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周易风水

什么是周易?

  《周易》名列五经之首,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着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中华建筑、音乐、医学、纪年等等,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就连《论语》中也多处引用《周易》的词语。   周易作者   关于其作者,《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着,今人则有不同观点。由于成书很早,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今天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指《易经》和《易传》二者的结合。   周易内容   周易》一名《易》,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书,其基本因素为阳爻、阴爻,又构成八卦, 即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八卦再重叠起来,构成六十四卦,如泰,否,每卦均有六爻。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卦辞是解释全卦的含义,爻辞是解释每一爻的意义。《易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经从乾到离,凡三十卦;下经从咸到未济,凡三十四卦,熹平石经《周易》即如此划分,知汉以来传本未变.   《周易》的起源为河图、洛书。传说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依此制定出八卦。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的卦辞,后在春秋时期,圣人孔子着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辛免于难。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易道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周易》内容元素   阴阳:《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观念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象,在其内部同时存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处个不断的变化之中;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并始终处于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保持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态势。阴阳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周易》的主旨,就在于指导我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爻:在《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称作阳爻。“--’称作阴爻.   三、卦:由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卦”,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易传·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八个由三个爻组成的卦,也叫经卦或单卦.   六十四卦:由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其卦名同单卦.   周易的应用   《周易》是以八卦为主体,以六十四卦为经书,以资讯预测而闻名,以有宝贵的科学价值而流传至今,以其深奥的科学理论而为世人所重视,以其对人类的重大贡献而为世人所钦佩和崇拜.   《周易》64卦在数理方面的规则和2进制完全一样,阴爻-- 就是0,阳爻—就是1 ,在十八世纪初被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完全解读.   目前,我国的《周易》研究已由理论研究,逐步地转向了应用研究;立足研究,狠抓应用。现在把研究《周易》同现代科学结合起来的人越来越多,应用成果也越来越多。如气象、体育、医学、优生、经营管理等生活的各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和可喜的成就。可以断定,《周易》的应用,将对我国科学事业的促进,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道德经》原文

  一章(45)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章(46)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章(47)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四章(48)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49)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六章(50)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51)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章(5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九章(53)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十章(54)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十一章(55)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二章(56)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周易的学术研究

