禽之秽,又况泥土乎!故‘旧井无禽’矣。”九二:井渎①射付②,唯敝句。【白话】筮得井卦,占得九二爻,捕捞井边水沟里的小鱼,只需要破网片就行了。【注释】①井渎:井边小水沟。渎:小水沟。②射付:捕鱼。付,读为鲋。【讲解】虞翻说:“《巽》为谷。为鲋。鲋,小鲜也。《离》为瓮。瓮瓶毁缺,羸其瓶凶,故‘瓮敝漏’也。”井的特点是从下往上提水,今九二爻阳刚与九五爻阳刚相敌无应,而与初六爻相亲比,违背了从下往上提水的规律,象水沟向低下流注,唯及于鱼,所以说“井渎射付”。九三:井■①不食,为我心塞②,可③用汲?王明并受其福。【白话】筮得井卦,占得九三爻,把井遮盖起来不让人饮用,以便集中精神祭祀,何必急急忙忙汲水呢?先王神明,一定会给祭祀过它的人带来幸福。【注释】①■:遮迣。②心塞:集中精神祭祀。塞:通赛,酬神祭。③可:通何,何必,为什么。【讲解】■,通行本作“渫”。荀爽说:“渫去秽浊,清洁之意也。三者得正,故曰‘井渫’。不得据阴,喻不得用,故曰‘不食’。道既不行,故‘我心恻’。”干宝说:“此托殷之公侯。时有贤者,独守成汤之法度,而不见任,谓微、箕之伦也。”六四:井椒①,无咎。【白话】筮得井卦,占得爻四爻,用砖砌井壁,没有灾害。【注释】①椒:假借为甃。甃,用砖砌井壁。【讲解】九三爻在内卦,把井遮起来以洁其内。六四爻在外卦,用瓦砖把井壁修好以防止外界的污染。告诫人们既要注

白羊座和王俊凯王源易烊千玺中哪个最配

易烊千玺,因为凭星座手册

关于年例的传说

“年例”它与传统的过年一样非常热闹、喜气,不同的是当地人把它看着大于过年。做“年例”中其文化内涵不知不觉地深深印刻在当地百姓的心底,那就是冼太夫人文化。 民以食为天,“年例”的那一天家家都把宰好的猪和杀好的鸡、鸭拿到广场或村门口摆出来一同展示,他们称这种形式为“摆谯”,“摆谯”是“年例”那天的第一个专案,人们一早就在自家的“摆谯”位旁等候请来的“神像”——冼太夫人塑像。敬拜时,在浓浓的炮竹烟雾弥漫之中,可以看到敬拜的人群里不仅有老人、中年人,还有年轻人和小孩子们,场面非常壮观。据说,“摆谯”一来是看一看谁家的猪肥,谁家的鸡、鸭大,二来也有请冼太夫人回家与大家一起过年之意。 “年例”活动,“初时是骑马、射箭、比武,以后演绎为游神,演戏。”其中的“游神”就是把“神像”请出来,抬着在各村和城镇的大街上游行。“游神”的习俗如果用一种迷信色彩的单纯解释是不科学的。 我们发现“年例”中“游神”的神像却总是有1400多年前南北朝时期的人物——冼太夫人的雕塑造型。“游神”时所经民宅之处鞭炮齐鸣,烟花绽放,以示敬意。走访的时候,乡里人说,“年例”包含有三层涵义:一是请冼太夫人沐浴、更衣。因为冼太夫人生前每逢节日都要出来巡视,所以这一带的人们就习惯性地把她接回孃家与大家一齐吃饭过年。吃饭时,来客无论认识与否,越多越好,以表示有人缘,家业兴旺的意头。二是请冼太夫人出来游一游,看一看家乡人们生活的变化,感谢冼太夫人给自己带来的富裕。三是今天的“游神”也是过去为抵御外来的侵犯而显示自己村落势力而演化的一种形式。 从史料中看,冼太夫人在当地一带已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年例”活动最初是由冼氏家族而兴起。史料中说:“冼太夫人的后裔他们按皇帝当年对冯氏家族祭祀和游神时的特许口喻,可以组织12支长号,每次可连续打12下铜锣,连续燃放12声响炮。尤其逢元宵节,冼太出游旧城时,随后队伍有几百米长,旌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气氛热闹,情绪激扬。” 现在这种“年例”活动的起因,虽说已无百姓关心,也很少人去探究它的来历。就如同人们每年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龙舟比赛、包粽子吃,用以纪念屈原一样,这种习俗是通过长期的演化,在人们生活中逐渐形成了现在的风俗习惯。而其演化的过程虽无史料记载,但还是有迹可查的。 由此推理,这一带的人们不仅把“年例”当作一种习俗,而且习惯性地把冼太夫人塑像奉为神像。这不能不使人联想这种风俗习惯是经过数千年的长期演化而形成的纪念冼太夫人的一种形式。然而,当地人把“年例”看得比过年还要重要,这与冼太夫人对岭南经济、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她的贡献对当时的岭南一带。甚至对整个中原的局势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她的精神也对后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千里河山的岭南大地上,冼太夫人早已成为百姓心目中爱戴的偶像,信奉的神灵。这就是当地人把“年例”看的比过年还要重要的因素之一,也许,这正是冼太夫人文化的一种形式。 “年例”与时间 “年例”的时间各有不同,这在我国的民俗节日中还是非常有特色的一个习俗。 这里的“年例”与传统的过年有着同样祈福和祝福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各县(市)、镇、村过“年例”从大年初一至农历十二月三十日都各不同的时间,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也是与冼太夫人有关系的。 民间为纪念冼太夫人而举办的“年例”有迹象可查:今电白山兜一带,在旧社会里一直以农历正月十七日为冼太夫人忌日。高州则以正月十八日。此外,道光《电白县志》记有:电白霞洞镇过去也有一个“年例”叫“十七把人看”。即在“正月十七日”来纪念冼太夫人。每年正月从十六至十九日在“......馀下全文>>

玩世不恭大大例例的动物是什么生肖

  你好,答案是鼠,属鼠的人好奇心非常旺盛,对一切事情无孔不入,能够很好地保守自己的秘密,但却是喜欢探听别人秘密的专家。他们使用搜集到的致命消息置人于死地而后快,并且钻别人的空子而问心无愧。总之,属鼠人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打听消息的机会。属鼠人很爱管闲事,但用意多是好的。由于属鼠人尽量不使自己的感情外露,所以当别人一旦发现属鼠人变得易怒、无礼或鲁莽时,便知道属鼠人正在心烦意乱。当然,也有些属鼠的人是极爱唠叨的。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王弼易经略例白话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