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周易风水

杜荀鹤名篇名句

  1、《送人游吴》思乡诗 唐·杜荀鹤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   2、《山中寡妇》 唐·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3、《春宫怨》描写春天 唐·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   4、《再经胡城县》讽刺诗 唐·杜荀鹤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新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5、《送友游吴越》田园诗 唐·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夜市桥边火,春风...   6、《长安冬日》 唐·杜荀鹤   近腊饶风雪,闲房冻坐时。书生教到此,天意转难知。吟苦猿三叫,形枯...   7、《送僧》 唐·杜荀鹤   道了亦未了,言闲今且闲。从来无住处,此去向何山。片石树阴下,斜阳...   8、《赠宣城麋明府》 唐·杜荀鹤   天下为官者,无君一轴诗。数联同我得,当代遇谁知?年齿吟将老,生涯...   9、《长林山中闻贼退寄孟明府》 唐·杜荀鹤   一县今如此,残民数不多。也知贤宰切,争奈乱兵何。皆自干戈达,咸思...   10、《泗上客思》 唐·杜荀鹤   痛饮复高歌,愁终不奈何。家山随日远,身事逐年多。没雁云横楚,兼蝉...   11、《塞上》 唐·杜荀鹤   草白河冰合,蕃戎出掠频。戍楼三号火,探马一条尘。战士风霜老,将军...   12、《苦吟》 唐·杜荀鹤   世间何事好,最好莫过诗。一句我自得,四方人已知。生应无辍日,死是...   13、《新栽竹》 唐·杜荀鹤   劚破苍苔色,因栽十数茎。窗风从此冷,诗思当时清。酒入杯中影,棋添...   14、《和刘评事送海禅和归山》 唐·杜荀鹤   衲外元无象,言寻那路寻。问禅将底说,传印得何心。未了群山浅,难休...   15、《赠李镡(镡自维扬遇乱,东入山中)》 唐·杜荀鹤   君行君文天合知,见君如此我兴悲。只残三口兵戈后,才到孤村雨雪时。...   16、《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 唐·杜荀鹤   握手相看谁敢言,军家刀剑在腰边。遍搜宝货无藏处,乱杀平人不怕天。...   17、《雪》唐·杜荀鹤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   18、《投从叔补阙》唐·杜荀鹤   吾宗不谒谒诗宗,常仰门风继国风。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   19、《闲居书事》 唐·杜荀鹤   竹门茅屋带村居,数亩生涯自有余。鬓白只应秋炼句,眼昏多为夜抄书。...   20、《赠休禅和》 唐·杜荀鹤   为僧难得不为僧,僧戒僧仪未是能。弟子自知心了了,吾师应为醉腾腾。...   21、《塞上》 唐·杜荀鹤   旌旗鬣鬣汉将军,闲出巡边帝命新。沙塞旋收饶帐幕,犬戎时杀少烟尘。...   22、《山中对雪有作》 唐·杜荀鹤   一浑乾坤万象收,唯应不壅大江流。虎狼遇猎难藏迹,松柏因风易举头。...   23、《早发》 唐·杜荀鹤   东窗未明尘梦苏,呼童结束登征途。落叶铺霜马蹄滑,寒猿啸月人心孤。...   24、《遣怀》 唐·杜荀鹤   驱驰岐路共营营,只为人间利与名。红杏园中终拟醉,白云山下懒归耕。...   25、《题衡阳隐士山居》 唐·杜荀鹤   闲居不问世如何,云起山门日已斜。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26、《题弟侄书堂》哲理诗 唐·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27、《题汪氏茅亭》 唐·杜荀鹤   茅亭客到多称奇,茅亭之上难题诗。出尘景物不可状,小手篇章徒尔为。...   28、《乱后宿南陵废寺寄沈明府》 唐·杜荀鹤   只共寒灯坐到明,塞鸿冲雪一声声。乱时为客无人识,废寺吟诗有鬼惊。...   29、《自叙》 唐·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30、《蚕妇》忧国忧民 唐·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31、《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32、《八骏图》 唐·杜荀鹤   丹雘传真未得真,那知筋骨与精神。只今恃骏凭毛色,绿耳骅骝赚杀人。...   33、《赠僧》 唐·杜荀鹤   利门名路两何凭,百岁风前短焰灯。只恐为僧僧不了,为僧得了总输僧。...   34、《秋夕》 唐·杜荀鹤   世间多少能诗客,谁是无愁得睡人?自我夜来霜月下,到头吟魄始终身。...   35、《溪兴》 唐·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醉来睡着无人唤,流下前溪也不知。...   36、《旅

