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关于藏族的重大风俗和节日。

  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中国藏族“雪顿节   每年藏历6月29日是藏族“雪顿节”,一般为期5天。“雪顿”是藏语“吃酸奶子”之意,后来这个节日活动逐渐演变为以藏戏会演为主,又称“藏戏节”。它形成于公元17世纪中叶。过去是西藏三大领主寻欢作乐的日子,民主改革后,广大藏族人民在“雪顿节”除了会演藏戏,还观赏其他专业文艺团体和业余文艺宣传队的演出。     中国藏族“望果节”   “望果节”是中国藏族人民预祝农业丰收的传统节日。

藏族有哪些节日

  1、藏历新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   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农历丁卯年(公元1027年),藏族开始了藏历年。藏历年是一种节日习俗,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2、转山会(农历四月八日)   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   3、林卡节(藏历五月一日左右)   藏语称“孜木林吉桑”,意为“世界欢乐日”。也有人称之为“郊宴”。是西藏自治区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地区藏族人民的传统娱乐日。   4、沐浴节(藏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举行,历时7天)   沐浴节,藏语叫“嘎玛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   5、雪顿节 ,{燃灯节}   藏语称“葛登阿曲”,藏历十月二十五日是燃灯节。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在这天圆寂。这天晚上,寺院和俗家屋顶均要点亮无数盏灯,转经队仁川流不息,信徒们纷纷反手持的桑枝投入大昭寺前的香炉,祈祝神佛为自己带来好运,来年风调雨顺。

藏族的饮食习俗是什么?

