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易经入门

我看形意五行拳的视频,有些疑问?

  呵呵 你先练着, 不要太过于关注你是否练成什么样,我对你的要求是 你在实实在在的认真练习就可以了,你先练一段时间 我会和你详细解释的,先以站桩为主 行拳为辅,重在感受

形意五行拳

  先给个建议,算是忠告,打拳时不要太用力,一收一放,绵绵若存,不要用全力打。否则容易上到自己。   1歌诀   劈、崩、钻、炮、横,五拳之名称也。劈拳之形似斧,性属金,崩拳之形似箭,性属木;钻拳之形似锥,性属水;炮拳之形似炮,性属火;横拳之形似梁,性属土。由相生之理论,故横拳能生劈拳、劈拳能生钻拳,钻拳能生崩拳,崩拳能生炮拳,炮拳能生横拳。如万物之生放土,故横拳能生各拳。由相克之理论,故劈拳能克崩拳,崩拳能克横拳,横拳能克钻拳,钻拳能克炮拳,炮拳能克劈拳也。   劈拳歌诀:双榻双钻气相连,起吸落呼莫等闲。易骨易筋加洗髓,脚踩手劈一气传。   钻拳歌诀:钻拳原是地反天,上下同打是真传。左右相同随意变,收吸发呼劲合丹。   崩拳歌诀:崩拳属木疾似箭,发动全凭一寸丹。跟顺变化随法用,转身提足把树攀。   炮拳歌诀:炮拳先走虎跳涧,两劈下裹如搜山。钻崩之中加化打,提肛实腹水火关。   横拳歌诀:横拳出手似铁梁,横中有直横中藏。左右穿裹应合意,收势退横劲宜刚。   2.三体式   形意拳称站桩为筑基功,筑基功是形意拳万法之源,万变之本。有口头禅曰:“桩功是个宝,得它才是好。”想学好形意拳,就要牢牢的打好桩功这个基础。有了坚实的桩功基础,所习练的形意拳才能刚实迅猛,内外六合,达到“不动如五岳,动如狡兔”。反之,没有牢固的桩功基础,学到的形意拳套路再多,下的功夫再深,也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形意拳筑基三体式又叫“三才式”,即天地人三才;也是桩功和形意拳所有变化的开始,所谓“万变不离三体式”就是这个道理。   一、三体式功法   无极式:习练者先选正方向:立正姿势站好,两手自然下垂,头正上顶,下颏微收,舌顶上腭,呼吸自然,心平气和,把自己融人自然,丢却妄念,初步达到无极式的基本要求。这时你会感到心脏在平稳跳动,气血在缓缓流动,心旷神怡,直至全身内外阴阳平衡。   “无极式”是三体式的预备式,主要是调理习练者使心态平静,气血周运,阴阳平衡,为筑基功的修炼打好基础。   长时间站无极式,可调节中枢神经,精神内敛,精力充盈;心脏跳动平稳,收放自如;血液流畅,舒展顺达,对于神经衰弱和心脏病症有显著的疗效。   三体式:慢慢的深吸一口长气,然后两掌根从身体两侧慢慢抬至小腹根部位,随气的吸人,两手掌根贴着小腹慢慢抬起,抬至与胸口平时(如图1),再将吸人之气缓缓呼出,随着呼出之气,两手再按原来上升的路线慢慢下落至肚脐两侧,两腿同时微曲(如图2),两掌变拳(如图3),拳心向上,两拳稍停,左拳从肚脐开始,以虎口贴身沿中线向上走至心口(如图4),左拳向前成45度角打出,向着鼻尖对面斜上方行至高与眉齐,虎口向外侧翻拧(如图5),再将拳变掌向里翻转并下落与胸口齐,掌心向下。在左拳向外打出的同时,左脚也随之向前趟出半步,与右脚成45度角,两脚的间距一尺左右,右手变掌,掌心翻转向下,形成三体式桩功(图6),整个动作是由动到静的过程。   动作要领:动作要完整和谐,鼻尖、手指尖、脚趾尖(图7)三尖相对,身体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但头要顶,要正;左手要沉肩坠肘,手与肘臂要有拧裹之劲,指尖向前。   二、三体式与定步鹰捉的区别   三体式的几个动作都要求匀速,力戒忽快忽慢。三体式从无极式到有极式的过程都是调节呼吸过程的动作,调动意、气的过程,采用的是缓慢的匀速运动。因此也可以说它是一个静动相结合的过程。