诗人中有哪些人在仕途不得志,但却创造了千古名篇

  苏轼最为典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主要作品   古文   《荀卿论》、《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东坡志林》、《随记集》、《刑赏忠厚之至论》、《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重巽以申命论》、《进策》、《天石砚铭(并序)》、《策别课百官》六篇、《策别安万民》六篇、《策别厚货财》二篇、《策别训兵旅》三篇、《策断》四篇、《黠鼠赋》、《记游定惠院》(一作《记游定慧院》   诗歌   《赤壁赋》《后赤壁赋》《东栏梨花》《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春宵》《海棠》《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踏青》《花影》《惠崇春江晚景》《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月二十九日二首》《上元侍宴》《石苍舒醉墨堂》《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游金山寺》《题西林壁》《望海楼晚景》《雪后北台书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有美堂暴雨》《赠刘景文》《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   词作   《少年游·去年相送》《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南乡子·送述古》《永遇乐·长忆别时》《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蝶恋花·密州上元》《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望江南·春未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洞仙歌·江南腊尽》《阳关曲·中秋作》《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永遇乐·明月如霜》《南歌子·雨暗初疑夜》《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浣溪沙·醉梦昏昏晓未苏》《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哨遍·为米折腰》《洞仙歌·冰肌玉骨》《念奴娇·赤壁怀古》《南乡子·霜降水痕收》《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满庭芳·三十三年》《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浣溪沙·门外东风雪洒裾》《行香子·过七里滩》《点绛唇·不用悲秋》《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念奴娇·中秋》《水龙吟·雁》《醉翁操·琅然》   书法作品   苏轼部分书法作品(21张)   《中山松醪赋》《洞庭春色赋》《人来得书帖》《答谢民师论文帖》《赤壁赋》《江上帖》《黄州寒食诗帖》《李白仙诗帖》《次韵秦太虚诗帖》《渡海帖》《祭黄几道文卷》《梅花诗帖》《新岁展庆帖》《宝月帖》《令子帖》《东武帖》《北游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辩才韵诗》《一夜帖》《宸奎阁碑》《致若虚总管尺牍》《怀素自序》《近人帖》《与范子丰》

周易的学术研究

  《易经》讲道,而对于道讲得最早、最系统的是道家鼻祖老子。辩证法思想萌芽于《易经》体系建立于《老子》。陈鼓应指出:“老子由万事万物的对反现象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发展规律,从而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性的辩证法——它发端于《易经》而体系的建立则完成于《老子》”。《周易》的性质学界长期以来存在分歧,原因在于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周易》随着政治变迁、理论需求以及自身地位变化,性质也有所不同。 一:《周易》产生及早期,是一部筮书,为人们提供行动的准则。中国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落后,先民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当遭受意外的天灾人祸后,就萌发出借助于神意预知横祸或自己行为会带来何种后果的需求,以达到趋利避害。基于此,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当时《周易》只是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预测的需要,这种一直持续到春秋战国时期。 二:经过演化,成为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典籍。汉代,《周易》的性质有所变化,在保留原有占筮性质的同时得到了充分发展。易学家们克服了大衍法的种种局限,创立了比较完备的新筮法。焦延寿作《易林》创立焦氏筮法,其弟子京房更胜一筹,对筮法进行了彻底变革,创立纳甲法,因而在汉代筮法趋向完备。另一方面,《周易》也有了新的功能,因为《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经过《易传》解释和发挥,其哲理化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典籍。也正是这个原因,《周易》得到了汉代统治者的青睐,由原来卜筮之书,而成为官方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之书,被称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思想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变成了统治者治国的理论根据。自此以后,《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历代统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论指导作用日益显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间术士不断更新,完善筮法体系。