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彝族人都有哪些节日

  彝族的节日 彝族的传统节日很丰富,根据节日的性质可分为生产性节日、社交游乐性节日、纪念性节日、庆祝性节日和祭祀性节日等五类。而每一类又包括5—10个节日。如以发展、促进生产为目的生产性节日有剪羊毛节(流行大凉山,一般为农历六月中旬)、采药节(流行云南小凉山,每年农历五月初日,主要是采、卖药材)、黑井灯会(流行于云南牟定县黑井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主要是祈求多生产盐)、羊年(云南牟定每年农历除夕晚上和初一给羊吃年饭,贴对联)、巴乌节(流行于云南鹤庆县东西山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主要是欢庆和祈望狩猎丰收)、颂牛节(云南西北山区彝族每年立冬举行)、拉麻节(拉麻彝语意为贺牛神,彝族支系黑话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举行)和护山节(流行于广西隆林彝族中,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初四日举行);又如以歌舞、游艺、集会形式进行交往娱乐为目的的社交游乐性节日有赛歌会(云南九江县彝族支系腊鲁人每年农历二月举行)、情人节(广西那坡县彝族支系白彝人每年农历三月举行,情人互送礼物)、姑娘节(云南金平彝族姑娘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个赶场日,到街场上展示自己的青春和美貌)、赛马节(贵州威宁,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赛装节(云南永仁等县,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彝族姑娘都着盛装,比试谁的服饰漂亮)、赶花街(云南峨山、新平、双柏三县交界处的彝族支系勒苏人每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七月十五日举行二次,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好机会)、串会节(云南漾濞彝族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人们聚集篝火旁跳舞对歌)、搭清节(云南曲靖市白水区彝族妇女节日。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马日。妇女们打扮后带上食品聚集于当地的密集山上,一边唱歌,一边品尝食品,直到明月当空才各自离去)、开新节(云南峨山彝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后的第一个赶集日,过完节日就要春耕了)、拜姑爷节(云南峨山一带彝族每年正月初二,以村寨为单位,邀请3—5年内嫁出去的姑娘连同姑爷接回本村进行团拜)和斗牛节(每年农历六月一日各地彝族都要举行);再如以追念民族英雄、纪念某个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的纪念性节日有插花节(云南楚雄彝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以纪念传说中为妇女除暴安良的女英雄咪依鲁)、服装节(云南大姚县三台山彝族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举行,以纪念心灵手巧的女服装师阿米尼、二月八(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节期三天,以纪念智斗强敌英雄密枯)和牟定三月会(云南楚雄彝族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举行,节期3—5天,以纪念传说制服蛟龙的胜利);以喜庆丰收、祝贺人畜兴旺、平安幸福为内容的庆贺性节日有彝年、老年节、尝新节、新米节、沙户比节等;最后就是以祭祀神灵、祈禳凶邪的祭祀性节日有火把节、密枝节、祭公节和跳公节等。其中以彝年和火把节为彝族最普遍最隆重的节日。