正因如此,形意拳先贤们才把三体式和定步鹰捉分别开来。   定步鹰捉是在无极式的基础上开始的,两手贴腹部沿中线向上提至胸口,再贴腹部沿中线向下沉至脐两侧。然后,右拳向上贴腹至胸口处向前上方打出,打至与眼眉齐,左拳从下向上方沿中线打出,拳心向上,打至两手相叠时同时变掌,右掌收至腹前,左掌向下翻拍至胸口齐。整个过程是越打越快,右拳打至最高点最快,左拳变掌向下猛拍至胸口齐时最快,它是一个加速度的过程。因此,从这点来说,“三体式”和“鹰捉式”是完全不同的,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形意拳先贤们所认可的,也希望我们广大形意拳爱好者加以区别,不可混淆。   三、三体式的技法要求和作用   (一)基本要求与作用   1、掌型要求“三圆”。即“手心圆”。由于掌心回收,使掌的横撑力增大,有利于控制对方重心的变化。“手背圆”,使劲力利达指尖,三节劲整,有利于气催血行。“虎口圆”,助长掌的外撑和里扣的劲(图8)。   2、要求齿、手、脚“三扣”。即“齿扣”,齿为骨梢,“齿扣”可发动骨梢之威力;拳经云:“有勇在骨,切齿则发”,就是这个道理;“手扣”,手指甲为筋梢,“手扣”就是发动上肢筋梢的威力,可使劲力达到指尖,气贯梢节;“脚扣”可发动下肢筋梢的威力,劲达下肢,气贯脚趾,使下盘桩的基础牢固。   3、头、舌、手要达到三顶。即头上顶能振奋精神,发动头发血梢的威力;舌为肉梢,“舌顶上腭”,即发动肉梢的威力,舌卷气降,沉人丹田,加上咽津液还丹田,丹田坚实,内劲充足;“手顶”能使梢节前顶的劲力增大,气贯指尖,增强手指的钻翻劲力。   4、要求脚、臂、肩、头“四平”。形意拳的起手多用“鹰捉”,桩功“三体式”和“鹰捉”的定式是相同的。因此,要求也是一样的,都要求做到“四平”。   (1)“头顶平”,即下腭能自然回收,形成头上顶,项竖拔,既可发动血梢(即发梢),又可振奋精神。   (2)“两肩要平”。即上身不可倾斜,两肩持平并相称相撑,以使腰劲得发,周身劲整。   (3)“前小臂要平”。即两肘能向下坠沉而且里裹,两臂肘窝朝天,使前臂、肩肘、手,能在一条直线上,“三催”劲整顺,劲力到手。   (4)“两足抓地要平”。能使下肢的力量得发,下盘功力增长,桩实,步稳。   拳经云:“足下存身”;其中“下”是前后两脚中间的位置,在三体式中是前三后七的劲,脚下所在的重心则是后三前七的距离, “存”是“放”人的意思。就是说,在站三体式桩功时要求把身体的重心放在后脚跟的里边,前脚跟后边。这样站能使前腿灵活,前进速度敏捷,不影响整体的平稳,使后腿蓄力待发。   (二)“四象”   形意拳“三体式”要求做到“四象”。即像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要求“四象”,就是为了像这四种动物的特殊技能,“得之于心而能尽物之性”,把它变为自己武技的特长,还要求通过动物的动作把它的内意体现出来并运用纯熟,用于实战技击。这就是三体式虽然是静态但都是象形取意,静中寓动。因此,习练者一定要认真领悟,融汇贯通。   1、“鸡腿”就是学鸡的“独立之形”和“两腿相夹”的劲力。形意拳最突出的特点是前腿向前趟进,后腿有蹬劲,长时间站桩,“两腿相夹”的劲增大,会使“独立之形”稳健,可达到“不动如山岳”的奇效。   2、“龙身”有三折之势,搜骨之法,龙常因身体“折”而力大。我们习练形意拳就是要学它这一身法,即折身的特长,以达到“三催”劲整,力能顺达,腰劲在“转”“折”中得以发放。当后膝里扣,上体反拧,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之势,使腰拧而腿顺,胯力前催。“折”是“蓄”,只有通过“折”,才能达到充分的“蓄”力,在丹田省(音醒)气,自然劲力倍增。   3、“熊膀”就是学熊的“竖项之力”和“膀垂力大”的特点。