  藏族的饮食,牧区与农区稍有不同,但有共同的嗜好,都喜欢吃青棵面、酥油茶和牛肉、羊肉、奶制品。过去牧区粮食极少,肉食与奶制品又相当匾乏,裕粑也磨得粗糙,不吃蔬菜,并视蔬菜为野草,逐水而居,饮食无定顿,饥而食,竭而饮,旺季饱食饱饮,淡季节食。现在牧区生活已大有改善,看一个家庭富裕程度如何,主要是看储备粮的多少,而不是看肉和奶的储备量,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富足的,不稀罕。   牧民吃肉喜欢用白水煮,把带骨大块肉放锅里,肉煮至半熟时就可捞出来吃。吃时一手抓肉,一手握刀,把肉片下,剩下干净的骨头。多用胸岔肉和助条间的肉敬客。对尊贵的客人要奉敬~盘羊尾,尾捎上还要留有一塔象征吉祥的白羊毛。牛羊的头和小腿肉留作自家食用。肩呷骨处的肉是给牙齿不好的老人吃的,假如小伙子在女朋友家吃了这种肉,即表示女方已默许了他们的婚事。   藏族代表性的食品:   青棵面,藏语叫糟粑。是将青棵炒熟后磨成的细面,色白,味香浓,外出远行总要带上酥油和糟粑,格粑面可直接放入口中吃,称干惜粑。在家中吃精粑时,多将奶茶烧开后倒入碗中,加入酥油(一种土制的奶油)、奶渣,待化开后,加入格粑粉,迅速用右手4个手指将其搅拌均匀,团成一个个小团,边团边吃,边喝奶茶。   古突,是藏族的年饭,在藏历腊月二十九日吃,本意是 “腊九粥 ”。粥由9种东西熬成:麦粒、杏、羊毛、辣椒、瓷片、内向捻线团、外向捻线团、豌豆、木炭。每种物质都有一定意义。食得羊毛者,预示来年心肠软;食得辣椒者,嘴不饶人;食得木炭者,心黑,等等。现在吃这种年饭,已不再究其原意,只不过是以此相戏,合家逗乐罢了。有些地方改用牛羊肉、面团及一些作料做成带汤的食品。   波突,即惜粑粥。做法是将牛(羊)骨放在石臼内砸碎,加盐、姜粉、野香草粉、白萝卜丝一起熬汤,钢开后放入惜粑粉,搅匀便熟。清香利口,最直做冬季晚餐,几碗下肚,全身流暖。   扒擦磨古,原是僧人食品。做法是在碗中打两个鸡蛋,加水、盐、野香草粉,用它和面,做成小圆块,用水煮熟后捞出盛碗中,倒入熔化的酥油,撒进奶渣、糖、五香粉、辣椒油即可食用。   巴拉饼,原是由四川巴塘地区传入西(百度)藏的一种大锅盔。是用鸡蛋、苏打、糖和面,烤制的大圆饼(直径30厘米,厚约10厘米),吃时切成三角块。香甜松脆,耐存放。   粑羌,是外出放牧时的零食小吃。用惜粑和酒曲制成,味甜而松软。   哲羌。是用大米做成的干醒糟,松软不粘,味道甘酸。   烤猪肉。林芝地区盛产一种个头小的瘦肉型藏猪,宰杀后带皮割成两指宽的长条,撒上盐及作料,挂在屋顶,地上燃火,肉便成意肉,吃时肉皮朝下放柴火堆上烤熟。进餐时,多与糟粑、酥油茶一起吃。   风干牛肉,是藏族喜爱的生食牛肉。每年秋季制做,将鲜牛肉割成条,穿成串,撒上食盐、花椒粉、辣椒粉、姜粉,挂在阴凉通风处,风干后即成,味道麻脆酥甘,酸香满口,咀嚼时无渣塞牙。在西(百度)藏高寒地区,食品不易霉烂变质,去水又保鲜,故时至今日,吃风干牛肉之风仍极盛行。   萨干察门,是一种奶制品,简称萨干。流行干藏东南察隅地区。当地盛产 “拐树 ”,将树枝去皮,取15根盘放于挤奶桶中,倒入鲜奶,拐树枝的周围则逐渐结出一层厚厚的奶糕,则称为 “萨于 ”,极鲜嫩,不可久放。将其取出与肉一起加上作料煮,则成萨干肉;锅内加酥油,热后放入萨干、少许糖或盐,即成萨干汤,有补血益气的功效;将萨干煮熟捞出,晾凉,加入辣椒、香菜、野葱、酸奶即成凉拌萨干。萨干也可与肉一起拌馅做包子。   布鲁(普鲁),是年节食品。用牛奶、面粉、鸡蛋、酥油调成糊状物,发酵后,像点豆腐一样往热油锅里倒,绕成一圈......余下全文>>

藏族的饮食习俗是什么?