彝族人的特点

建议到这里看看,说得比较全面 http://baike.baidu.com/view/2731.htm

蒙古族人吃什么

内蒙美食 “金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炒米、奶茶、手扒肉,请你吃个够。”这首祝酒歌,对蒙古族饮食文化作了精确的概括。 烤全羊:蒙古族传统名菜,为招待贵宾或举行重大庆典时的盛宴特制的佳肴。一般选用草原上膘肥、体重40斤左右的绵羊宰杀后,去毛带皮腹内加葱、姜、椒、盐等佐料整体烤制而成。此菜羊形完整,羊跪在方木盘内,色泽金红,羊皮酥脆,羊肉嫩香。 涮羊肉: 起源于元代。内蒙古涮羊肉多选用大尾绵羊的外脊、后腿、羊尾等部位,切成薄片,放在火锅沸汤中轻涮;再取备好的麻酱、腐乳、韭菜花、葱花、薑丝、虾油等作佐料,肉片鲜嫩可口,不羶不腻,边涮边吃。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流行的是以包头“小肥羊”为代表不沾小料的新吃法。 烤羊腿 :以绵羊带骨后腿肉配葱头、芹菜烤制而成。食时改刀切块,保持原状,配黄酱、葱段、荷叶饼共食。此菜形美观、色褐红、肉酥烂、味香醇。 羊背子: 蒙古族民众最喜欢的名贵菜肴,只有在祭祀、婚嫁、老人庆寿或欢迎亲朋贵宾的宴席上才可见到。制法:把全羊卸成七大件(除去胸叉),带尾入锅,加盐煮熟。用大锅盘先摆四肢、羊背、颈胛,羊头放羊背上,以类似羊的爬卧姿势上桌。吃时,每人先用蒙古刀从羊尾巴上拉一条肥肉吃掉,然后各取所需而食。 手扒肉:不吃手扒肉不算来过草原!手扒肉 是内蒙古大草原各族人民千百年来最喜欢、最常用的传统食品,也成为内蒙古地方风味之一。制作和吃法别具一格:将羊按各关节带骨分割成数块,放入不加盐和其它佐料的白水锅内,用大火保持原汁原味,适当控制火侯。只要肉已变色,即可食用。肉鲜而不羶,肥而不腻,易于消化。 炸羊排:精选羊肋条骨油炸而成。熟后撒盐等调料。市区里的饭店多数都可吃到。 烤羊尾:以羊尾膘脂、鸡蛋清、果脯、白糖为原料炸制而成。此菜外型美观、香甜酥脆,带水果味,多用在接待宾客宴席上。另外在涮羊肉时也可点盘羊尾片涮来吃。 烤羊方:以羊肉块裹以鸡蛋、面糊并加多种佐料放烤炉成熟。该菜香酥可口,一般配以荷叶饼、大葱、甜面酱食用。 烤牛鞭:以内蒙古草原公牛鲜牛鞭改刀作菊花形,配以枸杞烧制而成。此菜色泽鲜豔、口味咸醇,食用、药用价值兼备,具有滋肾润肺、强筋壮骨之功效。(在夜市上的烧烤摊上可以品嚐到) 烧牛蹄筋:以牛蹄筋和大葱加工烧制的佳肴。此菜用料讲究,色白透明:油清底亮,口香筋软,富含营养,常用于迎宾宴席。 马奶酒: 蒙语称作“乞戈”或“艾日戈”。用马奶酿制的一种酒精含量颇小的饮料,制法是将鲜马奶装入生皮囊中,挂在向阳处,用一根特制的木棍每日搅拌数次,使马奶逐渐发酵变酸。当马奶变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时,即成为马奶酒。 奶皮子: 把鲜牛奶倒入锅中微火慢熬,待其表面凝结一层腊状脂肪,用筷子挑起挂在通风处晾干,即为奶皮子。制法与制作腐竹相似。奶皮子属奶食中精品。味道纯香、营养丰富。 酥油:又称奶油、黄色,鲜牛奶倒入桶中,发酵成酸奶,用杵槓搅和分离出白脂肪,滤去渣滓,放温火上熬,水蒸发后,待颜色逐渐由白变黄,冷却后,即成酥油。酥油味道独特营养价值极高,中西餐均可饮用。 乳酪:将分离出酥油的酸奶,经微火煮熬后装入布袋,挤出酸水,成碎块状晾干即为乳酪,质硬而酸甜,是蒙古族民众喜爱的奶食品之一。 酸奶子:牧民一般不爱喝鲜牛奶,而喜欢喝酸奶子。制法有二:一是将鲜牛奶倒入大锅中烧开,再放在通风处景凉,使其发酵,产生酸味;另是将鲜牛奶置于阳光下或温度高的地方,使其受热发酵,产生酸味,便成酸奶子。现代工艺的酸奶是随处可见了,譬如伊利蒙牛,牧民自产的比较难见。 奶茶 :蒙古民族传统的热饮料......馀下全文>>

