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周易风水

《短歌行》(曹操)全文翻译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简评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我们现在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   “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旁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所以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本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这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抒发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用四言体写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诗的开头情绪稍嫌低沉,但整首诗的基调还是昂扬奋发的,在这点上和《龟虽寿》有点类似。按诗意划分,每八句一节,共四节。   前八句为第一节,诗人对人生的短暂发出感慨和忧愁,并要借酒来浇愁。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写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朝露”之比,形象鲜明,意蕴深刻,富有哲理。 总之,第一节的节意可以一个“愁”字来概括。   接下来“青青子衿”以下八句为第二节,情味更加深厚缠绵厂。“青青子衿”二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原句,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绕在我的心间。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诗人用这古诗句,是表达对贤才的渴求。诗句语气婉转,情味深细,表达厂诗人内心深处的活动,这也是他原来颁布的《求贤令》之类的政治文件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接下来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的。总之,诗人引用古诗自然妥贴,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心愿。   “明明如月”以下八句为第三节,这八句是对前两节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也就是说,从“明明如月”开始的四句说忧愁,强调和照应第一节;从“越陌度阡”开始的四句说礼遇贤才,强调和照应第二节。如此强调照应,使全诗有低昂抑扬、反复咏叹的效果。“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说,天上的明月何时才会停止运行呢?比喻意是,我求贤如渴之心有如天上的明月,天地人共鉴,这颗心是永远不会止息的。   最后“月明星稀”以下八句为第四节,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话似也表达诗人心情。   总的说来,这首诗像曹操的其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一样,主要是他当时渴求实现政治理想的一种曲折反映。然而这种政治性的东西完全熔铸在抒情艺术当中,以情理景完美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了。   参考资料:[

短歌行翻译及全文带拼音

  对(duì)酒(jiǔ)当(dāng)歌(gē),人(rén)生(shēng)几(jǐ)何(hé)?   譬(pì)如(rú)朝(zhāo)露(lù),去(qù)日(rì)苦(kǔ)多(duō).   慨(kǎi)当(dāng)以(yǐ)慷(kāng),忧(yōu)思(sī)难(nán)忘(wàng).   何(hé)以(yǐ)解(jiě)忧(yōu),唯(wéi)有(yǒu)杜(dù)康(kāng).   青(qīng)青(qīng)子(zǐ)衿(jīn),悠(yōu)悠(yōu)我(wǒ)心(xīn).   但(dàn)为(wéi)君(jūn)故(gù),沉(chén)吟(yín)至(zhì)今(jīn).   呦(yōu)呦(yōu)鹿(lù)鸣(míng),食(shí)野(yě)之(zhī)苹(píng).   我(wǒ)有(yǒu)嘉(jiā)宾(bīn),鼓(gǔ)瑟(sè)吹(chuī)笙(shēng).   明(míng)明(míng)如(rú)月(yuè),何(hé)时(shí)可(kě)掇(duō).   忧(yōu)从(cóng)中(zhōng)来(lái),不(bù)可(kě)断(duàn)绝(jué).   越(yuè)陌(mò)度(dù)阡(qiān),枉(wǎng)用(yòng)相(xiāng)存(cún).   契(qì)阔(kuò)谈(tán)宴(yàn),心(xīn)念(niàn)旧(jiù)恩(ēn).   月(yuè)明(míng)星(xīng)稀(xī),乌(wū)鹊(què)南(nán)飞(fēi).   绕(rào)树(shù)三(sān)匝(zā),何(hé)枝(zhī)可(kě)依(yī)?   山(shān)不(bù)厌(yàn)高(gāo),海(hǎi)不(bù)厌(yàn)深(shēn).   周(zhōu)公(gōng)吐(tǔ)哺(bǔ),天(tiān)下(xià)归(guī)心(xīn).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何以解忧?难有杜康.——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才能使天下我.

求帮翻译这句话《周易·系辞下》:“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几者”是指发现了不好苗头或是预感到灾祸将至的人.   “动”可直译变动,也可引伸一下就是指 预见到不好事件将发生的人 明里暗地 所做的全部行为.   这个“动”是动词也可作名词,根据前面的解释,译作 变动 那就是动词,译作 所做的全部行为 那就是名词.   “微”是指上面的“动”的范围,虽然“微”有小的意思,但现实生活中不一定是小范围的动作,我们看《周易》要时刻谨记“易”的精髓.   这里之所以用“微”是想起到强调的作用,告诉人们避免灾难并没有那么难,其实很简单~!   “吉”是指聪明、有远见、识大体等等.   “先见者”是指预先看到事态往不好方向发展的人.这里探讨一下,历史中乃至现今社会,能预见到不好发展方向的人其实很多,那这个“先见者”是指谁呢?!应是指 预见到了,并努力挽回不良事态发展或自身避开灾祸的人,也就是具体实施的人,而只是预见到了,却不行动的人不能称之为“吉”.   “君子”这里的君子大到指开明君主,小到指聪明、有远见的一般人,绝不是指那些饱读诗书的儒雅学士.饱读诗书的学者不一定聪明、有远见.   “见几”指发现了不良事态的苗头,亦或是机遇等等,总之就是一种发现或觉察到介于正反两面的时机.   “作”指行动,有作为,有准备等等.   “俟”指等待,在这里可以引伸一下,也可指观望,所谓观望就是指先看看事态发展得怎么样,是有利于自己的,还是不利于自己的.   “终日”在这里可以指时机错过的日子,也可指遥遥无期,还可指不得不做出决断的日子,等等等等   若要我直接翻译成一句话给你,那不可能,本身《周易》讲的就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强调的就是“易变乃久”的道理.上面那句话我可以放在不同环境下解释出不同的意思.但其真正的意义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就是《周易》的魅力所在.读懂了就是自己的,不懂的那就是云里雾里神似天书.这里不是吹嘘我看得懂《周易》,只是想说,《周易》这本书其实没必要深究里面的每一句话,只要读懂个大概,知其五分意就行了,剩下的就靠自己揣摩了.就拿你提的这句,我刚见时,只知其两分意,思考一下,又知晓一些,再回想一下历史沉浮、名人事迹,恩~~~,我明白了它的意思了,所以我这才敢出来写译.   若满意,请采纳一下,谢谢

