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方姓的来源?

  姓氏起源     “方”出自姬姓,以字为氏。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大夫方叔(姬姓,字方叔),因功受封于洛(今河南洛阳),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氏,称方氏。史称方姓正宗。   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之后裔。传说神农有后裔开始得雷姓。传至8代孙帝榆罔之子雷,黄帝伐蚩尤时,因功被封于方山(大致为今河南叶县南),其后子孙有以地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黄帝时嫫母之后。亦为河南方氏。   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后以邑名为氏姓"翁"。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姓。其中第4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   自古方姓出英雄   各位乡亲父老,我看要在你们广东找出一条英雄好汉,恐怕很难的噢。你放屁。来者(胆敢)何人?我你都不认识?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无敌神拳,方世玉是也。   相传在很久以前,广东出了一位英雄叫方世玉。如今方姓在广东分布很广,而且自古以来方姓的确出了许多英雄豪杰,那么方姓人家的祖先究竟是谁呢。   方姓是中国百家姓中得姓较早的一个,而且是少数天子御赐的姓氏之一。正如银幕上那个为我们所熟悉的英雄形象--方世玉一样,纵观方姓两千八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方姓不愧为英雄辈出。方姓始祖方叔就是一位朝廷功臣。方叔姓姬,名袁,字方叔。他曾奉周宣王之命,南征荆蛮,平息叛乱,为周室的复兴立下大功。周宣王为了表彰他的功劳,赐他的子孙以方为姓。   方姓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炎帝将一块被命名为方山的地方封给他的第九代孙雷,雷的子孙也就以地名为姓,姓方了。   这里是东莞市厚街镇河田村,明朝初年,方姓人家的祖先就来到这里。   方葵枝:从禹州到河南光州固始这个地方,我们河田的祖先是方叔的后人,在福建莆田,从莆田一路发展,发展到第九代,来到这里发展,现在发展到第三十代。   在广东,方世玉的名字家喻户晓。而提起明朝著名爱国学者方孝儒,全国各地的方姓后裔都会骄傲的说,他是我们方姓人氏的榜样。方孝儒曾深受朝廷器重,凡国家大政,都要征求他的意见。1402年,燕王朱棣起兵篡位,召方孝儒起草即位诏书。因遭到愤然拒绝,而将方孝儒磔于市,并诛斩十族,死者多达870余人。由于方孝儒性格正直忠烈,人称正学先生。每年,方氏后人都会进行祭祖活动。来祭奠这位的方姓英雄。   方葵枝:我们的祖先从河南到福建,从福建莆田到河田。所以我们就叫河田,不要忘记河南和福建两个地方,不要忘记老祖宗。   早在唐代,河南的部分方姓就已经开始了南迁的步伐,进入福建、广东等地区。明清时期,方氏家族日渐昌盛。方氏后人凭借着自己的勇敢与勤劳,日渐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像河田村抗日英雄方玉书老先生的家,就是祖居了600多年的明朝建筑。如今方老先生一家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方葵枝:方老先生,像这位方老先生家里面,现在是几代人?四代同堂。这位是您的?妈妈。您的老母亲。今年多大岁数啊?九十七岁了。您今年多大岁数了?七十七岁。   其实,不仅是河田村的方姓来自于福建,台湾的方姓也多半是从福建迁移而至的。方姓入台时间较早,多半是在明末清初作为头几批开垦台湾的先民登上宝岛的。方姓是台湾第49大姓,他们遍布于全省各个角落。其中台南的方姓最多,嘉义、台北两地也是方姓的聚居地。   自古方姓出英雄,闻名于海峡两岸的方氏名人不胜枚举。在方孝儒之前,还有宋代与水泊梁山宋江齐名的南方农民起义领袖方腊。他为中国反封建历史书写了不灭的功绩。近现代还有著名革命家、军事家方志敏。从古至今,方姓以其忠烈英勇的气概闻名于世。从始祖......余下全文>>

