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易经入门

中华文化的源头是什么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 (一)、《易经》是宇宙的法则   古人曾言:“不读易不可为将相”.在皇家“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的编列中,《易经》均居首位,将易学视作何等重要.那么《易经》是什么?占卜家说它是占筮书,气象学家说它是天文气象书,农业家说它是农事书,历史学家说它是历史哲学书,而文学思想家说它是一部文字优美结构严谨的人文书……众说纷纷,就如瞎子摸象各言其是.《易经》是一部无字天书.“易是先民的一种科学,一种符号逻辑,代表了数理的,宇宙生命、个人生命的作用,是叙述人类太阳系统的宇宙中,日、月运行的一个大法则.”《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宇宙代数学,智慧中的智慧,包括了科学、哲学、宗教,一切都函蓄了.对中国的哲学、史学、文学、艺术、伦理、宗教以及天文、历史、数学、医学、气功等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享有极高地位.老子道家的“无为而不为”的思想,佛教“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思想都是易学的阴阳辨证对立统一观.天地间易经的哲学没有迷信,可是却有宗教家绝对的严肃精神.《易经》说的是宇宙社会、人事最高的道理,变是最普通最平凡的道理,历史上人们一直用它来指导安邦治国齐家修身.只是由于文字艰深,过于精练,在芸芸众生中学易者就不多,“百姓日用而不知”了.我在此将对如何学习易学、运用易学、指导人生和事业,谈谈自己治学的经验和体会,把大家带上通神之路.   (二)、《易经》的理论、原则和法则   历史上《易经》有三种:一、神农时代的《连山易》;二、黄帝时代的《归藏易》;三、周文王被囚里所作的《周易》.《连山易》、《归藏易》已失传,现在所言的易经即是《周易》.   《易经》有三大理论精华:   一)、阴阳对立统一: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面,即对立又统一,互根互换.   二)、五行生克制化:将世上一切事物都归类于水、火、木、金、土五类,它们相互制约相互生成.   三)、天人合一:人和宇宙信息全息,互补调谐.   《易经》有三个原则:   一)、不易:任何一种事物总是常常处在相对稳定状态中,这时事物内部阴阳两个对立面处于相对稳定之中.   二)、变易:任何一种事物,当它内部阴阳双方在矛盾斗争 中,由量发展到一极值时必须会出现质变.   三)、简易:宇宙间天地自然法则本来就是简朴平易的.   《易经》有三大法则:   一)、理:即易理.易经中的哲理,探讨宇宙人生的能变,所变与不变之原因.   二)、象:《易经》中用卦象、爻象来表现世界生成发育万有现象,从中寻求其变化的原则.   三)、数:河洛理数,是现象中的数理,推演它的变化过程,而知人事与万物的前因和后果.   掌握了《易经》的三大理论,明白了三个原则,就可以用三大法则来认识事物,适应事物,依据易经的法则来察往彰来,索隐探赜.也就是可以运用易学进行占卜,即现代人说的预测.   这里必须强调只有用易学理论和原则作指导,运用易学法则进行预测的,才叫易学(或周易)预测,否则是不能称为易学预测.   (三)、八卦是宇宙万物运化的最高标志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在《矛盾论》中阐述唯物辩证法时说道:“任何事物都由矛盾着的两个对立面组成,它们即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无不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实际上它阐述的这一个唯物认识论的基本法则是我们先人早就有的唯物世界观,是易学思维的基本观点,伟人毛泽东用现代语言来叙述清楚它.他所说的两个对立面即我们上述的事物两种阴阳对立的属性,八卦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四个阴阳对立面,万事万物发展变化无不由于阴阳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而形成新的对立统一.易学概而言之为两大功能:第一大功能为认识论,即如何认识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第二大功能为方法论,即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方法和手段来适应或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生,求得最好的生存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为两论,他的“矛盾论”即对应易学的认识论,而“实践论”即对应易学的方法论.   易学的表现形式为八卦,整部《易经》从头至尾就是说卦解卦.《易经》由伏羲创八卦,文王被囚里演易而作卦辞爻辞,即《易经》的经部份,孔子写出学易心得,称十翼,即《易经》的传部份,由经和传两部份组成我们现在学的《易经》,也称《周易》.由于《易经》文简意深,文字古繁,今人不易理会读懂,但要学习易学及周易预测又必须读《易经》,为了便于学习,不少学者将古《易经》用白话译出,我本人喜读的是湖南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由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及弟子徐庭芹著译的《白话易经》.《易经》的经部卦辞爻辞为古人断卦的经验,暂可缓读.而作为后面的传部即孔子作的十翼是必读不可,且应逐字逐句反复领会.由于全部《易经》是说卦,卦是《易经》的核心,要理解《易经》首先就必须要学好卦,理悟卦,看活卦,能随时随地用八卦对应万事万物,解释万事万物的运化,从而成为人生命运和事物的主宰

