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壮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壮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陇端”(壮语,赶田坝之意),相传这个节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原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侬智高(壮族)于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对宋王朝的事迹。现在,陇端街已发展成为富宁县一带壮、瑶、苗、彝、汉各族人民进行物资交流,共同欢庆的传统节日。壮族的其他节日与汉族相同。 壮族的春节 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但初四至初五仍算春节期。它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做准备,家家户户搞卫生、缝制衣裤、购买年货、张贴对联、制做糕点、杀猪、包粽子。春节又是个团圆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赶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团聚,吃团圆饭。春节期间,除了走亲访友,男女青年多去参加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等文娱体育活动。 除夕 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等。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 猪脚、炖整鸡。米饭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 年三十晚 家家都要守岁,直到半夜鸡叫,燃放鞭炮,除旧迎新。过去,有的地方把放鞭炮谓之“招牛魂”(壮语叫“欧魂怀”),意思是老黄牛的魂魄尚散落在田野,把牛魂招回来,新的一年开始,老黄牛又该辛辛苦苦地为主人家效力了。“招牛魂”开始,有的人家敲锣打鼓,吹萧吹笛,整个村寨洋溢着一片欢天喜地的气氛。壮家包粽子过年,但年三十晚绝不吃粽子。 正月初一、初二 凡来客必吃粽子。壮家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两,还有一种叫“风莫”(特大粽子)的,重达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馅儿。馅儿是由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皮拌上面酱制成,挟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称一绝。 陀螺节 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举行一次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时间是由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陀螺,壮语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制作陀螺一定要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它的“头”要圆滑。“打”的时候,用两三尺长的麻绳一圈一圈往上缠,一直缠到自己认为适当的地方,再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挟住麻绳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转动起来。质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术高明,转起来长达七八分钟才倒下来。比赛打陀螺更是热闹非凡,获第一名者荣称“陀螺王”。据说打陀螺自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陇端节 陇端节,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壮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陇端”是壮语译音,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传在北宋年间,为了抵制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侬智高率广西壮族揭竿而起,取得节节胜利,建立“南天国”,自称“南天王”,克南宁,破钦州,打广州,势力很大。后来起义军失利,退守富宁。北宋统治者为平息农民起义,削弱起义军力量,把壮族人民遣散到贵州等地。临别前,壮族人民纷纷集会,伤心叙别,嘱咐乡亲们来年归来团聚。此后,每年农历三月,客居他乡的壮族人民返乡归寨同亲友团聚。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陇端”节。陇端节从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历时三天。节前,作为东道主的村寨,杀猪宰牛,在田坝上搭戏台,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届时,姑娘们穿上衣角、袖口镶着银排和绣有花边图案的无领斜襟上衣和蜡染统裙,戴上壮锦胸兜,脚穿绣花鞋,各个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英姿勃勃的小伙子与姑娘们相聚,载歌载舞,直到日落。仍有余兴者还可随姑娘进寨继续对歌。 吃立节 吃立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吃立”壮语意为“欢庆”。壮族人民素有欢度春节的传统。但在1894年春节来......余下全文>>