任姓的来源

  任(Rén)姓源出:   1、出自姬姓,为黄帝少子禹阳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所载,任氏是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据《姓纂》的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那位任姓的始祖,据考证是黄帝少子禹(禺)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周朝时的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等10个姓氏,都是任姓后裔的封国,最初就是由任姓分支出来的。又据《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10个姓氏,可见得当时这10个姓氏与任姓的密切关系。   2、出自远古妊姓衍传,与女性妊娠有关,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人之所以得生,在于母亲妊娠,因生得姓。从母从女,为妊姓,后传为任姓。据《康熙字典》指出:“太任,文王之母”;又据《汉书》的《班婕妤传》上,也有赞美太任之辞说:“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这位周文王的母亲太任之为上古任氏之女,显而易见。   3、出自风姓,为太昊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氏之后,故都任城(在今山东省济宁一带),太昊就是上古的伏羲氏。任国在战国时灭亡,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任氏。   4、出自其他改姓而来。如元代王倍子之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姓。   5、据《魏书》所载,巴(即板木盾族)夷帅有任姓。   6、另外古代少数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有任姓。   7储今瑶、回、满、蒙、土家、羌、水等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任不齐。春秋时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天子加封为当阳侯。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姞、儇、依。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姓。然而,也许是由于这个姓氏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所以历来对于任姓的姓源,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考证。譬如,《唐书宰相世系表》上说:“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则说:“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之后,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任姓的所出,真是众说纷纭。因任姓起源甚早,且均属传说,莫衷一是的情形,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为源自黄帝,一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关于这个问题,

中国韦姓的来源

  韦   一、 姓氏源流   1 出自韩姓。相传贰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儿子送往南粤躲避,韩信的儿子为了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   2 出自彭姓。以国为姓。根据有关历史文献所载,夏朝中兴少康当政时,封大彭氏的别孙于涿韦,涿韦国又称韦国,商时称韦伯,周襄王时始失国,迁居彭城,子孙以国为姓,称韦氏。史称韦氏正宗。这就是河南韦氏。由此可见,四千多年前韦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3 是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姓氏。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汉代疏勒国亦有韦氏。   二、 迁徙分布   韦姓的发源地虽在河南境内,但自称韦氏已居彭城,即今江苏境内。其早期的迁播情况大致如下:韦伯遐24世孙孟为汉初太傅,辞位后移居鲁国邹县;孟四世孙贤为汉相,后迁杜陵。这就是说,早在汉代,韦氏就已经分布在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了,而且有韦氏南迁。三国以后,韦氏盛于今陕西省境内,唐朝时韦姓在陕西省境内得到了大举繁衍,以至盛唐时期的韦氏大多在陕西省。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韦氏移居到今江苏、四川、安徽登地,多为京兆郡望的分支。韦氏的大举南迁却是在晚唐以后。唐代以后,韦氏才遍及大江南北。总之,历史上的韦氏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

中国韦姓的来源

  韦   一、 姓氏源流   1 出自韩姓。相传贰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儿子送往南粤躲避,韩信的儿子为了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   2 出自彭姓。以国为姓。根据有关历史文献所载,夏朝中兴少康当政时,封大彭氏的别孙于涿韦,涿韦国又称韦国,商时称韦伯,周襄王时始失国,迁居彭城,子孙以国为姓,称韦氏。史称韦氏正宗。这就是河南韦氏。由此可见,四千多年前韦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3 是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姓氏。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汉代疏勒国亦有韦氏。   二、 迁徙分布   韦姓的发源地虽在河南境内,但自称韦氏已居彭城,即今江苏境内。其早期的迁播情况大致如下:韦伯遐24世孙孟为汉初太傅,辞位后移居鲁国邹县;孟四世孙贤为汉相,后迁杜陵。这就是说,早在汉代,韦氏就已经分布在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了,而且有韦氏南迁。三国以后,韦氏盛于今陕西省境内,唐朝时韦姓在陕西省境内得到了大举繁衍,以至盛唐时期的韦氏大多在陕西省。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韦氏移居到今江苏、四川、安徽登地,多为京兆郡望的分支。韦氏的大举南迁却是在晚唐以后。唐代以后,韦氏才遍及大江南北。总之,历史上的韦氏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

喻姓的来源

  喻姓来源   喻姓起源   1、源于谕姓:东汉谕猛之后,现在喻姓的主要一支。分布在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河南、陕西、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浙江、安徽、福建等地。   2、源于俞姓:远古黄帝时代,有个医官叫俞跗,他的后代相传姓俞,到南朝梁代俞药被赐姓为喻,为喻姓一支之祖。南宋时的喻樗,就是俞药的十六世孙。分布在江西、湖南、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等地。     (本内容来自查字典 www.chazidian.com 原文地址: www.chazidian.com/baijiaxing_59/qiyuan/)

寻廖姓来源!