一直到今天,《周易》二重性还是十分明显。 《周易》编次在古代十分混乱,各种版本编次存在很大差别。通行的编次是阮元所刻《十三经注疏》中的《周易正义》编次,或后人篡改的朱熹《周易本义》编次,其编次特点经传混合,把《易传》解释《周易》卦爻辞的有关部分放到对应的地方。《易传》中凡属于总论,或者无法分割的部分,放在《周易》古经之后。 古代对《周易》编次的意见不尽一致,但总的看来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派是经传合,另一派是经传异。战国时,《易传》十篇成书,《周易》经传分离,到汉代,《周易》与《易传》合称《易经》,但《周易》经传是分开的,一段把《易经》分为十二篇:《周易》古经上下两篇,《易传》十篇。西汉末,费直首次以《易经》解经,经过郑玄、王弼传费氏易,将《易传》分割,附到《周易》古经相应的地方,并在书中称有“彖曰”、“象曰”,这就是如今通行的编次。 唐孔颖达采用了王弼本作《周易正义》,使王弼易本定为一尊,但也有人认为这个本编次不完善,还应该把其它传再分,如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又在王弼本基础上把《序卦》分割,逐条放到每—卦经文之前。也有按照王弼本的乾卦的分法,将《易传》有关部分附到每一卦之后。宋代有许多易学家不同意这种方法,恢复了汉初《周易》十一篇,让《周易》经传不相混杂,如吕祖谦、朱熹等人都是采用了经传分离的编次。朱熹的《周易本义》后经人篡改,次序被打乱,《周易本义》多是被篡改次序的本子。将《周易》经传合,有利于对照传文解释《周易》古经,可以节省时间,这是有利的。但不利的一点是容易使经传不分,特别是打乱了各自的体系,不利于对二者的体系及各自的特点进行研究。而把《周易》经传分开,保持了《周易》经传原貌,克服了以上的缺点,但是,不能直接对应经传读《易》,二者各有千秋。 从易学发展史上看,先秦易学发展到老孔时代,形成了道家易、儒家易及术家易三支。其後秦始皇焚书,易以卜筮之书独存,然易学至此盛极而衰。三支易学的这一总趋势,到先秦以下乃由隐而显:透过淮南子,道家易的趋势明朗化;透过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儒门易的趋势明朗化;透过占断灾异之学,术数易的趋势明朗化 。《周易》的解释学传统至汉代而一大变。汉代对《易》的解释最重要的学派有三:一是以孟喜和京房为代表的象数之学,一是以费直为代表的义理学派,一是以严遵为首的黄老学派。孟喜、京房之易以奇偶之数和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释《周易》经传文,同时讲卦气说,并继承今文经学的传统,利用《周易》讲灾变。费直易学解经多取道德教训之意,用《彖》、《象》、《文言》中所讲的道理发挥《周易》经传文。严遵著《道德经指归》,以《周易》之义解释《老子》。这三家最重要的是孟、京一派的易学。此派易学最重要的是卦气说和纳甲说,将《周易》的卦与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物候相配,和干支、五行相配,将《易》坐实为一个定型的框架,这个框架可以装进不同的内容,框架的各个部分也可以由其规则推论而知,削弱了《周易》通过比喻、暗示、象征等进行范围广阔的意义诠释的有效性。汉易的象数传统对后世易学影响极大。 魏晋时代的王弼易学则转一方向,尽扫汉易象数学中滋蔓出来的各种学说,恢复义理学传统。他在解释《周易》经文中引入老庄哲学和东汉古文经学的传统,在解易体例上主取义说、一爻为主说、爻变说、适时说等。这在他介绍注易体例的《周易略例》中有详细说明。王弼非常重视《周易》的解释学传统,如他在《明象》中提出“得意忘象”说,主张通过卦象获取卦义,而获取卦义后就可忘掉卦象。这一说法的核心在通过解释学即象以见义,而一义能表现为不同的物象,故象不可拘泥执定。 程颐的《周易程氏传》是王弼《周易注》之后一部以义理方法解易的名著,在这部书中,解释学的方法得到了更为广阔的运用。程颐认为,《周易》是对宇宙万物的摹拟,但所要表达的,不是可用数量摹画的外在相状,而是一种道理。世界是一种道理和法则的宣示,《周易》也是一部道理和法则的宣示。六十四卦是这个总的道理在各卦所代表的特殊境遇中的体现,虽然代表六十四种境遇,但它经过解释,可以代表天下无尽的境遇。在《周易程氏传》中,对于易学、理学的概念和范畴有很多解读,这些解读主要围绕如何重建儒家道德形上学的思想体系,从而服务于“内圣外王”的社会政治理想的实现。在《周易程氏传》中,从道德形上学的“理”,到践履完成它的工夫“诚”,都有一定的诠释,这不仅充分体现了程颐高度推崇、弘扬儒家人伦道德、王道政治理念,而且还为人们从本体到工夫,从明道到行道,提出了一条非常可行的实现“内在超越”之路径。 朱熹在评论程颐《易传》时说:“《易传》明白,无难看。但伊川以天下许多道理散入六十四卦中,若作《易》看,即无意味;唯将来作事看,即字字句句有用处。 ”就是说,《周易程氏传》将《易》来做个载体讲他所见的道理,或者说是借《周易》卦爻发挥他自己的哲学思想。故无一句讲到卜筮,通篇皆在讲事理。朱熹还说:“伊川见得个大道理,却将经来合他这道理,不是解易。……他说求之六经而得,也是于濂溪处见得个大道理,占地位了。 ”这也是说,程颐先熟读六经,尤其于周敦颐处特有颖悟,以此中义理为基础,然后借《周易》发挥所见。不是伊川解释《周易》,而是《周易》解释伊川。程颐的这种易学观,对王夫之影响很大。王夫之以《周易》为道德训诫之书,就是在程颐这一基调之上继续延伸。朱熹不同意程颐以《周易》为言理之书,作《周易本义》,欲恢复《周易》本为卜筮之书,后来的易学家从中发挥出道理这一本来面目,强调《周易》的卜筮性质。王夫之吸取了朱熹的看法,不废卜筮而讲道德训诫,重点放在知得卜筮结果之后君子何以自省,何以接受道德教训而避凶趋吉。 现代中国学术界尤其是哲学史研究领域,《周易》一直被视为占筮书而难登大雅之堂。一方面承认其为传统社会官学典籍,另一方面又弃如蔽履。20世纪60年代末,台湾劳思光在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卷中,介绍了《易经》中的‘宇宙秩序’观念”。80年代,《周易》开始为大陆学术界所注意,从中国哲学史研究队伍中分离出专门从事《周易》研究的学术群体,以《周易》流传本及出土《周易》竹书、帛书文本为主,相继出版和发表大量高质量专著、论文;另一方面从逻辑学研究队伍中分离出来的专门从事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学术群体,从逻辑学的角度审视和分析《周易》,相继出版和发表了一些专著和论文,并在21世纪初,将《周易》的逻辑思想作为中国逻辑史的起点,编写入国家级重点教材,由教育部研究生办公室推荐为高校研究生教学用书。