“三体式”用“拔背”、“垂肩”,以求“项直”“头顶”,发动血梢的威力,使人精神振起。同时,因垂肩抻拔双臂力贯肘、手,使上肢“三催”劲整。   4、“虎抱头”就是学“虎未扑食头早抱”,这是蓄力待发的技巧。拳经云:“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人洞紧随身”,这也是“虎抱头”技法的要旨。站“三体式”桩,拳从下颏打出变掌落与心口齐,由于坠肘沉肩,则达到“手不离心,肘不离肋”,这正是“虎抱头”技法的具体体现。   (三)“五夹”   形意拳先贤们常说,站好三体式就能站出“八面劲”。其实,“五夹”练的就是“八面劲”,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沾那那有”的真劲。   1、下颏与脖子夹:使丹田气沉,劲整而顺达,能唤起人体的内在精气神,有利于头上顶,使头发惊起,血脉速转。   2、两臂夹:通过大小臂的沉臂坠肘和两臂的相夹,使两臂束为一体,产生裹劲,同时两臂又具撑劲,习之长久,周身自生八面劲。   3、两腿夹:形意拳三体式的前三后七,并膝裹胯的“夹劲”具有独到之处。在拧腰,顺后胯,使两胯前后在一条线上,使后膝里扣,膝尖朝前,反映一个“夹劲”;前后两小腿相夹,反映一个“剪劲”。两劲相合,使腿的“夹剪劲”得逞。两腿的“夹”劲对形意桩功和下肢技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臂与腿夹:通过上肢沉肩坠肘和里裹的相互的夹,下肢前顶后蹬的夹剪劲,和丹田沉气拧腰顺胯,使上肢和下肢相对之处(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形成外三合劲,这样用意磨炼,会使上下肢的劲校整,向外发放时劲大,达到“上下相合”成为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练成弹性力。   5、臂与身夹:向外伸出的手掌心回收手指的力向前顶,臂往回夹,则沉肩坠肘的劲稳固。拳经云:“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人洞紧随身,手脚齐到才为真”。是前臂与身夹的最好解释。后臂与身夹会使前臂的劲得以充分发挥。拳经云:“前手打人,后手发劲”,“拳打一阴反一阳”,其道理就在于此。   (4)“静动”   从无极式到三体式整个过程都是“静动”结合,相互促进,“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这是整个过程的主线,也是为练好外形追求动作中的“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了坚实的基础,还要进一步去追求“静中之动”,也就是先辈们常讲的“内意之动”。即对“意”的训练,对“神”和“气”的内养,对“内劲”的培育;进而达到意到气到力到的高超境地。   拳经云:“静中之动谓之真动,动中之静谓之真静。”这些都是先辈们在习练三体式过程的体会和经验;要在平时磨砺动作的同时,追求“静中之动”,更要追求“动中之静”,只有这样持之以恒,探赜索隐地追求,才能知其“性”懂其“意”,进而才能达到“寂然不动,感而遂发”的“妙用则为神”和“不思自得,触之自应”的高超技艺。   (五)“四梢”   形意拳讲的“四梢”,是指人的毛发为血梢,舌为肉梢,手指甲、脚指甲为筋梢,牙齿为骨梢。如果习练者能把“四梢”发动起来,那气质神态就会猝然生变,自己会觉得精神雄劲,胆壮气豪,人见而生畏。“惊起四梢”实际是“意有所感,神之所施”,主要是发挥内在的精神。   在练三体式桩功时,一些人只练外形,不重内意和静中之动的求得,总感觉枯燥无味,容易产生杂念,气浮心慌,难以持久。如果将“四梢”惊起与外在动作相结合,气势自然会倍增,心平气安。