  1、出自己姓。据《左传·昭公二九年》及《风俗通》等资料所载,颛顼帝后裔叔安夏朝受封于廖国(又作蓼国,今河南唐河县南),故称廖叔安,其子孙以国为氏,是为河南廖姓。2、出自尧、舜时贤臣皋陶之后。《潜夫论》云:“皋陶庭坚之后,封于蓼(今河南固始县),子孙以国为氏。”春秋时英、立等小国,即皋陶后人所建,被楚所灭,国人有以廖为氏者。3、据《小溪廖姓祖祠房谱廖姓考源》所载,商末,有缪、颜为躲避殷纣暴政而隐于黄河西北(今陕西与山西交界处黄河段),改姓廖。4、出自姬姓。据《广韵》、《姓氏考略》等资料所载,周文王之子伯廖受封于廖,子孙有以封邑为氏者。5、出自张姓。据《廖氏大宗谱》所载,明代福建人张元入赘廖家,改姓廖,子孙遂为廖姓。6、赐姓或其他。清乾隆二十三年赐台湾土著七姓,其一为廖;仫佬、瑶、水、苗等族均有廖姓。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 得姓始祖 廖叔安。帝颛顼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为南方楚国的先祖,其后裔叔安夏朝时受封于廖国,故称廖叔安。春秋时,廖国被楚所灭,国人以国为氏,称为廖姓,廖叔安作为始封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 繁衍播迁 廖姓最早发源于河南省境。廖姓历史上最大郡望“汝南郡”早期即出此地,当时河南廖姓之昌荣,自不必言。秦汉之际,廖姓始有迁往周边地区者。伯廖一支形成巨鹿郡望。另有汝南廖姓后裔廖惠避秦之乱而迁河南(据《廖氏源流序》)。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永嘉之乱”始,北方廖姓大举南迁,此期,廖惠后裔廖化自襄阳(今湖北襄樊)迁入四川,是为入蜀始祖。传自廖世璋,居江苏南京,其二子分别入居洛阳、浙江永嘉。传自廖延龄,任武威(今属甘肃)太守。另有晋代隐士廖堂,将乐(今属福建)人,为最早入闽者。唐时,入闽者甚众。唐初有廖姓随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唐末有廖姓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廖惠一支传至廖崇德,任江西虔化令,其后人又有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寨,进而迁上杭等地者。宋代,廖姓已是福建大姓,名士辈出。元代以前廖惠一支迁徙情况,《兴廖氏族谱》所述较为明晰:“其先祖世居汝南,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战乱,播迁于江南各地。唐时,其祖由江西雩都,避唐末之乱,迁于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寨。后子孙因乱,又迁顺昌,廖氏居于闽者益众。至宋末,再由宁化经长汀、上杭、永定,而入广东——大埔、梅县、兴宁、五华等地区。”明代,山西大槐树廖姓分迁于河北、河南、江苏、北京等地。清代,闽粤廖姓有入台进而移居泰国、新加坡等地者。 今日廖姓以江西、湖南、四川、广西、广东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廖姓约占全国汉族廖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

肖姓的来源

  中国大陆在20世纪70年代推行二简字之后,“萧”整个字的所有义项都被合并到“肖”(不仅姓氏)。于是所有的萧姓被写为肖姓(如同一简之后刘姓全部被写为刘姓),可后来正式废除二简字之后由于户籍管理部门的相关规章,更改姓氏十分困难,所以肖姓很少有人改回萧姓。   寻根溯源   说法一     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以国为氏,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     说法二   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     说法三   据《续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     说法四   金文中“赵”大部分写作“肖”,所以古肖(读赵音)姓基本上都是赵姓,如“相邦赵戈”写作“相邦肖戈”。现肖姓则大部分是“萧”讹写而来。