周易的学术研究

  《易经》讲道,而对于道讲得最早、最系统的是道家鼻祖老子。辩证法思想萌芽于《易经》体系建立于《老子》。陈鼓应指出:“老子由万事万物的对反现象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发展规律,从而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性的辩证法——它发端于《易经》而体系的建立则完成于《老子》”。《周易》的性质学界长期以来存在分歧,原因在于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周易》随着政治变迁、理论需求以及自身地位变化,性质也有所不同。 一:《周易》产生及早期,是一部筮书,为人们提供行动的准则。中国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落后,先民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当遭受意外的天灾人祸后,就萌发出借助于神意预知横祸或自己行为会带来何种后果的需求,以达到趋利避害。基于此,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当时《周易》只是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预测的需要,这种一直持续到春秋战国时期。 二:经过演化,成为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典籍。汉代,《周易》的性质有所变化,在保留原有占筮性质的同时得到了充分发展。易学家们克服了大衍法的种种局限,创立了比较完备的新筮法。焦延寿作《易林》创立焦氏筮法,其弟子京房更胜一筹,对筮法进行了彻底变革,创立纳甲法,因而在汉代筮法趋向完备。另一方面,《周易》也有了新的功能,因为《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经过《易传》解释和发挥,其哲理化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典籍。也正是这个原因,《周易》得到了汉代统治者的青睐,由原来卜筮之书,而成为官方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之书,被称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思想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变成了统治者治国的理论根据。自此以后,《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历代统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论指导作用日益显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间术士不断更新,完善筮法体系。一直到今天,《周易》二重性还是十分明显。 《周易》编次在古代十分混乱,各种版本编次存在很大差别。通行的编次是阮元所刻《十三经注疏》中的《周易正义》编次,或后人篡改的朱熹《周易本义》编次,其编次特点经传混合,把《易传》解释《周易》卦爻辞的有关部分放到对应的地方。《易传》中凡属于总论,或者无法分割的部分,放在《周易》古经之后。 古代对《周易》编次的意见不尽一致,但总的看来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派是经传合,另一派是经传异。战国时,《易传》十篇成书,《周易》经传分离,到汉代,《周易》与《易传》合称《易经》,但《周易》经传是分开的,一段把《易经》分为十二篇:《周易》古经上下两篇,《易传》十篇。西汉末,费直首次以《易经》解经,经过郑玄、王弼传费氏易,将《易传》分割,附到《周易》古经相应的地方,并在书中称有“彖曰”、“象曰”,这就是如今通行的编次。 唐孔颖达采用了王弼本作《周易正义》,使王弼易本定为一尊,但也有人认为这个本编次不完善,还应该把其它传再分,如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又在王弼本基础上把《序卦》分割,逐条放到每—卦经文之前。也有按照王弼本的乾卦的分法,将《易传》有关部分附到每一卦之后。宋代有许多易学家不同意这种方法,恢复了汉初《周易》十一篇,让《周易》经传不相混杂,如吕祖谦、朱熹等人都是采用了经传分离的编次。朱熹的《周易本义》后经人篡改,次序被打乱,《周易本义》多是被篡改次序的本子。将《周易》经传合,有利于对照传文解释《周易》古经,可以节省时间,这是有利的。但不利的一点是容易使经传不分,特别是打乱了各自的体系,不利于对二者的体系及各自的特点进行研究。而把《周易》经传分开,保持了《周易》经传原貌,克服了以上的缺点,但是,不能直接对应经传读《易》,二者各有千秋。 从易学发展史上看,先秦易学发展到老孔时代,形成了道家易、儒家易及术家易三支。其後秦始皇焚书,易以卜筮之书独存,然易学至此盛极而衰。三支易学的这一总趋势,到先秦以下乃由隐而显:透过淮南子,道家易的趋势明朗化;透过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儒门易的趋势明朗化;透过占断灾异之学,术数易的趋势明朗化 。《周易》的解释学传统至汉代而一大变。汉代对《易》的解释最重要的学派有三:一是以孟喜和京房为代表的象数之学,一是以费直为代表的义理学派,一是以严遵为首的黄老学派。孟喜、京房之易以奇偶之数和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释《周易》经传文,同时讲卦气说,并继承今文经学的传统,利用《周易》讲灾变。费直易学解经多取道德教训之意,用《彖》、《象》、《文言》中所讲的道理发挥《周易》经传文。严遵著《道德经指归》,以《周易》之义解释《老子》。这三家最重要的是孟、京一派的易学。此派易学最重要的是卦气说和纳甲说,将《周易》的卦与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物候相配,和干支、五行相配,将《易》坐实为一个定型的框架,这个框架可以装进不同的内容,框架的各个部分也可以由其规则推论而知,削弱了《周易》通过比喻、暗示、象征等进行范围广阔的意义诠释的有效性。汉易的象数传统对后世易学影响极大。 魏晋时代的王弼易学则转一方向,尽扫汉易象数学中滋蔓出来的各种学说,恢复义理学传统。他在解释《周易》经文中引入老庄哲学和东汉古文经学的传统,在解易体例上主取义说、一爻为主说、爻变说、适时说等。这在他介绍注易体例的《周易略例》中有详细说明。王弼非常重视《周易》的解释学传统,如他在《明象》中提出“得意忘象”说,主张通过卦象获取卦义,而获取卦义后就可忘掉卦象。这一说法的核心在通过解释学即象以见义,而一义能表现为不同的物象,故象不可拘泥执定。 程颐的《周易程氏传》是王弼《周易注》之后一部以义理方法解易的名著,在这部书中,解释学的方法得到了更为广阔的运用。程颐认为,《周易》是对宇宙万物的摹拟,但所要表达的,不是可用数量摹画的外在相状,而是一种道理。世界是一种道理和法则的宣示,《周易》也是一部道理和法则的宣示。六十四卦是这个总的道理在各卦所代表的特殊境遇中的体现,虽然代表六十四种境遇,但它经过解释,可以代表天下无尽的境遇。在《周易程氏传》中,对于易学、理学的概念和范畴有很多解读,这些解读主要围绕如何重建儒家道德形上学的思想体系,从而服务于“内圣外王”的社会政治理想的实现。在《周易程氏传》中,从道德形上学的“理”,到践履完成它的工夫“诚”,都有一定的诠释,这不仅充分体现了程颐高度推崇、弘扬儒家人伦道德、王道政治理念,而且还为人们从本体到工夫,从明道到行道,提出了一条非常可行的实现“内在超越”之路径。 朱熹在评论程颐《易传》时说:“《易传》明白,无难看。但伊川以天下许多道理散入六十四卦中,若作《易》看,即无意味;唯将来作事看,即字字句句有用处。 ”就是说,《周易程氏传》将《易》来做个载体讲他所见的道理,或者说是借《周易》卦爻发挥他自己的哲学思想。故无一句讲到卜筮,通篇皆在讲事理。朱熹还说:“伊川见得个大道理,却将经来合他这道理,不是解易。……他说求之六经而得,也是于濂溪处见得个大道理,占地位了。 ”这也是说,程颐先熟读六经,尤其于周敦颐处特有颖悟,以此中义理为基础,然后借《周易》发挥所见。不是伊川解释《周易》,而是《周易》解释伊川。程颐的这种易学观,对王夫之影响很大。王夫之以《周易》为道德训诫之书,就是在程颐这一基调之上继续延伸。朱熹不同意程颐以《周易》为言理之书,作《周易本义》,欲恢复《周易》本为卜筮之书,后来的易学家从中发挥出道理这一本来面目,强调《周易》的卜筮性质。王夫之吸取了朱熹的看法,不废卜筮而讲道德训诫,重点放在知得卜筮结果之后君子何以自省,何以接受道德教训而避凶趋吉。 现代中国学术界尤其是哲学史研究领域,《周易》一直被视为占筮书而难登大雅之堂。一方面承认其为传统社会官学典籍,另一方面又弃如蔽履。20世纪60年代末,台湾劳思光在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卷中,介绍了《易经》中的‘宇宙秩序’观念”。80年代,《周易》开始为大陆学术界所注意,从中国哲学史研究队伍中分离出专门从事《周易》研究的学术群体,以《周易》流传本及出土《周易》竹书、帛书文本为主,相继出版和发表大量高质量专著、论文;另一方面从逻辑学研究队伍中分离出来的专门从事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学术群体,从逻辑学的角度审视和分析《周易》,相继出版和发表了一些专著和论文,并在21世纪初,将《周易》的逻辑思想作为中国逻辑史的起点,编写入国家级重点教材,由教育部研究生办公室推荐为高校研究生教学用书。