蒙古族人吃什么

内蒙美食 “金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炒米、奶茶、手扒肉,请你吃个够。”这首祝酒歌,对蒙古族饮食文化作了精确的概括。 烤全羊:蒙古族传统名菜,为招待贵宾或举行重大庆典时的盛宴特制的佳肴。一般选用草原上膘肥、体重40斤左右的绵羊宰杀后,去毛带皮腹内加葱、姜、椒、盐等佐料整体烤制而成。此菜羊形完整,羊跪在方木盘内,色泽金红,羊皮酥脆,羊肉嫩香。 涮羊肉: 起源于元代。内蒙古涮羊肉多选用大尾绵羊的外脊、后腿、羊尾等部位,切成薄片,放在火锅沸汤中轻涮;再取备好的麻酱、腐乳、韭菜花、葱花、薑丝、虾油等作佐料,肉片鲜嫩可口,不羶不腻,边涮边吃。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流行的是以包头“小肥羊”为代表不沾小料的新吃法。 烤羊腿 :以绵羊带骨后腿肉配葱头、芹菜烤制而成。食时改刀切块,保持原状,配黄酱、葱段、荷叶饼共食。此菜形美观、色褐红、肉酥烂、味香醇。 羊背子: 蒙古族民众最喜欢的名贵菜肴,只有在祭祀、婚嫁、老人庆寿或欢迎亲朋贵宾的宴席上才可见到。制法:把全羊卸成七大件(除去胸叉),带尾入锅,加盐煮熟。用大锅盘先摆四肢、羊背、颈胛,羊头放羊背上,以类似羊的爬卧姿势上桌。吃时,每人先用蒙古刀从羊尾巴上拉一条肥肉吃掉,然后各取所需而食。 手扒肉:不吃手扒肉不算来过草原!手扒肉 是内蒙古大草原各族人民千百年来最喜欢、最常用的传统食品,也成为内蒙古地方风味之一。制作和吃法别具一格:将羊按各关节带骨分割成数块,放入不加盐和其它佐料的白水锅内,用大火保持原汁原味,适当控制火侯。只要肉已变色,即可食用。肉鲜而不羶,肥而不腻,易于消化。 炸羊排:精选羊肋条骨油炸而成。熟后撒盐等调料。市区里的饭店多数都可吃到。 烤羊尾:以羊尾膘脂、鸡蛋清、果脯、白糖为原料炸制而成。此菜外型美观、香甜酥脆,带水果味,多用在接待宾客宴席上。另外在涮羊肉时也可点盘羊尾片涮来吃。 烤羊方:以羊肉块裹以鸡蛋、面糊并加多种佐料放烤炉成熟。该菜香酥可口,一般配以荷叶饼、大葱、甜面酱食用。 烤牛鞭:以内蒙古草原公牛鲜牛鞭改刀作菊花形,配以枸杞烧制而成。此菜色泽鲜豔、口味咸醇,食用、药用价值兼备,具有滋肾润肺、强筋壮骨之功效。(在夜市上的烧烤摊上可以品嚐到) 烧牛蹄筋:以牛蹄筋和大葱加工烧制的佳肴。此菜用料讲究,色白透明:油清底亮,口香筋软,富含营养,常用于迎宾宴席。 马奶酒: 蒙语称作“乞戈”或“艾日戈”。用马奶酿制的一种酒精含量颇小的饮料,制法是将鲜马奶装入生皮囊中,挂在向阳处,用一根特制的木棍每日搅拌数次,使马奶逐渐发酵变酸。当马奶变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时,即成为马奶酒。 奶皮子: 把鲜牛奶倒入锅中微火慢熬,待其表面凝结一层腊状脂肪,用筷子挑起挂在通风处晾干,即为奶皮子。制法与制作腐竹相似。奶皮子属奶食中精品。味道纯香、营养丰富。 酥油:又称奶油、黄色,鲜牛奶倒入桶中,发酵成酸奶,用杵槓搅和分离出白脂肪,滤去渣滓,放温火上熬,水蒸发后,待颜色逐渐由白变黄,冷却后,即成酥油。酥油味道独特营养价值极高,中西餐均可饮用。 乳酪:将分离出酥油的酸奶,经微火煮熬后装入布袋,挤出酸水,成碎块状晾干即为乳酪,质硬而酸甜,是蒙古族民众喜爱的奶食品之一。 酸奶子:牧民一般不爱喝鲜牛奶,而喜欢喝酸奶子。制法有二:一是将鲜牛奶倒入大锅中烧开,再放在通风处景凉,使其发酵,产生酸味;另是将鲜牛奶置于阳光下或温度高的地方,使其受热发酵,产生酸味,便成酸奶子。现代工艺的酸奶是随处可见了,譬如伊利蒙牛,牧民自产的比较难见。 奶茶 :蒙古民族传统的热饮料......馀下全文>>

土家族人最喜欢吃什么?

