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周易风水

什么是三玄思维?

  三玄,即《周易》、《老子》、《庄子》,在对待语言的态度上有一个共同点:认为“言不尽意”,这与《坛经》所强调的“不假文字”所见相同。《几何学起源》(以下简称《起源》)是现象学家胡塞尔专门谈及语言问题的不多论著之一,而且是最能反映其语言态度的一篇文章:胡塞尔没有追随西方哲学“语言转向”(linguistic turn)的“大潮流”,而只是把语言当作工具。这个态度遭到了普遍质疑,却与前述中国哲学的语言态度相通。   总的说来,中西围绕语言展开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语言的两个不同功能层面上:存在(Being)和工具。从西方的概念思维角度进行的研究往往偏重其中一个功能,如语言工具论(康德、笛卡儿等)或语言存在论(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钱冠连等);而从中国象思维角度出发的研究也仅限于得出一个暂时的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自《周易》至今),两种研究都无法解决语言的本质问题。有鉴于此,“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利用两种思维的共有方法——“追本溯源”来描述对语言应采取的态度,应是目前我们可以把握到的。因而本文将以三玄、《坛经》[1]、《起源》为例,探讨象思维与概念思维在对待语言态度上的共同之处及原因,并由之进一步展现两种思维的关系,希望可以为语言与人的关系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1.象思维观照下的语言态度   “象思维”由王树人先生首次提出,是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源泉的一种追溯。说它是中国传统思维的总括尚不成熟,因为尤其是现代人的思维结构中往往有逻辑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汇合,很难界定。将象思维描述成最为原初的中国思维之表象、同时也是中国思维新一轮的“回归传统”之理想,可能更贴切。因而本文采用这一概念,取其贯穿三玄与《坛经》思想的特点。如前所述,四部论著反映出中国传统哲学在对待语言的态度上有一个共同之处:把语言当作工具。因而下文将从“以辞系辞”和存在论两个层面分别对它们的语言态度进行描述。   1.1.《周易》视域中的语言   《周易》对语言的态度体现在它的三套符号体系上:阴阳爻符号、数字符号、文字符号体系。文字符号体系为最浅层,却是卦爻辞借以传世的载体(王树人,2005:30)。所谓“观象系辞”就是借助语言文字使本真本然的“意”显现。但毋庸置疑,文字符号体系容易在对“意”显示上受局限,因而“言不尽意”(《易•系辞上》)。反角度观之,语言的魅力正在于此:它提供给人以无限遐想的自由,同时却又是桎梏,就看人怎样设法在其中游刃有余了。怎样才能置身语言之外呢?本文认为,那就是把它当作工具。“卦爻辞由卦象爻象所生,其形式为韵体化和诗化(ibid.:42)”显示的即是语言与人的关系:人在语言中,语言被人用作表意的工具。   1.2.《老子》的语言态度   《老子》开篇即显示出其对语言的态度,认为“言不尽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句话是为众家所津津乐道的千古名句,本文认为,从以辞系辞的层面,可以反方向观之:第三个道与“常”字作为一体,是指最为本真本然的“原道”,第二个道是一个动词,指“道说”这一行为,表现为说、唱、写、画、舞蹈等动作及其内容,易言之,指载体的运行。因而第一个道既包含可以言说的“道”之表象,也包含最为核心的、绝对先天明见(胡塞尔语)的“原道”/“常道”——常在的、不以时空为限的道。这句话是语言局限性的表现,也可以说展现了老子对语言的态度——语言不可能把本质带到人面前。但老子并未否认语言作为工具的重要性以及不可或缺性,因而贯穿全文的是由“言”筑起的“象”,凸现着象的流动与转化。   但是超越系辞的层面,从整章来看,这里蕴含着“虚”与“实”的关系,具体到语言,亦即作为“存在”的语言和作为工具的语言之间的关系。 因而第一句还可理解为:“道”有时是可以说出来的,但并非总能借助语言表达,那些言不尽意的,往往是原初根本,即“象”。同理,事物有可以命名(name)的,但并非所有事物都可以命名。那些不可以命名的就是非实体的。“名”不仅指命名,还指名状,即给予形式,或曰“使显现(胡塞尔语)”。因此,“无名”——不可言状的即“虚”,是“天地之始”,是通于道之、超越有形之象的“无形”之“大象”;“有名”——可进行规范的,即“实”,是“万物之母”,即形下层面的始基。 “此两者”——虚与实,根源是相同的,即“象”,只是表象形式不同,因而都可称为“玄”。故“玄之又玄”指虚、实两个角度的最原初的本真本然联合在一起,最本原的世界之“门”——就语言而言,则指其本质——就得以敞开了。   《老子》没有像《庄子》那样辟出专门一隅来探讨语言问题,但其对待语言的态度却是贯穿全文,如上述开篇第一章、结尾篇的“美言不信”、“善言不辩”,以及第五章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等。虽只几处提及语言,却道出了对语言应持态度的本质——把语言当作工具或许是“正道”。而其对于语言问题的隐性启示却是比比皆是,诸如“夫唯不可识,故强之为容”、“视之不见(形)、听之不闻(音)、搏之不得(义)”等都论证了形式(如语言文字)的局限性以及抓住本质的(语言的工具性)重要性。   