周易纹身

  出生时间:   (公历) 1996年 3月 12日 5点 30   (农历) 丙子年 正月 廿三日 卯时   八字: 丙子  辛卯  戊申  乙卯    五行: 火水 金木 土金 木木   纳音: 洞下水 松柏木 大驿土 大溪水   八字五行个数 : 2个金,3个木,1个水,1个火,1个土     本命属鼠,洞下水命。五行木旺;日主天干为土,生于春季木旺,土受克受伤严重。木来生火。(同类土火;异类木水金。) 故可纹属土之物如辰龙。属火之物如巳蛇,但不可纹兔马羊等等。     四季用神参考 : 日主天干土生于春季,喜有火、木,喜有金而少,忌金多、木多。

周易卦象有哪些

  易经》六十四卦分上经三十卦和下经三十四卦。   序 卦名 说明   1 乾   乾(拼音:qián,中古拼音:gien),六十四卦之首。上下皆由相同的乾卦组成 其六个爻皆为阳。通称“乾为天”。 代表“天”的形象。置于六十四卦之首、其次是相征"地"的坤卦,序卦传:天地定位、万物生焉。   2 坤   坤,六十四卦中排行第二之卦。上下皆是由坤卦组成 ,六个爻皆是阴爻。通称为“坤为地”。象征“大地”、与天共同蕴育万物之生成。   3 屯   屯(拼音:zhūn,中古拼音:tryn),六十四卦中排序第三之卦。外卦(上卦)为坎 、内卦(下卦)为震 。因为上卦是代表水的坎卦、下卦是代表雷的震卦,所以通称为“水雷屯”。 天地定位后万物生长,屯卦有“盈”“万物始生”之意。   4 蒙   蒙,六十四卦中第四卦。外卦(上卦)为艮 、内卦(下卦)为坎 。因为上卦是代表山的艮卦、下卦是代表水的坎卦,故通称“山水蒙”。象征万初生,“蒙昧”的状态。   5 需   需,六十四卦中第五卦。外卦(上卦)为坎 、内卦(下卦)为乾 。因为代表水的坎卦在上、代表天的乾卦在下,故通称为“水天需”。依序卦传的解释需为“饮食之道”,指万物启蒙后的养育。   6 讼   讼,六十四卦中第六卦。外卦(上卦)乾 、内卦(下卦)坎 。因为代表天的乾卦在上、代表水的坎卦在下,是故通称为“天水讼”。依序卦传的解释,为了饮食生活的“需”求,开始会有争执,是为“争讼”,是以排序在需卦之后。   7 师   师,六十四卦中第七卦。外卦(上卦)坤 、内卦(下卦)坎 、因为代表地的坤卦在上、代表水的坎卦在下,所以通称为“地水师”。师为军队之意、因为群众的争执,减变成“兴兵为师”的状况。   8 比   比,六十四卦中第八卦。外卦(上卦)坎 、内卦(下卦)坤 。因为代表水的坎卦在上、代表地的坤卦在下,故通称为“水地比”。比为比邻,亲近友好之意,起兵兴师后同群之人为“比”。   9 小畜   小畜(“畜”,拼音:xù,中古拼音:hiuk),六十四卦中第九卦。内卦(下卦)乾 、外卦(上卦)巽 。通称“风天小畜”。小畜有集合之意,人们亲近后开始集合   10 履   履,六十四卦中第十卦。内卦(下卦)兑 、外卦(上卦)乾 。通称“天泽履”。履为踩踏之意,序卦传另云:履者礼也。   11 泰   泰,六十四卦中第十一卦。内卦(下卦)乾 、外卦(上卦)坤 。通称“地天泰”。泰为通达之意。   12 否   否(拼音:pǐ,中古拼音:biix),六十四卦中第十二卦。内卦(下卦)坤 、外卦(上卦)乾 。通称“天地否”。否为闭“塞”之意。   13 同人   同人,六十四卦中第十三卦。内卦(下卦)离 、外卦(上卦)乾 。通称“天火同人”。同人是“会同”、“协同”之意。   14 大有   大有,六十四卦中第十四卦。内卦(下卦)乾 、外卦(上卦)离 。通称“火天大有”。意指大的收获。   15 谦   谦,六十四卦中第十五卦。内卦(下卦)艮 、外卦(上卦)坤 。通称“地山谦”。谦为谦逊之意。   16 豫   豫,六十四卦中第十六卦。内卦(下卦)坤 、外卦(上卦)震 。通称“雷地豫”。豫为喜悦之意。   17 随   随,六十四卦中第十七卦。内卦(下卦)震 、外卦(上卦)兑 。通称“泽雷随”。随为跟“随”之意。   18 蛊   蛊(拼音:gǔ,中古拼音:kox),六十四卦中第十八卦。内卦(下卦)巽 、外卦(上卦)艮 。通称“山风蛊”。蛊,为“腐败”之意。   19 临   临,六十四卦中第十九卦。内卦(下卦)兑 、外卦(上卦)坤 。通称“地泽临”。临者,临近之意。   20 观   观,六十四卦中第廿卦。内卦(下卦)坤 、外卦(上卦)巽 。通称“风地观”。观者,观看之意。   21 噬嗑   噬嗑(拼音:shì hé,中古拼音:zjed ghap),六十四卦中第廿一卦。内卦(下卦)震 、外卦(上卦)离 。通称“火雷噬嗑”。