  《易经》讲道,而对于道讲得最早、最系统的是道家鼻祖老子。辩证法思想萌芽于《易经》体系建立于《老子》。陈鼓应指出:“老子由万事万物的对反现象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发展规律,从而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性的辩证法——它发端于《易经》而体系的建立则完成于《老子》”。《周易》的性质学界长期以来存在分歧,原因在于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周易》随着政治变迁、理论需求以及自身地位变化,性质也有所不同。 一:《周易》产生及早期,是一部筮书,为人们提供行动的准则。中国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落后,先民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当遭受意外的天灾人祸后,就萌发出借助于神意预知横祸或自己行为会带来何种后果的需求,以达到趋利避害。基于此,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当时《周易》只是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预测的需要,这种一直持续到春秋战国时期。 二:经过演化,成为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典籍。汉代,《周易》的性质有所变化,在保留原有占筮性质的同时得到了充分发展。易学家们克服了大衍法的种种局限,创立了比较完备的新筮法。焦延寿作《易林》创立焦氏筮法,其弟子京房更胜一筹,对筮法进行了彻底变革,创立纳甲法,因而在汉代筮法趋向完备。另一方面,《周易》也有了新的功能,因为《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经过《易传》解释和发挥,其哲理化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典籍。也正是这个原因,《周易》得到了汉代统治者的青睐,由原来卜筮之书,而成为官方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之书,被称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思想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变成了统治者治国的理论根据。自此以后,《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历代统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论指导作用日益显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间术士不断更新,完善筮法体系。一直到今天,《周易》二重性还是十分明显。 《周易》编次在古代十分混乱,各种版本编次存在很大差别。通行的编次是阮元所刻《十三经注疏》中的《周易正义》编次,或后人篡改的朱熹《周易本义》编次,其编次特点经传混合,把《易传》解释《周易》卦爻辞的有关部分放到对应的地方。《易传》中凡属于总论,或者无法分割的部分,放在《周易》古经之后。 古代对《周易》编次的意见不尽一致,但总的看来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派是经传合,另一派是经传异。战国时,《易传》十篇成书,《周易》经传分离,到汉代,《周易》与《易传》合称《易经》,但《周易》经传是分开的,一段把《易经》分为十二篇:《周易》古经上下两篇,《易传》十篇。西汉末,费直首次以《易经》解经,经过郑玄、王弼传费氏易,将《易传》分割,附到《周易》古经相应的地方,并在书中称有“彖曰”、“象曰”,这就是如今通行的编次。 唐孔颖达采用了王弼本作《周易正义》,使王弼易本定为一尊,但也有人认为这个本编次不完善,还应该把其它传再分,如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又在王弼本基础上把《序卦》分割,逐条放到每—卦经文之前。也有按照王弼本的乾卦的分法,将《易传》有关部分附到每一卦之后。宋代有许多易学家不同意这种方法,恢复了汉初《周易》十一篇,让《周易》经传不相混杂,如吕祖谦、朱熹等人都是采用了经传分离的编次。朱熹的《周易本义》后经人篡改,次序被打乱,《周易本义》多是被篡改次序的本子。将《周易》经传合,有利于对照传文解释《周易》古经,可以节省时间,这是有利的。但不利的一点是容易使经传不分,特别是打乱了各自的体系,不利于对二者的体系及各自的特点进行研究。