  藏族的饮食,牧区与农区稍有不同,但有共同的嗜好,都喜欢吃青棵面、酥油茶和牛肉、羊肉、奶制品。过去牧区粮食极少,肉食与奶制品又相当匾乏,裕粑也磨得粗糙,不吃蔬菜,并视蔬菜为野草,逐水而居,饮食无定顿,饥而食,竭而饮,旺季饱食饱饮,淡季节食。现在牧区生活已大有改善,看一个家庭富裕程度如何,主要是看储备粮的多少,而不是看肉和奶的储备量,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富足的,不稀罕。   牧民吃肉喜欢用白水煮,把带骨大块肉放锅里,肉煮至半熟时就可捞出来吃。吃时一手抓肉,一手握刀,把肉片下,剩下干净的骨头。多用胸岔肉和助条间的肉敬客。对尊贵的客人要奉敬~盘羊尾,尾捎上还要留有一塔象征吉祥的白羊毛。牛羊的头和小腿肉留作自家食用。肩呷骨处的肉是给牙齿不好的老人吃的,假如小伙子在女朋友家吃了这种肉,即表示女方已默许了他们的婚事。   藏族代表性的食品:   青棵面,藏语叫糟粑。是将青棵炒熟后磨成的细面,色白,味香浓,外出远行总要带上酥油和糟粑,格粑面可直接放入口中吃,称干惜粑。在家中吃精粑时,多将奶茶烧开后倒入碗中,加入酥油(一种土制的奶油)、奶渣,待化开后,加入格粑粉,迅速用右手4个手指将其搅拌均匀,团成一个个小团,边团边吃,边喝奶茶。   古突,是藏族的年饭,在藏历腊月二十九日吃,本意是 “腊九粥 ”。粥由9种东西熬成:麦粒、杏、羊毛、辣椒、瓷片、内向捻线团、外向捻线团、豌豆、木炭。每种物质都有一定意义。食得羊毛者,预示来年心肠软;食得辣椒者,嘴不饶人;食得木炭者,心黑,等等。现在吃这种年饭,已不再究其原意,只不过是以此相戏,合家逗乐罢了。有些地方改用牛羊肉、面团及一些作料做成带汤的食品。   波突,即惜粑粥。做法是将牛(羊)骨放在石臼内砸碎,加盐、姜粉、野香草粉、白萝卜丝一起熬汤,钢开后放入惜粑粉,搅匀便熟。清香利口,最直做冬季晚餐,几碗下肚,全身流暖。   扒擦磨古,原是僧人食品。做法是在碗中打两个鸡蛋,加水、盐、野香草粉,用它和面,做成小圆块,用水煮熟后捞出盛碗中,倒入熔化的酥油,撒进奶渣、糖、五香粉、辣椒油即可食用。   巴拉饼,原是由四川巴塘地区传入西(百度)藏的一种大锅盔。是用鸡蛋、苏打、糖和面,烤制的大圆饼(直径30厘米,厚约10厘米),吃时切成三角块。香甜松脆,耐存放。   粑羌,是外出放牧时的零食小吃。用惜粑和酒曲制成,味甜而松软。   哲羌。是用大米做成的干醒糟,松软不粘,味道甘酸。   烤猪肉。林芝地区盛产一种个头小的瘦肉型藏猪,宰杀后带皮割成两指宽的长条,撒上盐及作料,挂在屋顶,地上燃火,肉便成意肉,吃时肉皮朝下放柴火堆上烤熟。进餐时,多与糟粑、酥油茶一起吃。   风干牛肉,是藏族喜爱的生食牛肉。每年秋季制做,将鲜牛肉割成条,穿成串,撒上食盐、花椒粉、辣椒粉、姜粉,挂在阴凉通风处,风干后即成,味道麻脆酥甘,酸香满口,咀嚼时无渣塞牙。在西(百度)藏高寒地区,食品不易霉烂变质,去水又保鲜,故时至今日,吃风干牛肉之风仍极盛行。   萨干察门,是一种奶制品,简称萨干。流行干藏东南察隅地区。当地盛产 “拐树 ”,将树枝去皮,取15根盘放于挤奶桶中,倒入鲜奶,拐树枝的周围则逐渐结出一层厚厚的奶糕,则称为 “萨于 ”,极鲜嫩,不可久放。将其取出与肉一起加上作料煮,则成萨干肉;锅内加酥油,热后放入萨干、少许糖或盐,即成萨干汤,有补血益气的功效;将萨干煮熟捞出,晾凉,加入辣椒、香菜、野葱、酸奶即成凉拌萨干。萨干也可与肉一起拌馅做包子。   布鲁(普鲁),是年节食品。用牛奶、面粉、鸡蛋、酥油调成糊状物,发酵后,像点豆腐一样往热油锅里倒,绕成一圈......余下全文>>

藏族的饮食特色?