噬嗑为咬之意。   22 贲   贲(拼音:bì,中古拼音:pieh),六十四卦中第廿二卦。内卦(下卦)离 、外卦(上卦)艮 。通称“山火贲”。贲者饰也、装饰,修饰之意。   23 剥   剥,六十四卦中第廿三卦。内卦(下卦)坤 、外卦(上卦)艮 。通称“山地剥”。剥为“剥”落之意。   24 复   复,六十四卦中第廿四卦。内卦(下卦)震 、外卦(上卦)坤 。通称“地雷复”。复者,回“复”之意。   25 无妄   无妄,六十四卦中第廿五卦。内卦(下卦)震 、外卦(上卦)乾 。通称“天雷无妄”。妄与诚相反,虚伪的意思;无妄 ,即不虚伪。无妄也是无妄之灾之意。   26 大畜   大畜,六十四卦中第廿六卦。内卦(下卦)乾 、外卦(上卦)艮 。通称“山天大畜”。为“丰收”之意。   27 颐   颐,六十四卦中第廿七卦。内卦(下卦)震 、外卦(上)艮 。通称“山雷颐”。颐为下颚,引伸为吞噬之意。   28 大过   大过,六十四卦中第廿八卦。内卦(下卦)巽 、外卦(上卦)兑 。因为代表泽的兑卦在上、代表风的巽卦在下,是故通称“泽风大过”。有超越太多、“过犹不及”之意。   29 坎   坎,六十四卦中第廿九卦。上下卦皆为坎 。其代表水,通称为“坎为水”,意为水洼、“坎”陷之意。   30 离   离,六十四卦中第卅卦。上下同为离 。离者,为“火”,通称为“离为火”。亦有“丽”之意。   序 卦名 卦图 说明   31 咸   咸,六十四卦中第卅一卦。外卦(上卦)兑 、内卦(下卦)艮 。因为上卦是代表泽的兑卦、下卦是代表山的艮卦,所以通称为“泽山咸”。为“交感”,互相连结之意。   32 恒   恒,六十四卦中第卅二卦。外卦(上卦)震 、内卦(下卦)巽 。因为上卦是代表雷的震卦、下卦是代表风的巽卦,是以通称为“雷风恒”。恒者,“永恒”之意。   33 遁   遁(拼音:dùn,中古拼音:duonh),六十四卦中第卅三卦。外卦(上卦)乾 、内卦(下卦)艮 。因为上卦是代表天的乾卦、下卦是代表山的艮卦,所以通称为“天山遁”。序卦传云:遁者,退也。“隐匿”之意。   34 大壮   大壮,六十四卦中第卅四卦。外卦(上卦)震 、内卦(下卦)乾 。因为上卦是代表雷的震卦、下卦是代表天的乾卦,所以通称为“雷天大壮”。为“阳刚壮盛”之意。   35 晋   晋,六十四卦中第卅五卦。外卦(上卦)离 、内卦(下卦)坤 。因为上卦是代表火的离卦、下卦是代表地的坤卦,所以通称为“火地晋”。序卦传云:晋者,进也。是“进步”的象征。   36 明夷   明夷,六十四卦卦第卅六卦。内卦(下卦)离 、外卦(上卦)坤 。因为上卦是代表地的坤卦、下卦是代表火的离卦,所以通称为“地火明夷”。序卦传云:夷者,伤也。乃光明受到损伤,是故为“黑暗”之象。   37 家人   家人,六十四卦中第卅七卦。内卦(下卦)离 、外卦(上卦)巽 。因为上卦是代表风的巽卦、下卦是代表火的离卦,所以通称为“风火家人”。序卦传云:家人,内也。为“齐家”之象。   38 睽   睽(拼音:kuí,中古拼音:khue),六十四卦中第卅八卦。内卦(下卦)兑 、外卦(上卦)离 。因为上卦是代表火的离卦、下卦是代表泽的兑卦,所以通称为“火泽睽”。序卦传云:睽者,乖也。为“乖违、违背”之象。   39 蹇   蹇(拼音:jiǎn,中古拼音:kianx),六十四卦中第卅九卦。内卦(下卦)艮 、外卦(上卦)坎 。因为上卦是代表水的坎卦、下卦是代表山的艮卦,所以通称为“水山蹇”。序卦传:蹇者,难也。为“艰难”之意。   40 解   解(拼音:jiè,中古拼音:kreh),六十四卦中第四十卦。内卦(下卦)坎 、外卦(上卦)震 。因为上卦是代表雷的震卦、下卦是代表水的坎卦,所以通称为“雷水解”。序卦传:解者,缓也。乃“消除、缓和”之意。   41 损   损,六十四卦中第四十一卦。内卦(下卦)兑 、外卦(上卦)艮 。因为上卦是代表山的艮卦、下卦是代表泽的兑卦,所以通称为“山泽损”。损,为“减损”之意。   42 益   益,六十四卦中第四十二卦。内卦(下卦)震 、外卦(上卦)巽 。因为上卦是代表风的巽卦、下卦是代表雷的震卦,所以通称为“风雷益”。益者,“利益”之意。   43 夬   夬(拼音:guài,中古拼音:kruad),六十四卦中第四十三卦。内卦(下卦)乾 、外卦(上卦)兑 。因为上卦是代表泽的兑卦、下卦是代表天的乾卦,所以通称为“泽天夬”。夬者,决者。为“决裂”之意。   44 姤   姤(拼音:gòu,中古拼音:kuh),六十四卦中第四十四卦。内卦(下卦)巽 、外卦(上卦)乾 。