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餈粑)鼎肉、油茶、白辣椒等食品,此外还有:合菜,土家族逢年过节最常吃的菜,时常同包谷烧酒一起上桌;团馓,土家族风味小吃,用糯米饭加工后炸制而成,常用来泡水当茶为客人洗尘;绿豆粉(米粉),用大米绿豆等原料制成;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灯盏窝”,是以大米、黄豆为主要原料炸制而成。

白族人有什么礼仪

  白族实行族外婚,一夫一妻制,弟兄都成婚后,有的就分居,父母一般多从幼子居住,有独女的则喜欢招赘,男到女家当上门女婿。   白族青年男女婚前比较自由,一般是自由恋爱,或由媒人牵线认识,相互了解后谈成情侣,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交往,有的通过“对歌”结为知已。双方基本确定婚烟关系后,告知父母,经父母认可、男方家请一媒人名正言顺地提上礼物到女方家求婚,先要姑娘的“生辰八字”。各方面情况基本满意之后,第二次上女方家正式“磕头”订亲,有的叫“吃喜酒”、 “吃订准”。订婚时男方要择吉日,给女方家送聘礼,有公鸡一只,喜酒两瓶,糖、茶、盐、面条、杷粑外,另加一支猪膀蹄、布料、首饰、订婚礼钱,要带“六”宇,意在有福有禄。男方家订婚的一行人到女方家大门口、 先点一封鞭炮,女方家招待过茶饭之后,小伙子恭敬地给女方家所有人传递一轮香烟、媒人便向女方家庭长辈和至亲讲明来意。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同时,小伙和姑娘还要互赠礼物,如伙子送给姑娘一块手表或玉手镯,姑娘送给小伙亲手织的毛衣和绣花巾、鞋垫。   结婚办喜事这天,要选黄道吉日,一般双日,仪式非常隆重。迎亲的头天叫“踩棚”,又叫“吃生饭”,这天男方家要把嫁妆抬到女方家,给女方父母各送去一套衣服;女方家则吹唢呐、演唱吹吹腔,直娱乐到天亮。第二天正喜由男方家“总理”带着新郎和陪郎到女方家迎亲。新娘则穿上红衣服,梳妆打扮后哭别父母兄妹,出门时唢呐一齐吹“迎亲调”,一路上唢呐声,逗趣声交织在一起, 同辈边走边向新娘撒米花,还不时掐新娘表示“祝福”。迎到家门后,先举行结婚典礼, 拜天地, 拜高堂, 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入洞房时,新郎新娘都要抢先坐在床头,谁先坐上床表示谁当家,如新郎新娘一齐坐到床上,则预示今后夫妻平等相处、互敬互爱。接着喝交杯酒。举行完婚礼,男方家用白族八大碗大宴宾客。晚上还有认亲仪式,长辈则给新娘见面钱。同辈们则闹新房,闹新房时火盆上放点辣子面,表示越辣越亲,新娘拿出从娘家带来的喜果,炖梅、雕梅、蜜饯,大家边吃边说笑,直到深夜。   第二天是新媳妇回门,早上起来请“梳妆娘”给新媳妇梳妆打拊,头上插上绸子花和簪,吃过早饭和新郎一道回娘家送米糕、喜果子。   结婚后第一个街天,新媳妇则要去赶新街,一买柴火,取招财进宝之意;二买鲜鱼,取年年有余之意。赶新街买菜的钱由新娘私房钱支出,晚饭则由新娘进厨做“谢客饭”,三亲六戚吃了晚饭才各自回家。   但是现在基本上不怎么在意了!! 在我们云龙汉族可以和白族姑娘结婚.白族姑娘可以嫁给汉族.一般不会有什么要求.但是有的会叫你做他们儿子,会给你重新取个民字.

鲜族人有姓鲁的吗?

  鲁姓     朝鲜、韩国及我国朝鲜族均有鲁姓     例如:韩国著名学者鲁贞银     朝鲜族姓氏   sam10001.blog.163.com/...50336/

维族人的名字是怎样的呢,有姓氏吗?

  在维吾尔族的姓名中,前者为名,后者为姓。维吾尔族以前辈老人的名作为下一代的姓,依次相传。   姓氏见证着家族的传承,维吾尔族名字也不例外。不过和汉族不同的是,维吾尔族以前辈老人的名作为下一代的姓,依次相传。不过,这个传承是传男不传女的。在维吾尔族的姓名中,前者为名,后者为姓,比如,一个人叫伊力亚·库尔班,库尔班就是他父亲的名。   维吾尔族男女姓名很容易区别,男性特别是年轻男子,名字后面都要加个“江”字,比如克里木,见面的时候就要叫克里木江,透着亲切。维吾尔族女性的名字则透着柔媚,多以花为名,古丽(维吾尔语,花的意思)就成为维吾尔族女性名字后面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维吾尔族女性的名字非常上口,比如阿依古丽,阿依是月亮的意思,整个名字就是月亮花的意思。   近年来维吾尔族取名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譬如解放初期时给许多男孩取名叫阿扎提(意为解放)、尼加提(意为救星),而现在很多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父母常常以一些名人的名字来给孩子命名,诸如艾尔肯(意为自由的)、霍加(穆罕默德的后裔)等等,姓名也越来越富有趣味性。

印尼的民族风俗?

