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子叶植物茎de初生结构 茎尖分生组织经分裂?伸长,分化形成初生结gou,从成熟区做一横切可见: (一)表皮: 一层huo细胞、规则矩形。外qie向壁较厚并角化或形成蜡质、有气孔及表皮毛。行保护作用。 (二)皮层:多层生活细胞(外围组织,基本组织。淀粉qiao)外围几层为成束或成片的厚角和厚壁组织起支持作用?常含叶绿体,基ben薄壁组织大而疏松,起贮藏作用。最内层常含淀fen粒,,皮层中还有乳汁管和石细bao! (三)中柱 (维管柱) 1,维管束:由原形成层分化形cheng,椭园。在茎de横切面上排成一环、为无限维管束,包括 (1)初生韧皮部 筛管,伴胞,韧皮薄壁组织,韧皮纤维, (2)束zhong形成层 具分裂能力的细胞群 (3)初生木质部 导管,管胞。木薄壁组织,木纤维组织。 多数的植物wei外韧维管束(韧皮部在内?木质部在内)。葫芦科zhi物等少数植物为双韧维管束(木质部内外均的韧皮部)! 2。髓和髓射线 薄壁细胞组cheng!髓位于幼茎中央。sui位于每束维管束之间!有横向运输作用。 二。 单子叶植物:以禾本科植物茎为例 (一)表皮:茎最外围的一层细胞?包括 1。长细bao——主要组分!角质化 2,短细胞——栓质和硅zhi化 3?保卫细胞和副卫细胞——gou成气孔器 (二)机械组织:近表皮有数层厚壁组织连成一环,具支持功能。 (三)薄壁组织:薄壁组织兼ju皮层和髓的功能,分布于维管束之jian!外层细胞nei常有叶绿体,bao壁组织中间分布着通气的孔道——气腔,部分种类中央的薄壁组织解体形成空腔——髓腔 (四)维管束——外围为厚bi组织包围称之为维管束鞘?韧皮部在外侧。木质部位于韧皮bu之内!在横切面上呈Vxing?无形成层, 有髓腔小mai,水稻维管束两lun排列!外轮分布于厚bi组织中、较小。内轮分布于薄壁组织zhong!较大。玉米。甘蔗维管束散生yu薄壁组织中。,
初生结构: 根尖: 单:五面加厚,通道细胞,中央有髓。周围维管柱散生,外韧,韧皮射xian 双:凯氏带,木质部十字型在中央 茎尖: 单:内bu有髓腔。表皮由长短细bao组成,维管束散生。居间分生zu织 双:表皮普通!维管shu+髓+髓射线 次生结构: 根:韧皮部内始式?侧根内起源 单:一般bi较少。次生加厚一点而yi。龙血树等([。
是ban包围结构?,
是ban包围结构?,
木质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shu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表皮起保护作用.韧皮部包括筛管(运输有机物)和韧皮纤维(有ren性).木质部包括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和木纤维(坚硬).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进行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zhu年加粗.单子叶植物茎不能逐年加粗!是因为没有形成ceng.因此!该同学看到一张植物茎的横切结构图.他判断这是木本植物茎的横切.因为他在图中看到了形成层结构. 故选:D!