  日常食俗,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食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皆可食用。     一些地区的藏族还经常食用“足玛”、“炸果子”等,足玛是藏语,为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蕨麻的一种,俗称人参果,形色如花生仁,当地春秋可采挖,常用作藏族名菜点的原料。炸果子即一种面食,和面加糖,捏成圆或长条状后入酥油锅油炸而成。他们还喜食用小麦、青稞去麸和牛肉、牛骨入锅熬成的粥。聚居于青海、甘肃的藏族也食烙薄饼和用沸水句面搅成的 “搅团”。“推”是藏族群众喜爱的食品,用酥油、红糖和奶渣估成,形似大奶油蛋。青海藏族常吃一种藏族称“特”的水油饼。制作水油饼时将面粉揉成碗口大的面饼,放入开水锅中煮,待熟后捞出,加酥油食用。河曲地区的藏族有制作大饼之习,一般最小的也在2.5千克以上,最大的可达到100千克,作为馈赠亲友和长途旅行时用。云南迪庆的藏族把蒸洋芋(土豆)、麦面粑粑、蒸馍作为食。     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在牛羊宰杀之后,立即将大块带骨肉入锅,用猛火炖煮,开锅后即可捞出食用,以鲜嫩可口为最佳。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则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多将猪肉用来制成猪膘,便于保存。制猪膘时去掉猪的头蹄,剔除猪骨,四川的藏族还要割下瘦肉,然后抹上花椒、香樟迷,撒上盐,缝合成方形,风干即成。云南藏族在将猪肉缝合之后,还要加一块重石板压,称“琵琶肉”。食用时一圈圈切下,蒸熟后用刀切食。其色蜡黄,香而不腻。     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云南藏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华的食品。最常见的是从牛、羊奶中提炼的酥油,除饭菜都用酥油外,还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经常制作的奶制品,作为小吃或其他食品搭配食用。在藏族民间,无论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当作必须的饮料,此外也饮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熬制。茯茶巾含有维生素和茶碱,可以补充由于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维生素不足,帮助消化。     藏族普遍喜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尤甚。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在藏族地区,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以铁三角架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铜制。其他地区的藏族喜用木碗并漆上红、黄、橙色的油漆。比较讲究的还要在碗上包银。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藏历年一般从藏历十二月就开始准备、置办年货,家家都要用酥油炸果子,藏历年时的炸果子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古过”、有长形的“那夏”、有圆形的“布鲁”等。还要用彩色酥油捏制一个羊头,制作一个长方形的五谷斗,斗内装上酥油拌糌粑、炒青稞麦粒等食品,上面插青稞穗、鸡冠花和酥油做的彩花。     除夕时打扫卫鸟生,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出象征永恒的“万”字符号,表示祝贺吉祥如意。云南的藏族......余下全文>>

藏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正月 藏历年------传统节日,藏历正月初一,节期三五天,藏语称"洛赛"节. 洛赛节 洛赛节 是牧区藏族最隆重的节日,藏语叫“洛赛”即新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甘南地区这一节日以汉族的农历正月初一为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逐渐开始过藏历年,但只区限于一些学校、机关)。初一日,家家煨搡,在佛龛前点燃酥油灯,供奉酥油炸成的各种面点和自酿的青稞酒,还有杂色的青稞,以预示来年的丰收。男、女、老、幼皆换新装,常常是长者先起来,从外面揹回一桶“吉祥水”,饮饱牲畜后唤醒大家,一家人开始吃东西。此时,长辈逐个祝“洛赛尔桑”(新年好)、“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辈回敬“扎西德勒合彭松错”(吉祥如意,功德圆满)。初一日一般全家都不出门。群众性的活动,如赛马、唱歌、跳舞等,安排在初三。 ■ 跳神驱鬼仪式 元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举行赛马射箭比赛和跳神驱鬼仪式。 腊月布达拉跳神大会即在布达拉宫仁乃贡萨殿前举行的跳神舞会,也是拉萨藏传佛教界重要的节庆。每逢这个节庆到来,拉萨的居民,大都扶老携幼、空室前往观看,热闹非常。跳神大会的意义,在于驱除魔鬼,预庆来年的如意吉祥。跳神(法舞)演员由布达拉宫南木甲札仓的僧人担任。表演者穿䌽衣,头戴骷髅牛头、鹿头、魔鬼等面具,配以长号、鼓钹等音乐。所表演的法舞内容,据说有一段关于一位老人不畏猛虎,以毅力和佛法战胜凶恶的戏。当打虎老人退场后,这时早预备在场两南角的一日满盛菜油的铁釜,被干柴忽然烧起来。釜中油也随之燃烧,熊熊之火直冲数十米高空,宣告着所有恶魔邪鬼已收人油益中随之焚化消灭。在熊熊的火焰中,跳神会便告结束…… 摆花节------每年正月十五日举行,青海,甘肃两地的藏民居聚地称为"酥油花灯节". ■ 酥油花灯节 元月十五日,是酥油花灯节,藏语叫“坚俄曲巴”。藏历元月15日是传昭大会的最后一天,为了庆祝释迦牟尼与其他教派辩论的胜利。人们集于拉萨八角街,白天朝佛、转经、入夜满街搭起各种花架,高达十五米左右,放上用彩色酥油捏成的神仙、人物、花木、鸟兽等形象并点燃酥油灯进行祝福。显示出藏族人民高度的造型艺术。花灯点燃之后,宛若群星降落,闪闪烁烁,一片辉煌。达赖也出巡赏灯。另外。还有木偶表演。老百姓们围着酥油灯载歌载舞。