求帮翻译这句话《周易·系辞下》:“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几者”是指发现了不好苗头或是预感到灾祸将至的人.   “动”可直译变动,也可引伸一下就是指 预见到不好事件将发生的人 明里暗地 所做的全部行为.   这个“动”是动词也可作名词,根据前面的解释,译作 变动 那就是动词,译作 所做的全部行为 那就是名词.   “微”是指上面的“动”的范围,虽然“微”有小的意思,但现实生活中不一定是小范围的动作,我们看《周易》要时刻谨记“易”的精髓.   这里之所以用“微”是想起到强调的作用,告诉人们避免灾难并没有那么难,其实很简单~!   “吉”是指聪明、有远见、识大体等等.   “先见者”是指预先看到事态往不好方向发展的人.这里探讨一下,历史中乃至现今社会,能预见到不好发展方向的人其实很多,那这个“先见者”是指谁呢?!应是指 预见到了,并努力挽回不良事态发展或自身避开灾祸的人,也就是具体实施的人,而只是预见到了,却不行动的人不能称之为“吉”.   “君子”这里的君子大到指开明君主,小到指聪明、有远见的一般人,绝不是指那些饱读诗书的儒雅学士.饱读诗书的学者不一定聪明、有远见.   “见几”指发现了不良事态的苗头,亦或是机遇等等,总之就是一种发现或觉察到介于正反两面的时机.   “作”指行动,有作为,有准备等等.   “俟”指等待,在这里可以引伸一下,也可指观望,所谓观望就是指先看看事态发展得怎么样,是有利于自己的,还是不利于自己的.   “终日”在这里可以指时机错过的日子,也可指遥遥无期,还可指不得不做出决断的日子,等等等等   若要我直接翻译成一句话给你,那不可能,本身《周易》讲的就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强调的就是“易变乃久”的道理.上面那句话我可以放在不同环境下解释出不同的意思.但其真正的意义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就是《周易》的魅力所在.读懂了就是自己的,不懂的那就是云里雾里神似天书.这里不是吹嘘我看得懂《周易》,只是想说,《周易》这本书其实没必要深究里面的每一句话,只要读懂个大概,知其五分意就行了,剩下的就靠自己揣摩了.就拿你提的这句,我刚见时,只知其两分意,思考一下,又知晓一些,再回想一下历史沉浮、名人事迹,恩~~~,我明白了它的意思了,所以我这才敢出来写译.   若满意,请采纳一下,谢谢

曹操《短歌行》其二全文翻译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皎皎如月,何时可掇?)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我是个算命先生哪里能线上看全文?

小窗我邮箱,我给你发个TXT

六个“墨水瓶”故事的全文

  语文课本第四册第18课六个“墨水瓶”   六个“墨水瓶”   有一年,列宁被沙皇政府逮捕了,关在一间狭小的单人牢房里。这间牢房黑乎乎的,只有一个小窗户透进一点微弱的光。在这样困难的环境里,列宁仍然坚持学习。他让家里的人送来许多书。他一边读书,一边秘密写了不少传单和小册子,指导监狱外边的革命斗争。   列宁在监狱里写这些秘密文件,要是被看守发现了,就得延长监禁期限。列宁想了个非常巧妙的办法,他把面包捏成“墨水瓶”,装上牛奶,在书上空白的地方写字。牛奶干了,什么也看不出来。书送到外边,同志们拿到了,只要在火上一烤,字就会显出来。列宁写的时候非常小心。一听见门响,他就把“墨水瓶”放进嘴里大嚼起来。看守一天要来检查好几次,从没有发现这个秘密。   有一次,列宁在写给同志的信里很风趣地说:“今天真不走运,一连吃了六个‘墨水瓶’!”

马恒君的《周易正宗》与《周易(全文注释本)》的基本内容是否相同?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8476563.html

古文版易经全文

  易经已发送至QQ邮箱,注意查收,看看是不是这个啊。

这段话怎么翻译?来自《周易》里面的。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天地最开始是没有形状的,也没有任何动作,所以只是说“知”。有了成型的物体后,才能开始制造,所以说“作”。   家父说:知就是为,为就是作。乾是最初的开始,万物因此而有源头。坤培育出物品,万物因此而产生。   周语说:”知晋国之政“。知政,说的就是为政。”三年而知郑国之政“。高诱注说:”知的意思好比为。“





周易全文翻译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