00到10年的动画,那是一部武侠剧,主角会五行拳,

  少林传奇,主角蓝天(南天?)会虎、豹、龙、蛇、鹤五种拳,全剧一共12种,只学会了5种

00到10年的动画,那是一部武侠剧,主角会五行拳,

  少林传奇,主角蓝天(南天?)会虎、豹、龙、蛇、鹤五种拳,全剧一共12种,只学会了5种

梦见他人的棍法和自己练的棍法一样

  技艺纯熟有同道中人!一半欢喜一半忧,喜得同志行道远,忧疾有竞风流!祝君好运!

求八卦掌中大摔碑手的练法和实战用法

  我记得摔碑手入门时是学习前推和左右翻手。貌似是力气很大的,爆发力很猛的。可以先练习俯卧撑。这比较实际。。。

形意拳中 五行拳 的健身效果,与五脏关系大吗

  上联:得意忘形拳戾气真足怒发冲冠!下联:争凶斗狠人毒意真深自相残杀!横批:邪门武功霸道无敌

五行八卦方位与孤虚法有什么关系?

  非杨公之传人是难以说清的旁家之说很难说是句句是金言言是玉啊比如《青囊经》里就有……点穴定向俱宜趋旺相避孤虚……甲壬阳而孤乙癸阴而虚丙庚阳而旺丁辛阴而相凡击孤者皆阳旺相者皆阴也……本人愚钝也实在难以诠释出其奥秘来矣

请问五行拳的特点是什么

  形意拳五行拳是形意拳法单操的基本拳法。兹根据劈、钻、崩、炮、横诸拳各自的特点分述之如下:(五行拳在形意拳中的重要性不必多言了吧) 一、劈拳 劈拳有形意母拳之称。母者,生儿育女也,所以形意有诸拳皆由劈拳转化之说。我认为劈拳化万拳(万,多的意思)为母拳之说不妥,因为任何一拳皆可化万拳,非劈拳之特有。形意拳最常见的开架是三体式,劈拳落定后就是一个三体式,所以大概才称劈拳为母拳的吧。 劈拳的特点是,起钻落翻比较鲜明,双臂翻转,劈敌之力由三节劲经臂旋劈出,腕掌翻转(劲在旋,形在翻)180度而出。其轨迹为一弧度很小的抛物线(不可为直线,亦不可弧度太大),这样劈出去的力迅速而有透劲。(穿透力即可由此练出)练习劈拳时发出去的劲透出掌指的方向前微下方(微微下也)才正确。如偏向下方则势不稳力不连,杀伤力小且易被敌牵带;如偏向上方则力浮且易被敌乘隙而入;直对前方则无劈意(若用拳练的就变成冲拳了)。 二、钻拳 钻拳似水,无孔不入,是指其透意,出手隐蓄,攻其不意。钻拳之轨迹应走直线,斜向前上方45度左右。有走弓背向上的抛物线者,看似合情合理,然有碍发力,且易误导出推击之意而不能正确运用此式。钻拳发的劲是瞬间爆发力,不是推射出去的,而是撑挤出去的,所以叫钻。钻拳每发劲亦由翻腕(劲旋形翻)而出(五行拳均需翻腕)Lian翻腕发力> 三、崩拳 崩拳的步法与其它四拳不同,皆因崩拳的发力有赖于身势的催动,拧腰发劲。崩拳运动之轨迹为一短距离的直线。(寸劲由此而得)拳出宜短不宜长,发力宜速不宜缓,宜脆不宜粘,前臂宜平不宜有上下。练习时注意要协调运用身体前进之势与腰的拧逼使崩劲的爆发逐步通顺。(崩拳的威力也不必我多言了吧) 四、炮拳 炮拳可谓形意看家之拳,(一般都以为是崩拳,因为崩拳名气大)上下双拳可进可退,左右双手可上可下(在上的叫阳拳,在下的叫阴拳),攻防俱佳,变化颇多。但是炮拳劲的修炼主要练的是在阴拳发力。阳拳变化灵敏,如退则可牵带,进则可变化它拳(如直拳等)攻击敌之上盘。阴拳的运动轨迹为一长距离的直线。(以上谈及运动轨迹皆以身体躯干为参照物,与身体进退产生的轨迹无关) 五、横拳 横拳素有“起横不见横”之说,是说其外形看不出横的形状,而名其为横拳。实乃用劲在横也。所以练习横拳,若有明显横向运动的轨迹(常见有身转臂横摆者,亦甚或有身不转而臂横摆开者)是不可能练出横劲的。亦有不少人说应当劲横形不横者,却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做到劲横形不横,终究还是无法练出横劲。正确的横拳练法是以练习横劲为目的的。其具体方法是丹田力,以腰为轴,逼势催动肩臂旋转180度,劲达拳腕,以腕的翻转(劲旋形翻)而“拧”出的向前外方的力。(臂、身的运动是一鼓横劲也)(这种方向的力是由横劲打出的,所以身体、臂腕并没有明显的横向运动轨迹)五行拳其它四拳皆是打法,独此横拳乃为制法。 五行拳练法要点随意杂记(因为是随想随记,所以杂乱无章) 1、转身问题:宜以前脚跟为轴内旋回扣,全身一起带动,再将重心后移(此时的后即为转身前的前方),动作相连无停顿。 2、练拳也罢,应敌也罢,均忌上下起伏、双脚离地。 3、练拳忌用劲极刚或极柔,宜刚柔相济。应敌则忌用劲不相连续。 4、上一步跟半步所跟的小半步并非刻意跟进,而是身势所带,不知觉中。即一个爆发力所引带出的缓冲。 5、发力与发劲是不同的含义,发劲并无着力点,发力必须有着力点。但是本文混谈发力发劲,是为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 6、五行拳主要就是练习手法发力。 7、五行拳各式运用时的打击部位虽然广泛,但是侧重点不同,如劈拳打头面,钻拳打咽颈,崩拳打肋胯,炮拳上打头面下打阴腹。(横拳为制法内容,主要在于横领之劲)但也非绝对,如善打钻拳者,起式即用右钻拳打击对方心脏部等。 8、丹田劲与腹式呼吸 打五行拳必须运用腹式呼吸,不用腹式呼吸就练不出丹田劲。因丹田居于腹部,长期锻炼腹式呼吸则气使下沉,气沉于丹田,才使丹田得以蓄劲。(气不沉则力浮,力浮则身不稳) 9、五行拳的练习均当磨着小臂而出拳,即前手压后手,后手磨着前手而出也。因为与人动手时,身体上的接触是少不了的(除非两个人水平相差甚多),所以很有必要进行这种抗阻训练。(前臂皮肤容易经常磨破,但是磨磨数日后适应了就不容易再磨破了) 10、三节劲与含胸拔背 人之三节者,根中稍三节也。(人又分三盘:上盘、中盘、下盘。三盘又各自分三节)以丹田为根节,向上则胸背为中节,上肢为稍节;向下则腰胯为中节,下肢为稍节。含胸则拔背顺,拔背则上下力续,胸不含、背不拔则上下力不得相续,所谓力断不连也,如何能练出整体劲力!