根ju植物茎的性质,可将zhi物分为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 1。木本植物:茎含有da量的木质!一般比较坚硬,它们又可分为: 乔木:有明显主干的高da树木 灌木:主干不明显,比较矮小,常由基部分枝,如:月季,蔷薇,紫荆等。 2。草本植物:jing含有木质较少、 这类植物又可分为: 一年生草本植物:生活周期在本年内完cheng,并结束其生命,开花结果,如:水稻。棉花等。 er年生草本植物:生活周期跨越两个年份!即第一年生长。第二年才开花结果后枯si。如:白菜,萝卜。冬小麦等, 多年生草本植物: 植物的di下部分能生活多年,每年都发芽生长, 如:大理菊。马铃薯,甘薯等, 另:环jing地理条件常可改变植物的习性,如:棉花,蓖麻在北fang为一年生植物!而在华南ze可为多年生植物! B,
1.相同之处:均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3bu分组成。ge部分的细胞类型在根,茎中也基ben上相同!根,茎中初生韧皮部发育顺xu均为外始式,2.不同之处是:(l)根表皮具根毛?无气孔,茎表皮wu根毛而往往具气孔!(2)根中有内皮层!内皮ceng细胞具凯氏带!维管柱有中柱鞘。而大多数双子叶植物茎中无显zhu的内皮层?虽谈不上具凯氏dai,茎维管柱也无中zhu鞘。(3)根中chu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相间排列。各自成束。而茎中初生木质部与初sheng韧皮部内外并列排列!共同组成束zhuang结构。(4)根初生木质部发育shun序是外始式?er茎中初生木质部发育顺序是内始式、(5)根中无髓射线!有些双子叶植物根无sui。茎中央为髓。维管束间ju髓射线!根和茎的这些差异是由二者所执行的功能和所处的环境条jian不同决定的,。
双子叶植物是韧皮部(在外)与木质部(在内)共同成束!内外排列的 外韧维管束: 韧皮部在外、外shi式 木质部在内,内始shi 葫芦科!茄科。旋花科等有双韧维管束 (木质部内外都有韧皮部)。
筛管都有,但导管不一定,双子叶植物除了少数比较原始de种类外!其它全身都有导guan!单子叶zhi物虽然绝大多数都有导管?dan很多局限于根部?或根部和茎。叶等,只有较高级的比如he本科全身都有。,
『魏晋玄学』 汉末随著儒家经学的衰微,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另一个原因就是魏初正始年间的改制运动,倡自何晏,夏侯玄.作为一种新思潮的魏晋玄学,它吸收道家精神形态,所讨论的问题,是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究极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其发展并非要取代儒家,而是要调和儒道,使儒道兼容. 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可概括地分为正始,竹林和元康三时期,在理论上有老或庄之偏重,但主要的仍是对於儒家名教的态度,即政治倾向的不同.正始时期玄学家中,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从研究名理而发展到无名.而竹林时期玄学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皆标榜老庄之学,以自然为宗,不愿与司马氏政权合作.元康时期玄学家以向秀,郭象为代表.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甲,『魏晋玄学代表人物』 「魏末西晋时期」 一,「正始时期」 代表人物 :「何晏」 重要著作 :《道德论》,《论语集解》 核心思想 : 1,本末有无 :「贵无论」 宇宙本体是超言绝象的,是无名无誉的,是天地万物形成以前就存在著. 「无」具有主宰天地万物的作用,是阴阳万物赖以化生成形的始基. 2,自然名教 :「名教本於自然」 名教的衰败是由於只注重形式的缘故,崇仁义,愈致斯伪.故必须抓住根本来维护纲常名教,这个根本就是「无」,「无名」或「道」. 3,圣人有情无情 :圣人「无情而有性」 圣人「无喜怒哀乐」,其因在於圣人无情而有性. 「凡人任情,喜怒违理,颜回任道,怒不过分」 重要成就与影响 : 正始时期清谈的领袖人物,是魏晋以下玄学风气的开创者. 是贵无论的首倡者,突破了两汉以来宇宙本原论的框架. 代表人物 :「王弼」 王弼的哲学是要直探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希望能从某种具体的事物形态之外去找寻世界统一性的原理.其主要范畴是讨论五个方面的理论问题:(一)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即本体论世界观的范畴.(二)动与静的关系问题,属於运动观的范畴.(三)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属於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范围.(四)性与情的关系问题,属於人性论的问题.(五)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即玄理哲学与政治伦理的关系问题. 