中华文化的简介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历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举世公认,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多个,而其中又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为主,中华文明是多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学术界一般称之为“多源一体”的文明形成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中华文化定义为中国所有民族(即中华民族)的文化总汇,但由于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并且汉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外界普遍认知的中华文化基本上就是汉文化。由于历史上越南、琉球和朝鲜半岛曾是中国王朝的一部分,并长期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所以有历史学家认为历史上的越南、琉球和朝鲜的文化亦属于中华文化的派生,但由于二十世纪越南和朝鲜废除了汉字教育和汉语教学,今日的越南和朝鲜半岛和中华文化已没有直接的联系;而琉球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已被日本长期殖民统治,其文化和中华文化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区别;另外中华文化亦被日本部分人民尊称为“日本文化之母”,所以日本文化有选择的继承了中华文化,虽然在日本文化中能寻找到部分中国文化的影子,但日本文化和中华文化已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近现代以来由于中国的落后、日本的崛起导致二者更大的疏远,所以学者们普遍认为日本文化是中华文化、西方文化和日本土著文化的杂交体。小中华思想是一种由中华思想派生而来的,在日本、朝鲜、越南等中国以外的东亚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内存在的“文化认同”和“文明继承者”的思想。 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领袖是“巫”。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威。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请教。“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论,现代人看来太不科学,太迷信了。但谁敢保证当代科学家对宇宙现象所做的解说,等千年以后,不会被推翻而指为迷信,反科学的呢?另外,人类有两件事情无法自己处理,必须求助于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没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须要请医生诊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总是患得患失,东想西想,犹豫不决,这时就要请教他人提供意见作参考。心中有犹豫不决的事,要请教至亲好友,或者向专家咨询。在原始时代,这两件事发生了,求助于同一人,就是“巫”。由古“殹”字写作“医”,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证明。(一)先谈一谈“巫”的治病原始时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简单的。多数是饮食不适合,所引发的肠胃病“腹泻”之类,和气候不适应所引起的“感冒发烧”等。当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时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祷的方式求助于神。但是病是现实的,正在腹泻的病人靠祈祷是止不住的。聪明的“巫”便改换用食疗的方法,顺手采一些植物给病人吃。当然没有经过白老鼠、白兔子、猴子做试验,直接做临床,是非常危险的事。所以病人吃的结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没有影响,有的更严重了。“巫”又把它记录下来,什样的草治什么病,把植物的形状绘出来。到神农时候又把它整理归类汇编成《神农本草经》”,所以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就是指此事,绝对不会是用自己做试验。(二)再关于问事先民所问的事,以气象为主。主要是为了打猎。让我们回想一下,气象台具有最新的科学仪器,尚且无法预测气象的变化,“巫”又有什么本领可以确实预测呢?然后“巫”发现对于事情发展的推断,不如用药治病一样那么直接,那么明显,会产生极大的落差。对于人民的问题,又不能不回答。聪明的“巫”对于人民所提的问题不再予以明确的答案,而改采比喻的方式给对方一个暗示。而其比喻多随兴采用民谣歌词。一直流传到伏羲,把历代的“巫”回答人民的答案加以整理归纳成六十四个个案,这就是《易经》的由来。“医”和“易”是一对双胞胎,是人类文化的两大主轴,有关《易经》的版本流传:在人类没有符号文字之前,是采用结绳记事,《易经》的八卦的“阳爻”,“阴爻”是用一个大结,和二个小结分别做代表。一串一串绳子结挂在墙壁上就是“卦”的由来。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而组合成的,因此每一个六十四卦的卦是由二个三爻卦相联结,所以便称做“连三”。又因为三爻卦中没“三”这一卦,只有“山”“艮为山”。由结绳进步到符号文字以后,把“三”连结起来就像“山”如干卦的排列是「」好像两个山字连结起来的样子,故把“连三”改为“连山”了。由于文明的进步,人类知识渐开,对周遭事务的认知也有改变,故对“连山”易有所修订整理。至黄帝时代,发明了文字,把原先挂在墙壁的“连山”易,修改成平面的符号。发现易的排列,应该由坤干两卦开始。而且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地方是大地,故把坤、干排在干卦前面,排在第一,为了正名故改为“归藏”。一直延用到殷朝。周文王被纣王政治迫害,被囚在羑里。周文王被囚困在羑里为了避免纣王对他起谋反的疑心,所以对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书籍不敢读。只有弄一本“归藏”易来读,以示胸无大志。即是文王羑里城演易故事的由来。“归藏”易经周文王修订整理即改名为《周易》。对《周易》发扬最有力的是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反鲁,六十八岁获得《周易》,发现自己心中一切的疑问,在《周易》中都可以得到满足的答案。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可见其用功夫之勤。并为《周易》写了十篇文章,阐扬《周易》的理论。最后感叹“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自叹读易太晚了,假如在五十岁读到《周易》的话,就不必周游列国,到处问道了。《周易》经过孔子整理后,就定稿了,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敢更改只字词组。所以《连山》、《归藏》、《周易》实际上是一本书,由于版本不同而书名亦有所异。