壮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壮族的传统节日     1、春节: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   壮族的春节习俗育汉族相同,于此不再多说。但是在正月初一初二,凡是有来客,就必须要吃粽子。     2、陀螺节: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   陀螺节,是每年举行一次的体育盛会。陀螺,是一种游戏,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制作陀螺一定要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它的“头”要圆滑。“打”的时候,用两三尺长的麻绳一圈一圈往上缠,一直缠到自己认为适当的地方,再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挟住麻绳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转动起来。质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术高明,转起来长达七八分钟才倒下来。比赛打陀螺更是热闹非凡,获第一名者荣称“陀螺王”。据说打陀螺自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3、吃立节:正月三十日左右   “吃立”壮语意为“欢庆”。壮族人民素有欢度春节的传统。但在1894年春节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侵略我边境,为了打击侵略者,青壮年奔赴疆场,英勇杀敌,保卫了家园。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欢庆胜利,补过春节。从此以后逐渐形成吃立节。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4、陇端节:从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历时三天。   陇端节,是壮族人相聚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最适合找对象。节前,作为东道主的村寨,杀猪宰牛,在田坝上搭戏台,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届时,姑娘们穿上衣角、袖口镶着银排和绣有花边图案的无领斜襟上衣和蜡染统裙,戴上壮锦胸兜,脚穿绣花鞋,各个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英姿勃勃的小伙子与姑娘们相聚,载歌载舞,直到日落。仍有余兴者还可随姑娘进寨继续对歌。     5、娅拜节:四月属兔那一天   每年四月属兔那一天,都要杀一头牛、一口猪、两只鸡和四十八尾鱼,到娅拜山去,奠祭壮族妇女娅拜。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场,礼仪十分隆重。相传娅拜是一个壮族山寨的头领,她率领壮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败后被残杀。众人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巅,并将此山叫作娅拜山。每年到娅拜遇难之日,壮族人民就杀牛宰猪去祭奠她。这样年年祭奠,从未中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节日——娅拜节。     6、牛魂节:每年农历四月八,也有一些地方在六月八或八月八举行。   相传四月初八为牛王诞辰。它原先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为人间种草绿化,玉帝规定它每走三步撒一把草种,可它却一步撒三把草种,这么一来,地上的草比禾苗还多。玉帝便把它罚到人间去吃草。牛到了人间,以草为食,为人耕种,一年辛苦到头。人们感激它的功劳,便在其诞辰祭祀牛魂。是日,农家给牛休工一天,各家各户把牛梳洗一番,把牛栏修整一新。寨老们对全寨的牛评头品足,激励各户爱护耕牛。家家蒸制五色糯饭,用枇杷叶包五色糯饭喂牛,有的在屋外摆上酒肉瓜果供品,家长牵一头老牛绕着饭桌打转,然后全家人才吃过节饭。     7、药王节:农历五月端午   节日内容各地不尽相同。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一带壮族群众上山采回乌柏、田基黄、葫芦茶、元宝草等草药煎汤来洗澡。据说可以使皮肤光洁,不生疥疮。靖西县一带壮族有专门的药市。各家各户还包“羊角粽”,在屋里煮熬醋液,烧柚子皮,在门上插艾草等,以表示驱邪。     8、爱猴节:农历五月初五   届时,家家户户派人带着南瓜、李果、芭蕉和煮熟的玉米棒等果品食物,或到深山野岭中,或到弄场上摆放,然后匿藏到石旮旯里,一直等到成群结队的猴子会聚,看着它们一只只吃足嚼饱,又活蹦乱跳地将大南瓜搬进山洞里之后,人们才悄悄地离开。传说这一习俗与农智高起兵反宋有关。一次,农智高的部队被困山上,靠挖草......余下全文>>

传统节日。

  除夕、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腊八节、小年等。另: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如:寒食节、清明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等。此外,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等。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数与原始信仰、天象物候、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乃中华民族特有的特色节日。   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另: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如:寒食节、清明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等,这些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日也有很重要的传统文化习俗在其中。   此外,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传统节日。

  除夕、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腊八节、小年等。另: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如:寒食节、清明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等。此外,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等。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数与原始信仰、天象物候、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乃中华民族特有的特色节日。   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另: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如:寒食节、清明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等,这些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日也有很重要的传统文化习俗在其中。   此外,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景颇族传统节日