重要著作 :《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 《老子指略》认为若把某种一定的事物当作世界的始基,就不能说明世界的多样性,所以「有」不能成为世界统一性的基础,故要以「无」为本. 核心思想 : 1,本末有无 :「贵无论」 「贵无论」是探索现象界背后的真实本体,作为世界本性的「道」,是绝对的「无」,是「寂然无体,不可为象」的.王弼用「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本体论结构的模式来解释「有」及「无」两者的关系.本体与现象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道」是超言绝象不ke名状的,不是一般人所能认识的对象,只有「与道同体」的圣人才能把握. 2,动与静 :「本静末动」 王弼认为「凡有起於虚,动直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本体是永恒的,寂静不动,动是相对的,是物质现象世界的东西. 3,言意之辩 :「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 王弼的言意之辨实包含著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形的现象世界,即「共相的言象意」;认为属於思想层面的「意」,虽然是很抽象深微,不能直接用属语言层面的「言」表达,但「言」可表达「象」,「意」则可以通过「象」而显示.即是可以用「言」和「象」来尽「意」.另一是无形的本体,即所谓「殊相的言象意」;是不可用「言」和「象」尽意,只能用「微言」来启发,用意会进行内心体验. 王弼清楚区别「言」,「象」,「意」三者不同,对於处理语言和思想有很大启示. 4,圣人有情无情 :「以性统情」 王弼认为圣人,也有同於常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故「圣人茂於人者神明也.同於人者五情也」.但圣人能「物物而不物於物」. 5,自然名教 :「名教本於自然」 自然为本,名教为末,自然为治之道,名教为治之具,自然为文化理想,名教为此理想的载体,故名教本於自然. 重要成就与影响 : 王弼从「以无为本」对本末,体用,一多,名教与自然等概念进行了新的解释.他开创的玄学,不仅为儒道融合开辟了道路,而且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的融合开辟了道路,宋明理学汲取了玄学本体论,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从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张载的「太虚即气」,到程朱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陆王的「宇宙是吾心」的心体物用论,都汲取了王弼玄学体用论的思想方法. 二,「竹林时期」 代表人物 :「嵇康」 重要著作 :《声无哀乐论》,《养生论》,《释私论》 核心思想 : 1,自然名教 :「越名教而任自然」 针对司马氏集团用以篡权的名教工具,尖锐地指出儒家经典所宣扬的礼法名教,司马氏所提倡的「以孝治天下」,本身就是束缚人性,违反自然,甚至是社会上一切伪善,欺诈等种种恶浊现象的根源.故不应为名教所拘,而求得精神上的自由,就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2,声无哀乐论 :声音和人的感情是两种不同的事物 认为声音和人的感情是不同的两种事物.音乐所发出的只是客观的音调,它不含有哀乐的感情,哀乐则出於人的内心,完全是主观的. 3,明胆论 :元气陶铄,众生禀焉. 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人性的善恶和才能,是由赋受的气质决定,赋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才性两者截然不同. 重要成就与影响 : 代表人物 :「阮籍」 重要著作 :《通易论》,《通老论》,《达庄论》 核心思想 : 1,自然名教 :「折衷名教与自然」 阮籍反对虚伪的名教而崇尚自然,对司马氏的篡夺表现消极不合作.阮籍的鄙弃名教,也和嵇康一样,但他并不是主张真正废弃名教,在他内心是要维护真正的名教.他崇尚自然,却不愿完全放弃名教,说明他的名教与自然调和的折衷思想. 重要成就与影响 : 阮籍的思想,由儒,而老,而庄,都有成文的专论发表.他能将庄子的思想消化,而成功地运用於现实的世界中.他对所处的时代和自身的地位认识都很透辟,使他不独能享盛名,还能不为盛名所累. 三,「元康时期」 代表人物 :「向秀」 重要著作 :《庄子注》 核心思想 : 重要成就与影响 :竹林七贤之一 代表人物 :「郭象」 以反对「无中生有说」为起点,而提出「自生无待说」,进而由「自生无待说」推至「独化相因说」,并由「独化说」导出「足性逍遥说」并以之为中间环节,最后由「足性逍遥说」得出「宏内游外」,即「名教与自然合一说」,以为其哲学的最后归宿. 重要著作 :《庄子注》 其《庄子序》云:「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 核心思想 : 1,万物独化论 :「无待而独化说」 郭象认为「无」就是什么都没有,故「无」不能生「有」,而「有」也不能为生.