而把《周易》经传分开,保持了《周易》经传原貌,克服了以上的缺点,但是,不能直接对应经传读《易》,二者各有千秋。 从易学发展史上看,先秦易学发展到老孔时代,形成了道家易、儒家易及术家易三支。其後秦始皇焚书,易以卜筮之书独存,然易学至此盛极而衰。三支易学的这一总趋势,到先秦以下乃由隐而显:透过淮南子,道家易的趋势明朗化;透过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儒门易的趋势明朗化;透过占断灾异之学,术数易的趋势明朗化 。《周易》的解释学传统至汉代而一大变。汉代对《易》的解释最重要的学派有三:一是以孟喜和京房为代表的象数之学,一是以费直为代表的义理学派,一是以严遵为首的黄老学派。孟喜、京房之易以奇偶之数和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释《周易》经传文,同时讲卦气说,并继承今文经学的传统,利用《周易》讲灾变。费直易学解经多取道德教训之意,用《彖》、《象》、《文言》中所讲的道理发挥《周易》经传文。严遵著《道德经指归》,以《周易》之义解释《老子》。这三家最重要的是孟、京一派的易学。此派易学最重要的是卦气说和纳甲说,将《周易》的卦与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物候相配,和干支、五行相配,将《易》坐实为一个定型的框架,这个框架可以装进不同的内容,框架的各个部分也可以由其规则推论而知,削弱了《周易》通过比喻、暗示、象征等进行范围广阔的意义诠释的有效性。汉易的象数传统对后世易学影响极大。 魏晋时代的王弼易学则转一方向,尽扫汉易象数学中滋蔓出来的各种学说,恢复义理学传统。他在解释《周易》经文中引入老庄哲学和东汉古文经学的传统,在解易体例上主取义说、一爻为主说、爻变说、适时说等。这在他介绍注易体例的《周易略例》中有详细说明。王弼非常重视《周易》的解释学传统,如他在《明象》中提出“得意忘象”说,主张通过卦象获取卦义,而获取卦义后就可忘掉卦象。这一说法的核心在通过解释学即象以见义,而一义能表现为不同的物象,故象不可拘泥执定。 程颐的《周易程氏传》是王弼《周易注》之后一部以义理方法解易的名著,在这部书中,解释学的方法得到了更为广阔的运用。程颐认为,《周易》是对宇宙万物的摹拟,但所要表达的,不是可用数量摹画的外在相状,而是一种道理。世界是一种道理和法则的宣示,《周易》也是一部道理和法则的宣示。六十四卦是这个总的道理在各卦所代表的特殊境遇中的体现,虽然代表六十四种境遇,但它经过解释,可以代表天下无尽的境遇。在《周易程氏传》中,对于易学、理学的概念和范畴有很多解读,这些解读主要围绕如何重建儒家道德形上学的思想体系,从而服务于“内圣外王”的社会政治理想的实现。在《周易程氏传》中,从道德形上学的“理”,到践履完成它的工夫“诚”,都有一定的诠释,这不仅充分体现了程颐高度推崇、弘扬儒家人伦道德、王道政治理念,而且还为人们从本体到工夫,从明道到行道,提出了一条非常可行的实现“内在超越”之路径。 朱熹在评论程颐《易传》时说:“《易传》明白,无难看。但伊川以天下许多道理散入六十四卦中,若作《易》看,即无意味;唯将来作事看,即字字句句有用处。 ”就是说,《周易程氏传》将《易》来做个载体讲他所见的道理,或者说是借《周易》卦爻发挥他自己的哲学思想。故无一句讲到卜筮,通篇皆在讲事理。朱熹还说:“伊川见得个大道理,却将经来合他这道理,不是解易。……他说求之六经而得,也是于濂溪处见得个大道理,占地位了。 ”这也是说,程颐先熟读六经,尤其于周敦颐处特有颖悟,以此中义理为基础,然后借《周易》发挥所见。不是伊川解释《周易》,而是《周易》解释伊川。程颐的这种易学观,对王夫之影响很大。王夫之以《周易》为道德训诫之书,就是在程颐这一基调之上继续延伸。朱熹不同意程颐以《周易》为言理之书,作《周易本义》,欲恢复《周易》本为卜筮之书,后来的易学家从中发挥出道理这一本来面目,强调《周易》的卜筮性质。王夫之吸取了朱熹的看法,不废卜筮而讲道德训诫,重点放在知得卜筮结果之后君子何以自省,何以接受道德教训而避凶趋吉。 现代中国学术界尤其是哲学史研究领域,《周易》一直被视为占筮书而难登大雅之堂。一方面承认其为传统社会官学典籍,另一方面又弃如蔽履。20世纪60年代末,台湾劳思光在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卷中,介绍了《易经》中的‘宇宙秩序’观念”。80年代,《周易》开始为大陆学术界所注意,从中国哲学史研究队伍中分离出专门从事《周易》研究的学术群体,以《周易》流传本及出土《周易》竹书、帛书文本为主,相继出版和发表大量高质量专著、论文;另一方面从逻辑学研究队伍中分离出来的专门从事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学术群体,从逻辑学的角度审视和分析《周易》,相继出版和发表了一些专著和论文,并在21世纪初,将《周易》的逻辑思想作为中国逻辑史的起点,编写入国家级重点教材,由教育部研究生办公室推荐为高校研究生教学用书。