元宵节是传统的节日,为什么有些地方是正月十四那天呢?

各个地方过元宵节的是根据各地方的习俗,正月十五抚是普遍性的,但有个别会有不同。正月十五,又叫小年,所以过小年风俗也是各不相同的。例如:广东梅州的小年是在正月十一。

藏族的雪顿节(简介)

  百度百科有的 很详细的 藏族还有晒佛姐

藏族有哪些民族风俗?

  西藏是以藏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区。藏民族有一些独特的风俗习惯,进藏游客应尊重。   献哈达是藏民族最普遍也是最隆重的一种礼节。当好客的藏族主人向客人敬献哈达时,客人应躬腰接受;走进普通藏民的家,切记不可用脚踩门槛;要称呼人名时,一般在名字后面加“啦”字,以示对对方的敬重、亲切。主人如请就坐,可盘腿而坐,切勿伸直双腿,脚底向人。此外,不能随便用手去抚摸藏族人的头顶。   三口一杯是藏民族在会客时最主要的一种礼节。三口一杯的程序大概为这样:客人先用右手无名指沾点酒,向空中、半空、地上弹三下,以示敬天、地和祖先(或者敬佛法僧三宝),然后小喝一口,主人会把杯子倒满,再喝一口,主人又会把杯子倒满,这样喝完三次,最后把杯子中的酒喝完。     在西藏,马肉、驴肉和狗肉是从来不吃的。有些地方的藏民连鱼肉都不吃。因为藏族人认为狗和马是通人性的,是不能吃的;而驴被视为一种很不干净的东西,也不会食用。所以,在西藏千万不能提起吃驴肉、狗肉等事情。     西藏主要的旅游景点是寺庙。目前,西藏对游客开放的很多寺庙都是藏传佛教寺庙,藏民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所以,在转经时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行走,切不可逆时针方向行走。很多藏族老者在转经的时候,身后会跟着一些挂着红绸子的羊,这种羊被称做“放生羊”,不可对这些羊进行骚扰。同时,在寺庙佛殿之内,不可大声喧哗和随意触摸佛像,在没有允许的情况下,更不能在佛殿内录像、照相等。     藏族人伸舌头是一种谦逊和尊重对方的行为,而不是对他人不敬。双手合十表示对客人的祝福

藏族服装的来历

  高原地区,寒冷,早晚温差大,藏族是搐牧民族,早先用牦牛或羊的皮毛制成裹身的长袍御寒(现在偏远的深山牧区的牧民仍有穿这样皮毛制的长袍),御风御寒很暖和,汉服是没法相比的。





藏族有哪些传统的节日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