易经与保险

  保险都是好的,只要买到合适自己的保险才是最好的保障

易经与保险

  保险都是好的,只要买到合适自己的保险才是最好的保障

易经的原理???

  《易经》的原理包括:   1、《易经》由太极图——阴阳爻——单卦——重卦及经文——易传所组成的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完整的过程和系统。   2、《易经》演绎着万事万物的“三易”说,即:简易、变易、不易。   3、《易经》够探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能够从中探索宇宙人生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阐明人生之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   4、、《易经》是一门学科,是一门探讨事物变化的法则或规律并控制事物变化进程的理论。     简易:是指世界上的事物再复杂再深奥,一旦人类的智慧达到,就可以把它们转换成人们容易理解和处理的问题,如现在的电脑,就是把复杂的计算程序转换成"0"和"1"这两个简单的符号。   变易:是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发展着,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如果离开这种变化,宇宙万物就难以形成。   不易:是指在宇宙间万物皆变的前提下,还有唯一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万象之物的东西不变。或者说万物皆变的规律是不变的。   换句话说,所谓“不易”,就是基本平衡;“变易”就是发展变化,就是不平衡;“简易”就是世界上所有最复杂的事物,可以用最简单的符号(即阴阳二爻)来概括。发展变化、不平衡是绝对的、永恒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   大则政治家、军事家可用于安邦治国,小则人民群众可用于立身处世,安居乐业。许多国内外学者都认为在中华文化的灵魂里,作为中国特色的辩证哲学、聪明的思维方式,包涵着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科技思维以及多元互补、和谐共处、忧患意识等,在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独具一格,对中华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在现代,《易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因为它关系到哲学思想、计谋策略、思维方式、修身养性、政治军事、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人际关系、医学养生、行为科学、文艺美学、围棋技艺等等,真是包罗万象,不胜枚举,甚至目前的科学技术,如计算机软件、遗传密码、混沌理论、耗散结构等等也可以从中等到启示,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经》六十四卦可视为有关人生问题的六十四个专题,三百八十四爻可看作三百八十四种处境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与最佳对策。《易经》,在古代是士大夫必读的高深教科书;在今天,仍然是引导人们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锦囊宝鉴,人生的行为指南。

中医 易经、

  一提到学习周易,很多人想到“不务正业”、“心术不正”。这是对周易最大的误解。其实周易是一本最正的书,周易的智慧,适用于君子,不适用于小人。周易是讲天理的,人体的道理也包含在内,这就是易经与中医的关系。

怎样自学易经?

  算命源自周易,属于周易学的一部分。   从预测的事情来看,周易预测主要包括算命(预测人的命运),测事(就事论事),看风水(阴阳宅风水)这三个方面。   从预测学的高低层次来分,又可以分为初级预测学,中级预测学,高级预测学这三个层次。   其中太乙,奇门遁甲,六壬被称为周易三式绝学,属最高层次的预测学,也是帝王之学。预测的准确率比较高,预测的范围也比较广,像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可以通过这几种预测学来预测,也是最难学的几种预测学。由于难学所以现在会的并不多,一般能掌握其中的一种就不错了。   四柱 ,八字,梅花,六爻,面相,紫徽斗数,属中等层次的预测学。这几种相对比较好学。但是一般在每个地区能用这几种方法为人算命的也不多,能找出一两个就算不错了。其中四柱八字,面相,以预测人的命运为主。六爻,梅花主要是就事论事。   像属相,手相,姓名学,称骨算命之类的层次比较低,预测的准确率也不高,属最低层次的预测学。但是由于这几种低层次的预测学比较好学,也是当今社会上的主流算命方法。比如说看手相,用属相算命,测字,姓名算命之类的。层次都比较低。   星座算命,塔罗牌之类的源自西方,是洋人发明的,层次比属相还要低很多。并不可信。这些预测术也不在周易预测学之内 。还有烧香算命的那种,属于巫术,也与周易预测学没有关系。