周易的学术研究

  《易经》讲道,而对于道讲得最早、最系统的是道家鼻祖老子。辩证法思想萌芽于《易经》体系建立于《老子》。陈鼓应指出:“老子由万事万物的对反现象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发展规律,从而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性的辩证法——它发端于《易经》而体系的建立则完成于《老子》”。《周易》的性质学界长期以来存在分歧,原因在于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周易》随着政治变迁、理论需求以及自身地位变化,性质也有所不同。 一:《周易》产生及早期,是一部筮书,为人们提供行动的准则。中国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落后,先民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当遭受意外的天灾人祸后,就萌发出借助于神意预知横祸或自己行为会带来何种后果的需求,以达到趋利避害。基于此,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当时《周易》只是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预测的需要,这种一直持续到春秋战国时期。 二:经过演化,成为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典籍。汉代,《周易》的性质有所变化,在保留原有占筮性质的同时得到了充分发展。易学家们克服了大衍法的种种局限,创立了比较完备的新筮法。焦延寿作《易林》创立焦氏筮法,其弟子京房更胜一筹,对筮法进行了彻底变革,创立纳甲法,因而在汉代筮法趋向完备。另一方面,《周易》也有了新的功能,因为《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经过《易传》解释和发挥,其哲理化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典籍。也正是这个原因,《周易》得到了汉代统治者的青睐,由原来卜筮之书,而成为官方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之书,被称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思想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变成了统治者治国的理论根据。自此以后,《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历代统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论指导作用日益显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间术士不断更新,完善筮法体系。一直到今天,《周易》二重性还是十分明显。 《周易》编次在古代十分混乱,各种版本编次存在很大差别。通行的编次是阮元所刻《十三经注疏》中的《周易正义》编次,或后人篡改的朱熹《周易本义》编次,其编次特点经传混合,把《易传》解释《周易》卦爻辞的有关部分放到对应的地方。《易传》中凡属于总论,或者无法分割的部分,放在《周易》古经之后。 古代对《周易》编次的意见不尽一致,但总的看来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派是经传合,另一派是经传异。战国时,《易传》十篇成书,《周易》经传分离,到汉代,《周易》与《易传》合称《易经》,但《周易》经传是分开的,一段把《易经》分为十二篇:《周易》古经上下两篇,《易传》十篇。西汉末,费直首次以《易经》解经,经过郑玄、王弼传费氏易,将《易传》分割,附到《周易》古经相应的地方,并在书中称有“彖曰”、“象曰”,这就是如今通行的编次。 唐孔颖达采用了王弼本作《周易正义》,使王弼易本定为一尊,但也有人认为这个本编次不完善,还应该把其它传再分,如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又在王弼本基础上把《序卦》分割,逐条放到每—卦经文之前。也有按照王弼本的乾卦的分法,将《易传》有关部分附到每一卦之后。宋代有许多易学家不同意这种方法,恢复了汉初《周易》十一篇,让《周易》经传不相混杂,如吕祖谦、朱熹等人都是采用了经传分离的编次。朱熹的《周易本义》后经人篡改,次序被打乱,《周易本义》多是被篡改次序的本子。将《周易》经传合,有利于对照传文解释《周易》古经,可以节省时间,这是有利的。但不利的一点是容易使经传不分,特别是打乱了各自的体系,不利于对二者的体系及各自的特点进行研究。