因为上卦是代表天的乾卦、下卦是代表风的巽卦,所以通称为“天风姤”。序卦传所言:姤,遇也,柔遇刚也。为“相遇、邂逅”之意。   45 萃   萃(拼音:cuì,中古拼音:zyih),六十四卦中第四十五卦。内卦(下卦)坤 、外卦(上卦)兑 。因为上卦是代表泽的兑卦、下卦是代表地的坤卦,所以通称为“泽地萃”。序卦传:萃者,聚也。为“汇聚”之象。   46 升   升,六十四卦中第四十六卦。内卦(下卦)巽 、外卦(上卦)坤 。因为上卦是代表地的坤卦、下卦是代表风的巽卦,所以通称为“地风升”。序卦传所言:聚而上者,谓之升。为“上升”之象。   47 困   困,六十四卦中第四十七卦。内卦(下卦)坎 、外卦(上卦)兑 。因为上卦是代表泽的兑卦、下卦是代表水的坎卦,所以通称为“泽水困”。为“受围困”之象。   48 井   井,六十四卦中第四十八卦。内卦(下卦)巽 、外卦(上卦)坎 。因为代表水的坎卦在上,代表风的巽卦在下,故通称“水风井”。为用木桶汲井水之象。代表能“养生民而无穷”。   49 革   革,六十四卦中第四十九卦。内卦(下卦)离 、外卦(上卦)兑 。因为代表泽的兑卦在上,代表火的离卦在下,故通称“泽火革”。序卦传所言:革,去故也。为“改革、革新、革命”之象。   50 鼎   鼎,六十四卦中第五十卦。内卦(下卦)巽 、外卦(上卦)离 。因为代表火的离卦在上、代表风的巽卦在下,故通称“火风鼎”。序卦传所言:鼎,取新也。为“鼎新”之意。   51 震   震六十四卦中第五十一卦。上下卦皆是八卦中的震卦 。因为震卦代表“雷”,故通称为“震为雷”。序卦传:震者,“动”也。   52 艮   艮(拼音:gèn)六十四卦中第五十二卦。上下卦皆是由八卦中的代表山的艮 所组成。因为艮卦代表“山”,故通称为“艮为山”。艮者,止也。有“高山静止不动、不动如山”之意。   53 渐   渐(拼音:jiàn,中古拼音:ziemx),六十四卦中第五十三卦。内卦(下卦)艮 、外卦(上卦)巽 。因为上卦是代表风的巽卦、下卦是代表山的艮卦,故通称为“风山渐”。序卦传:渐者,进也。为“渐进”之意。   54 归妹   归妹,六十四卦中第五十四卦。内卦(下卦)兑 、外卦(上卦)震 。因为上卦是代表雷的震卦、下卦是代表泽的兑卦,所以通称为“雷泽归妹”。序卦传云:归妹,女之终也。形容“女子出嫁”。   55 丰   丰,六十四卦中第五十五卦。内卦(下卦)离 、外卦(上卦)震 。因为上卦是代表雷的震卦、下卦是代表火的离卦,所以通称为“雷火丰”。为“丰盛”之意。   56 旅   旅,六十四卦中第五十六卦。内卦(下卦)艮 、外卦(上卦)离 。因为上卦是代表火的离卦、下卦是代表山的艮卦,故通称为“火山旅”。为“探索”之意。   57 巽   巽(拼音:xùn,中古拼音:suonh),六十四卦中第五十七卦。上下卦皆由八卦中代表‘风’的巽 所组成,因此通称为“巽为风”。序卦传云:巽者,入也。象征风“无孔不入”的特性。   58 兑   兑(拼音:duì,中古拼音:duad)六十四卦卦第五十八卦。上下卦皆是由八卦中代表(沼)泽的兑 所组成,是故又通称为“兑为泽”。序卦传云:兑者,悦也。代表“喜悦”之意。   59 涣   涣,为六十四卦中第五十九卦。内卦(下卦)坎 、外卦(上卦)巽 。因为上卦是代表风的巽卦、下卦是代表水的坎卦,故通称为“风水涣”。序卦传:涣者,离散也。有“涣散”的意思。   60 节   节,六十四卦中第六十卦。内卦(下卦)兑 、外卦(上卦)坎 。因为上卦是代表水的坎卦、下卦是代表泽的兑卦,所以通称为“水泽节”。序卦传:节,止也。有“节止”、“节制”之意。   61 中孚   中孚(“孚”,拼音:fú,中古拼音:phyo),是六十四卦中第六十一卦。内卦(下卦)兑 、外卦(上卦)巽 。因为上卦是代表风的巽卦、下卦是代表泽的兑卦,所以通称为“风泽中孚”。序卦传:中孚,中孚,信也。代表“诚信”之意。   62 小过   小过,是六十四卦中第六十二卦。内卦(下卦)艮、外卦(上卦)震。因为上卦是代表雷的震 卦、下卦是代表山的艮 卦,所以通称为“雷山小过”。为“稍有过失”之意。   63 既济   既济,六十四卦中第六十三卦。内卦(下卦)离 、外卦(上卦)坎 ,因为上卦是代表水的坎卦、下卦是代表火的离卦,所以通称为“水火既济”。序卦传云:既济,定也。有安定之象。   64 未济   未济,六十四卦中最后一卦。内卦(下卦)坎 、外卦(上卦)离 。因为上卦是代表火的离卦、下卦是代表水的坎卦,所以通称为“火水未济”。代表“事未成”之意。   好好学吧,周易会中意有缘之人的。