虽然言不尽意,《老子》还是留下了五千言,可见适当的语言可以帮助提供一个意义生发的基点。从思维角度看,这五千言,虽然主要不是概念思维,而是以言筑象,但确实又是概念思维因素的体现。其合理性表明,或许对语言的研究应从中西思维融通的角度去思考才是最完整的。本文认为,这一理念贯穿三玄和《坛经》。   1.3.《庄子》的语言态度   在三玄中,《庄子》所用语言最繁复,可以说,语言作为工具的效用在《庄子》一书中已达致顶峰,接近局限思想的边缘了。虽然如此,庄子显然已意识到语言的束缚,因而多用寓言、卮言,并且其中借助来表象的人物往往都是残障者,意图以此强调内在即“道”的重要性(ibid.)。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庄子对语言的态度也是意在打破其束缚以求本心。   《齐物论》应算是集中讨论语言的一个章节,主要体现了“辨言”怪圈,庄子本人也未能免俗。按苏舆:“然其为书,辩多而情激,岂真忘是非者哉?不过空存其理而已(王先谦,2005:14)。”这一评论可谓“一语中的”,尽管未免有些过激。但本文认为《齐物论》对语言的阐释属于表层,而《大宗师》中女禹回答南伯子葵如何达至撄宁的这段话可谓对语言的深层阐释:“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 …玄冥闻之参廖,参廖闻之疑始”,说的是人们的知识是从文字/书写之物中获得,而文字来自于口诵,口诵源于对事物的明澈,明澈得形于适量的语言,适量的语言是伴随行动而生的,行动受诗化语言的启迪,诗化语言是无形现于有形,而无形是道或大象的特征,大象即浑沌状态。这里描述的是一个从微到宏、从显到隐、从实体到非实体的递归过程,就语言来说,语言文字是最表层的,是“传道之助”(ibid.:98),诗化语言才是道的最初载体(王树人2005,海德格尔2001等)。反角度观之,正如《易》、《老》所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道生一、一生二”。人何以闻道?借助诗化语言,诗化语言的模糊性使人难以“明澈”,因而须借助于行,辅之以少量的语言文字,而后为了解释,越来越多地付诸语言文字,而本真的道却是离人越来越远。从整体上讲,三玄自《易》、《老》至《庄》正是“为学(语言)日益,为道日损”的表象(王树人2005),语言的束缚性在此彰显无遗。而这也是胡塞尔(2001:438)在《起源》中所说“受到语言的诱惑(seduction of language)”的表现。庄子虽“迷于言”,但还是意识到语言的局限了,因而“可以说是属于对言的负面作用洞察得最为深透的思想家(ibid.:131)”。   三玄中,《庄子》是唯一专门谈论过语言的,也是第一个将意义与语言联系在一起谈论的。由啮缺问乎王倪“知”得到的回答“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可以看出,语言受“知”的左右。“知”有动、静两种状态,静态的“知”即“意义”,是其主体,因而也可说语言受意义的左右。因为“知”不确定,所以“言”不确定。而知的不确定是先天存在的状态,即胡塞尔所谓“意义先验性”的一个体现,语言本已无力完全表达意义,再加上意义本身的变动不居,语言的非工具特征难以把握在此可略见一斑。   1.4.《坛经》的语言态度   从语言视角观之,《坛经》具有融合道家思想及语言的意味,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谓前述三玄的“集大成者”。从六祖惠能本人到《坛经》所涉及的故事、《坛经》的“不假文字”都表明了其对待语言的态度:把语言当作传意的工具是最明智的选择。   《坛经》中“自悟修行,不在口诤”、“最上乘是最上行义,不在口诤”的“诤”即为辩的意思,也就是说,最上乘的法义是不可诉诸语言的,更不是争辩所能了悟的。在慧能解释三十六对法时,更是提到:“谤法,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不合言语;言语即是文字。自性上说空,正是语言本性不空。迷[人]自惑,语言除故。”虽然不同的版本中“谤法”后的标点不同(有冒号、逗号两种),但于此话的主旨无碍。这段话是对语言存在性与工具性的一个辩证论述。联系上下文可知,语言与禅宗“于世出世”的主旨在此得到了最完美结合。试分析之:惠能曾提到“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这里的不假文字指的是不依赖文字而非不用文字,正如“道可道,非常道”中,需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的是“常道”,非常道的道还是需要借助文字的。换言之,文字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并非全能。因此,“谤法:(,)直言不用文字”即他人诋毁佛法说真言不诉诸文字。慧能对此提出质疑和阐释——如果说不诉诸文字,那人也不应该说话了,因为话语就是文字。“自性上说空,正是语言本性不空”凸显的是一种辩证状态——自性的 “空”正是由于语言的“不空”才会显现,恰如“以明变暗,以暗现明,来去相因”,可知语言的必要性。但“迷[人]自惑,语言除故”,即人们不能达到自性,就是因为停留在了语言层面,即“拘于言”了。由上述可知,在慧能看来,语言是不可或缺的,但过多依赖语言会导致真正的“内空”,因而为语言所束缚,难达真如。   总之,在象思维观照下的中国哲学视域中,语言更可把握的部分是其工具性。工具性的语言不可避免会给人的思想带来桎梏,但也有其不容忽视的“点睛”作用,三玄、《坛经》不拘于言却又借助语言以“筑象”,因而千百年来一直引发人们不同角度的阐释,即是很好的证明。