而把《周易》经传分开,保持了《周易》经传原貌,克服了以上的缺点,但是,不能直接对应经传读《易》,二者各有千秋。 从易学发展史上看,先秦易学发展到老孔时代,形成了道家易、儒家易及术家易三支。其後秦始皇焚书,易以卜筮之书独存,然易学至此盛极而衰。三支易学的这一总趋势,到先秦以下乃由隐而显:透过淮南子,道家易的趋势明朗化;透过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儒门易的趋势明朗化;透过占断灾异之学,术数易的趋势明朗化 。《周易》的解释学传统至汉代而一大变。汉代对《易》的解释最重要的学派有三:一是以孟喜和京房为代表的象数之学,一是以费直为代表的义理学派,一是以严遵为首的黄老学派。孟喜、京房之易以奇偶之数和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释《周易》经传文,同时讲卦气说,并继承今文经学的传统,利用《周易》讲灾变。费直易学解经多取道德教训之意,用《彖》、《象》、《文言》中所讲的道理发挥《周易》经传文。严遵著《道德经指归》,以《周易》之义解释《老子》。这三家最重要的是孟、京一派的易学。此派易学最重要的是卦气说和纳甲说,将《周易》的卦与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物候相配,和干支、五行相配,将《易》坐实为一个定型的框架,这个框架可以装进不同的内容,框架的各个部分也可以由其规则推论而知,削弱了《周易》通过比喻、暗示、象征等进行范围广阔的意义诠释的有效性。汉易的象数传统对后世易学影响极大。 魏晋时代的王弼易学则转一方向,尽扫汉易象数学中滋蔓出来的各种学说,恢复义理学传统。他在解释《周易》经文中引入老庄哲学和东汉古文经学的传统,在解易体例上主取义说、一爻为主说、爻变说、适时说等。这在他介绍注易体例的《周易略例》中有详细说明。王弼非常重视《周易》的解释学传统,如他在《明象》中提出“得意忘象”说,主张通过卦象获取卦义,而获取卦义后就可忘掉卦象。这一说法的核心在通过解释学即象以见义,而一义能表现为不同的物象,故象不可拘泥执定。 程颐的《周易程氏传》是王弼《周易注》之后一部以义理方法解易的名著,在这部书中,解释学的方法得到了更为广阔的运用。程颐认为,《周易》是对宇宙万物的摹拟,但所要表达的,不是可用数量摹画的外在相状,而是一种道理。世界是一种道理和法则的宣示,《周易》也是一部道理和法则的宣示。六十四卦是这个总的道理在各卦所代表的特殊境遇中的体现,虽然代表六十四种境遇,但它经过解释,可以代表天下无尽的境遇。在《周易程氏传》中,对于易学、理学的概念和范畴有很多解读,这些解读主要围绕如何重建儒家道德形上学的思想体系,从而服务于“内圣外王”的社会政治理想的实现。在《周易程氏传》中,从道德形上学的“理”,到践履完成它的工夫“诚”,都有一定的诠释,这不仅充分体现了程颐高度推崇、弘扬儒家人伦道德、王道政治理念,而且还为人们从本体到工夫,从明道到行道,提出了一条非常可行的实现“内在超越”之路径。 朱熹在评论程颐《易传》时说:“《易传》明白,无难看。但伊川以天下许多道理散入六十四卦中,若作《易》看,即无意味;唯将来作事看,即字字句句有用处。 ”就是说,《周易程氏传》将《易》来做个载体讲他所见的道理,或者说是借《周易》卦爻发挥他自己的哲学思想。故无一句讲到卜筮,通篇皆在讲事理。朱熹还说:“伊川见得个大道理,却将经来合他这道理,不是解易。……他说求之六经而得,也是于濂溪处见得个大道理,占地位了。 ”这也是说,程颐先熟读六经,尤其于周敦颐处特有颖悟,以此中义理为基础,然后借《周易》发挥所见。不是伊川解释《周易》,而是《周易》解释伊川。程颐的这种易学观,对王夫之影响很大。王夫之以《周易》为道德训诫之书,就是在程颐这一基调之上继续延伸。朱熹不同意程颐以《周易》为言理之书,作《周易本义》,欲恢复《周易》本为卜筮之书,后来的易学家从中发挥出道理这一本来面目,强调《周易》的卜筮性质。王夫之吸取了朱熹的看法,不废卜筮而讲道德训诫,重点放在知得卜筮结果之后君子何以自省,何以接受道德教训而避凶趋吉。 现代中国学术界尤其是哲学史研究领域,《周易》一直被视为占筮书而难登大雅之堂。一方面承认其为传统社会官学典籍,另一方面又弃如蔽履。20世纪60年代末,台湾劳思光在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卷中,介绍了《易经》中的‘宇宙秩序’观念”。80年代,《周易》开始为大陆学术界所注意,从中国哲学史研究队伍中分离出专门从事《周易》研究的学术群体,以《周易》流传本及出土《周易》竹书、帛书文本为主,相继出版和发表大量高质量专著、论文;另一方面从逻辑学研究队伍中分离出来的专门从事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学术群体,从逻辑学的角度审视和分析《周易》,相继出版和发表了一些专著和论文,并在21世纪初,将《周易》的逻辑思想作为中国逻辑史的起点,编写入国家级重点教材,由教育部研究生办公室推荐为高校研究生教学用书。