欧阳这个姓有什么历史来源

  欧阳是一个复姓。其远祖距今已有4000多年,得姓也已有2300多年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说,欧阳氏是夏朝少康的庶子,被封于会稽,这便是历史上的越。越国传至无疆时被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名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今浙江省吴兴县),为欧阳廷侯,于是他们便以欧阳为氏,   其后代则称欧阳氏或欧氏。   望采纳

唐姓的来源是什么

  唐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五。   寻根溯源   1、出自祁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帝尧之子丹朱被舜封为唐侯,后其国被周成王所灭,子孙有以国为氏者,此为陕西唐姓。又周昭王时,为奉唐尧之祭祀,封丹朱裔孙在鲁县(今河南鲁山县)为唐侯,后被楚所灭,子孙以唐为氏,此为豫鲁(今属河南、山东间地)唐姓。   2、出自姬姓。据《姓氏考略》及《世本》所载,周成王封唐国给唐叔虞,叔虞子孙中有以国为氏者,此为山西唐姓。又有春秋时,楚地(今属湖北)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所灭后,子孙以唐为氏,此为湖北唐姓。   3、其他源流。据《后汉书??南蛮传》所载,汉代时南蛮白狼王为唐姓;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今属甘肃)羌族中有唐姓者;据《元史??唐仁祖传》所载,元代西域畏兀人唐仁祖,其子孙以唐为姓。另外,满族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土族拉什唐氏及瑶、苗、蒙古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唐姓者。   得姓始祖   唐尧。唐尧姓伊祁,名放勋,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侯,即位后,又立国号唐,所以称为唐尧。唐尧是传说中的圣明天子,被后人尊为“良师帝范”、“文明始祖”。据说,他做了一百年天子,后来禅位给舜。他死后,帝舜又封他的子孙为唐侯。唐国经历夏商两代,周初被周公灭掉。周成王封弟弟叔虞在唐,改封唐侯后人为杜伯(把唐公及其后人迁于杜城,降爵为伯),称为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者,此为陕西唐姓。   繁衍播迁   唐姓发源地当有四处:陕西、山西、豫鲁(今河南、山东间地)、湖北。上述陕西、山西、豫鲁三地在发展中成为唐姓繁衍的中心地带,也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秦汉时,唐姓分布于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安徽、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据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属江苏),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今属四川)令,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颖川(今属河南),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今属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太守。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姓人随着南迁队伍,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地。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今属甘肃)刺史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山西定襄县西北),后发展成为唐姓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隋唐耽期,随着河南固始人陈元光开漳入闽,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王景任职宰相。宋元时又有唐姓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明清时,又有唐姓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至此,唐姓足迹遍布中国大地。今日唐姓尤以四川、湖南、贵州、山东、安徽、广西等省区居多,上述六省唐姓约占全国汉族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郡望堂号   唐姓郡望主要有四个:   1、晋昌郡,治所在长乐(今陕西石泉县);   2、北海郡,治所在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   3、鲁国郡,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4、晋阳郡,治所在今太原市西南。   堂号:   “晋阳”、“晋昌”、“北海”。自立堂号有:“思本”、“忠恕”、“敦睦”、“移风”、“梧桐”、“梧封”等。   宗族特征   1、群英荟萃,名人辈出。   2、从其排列有序的字行,可窥其姓氏特征一斑。如浙江唐姓一支字行为:“......余下全文>>

糜姓的来源和代表人物

  来源 糜姓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书姓氏寻源说:“(禾巨)黍之类有糜,即糜芨也,当取此为氏,如麦氏,禾氏,谷氏,粟氏之类。”原来,糜姓祖先是种植糜类庄稼的氏族。上古时候,人们以采集和打猎为生,辛苦而没有保障;而种植庄稼因为每年有固定的收成,在当时是很先进的生产方法。所以种植庄稼,如糜,麦,禾,谷,粟等谷物的氏族就很兴盛。他们的后代以职业为姓,这就是今天糜姓的来源。在古代,糜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东海。 1.姓源:(1)以物为氏。 (2)古麋,糜通,麋氏后多改为糜氏。2.郡望:汝南。3.名人:三国魏有糜信。 清有糜宣哲,糜澳 。 民国有糜文开 三国时有糜环,糜芳等。





宁姓的来源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