中国的”三玄”指的是什么?

  “三玄”是指《 周易》、《老子》、《庄子》   《易经》、《黄帝内经》、《山海经》被称为上古三大奇书!!!

什么是周易?

  《周易》名列五经之首,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着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中华建筑、音乐、医学、纪年等等,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就连《论语》中也多处引用《周易》的词语。   周易作者   关于其作者,《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着,今人则有不同观点。由于成书很早,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今天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指《易经》和《易传》二者的结合。   周易内容   周易》一名《易》,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书,其基本因素为阳爻、阴爻,又构成八卦, 即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八卦再重叠起来,构成六十四卦,如泰,否,每卦均有六爻。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卦辞是解释全卦的含义,爻辞是解释每一爻的意义。《易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经从乾到离,凡三十卦;下经从咸到未济,凡三十四卦,熹平石经《周易》即如此划分,知汉以来传本未变.   《周易》的起源为河图、洛书。传说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依此制定出八卦。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的卦辞,后在春秋时期,圣人孔子着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辛免于难。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易道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周易》内容元素   阴阳:《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观念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象,在其内部同时存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处个不断的变化之中;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并始终处于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保持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态势。阴阳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周易》的主旨,就在于指导我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爻:在《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称作阳爻。“--’称作阴爻.   三、卦:由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卦”,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易传·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八个由三个爻组成的卦,也叫经卦或单卦.   六十四卦:由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其卦名同单卦.   周易的应用   《周易》是以八卦为主体,以六十四卦为经书,以资讯预测而闻名,以有宝贵的科学价值而流传至今,以其深奥的科学理论而为世人所重视,以其对人类的重大贡献而为世人所钦佩和崇拜.   《周易》64卦在数理方面的规则和2进制完全一样,阴爻-- 就是0,阳爻—就是1 ,在十八世纪初被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完全解读.   目前,我国的《周易》研究已由理论研究,逐步地转向了应用研究;立足研究,狠抓应用。现在把研究《周易》同现代科学结合起来的人越来越多,应用成果也越来越多。如气象、体育、医学、优生、经营管理等生活的各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和可喜的成就。可以断定,《周易》的应用,将对我国科学事业的促进,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什么是周易?