「有」是「块然而自生」,块然者无为而自然也,无为而自生,无有生生者也.郭象认为每一物的存在都是为它自己,而不是为其他任何一物,亦不是直接由任何物造成的.只要有一定的条件或环境出现了,一定的物就必然产生.它们的产生完全是纯粹偶然的,忽然之中变化的,即「堀然自我而独化」. 2,独化於玄冥 :「玄冥之境」 每一物之所以产生是自然而独化於玄冥深远暗合之中,是种似无非无的境界,是谁也没法了解的.宇宙的和谐是一种神秘的不可认知的必然性,而世界的一切,又是这种必然性所支配的,因此人们只能对此玄冥的和谐顺应任之. 3,足性逍遥说 :「宏内游外」 物各无待而自化,顺己性而发挥,就是足性,互为有功,就能逍遥.所谓游外,即指心理上犹如闲居山林一样逍遥自在;所谓安内,即指参与世务,日理万机.依郭象看来,圣人的游外与安内是合二而一的.圣人虽忙於世务,然其心理上却淡然自若,逍遥自得,犹如处在山林之中;这是因为「俯仰万机」正是他自足其性的表现,足性则得逍遥也.圣人无心而顺有,无为而任自然,逍遥而不离俗,游外即宏内也. 4,自然名教 :「名教即自然」 自然是万事万象的本然本性,名教就是一切政治制度,伦理规范.现实社会中「君臣上下」的名份,本身就是天理自然,绝对合理的.既是自然不过的事,只要人人安份守己,就复得其真性情了.郭象认为道家与儒家,自然与名教是可合二为一的.因此有「名教即自然」的结论. 重要成就与影响 : 郭象以有作为万物存在的根据,又主张物各自生,自为,而自为就是自然无为,这就调和了「崇有」与「无为」的矛盾. 代表人物 :「裴頠」 重要著作 :《崇有论》 核心思想 : 本末有无 :「祟有论」 裴頠总括万有的道(终极)不是虚无的,根据万物不同的形象可以分为不同类别,一切有生的存在,都是有形象的;万物变化与相互作用是错综复杂的,是客观规律的根源.裴頠不同於贵无学派,在於他承认世界的根本是「有」,而不是虚无.他排斥无作为万物本体的永恒和绝对性,肯定了万有的真实存在.他肯定「有自生」,而非「生於无」.认为「无」不能生「有」,是因为万物开始产生时,都是自己生出来的.如果一定要给它再找一个造物者作为它的依据,那是不可能的. 重要成就与影响 : 针对贵无论从抽象本体产生具体事物的负面影响而提出的.在哲学上裴頠的崇有论,是先秦以来关於物质概念认识的深化,在当时有积极意义. 代表人物 :「欧阳建」 重要著作 :「言尽意论」 核心思想 : 言意之辩 :「言尽意派」 欧阳建认为「言」既能穷尽现象界之全体,则「言」就能展示「意」.他的「言尽意」是从「名」与「物」的关系说明「言」与「意」的关系.他认为物和理不依赖於言称,言称只是辩物析理和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所谓言尽意是说人的主观意识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理),因此「意」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重要成就与影响 : 「东晋时期」 代表人物 :「僧肇」 重要著作 :《肇论》 核心思想 : 万物是亦有亦无,有无双遣而并存的. 重要成就与影响 : 在佛教上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他比较正确地运用了中观学的思辨理论,旁取儒学,玄学思想,形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他把中,印两地的思想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初步实现了佛教哲学的中国化. 他生时玄学的鼎盛期已经过去,他通过对佛学界一些不合佛学原义思想的澄清,把般若学从依附玄学的局面中摆脱出来,使佛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僧肇的佛教哲学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以后中国化佛教宗派的产生.他所提出的不少命题,成为以后佛教哲学所经常讨论的问题,也就是说,僧肇开拓了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方向. 乙,『魏晋玄学主要经典』:「三玄」 魏晋玄学主要经典是「三玄」,即《周易》,《老子》和《庄子》.清谈的主要内容和很多哲学问题都源自此「三玄」. 一,《周易》 : 《周易》原为一本占卜的书,是儒家的经典,但涉及宇宙万事万物变化的问题,哲学性很强,容易和道家思想沟通.经过两汉和黄老思想合流的发展,在魏晋时得到非常高的重视.当时各家的《周易》注释亦很多,但以王弼的《周易注》,《周易略例》及《周易大演论》等为代表.王弼的《周易注》是随文注解的,《周易略例》则是通论性的著作.《周易略例》中主要是讨论「一」和「多」的问题,而《周易注》中主要是讨论「常,变,动,静」的理论.从《周易略例》中可以了解王弼的思想取向. 自汉以降,易学可列为三系:一,管辂之术数系;二,汉易之象数系;三,以传解经之义理系.王弼的易学是属第三系的义理系.王弼论易的中心观念,见於《周易略例》中的〈明彖〉与〈明象〉.认为众多的事物,其运行变化虽然非常复杂,但并非完全无迹可寻,因为事物的变化,仍然受到本体的制约,必须依一定规则而行.这个规则,就是「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的「一」.