形意拳的站桩(三体式)、五行拳、十二形分别练什么?

  第一个问题:前手、前足和脊椎(督脉大龙),这是阳象;后手、后足和任脉(气街等),这是阴象。阳升阴降,屈伸浮沉。内功经有云: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第二个问题:这本不是一个问题。气沉丹田有助于丹田回气,转化为精气重新运达四稍,滋养身形。所以说这没有什么时候该气沉丹田的说法,给你一个要领:虚心实腹。呼吸?莫强求,自然就好。等你站出功夫来在说,早早的求这些容易岔气。孙老先生说了,第一步要靠动作来调呼吸。   第三个问题:不宜久站,站对为旨。左桩累了就换右桩,把桩法要领从头到脚的琢磨,把周身都合上要领,这叫功夫上身。等到换桩时越来越顺畅,三体式越站越自然,随意一摆架子就成时,也就差不多可以开始练五行拳了,十二形还是放放吧。不过五行拳本身就是三体式的动势,练五行其时也在练三体,这叫“先能静中架子不僵,再能动中架子不散!”   第四个问题:不说不良反应,只说站对了啥样。刚开始时后腿较累,发木、发热、直哆嗦,这都正常,以后慢慢的就没有了。前臂发酸、手心发热,尤其注意要放松,要理解上虚下实。前膝顶,后膝瞄前膝,这就容易造成掖腰时大腿根子那根大筋似乎要抽筋的感觉,慢慢来,桩法有伸筋拔骨之功,静下心来一点点的伸就行。要注意后膝膝盖,要把劲力从肩上沉到跨上,在经过膝盖沉到脚踝,在沉到脚心涌泉,自然十趾抓地,这个过程中注重一个顺字,顺既是自然的意思,和顺而不可乖戾。初站时膝盖会有些不舒服,因为他有一个适应过程,而如果你站对了,劲站顺了,那么慢慢的就不会有不良感觉了,如果练了一段时间了任然膝盖疼就说明你的姿势有问题,桩法要领不对,要调。   至于身体里面的不正常反应,最主要的是脊椎,大部分是身子不中正引起的,我以前一个师兄桩出了功夫,可是头没顶好,元气生发时在大椎这里堵住了,时间一久头部供应不顺畅,头疼,后来调整很久才好。还有一个就是中气下陷!这一点很危险,一般都是敛臀提肛收腹抱丹田的功夫不到位,抱不住,阴阳不调,以致中气下陷,这种情况久了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如脱肛等,不过这是有了功夫的人才会出现的。功夫是什么?功夫就是掌控,好的掌控能提升你的身体,掌控不得法就会损伤你的身体机能,这就是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呵呵   第五个问题:需要,按身体需要来,胃口好就多吃一些,不能跟不上营养。   另外说一句,等有出功夫的时候,会有换劲的情况,就是说功夫出了,要功夫上身,这中间有个适应过程,这个过程一般要一两天





形意五行拳练法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