  《周易》名列五经之首,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着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中华建筑、音乐、医学、纪年等等,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就连《论语》中也多处引用《周易》的词语。   周易作者   关于其作者,《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着,今人则有不同观点。由于成书很早,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今天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指《易经》和《易传》二者的结合。   周易内容   周易》一名《易》,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书,其基本因素为阳爻、阴爻,又构成八卦, 即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八卦再重叠起来,构成六十四卦,如泰,否,每卦均有六爻。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卦辞是解释全卦的含义,爻辞是解释每一爻的意义。《易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经从乾到离,凡三十卦;下经从咸到未济,凡三十四卦,熹平石经《周易》即如此划分,知汉以来传本未变.   《周易》的起源为河图、洛书。传说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依此制定出八卦。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的卦辞,后在春秋时期,圣人孔子着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辛免于难。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易道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周易》内容元素   阴阳:《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观念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象,在其内部同时存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处个不断的变化之中;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并始终处于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保持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态势。阴阳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周易》的主旨,就在于指导我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爻:在《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称作阳爻。“--’称作阴爻.   三、卦:由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卦”,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易传·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八个由三个爻组成的卦,也叫经卦或单卦.   六十四卦:由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其卦名同单卦.   周易的应用   《周易》是以八卦为主体,以六十四卦为经书,以资讯预测而闻名,以有宝贵的科学价值而流传至今,以其深奥的科学理论而为世人所重视,以其对人类的重大贡献而为世人所钦佩和崇拜.   《周易》64卦在数理方面的规则和2进制完全一样,阴爻-- 就是0,阳爻—就是1 ,在十八世纪初被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完全解读.   目前,我国的《周易》研究已由理论研究,逐步地转向了应用研究;立足研究,狠抓应用。现在把研究《周易》同现代科学结合起来的人越来越多,应用成果也越来越多。如气象、体育、医学、优生、经营管理等生活的各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和可喜的成就。可以断定,《周易》的应用,将对我国科学事业的促进,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周易是谁写的?

  书名:《周易》, 《易经》   又名:《易》   作者:伏羲 虞舜 姬昌 孔丘

周易取名

  管禹淞,98分     管智宸(宸:古代君王的代称)     朋友,在这提供两个备选。     不过因时间关系,肯定是不能完全结合八字五行、取名与生肖、易经卦象以及姓名学五格数理、三才搭配来进行专业取名的,因为那最少都要几个小时才能取好。下面有本人提供的一点多年取名心得《取名必读》,可以作为你在这选择名字的一些参考要素。     其次提醒在这提问取名的朋友,如果需要真正专业的取名,必需要提供以下资料:   一、宝宝出生的年月日时,并注明阳历或者农历,方便结合八字五行取名;   二、宝宝的姓、和性别,因为五格、三才要结合姓才能搭配好,而提供性别是为了做到取的名字男女有别,同时男孩和女孩的笔画搭配也是不一样的;   三、宝宝长辈在用的字,也就是他(她)不能重名的字,这样网友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会尽量做到不重名。   四、如果要讲究真太阳时,还要提供出生地,到县就行。   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我联系。   敬请采纳为盼!     《取名必读》:   一、排出八字,分析命局旺衰,确定用神是取名之基础。(何为用神?用神就是八字或大运中对自身日干又称命主、元神的旺弱平衡起到最重要作用的那个五行,它对命主起到补偏救助的作用。找准用神扶其过弱,抑其过强将对整个命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用神选错补反了不但帮不了人,后果还会更严重,真可谓是害人一生)。   二、姓名的天、地、人三才配置要喜相生,而忌相克。   如三才配置不好:对基础运和运成功运以及对人生的健康、家庭都有较坏的影响。   三、不管取何名字,姓名中五格的数理一定要避开其大凶、大恶之数。五格中人格为主运,地格暗示中年前,总格影响中年后的人生运势,此三格最为重要。并要注意到男女有别。   四、名字的单字五行要与用神相吻合以补救先天命局即八字的不足(注:汉字的五行按字形字义和五音十二律划分)。   五、姓名的字音要优美上口,避免音调太重。   六、姓名中文字的字意要文雅,不可用太俗、太狂、太洋化的名字。   七、文字的字形要正,其肥瘦长短、强弱虚实要与先天八字相配合。   八、姓名的文字暗示(即字意)要趋吉避凶,决不能用恶死凶亡、克父、欠子、病弱、贫困等凶字。