《周易》可信吗?

  周易本身是科学的,但科学不等于不会有错,比如你在累计账目时,可能会出错,但不能因为出错就说数学是骗人的:医生可能出现误诊,甚至有些疾病根本也诊断不出来,但没有人说医学本身是骗人的;天气预报出错的频率也很高,为什么国家不但不禁止还天天在播报?为什么没有人说天气预报不是科学的?这是人们对《周易))本身的不公平,社会上有很多庸医、假医、假药,他们也在到处骗人,人们都能理解这不是医学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我们不会因为有这样的假医、庸医而全面否定医学这门学科。同样也有许多人打着周易旗号,到处去骗人,但这也不是周易本身的错,为何因此却全面否定易学这门学科呢?!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两面性(阴阳性),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影响。但我们不能因为它有负面影响,而就不去研究它,甚至否定它、扼杀它;比如,电的作用性很大,给社会带来很多积极因素,但电又令引起火灾,过死人。再如枪支,有利的一方面可以起防护作用,消灭敌人,但犯罪分子却用来危害人民和社会安全。其实这些东西的本身没有错,关键是操作它的人,是人的因素改变了它的效应。周易也是一样,有人利用周易来骗人,也有人运用周易来为人类造福。

周易怎么才能看懂

  学习周易 国家周易协会副会长宿志刚老师他这么说单击[

关于周易算命

  1、算命的方法很多,有紫微、八字、占星……有中国的也有西方的。   中国的多为周易卦理和五行阴阳学说,而西式的则以占星术为主。但是两者的源头皆是天文历法。西式的也就是星座的算命,是按星座和宫等来看个人的每一方面,一般我们看到的只有日座也就是生日所属的星座,但综合年月日时的星盘,则比较复杂,比如月座主管母亲的影响、内心的想法等。   中国的算命通常是五行阴阳术,其中八字就很显著,以年月日时分为四柱,以日柱的天干代表我,从我的五行和阴阳,来推分其它的七个代表的是什么。比如我为辛(金),为阴。则见庚(金,阳)则为和我同辈的与我性别相反的兄弟姐妹。如我为辛(金,阴),则生我者为土,以戊(土,阳)为母。这就是五行理论上的土生金。所以,看到你的八字,也就同时知道你的父母、兄弟姐妹和朋友,而不同的五行和阴阳有不同的属性,生于不同季节和月份有不同的喜忌,由此可见你的性格和身体状况等,也因喜忌可见你与身边的人的关系是亲密还是恶劣。也是同一原理,来看你的过去未来(每十年一大运,每年有一天干地支的。比如今年是壬辰)。     2、关于统治者的问题   算命学术要受到国运的影响,而国运跟统治者自身的命运走向息息相关。   算命是为了趋吉避凶,但是改命却不那么简单,要涉及风水等等,而且改命改风水是需要代价的。气数已尽时,就像一个人走到老年,怎么也不可能回到少年时代,也就是一个朝代的灭亡。其中起起伏伏,也就像一个人的运气,每十年的大运和每年的流年与本身命格的相互影响。   并不是统治者想要自己的朝代走向灭亡,而是新的统治者已经出现。   把整个历史看作一个人的一生发展,那也就好理解了。走运时昌盛,不走运时就衰败。     3、关于算命大家。   这一学术,并不培养统治者,因为太了解命数反而是很淡定和坦然的。不意味着不算,而是水平不同,应用的方向不同。   比较有名的刘伯温啊,袁天纲啊,他们重在应用啊。但是他们哪个是自己去争官夺利呢?   人的一生就是这样,能了解更多人生的奥秘,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明白运气好时,要收敛;运气不好时要藏锋;与自己有害时要提前的溜走保身这方是数术之士的明途。   周易学之 ,是为明周天伦常之理,如潜龙在渊,即指时运不到是龙也要乖乖的在渊里潜着,等待时机。时机不到还要强出头,那就有可能被当鲤鱼吃掉。或许这条龙永远都不可能等到机会,但是至少等不到也可以好好活到老死。推崇它的理由很多,统治者的认可往往是为了稳固江山,而不完全倾信。

关于周易学习

  《周易》一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先学习传统国学文化,再去接触《周易》会好一些。同时需要说明一定不要被那些别人吹捧的占测方面的内容所吸引。   推荐:朱伯昆的《周易基础教程》,或者 南怀瑾的《易经杂说》,先看看吧





周易起名篇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