因此,这种「一」,「多」的关系,既是一种「静」,「动」的关系,亦是「本体」和「现象」的关系.运动本身,并不能制约运动,必须要有一静止的东西,才能制约运动,使变化多端的「多」,依循一定的法则而运行. 二,《老子》 : 道家的思想,基本上是著重个人主观上心境修行的探讨,强调个人在修行中所观赏的世界是什么,而不大重视客观宇宙的根本是什么,但这并非完全不涉及宇宙存在的讨论.《老子》是道家最根本的经典,魏晋玄学家对它的重视,可说与《周易》相等.王弼的《老子注》及《老子指略》是注释《老子》方面的代表,主要在於他「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本体论结构的模式来解释「有」及「无」两者的关系. 在《老子》中,「有」及「无」都是「道」的表现形态.王弼通过对《老子》的注解,将道家所讲的道,从各个层面将其特徵显示出来;如从本体与现象的关系上说明人的精神境界应追求无限,把本原论转化为本体论,提出了体用论和人性自然等一系列问题.王弼解释《老子》,充分体现道家的特色,而且这些解释都非常符合道家的基本精神,对道家在义理发展上有很大的贡献. 三,《庄子》 : 《庄子》在魏晋玄学的地位,早期不如《周易》及《老子》,西晋末渐高,南渡以后则凌驾《周易》及《老子》之上.《庄子》的盛行,不单使玄学讨论的内容更为丰富,而且玄学的讨论方式亦增添色彩.至於《庄子》一书的注释,当时以向秀的《庄子注》及郭象的《庄子注》为最重要.后人一般都将郭象和向秀的思想放在一起讨论. 郭象注中所表现的道家思想,最重要是「?冥圆融论」.向郭以前,王弼将道家的「道」,视为主宰宇宙万事万物的法则,这样「道」和宇宙万事万物便有一种本末轻重之别.向郭认为「道」是「冥」,宇宙万事万物是「?」,但是两者并非截然二分,而是互相圆融在一起,「冥」是要通过宇宙万事万物的「?」才能显现,而「?」亦须透过「冥」才能掌握,但是两者并非分开的东西. 丙,『魏晋玄学核心内容』:「名理论」 魏晋玄学的核心内容牵涉哲学上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本体论,知识论,语言哲学,伦理学,美学等各个领域,都是前人未有触及或未能深入控探讨的问题.其主要讨论内容有:(一)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三)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四)圣人有情无情的问题,(五)才与性的关系问题,(六)声无哀乐的关系问题. 一,「本末有无」 :有与无的多层关系 儒家的本是仁义,所以礼的作用是和;道家的本是虚无,其作用是以自然为用.「本末有无」是魏晋玄学思想中,最根本要辨明的问题,在哲学中属於形上之学,涉及存有论和宇宙论的问题. 贵无论 :「以无为本」 王弼所谓「无」,是宇宙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源和本体,所谓「有」,则是宇宙万事万物的具体存在,包括一切人类社会的典章制度.前者是「体」,后者是「用」;前者是「本」,后者是「末」.「本末有无」之间并存无间,体用不离.道所具有「无」的本体特质,是要通过「有」的作用呈现才能掌握,故「有」「无」是互为体用的. 王弼的本体论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宇宙本体与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道」,「太极」,「无」是无形的宇宙本体,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是由本体产生的有形现象,本体主宰现象,所以「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是从宇宙本体性的高度说明「以无为本」.第二层次是人类社会中的治国之道与具体措施的本末关系,即以道治国,崇本以息末. 「崇本息末」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要被现象所迷惑.「崇本举末」就是抓住本质才能把握现象,本质决定现象. 崇有论 :「有自生说」 裴頠总括万有的道(终极)不是虚无的,根据万物不同的形象可以分为不同类别,一切有生的存在,都是有形象的;万物变化与相互作用是错综复杂的,是客观规律的根源.裴頠不同於贵无学派,在於他承认世界的根本是「有」,而不是虚无.他排斥无作为万物本体的永恒和绝对性,肯定了万有的真实存在.他肯定「有自生」,而非「生於无」.认为「无」不能生「有」,是因为万物开始产生时,都是自己生出来的.如果一定要给它再找一个造物者作为它的依据,那是不可能的. 无生有 有生无 无能自生 有能自生 有不能自生 无不能自生 有无相生:老子 独化玄冥 :「独化相因说」 郭象强调无就是什么都没有,因此无不能生有,而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万物是各依其性以发展变化,而非取决於其自身之外的任何因素. 郭象认为「万物虽聚而共成乎天」,整个宇宙是和谐的协调的整体,天下莫不相与相助,彼此相因.然而各个事物又无不都是无待而独化的,即是自为而不为他的.而正由於独化自为,才造成了彼此相因,犹如相互为唇齿一样,唇并不为齿而存在,然而唇亡则齿寒,唇是独化自为的,齿亦是独化自为的.