《周易》的核心是象数和什么

  核心是象数和文辞

周易的周易历史

  成于西周顾颉刚关于《周易》卦爻辞制作年代的考证结论,认为周初作。李学勤也认为顾颉刚此文“推定经文卦爻辞‘著作年代当在西周初叶’”,“为学者所遵信,可以说基本确定了《周易》卦爻辞年代的范围,是极有贡献的”。 成于战国大多学者认为《易传》成书于战国,易传的成书问题,自欧阳修《易童子问》与苏轼之后,数百年来已经罕有人再信是孔子所做了,钱穆、顾颉刚、冯友兰、郭沫若、李镜池等等海内外的学者名家均断定司马迁《史记》的说法不足信。其称易传为孔子所做,若非司马迁之误,就必是汉儒刘歆所伪窜。根据《易传》的内容来看,应是在孟子、荀子的性命天道之学出现以后的作品,有明显的黄老道家与阴阳家色彩。 成于西汉顾颉刚根据箕子和康侯两条卦爻辞,指出《周易》卦爻辞为文王所作的传统说法不可信 。顾颉刚继《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之后作《论易系辞传中观象制器的故事》,是对其所说《周易》卦爻辞所无的观象制器故事的专门考论,意在证明《系辞传》观象制器章讲到古史帝系人物的话是西汉后期人的说法。 关于《系辞传》与《世本》的关系,胡适指出,“《世本》所据传说,必有一部分是很古的,但《世本》是很晚的书,《系辞》不会在其后” ,“《世本》不采《系辞》,也许是因为《系辞》所说制作器物太略了,不够过瘾。《系辞》那一章所说,只重在制器尚象,并不重在假造古帝王之名。若其时已有苍颉沮诵作书契之传说,又何必不引用而仅泛称‘后世圣人’呢? ”郭店战国简本《老子》的面世,证明胡适对顾颉刚的批评是正确的。 《汉书·艺文志》在描述《周易》的成书过程时,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圣,即伏羲,文王和孔子。否定孔子作《易经》的大学问家很多,如欧阳修、龚自珍。当代学者钱玄同精心考据后认为“孔丘无删或制作‘六经’之事。”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断言:“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清儒家学者几乎一边倒认为“孔子以前不得有经”,康有为则认为:“凡‘六经’皆孔子所作”。根据现代学界研究,一般认为,《周易》(64卦及卦爻辞)为周初周人所作,重卦出自文王之手,卦爻辞为周公所作。 《周易》又称《易经》,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

周易纹身

  出生时间:   (公历) 1996年 3月 12日 5点 30   (农历) 丙子年 正月 廿三日 卯时   八字: 丙子  辛卯  戊申  乙卯    五行: 火水 金木 土金 木木   纳音: 洞下水 松柏木 大驿土 大溪水   八字五行个数 : 2个金,3个木,1个水,1个火,1个土     本命属鼠,洞下水命。五行木旺;日主天干为土,生于春季木旺,土受克受伤严重。木来生火。(同类土火;异类木水金。) 故可纹属土之物如辰龙。属火之物如巳蛇,但不可纹兔马羊等等。     四季用神参考 : 日主天干土生于春季,喜有火、木,喜有金而少,忌金多、木多。

周易筮法的周易筮法的所指

  1、狭义上指《系辞传》所谈的大衍筮法。2、广义上指周易系统使用过的筮法。区别:周易是上古三易之一,区别于连山、归藏,又区别于后来的京房纳甲体系、邵雍的梅花易体系、当代人霍斐然的小成图体系等。筮法简说筮字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筮,从竹从巫。“竹”为竹条,代表草木,“巫”表占卜者,因此,筮是用草木预测 ,有草筮、枚(木)筮、竹筮、蓍筮。枚(木)筮是方便形式的,如,王家台秦简《易占》归妹卦辞说“昔者恒娥盗窃不死之药以奔月,将往而枚筮之于有黄”。筮具比较高级的是竹条,最高的是蓍(shī)草,周代贵族阶层有能力用蓍草。《说文》曰“筮,易卦用蓍也”,反映了他当时所知周代蓍筮文化的流行,其释只反映狭义筮字的一种方面。 广义的筮即起卦手段,也包括非草木类型的起卦手段,如数字、方位等,因为数字起卦或方位起卦也属于筮法类型。 筮法亦然,狭义筮法指用草木做预测的方法,广义筮法指用某种手段起卦的方法。 筮法是占法系统里的进入方法,主要是得到某个预测图式之分点的方法,不是占测系统的构成法则如纳甲法则、体用法则。筮,易卦用蓍也。——《说文》筮于庙门。——《仪礼·士冠礼》筴为筮。——《礼记·曲礼》尔卜尔筮。——《诗·卫风·氓》卜之,不吉;筮之,吉。——《左传·僖公四年》又如:筮卜(用蓍草及龟甲占卜吉凶);筮仕(初次出仕做官。古人将出仕必先占吉凶,后因称出来作官为出仕);筮验(占筮的证验);筮短龟长(龟卜较筮占灵验);筮人(掌卜筮的人;司占卦的人);筮问(卜问);筮决(以筮卜决定);筮宅(埋葬时,筮卜坟墓位置的适当与否);筮氏(卜筮者);筮日(行卜筮礼仪之当日)





周易被奉为三玄之冠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