周易就是六爻吗

  周易由商纣时期周文王编著,孔子学习后引入六经里发扬光大,而六爻是西周时期京房所著,属于周易理论的实践衍生预测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周易在哪里能学到

  楼主您好!   现在有很多易经爱好者,看易经的书籍就和看天书一样,可无论您是多高的学历,也是难懂其中的奥妙。每天不停的在八字、八卦、风水、面相书上翻来翻去,就是不知该从哪学起,哪些知识最实用,可以在工作和生活当中帮助到我们。   

周易说卦传说的什么

  周易》的内容   今本《周易》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经”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   所谓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两两相重而得,“八卦”则是由“阴”、“阳”二爻三叠而成。   《周易》的“阴”、“阳”,分别呈中断的与相连的线条形状,即“––”与“—”。古人用阴阳范畴来表现寒暑、日月、男女、昼夜、奇偶等众多概念,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在“阴”与“阳”的基础上,圣人将其符号三叠而成八种不同形状,分别命名为不同的卦名并拟取相应的象征,称为“八卦”(也称“经卦”),具体如下:   卦象 卦名 象征物 象征意义   ? 乾 天 健   ? 坤 地 顺   ? 震 雷 动   ? 巽 风 入   ? 坎 水 陷   ? 离 火 丽   ? 艮 山 止   ? 兑 泽 悦   接着,圣人再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六十四个不同的六划组合体,即“六十四卦”(也称“别卦”),每卦中的两个“八卦”符号,居下者称为“下卦”(也称“内卦”,《左传》称“贞卦”),居上者称为“上卦”(也称“外卦”,《左传》称“悔卦”)。“六十四卦”每卦共有六条线条,称为“爻”。《说文解字》云:“爻,交也”;王弼云:“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爻”的原意也就是阴阳之交变。因此“––”称为“阴爻”,以“六”表示;“—”称为“阳爻”,以“九”表示。六爻的位置称为“爻位”,自下而上分别为“初”、“二”、“三”、“四”、“五”、“上”。如《蒙卦》:   ? 自下而上的六爻分别称为“初六”、“九二”、“六三”、“六四”、“六五”、“上九”。   所谓的卦爻辞,即系于卦形符号下的文辞,其中卦辞每卦一则,总括全卦大意,爻辞每爻一则,分指各爻旨趣。《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相应的也有六十四则卦辞和三百八十四则爻辞(由于《乾》《坤》两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辞,故将其并入爻辞之中,即总计三百八十六则爻辞)。   “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因其阐发经文大义,如本经之羽翼,故汉人称之“十翼”,后世统称《易传》。   《彖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六十四节,分释六十四卦卦名、卦辞和一卦大旨。王弼曰:“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   《象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阐释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释卦象者称为《大象传》,释爻象者称为《小象传》。   《文言》共两节,分别解说《乾》、《坤》两卦的意旨,故也称《乾文言》、《坤文言》。主要是在《彖》和《象》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阐发与拓展。   《系辞传》分为上下两篇,主要申说经文要领,贯彻卦爻辞的基本义理。文中对《周易》经文作了全面的辨析与阐发,一者抒发《易》理之精微,二者展示读《易》之要例。   《说卦传》是阐述八卦取象大例的专论,也是探讨《易》象产生于推展的重要依据。   《序卦传》是《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推衍纲要,揭示各卦之间的相承相受。前半段经《乾》至《离》共三十卦,主说天道;后半段自《咸》至《未济》三十四卦,主说人伦。   《杂卦传》犹言“杂糅众卦,错综其义”。将六十四卦重新编为三十二对“错综卦”,旨在阐发事物的发展在正反相对因素中体现的变化规律。

《周易》是谁创造的?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易经》成书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无定论。《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五四”运动以后,史学界对传统说法提出怀疑,认为卦和爻辞中讲到周文王以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足证《易经》成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因此出现了周初说、春秋中期说和战国说,所据不一。

周易和佛教有关吗

  周易与佛教无关,完全不同的两个理论体系。周易是本土玄学的基础,据我所知以周易为基础的算命术无论是批八字、梅花易数、铁板神算什么的都只能算今生不能算前世。能算前世的是佛宗秘术《达摩一掌经》,但它的理论依郸与易经完全没有关系。

懂周易的来

  泽风大过(震宫-游魂) 之 泽水困(兑宫) [空亡:子、丑]   白虎 ━ ━ 妻财未土 ━ ━ 妻财未土   腾蛇 ━━━ 官鬼酉金 ━━━ 官鬼酉金   勾陈 ━━━ 父母亥水 世 ━━━ 父母亥水 应   朱雀 ━━━○官鬼酉金 ━ ━ 子孙午火   青龙 ━━━ 父母亥水 ━━━ 妻财辰土   玄武 ━ ━ 妻财丑土 应 ━ ━ 兄弟寅木 世   辛苦劳神不安闲,父母病情多迟延,防患官司因田土,好运就在后半年。





帛书周易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