  印尼有2.17亿人口(2004统计),是世界第四大人口大国,有100多个民族,约87%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6.1%的人口信奉基督教新教,3.6%信奉天主教,其余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印度尼西亚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忌讳用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认为使用左手是极不礼貌的。他们十分忌讳有人摸他们孩子的头部,认为这是缺乏教养和污辱人的举止。爪哇岛上的人最忌讳有人吹口哨,认为这是一种下流举止,并会招来幽灵。此外,印尼人对乌龟特别忌讳,认为乌龟是一种令人厌恶的低级动物。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和使用猪肉制品,不饮酒。   印尼人比较注重互送名片,初次相识,客人就应把自己的名片送给主人。印尼人与初次交往的客人一般不愿意谈论当地政治和外国援助等问题。印度尼西亚爪哇男人,平时习惯身裹沙笼。外出或参加庆典时,总要在腰间挂着一把精致漂亮的“格里斯”(即短剑),相信格里斯可辟邪驱秽。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上的妇女搬运物品不习惯肩挑手提,而是把各种物品叠放成塔状,用一个托盘顶在头上。印度尼西亚人偏爱茉莉花,并把茉莉花视为纯洁和友谊的象征。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在这里都有较多的信奉者,民间还盛行拜物教。由于其历史上曾受到印度、中国、阿拉伯等多种文化的影响,加之大小岛屿分布范围较广,居民交流不便,印尼各地文化、习俗差异较大,种类繁多。   (一)印尼全国有90%左右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其主要习俗有:(1)不喝含酒精的饮料,宴席中不上酒类饮料;不食猪肉;(2)认为左手是不洁的,不用左手打招呼、接受礼物或递交物品;(3)每星期五下午印尼穆斯林一般都要到附近的清真寺作祷告。   (二)印尼素有尊重女性的民族传统,一般在公共场合,男士请女士先走,先用餐或先上车。而女士从男士面前经过,皆屈身弯膝而过,以示回敬。在社交场合,男士遇到女士一般不主动握手,若对一方伸出手,可以轻握。此外,印尼人视陌生人触摸自己的头为无礼。   (三)印尼人喜食辛辣和油炸食品,调味时喜加多种香料。一般老百姓吃饭用右手抓,宴会上使用刀、叉等。   (四)印尼的传统服装名为“巴迪”(Batik),实际上是爪哇人及巽他人以传统的腊染工艺制成的纺织品,有国服之称。高档的巴迪布为手绘图案,并绣以金丝等作为点缀。正式场合中男士可上身着长袖巴迪衬衫,下着深色裤子。女士一般着巴迪或其他布料的套装,颜色普遍比较鲜艳。

维吾尔族的节日风俗是什么?

  维吾尔族是一个多源民族,最主要的来源有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人和南疆绿洲上的土著居民。这两部分人于公元840年大规模汇合,至16世纪初完全融合完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人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节日风俗。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等。   古尔邦节。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   过肉孜节。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按伊斯兰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准饮食,期满30天开斋,恢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节日期间杀羊或骆驼,到清真寺去作聚礼,唱歌跳舞,并举行赛马、刁羊和摔跤等活动。   诺鲁孜节。“诺鲁孜”一词来自古伊朗语,意为“春雨日”。相当于伊朗古太阳历的每年三月二十二日,也即公历3月22日。达一天相当于汉族的春分,故而“诺鲁孜”节也叫迎春节。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对他们来说,每年3月20号到22号的诺鲁孜节是最重要的节日。诺鲁孜节的仪式在20号的黎明开始,男女老少都要身穿民族盛装,各家的家长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起一堆松柏树枝,将冒烟的树枝在每人头上转一圈,预祝他们在新的一年平安快乐。然后,家长要把冒烟的松枝带到牲畜圈门口,让畜群从烟上通过,祈求新的一年,牲畜膘肥体壮,迅速繁殖。跟着,人们就要做"诺鲁孜饭"(就是家家户户用剩余的粮食和食物,再配上多种佐料煮成的稠粥)。从当天午时起,维吾尔人成群结队地相互拜年,等到诺鲁孜节过后,在农村,紧张的春耕生产也就开始了。 诺鲁孜节是伊朗和中亚的节日,是为进入春耕生产,绿化、美化、净化环境做准备的节日。





彝族人的风俗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