  景颇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有12万人口,主要聚居于德宏傣丹景颇族自治州境内。景颇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目瑙纵歌”是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目瑙”是景颇族支系语,“纵歌”是载瓦支系语,其本意均为“跳舞”。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开始欢度节日,一般为期2—6天,时间取双不取单。节日里都要举行庆典活动,来自四面八方的族胞和来宾在竖有“目瑙诗栋”标牌的广场,在“瑙双”(领舞)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鼓点,伴着豪壮的乐声翩翩起舞,舞路杂而有序,场面壮观,充分展示出景颇族的传统文化。“目瑙”集中地体现了景颇族的历史文化,有关“目瑙”的来历说法丰富多彩,但流传最广、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传说:“目瑙”是天上太阳宫里的舞蹈。一次太阳王举行盛大的“目瑙”庆典,邀请地球上的鸟类前去参加。在太阳宫,禽鸟们第一次看到那样的场面,欢天喜地,翩翩起舞;众鸟们的羽毛多姿多彩,给“目瑙”庆典增添了无限的色彩,羸得了太阳王的赞扬。庆典结束后禽鸟们返回地球,在叫做“康青阳库”的地方一棵结满12种五颜六色的果子的大树上边休息边享用果子,大家议论起太阳宫学的“目瑙”舞。谈至兴趣高涨时不约而同地跳起了刚从太阳宫学来的“目瑙”舞。这时有个叫贡东都卡的景颇人路过看到了禽鸟们的舞蹈,马上回去报告了族长,大家一同去观看并学会了跳“目瑙”舞,流传至今,成为一个民族盛大的庆典。 景颇族最早居住于青藏高原,是氐羌族群的一部分,经过几次大的迁徙后才定居于今天的居住地。“目瑙”是景颇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反映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等习俗的文化现象。竖立在目瑙广场上的“诗栋”(标牌)分阴阳(雌雄),当中所绘制的是反映景颇族的迁徙路线和其他生产、生活的图案。举行大的“目瑙”庆典时都要先祭奠“木代”(太阳神),原因之一,“目瑙”舞来自太阳宫;之二,传说景颇族的祖先曾娶太阳女为妻,景颇人是太阳的子孙,“木代”与景颇族有渊源关系。因此,景颇族贵族(山官)家一般都祭奠“木代”。“董萨”(祭司)要进行“目瑙斋瓦”,用特定的形式和祭词叙述天地的形成,万物的诞生,景颇人的渊源变迁史等,内容无所不包。这些活动,千百年来起着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作用。 景颇族的“目瑙纵歌”原来是一种融宗教和文化习俗为一体的传统庆典。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化为各种不同类别的“目瑙”。大致有以下几种:1、“岁目瑙”,家

哈尼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新米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卡多人的“新米节”。这天,卡多人要把收获的新谷舂成新米做成饭“尝新”,这被认为可以增强体质,同时,也表示庆祝“五谷”、“六豆”丰收。   母亲节   每逢农历二月第一个属牛日,便是云南哈尼族支系卡多人的“母亲节”。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卡多母亲含辛茹苦,将儿子养大成人。儿子长大后反而打骂母亲,致使母亲羞愤投河自杀。后来这个年轻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悔恨之情,使把母亲去世这天定为纪念母亲的“母亲节”,一直沿袭至今,成为一种传统性的节日。   老人节   哈尼人素有敬老爱老的传统,在老人节这一天,哈尼族青年男女身着传统服饰,用独特的舞蹈和丰盛的酒宴为村寨中的老人庆祝节日。   2009年8月2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曼么新寨的哈尼族姑娘在为村寨中的老人按摩。 当日,是哈尼族村寨一年一度的老人节。   2009年8月2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曼么新寨的哈尼族小伙背着村寨中的老人串寨喝酒。当日,是哈尼族村寨一年一度的老人节。

壮族三月三的来历?

  三月三,指的是农历三月初三。   来历:壮家人过三月三,是由于他们居住地区海拔较低,气候长年酷热,而就在春耕未央的农历三月时节,正是风和日丽、气候温和的一年里最舒适的日子,村村寨寨的乡里乡亲就趁时机来个大约会。唱山歌小调、撑竹筏、泼水嬉戏、逛三月街,热热闹闹成全大家的开心。   风俗: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等煮成的红、黄、蓝、紫、白五色的米饭,人们在门楣上和房屋周围插上一枝枝枫树叶,在村头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的米饭等供品,男女老少围着布棚唱歌,赶歌迂,老年人还把染色的熟鸡蛋装在小网兜里,挂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赶歌迂时,还要“碰蛋”。   活动: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百色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   1985年,广西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

蒙古族和壮族的民族乐器 傣族的传统节日(两个) 傣族的特色建筑和民族乐器 彝族的特色饮食

  马头琴 泼水节和孔舞节 葫芦丝 耗牛肉和火盆烧烤

壮族有什么特点?