然而它们之间又有著唇亡则齿寒的关系.这就是无待的待,无联系的联系,万物自生,自有,独化於玄冥之境. 「独化於玄冥」即指独化於深远暗合之中,而这种深远暗合之所以产生,是谁也没法了解的.宇宙的和谐是一种神秘的不可认知的必然性,而世界的一切,又是这种必然性所支配的,因此人们只能对此玄冥的和谐顺应任之. 二,「自然名教」 :儒家礼教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宇宙本体,世界本源,宇宙万物本来的样子 名教:人们之造作,是为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设的种种等级与教化(socialization)的总称,也可迳直指「礼教」,制度(institutions) 第一个阶段 :「何晏,王弼」「名教出於自然」 名教是「末」,自然是「本」,两者并无冲突.王弼认为礼法只是一种外表的行显示,是由外加上去的一种伪.但他并非反对礼,只是认为从「无」作用上,去掉礼法的约束,最能达到礼法背后所要达到的真正道德. 在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上,也就是说玄学哲学与政治伦理两者关系上,王弼认为自然是名教之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因此,他认为自然与名教是统一的,两者并不矛盾.名教本於自然,是自然本体的表现,而本体便是「无」,因此,人类社会也应当按照这种本体的法则运作,实现无为而治.他要求统治者能清静无为於上,「以无为为君,以不言为教」.长短,尊卑自然「各有定分」.因此,在上的最高统治者只要做到设官分职,定好名分,就可长久地坐享其成了.在这里提倡名教的儒家与崇尚无为而治的道家,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为表里的. 第二个阶段 :「阮籍,稽康」「越名教而任自然」 魏晋之际,司马氏篡夺了曹魏政权,宣扬以孝治天下,实际是打著名教的幌子,罗织罪名,排斥异己,使大批名士遭到杀害,於是有稽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出现,名教与自然由相互融合变成二者之间的对立. 名教与自然是有本质的冲突,两者不可能互相协调.嵇康认为六经,礼法,名教束缚人性,与人的本性相对立.所以他公开否认「六经为太阳,不学为长夜」,坚决反对「立六经以为准」,「以周,孔为关键」,认为越名教,除礼法,才能恢人的自然情性. 第三个阶段 :「郭象」「名教即自然」 主张万事万物各自变化,各自发展,不会互相影响.凡存在皆属自然,而名教是存在,当然亦是自然.郭象认为「道」是「冥」,宇宙万事万物是「迹」,但是两者并非截然二分,是互相圆融在一起,「冥」是要通过宇宙万事万物的「迹」才能显现,而「迹」亦须透过「冥」才能掌握.名教是自然的一部分,它并非可以脱离自然,只是自然中的不同表现.由此郭象还进而提出「各安其性」,主张人人要安於自己的本分,地位和命运.认尊卑上下,大小等级,不可逾,不可错乱.贤人,君子居於统治地位,享受爵禄,都是合乎「天性」. 三,「言意之辩」 : 易系辞载孔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属现象界,「意」则寓於本体界.「言意之辩」实为以本体界与现象界之区分为其理论出发点.言意之辩是如何认识真理,掌握世界意义的方法论问题.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其辩论内容有:人类的语言概念从何而来 形象的语言和抽象的语言有什么作用 语言所描绘的境界是什么境界 人的认识目的是什么 「言」,「象」,「意」在整个语言层面看,「言」可以指语言,「意」可以指意思,「象」可以指图象语.魏晋言意之辨有三派不同的理论. 言不尽意派 :「荀粲」 「言不尽意论」是当时魏晋言意之辨中最流行的一派,亦是魏晋以前,传统道家对语言与思想关系的看法.这派观点认为「言」与「象」都属语言层面的东西,都会受语言规则的限制,对於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是不能完全表达.认为「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非物之象所举也」.尤其是圣人之意,是象外之意,更是不能通过通俗的语言和物象表达出来. 言尽意派 :「欧阳建」 欧阳建论证可分二部分:首先他认为无论用基么语言去描述客观世界,都不会影响客观世界的存在;其次他认为语言是不可废弃的,因其可以将我们面对外物时引起的不同情志,有一不同表示. 欧阳建认为「言」既能穷尽现象界之全体,则「言」就能展示「意」.他的「言尽意」是从「名」与「物」的关系说明「言」与「意」的关系.他认为物和理不依赖於言称,言称只是辩物析理和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此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苟其不二,则无不尽.」所谓「言尽意」是说人的主观意识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理),因此「意」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