易经多少个字

  两个

易经是谁写的啊

  《易经》是周公写的.   他是为了辅助周文王的儿子写的. 《易经》的作者: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则有不同观点.由于成书很早,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

《易经》 读后感

  今天看了百家讲坛曾仕强先生读易经,虽只是部分片段也足以让人收益终生,曾先生是国学大师,他对易经的了解不是我辈可以启及,但我有一些感受结合近年学习哲学一些心得在这里对于老先生的观点想提出认同,提出异议.恐要见笑.   一:是阴和阳的问题,曾先生以计算机的0和1加以比较论述,我认为是非常正确,并且本人前些时间也以相同观点和同事谈及,只可惜同事都是对思想漠不关心的工人,只当时对风而言了,曾先生的观点恰与我的观点相同,让我内心平添了许多自信.   易经言"阴阳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主凶吉",阴为虚'阳为实'其中包含了对自然万物的形成现象的理解.而计算机是由0和1为基本构成单位,0和1之间的不同组合形成数据链演化为程序,发展构成了我们现在的数字光影虚拟世界.这恰恰印证了易经的阴阳互补不可或却的哲学理念.   二:就是曾先生的"持经达变"的理念,使我收益良多,这就是"保持原则,适时改变"曾先生说:"我们不一定要相同,但要彼此互相尊重"其中重要对"中"展开论述,"中庸就是恰倒好处,就是合理",中和的"中"的立场也就是要始终保持正确的'辨证的观点.对此本人也严重同意,这是用于人际交往四海皆准的道理.   而对于曾先生对"经"的解释小我不得不说些个人的看法,那就是不变与变的问题,曾先生说"经"是永恒不变的东西,就以我前数年学习辨证唯物的经验来看,世界是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的.不变是相对的,之所以说"不变"是为了比较"变","不变"是变的参照物而以.不是不变而是相对我们的时间价值观的不变.所谓的"不变"只是慢慢在变,是量变现象,实际它是不断在变化,只是到形成"质变"的时间较为漫长而已,比方说,地质的变迁就经历了无数万年,不是我们以现实人生的标准可以痕量经见的.   其他对于曾先生提出的"谦卦"等等问题我一部分表示赞同,一部分限于学识不很理解,今后会在学习的道路上继续发问. 由于时间关系,只是断断徐徐收看了台湾交通大学曾仕强教授的几个电视讲座,曾先生阐释的很多观念非常深刻,值得大家了解。这里只将我摘录的有限几个与大家分享:   1、天地每一个人都是自作自受,自己做的自己受。   2、持经达变。要有原则的变。   3、中国没有人际关系,中国是人伦关系。因为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的平等观念,而人伦关系的基础是人不平等的观念。   4、子女为父母所生,但不为父母所有。   5、福禄在丑人的身边。官越大的,太太越丑;越有钱的,太太越丑。太太丑是福气。   6、谨言慎行。中国人不允许你有话直说,有话直说是目中无人。   7、中国社会谦虚是永远正确的。   8、正确的人生观:尽自己的本分。孔子讲,尽人力、听天命。   9、教育的力量、功能是有限的,不要太过相信教育。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语出《论语??宪问》)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在这里,我们看到中国古代两位圣哲先贤对“以何报怨”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我们现在无法体会两位先哲当时的说话语境,所以不敢妄加揣度。   近日,看了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我读经典”节目中作的“易经与人生”的演讲,我有些明白了。原来,孔子把人分为中人,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三种类别的人,而孔子所作的《论语》是给中人看的,或者可以说是中人的代言人,所表达的智慧应该是中人智慧,也就是大多数人的智慧。而老子的《道德经》是写给中人以上的人看的,是非常高深的智慧。   于是,我就明白了,“以直报怨”是中级智慧,也就是一般人的智慧。“以德报怨”是高级智慧,是得道之人的智慧。那么,由此可知,“以怨报怨”应该是低级智慧了,是鲁夫莽汉的智慧。   以何报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问题是要看你的修为境界了。





从易经到中华文化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