  其实壮族的特点是不少的,虽然跟岭南的汉族相比,壮族的特点被认为不明显。 按照民俗文库之二《壮族风俗志》(梁庭望编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的说法,“壮族民俗和一般民俗一样,具有民族性、地区性、实用性、传承性以及封建性、原始性和神秘性等特征,但古越人的独特文化,岭西的自然环境,壮族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汉族文化的影响,又使它具有自己的个性。首先,壮人的风俗与古越人有密切的传承关系,在语言、文学、生活习俗上可以看到越族文化的延续。这种延续加上五岭的峰峦,在一定程度上挡住了中央王朝等级制度的辐射,使壮族习俗产生另一特点,即封建性相对减少。例如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大的发言权。再就是地区性的差别较大,某一风俗在壮族各支系各地区中常常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使壮族风俗具有多样性,这大概与地理环境有较大的关系。壮族风俗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这就是它的内向性和某种程度的隐蔽性。这是因为它的深层结构(特别是心理民俗和语言民俗)具有相对的稳固性,而表层结构则比较松散,易于游移。所以初到壮族地区的人,表面上很难一下子形成通常到其他民族地区容易形成的,由五颜六色的服装、特殊的行为所造成的强烈印象。壮族通常是用其他民族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社交的,所以容易造成无民族特点的假象。但是,当其他民族的钉到壮族村寨一段时期,就会发现这个民族特殊的心理素质。” 这段话中,我最欣赏的一句就是:“壮族通常是用其他民族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社交的,所以容易造成无民族特点的假象。” 不过,路漫贝侬提出的命题是:“壮族最鲜明的特点是什么?”我上面引用的这一段文字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壮族的衣饰、饮食、居住、婚育、丧葬、信仰、禁忌、医药、交通贸易、社会组织、文学艺术等均有自己的特点,但“最鲜明”的特点,就现阶段而言我认为应当是壮族的语言,它虽然不能用于区别布依族与壮族,但它却能直截了当地区别汉族与壮族(指的是群体而不是个体)。我想,这就够了,我们常常面对的只是壮族与岭南汉族的区别问题,“壮族说壮语”这一特点足以区分壮族与岭南汉族。

英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英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与活动。据统计,英国全年全国性和地方性的节日有106个,其主要节日有:   1. New Year’s Day(元旦),每年1月1日庆祝新的一年开始。人们举办各种各样的新年晚会,女王发表新年祝辞,各种教堂在除夕夜都做守岁礼拜。   2. St. Valentine’s Day(情人节),每年2月14日,是3世纪殉教的圣徒圣华伦泰逝世纪念日。情人们在这一天互赠礼物,故称“情人节”。   3. St. Patrick’s Day(圣帕特里克节),每年3月17日,是悼念爱尔兰的守护神圣帕特里克的节日。   4. Holy Saturday(圣星期六),是Easter的前一天。   5. Easter(复活节),一般在每年春分后月圆第一个星期天,约在3月21日左右。该节日是庆祝基督(Jesus Christ)的复活,过节时人们多吃复活节彩蛋(Easter eggs)。   6. Easter Monday(复活节次日),是Easter的第二天。   7. Good Friday(耶稣受难日),复活节前的星期五,教堂举行仪式纪念耶稣受难。在英国这一天是公假,人们吃传统的热十字糕(hot cross buns)。   8. Ascension Day(耶稣升天节),是Easter第40天之后的星期四,也称为Holy Thursday。   9. Pentecost(圣灵降临日),是Easter后的第7个星期天,也称为White Sunday。   10.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每年4月1日,该节日出自于庆祝“春分点”(vernal equinox)的来临,在4月1日受到恶作剧愚弄的人称为“四月愚人”(April Fools)。





查壮族的传统节日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